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腦老化與認知衰退生物醫(yī)學模式的出現(xiàn):阿爾茨海默病神話
1.1 主流生物醫(yī)學模式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特征
1.2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新世界”中,一次醫(yī)患間的虛構談話
1.3 主流生物醫(yī)學模式驅動下的阿爾茨海默病社會表征
1.4 衰老生物醫(yī)學模式出現(xiàn)的文化背景
1.5 癡呆癥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
第2章 大腦老化與認知衰退的復雜性概念辨析
2.1 主流生物醫(yī)學模式的局限性
2.2 多種伴隨終生的影響因素
2.3 大腦老化和認知衰退的另一研究方法
2.4 某些老年疾病是否可以適應呢?
第3章 臨床實踐與社會融入措施的變遷
3.1 阿爾茨海默病之國的旅行
3.2 早期診斷癡呆癥:停止癡呆癥的醫(yī)療化!
3.3 認知刺激、認知訓練或認知恢復
3.4 以其他方式進行評估和干預
3.5 擴大視野:自我適應
3.6 記憶門診的適用性
3.7 預防固然重要,但不必驚慌!
3.8 癡呆癥患者的休閑活動: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空間
3.9 與癡呆癥共生:藝術活動的作用
3.10 代際接觸: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維度
第4章 老年人長期照護機構的文化變遷
4.1 一所沒有柵欄的監(jiān)獄,一片寂靜的世界
4.2 文化變遷的關鍵要素
4.3 知者為師
4.4 對自我存在的控制感
4.5 依賴關系、照顧他人的可能性、自尊心增強和感受到有能力
4.6 改善老年人長期照護機構中的溝通:少說“奶奶”或“爺爺”的語言
4.7 進食的重要性
4.8 行為病態(tài)化
4.9 長期照護機構中的過度用藥和隱瞞給藥
4.10 個體化社會心理干預實例:激越行為
4.11 不能走路和進食:環(huán)境因素和并發(fā)癥影響
4.12 參與日常活動:睡眠障礙和入住前性格的影響
4.13 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力量
4.14 代際關系
4.15 以人為本:決定員工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第5章 政治和社會視角下的老齡化和癡呆癥
5.1 術語變更?
5.2 退休與認知功能:復雜的關系和值得質疑的社會政治影響
5.3 衰老和癡呆癥:政治和社會視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