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大學生,我們這一代人雖然被當時的人們羨稱為“天之驕子”“時代寵兒”,但我們自個兒內心十分清楚,我們就如同一群剛剛從沙漠之中艱難跌打滾爬出來的孩子,對知識和文化的追求近乎如饑似渴!有人說:在沒有文學的年代里做著文學的夢,其靈魂是蒼白的;在沒有書籍的環(huán)境中愛上了讀書,其精神是饑渴的。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這饑渴而蒼白的年代中度過的,平時除了翻了又翻的幾本連環(huán)畫和看了又看的幾部老電影,實在沒有太多的文化新奇。走進大學校園之后,圖書館這一被譽為“知識海洋”的建筑物便成為我們這代人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而且那段生活和學習的時光也永遠定格為美好的記憶!即便是現在,偶爾翻及當初留下的數千張讀書卡片,我內心深處仍沒有絲毫的艱辛和苦楚,而唯有一種濃濃的自豪與甜蜜的回憶!如果說大學圖書館(更準確地說是數以萬計的藏書)是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代讀書人汲取“知識”和涵養(yǎng)“文化”的物態(tài)載體,那么,伴隨著改革開放在華夏大地上曾經涌起的一股強勁的“文化熱”,則是我們這代人成長經歷中無法抹去的記憶。20世紀80年代,以李澤厚、龐樸、張岱年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一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展開了批評研究,另一方面對西方先進思想文化進行學習借鑒,從而引導了文化研究在改革開放以來再次成為社會熱點。如何全面評價20世紀80年代的那股“文化熱”,這是文化研究學者們的工作。而作為一名大學學術管理者,我特別注意的是這股熱潮所引致的一個客觀結果,那就是追求精神浪漫已然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種風尚,而這種精神浪漫蘊含著濃郁的人文主義和價值理性指向。其實,這種對人文主義呼喚或回歸的精神追求并不只是當時中國所特有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