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在“五四”這一特殊時刻的前后,中國的大地上曾興起過一場“到民間去”的風潮。大批青年和知識分子通過走向民間,來喚醒普通民眾的救國之情,將更廣大的群體聯(lián)結到當時的政治與文化運動中。這場“到民間去”運動,不僅在學術層面催生出了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民俗學,也影響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策略,并在更長的歷史縱深中不斷地回響。本書從整個1920年代文化運動的演化進程出發(fā),對“到民間去”運動所激活的“民間”概念進行研究,通過李大釗、周作人、顧頡剛、楊成志、《中國青年》、《歌謠周刊》等個案,考察“到民間去”這一口號如何介入社會思潮、文學、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政黨政治,由此揭示“到民間去”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義。作者借“地泉”意象以為書名,籍此象征“到民間去”運動的開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脈萬源,又水滴石穿、匯聚為流。“到民間去”重塑了“民間”包含的具體內容,使農村和少數民族邊疆這兩個關鍵意涵,成為此后理解“民間”的核心要素,也為后續(xù)“人民”概念的興起,做了思想和實踐上的準備——撼動中國與世界的力量也即將由此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