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上
田喜繆倫 祖浩然 徐師顏 陳斗龍 胡景清 顏應佑 趙應祥 周古象 王閏 郭道卿 佐卿 廷煒 蕭道壽 郭狗狗 張閏 苪世通丁煦 周存義 田改住 寧豬狗 李家奴等 樊淵 賴祿孫 劉德泉 朱顯 吳思達 朱汝諧 郭回 孔全 張子夔等 楊一 張本 張慶 元善 卻祥 趙毓 胡光遠 龐遵 陳韶孫 李忠 吳國寶 李茂 羊仁 黃覺經(jīng) 章卿孫 俞全 李鵬飛 徹徹 王初應 施合德 石明三 鄭文嗣 太和欽 王薦 郭全 劉德 馬押忽 楊皞 丁文忠 邵敬祖 李彥忠 郭成 扈鐸 孫秀實 李子敬宗杞 趙榮 吳道直 余丙 徐鈺 尹莘 孫希賢 卜勝榮 劉廷讓 劉通 黃鎰 丁祥一 張旺舅 張思孝 杜佑 長壽 梁外僧等 孫瑾 吳希曾 長恭訾汝道 趙一德
《周官》以六行教萬民,曰孝、友、睦、任、恤。后世旌民善行,亦《周官》之遺意。然自三代以下,犯上作亂者日逞,而未有艾。至元之季世,邪慝興而妖亂作,社稷卒亡于盜賊。嗚呼!民之失教久矣。雖有一二敦行之士,有司旌之,以為故事,無當于化民型俗也。然其人,則天理民彝所賴以維擊者焉。故采其事實,著于篇。
田喜,保定清苑人。金貞佑元年,保州陷,驅(qū)居民出,喜及其父彥與焉。是夕,下令先殺老者,刃將及其父。喜潛往伏其父于下,以身覆之。兩手俯據(jù)地,延頸待刃。喜腦中兩刃死,夜半復蘇。后令再下,無老幼盡殺。時喜以工世被選,行次安肅,聞父死,遂歸求父尸,得之負以涉水,傷脛至血出,發(fā)母冢合窆焉。
又,東平繆倫,字叔彝。當淮兵亂,執(zhí)其父,將殺之。倫哀號乞免,弗聽;愿傾資贖父命,又弗聽。乃自縛,請以自代,賊殺之,而釋其父。
祖浩然,字養(yǎng)吾,建寧人,世儒家。至元中,盜黃華起政和,朝廷命將往討?;剀娊?jīng)浦城,掠其母全氏而北。時浩然方六歲,獨與父居者。二十八年后,為三山書院山長。或告以母在河南,而不能名其處。浩然棄職辭父,抵河南。每舍逆旅,聞操南音者,必就與語。久之,知全氏已輾轉(zhuǎn)至汝州。浩然遂返汝州,遍訪之?;蛴醒杂袆e蓋山者,益喜,走三百余里,果見其母,奉以歸。聞者皆為歌詩美之,往往舉朱壽昌事比。
徐師顏,字子愚,新定人,性倜儻,急人之難。至元十四年,江南大疫,師顏出粟募民,舁尸坎痊??舍t(yī)食者,親撫視以活之。遇一婦子,扶曳氣微,屬問之曰:“吾衢州儒家女?!睅燁佪d以歸,療之,后嫁為士人妻。師顏事繼母至孝。一日,其妻出微語,師顏聞之,自責,不居內(nèi)者數(shù)月。其母言婦無過,乃叱妻拜堂下,為夫婦如初。卒,年七十,著有《上饒集》,矣巘序其詩,謂事親如徐積,詩亦似之。
陳斗龍,字南促,杭州昌化人。父澤民、母盛氏,先后卒。斗龍才十三,廬墓極哀。已娶妻,有盛沖者告之曰:“若生母王氏,若未一歲,改嫁錢塘人。聞其家在清湖中?!倍俘埓篌@,即日與婦決,具裝行,曰:“必與母俱歸。”先是澤民妻無子,以幣如錢塘,求宜子者,得王于清湖,生斗龍,期滿遂去。斗龍至清湖,逢白發(fā)媼,告曰:“若母歸,無幾時,已往江東?!倍俘埣慈虢瓥|,往來數(shù)郡間,逾六年。一夕,舍永豐之逆旅,旅人怪其數(shù)過,問焉,告之故。其人驚曰:“吾主人婦五氏,自言家清湖?!蹦似鸶妗A季?,有老婦人哭而出,斗龍亦哭,乃奉之歸。會盜入昌化境,斗龍為廬面丈山,身知負母,婦擁后。逢盜數(shù)百人,斗龍置母,稽道曰:“余細失母,行求六年,得母,未百日。若夫婦死,誰當養(yǎng)母者?”盜咨嗟去。后母子俱以壽終。
胡景清,龍溪人。元兵下漳南,景清甫五歲,隨父母逃難,倉卒失母。及長,知學,每次念母,輒涕下不食。乃辭父尋母。遇其叔巨川,知母已至大都,而未識其處。逾年,始得之。母子不相見者凡四十年。事聞,詔旌之,仍給驛以歸。
同縣有顏應佑者,母許氏,先以患難遷徒,失所之。應佑訪求無息耗,嘗悲號流涕。一日,得書,知在云南,即往求之,果得母以歸。士君子咸歌詩,以嘉其孝。
趙應祥,廬陵人。年十四,其父行賈不還。后聞父已死,即辭母往求。都下有曾老者,與父善,走數(shù)千里詢之,知父殯濱州,墓冢累累不可辨。應祥行,哭七日,解發(fā)擊馬鞍,祝曰:“隨馬所之,過吾父墳者,當發(fā)解、鞍墮?!奔榷?jīng)一墳,鞍果墮。發(fā)之,棺上具有父姓名,遂脫已衣,裹其骨,負之以歸。
周古象,蘄水人。元初,被兵掠至薊州,贅蒙古氏。既生子,未嘗喜笑。妻詢其故,曰:“有母在,欲歸省?!逼拊S之,且囑曰:“母在,當奉養(yǎng),勿以妾故復來。”及歸,母尚無恙,古象奉母盡孝。母歿,廬墓。妻亦終身不嫁。淮西僉按察司事韓克莊為立孝里門。
王閏,東平須城人。父臥疾,夜燃燈室中,火延竹壁。閏驚起,火已熾,煙陷蔽寢戶。閏突入火中,解衣蒙父,抱之也,肌體灼爛,而父無少損。一女不能救,遂焚死。中統(tǒng)二年,復其役。
郭道卿,興化莆田人。四世祖義重,至孝。宋紹興聞,有詔旌之,鄉(xiāng)里為立孝子祠。至元初,閩盜起,居人竄匿。道卿與弟佐卿,獨守孝子祠,不忍去,遂俱被執(zhí)。盜將殺佐卿,道卿泣告曰:“吾有兒已長,弟弱子幼,請代弟死?!弊羟湟嗥嬖唬骸拔峒沂沦囆忠岳恚垰⑽??!钡狼涔桃i請刃,盜相顧曰:“汝孝門兄弟,若此,吾何忍害?”兩釋之。道卿年八十,子廷煒為建寧路平準行用庫使,辭歸侍養(yǎng)。道卿嘗病疝,危甚,廷煒憂瘁扶護,一夕發(fā)盡白。有司言狀旌之。
