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末年,官場貪腐,亂象叢生,清王朝開始由盛世跌落。在位近六十年的乾隆,設計了最特殊的禪讓模式。于是,太上皇不是退位的皇帝,而是升格的皇帝。權位錯置的政治格局之下,父子皇帝如何在親情與皇權之間拿捏分寸?一眾朝臣尤其是寵臣和珅,如何經營當下與謀劃未來?這次禪讓對清王朝乃至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何影響? 本書以乾隆禪讓為切入點,從乾隆六十年開始,把約五年的時間跨度中的軍國大事一一展現(xiàn),如苗疆動亂、福建官場貪污案、白蓮教起事、海盜蜂起等,通過奏折、實錄等史料對事件的發(fā)展過程、皇帝的決斷、內閣的處理等進行了紀實性描述,將乾隆禪讓的初心與最終規(guī)劃,兩朝帝王在禪讓時期的相處模式,樞閣大員在朝政中種種表現(xiàn),剖析得細致而深刻,生動地描摹了這一特殊時期大清朝局中的歷史人物群像,并對這一時期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意義進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