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吳景超和費孝通兩位學者為個案,圍繞中國近現代轉型中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遷間的關系,梳理1920年代到1940年代二人的思想變化。吳景超是典型的五四一代學人。五四運動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情及對科學主義的熱忱。九一八后,吳景超的國家主義再度高漲,面對當時熱鬧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他離開大學,到政府主管經濟部門工作,希望將社會主義與分權的社會組織相結合。作為更年輕的一代社會學學者,五卅運動及隨后的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成為了費孝通個人成長的起點及不斷反省的對象。他對新文化運動的"文化改革優(yōu)先論"持批評態(tài)度,強調社會轉型中,社會和文化要素相調適,盡量降低社會或文化失調導致的痛苦和失序。"二戰(zhàn)"后,他則退回到漸進的社會經濟建設優(yōu)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