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三編一附錄;編京劇表演理論研究;第二編京劇王(瑤卿)派劇目學演;第三編京劇表演教學研究;附錄:藝術探索。一、思維模式與程式規(guī)范,以話劇與京劇相比。話劇是西方傳入的戲劇,根源是西方文化,京劇是固有的傳統(tǒng)戲劇,根源是東方文化,東西方兩種文化思維模式是不同的。戲劇文化作為大文化的分支,在美學意識上,東西方戲劇各有所歸;西方戲劇是省真的自然主義,東方戲曲是表意的理想主義。從審美的主客體上看,外國戲(主要指話?。┦侵骺投郑袊侵骺秃弦?。話劇的表演,要求無我、忘我、始終自我;而中國的戲曲表演,則是容我、寓我、勿忘自我。中國演劇的審美特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即“主客相融,物我具化”。這是儒家、道家皆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戲曲中的體現(xiàn)。京劇是中國戲曲眾多劇種的代表,它引領著傳統(tǒng)戲曲,堅守著自己程式化本體的特性,拋棄了程式化,就顛覆了戲曲,沒有了戲曲。只有全力去維護它、秉持它,才能守望住自己的精神家園。于萍在論述中反復強調了這種理念,只有這種文化自覺,才能增強文化自信。二、解析了好幾出傳統(tǒng)名劇,還提到不少傳統(tǒng)戲,給我突出的興味是這些文字是出于“場上人”的筆下,論述者學過戲、演過戲、許多細微末節(jié),論的頭頭是道,一清二楚,沒有外行話,比如論《悅來店》里何玉鳳的白話,我臆想許多學過、演過這出戲的人,未必能說得出來念的是“京韻白”。這是王瑤老觀察、借鑒了清宮中高層女子人物說話的聲口和語調。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京音京字加以韻律化、朗讀化、美化、夸張了的舞臺藝術語言。晴朗明快,甜媚爽利,流暢親切,評家有“猶如哀梨并剪”之贊。徐凌霄先生說它與韻白、方言白同屬于“技術白”,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白”。凸顯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和風貌,非常好聽。《穆柯寨》《穆天王》的穆桂英、《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棋盤山》的竇仙童、《樊江關》的樊梨花、薛金蓮等都是念的“京韻白”。梅蘭芳、張君秋二位學用的好,真是“爽利的口齒,清晰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好聽極了,是一種藝術享受。當下有人仍然稱它為“京白”,其實不同。于萍在文章中作了比較,予以了詳細的標示。真是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