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的又一部重要長篇《日夜書》,重現了五〇后一代知青的真實生活,紀念過去的歲月?!度找箷防锏陌遵R湖以作者當年下鄉(xiāng)的湖南農村為原型,五位知青和他們的同伴在那里一起生活。小說通過他們知青年代到轉型時期的人生軌跡和恩怨糾葛,折射時代的滄桑變遷和時代中相互聯系的幾個人起伏多變的命運。這是一群從記憶中被挑選出來的人物,他們可以用小提琴拉出柴可夫斯基,認為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比紅薯、豬崽更重要,喜歡在樹林里暢談人生。小說從陶小布浪蕩不羈、后來成為前衛(wèi)藝術家的知青同伴姚大甲開始寫起,一直到馬濤女兒笑月(下一代人)自裁去世,下鄉(xiāng)的往昔已然遠去,中間日夜更迭、斗轉星移,三十年間各自命運的交會體現時間的漫長感。《日夜書》由兩段時間構成,一段是知青時代,一段是后知青時代。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這兩段時間里不斷交叉,敘述在其間的穿梭來去自如。像陶小布這樣起初抱著高昂的革命理想選擇遠離原有生活的青年們,必然經歷了嚴酷的革命歲月,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回歸日常的世俗,官員、工人、民營企業(yè)家、藝術家、流亡者,他們用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時代的精神之問:人和動物有區(qū)別,有更高的東西,那更高的在哪里?小說中多處橫插議論,特別是后半部新歷史語境下的再度回望,從懷舊悔憾的情緒構建無縫銜接到現代性批判,“像是畸人錄,又像是英雄傳”,這是一部無序的集體回憶錄,也是現實小社會里無奈的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