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德語世界的中國形象
絲綢之國與希望之鄉(xiāng)——中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探析
異域光環(huán)下的騎士與女英雄國度——德國巴洛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百年漢學與中國形象——紀念德國專業(yè)漢學建立一百周年(1909—2009)
德國圖書市場上的中國形象
第二編 中國文化在德語世界的傳播
禮儀之爭與《中華帝國全志》對中國典籍與文學的譯介
“趙氏孤兒”故事在18世紀德語世界的傳播與改編
《好逑傳》早期西文譯本初探
圖蘭朵公主的中國之路——席勒與中國文學關系再探討
歌德筆下的“中國女詩人”
歌德的“中國之旅”與“世界文學”之創(chuàng)生
《老子》譯介與老子形象在德國的變遷
賦魅與除魅——德布林在《王倫三躍》中對東方宗教世界的建構
克拉朋特的中國情結與《灰闌記》
從流亡到“尋求真理之路”——布萊希特筆下的“老子出關”
布萊希特的《六首中國詩》與“傳播真理的計謀”
布萊希特的中國榜樣與《四川好人》的僑易之旅
第三編 德語文學在中國的傳播
“名哲”還是“詩伯”?——晚清學人視野中歌德形象的變遷
歌德詩歌的復譯與民國譯者對新詩的探索——徐志摩《征譯詩啟》背后的新舊詩之爭
作為精神資源的歌德學——文學革命和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歌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