蕭道壽,京兆興平人,家貧,鬻箴以自給。母年八十余,道壽事養(yǎng)盡禮。每旦,候母起,夫婦親侍盥櫛。日三飯,必待母食,然后退就食。至夕,必待母寢,然后退就寢。出外,必以告,有母命,乃敢出。母或怒,道壽自進杖,伏地以受。杖足,母命起,乃起。起復再拜,謝違教,俟色喜,乃退。母嘗有疾,醫(yī)累歲不能療,道壽刲股肉,啖之而愈。至元八年,賜羊灑表其門。
郭狗狗,平陽翼城人,父寧,為欽察首領(lǐng)官,戍大良平。宋將史太尉來攻,夜陷大良平,寧全家被俘。史將殺寧,狗狗年五歲告史曰:“勿殺我父,當殺我。”史驚問寧曰:“是兒幾歲耶?”寧曰:“五歲。”史曰:“五歲能為是言,吾當全汝家。”即以騎送寧等往合州,道遇國兵,騎驚散,寧家俱得還。御史以事聞,命旌之。
張閏,延家延長人,隸軍籍。八世不異爨,家人百余口,無間言。日使諸女、諸婦各聚一室,為女紅。事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者,即抱哺。一婦歸寧,留其子,眾婦共乳之,不問孰已兒,兒亦不知孰為已母者。閏兄顯卒,即以家事付侄聚,聚辭曰:“叔,父行也,叔宜主之?!遍c曰:“侄,宗子也,侄宜主之?!毕嘧尲染茫湟愿毒?。縉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二十八年,旌表其門。
又有蕪湖苪世通,十世同居。峽州向存義、汴梁丁煦,八世同居。州縣請于朝,并加旌美。
田改住,汶上人。父病不能愈,禱于天,去衣,臥冰上一月。同縣王住兒,母病,臥冰上半月。其父母俱痊。
寧豬狗,山丹州人。母年七十余,患凡疾,藥餌不效。豬狗割股肉,進啖,遂愈。歲余復作,不能行,豬狗手滌溷穢,護視甚周,造板與載母,夫婦共舁行園田以娛之。后卒,居喪有禮,鄉(xiāng)里稱焉。
潭州萬戶移剌瓊子李家奴,九歲母病,醫(yī)言不可治,李家奴刲股肉,煮糜以進,病乃痊。
撫州路總管管如林、渾州民朱天祥,并以母疾刲股,旌其家。
畢也速,答立迷里氏,家秦州。父喪,廬墓次,晝夜悲號,有飛鳥翔集,墳土踴起。
又有尹夢龍,中興人。母喪,負土為墳,結(jié)廬居其側(cè),手書《孝經(jīng)》千余卷,散鄉(xiāng)人讀之,有群鳥集其冢樹。
樊淵,建康句容人。幼失父,事母篤孝。至元十二年,奉母避兵茅山。兵至,欲殺其母,淵母號哭,以身代死。兵兩釋之。三十年,江東廉訪使辟為吏,母卒,奔喪,哀感行路。服闕,臺省交薦,淵不忍去墳墓,終不起。
又延佑間,汀州寧化人賴祿孫,母病,值蔡五九作亂,負母避之。盜至,祿孫守母不去,盜將刃其母,祿孫以身翼蔽,曰:“勿傷吾母,寧殺我?!蹦缚?,不得水,祿孫含唾濡之。盜相顧駭嘆,不忍害,反與以水。有掠其妻去者,眾責之曰:“奈何辱孝子婦!”使歸之。事聞,并予旌表。
劉德泉,汴梁杞縣人。早喪母,父榮,再娶王氏,生二子居敬、居元,俱幼。王氏病卒,德泉益相友愛。至元未,歲饑,父欲使析居,德泉泣止,不能得,乃各受其業(yè)以去。久之,父卒兄弟相約同爨,和好如初。
又,真定人朱顯,自至元間,其祖父已分財至。顯念侄彥昉等幼無恃,謂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氣,可異處乎!”乃會拜祖墓下,取分券焚之,復與同居。
蔚州人吳思達兄弟六人,嘗以父命析居。思達為開平縣主簿,父卒,還家治葬畢,會宗族,泣告其母曰:“吾兄弟別處十余年矣,今多破產(chǎn),以一母所生,忍使兄弟苦樂不均耶!”即以家財代償其逋,更復共居。母卒,哀毀甚。宅后柳樹連理,人以為友義所感。
又濮州人朱汝諧,父子明,嘗命與兄汝弼別產(chǎn)。子明卒,汝弼家盡廢,汝諧泣請共居。仲父子昭、子玉貧病,汝諧迎至家奉湯藥,甘旨甚謹。后卒,喪葬盡禮,鄉(xiāng)人賢之。州縣各以名聞,表其閭。
郭回,邵武人。素貧,年六十無妻,奉母寄宿神祠中,營養(yǎng)甚艱。母年九十八卒,回傭身得錢葬之,每旦詣墳哭祭,十四年不輟。州上狀,命給衣糧贍濟,仍表異之。
孔全,毫州鹿邑人。父成病,刲股肉啖之,愈后卒。居喪盡哀,廬墓左負土為墳,日六十肩,三年起墳廣一畝,高三丈余。
又張子夔,安西人,父喪,每夜半以背負土,肘膝行地,匍匐至葬所,篩細土為墳。
又陳乞兒,歸德夏邑人,年九歲,母喪哀毀,親負土為墳,高一丈,廣十六步。人憫其幼,欲助之,則泣拜而辭。
又有峨眉趙國安、解州張琛、南陽李庭瑞、息州移剌伯顏、南陽怯烈歹,皆居喪廬墓次,負土為墳,并以有司請表其閭。
楊一,懷州人。其叔父清,家貧,密以分契詣神祠焚之,與清同居者三十年,無間言。
又張本,東昌茌平人,篤孝,事伯父、叔父尤謹。伯父嘗病,本晝夜下去側(cè),復載以巾車,步挽指貸岳禱之。
張慶,真定人。善事繼母。伯父泰異居河南,慶聞其貧,迎歸供養(yǎng),過于所生。
元善,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因貧流散江淮,久之,俱客死。至大四年,善往尋骸骨,并迎弟侄等十五喪而歸。改葬祖父母,以諸喪序列附于塋。州縣以聞,旌其家。
卻祥,字天瑞,真定行唐人。曾祖廣,成宗時以文臣授元帥府監(jiān)軍,守毫州。祖溫,獲鹿縣尹。父仲璋,監(jiān)副宣課。祥官博野縣助宣課提領(lǐng),父病,衣不解帶,日夜呈天,乞以身代。父歿,廬墓側(cè),以哀毀卒。教授馬利用,為立孝行碑記之。
