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是故鄉(xiāng):青島100個故事連環(huán)話”,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與青島日報社于2020年4月聯合策劃推出,從青島地區(qū)的史前文明一直寫到當下,時間跨度超過4500年,內容涵蓋歷史源流、文脈記憶、民間傳說、非遺文化、城市景觀、文人學者、紅色文化和美麗鄉(xiāng)村等八大板塊,共計108個“故事”,“故事”篇幅平均僅約1600字,卻于“細節(jié)”間重新梳理塑造了一直處于變化和延伸中的城市的成長脈絡,以接近歷史真實的描摹和記述,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書風尋得了可資傳承的歷史實證。溯源數千年的青島歷史地理讀本于文脈中連接城市過去與未來“100個故事”雖以“故事”之名,卻遍尋專業(yè)人士、機構協(xié)助,以接近歷史真實的描摹和記述,為城市正待打造的山海書風尋得了可資傳承的歷史實證。 正如初期許的那樣,這部城市歷史地理極簡史,是在眾多專家學者及區(qū)域相關部門、文博機構的專業(yè)“補給”和協(xié)助之中完成的。在網絡信息浩如煙海的今天,即便獲得原始的一手資料是困難的,我們依然竭盡所能,在魚目混雜的史料素材中披沙瀝金,期冀給予接近歷史真實的準確而生動的描摹和記述。 為此,我們探訪過作為遠古中國“滿天星斗”中奪目一隅的青島地區(qū)的考古現場;在歷史典籍和研究報告中查閱追蹤秦皇漢武以及古代海上絲路在這座城市“遺落”的蛛絲馬跡;與承載滄桑榮辱的百年地標和那些史冊中閃光的名字超時空“相遇”……我們想要證明,歷經波瀾壯闊的古代王朝興衰,波譎云詭的近現代百年,直至今日,這座城市以所踞的膠州灣腹地為舞臺,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從未缺席。 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在論及城市的“文化記憶”時說,正是憑借對文化記憶的代代相傳,城市得以在文化的認同和重構之中發(fā)展演進。以打撈文化記憶的方式重塑城市傳統(tǒng),讓人們明白城何以成為今日之城,又將在可見的將來如何演進。這是“碧海潮生是故鄉(xiāng)——青島100個故事連環(huán)話”回望這座城市過往的一個重要理由。或者說,重要的不是回望,而是立足于當下——在來路中,辨識和尋找未來的方向。 所以,這部極簡史并不止于往昔,它連接城市的過去與未來。 從中,我們?yōu)槌鞘姓蛟斓纳胶L尋得可資傳承的歷史實證:西海岸瑯琊臺的秦瑯琊刻石、平度天柱山的鄭文公碑、嶗山道教摩崖石刻、明清之際的“揚州八怪”之一膠州人高鳳翰、康有為在青島的翰墨流傳……這些彪炳中國書藝史冊的珍貴遺存,拼貼起城市書法脈絡的獨特未來走向;在“城市景觀”中,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筑物、山頭、河流的存蓄是我們去往未來之城的通行證:我們不僅記錄它們曾經的樣貌,更記錄當下的變遷,諸如里院作為青島特色民居如何融入到舊城更新中,成為市井煙火里的城市獨特表情,太平角—八大關的近現代建筑群如何打開院落,辟建為可體驗的文旅新地標……在“歷史文脈”和“文化學者”的系列人物書寫中,我們見識這座城市文化氣質的形成和近現代精神高地的隆起…… 城市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了對于歷史信息的承載、往昔記憶的見證,而它不僅是過去時、完成時,也是進行時與將來時,對城市而言,記錄并留存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xù)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