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依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1.3 文獻綜述
1.3.1 經濟趨同理論研究
1.3.2 碳排放量驅動因素及趨同機制研究
1.3.3 碳生產率測度與趨同機制研究
1.4 研究目標與內容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5 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
1.5.1 技術路線
1.5.2 研究方法
1.6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趨同的理論基礎
2.1 綠色經濟增長理論
2.1.1 綠色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2.1.2 綠色增長
2.2 經濟趨同理論
2.2.1 經濟增長的趨同機制
2.2.2 趨同的類型
2.2.3 不同趨同類型之間的關系
2.3 全要素生產率理論
2.3.1 DEA方法
2.3.2 距離函數
2.3.3 生產率指數
2.4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
2.4.1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基礎
2.4.2 空間權重矩陣及其構建原理
2.4.3 空間計量模型及其構建
2.5 碳生產率的內涵和實現條件
2.5.1 碳生產率的內涵與特征
2.5.2 碳生產率的實現條件
第3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測度與評價
3.1 制造業(yè)CO2排放量估算
3.1.1 CO2排放量的測度方法和數據來源
3.1.2 區(qū)域制造業(yè)碳排放量差異及其變動趨勢
3.2 制造業(yè)發(fā)展與CO2排放的脫鉤分析
3.2.1 Tapio 脫鉤指標的構建和數據說明
3.2.2 制造業(yè)碳排放脫鉤結果分析
3.3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測度和評價
3.3.1 全要素碳生產率的測度方法
3.3.2 投入產出指標說明及數據處理
3.3.3 全要素碳生產率的測度結果和評價
第4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差異及格局演變
4.1 基于四分位圖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分布格局分析
4.2 基于核密度函數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分布動態(tài)演進分析
4.2.1 核密度估計方法和原理
4.2.2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分布的核密度估計結果
4.3 基于SDE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時空演化趨勢分析
4.3.1 SDE的工作原理
4.3.2 基于SDE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格局演化特征
4.4 基于Moran’s I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4.4.1 空間自相關檢驗模型
4.4.2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Moran’s I和散點圖
4.5 基于空間Markov鏈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4.5.1 空間Markov鏈方法
4.5.2 我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水平轉移的時間特征
4.5.3 我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水平的空間動態(tài)演變特征
第5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趨同機制
5.1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趨同假說
5.2 碳生產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5.2.1 要素流動型空間溢出效應
5.2.2 技術溢出型空間溢出效應
5.2.3 政策蔓延型空間溢出效應
5.3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σ趨同分析
5.3.1 σ趨同模型構建
5.3.2 σ趨同檢驗結果
5.4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β趨同研究
5.4.1 空間β趨同模型構建
5.4.2 空間β趨同的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5.4.3 細分行業(yè)空間β趨同實證檢驗和結果分析
第6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條件β趨同機制
6.1 條件β趨同模型
6.2 變量選擇理論基礎
6.2.1 碳生產率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
6.2.2 變量選擇及影響機理分析
6.2.3 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6.3 條件β趨同的空間面板計量模型構建
6.4 空間條件β趨同模型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6.4.1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6.4.2 細分行業(yè)碳生產率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第7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7.1 主要結論
7.2 政策建議
7.3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依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1.3 文獻綜述
1.3.1 經濟趨同理論研究
1.3.2 碳排放量驅動因素及趨同機制研究
1.3.3 碳生產率測度與趨同機制研究
1.4 研究目標與內容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5 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
1.5.1 技術路線
1.5.2 研究方法
1.6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趨同的理論基礎
2.1 綠色經濟增長理論
2.1.1 綠色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2.1.2 綠色增長
2.2 經濟趨同理論
2.2.1 經濟增長的趨同機制
2.2.2 趨同的類型
2.2.3 不同趨同類型之間的關系
2.3 全要素生產率理論
2.3.1 DEA方法
2.3.2 距離函數
2.3.3 生產率指數
2.4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
2.4.1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基礎
2.4.2 空間權重矩陣及其構建原理
2.4.3 空間計量模型及其構建
2.5 碳生產率的內涵和實現條件
2.5.1 碳生產率的內涵與特征
2.5.2 碳生產率的實現條件
第3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測度與評價
3.1 制造業(yè)CO2排放量估算
3.1.1 CO2排放量的測度方法和數據來源
3.1.2 區(qū)域制造業(yè)碳排放量差異及其變動趨勢
3.2 制造業(yè)發(fā)展與CO2排放的脫鉤分析
3.2.1 Tapio 脫鉤指標的構建和數據說明
3.2.2 制造業(yè)碳排放脫鉤結果分析
3.3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測度和評價
3.3.1 全要素碳生產率的測度方法
3.3.2 投入產出指標說明及數據處理
3.3.3 全要素碳生產率的測度結果和評價
第4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差異及格局演變
4.1 基于四分位圖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分布格局分析
4.2 基于核密度函數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分布動態(tài)演進分析
4.2.1 核密度估計方法和原理
4.2.2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分布的核密度估計結果
4.3 基于SDE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時空演化趨勢分析
4.3.1 SDE的工作原理
4.3.2 基于SDE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格局演化特征
4.4 基于Moran’s I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4.4.1 空間自相關檢驗模型
4.4.2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Moran’s I和散點圖
4.5 基于空間Markov鏈的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4.5.1 空間Markov鏈方法
4.5.2 我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水平轉移的時間特征
4.5.3 我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水平的空間動態(tài)演變特征
第5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趨同機制
5.1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趨同假說
5.2 碳生產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5.2.1 要素流動型空間溢出效應
5.2.2 技術溢出型空間溢出效應
5.2.3 政策蔓延型空間溢出效應
5.3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σ趨同分析
5.3.1 σ趨同模型構建
5.3.2 σ趨同檢驗結果
5.4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空間β趨同研究
5.4.1 空間β趨同模型構建
5.4.2 空間β趨同的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5.4.3 細分行業(yè)空間β趨同實證檢驗和結果分析
第6章 中國省域制造業(yè)碳生產率的空間條件β趨同機制
6.1 條件β趨同模型
6.2 變量選擇理論基礎
6.2.1 碳生產率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
6.2.2 變量選擇及影響機理分析
6.2.3 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6.3 條件β趨同的空間面板計量模型構建
6.4 空間條件β趨同模型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6.4.1 制造業(yè)碳生產率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6.4.2 細分行業(yè)碳生產率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第7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7.1 主要結論
7.2 政策建議
7.3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