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劉意青
弁言
緒論 啟蒙與情感:18世紀思想與文學中的“人類科學”/ 16
一、作為“情感時代”的18世紀/ 23
二、情感作為身心聯合的表征/ 30
三、情感對啟蒙主體性的威脅/ 34
四、啟蒙“內心”觀念的正反面:媒介化的自我/ 38
五、18世紀小說中的情感/ 46
關于文獻使用的說明/ 53
第一編 18世紀西方情感話語的構成
第一章 何謂“情感”和文學情感研究/ 57
一、情感術語辨析/ 59
二、直觀情感,或情感的“直觀論”/ 68
三、情感的“建構論”與不可名狀的情感/ 77
四、專論“情動”/ 88
五、何謂文學情感研究/ 93
第二章 18世紀西方的情感話語I:道德哲學與美學/ 103
一、道德情感的誕生及其早期現代歷程/ 105
二、從杜博的情感主義美學到18世紀德國美學中的情感觀念/ 121
第三章 18世紀西方的情感話語II:歷史、社會理論、經濟學/ 135
一、18世紀“推測史”與社會理論中的樂觀精神/ 136
二、18世紀經濟學理論與不可見的“同情”/ 143
三、失敗的崇高:啟蒙時期情感觀念的政治代價/ 147
四、樂觀精神的悲觀陰影/ 161
第二編 18世紀英國小說中的情感
第四章 書寫“真實內心”的悖論:18世紀情感文化與現代小說的興起/ 171
一、作為文化史關鍵詞的“虛構真實”/ 173
二、“內心”的早期現代文化史/ 180
三、現代小說的敘事史淵源/ 185
四、18世紀英語小說的讀者和市場/ 192
第五章 克拉麗莎的憂郁:理查遜小說中的“私人”和“隱私”觀念/ 205
一、書信體小說的改造與現代“私人”觀念的形成/ 209
二、理查遜小說中“隱私”觀念的萌芽/ 219
三、17世紀和18世紀女性作家的“遮蔽性修辭”/ 230
第六章 18世紀“同情”的兩種面貌:菲爾丁小說中的“內心”/ 236
一、17世紀和18世紀哲學中的“同情”觀念/ 238
二、菲爾丁作品中現代主體的悖論/ 248
三、聚合式同情:穿透人心/ 254
四、間離式同情:情感的蔓延和人心的隔膜/ 258
第七章 具身性同情:斯特恩《項狄傳》與現代公眾建構/ 269
一、18世紀英國的通俗文化與小說的位置/ 271
二、《項狄傳》中的動作、體態(tài)與情感交流/ 279
三、重塑身體和靈魂的關系:斯特恩的“活力論”生理學/ 287
四、斯特恩對通俗文化身體技術的反思和批判/ 295
第八章 憂郁與執(zhí)念:斯特恩《項狄傳》中的“英國病癥”/ 303
一、啟蒙時期憂郁觀與幻想理論的關聯/ 307
二、作為憂郁癥候的離題敘事/ 316
三、作為憂郁解藥的離題敘事/ 320
第九章 同情與恐懼:18世紀晚期英國小說中的情感實踐/ 331
一、感傷小說的分化/ 332
二、哥特小說中的否定性情感:恐懼和哀傷的建構/ 336
三、恐懼與感傷的融合:奴隸敘事/ 355
四、18世紀末女性作家的情感教育/ 364
結語/ 382
引用文獻/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