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稱為《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又稱為《欽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冊,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宮廷編刻的一部大型叢帖。乾隆十二年梁詩正等奉敕編次內府所藏魏鐘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含無名氏)的墨跡鉤模鐫刻,選材極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書作品,另有題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萬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規(guī)模之大,收羅之廣,鐫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鮮與倫比。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代表著我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中國古典書法藝術殿堂中的一筆巨大財富。孫過庭《書譜》撰并書。書于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今存《書譜》,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六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chuàng)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孫過庭的《書譜》是一篇著名的理論著作,書譜全文3700余字,不僅講述了自己學習書法的經歷,還對于五種書體的特點,包括具體的筆法、墨法和章法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還闡明了什么是書法,書法是一門藝術,“尚情”是書法的目的,并對他認為比較好的書法家進行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