趙毓,本唐州人,后遷鄭州管城。其先三世同爨。毓官福州司獄,滿歸,以母老,不復仕。一日,會諸弟泣申遺訓,愿世世無異處,且祝天歃血以盟。自是,大小百口無間言,同力合作,家以殷富。毓長兄瑞早逝,嫂劉氏守志,毓率家人,事之甚恭。次兄先繼歿,嫂王氏,毓母以其少許歸改嫁,王氏曰:“婦無瑞嫁之義,愿終事姑?!必姑觅樛跤?,佑亡,妹念佑母無子,乞歸王氏養(yǎng)之。人謂孝友節(jié)義,萃毓一家。元貞初旌之。
胡光遠,太平人。母喪,廬墓。一夕,夢母欲食魚,晨起,將求魚以祭。見生魚五尾列墓前,俱有嚙痕,鄰里驚異,方聚觀。有獺出草中浮水去,眾知是獺所獻。以狀聞于官,表其閭。又至順間,永平龐遵,母病腫三年,不能起,忽思食魚。遵求于市,不得,歸途吧恨。有魯躍入其舟。作羹以獻,母悅,病瘥。
陳韶孫,廣番禺人。父瀏,以罪流肇州。韶孫年十歲,不忍父遠謫,朝夕號泣愿從。父不能奪,遂與俱往。跋涉萬里,不憚勞苦。道過遼陽,平間塔出見而憫焉,語之曰:“天子寬仁罰不及嗣。邊地苦寒,非汝所堪,吾返汝故鄉(xiāng),汝愿之乎?”韶孫曰:“既不能以身代父,當死生以之歸,非所愿也。”塔出驚異,以錢賜之。大德六年,瀏死,韶孫哀慟,見者皆為之泣下,肇州萬戶府以聞,命韶孫還鄉(xiāng)里,仍旌之。
李忠,晉寧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將近忠家,分為二行,半里復合,忠家獨完。
吳國寶,雷州人,性孝友,父喪,廬墓。大德八年,境內(nèi)蝗害嫁,惟國寶田無損,人皆以為孝感所致云。
李茂,大名人,徒家楊州。父興壽,監(jiān)卒,語茂曰:“吾病且死,爾善事母?!泵苊?,奉母孟氏益謹。母嘗病目失明,茂褥于泰山三年,復明。又愿母壽,每夕祝天,乞損已年益母,孟氏年八十四而卒。大德九年,揚州再火,延燒千余家,火用茂廬,皆風返而滅。事聞,旌之。
羊仁,廬州廬江人。至元初,阿術(shù)兵南下,仁家為所掠,父被殺,母及兄弟皆散去。仁年七歲,賣為汴人李子安家奴,力作二十余年。子安憐之,縱為良。仁蹤跡得母于潁州蒙古塔海家,兄于睢州蒙古軍岳納家,弟于邯鄲連大家,皆為役,尚無羌。乃遍懇親故,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經(jīng)營百計,更六年,乃得遂。大小二十余口,復聚居為良,孝友甚篤,鄉(xiāng)里美之。大德十二年,旌其家。
又有黃覺經(jīng),建昌人。五歲,因亂失母。稍長,誓天誦佛書,愿求母所在。乃渡江涉淮,行乞而往,沖昌風雪,備歷艱苦,到汝州梁縣春店,得其母以歸。
章卿孫,蜀人,本劉氏,幼為章提刑養(yǎng)子,與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遍訪于江西諸郡,迎歸養(yǎng)之。
俞全,抗州人,幼被掠賣為劉饣羔家奴。后獲為食,自汴步歸抗,尋其母及姊得之,事母以孝聞。
李鵬飛,池州人。生母姚氏為嫡母不容,改嫁主朱氏妻,鵬飛幼不知也。年十九,思慕哀痛,誓學醫(yī)以濟人,愿早見母。行求三歲,至蘄州羅田縣得焉。時朱氏家方疫,鵬飛起之,遂迎還奉養(yǎng)。久之,復歸朱氏。時渡江省觀,既卒,攜子孫祭墓,終其身。
徹徹,捏古思氏。幼喪父,事母篤孝。稍壯,母歿,慟哭頓絕,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既葬,居喪有禮。每節(jié)序,祭祀哭泣。年四十余,思慕猶如孺子。每次見人父母,則嗚咽流涕。人問其故,曰:“人皆有父母,我獨無,是以泣耳?!敝链笕?,旌表。
王初應,漳州長泰人。至大四年二月,從父義上,樵劉嶺山。有虎出,搏義士,傷右肩。初應赴救,抽鐮刀刺虎鼻,殺之,義士得生。
泰定二年,同縣施合德父真祐嘗出耘,為虎扼于田。合德與從弟仔,持斧前,殺虎,父得生。并旌其門。
又紹興人石明三,虎噬其母,明三礪巨斧殺之,并殺三虎子及特虎,明三亦死,立而不仆,面如生。
鄭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錢尺帛無敢私。至大間,表其門。從兄太和治家事卒,文嗣繼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如公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部使者余闕為書“東浙第一家”,以褒之。
太和方政,不奉浮屠、老子教,冠婚喪葬,必稽朱子家禮而行。執(zhí)親喪三年,不御酒肉。子孫皆孝謹,諸婦唯事女工,不使預家政。家蓄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教義所感。太和撫弟文原子欽為后,丁太和憂,以毀卒。
王薦,福寧人。性至孝,父嘗疾甚。薦夜禱于天,愿減已年益父壽。父絕而復蘇。告其友曰:“適有神人黃衣紅帕首,恍惚語我曰:汝子孝,上帝命錫汝十二齡?!奔菜煊:蠊甓?。母沈氏,病謂,語薦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睍r冬月,求于鄉(xiāng)不得,行至深奧嶺,值大雪,薦避雪樹下。思母病,爺天而器,忽見嚴石聞,青蔓離披,有二瓜,因摘歸奉母。母食之,渴頓止。兄孟韐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仲山嘗以田鬻于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之后。薦好以田還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時貧民未葬者眾,畏令,悉焚柩棄其骨。薦哀之,施地為義阡,收瘞之。有死不能斂者,復為買棺。至大四年,旱,民艱糴,薦盡出儲粟賑之。有施福等十一家,饑欲死,薦聞惻然,欲濟之,家粟已竭,即以已田易欲百石給之。福等德其活已,每月朔,會佛祠,為祈福。宣慰司上狀旌之。
