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與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畫等一樣,在世界文化藝術的瑰寶中,占據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而成為享譽世界的敦煌文化,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遺書,又稱敦煌文獻、敦煌文書、敦煌寫本,主要是指敦煌藏經洞中的佛教經典、道教經典、儒家經典、文學作品、語言材料、史地材料、科技材料等各類經卷與文書。王國維先生特別將其與殷墟甲骨文字、漢簡、清代內閣大庫檔案、古代中亞民族遺聞等并列為“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中國的五大發(fā)現(xiàn)”。敦煌遺書毫無疑問是彌足珍貴的浩瀚文獻典籍,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是中華文脈之所在。目前,幸存的敦煌遺書多以殘卷、殘片為主,它們分別流散于世界十幾個國家甚至私人藏家之手。這些文獻自發(fā)現(xiàn)時起即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它們十分清晰地還原了中國及中亞諸國古代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十分直觀地呈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一卷卷老舊的文獻殘本,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仿若一首寫在古老沙礫中的壯麗史詩、一曲譜在殘卷上的悠揚樂章、一部“活著的歷史”。敦煌遺書對中國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文化價值。本書精選的圖片主要為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1945年)中亞探險后帶回的一部分敦煌遺書,現(xiàn)藏于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本書嘗試以一圖一文的形式,徐徐打開一扇了解具有逾千年厚重歷史的敦煌文化與敦煌藝術的窗口,并通過這扇窗口窺見古人之智慧、藝術之魅力、世界之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