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給人風度翩翩的印象,然而隱士卓然出塵的形象,是魏晉南北朝之后慢慢成形的。在此之前,士人在仕與不仕之間的選擇,時常因為文學的歌頌而逐漸扁平化,細節(jié)與脈絡被埋沒。士原為低級的貴族,因此早期的士不會面臨仕與不仕的問題。春秋晚期,貴族與庶民的界限被打破,“仕”才成為一種專業(yè),士人才需要在“仕”與“不仕”之間做出選擇。但不仕并不等于“隱”。先秦至兩漢,經歷封建制崩潰到郡縣制大一統(tǒng)王朝的興起,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和“以經術取士”之后,士人群體從百家爭鳴、士庶雜處逐漸儒家化、宗族化和官僚化。由于政治基礎與社會基礎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士人離開政治權力的選擇,也經歷了一個從“隱逸”到“不仕”,再到“以不仕為隱”的過程。 本書通過爬梳《史記》《漢書》《高士傳》等史料,運用量化統(tǒng)計的方法,對先秦至西漢時期的“不仕之士”做了全面統(tǒng)計分析。通過士人仕與不仕的人生選擇,可以窺見封建社會走向大一統(tǒng)過程中,隱逸傳統(tǒng)的建立與變遷,以及士人與政治權力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