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發(fā)布《教民榜文》,明確以“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六句話來教化百姓,后世稱圣訓、六諭。在明初,一時搖鐸口唱,坊鄉(xiāng)皆然。然而,隨著明初所設定的基層秩序的衰微,明代士大夫開始重拾宋元以來鄉(xiāng)約的基層教化組織形式,結合六諭,開啟了十六、十七世紀以六諭為宣講核心的新型鄉(xiāng)約體系。明清士大夫配合鄉(xiāng)約、族規(guī)、家訓,對六諭進行詮釋,產生了眾多文本。從最早的成化年間王恕的《圣訓解》,到晚清的《宣講拾遺》,存世文本近百種。本書梳理了六諭詮釋史及文本流變,對存世文本進行匯輯,有利于探視明清兩代基層教化之細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