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文獻資料掌握豐富,引證確切,結構安排亦合理、得當。對所論及的一些具體內容如文學家族、地理描述等,均能細致安排,仔細分析,體現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扎實的學術基礎。文風樸實,語言通達、順暢,省凈,體現出作者較為深厚的語言功力。徐芳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切入點,借鑒“地域文化一文學”的研究方法,重點考察了“隴右”作為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雙向交流的預熱區(qū)和過渡地帶,與關中,巴蜀、西域等文化的交叉地帶,其人文歷史與自然風貌、生活方式與生存境況等對文學塑造與滲透。她試圖通過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考察,闡釋唐代詩歌中的隴右文化因子,提煉出粗獷樸實、強韌武毅、勤勞尚義、自然質樸,富于剛性活力、樂觀向上等獨特的隴右文化精神氣質與文化性格,勾畫出胡漢交匯、書劍合一的文學圖景。同時,她又關照隴右文化、絲路文化、與唐代詩歌的因緣際會,重點論述了以李益為代表的隴右本土詩人、以杜甫為代表的流寓詩人、以李世民為代表的李唐皇族詩歌、以牛僧孺為代表的文學家族等等隴右地域產生的令人矚目的詩人群像,從而為唐詩的“文學地圖”提供一塊重要的拼圖。觀點不乏新見,是地域文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她在充分占有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以六章的篇幅,細致梳理了唐詩中隴右文化所包含的諸多要素,其中既有對隴右詩人的梳理與考察,亦有對文學家族個案的深入分析,更有對唐詩中隴右地理、邊塞情懷及絲路文化等內容的詳細論述。尤其是第三章的第二節(jié),第六章的第二節(jié),論述頗有特色,時有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