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體育體育理論及教學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應用框架研究

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應用框架研究

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應用框架研究

定 價:¥69.00

作 者: 王林 著
出版社: 人民體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0963721 出版時間: 2023-12-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社會關系的學問,簡而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信息交流及其信息內在運行規(guī)律的學科。從這一定義來看,傳播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等特點,有人說傳播學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這既說明傳播學邊界模糊,也表明傳播學的開放性與包容度。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跨學科研究的產(chǎn)物,于20世紀40年代形成獨立的學科,其形成的內驅力是人類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發(fā)展的需要。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語言學、新聞學和數(shù)學等學科的學者們,依托各自學科的范式與需要,對信息傳播的規(guī)律與傳播效果展開研究,與此同時,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tǒng)論為傳播的系統(tǒng)研究與深入提供了理論與方法上的指導。隨著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通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范圍擴大,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區(qū)塊鏈等信息技術更使產(chǎn)業(yè)技術路線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和商業(yè)模式有了突破性創(chuàng)新,社會生產(chǎn)呈現(xiàn)生產(chǎn)方式智能化、產(chǎn)業(yè)形態(tài)數(shù)字化、產(chǎn)業(yè)組織平臺化的特征。每次技術創(chuàng)新都會帶來傳播研究的巨變,并使傳播學的邊界不斷拓展,因此有學者稱傳播學一直在多種學科的十字路口徘徊。傳播學的創(chuàng)立者施拉姆(Schramm)在晚年時強調:“我們有時忘記了傳播研究是一個領域,而不是一門學科。”正是基于傳播學的跨界屬性,傳播學一直在吸收其他學科的經(jīng)驗與成果,并且不斷將符號學、現(xiàn)象學、控制論、社會心理學、社會文化、批判學、修辭學等納入傳播學領域,這一方面豐富了傳播學的理論基礎,拓展了傳播學研究的邊界,另一方面使傳播學多維話語系統(tǒng)產(chǎn)生共生與競爭,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5G、大數(shù)據(jù)、自媒體、云計算、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數(shù)字成為重組全球資源要素、重塑全球經(jīng)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要素,經(jīng)典傳播學面臨著再次解構與重構,因此有學者提出不僅要走進傳播學,還要走出傳播學。當今世界,傳播無所不在,大到國際關系,小到鄰里小事,都存在傳播活動,同時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的存在使信息溝通受限,由此可見,傳播的作用不容小覷。概括來講,傳播就是信息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傳遞,按照拉斯韋爾(Lasswell)的“SW”傳播要素來看,傳播是內容(信息)在傳者、受眾之間的傳遞、分享。由于傳者與受眾所處的社會地位、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傳者的編碼與受眾的解碼往往不一致,進而導致傳者的表達與受眾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傳受雙方對信息的充分溝通與交流非常重要。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信息共享、意見交換的過程,交換雙方的訴求、出發(fā)點、交換條件、利益滿足等內外因均會影響交換過程的順利達成。一般來說,信息具有無形性、擴縮性、相對性、組合性、共享性,只有將信息與語言符號(口語和文字)、非語言符號(副語言、體態(tài)語言,以及物化、活動化、程式化、儀式化的符號)完美結合,才可以使具有精神內容的意義在時間和空間中傳播和保存,進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實現(xiàn)意義的最終傳達,盡管在這一意義的傳播中很難實現(xiàn)傳受雙方的無縫銜接。對于中國武術傳播來說,慣用做法是就傳播論傳播,具體如下:一是可以直接借用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對中國武術傳播現(xiàn)象進行深入解讀;二是可以對中國武術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梳理。但是,對中國武術傳播實施切塊式、網(wǎng)格化研究勢必會造成中國武術傳播研究的“原子化”傾向①,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已經(jīng)成為有效解決新問題的重要手段。傳播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信息“孤島”現(xiàn)象,并讓受眾實施交換產(chǎn)生相應的行為變化,基于此,我們將中國武術傳播置于受眾交換這一框架中,嘗試從交換的維度探究中國武術傳播這一現(xiàn)實命題,以期引發(fā)各位同人的共鳴。為了對中國武術海外傳播實踐做出有益的指導,我們在研究的最后部分嘗試構建了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框架,本書中建立的框架僅僅涉及中國武術海外傳播的部分實踐領域,并非全部,而且科技進步帶來的傳播格局今非昔比,如何在降低搜索成本提升邊際收益的同時有效提高傳播效率,是每個武術人需要思考的命題。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限于作者知識儲備的不足、認識上的缺陷,書中難免存在不足,希望各位同人批評指正。本書的完成離不開武漢理工大學體育學院體育健康傳播與教育實驗室各位學生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朱琳博士、黎在敏博士,以及目前仍在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乾佑玲同學,她們?yōu)楸緯耐瓿勺龀隽司薮筘暙I。此外,還要感謝左義凡、鐘嬌、談夢、景奕鵬,幾位同學在前期資料收集與整理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付出,才使得本書完稿。全書最終的統(tǒng)稿工作由朱琳完成,朱琳在面臨學位論文撰寫的現(xiàn)實壓力下,承擔了這一煩瑣、細致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謝!研究的腳步永不停歇,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武術傳播的研究行列。2011年,我將自己對武術傳播思考的觀點進行總結,撰寫了首本專著《武術傳播論綱》,在該書的結語部分,我提及了武術傳播需要借助社會學、營銷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念,不能拘泥于“武術傳播”之名,而應著眼于“武術傳播”之實。2015年,我在博士后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凝練了第二本專著《武術養(yǎng)生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這一專著是對武術健康養(yǎng)生價值傳播的原點思考,以健康養(yǎng)生為抓手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將武術傳播這一命題落至實處,本書是對這一觀點的再次回應。本書由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應用框架研究”(項目批準號:17YJA890025)的成果凝練而成,在此,衷心感謝研究團隊成員在項目研究中付出的辛勤勞動。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感謝本書中所有參考文獻的作者們,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你們的學識、智慧和思想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fā)與靈感!雖然我們盡力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但是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暫缺《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海外傳播應用框架研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交換概述
第一節(jié) 交換的概念
第二節(jié) 交換的類型
一、社會交換
二、經(jīng)濟交換
三、禮物交換
四、信息交換
第三節(jié) 交換的內涵
一、交換客體的價值
二、交換主體的行為
第四節(jié) 交換的原則
一、自愿原則
二、平等原則
三、互惠互利原則
四、誠信原則
五、遵紀守法原則
第五節(jié) 影響交換順利實施的因素
一、人口學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環(huán)境因素
四、信息因素
五、人際關系
六、替代品
第二章 傳播與交換的耦合
第一節(jié) 傳播概述
一、傳播的概念
二、傳播的內涵與功能
第二節(jié) 作為交換的傳播
一、人際傳播概述
二、人際傳播的目的與動力
第三節(jié) 作為傳播的交換
一、交換與社會交換概述
二、社會交換的原則與主張
第四節(jié) 傳播與交換的共通性闡釋
一、共通性概述
二、傳播與交換的共通性
第三章 基于受眾交換的中國武術傳播演變
第一節(jié) 中國武術傳播形態(tài)歷史演變
一、技擊
二、健身養(yǎng)生
三、藝術、審美
四、文化
五、綜合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中國武術傳播形態(tài)演變的內驅力
一、人的需要
二、社會發(fā)展
三、全球化興起
第三節(jié) 中國武術海外傳播的交換實踐
……
第四章 中國武術的當代價值追求
第五章 中國武術傳播的交換動力
第六章 中國武術海外傳播的當代呈現(xiàn)與內在邏輯
第七章 中國武術海外傳播的應用框架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