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作為華夏禮樂文明的典型器物,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因其物理性能的相對穩(wěn)定,以及應用范圍和組合形式等制度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對先秦的歷史、藝術、科技、社會制度研究乃至更廣泛的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書所錄文章都以編鐘為著眼點,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旨在闡釋這一禮樂重器所蘊含的藝術及歷史文化價值。 除王子初先生外,其余作者皆為其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畢業(yè)時間的跨度十年有余。文章是由各篇博士學位論文縮改提煉而成,內容涉及樂律體系、樂器性能、形制規(guī)范、類型特征、組合形式、樂懸制度以及區(qū)域性青銅文化等多方面內容,資料基本涵蓋了目前所見與編鐘相關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涍@些文論,既是對該領域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匯集整理,同時對音樂考古學學科理論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