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經濟學》以杰里米·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全書共分為四編,旨在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定義什么是經濟福利,二是探討影響經濟福利的重要因素。每一編都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第一編:福利與經濟福利。在這一部分,庇古對“經濟福利”進行了清晰的定義,并設定了研究的框架。他明確界定了經濟福利的概念及其范圍,為后續(xù)討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這一編,讀者能夠理解經濟福利不僅僅是個人財富的增加,還包括社會整體福祉的提升。第二編:國民所得的大小及資源在不同用途中的分配。本編分析了自利原則在自由市場中的運作,評估了這種原則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以最有利于國民所得的形式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同時,他還考察了國家干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討論了政府如何通過政策調整來改進市場的“自然”趨勢,從而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整體福利水平。第三編:國民所得與勞動力。這一編將國民所得的大小與勞動力市場的運作結構聯(lián)系起來,深入研究勞動與國民所得之間的關系。庇古探討了勞資關系、工作時間、計件工資制、勞動力配置以及失業(yè)等關鍵問題。通過對這些具體問題的分析,他揭示了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對國民所得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改善勞動條件和就業(yè)狀況來促進經濟福利的增長。第四編:國民所得的分配情況。最后一編集中研究國民所得的分配問題,特別是國民所得的變化與分配給窮人的絕對份額之間的關系。庇古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收入再分配來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他探討了貧富差距、稅收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等議題,提出了通過有效的政策手段來減少不平等,確保經濟增長惠及所有社會成員的觀點。通過這四編內容,《福利經濟學》不僅提供了對經濟福利全面而深刻的理論分析,也為理解和應對現(xiàn)實中的經濟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指導。這本書不僅是經濟學專業(yè)學生的書目,也是政策制定者和關心社會公平與經濟發(fā)展人士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