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中國哲學與文學的熱愛和研究,布萊希特被同時代人稱為“中國人”,而他在流亡丹麥期間的詩作《老子流亡路上著的傳奇》更是將他與中國的老子道家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一直以來,西方學者對布萊希特這首詩的評價高度一致,如認為它當屬“布萊希特最為著名的詩歌之一”“20世紀最為優(yōu)美的德語詩歌”等,即便有如此一致的高度評價,但學者們對詩作中所蘊含的道家哲學思想和道家風格的行文方式卻甚少關注。這部作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產生?應怎樣把握其源頭、修改和最終成品?當這部詩作與道家思想聯(lián)系起來時,應如何理解詩中的句子?本書通過研究該詩作的手稿(1938),不僅從文學角度分析了中國哲學、中國文學在20世紀初德國的強大影響,而且指出布萊希特在接觸道家思想之前就早已有類似道家的哲學思考,他在詩作當中描繪的老子形象其實是流亡中布萊希特本人的真實寫照。此外,該詩作在風格上有道家“流水”的特性,并且通過詩歌韻律的變化體現(xiàn)了“強石’對“流水”的阻擋以及“流水”最終獲得勝利的過程,筆墨凝練傳神、跌宕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