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漢語預期范疇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姜毅寧)
預期的認知模型及有關類型
——兼論與“竟然、偏偏”有關的一系列現(xiàn)象(陳振宇 王夢穎)
評注性副詞的語義積淀對反預期表達功效的制約與影響
——以“居然、竟然”與“硬是、愣是、就是、偏是”為例(張誼生)
副詞“倒是”的意義與演變:從主觀性到交互主觀性(陸方喆)
“原來”的反預期性質及其相關問題(趙 彧 白雪飛)
從“預期”理論看漢語僅差格式(干 薇 陳振宇)
概率、預期和管控三項特征下的“恰好、恰恰、恰巧”辨析(周 韌)
從客觀匹配到主觀評價副詞
——“恰”類副詞的語義來源及歷時演變(魯 瑩 劉美君)
從多功能互動視角審視句式“有點(兒)VP”的語義色彩傾向機制(朱慶祥)
再說“果然”
——與(正)預期標記有關的問題(陳振宇 王夢穎 姜毅寧)
語義范疇的寄生策略
——以紹興方言體標記“上”寄生表達反預期語義為例(盛益民)
“說好X的”構式的違實性與反預期性(姜其文)
也說意外的本質
——從典型意外標記“竟然”說起(王恩旭)
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與回應形式(胡承佼)
“怎么”表達意外:疑問、反問和感嘆(李 強)
“什么”感嘆句的“意外”本質及否定傾向
——兼論“語用否定”的層級類型與制約因素(張 瑩)
泉州方言意外語氣副詞“煞”功能考察(倪伊芯)
反意外:表輕轉“只不過”的語用本質與演化動力(陳 禹)
語用推理與極性程度義的獲得
———以構式“V過A的,沒V過這么A的”為例(趙 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