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毓剛(1920—1999)本名沈翊鹍,筆名其佩、方曉藍、華成璐等。籍貫浙江寧波。1939年考入上海之江大學英文系。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參與編輯《萬象》雜志并撰稿。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任《申報》副刊編輯、采訪部記者、電臺新聞稿編輯、國內新聞版編輯,并參與《辛報》《中國文摘》《宇宙》《袖珍》等報刊的編輯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參加《亦報》創(chuàng)辦,先后任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52年11月,《亦報》并入《新民報》(晚刊)后,任《新民報》(晚刊)編委兼編輯組組長、編委辦公室副主任。1971年10月到上海譯文出版社任編輯,參與創(chuàng)辦《世界之窗》雜志。1981年參加《新民晚報》復刊籌備工作。1982年任新民晚報副總編輯,主管“夜光杯”副刊,制定了雅俗共賞的編輯方針,開設了“十日談”等一系列受到讀者喜愛的專欄,并以其佩、方曉藍筆名撰寫大量隨筆和雜感。1983年、1984年,代表新民晚報出席第一、二屆全國晚報會議,先后作《建設精神文明是一個重要主題》和《關于晚報的特點》的發(fā)言,在全國晚報界產生一定影響。1987年評定為高級編輯。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