郭全,遼陽人。幼喪母,哀戚如成人。及壯,父庭玉又卒,居廬三載,啜粥百墨。事繼母唐古氏至孝。唐古氏生四子皆幼,全躬耕以養(yǎng)。既長,娶婦各求分財異居,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悉自取配弊者,奉詔古氏以居。唐古氏卒,全年六十余,哀痛毀瘠,廬其墓終喪。
又有劉德,奉元人。事繼母何氏至孝。家貧,傭工,敢直寸錢尺帛,皆上之。四弟并何出,撫愛萬篤。年五十未娶,稱貸得錢,先為弟求婦,諸弟亦化其德,一門藹然。鄉(xiāng)里稱劉佛子。
又,馬押忽,也里可溫氏。素貧,事繼母張氏、庶母呂氏以孝聞。
劉居敬,大都人。年十歲。繼母郝氏病,居敬憂之,退天以求代。狀聞,并褒表之。
楊皞,扶風人。父清,母牛氏。牛常病劇,皞叩天求代,遂痊。如是者再。后牛氏失明,皞登太白山,取神泉洗之,復如故。牛氏歿,哀毀特甚。葬之日,大雨,獨皞墓前后數(shù)里密云蔽之,雨不沾土。葬畢,令妻衛(wèi)氏家居,養(yǎng)清。皞獨廬墓,上負土為墳,蔬食水飲,終其喪。清卒,亦如之。
丁文忠,許州偃城人,業(yè)治。母和氏卒,文忠廬墓側(cè),不與妻面者三年。父貴又疾,醫(yī)不能療,文忠車一輛,與弟文考其御之,載父禱于嵩山、五臺、泰安、河瀆諸祠,途遇異僧,遺藥而愈。延祐七年旌之。
邵敬祖,宛兵人。父喪廬墓,母繼歿。河決,不克葬,殯于城西。敬祖露宿,依其側(cè),風雨不去。友人哀之,為縛草舍庇之。前后居廬六年,兩髀俱成濕疾。至治三年,旌其家。
其后,又有永平李彥忠,父喪,廬墓八年不至家。
茶陵譚景星,幼失父,追念之,廬墓十手。
毫州郭城,年七十一,母喪,食粥廬墓一年,朝夕哭臨,人哀其老而能孝。
扈鐸,汴梁蘭陽人。蚤孤,育于伯父。及壯,事伯父如所生。伯父老,無子,鐸為買妾。歲余,生一女。其妾熟寐,壓女死。久之,伯父卒,鐸哭之甚哀。遣腹生一男,鐸懲前事,告其母及妻、妹護之視之。已復廬戶外,中夜閱視,不敢安寢。弟能食,常自抑哺,與同臥起,十年不少怠。弟有疾,鐸夜稽顙星差別,哀禱曰:“天下貸余家,鐸父于間可去一人,勿喪吾弟,使伯父無后也?!泵鞯苡?。母卒,哀毀逾禮,廬于墓側(cè),不理家事。宗族勸之歸,鐸曰:“今歲兇多盜,吾家雖貧,安知墓中無可欲乎?倘驚吾親之錄,雖生何為!”卒守廬不去。
孫秀實,大寧人。性剛毅,喜周人急。里人王仲和嘗托秀實貸富人鈔二行錠,貧不能償,棄共父逃去數(shù)年。其父思之疾,秀實日饋薪米存問,終不樂,秀實哀之,悉為代償,取券還,得訪仲和,使歸,父子歡聚。聞者莫不嘆美。又李懷玉等,貸秀實鈔一千五百錠,度無以償,盡還其券不復征。
又,賈進,大同人。大德九年地震,民居多傷,且乏食。進給酒藥炭米濟之。每歲冬,帛木綿裘數(shù)百襲,衣寒者。買地為義阡,使無墓者葬之。
李子敬,陜西三原人。嫁不能嫁者五十余人,葬不能葬者五十余喪,焚逋券者四萬余貫。有司以名聞,并旌之。
宗杞,大都人。年十九,父內(nèi)宰卒,擗踴號泣,絕而復蘇,不漿不入口者三日。哀氣傷心,遂成疾,伏臥床榻,猶哭不止,淚盡繼之以血。既葬,疾轉(zhuǎn)甚。杞有繼母,無他兄弟,度不能自起,作遺書,囑其妻楊氏曰:“汝善守志,以事吾母。”遂卒。楊氏遺腹生一男,人以為孝感,天不絕其嗣云。泰定三年,旌其門。
趙榮,扶風人。母強氏有疾,榮割股肉啖之者三。復負母登太白山,禱于神,得圣水飲之,乃痊。后年七十五卒,榮號痛,不食三日,方飲水,七日乃食粥。葬之日,白云庇其墓前后十五里,葬畢而莠。榮負土成墳,廬其側(cè)終喪。
吳道直,華州蒲城人。父歿,事繼母孝。兄弟嘗求分財,好直勸諭不能止,即以已所當?shù)?,悉推與之。出從師學三十年,無少悔。
又有甄城人柴郁、陳舜咨,皆孝友,以已產(chǎn)分讓兄弟??h令言狀,并表美之。
余丙,建德遂安人。幼喪母,泣血成疾,父亡,不忍葬,結(jié)廬山下,殯其中,日閉戶守視。有牧童遺火,延殯廬,丙與子慈嘫撲不止,欲投身火中,與柩俱焚。俄暴雨,火滅。
徐玨,鎮(zhèn)江人。始冠,侍父鎮(zhèn),之婺源。過丹陽小溪,鎮(zhèn)乘舟失足,墮水中。同行者立岸上,不能救。鈺投溪,擁鎮(zhèn)出。鎮(zhèn)獲登岸,鈺力憊,且水勢湍仇,遂溺死。尸流四十五里,得于灘上。江浙行省言狀,表異之。
尹莘,開封洧川人。母卒,廬墓,蔬食,哀毀骨立。父輔臣病疫,莘侍湯藥,衣不解帶。嘗其糞以驗,差劇。至順二年,以孝行旌門。
又高唐人孫希賢,母病,祈天求以身代,果愈。
高郵卜勝榮,母痢,不能藥,日嘗痢以求愈。只病,禮北斗,乞減已算延之。并愈。
劉廷讓,大寧武平人,至順初,北方兵起,廷讓挈家避山中。有幼弟,方乳,母王氏置于懷。亂兵至,廷讓乃棄憶子,一手抑幼弟,一手扶母,疾驅(qū)得免。事聞,旌之。
劉通,毫州譙縣人。家貧,業(yè)農(nóng)。母卜氏,目失明,通誓斷酒肉,禱之三十年不懈。卜氏年八十五,忽復明。
又,翻陽黃鎰、諸暨丁祥一,皆以親喪明,以知砥之,復能視。并荷旌表。
