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借鑒了康德的“現象—物自體”的二元結構,用“意欲”取代了“物自體”,同時,把柏拉圖的“理念”置于意欲和個體表象之間,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體化,個體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體化。叔本華在唯理論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論,預示了哲學發(fā)展的轉向——從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義。全書分四篇,第一篇闡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現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級時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闡述意欲的客體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無盡的欲求而導致無盡的痛苦;第三篇闡述重回表象世界,區(qū)分了兩種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個體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過藝術可以直觀理念,暫時逃脫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論意欲,意欲是無盡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認識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虛無,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滅。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圖、康德和印度佛教對叔本華的意欲哲學的影響,以及意欲哲學的基礎和輪廓是清晰而堅定的。附錄是“康德哲學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