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一)研究緣起
(二)問題意識
二 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居民自治
(二)行動研究
(三)賦權
(四)流程式賦權
第一章 “流程—行動”:社區(qū)居民自治一個新的研究范式
一 學界既有研究視角與研究范式
(一)既有研究視角及簡要評析
(二)既有研究范式及簡要述評
二 “流程—行動”研究范式的提出及解釋
(一)“流程—行動”范式的內涵及特點
(二)從“國家—社會”到“行動者”
(三)從制度主義到行動研究
(四)居民自治場域中的行動者
三 小結
第二章 權力缺失與賦權:社區(qū)居民自治內卷化及其突破
一 無權:單向度行政控制時期的居民自治
(一)單位制時期(1949-1978)的居民自治
(二)社區(qū)服務時期(1978-2000)的居民自治
二 弱權:雙向度政社合作時期的居民自治
(一)社區(qū)建設時期(2000-2012)的居民自治
(二)社區(qū)治理時期(2012年至今)的居民自治
三 缺權:社區(qū)居民自治內卷化的根源及其困境
(一)決定權與行動權:居民自治程度判別
(二)社區(qū)治理模式變遷中的居民自治狀態(tài)
(三)權力缺失與社區(qū)居民自治的多重困境
四 賦權:社區(qū)居民自治的路徑突破與方式選擇
(一)賦權方式及其局限
(二)流程式賦權的提出
五 小結
第三章 一階賦權:組織賦權與自治單元重構
一 下沉或上移:自治單元的兩種分析進路
(一)自治單元下沉:熱點透視
(二)自治單元上移:一種反駁
(三)科層思維桎梏:垂直構建
二 自治單元的橫向構建:第三種分析進路
(一)個體化的社會與再組織化
(二)組織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三)社團與自治單元的再選擇
三 自治單元的法團主義:自治與行政耦合
(一)自治與行政互動的命題闡釋
(二)法團主義模式的構建與回應
四 社區(qū)社團的生成過程及培育路徑
(一)志愿類社區(qū)社團的產生
(二)互助類社區(qū)社團的產生
(三)治理類社區(qū)社團的產生
(四)樞紐型社區(qū)社團的產生
(五)社區(qū)社團培育路徑凝練
五 社團內部要素與自治的相關性分析
(一)社團領袖與自治關聯(lián)分析
……
第四章 二階賦權:規(guī)則賦權與自治公約選擇
第五章 三階賦權:心理賦權與自治動力強化
第六章 四階賦權:項目賦權與自治方式創(chuàng)新
第七章 流程式賦權的集體構建與社區(qū)居民自治的梯度遞進
第八章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