張旺舅,安豐霍邱人。幼失父,母陳氏居貧守志。旺舅九歲,賣餳以養(yǎng)。及長,母病,伏枕數(shù)月,旺舅無貲延醫(yī),惟日夜痛器,禮天求代,未幾遂愈。又自以生業(yè)微,不能多給,竟不娶以終母年。縣令言于朝,旌之。
張思孝,華州人。母喪,以孝聞。父疾,以父涕洟半器,垂泣盡飲之。復潔齋致禱,乞以身代,示幾遂痊。至順三年,表其門。
杜佑,邳州人,河南行省署為三乂水馬站提領(lǐng)。父成,病于家,佑忽心驚,舉體沾汗,即棄職歸。父病,禱神求代。且嘗糞以驗疾。父卒,廬墓盡哀,有馴兔之瑞。
長壽。父帖住,官平章政事,生五子,長山壽早世,次即長壽,次永壽、福壽、忙古海牙。元統(tǒng)間,帖住歿,長壽哀毀盡禮。服闋,當蔭敘,與弟羅拜母前曰:“吾父廉貧,諸弟未有所立,愿以職讓永壽?!庇缐圩尭?,福壽曰:“二兄能讓,福壽獨不能耶?”以讓忙古海牙。母從之,忙古海牙遂蔭為太禧宗褾院神御殿待禮佐郎,階奉議大夫。可中人梁外僧,親喪廬墓。兄那海為奧魯官,自以嘗遠仕,不得養(yǎng)其親,即棄職,舉外僧代之。人稱外僧能孝,能海能義。
又有畏吾氏秋秋及濠州人高中、嘉定人武進,皆以侍親不愿仕,以祖父蔭讓叔父、昆弟云。
孫瑾,鎮(zhèn)江丹徒人。父喪哀毀,冬常徒跣,停柩四載,衣不解帶,食粥,誦佛書。事繼母唐氏尤孝,嘗患癰,瑾親吮之,又喪目,瑾舔之復明。
又吳希曾,睢寧人。父卒,葬之日,大雨,希曾跪柩前,炷艾燃腕,火熾,雨止。既葬,廬于墓左??h上狀,并旌之。
張恭,河地偃師人。以兵部符署鷹房府案牘。親老,辭歸侍養(yǎng)。父卒,侍母馮氏尤謹。歲兇,巷夫婦采野菜為食,而營甘旨無乏。母有疾,恭手除溷穢,口哺飲食,且嘗糞以驗疾。天歷初,西兵至,河南居民悉竄,恭守母,項中一劍不去,母驚悸而歿。恭居喪盡禮。有詔旌其閭。
訾汝道,德州齊河人。父興卒,居喪以孝聞。母高氏,治家嚴,汝道承順甚恭。母嘗寢疾,恒夜不去側(cè)。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無私蓄,此物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比甑榔蒉o不受。母卒,哀毀,終喪,不御酒肉。尤友愛二弟,將析居,汝道悉以美田廬讓之。二弟早世,撫諸孤如子。
鄉(xiāng)人劉顯等貧,無以為生,汝道割已田畀之,使食其租終身。里中嘗在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攜米,歷戶饋之?;蛟唬喊O氣能染人,勿入世?!辈宦?。益周行,問所苦,然卒無恙。有死者,復贈以槥櫝,在咸感之。嘗出玫粟貸人,至秋,蝗食稼,人無以償,汝道聚基券焚之。縣令李讓為請旌。
趙一德龍興新建人。大兵南伐,被俘為鄭留守家奴。歷事三世,號忠干。至大元年,拜請于鄭阿思蘭,歸省父母,阿思蘭許之,期一歲而返。一德至家,父已歿,惟母在,年八十余。一德卜地葬父畢,如期歸。阿思蘭義之,即裂券縱為良。
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得昭雪,還其所籍。阿思蘭母分田廬遺之。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于是世。重哀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今老母八十余,得歸侍養(yǎng),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不受而去?;蕬c元年,旌其門。
田喜繆倫 祖浩然 徐師顏 陳斗龍 胡景清 顏應佑 趙應祥 周古象 王閏 郭道卿 佐卿 廷煒 蕭道壽 郭狗狗 張閏 苪世通丁煦 周存義 田改住 寧豬狗 李家奴等 樊淵 賴祿孫 劉德泉 朱顯 吳思達 朱汝諧 郭回 孔全 張子夔等 楊一 張本 張慶 元善 卻祥 趙毓 胡光遠 龐遵 陳韶孫 李忠 吳國寶 李茂 羊仁 黃覺經(jīng) 章卿孫 俞全 李鵬飛 徹徹 王初應 施合德 石明三 鄭文嗣 太和欽 王薦 郭全 劉德 馬押忽 楊皞 丁文忠 邵敬祖 李彥忠 郭成 扈鐸 孫秀實 李子敬宗杞 趙榮 吳道直 余丙 徐鈺 尹莘 孫希賢 卜勝榮 劉廷讓 劉通 黃鎰 丁祥一 張旺舅 張思孝 杜佑 長壽 梁外僧等 孫瑾 吳希曾 長恭訾汝道 趙一德
《周官》以六行教萬民,曰孝、友、睦、任、恤。后世旌民善行,亦《周官》之遺意。然自三代以下,犯上作亂者日逞,而未有艾。至元之季世,邪慝興而妖亂作,社稷卒亡于盜賊。嗚呼!民之失教久矣。雖有一二敦行之士,有司旌之,以為故事,無當于化民型俗也。然其人,則天理民彝所賴以維擊者焉。故采其事實,著于篇。
田喜,保定清苑人。金貞佑元年,保州陷,驅(qū)居民出,喜及其父彥與焉。是夕,下令先殺老者,刃將及其父。喜潛往伏其父于下,以身覆之。兩手俯據(jù)地,延頸待刃。喜腦中兩刃死,夜半復蘇。后令再下,無老幼盡殺。時喜以工世被選,行次安肅,聞父死,遂歸求父尸,得之負以涉水,傷脛至血出,發(fā)母冢合窆焉。
又,東平繆倫,字叔彝。當淮兵亂,執(zhí)其父,將殺之。倫哀號乞免,弗聽;愿傾資贖父命,又弗聽。乃自縛,請以自代,賊殺之,而釋其父。
祖浩然,字養(yǎng)吾,建寧人,世儒家。至元中,盜黃華起政和,朝廷命將往討?;剀娊?jīng)浦城,掠其母全氏而北。時浩然方六歲,獨與父居者。二十八年后,為三山書院山長。或告以母在河南,而不能名其處。浩然棄職辭父,抵河南。每舍逆旅,聞操南音者,必就與語。久之,知全氏已輾轉(zhuǎn)至汝州。浩然遂返汝州,遍訪之?;蛴醒杂袆e蓋山者,益喜,走三百余里,果見其母,奉以歸。聞者皆為歌詩美之,往往舉朱壽昌事比。
