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考古論壇開幕式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致開幕詞
上海市市長應勇致歡迎詞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致辭
重大田野考古發(fā)現獎獲獎項目
東南亞島嶼雨林的狩獵采集與農業(yè):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
匈牙利南部下涅克新石器遺址:公元前六千紀到公元前五千紀綿延1300年的聚落
國王之水——大希律王在馬薩達的水資源管理
印度尼西亞梁步遺址出土佛羅勒斯人的地層學和年代學修訂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尼格婁水下巖洞的考古探索
水資源控制、物品交換和禮儀:新墨西哥州查科峽谷普韋布洛博尼托遺址的考古發(fā)掘
澳大利亞六萬五千年的人類居住歷史
伯利茲素那多尼基遺址A9古墓和第三、四號象形文字碑的發(fā)現及其政治意義
世界上最早的深穴環(huán)境利用:法國布魯尼克爾遺址和早期尼安德特人讓蒂
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fā)現
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獲獎項目
戰(zhàn)爭、干旱與農業(yè):應對沖突和食物短缺
西阿瑪拉遺址研究計劃:探索努比亞古埃及法老時期殖民地的生活(公元前1300—前800年)
斯克呂斯楚普女尸傳奇
歐洲溫帶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奶業(yè)革命
交叉學科研究與保護科潘文化遺產
為一個年輕的未來而考古:烏爾卡什(Urkesh)古城在敘利亞的新生
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
歐洲東緣的早期人類:北高加索奧杜威文化遺址的調查與發(fā)現
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
杰出貢獻獎獲獎項目
主編《古物》雜志
造福世界和平的公眾考古學
世界考古學主題論壇演講
西南亞干旱地區(qū)對水資源的使用:從新石器水井到歷史時期的水利系統(tǒng)
中美洲古代瑪雅低地的水資源管理與水利社會
早期農人、航海家以及印度太平洋地區(qū)的南島殖民——一個多學科綜合研究
水資源管理與吳哥的擴張和消亡
美索不達米亞世界的水源管理和早期集中式社會的發(fā)展
農業(yè)往歐洲傳播的盛與哀
阿茲特克的雨祭:特諾奇提特蘭大神殿的水源祭祀
水與龍:卡霍基亞、帕魁姆與良渚的比較研究
半熱帶濕地到半干旱地區(qū):從農業(yè)起源到國家形成
從客體到主體:古代埃及文明中尼羅河和水的新敘事
漢長安城地區(qū)城市水利設施和水利系統(tǒng)的考古學研究
世界考古論壇公眾考古講座
水、無處不在的水資源以佩特拉古城為例
氣候變化與吳哥文明的興起和崩潰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印度河文明中的水資源與都市(公元前2600—前1900年)
吉薩高地考古新發(fā)現:失落的金字塔港口
兩個圖符的故事——史前社會復雜化的不同途徑
紀念性建筑和社會組織:歐洲的史前觀念
古代疾病研究中的分子進化
“你眷顧地、降下透雨”(《圣經·舊約·詩篇》65—9)——人與水的關系變遷
吳哥世界中水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