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以山西境內10座古寺的壁畫遺存為主題,年代跨度從北宋至明朝,完美展現了山西地區(qū)民間古代繪畫藝術的風貌,其內容主題多樣,各處遺存均具有獨特的美術風格。由于這些壁畫繪制年代較早,部分出現殘損,其圖像質量日益下降,故此次選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畫作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畫的樣貌,可作為珍貴的美術史料供讀者鑒賞。本冊所選壁畫位于山西運城稷益廟正殿,繪于明代,面積約130平方米。稷益廟是為祭奉我國農牧先祖黃帝、伏羲、大禹、后稷和伯益等人而建的,這處壁畫也以傳說故事為素材,描繪他們的業(yè)績,在寺廟壁畫中可謂獨樹一幟,被稱作“畫在墻壁上的農業(yè)史”。壁畫主要有《赴會朝拜圖》《祭祀圖》《鄷都獄門圖》《撲蝗圖》《燒荒狩獵圖》《鄉(xiāng)村景色圖》《耕獲圖》等精彩畫面,都取自現實生活,頗有風俗畫意趣。壁畫中的帝王高官、文人雅士、獵手、農夫等人物形象和生產、生活情景,是對當時社會各階層人物和民俗風情的生動寫照。精工彩繪的殿堂樓閣貼近現實,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史資料。壁畫采用工筆重彩畫法,線條雄健、色彩濃麗、宏偉壯觀。現壁畫保存完好,整體維護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