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問題:集體土地如何保護?
一集體土地制度
二集體土地的鄉(xiāng)土經營
第二章思路:維系共同體制度
一共同體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解釋共同體制度的維系
三制度調適和共同體制度維系
四反常案例作為研究設計
第三章歷史背景:沙田角力中的宗族團體(1950年以前)
一外部環(huán)境:沙田角力中的權力格局
二內部組織:宗族團體的組織與制度
三小結:沙田上的宗族團體——共同體制度繼承的遺產
第四章重大轉折:公社時期“崖溪模式”的形成(1950~1978年)
一國家秩序的進入和改造:兩分兩合的遺產和經驗
二“二合”:學大寨學出的“捱口”模式
三公社迷思:集體經濟的村隊模式與效率
四小結:沙田效應——共同體制度的形成
第五章制度回應:市場經濟中的集體生計制度(1978~2000年)
一“一村兩制”:以市場服務社會
二商海撤退: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價值
三招商圍墾:駕馭市場的嘗試
四交易方式的調整:規(guī)避風險
五商品時代的道德
六小結:波蘭尼命題——社會駕馭市場
第六章近期挑戰(zhàn):城市化中的土地爭議(2000年至今)
一分:積累與分配的權衡
二守:守護村莊可持續(xù)經營夢
三發(fā)展的路線之爭:同床異夢的村民
四小結:囚徒困境——模糊產權中的集體組織
第七章組織原則:共同體制度維系的策略
一共同體的組織和治理
二共同體的社會合作與關系
三維系共同體的話語
四小結:共同體的組織原則與策略藝術
第八章結論: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共同體維系
一宗族團體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制度調適和共同體維系
三貢獻與局限
表目錄
表2-1影響共同體制度維系的因素011
表2-2本書的訪談目錄049
表2-3崖溪村2006~2007年度經營收入比較054
表3-1土改前崖溪祠廟、神壇的分布與功能074
表3-21951年土改前崖溪各階層占有土地情況082
表4-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崖溪策略087
表4-22004年度耕牛換鐵牛情況103
表4-3崖溪村歷年的水利工程項目105
表4-42017年各生產隊早造和晚造的產量和收入108
表4-5五隊(化美)2017年晚造社員現金分配109
表5-12007年崖溪的主要支出項目和金額118
表5-2崖溪村土地經營歷年收入情況(1979~1998年)121
表5-3白泥、沙場收支明細128
表6-12002年1月黨支部通過的崖溪圍墾土地資源權益分配方案159
表8-1崖溪村與蔡橫村的比較199
表8-2制度調適的三種類型和功能204
表8-3制度組合效果的三種類型(以崖溪村為例)208
圖目錄
圖2-1制度變遷的四種視角014
圖2-2社群團結經濟與市場經濟組織的制度特點、組織類型和治理模式023
圖2-3本書的分析框架045
圖3-1祖宗身份、國民身份與資源權利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