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造成我國居民死亡和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冠心病有效治療手段之一的介入治療,在我國幾代心血管病醫(yī)生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現(xiàn)在我國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療超過100萬例。1985年,我國開展了首例經皮球囊導管冠脈腔內成形術,開創(chuàng)了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新紀元。此后,從20世紀90年代初金屬裸支架置入術,到21世紀初藥物洗脫支架的推廣,再到近年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發(fā)和應用,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已從過去的“跟跑”為主,向目前的“并跑”轉變,部分領域甚至實現(xiàn)了的跨越。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是為患者服務的,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可以惠及更多的患者。但是,患者對這項技術總是存在各種疑慮,例如,這是個什么樣的技術?為什么要接受這個檢查和治療?藥物洗脫支架是什么?支架放在血管里會有什么反應?放了心臟支架還能做核磁共振檢查嗎?……作為醫(yī)生,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向患者科普介入技術,詳細講解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可以讓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相信醫(yī)生的治療。同時,也會更好地配合疾病的管理,達到良好的療效。寫一本有關心臟支架的科普圖書,一直是我內心所期待的事情,《你好!心臟支架》與讀者見面,心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1981年11月11日,我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目送母親乘坐飛往美國的航班逐漸遠去,眼中滿含淚水,心中充滿不舍。當時的我并不知道,母親是國家改革開放后前往西方國家學習心臟導管技術的位女醫(yī)生。她回國后在心臟介入事業(yè)上的不懈努力,一直激勵著我傳承前輩之艱苦奮斗,銳意進取,追求卓越。1995年底,我作為住院醫(yī)師開始學習心臟導管術,雖然這只是一種微創(chuàng)的介入診斷和治療技術,但它終于圓了我兒時成為一名“能夠做手術的心臟科醫(yī)生”的夢想。近三十年的臨床實踐,“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態(tài)一直提醒我,要踏實、認真地對待每一臺手術。2008年8月12日,北京夏季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我如期結束了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中心接受血管內超聲博士后培訓的學習。當飛機平穩(wěn)地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我胸中充滿著要為祖國的心臟介入事業(yè)踔厲奮發(fā)的熱情和抱負。時光荏苒,我非常幸運地伴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見證了心臟介入醫(yī)學領域的快速發(fā)展,也見證了心臟支架技術在中國的日臻成熟、普及與提高的崢嶸歲月。心臟支架作為心臟介入治療的重要手段,從它誕生之初就自帶光環(huán),也充滿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