中國文化自覺的當下,在跨文化及比較文學形象學視野下的中國形象研究成為學界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尤其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日本的中國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開。在此基礎上以較長時段的日本人游記為材料開展形象學研究成為可能。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間,進入清末的中國和進入幕末明治時代的日本關聯(lián)日益密切。這種關聯(lián)來自西力東漸近代潮流的強大推動,《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簽訂與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發(fā)生成為標志性事件,兩國人員往來日漸頻繁。來到清末中國的日本人出于不同目的,留下了大量游記。本書所說“游記”不單指文學意義上的紀行散文,而是擴展到所有行走甚至居留清末中國,以實地考察所獲親身體驗為基礎撰寫的作品。本書確定在清末中國政治、經濟、地理空間上占據特殊位置的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上海、南京、武漢的城市形象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的方法,并結合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念,從形象的三個構成成分,即詞匯、等級關系、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以游記為基本史料,白描呈現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長江中下游三重鎮(zhèn)的城市形象,并分析在日本實用主義華夷觀逐步確立的呼應下日本的清末中國形象的建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