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言:闡釋轉變的21世紀中國
一20年的變遷與寫作
二當代中國研究的“第五本書”
三21世紀:中國如何作為問題
四“文明自覺”:整合與重構
五探索一種總體性的研究路徑
上編思潮
第一章“文化自覺”與知識界的中國敘述
一作為一個表述群的“文化自覺”論
二重建歷史連續(xù)性:“崛起”與中國敘述
三“多元一體”:國家與天下
四敘述:一種新的知識范式
五中國:四個被打開的理論問題
第二章“文明”論與21世紀中國
一“文明—國家”的崛起
二“文明”與“中國”
三文明的當代性:從過去探詢未來
四中國與世界:文明史視野中的批判實踐
第三章馬年春晚的“中國夢”想象與文明史視野
一“中國夢”:博弈的場域
二春晚:最大的小舞臺
三春晚與新民俗:文化的共同體性
四中國想象:國族、文明與國家
五“夢”的社會認同:國民、民生與“大同”
結語
第四章世紀末的歷史救贖之路:解析“反右”書籍熱
一緣起:歷史記憶的重現(xiàn)
二1998年浮現(xiàn)的契機
三1980年代的文學書寫
四重返創(chuàng)傷情境的迷離路徑
五“新自由主義的神學”
第五章全球化與世紀之交的批判思想路徑
一“導火索”:重新思考批判的前提
二“新左派”的展開及其不同面向
三全球化格局與中國改革的方向
四革命年代的遺產
五文藝實踐和文化研究
結語
中編思想者
第六章打開當代文學歷史的三種路徑:讀洪子誠
一當代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
二文學史:問題與方法
三經典與閱讀史
四材料注釋中的歷史觀
第七章當代文學的自我批判與超越:讀李陀
一“80年代人”與40年
二“破舊立新”的文學革命
三自我批判與重構現(xiàn)實
第八章“沒有屋頂?shù)姆块g”:讀戴錦華
一越界的思想者
二跨越“語言學轉型”
三敏銳的現(xiàn)實感和歷史感
四登臨新的學術平臺
五“沒有屋頂?shù)姆块g”
第九章危機意識與知識分子主體的重建:讀王曉明
一1990年代中國的危機意識
二“文化研究”與知識分子的主體重建
三批判的可能與限度
第十章以魯迅為原理:讀錢理群
一實踐性的“魯迅原理”
二批判的法則:“真的知識階級”與左翼魯迅
三“立人”的法則:國民教育與啟蒙者魯迅
第十一章大學教育與文學史傳統(tǒng):讀陳平原
一從學術史到教育史
二教育史視野中的文學史
三文學教育與文學史傳統(tǒng)的重構
四教育者的境界
第十二章“抒情傳統(tǒng)”論述的文化政治及其啟示:讀王德威等
一“抒情傳統(tǒng)”構建的文化政治訴求
二他者與自我的整體論框架
三抒情、革命、啟蒙
四“抒情傳統(tǒng)”論述的啟示性
第十三章作為方法與政治的整體觀:讀汪暉
一總體性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問題
二全球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性反思
三“形式主義的理論”與“實質的歷史關系”
四政治化實踐的內在視野
第十四章中國經驗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讀溫鐵軍
一當代史敘述與中國經驗
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三“普遍規(guī)律”及其超越的可能
第十五章激活歷史經驗與學術知識的力量:讀劉復生
一“70后”與學術研究的主體性
二打開兩個支點:“文學”與“當代史”
三越界或回到文學的原初
四解釋學:方法論與世界觀
第十六章文化前線的游擊戰(zhàn)士:讀毛尖
一同齡人
二電視劇
三毛尖本色
四生命的原力
下編文化
第十七章重述當代史:《激情燃燒的歲月》與紅色懷舊
引論《激情》及其反響
一新版主旋律:以“家庭老照片”連綴當代史
二“激情”:革命與愛情
三“父親”的故事:父子、家國之間
結語曖昧的紅色懷舊
第十八章“讓世界看中國”:電影大片的國際化運作與國族敘事
一奧運會開幕式:“讓世界看中國”
二中國大片:全球化與好萊塢化
三好萊塢的世界語法:“欲望的透視法”與“想象的鄉(xiāng)愁”
四另一種民族寓言:閹割故事與震驚美學
五兩種“和解”:江湖與朝廷、中國與亞洲
第十九章曖昧的遭遇戰(zhàn):《孔子》與傳統(tǒng)文化認同
一電影《孔子》事件
二《孔子》PK《阿凡達》
三“歸來的孔子”:國與民的扭結
第二十章“親密的敵人”:諜戰(zhàn)大片中的性別與國族
一穿越邊界:《生死諜變》與《色·戒》
二新版《美人計》:親密的敵人
三“交換女人”:女性、身體與國族認同
四邊界內外:東亞后冷戰(zhàn)情境中的歷史與性別
結語“去政治化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秋月無邊”:許鞍華電影的中國香港敘事與
中國認同
一許鞍華與中國香港電影
二冷戰(zhàn)情境中的中國敘事
三北上與南歸的變奏敘述格局
四中國經驗的區(qū)域差異與文化認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