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條河流曾經是太湖下游泄水人海的大通道,它的入水口有五六十里寬,它的下游也有幾十里寬。到唐代,吳淞江的三江口有九里寬,滬瀆下游有二三十里寬。這樣的一條寬闊大江在從太湖入水口往東流到七十里處時出現(xiàn)分岔,其中一支往東北人海稱“婁江”,另一支往東南人海稱“東江”,中間人海的那一支仍稱為“松江”。這就是“太湖三江”。這吳淞江曾經不僅是吳越爭霸的戰(zhàn)場,還是伍子胥沉尸的所在,亦是范蠡去越的路徑,流動著君王將相的千古傳奇,演繹著歷史的滄桑變遷。吳淞江流域通過六朝時期的不斷開發(fā)、建設,已經形成初步的“塘浦圩田”格局;到了唐代,則基本上形成旱澇保收的成熟的塘浦圩田堰閘體系。吳淞江也成了天下勝景,加上張翰的“莼鱸之思”,引得歷代文人墨客對吳淞江情有獨鐘,紛紛吟詩作賦,對其加以詠贊,寄托志趣情意,從而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這些文字既增加了吳淞江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增加了吳淞江的詩情畫意,在全力深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的今天,尤具獨特意義,很有必要將其編輯成冊,以饗更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