徐師顏,字子愚,新定人,性倜儻,急人之難。至元十四年,江南大疫,師顏出粟募民,舁尸坎痊??舍t(yī)食者,親撫視以活之。遇一婦子,扶曳氣微,屬問之曰:“吾衢州儒家女?!睅燁佪d以歸,療之,后嫁為士人妻。師顏事繼母至孝。一日,其妻出微語,師顏聞之,自責,不居內(nèi)者數(shù)月。其母言婦無過,乃叱妻拜堂下,為夫婦如初。卒,年七十,著有《上饒集》,矣巘序其詩,謂事親如徐積,詩亦似之。
陳斗龍,字南促,杭州昌化人。父澤民、母盛氏,先后卒。斗龍才十三,廬墓極哀。已娶妻,有盛沖者告之曰:“若生母王氏,若未一歲,改嫁錢塘人。聞其家在清湖中?!倍俘埓篌@,即日與婦決,具裝行,曰:“必與母俱歸。”先是澤民妻無子,以幣如錢塘,求宜子者,得王于清湖,生斗龍,期滿遂去。斗龍至清湖,逢白發(fā)媼,告曰:“若母歸,無幾時,已往江東?!倍俘埣慈虢瓥|,往來數(shù)郡間,逾六年。一夕,舍永豐之逆旅,旅人怪其數(shù)過,問焉,告之故。其人驚曰:“吾主人婦五氏,自言家清湖?!蹦似鸶妗A季?,有老婦人哭而出,斗龍亦哭,乃奉之歸。會盜入昌化境,斗龍為廬面丈山,身知負母,婦擁后。逢盜數(shù)百人,斗龍置母,稽道曰:“余細失母,行求六年,得母,未百日。若夫婦死,誰當養(yǎng)母者?”盜咨嗟去。后母子俱以壽終。
胡景清,龍溪人。元兵下漳南,景清甫五歲,隨父母逃難,倉卒失母。及長,知學,每次念母,輒涕下不食。乃辭父尋母。遇其叔巨川,知母已至大都,而未識其處。逾年,始得之。母子不相見者凡四十年。事聞,詔旌之,仍給驛以歸。
同縣有顏應佑者,母許氏,先以患難遷徒,失所之。應佑訪求無息耗,嘗悲號流涕。一日,得書,知在云南,即往求之,果得母以歸。士君子咸歌詩,以嘉其孝。
趙應祥,廬陵人。年十四,其父行賈不還。后聞父已死,即辭母往求。都下有曾老者,與父善,走數(shù)千里詢之,知父殯濱州,墓冢累累不可辨。應祥行,哭七日,解發(fā)擊馬鞍,祝曰:“隨馬所之,過吾父墳者,當發(fā)解、鞍墮?!奔榷?jīng)一墳,鞍果墮。發(fā)之,棺上具有父姓名,遂脫已衣,裹其骨,負之以歸。
周古象,蘄水人。元初,被兵掠至薊州,贅蒙古氏。既生子,未嘗喜笑。妻詢其故,曰:“有母在,欲歸省?!逼拊S之,且囑曰:“母在,當奉養(yǎng),勿以妾故復來。”及歸,母尚無恙,古象奉母盡孝。母歿,廬墓。妻亦終身不嫁。淮西僉按察司事韓克莊為立孝里門。
王閏,東平須城人。父臥疾,夜燃燈室中,火延竹壁。閏驚起,火已熾,煙陷蔽寢戶。閏突入火中,解衣蒙父,抱之也,肌體灼爛,而父無少損。一女不能救,遂焚死。中統(tǒng)二年,復其役。
郭道卿,興化莆田人。四世祖義重,至孝。宋紹興聞,有詔旌之,鄉(xiāng)里為立孝子祠。至元初,閩盜起,居人竄匿。道卿與弟佐卿,獨守孝子祠,不忍去,遂俱被執(zhí)。盜將殺佐卿,道卿泣告曰:“吾有兒已長,弟弱子幼,請代弟死?!弊羟湟嗥嬖唬骸拔峒沂沦囆忠岳恚垰⑽??!钡狼涔桃i請刃,盜相顧曰:“汝孝門兄弟,若此,吾何忍害?”兩釋之。道卿年八十,子廷煒為建寧路平準行用庫使,辭歸侍養(yǎng)。道卿嘗病疝,危甚,廷煒憂瘁扶護,一夕發(fā)盡白。有司言狀旌之。
蕭道壽,京兆興平人,家貧,鬻箴以自給。母年八十余,道壽事養(yǎng)盡禮。每旦,候母起,夫婦親侍盥櫛。日三飯,必待母食,然后退就食。至夕,必待母寢,然后退就寢。出外,必以告,有母命,乃敢出。母或怒,道壽自進杖,伏地以受。杖足,母命起,乃起。起復再拜,謝違教,俟色喜,乃退。母嘗有疾,醫(yī)累歲不能療,道壽刲股肉,啖之而愈。至元八年,賜羊灑表其門。
郭狗狗,平陽翼城人,父寧,為欽察首領(lǐng)官,戍大良平。宋將史太尉來攻,夜陷大良平,寧全家被俘。史將殺寧,狗狗年五歲告史曰:“勿殺我父,當殺我。”史驚問寧曰:“是兒幾歲耶?”寧曰:“五歲。”史曰:“五歲能為是言,吾當全汝家。”即以騎送寧等往合州,道遇國兵,騎驚散,寧家俱得還。御史以事聞,命旌之。
張閏,延家延長人,隸軍籍。八世不異爨,家人百余口,無間言。日使諸女、諸婦各聚一室,為女紅。事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者,即抱哺。一婦歸寧,留其子,眾婦共乳之,不問孰已兒,兒亦不知孰為已母者。閏兄顯卒,即以家事付侄聚,聚辭曰:“叔,父行也,叔宜主之?!遍c曰:“侄,宗子也,侄宜主之?!毕嘧尲染茫湟愿毒?。縉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二十八年,旌表其門。
又有蕪湖苪世通,十世同居。峽州向存義、汴梁丁煦,八世同居。州縣請于朝,并加旌美。
田改住,汶上人。父病不能愈,禱于天,去衣,臥冰上一月。同縣王住兒,母病,臥冰上半月。其父母俱痊。
寧豬狗,山丹州人。母年七十余,患凡疾,藥餌不效。豬狗割股肉,進啖,遂愈。歲余復作,不能行,豬狗手滌溷穢,護視甚周,造板與載母,夫婦共舁行園田以娛之。后卒,居喪有禮,鄉(xiāng)里稱焉。
潭州萬戶移剌瓊子李家奴,九歲母病,醫(yī)言不可治,李家奴刲股肉,煮糜以進,病乃痊。
撫州路總管管如林、渾州民朱天祥,并以母疾刲股,旌其家。
畢也速,答立迷里氏,家秦州。父喪,廬墓次,晝夜悲號,有飛鳥翔集,墳土踴起。
