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嗜神經病毒1
1.1引言1
1.2蟲媒病毒2
1.2.1甲病毒2
1.2.2黃病毒6
1.2.3亨尼帕病毒11
1.2.4狂犬病毒屬13
1.3小結15
參考文獻16
第2章人類病毒性出血熱概述22
2.1引言22
2.1.1沙粒病毒科31
2.1.2布尼亞病毒33
2.1.3絲狀病毒科35
2.1.4黃病毒科35
2.2生物防御注意事項37
參考文獻40
第3章天花病毒:臨床癥狀、分子生物學以及生物恐怖主義前景56
3.1引言56
3.2生物戰(zhàn)和生物恐怖主義問題57
3.3病毒學59
3.3.1分類59
3.3.2形態(tài)59
3.3.3基因組59
3.3.4生命周期60
3.3.5生命周期:穿入60
3.3.6生命周期:早期基因表達62
3.3.7生命周期:DNA復制62
3.3.8生命周期:中晚期基因表達、形態(tài)發(fā)生和傳播63
3.4天花臨床癥狀63
3.4.1重型天花的臨床分類64
3.4.2輕型天花的臨床分類66
3.5天花的致病機制66
3.5.1病毒侵入和感染67
3.5.2病毒傳播67
3.5.3臨床和解剖病理學68
3.5.4天花在動物體內的致病機制69
3.6診斷72
3.6.1臨床診斷72
3.6.2實驗室診斷73
3.7預防73
3.7.1第一代疫苗 74
3.7.2第二代疫苗76
3.7.3第三代疫苗78
3.7.4第四代疫苗79
3.7.5口服和滅活疫苗80
3.7.6全球天花疫苗儲備 81
3.8治療82
3.8.1概述82
3.8.2被動免疫82
3.8.3DNA合成抑制劑82
3.8.4病毒成熟抑制藥83
3.8.5病毒釋放抑制劑83
3.8.6宿主定向藥物以及其他藥物83
3.8.7預防和治療:未來方向84
3.9總結/結論84
參考文獻86
第4章病毒治療學104
4.1引言104
4.2核酸合成的抑制劑106
4.3最近批準藥物和用于預防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病毒感染臨時使用藥物 108
4.4病毒附著宿主細胞膜和膜受體抑制物與細胞進入抑制物109
4.5RNA沉默與反義寡聚物治療110
4.6磷酸二酯嗎啉低聚物(PMO)111
4.7針對出血性疾病成分111
4.8免疫療法111
4.9未來發(fā)展方向112
參考文獻113
第5章炭疽芽孢桿菌生物威脅劑的挑戰(zhàn)117
5.1引言117
5.2診斷(臨床)120
5.3治療 122
5.4流行病學和環(huán)境診斷學125
5.5洗消和風險評估128
5.6法醫(yī)學 130
5.7媒體與公共關系132
5.8物質133
5.9結論134
參考文獻136
第6章布魯氏菌:潛在的生物威脅因子141
6.1引言141
6.2微生物學特征142
6.3布魯氏菌:一種生物威脅制劑143
6.4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146
6.5人布魯氏菌病的臨床表現(xiàn)148
6.6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治療151
6.7生物技術在布魯氏菌檢測和鑒定中的應用154
6.8預防控制156
參考文獻159
第7章鼻疽伯克氏菌和鼻疽病164
7.1鼻疽病的歷史164
7.1.1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和鼻疽病的歷史164
7.1.2歷史的視角:作為生物武器的鼻疽伯克氏菌165
7.2致病機制166
7.2.1黏附和侵襲166
7.2.2分泌167
7.2.3群體感應效應(QS)169
7.2.4自體轉運蛋白169
7.3流行病學170
7.3.1宿主170
7.3.2感染源和傳播源170
7.3.3發(fā)生的事件170
7.4治療和疫苗172
7.4.1抗生素治療和新的治療方法172
7.4.2疫苗173
7.4.3全細胞疫苗173
7.4.4亞單位疫苗175
7.5診斷方法176
7.5.1血清學檢測176
7.5.2PCR檢測178
7.5.3新的診斷方法179
7.6結論性意見179
參考文獻181
第8章類鼻疽伯克氏菌191
8.1引言191
8.2歷史192
8.2.1首次報告的案例192
8.2.2屬的變化193
8.3流行病學193
8.3.1空間分布194
8.4傳播方式194
8.4.1皮膚接觸傳播195
8.4.2消化道攝入195
8.4.3呼吸道吸入196
8.4.4其他傳播途徑196
8.5臨床表現(xiàn)196
8.5.1臨床癥狀和轉歸196
8.5.2病理生理學199
8.6疾病的分子層面201
8.6.1基因組島(GI)和原噬菌體201
8.6.2菌落形態(tài)學202
8.6.3抗生素耐藥性203
8.6.4莢膜多糖(CPS)203
8.7發(fā)病機制204
8.7.1細胞黏附和侵襲204
8.7.2分泌系統(tǒng):第三型和第六型205
8.8生物恐怖和生物戰(zhàn)的應對措施206
8.8.1生物威脅206
8.8.2應對措施207
參考文獻209
第9章貝氏柯克斯體:隱藏在眼前221
9.1引言221
9.1.1歷史意義221
9.1.2貝氏柯克斯體(C.burnetii)222
9.1.3培養(yǎng)不可培養(yǎng)物:貝氏柯克斯體研究的重大進展223
9.2將“疑問”從Q熱中剝離出來223
9.2.1人感染的流行病學223
9.2.2傳播224
9.2.3臨床特征225
9.2.4診斷226
9.2.5治療方法227
9.3貝氏柯克斯體的胞內生活:貝氏柯克斯體空泡(CCV)的特征228
9.3.1侵入和細胞內運輸228
