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區(qū)概述
2 河道砂體
2.1 沉積相特征
2.2 構造發(fā)育特征
2.3 地震反射特征
2.4 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2.5 地震識別技術
3 砂礫巖體
3.1 沉積相特征
3.2 地震反射特征
3.3 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3.4 砂礫巖體——地震識別技術
4 濁積巖
4.1 牛莊洼陷濁積巖——沉積相特征
4.2 牛莊洼陷濁積巖——構造發(fā)育特征
4.3 牛莊洼陷濁積巖——地震反射特征
4.4 東營北帶中段濁積巖——沉積相特征
4.5 東營北帶中段濁積巖——地震反射特征
4.6 渤南洼陷濁積巖——沉積相特征
4.7 渤南洼陷濁積巖——構造發(fā)育特征
4.8 渤南洼陷濁積巖——地震反射特征
4.9 臨南洼陷濁積巖——沉積相特征
4.10 臨南洼陷濁積巖——地震反射特征
4.11 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4.12 地震識別技術
5 灘壩砂巖
5.1 砂巖灘壩——沉積相特征
5.2 砂巖灘壩——構造發(fā)育特征
5.3 砂巖灘壩——地震反射特征
5.4 砂巖灘壩——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5.5 砂巖灘壩——地震識別技術
5.6 灰?guī)r灘壩——沉積相特征
5.7 灰?guī)r灘壩——構造發(fā)育特征
5.8 灰?guī)r灘壩——地震反射特征
5.9 灰?guī)r灘壩——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5.10 灰?guī)r灘壩——地震識別技術
6 頁巖油
6.1 東營凹陷頁巖油——沉積相特征
6.2 東營凹陷頁巖油——構造發(fā)育特征
6.3 東營凹陷頁巖油——地震反射特征
6.4 渤南洼陷頁巖油——沉積相特征
6.5 渤南洼陷頁巖油——構造發(fā)育特征
6.6 渤南洼陷頁巖油——地震反射特征
6.7 不同類型頁巖油地震識別技術
7 潛山
7.1 中生界潛山——沉積相特征
7.2 中生界潛山——構造發(fā)育特征
7.3 中生界潛山——地震反射特征
7.4 中生界潛山——地震識別技術
7.5 上古生界潛山——沉積相特征
7.6 上古生界潛山——構造發(fā)育特征
7.7 上古生界潛山——地震反射特征
7.8 上古生界潛山——地震識別技術
7.9 下古生界潛山——沉積相特征
7.10 下古生界潛山——構造發(fā)育特征
7.11 下古生界潛山——地震反射特征
7.12 下古生界潛山——地震識別技術
8 地層不整合圈閉
8.1 地質結構特征
8.2 地震反射特征
8.3 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8.4 地震識別技術
9 復雜斷塊
9.1 地震反射特征
9.2 模型正演與地震反射模式
9.3 斷層增強處理
9.4 地震識別技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