又有尹夢龍,中興人。母喪,負土為墳,結(jié)廬居其側(cè),手書《孝經(jīng)》千余卷,散鄉(xiāng)人讀之,有群鳥集其冢樹。
樊淵,建康句容人。幼失父,事母篤孝。至元十二年,奉母避兵茅山。兵至,欲殺其母,淵母號哭,以身代死。兵兩釋之。三十年,江東廉訪使辟為吏,母卒,奔喪,哀感行路。服闕,臺省交薦,淵不忍去墳墓,終不起。
又延佑間,汀州寧化人賴祿孫,母病,值蔡五九作亂,負母避之。盜至,祿孫守母不去,盜將刃其母,祿孫以身翼蔽,曰:“勿傷吾母,寧殺我?!蹦缚?,不得水,祿孫含唾濡之。盜相顧駭嘆,不忍害,反與以水。有掠其妻去者,眾責之曰:“奈何辱孝子婦!”使歸之。事聞,并予旌表。
劉德泉,汴梁杞縣人。早喪母,父榮,再娶王氏,生二子居敬、居元,俱幼。王氏病卒,德泉益相友愛。至元未,歲饑,父欲使析居,德泉泣止,不能得,乃各受其業(yè)以去。久之,父卒兄弟相約同爨,和好如初。
又,真定人朱顯,自至元間,其祖父已分財至。顯念侄彥昉等幼無恃,謂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氣,可異處乎!”乃會拜祖墓下,取分券焚之,復與同居。
蔚州人吳思達兄弟六人,嘗以父命析居。思達為開平縣主簿,父卒,還家治葬畢,會宗族,泣告其母曰:“吾兄弟別處十余年矣,今多破產(chǎn),以一母所生,忍使兄弟苦樂不均耶!”即以家財代償其逋,更復共居。母卒,哀毀甚。宅后柳樹連理,人以為友義所感。
又濮州人朱汝諧,父子明,嘗命與兄汝弼別產(chǎn)。子明卒,汝弼家盡廢,汝諧泣請共居。仲父子昭、子玉貧病,汝諧迎至家奉湯藥,甘旨甚謹。后卒,喪葬盡禮,鄉(xiāng)人賢之。州縣各以名聞,表其閭。
郭回,邵武人。素貧,年六十無妻,奉母寄宿神祠中,營養(yǎng)甚艱。母年九十八卒,回傭身得錢葬之,每旦詣墳哭祭,十四年不輟。州上狀,命給衣糧贍濟,仍表異之。
孔全,毫州鹿邑人。父成病,刲股肉啖之,愈后卒。居喪盡哀,廬墓左負土為墳,日六十肩,三年起墳廣一畝,高三丈余。
又張子夔,安西人,父喪,每夜半以背負土,肘膝行地,匍匐至葬所,篩細土為墳。
又陳乞兒,歸德夏邑人,年九歲,母喪哀毀,親負土為墳,高一丈,廣十六步。人憫其幼,欲助之,則泣拜而辭。
又有峨眉趙國安、解州張琛、南陽李庭瑞、息州移剌伯顏、南陽怯烈歹,皆居喪廬墓次,負土為墳,并以有司請表其閭。
楊一,懷州人。其叔父清,家貧,密以分契詣神祠焚之,與清同居者三十年,無間言。
又張本,東昌茌平人,篤孝,事伯父、叔父尤謹。伯父嘗病,本晝夜下去側(cè),復載以巾車,步挽指貸岳禱之。
張慶,真定人。善事繼母。伯父泰異居河南,慶聞其貧,迎歸供養(yǎng),過于所生。
元善,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因貧流散江淮,久之,俱客死。至大四年,善往尋骸骨,并迎弟侄等十五喪而歸。改葬祖父母,以諸喪序列附于塋。州縣以聞,旌其家。
卻祥,字天瑞,真定行唐人。曾祖廣,成宗時以文臣授元帥府監(jiān)軍,守毫州。祖溫,獲鹿縣尹。父仲璋,監(jiān)副宣課。祥官博野縣助宣課提領(lǐng),父病,衣不解帶,日夜呈天,乞以身代。父歿,廬墓側(cè),以哀毀卒。教授馬利用,為立孝行碑記之。
趙毓,本唐州人,后遷鄭州管城。其先三世同爨。毓官福州司獄,滿歸,以母老,不復仕。一日,會諸弟泣申遺訓,愿世世無異處,且祝天歃血以盟。自是,大小百口無間言,同力合作,家以殷富。毓長兄瑞早逝,嫂劉氏守志,毓率家人,事之甚恭。次兄先繼歿,嫂王氏,毓母以其少許歸改嫁,王氏曰:“婦無瑞嫁之義,愿終事姑?!必姑觅樛跤?,佑亡,妹念佑母無子,乞歸王氏養(yǎng)之。人謂孝友節(jié)義,萃毓一家。元貞初旌之。
胡光遠,太平人。母喪,廬墓。一夕,夢母欲食魚,晨起,將求魚以祭。見生魚五尾列墓前,俱有嚙痕,鄰里驚異,方聚觀。有獺出草中浮水去,眾知是獺所獻。以狀聞于官,表其閭。又至順間,永平龐遵,母病腫三年,不能起,忽思食魚。遵求于市,不得,歸途吧恨。有魯躍入其舟。作羹以獻,母悅,病瘥。
陳韶孫,廣番禺人。父瀏,以罪流肇州。韶孫年十歲,不忍父遠謫,朝夕號泣愿從。父不能奪,遂與俱往。跋涉萬里,不憚勞苦。道過遼陽,平間塔出見而憫焉,語之曰:“天子寬仁罰不及嗣。邊地苦寒,非汝所堪,吾返汝故鄉(xiāng),汝愿之乎?”韶孫曰:“既不能以身代父,當死生以之歸,非所愿也。”塔出驚異,以錢賜之。大德六年,瀏死,韶孫哀慟,見者皆為之泣下,肇州萬戶府以聞,命韶孫還鄉(xiāng)里,仍旌之。
李忠,晉寧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將近忠家,分為二行,半里復合,忠家獨完。
吳國寶,雷州人,性孝友,父喪,廬墓。大德八年,境內(nèi)蝗害嫁,惟國寶田無損,人皆以為孝感所致云。
李茂,大名人,徒家楊州。父興壽,監(jiān)卒,語茂曰:“吾病且死,爾善事母?!泵苊?,奉母孟氏益謹。母嘗病目失明,茂褥于泰山三年,復明。又愿母壽,每夕祝天,乞損已年益母,孟氏年八十四而卒。大德九年,揚州再火,延燒千余家,火用茂廬,皆風返而滅。事聞,旌之。
羊仁,廬州廬江人。至元初,阿術(shù)兵南下,仁家為所掠,父被殺,母及兄弟皆散去。仁年七歲,賣為汴人李子安家奴,力作二十余年。子安憐之,縱為良。仁蹤跡得母于潁州蒙古塔海家,兄于睢州蒙古軍岳納家,弟于邯鄲連大家,皆為役,尚無羌。乃遍懇親故,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經(jīng)營百計,更六年,乃得遂。大小二十余口,復聚居為良,孝友甚篤,鄉(xiāng)里美之。大德十二年,旌其家。
