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三部曲從作者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一直寫到1963年,旅居歐洲七年后回到新西蘭。作者通過一種渾然天成的敘述語調,敘述了其成長及創(chuàng)作的全部生活,包括遭誤診為精神分裂癥的經歷。她獨一無二的天賦,在于揭示自我脆弱性時的坦誠態(tài)度與觸及的深度,無論書寫傷痛、屈辱還是成功,都能泰然處之、波瀾不驚。在第一部《到實島去》中,作者講述了她高中之前的生活,“混合了事實、真相和對真相的記憶”。她其貌不揚,一頭紅發(fā)、滿臉雀斑的小女孩,不受大家注意。在她的筆下母親記性好、健談,哥哥患有癲癇癥,對家庭氛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吸引同學注意,她偷了她爸爸的錢買口香糖而被老師發(fā)現,被罰站。第二部《我桌旁的天使》講述了在達尼丁師范學院上學,以及她隨后的崩潰及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經歷。她在大學里很孤獨,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文學世界里。在一年的見習教學結束時,她在學校督察訪問期間走出房間并消失了。在一次自殺未遂之后,她被送往精神病院。她從未想過竟然存在這樣一個世界。在她的描述下,是精神錯亂恐怖的高強度療程。她接受了兩百多次電擊治療,并被安排進行腦白質切斷手術,只因小說集獲得了享有盛譽的獎項而取消。在出院前獲準外住期間,在知名作家薩吉森的小屋里居住寫作。散文和詩集被接受出版后,她獲得資助而出國旅行。第三部《鏡之城的信使》,講述了她在英國、西班牙旅居寫作的經歷。鏡之城是支撐她的拯救世界。她繼續(xù)寫作,后得知她一直背負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是誤診。憑借一些生活經驗和明智的心理治療,她終于寫下她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經歷。因為父親去世,七年后終于決定重新回到新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