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魯塞爾鐵路開通,1500名旅客接受鐵路公司經營者羅斯柴爾德男爵的邀請,搭上首航火車。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國國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內穆爾公爵和蒙龐西耶公爵、法國和比利時的官員們、大仲馬、雨果、戈蒂耶、安格爾等名人。旅途中,柏遼茲指揮樂隊在火車上演奏了《葬禮及凱旋大交響曲》。這條鐵路并非第一條國際鐵路,但卻被視為最重要的,因為它連接了法國和低地國、英國與德語區(qū)。鐵路穿越國界,就此開啟了歐洲文化的新時代。作家、藝術家、歌劇團、樂隊和演員成為常客,搭乘火車穿梭各國,舉辦大量的演奏會、藝術展覽、讀書會、沙龍,國際市場也借由便捷的跨國運輸向量產的廉價畫作復制品和書籍、樂譜的印刷品開放。歐洲各國民眾開始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并共享同一種文化——他們閱讀同樣的書籍、聆聽同樣的音樂、欣賞同樣的繪畫、觀賞同樣的戲劇。最終,他們以“歐洲人”自居,視歐洲為一個不受國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譯、交換的場域,19世紀的歐洲就此拉開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鐵路時代帶來大眾交通與旅行的革命,印刷技術提升作品量產的市場力量,最終藝術與文化成為一門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歷史湮沒,也將由資本市場決定。費吉斯通過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法國女高音保琳娜·維亞爾多和藝術評論家路易·維亞爾多三人的故事,展現19世紀燦爛輝煌的國際主義文化,以及當時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如何成為跨國的文化中介者,通過蓬勃發(fā)展的文化圈將歐洲各國聯結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使歐洲各國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標簽——“歐洲人”,進而樹立歐洲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在世界文明的經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