9.3.2貝氏柯克斯體空泡的擴張230
9.3.3抗凋亡的特點230
9.4貝氏柯克斯體的致病機制研究231
9.4.1感染的實驗室模型231
9.4.2尋找細菌毒力因子231
9.4.3IVB型分泌系統(tǒng)Dot/Icm:一個重要的毒力因素232
9.4.4識別IV型分泌系統(tǒng)的底物233
9.4.5闡明效應物的功能233
9.5展望:貝氏柯克斯體——值得關注的原因?235
參考文獻236
第10章土拉弗朗西斯菌:兔熱病原體和生物恐怖劑252
10.1引言252
10.2自然傳播周期和感染途徑252
10.3流行病學、檢測和治療254
10.4細胞內生命周期257
10.5宿主免疫反應258
10.6宿主的代謝反應259
10.7結論259
參考文獻261
第11章鼠疫耶爾森菌265
11.1引言265
11.2病原體特征265
11.3病理生理學266
11.4臨床特征和潛伏期266
11.4.1肺鼠疫266
11.5感染的途徑268
11.6臨床表現(xiàn)268
11.6.1腺鼠疫269
11.6.2肺鼠疫270
11.7實驗室診斷271
11.7.1樣品采集272
11.7.2樣品包裝272
11.7.3實驗室檢查272
11.8鼠疫的病例定義274
11.9鼠疫的臨床管理274
11.9.1引言274
11.9.2支持治療274
11.9.3特定的抗生素治療275
11.9.4暴露后預防276
11.9.5尸體管理276
11.10醫(yī)護人員防護277
11.10.1通用預防措施277
11.10.2選擇個人防護裝備277
11.10.3實驗室的保護措施278
11.10.4消毒和洗消278
11.10.5廢物管理279
參考文獻280
第12章細菌治療學284
12.1β內酰胺類抗生素和干擾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286
12.2原核細胞蛋白質合成抑制劑287
12.2.1抗分枝桿菌劑:安莎霉素(利福霉素)288
12.3氟喹諾酮類藥物288
12.4氨基香豆素289
12.5葉酸合成抑制劑289
12.5.1磺胺類藥物289
12.5.2二氨基芐基嘧啶290
12.6生物戰(zhàn)或生物恐怖關注的細菌制劑感染免疫療法290
參考文獻292
第13章生物威脅劑分子診斷方法的進展294
13.1引言294
13.2新型診斷技術295
13.2.1免疫學方法295
13.2.2生物傳感器297
13.2.3基于核酸擴增的技術299
13.2.4二代測序301
13.2.5微陣列304
13.2.6等溫擴增305
13.2.7微流控312
13.3總結313
參考文獻314
第14章二代測序在食源性微生物病原體檢測中的應用329
14.1引言329
14.2二代測序:背景和歷史330
14.3測序的核心內容332
14.3.1基因組大小和GC含量高低332
14.3.2覆蓋范圍333
14.3.3準確性335
14.4短讀長測序335
14.5長讀長測序337
14.6使用二代測序數(shù)據進行病原體檢測339
14.7測序數(shù)據在病原體檢測中的應用342
14.7.1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下的腸道沙門氏菌342
14.7.2WGS和專業(yè)流行病學數(shù)據庫實現(xiàn)更高分辨率的病原體分型342
14.7.3沙門氏菌血清分型和通過PCR推斷沙門氏菌血清分型344
14.7.4通過WGS拼接預測沙門氏菌血清型344
14.7.5NGS數(shù)據通??梢约涩F(xiàn)有的基于等位基因PCR分型方案344
14.7.6WGS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高分辨率細菌分型工具345
14.7.7WGS、公共數(shù)據庫和生物信息學為發(fā)現(xiàn)假定的毒力因子提供了新的方法346
14.7.8WGS在研究由兩種血清型組成的雜交型肉毒毒素中的作用346
14.7.9通過核苷酸/蛋白質數(shù)據庫發(fā)現(xiàn)新的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血清型347
14.7.10梭狀芽孢桿菌屬以外細菌中肉毒毒素樣蛋白的鑒定348
14.8總結348
參考文獻350
第15章生物毒素作為生物威脅劑的概述357
15.1引言357
15.2生物毒素是中間譜制劑358
15.3生物毒素應對委員會和機構360
15.4生物毒素的分類362
15.4.1動物毒液362
15.4.2細菌毒素363
15.4.3海洋毒素365
15.4.4真菌毒素366
15.4.5植物毒素367
15.5總結368
參考文獻369
第16章農業(yè)生物恐怖379
16.1引言379
16.2生物武器攻擊的原因379
16.3生物武器發(fā)展或攻擊農業(yè)目標的歷史382
16.4食物途徑385
16.5攻擊方式387
16.5.1作物387
16.5.2家畜388
16.5.3非國家行為的生物恐怖主義389
16.5.4基因工程389
16.6檢測模式390
16.7農業(yè)目標的脆弱性因素390
16.8非標準攻擊模型392
16.8.1生物巡航392
16.8.2對生物燃料作物的攻擊393
16.8.3引入物種的使用393
16.9對策394
16.9.1檢測394
16.9.2加強農業(yè)機構、其他聯(lián)邦機構和軍方之間合作和溝通的建議396
16.9.3基因工程397
16.9.4先進農業(yè)技術397
16.10總結398
參考文獻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