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間發(fā)源于臨沂的蘭山、郯城一帶,廣泛流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qū),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鑼鼓經是中國傳統(tǒng)器樂及戲曲里面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jié)奏,以烘托舞臺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打擊樂是中國戲曲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掌控著戲劇節(jié)奏的快慢以及力度的強弱變化,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各個劇種所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本書從“柳琴戲鑼鼓經應用簡述”“鑼鼓經譜例和用途”“常用曲牌譜例和用途”三個部分,對柳琴戲鑼鼓經及曲牌的演奏方法、藝術特征及其在劇目中的實際應用等進行了較詳細的記述和分析。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柳琴戲打擊樂理論研究方面的空白。不僅對柳琴戲初學者提供了很好的教材,而且對柳琴戲的音樂理論研究,亦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