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取自晚清金石學家葉昌熾“二王之外有書,斯可與論書”,此話被后人看作“碑學”與“帖學”分庭抗禮的標志性宣言。作者通過對碑學歷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碑學”的脈絡、旨趣與實踐。清初以來,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從漢隸到楷書的石刻文字書體(銘石書),被視為古代書法學習的新資源,進入學者、書家等文化精英的視野,甚至成為經典。包世臣、康有為的鼓噪下,用“碑學”來籠統(tǒng)地指稱石刻書跡的學習,風氣漸盛,并與“帖學”對舉。而“碑學”的含義涉及書體的演變,書法觀念、趣味的異同等等,長期以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作者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描述代表人物的書法活動,通過揭橥“碑學”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細節(jié),深化了我們將碑學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