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前言
編者序言
鳴謝
第1章手冊簡介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1
1.1背景1
1.2本版手冊愿景1
1.3內容安排2
參考文獻5
第2章交通工程性能評估的概率統(tǒng)計分析技術6
2.1引言6
2.1.1概率統(tǒng)計的背景與定義6
2.1.2抽樣策略6
2.1.3誤差類別7
2.1.4變量7
2.1.5參數與非參數統(tǒng)計7
2.2描述性統(tǒng)計7
2.2.1圖形和表格7
2.2.2其他工具9
2.2.3集中趨勢測量9
2.2.4離散度測量11
2.2.5相對位置測量12
2.2.6相關性分析14
2.3概率14
2.4概率分布16
2.4.1離散概率分布16
2.4.2負二項式分布18
2.4.3連續(xù)概率分布18
2.5置信區(qū)間和假設檢驗20
2.5.1σ已知,估計μ20
2.5.2σ未知,估計μ21
2.6回歸建模22
2.6.1線性回歸22
2.6.2多元線性回歸23
2.7財務分析與工程經濟學23
2.8工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23
2.8.1貨幣時間價值、利息、利率、等價物、現金流量和收益率23
2.8.2收益/成本分析27
2.8.3基于財務指標的風險管理原則32
2.8.4工程經濟學在交通工程中的應用35
2.9前后對比分析39
2.9.1概述39
2.9.2數據注意事項39
2.9.3研究類型40
2.9.4小結41
參考文獻41
交通工程手冊(原書第7版)目錄第3章道路使用者43
3.1引言43
3.2基本概念43
3.2.1道路使用者的基本特征及局限性43
3.2.2駕駛任務模型43
3.2.3視覺44
3.2.4注意力和信息處理45
3.2.5視覺搜尋46
3.2.6感知-反應時間47
3.2.7駕駛人期望49
3.2.8行為適應50
3.2.9駕駛人損傷51
3.3道路用戶類型52
3.3.1設計駕駛人52
3.3.2老年駕駛人52
3.3.3新手駕駛人53
3.3.4貨車駕駛人54
3.3.5摩托車駕駛人55
3.3.6行人56
3.3.7自行車59
3.4專業(yè)實踐62
3.4.1積極引導62
3.4.2交通控制設備63
3.4.3交叉口與環(huán)形交叉口68
3.4.4立體交叉口72
3.4.5鐵路平面交叉口72
3.4.6路段74
3.4.7工作區(qū)77
3.5案例研究79
3.5.1高速公路引導標志設計79
3.5.2過渡區(qū)駕駛人減速設計80
3.6新興趨勢82
3.6.1基于道路設計的自然主義駕駛研究82
3.6.2綜合敏感性方法和人因作用82
3.6.3駕駛人輔助系統(tǒng)83
3.6.4人因分析和安全評估83
3.6.5大麻對交通安全的影響84
3.7更多信息85
尾注85
參考文獻85
第4章交通工程研究96
4.1引言96
4.2基本原則和相關指導資料96
4.2.1數據調查準備97
4.2.2數據調查97
4.2.3實地調查時應注意的事項98
4.2.4《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手冊》98
4.3專業(yè)實踐:交通調查的必要步驟100
4.3.1交通流量研究100
4.3.2速度研究104
4.3.3交叉口的研究108
4.3.4安全性研究115
4.4新興趨勢128
4.4.1數據調查128
4.4.2數據應用程序129
參考文獻129
第5章多模式環(huán)境下的服務水平132
5.1引言132
5.2基礎:服務水平的概念133
5.2.1系統(tǒng)角度133
5.2.2出行者角度133
5.3不同交通模式的服務水平評價方法133
5.3.1汽車服務水平評價方法134
5.3.2公交服務質量評價方法135
5.3.3自行車性能評價方法136
5.3.4人行道性能評價方法137
5.4多模式環(huán)境138
5.5多模式環(huán)境的類型139
5.5.1辦公和零售商業(yè)區(qū)139
5.5.2城鎮(zhèn)中心140
5.5.3以公交為導向的發(fā)展模式140
5.5.4主要街道140
5.5.5適合居住的多模式環(huán)境140
5.5.6支路141
5.5.7適配多模式的服務141
5.6多模式服務級別分析142
5.6.12010版《公路通行能力手冊》城市街道多模式服務級別法142
5.6.2實際應用142
5.7使用MMLOS法的難點145
5.8案例研究146
5.8.1俄勒岡州阿什蘭市交通系統(tǒng)規(guī)劃147
5.8.2使用多模式服務水平評估交通設計147
5.8.3多式聯運的改進和經濟影響150
5.9新興趨勢151
5.9.1服務水平概念的替代方案151
5.9.2簡化MMLOS152
5.9.3多模式功能增強和經濟影響152
5.9.4貨運服務水平152
參考文獻153
第6章出行需求預測155
6.1簡介與方法論155
6.1.1簡介155
6.1.2定義155
6.1.3前提/范圍156
6.1.4應用156
6.1.5行文結構156
6.2基本原則156
6.2.1預測的常規(guī)應用156
6.2.2預測過程概述157
6.2.3商用車預測162
6.2.4對外交通163
6.2.5其他出行方式163
6.2.6交通需求管理的影響163
6.2.7預測在交通影響分析中的應用165
6.3專業(yè)實踐166
6.3.1規(guī)章166
6.3.2交通工程中的應用166
6.3.3有效方法和常見問題167
6.4案例研究169
6.4.1政策研究:定價方案的探索169
6.4.2完整街道預測170
6.4.3交通影響分析的應用:一個多層次的方法171
6.4.4交通需求管理172
6.5新的發(fā)展趨勢173
6.5.1新興發(fā)展:新的建模方法173
6.5.2新興發(fā)展:預測主動出行174
6.5.3新研究進展175
尾注176
參考文獻176
第7章連續(xù)流設施的交通流特性179
7.1引言:交通流特性分析179
7.2基礎:交通流特性參數180
7.2.1流量或交通量180
7.2.2速度190
7.2.3密度191
7.3專業(yè)實踐:測量交通流特性參數192
7.4連續(xù)交通流參數間的關系193
7.4.1連續(xù)流基本模型193
7.4.2連續(xù)流模型的實際表示194
7.5交通沖擊波199
7.6瓶頸位置的交通參數測量200
7.7連續(xù)流交通設施的服務質量201
7.8案例研究202
參考文獻206
第8章鄉(xiāng)村地區(qū)路段及立交的設計與運營208
8.1基本原則及參考資料208
8.2專業(yè)實踐209
8.2.1簡介209
8.2.2設計控制和標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