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是在與語言的糾纏中度過的。語言是什么?它是表達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人利用語言思考,思考也通過語言得以實現。人活著,總要想問題,不管你愿不愿意,腦子無時無刻不在轉動,哪怕在夢中,也逃不了夢的乘虛而入,而夢的內容往往是白天的思想的延續(xù)或變異。人們用語言交流,也用語言創(chuàng)作,在語言交流中,完成信息傳達及分工協作,也傳遞感受并溝通情感。如果沒有語言,交流與協作的效率會大大降低,人類進化與發(fā)展的進程也會因此受阻。而在語言創(chuàng)作特別是利用語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活動中,語言所承擔的又是很不一樣的東西。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似乎并不直接影響經濟發(fā)展。但是,當我們看到優(yōu)秀文學作品對人、對社會的影響時,我們也許會改變想法。作家在時代中成長,與時代同行,書寫時代,也書寫時代中的人們。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觸摸到時代的筋骨與血肉,肌理與溫度。而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T.千萬萬普通人的命運,也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立在你面前。這就是文學語言形象化表達的魅力,它是文學的魅力,也是語言的魅力。它有血有肉,能直擊人的心靈。作家運用語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向讀者描繪小說故事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人性百態(tài)、時代風貌等等。作者依托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積累,借鑒他人的生活經驗并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读诛L聲》中優(yōu)美迷人的自然風光,《綠山墻的安妮》中說個沒完的少女,《吉祥如意》中姐弟倆童真的美好,還有《活著之上》《蟠虺》揭示的社會弊病等。在現實世界之外,他們給讀者展現了一個文學的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同時經過作家的挖掘與重塑,或去除了粗糙的遮蔽或撕去了偽飾的面紗,露出更細膩真實的生活的肌理。語言雖為文學表達的工具,但寫作者對它的運用并不總能隨心所欲??夏崴埂じ窭锥蚰氛f:“我寫下的每一行都要耗去我大量的生命。”①作家總在與語言的纏斗中找尋合適的字句。通感修辭的運用,方言土語的實踐,詩性語言的錘煉,都體現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對語言的執(zhí)著追求。而小說中聶致遠、曾本之、丁子桃等人物的語言,則各自帶著其鮮明的個性、精神、時代特色與烙印,成為文本細讀的重要窗口。通過語言的途徑走進文本,是一個值得實踐的方法。前年我申報了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基于轉型發(fā)展的地方高校通識教育教學內容與體系建設研究”(編號:2017435),并獲批立項;我用兩年多的時間整理在教學、科研實踐中的思考,并將其以文字形式總結,集中修改,形成書稿,以便向各位讀者、專家請教。感謝學校教務處、科研處的相關領導、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