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華夷觀”分析清代對內統(tǒng)治與對外關系的模式,強調內在發(fā)展的重要性,指出清代中國內部發(fā)展及對外往來的動力,主要來自自身制度與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與動態(tài)變化,借以突破費正清學派“朝貢體系”之外力沖擊論。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討論清代君臣對“華夷觀”與“華夷之辨”的詮釋變化,并探討“華夷觀”相關的滿漢關系、朝貢制度、邊疆管理等問題,分析清代“天下秩序觀”的運作模式;下編以屬國、兩屬之國、互市國三種類型,分析朝鮮、琉球、日本如何以“華夷觀”為標準,看待自身政權定位及其與清帝國的往來關系,從而建構清代“華夷觀”與“天下秩序觀”各自詮釋與動態(tài)切換的彈性空間,并指出“天下秩序觀”是傳統(tǒng)中國政治文化的理論基礎,也是傳統(tǒng)中國政治制度的運作準則,可為今日中國如何與世界各國交流互動,提供相應的借鑒、反思及人文思維的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