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為依據(jù)和指導,借鑒國內外對于福祉的評價研究,充分考慮本國文化背景和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生活質量提升意義為取向,界定“福祉”為民眾共享社會資源、不斷追求生活質量提升的狀態(tài);從居民個體的視角出發(fā),對我國福祉指標體系進行構建,為量化居民在不同生活領域中對于社會資源的實際享有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認知體驗構建一套居民主、客觀福祉評估工具。其中,客觀福祉旨在量化居民在各生活領域中對社會資源的實際享有,主觀福祉主要量化城鄉(xiāng)居民對社會資源的實際享有的主觀評價與體驗。以山東省城鄉(xiāng)居民為例,在檢驗指標體系可靠性與有效性的同時,通過各領域的客觀福祉“變異”有效預測及解釋各主觀福祉的“變異”,量化主、客觀福祉問關系,同時圍繞不同人群的主、客觀福祉指標特點,為提升不同生活領域居民的資源享有,促進主、客觀福祉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為探索福祉提升機制提供實證依據(jù)。本書從民眾感知獲得的視角回顧“十三五”時期不同領域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梳理和分析現(xiàn)存問題的基礎上對“十四五”時期民生建設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