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主要介紹了幾組關鍵的概念: 勞動力與資本家的關系: 勞動過程。被視為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提示了兩種特殊的現象。勞動者的勞動,屬于資本家,他也就在資本家的管理下勞動。資本家會注意,使勞動能順當地動作,生產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還使原料不浪費,使勞動工具節(jié)省,使其磨損以勞動過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為限。生產物是資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產者(勞動者)的所有物。資本家支付勞動力每日的價值。在這一日內,它的使用權就像其他各種商品使用權一樣,是屬于他。商品的使用權,為商品購買者所有。勞動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勞動時,實際也只提供他所售賣的使用價值。從他走進資本家工廠那時候起,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從而,它的使用(即勞動),即屬于資本家。從資本家的觀點看,勞動過程只是他所購商品(勞動力)的消費,但他所以能消費它,僅因為他給了它生產手段。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是生產物之一般的形態(tài);生產物的最大部分,是當作商品生產出來,從而,都不得不采取貨幣形態(tài)的。商品量不斷增大,社會財富中當作商品的部分不斷增大,由是,當作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乃至準備金等等而作用的金銀的范圍,也相應地增大。這些擔任貨幣機能的商品,既不加入個人的消費,也不加入生產的消費。它是固定在當作單純流通機械形態(tài)上的社會勞動。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必須拘束在這種不生產形態(tài)上。當作貨幣商品的金銀,從社會的立場看來,也是代表只起因于生產的社會形態(tài)的流通費用。它是商品生產一般的虛費(不生產的但必要的費用)。這虛費,是隨著商品生產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而增大的。它是必須在流通過程中犧牲的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資本對人的異化 勞動者以其生命的大部分,在生產過程中度過。所以,生產過程之條件,多大部分即是勞動者的能動的生活過程之條件,是勞動者的生活條件。但這種生活條件的經濟,卻就是提高利潤率的一個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過度的勞動,以勞動者轉化為代勞牲畜的情形,是促進資本價值增殖及剩余價值生產的一個方法。這種經濟的遂行,使許多勞動者擠住在一個狹隘的不衛(wèi)生的房間內(那就是資本家節(jié)省建筑物),使許多危險的機械安置在一個房間內,對于危險絲毫沒有保護設備,或對于有害的危險的生產過程,例如開礦,不采取任何預防方法。使生產過程人道化,使生產過程為勞動者感到舒適或不討厭的種種設備,更是談不到。從資本家的見地說,這是全然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浪費。資本主義生產方法,雖在其他各點盡量吝嗇,但對于人身物質,則不惜盡量浪費,不過,從別方面說,資本主義生產方法,其生產物分配,須以商業(yè)為媒介,且以競爭為立足點,故對于物質資料,也極為浪費。從一方面說,個別資本家是獲利了;從別方面說,社會則受損失。 還有許多類似的社會生活中的關鍵概念。 一言以蔽之,此書揭示的是如今社會生活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