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該銘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毛公鼎》與《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并稱為書法史上的“四大國寶”。此鼎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對其無不傾倒。至今,其銘文書法依舊倍受習篆者推崇,是為必須的臨寫本。林子序先生于書法、古文字頗有心得。本書以規(guī)律的方法對《毛公鼎》銘文進行總結,幫助臨習者正確辨識字形、清晰筆順,使讀者臨之有法,并收獲更為系統(tǒng)的文字知識,是一本綜合性強而又實用的臨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