又有黃覺經(jīng),建昌人。五歲,因亂失母。稍長,誓天誦佛書,愿求母所在。乃渡江涉淮,行乞而往,沖昌風雪,備歷艱苦,到汝州梁縣春店,得其母以歸。
章卿孫,蜀人,本劉氏,幼為章提刑養(yǎng)子,與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遍訪于江西諸郡,迎歸養(yǎng)之。
俞全,抗州人,幼被掠賣為劉饣羔家奴。后獲為食,自汴步歸抗,尋其母及姊得之,事母以孝聞。
李鵬飛,池州人。生母姚氏為嫡母不容,改嫁主朱氏妻,鵬飛幼不知也。年十九,思慕哀痛,誓學醫(yī)以濟人,愿早見母。行求三歲,至蘄州羅田縣得焉。時朱氏家方疫,鵬飛起之,遂迎還奉養(yǎng)。久之,復歸朱氏。時渡江省觀,既卒,攜子孫祭墓,終其身。
徹徹,捏古思氏。幼喪父,事母篤孝。稍壯,母歿,慟哭頓絕,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既葬,居喪有禮。每節(jié)序,祭祀哭泣。年四十余,思慕猶如孺子。每次見人父母,則嗚咽流涕。人問其故,曰:“人皆有父母,我獨無,是以泣耳?!敝链笕?,旌表。
王初應,漳州長泰人。至大四年二月,從父義上,樵劉嶺山。有虎出,搏義士,傷右肩。初應赴救,抽鐮刀刺虎鼻,殺之,義士得生。
泰定二年,同縣施合德父真祐嘗出耘,為虎扼于田。合德與從弟仔,持斧前,殺虎,父得生。并旌其門。
又紹興人石明三,虎噬其母,明三礪巨斧殺之,并殺三虎子及特虎,明三亦死,立而不仆,面如生。
鄭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錢尺帛無敢私。至大間,表其門。從兄太和治家事卒,文嗣繼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如公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部使者余闕為書“東浙第一家”,以褒之。
太和方政,不奉浮屠、老子教,冠婚喪葬,必稽朱子家禮而行。執(zhí)親喪三年,不御酒肉。子孫皆孝謹,諸婦唯事女工,不使預家政。家蓄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教義所感。太和撫弟文原子欽為后,丁太和憂,以毀卒。
王薦,福寧人。性至孝,父嘗疾甚。薦夜禱于天,愿減已年益父壽。父絕而復蘇。告其友曰:“適有神人黃衣紅帕首,恍惚語我曰:汝子孝,上帝命錫汝十二齡?!奔菜煊:蠊甓?。母沈氏,病謂,語薦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睍r冬月,求于鄉(xiāng)不得,行至深奧嶺,值大雪,薦避雪樹下。思母病,爺天而器,忽見嚴石聞,青蔓離披,有二瓜,因摘歸奉母。母食之,渴頓止。兄孟韐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仲山嘗以田鬻于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之后。薦好以田還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時貧民未葬者眾,畏令,悉焚柩棄其骨。薦哀之,施地為義阡,收瘞之。有死不能斂者,復為買棺。至大四年,旱,民艱糴,薦盡出儲粟賑之。有施福等十一家,饑欲死,薦聞惻然,欲濟之,家粟已竭,即以已田易欲百石給之。福等德其活已,每月朔,會佛祠,為祈福。宣慰司上狀旌之。
郭全,遼陽人。幼喪母,哀戚如成人。及壯,父庭玉又卒,居廬三載,啜粥百墨。事繼母唐古氏至孝。唐古氏生四子皆幼,全躬耕以養(yǎng)。既長,娶婦各求分財異居,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悉自取配弊者,奉詔古氏以居。唐古氏卒,全年六十余,哀痛毀瘠,廬其墓終喪。
又有劉德,奉元人。事繼母何氏至孝。家貧,傭工,敢直寸錢尺帛,皆上之。四弟并何出,撫愛萬篤。年五十未娶,稱貸得錢,先為弟求婦,諸弟亦化其德,一門藹然。鄉(xiāng)里稱劉佛子。
又,馬押忽,也里可溫氏。素貧,事繼母張氏、庶母呂氏以孝聞。
劉居敬,大都人。年十歲。繼母郝氏病,居敬憂之,退天以求代。狀聞,并褒表之。
楊皞,扶風人。父清,母牛氏。牛常病劇,皞叩天求代,遂痊。如是者再。后牛氏失明,皞登太白山,取神泉洗之,復如故。牛氏歿,哀毀特甚。葬之日,大雨,獨皞墓前后數(shù)里密云蔽之,雨不沾土。葬畢,令妻衛(wèi)氏家居,養(yǎng)清。皞獨廬墓,上負土為墳,蔬食水飲,終其喪。清卒,亦如之。
丁文忠,許州偃城人,業(yè)治。母和氏卒,文忠廬墓側(cè),不與妻面者三年。父貴又疾,醫(yī)不能療,文忠車一輛,與弟文考其御之,載父禱于嵩山、五臺、泰安、河瀆諸祠,途遇異僧,遺藥而愈。延祐七年旌之。
邵敬祖,宛兵人。父喪廬墓,母繼歿。河決,不克葬,殯于城西。敬祖露宿,依其側(cè),風雨不去。友人哀之,為縛草舍庇之。前后居廬六年,兩髀俱成濕疾。至治三年,旌其家。
其后,又有永平李彥忠,父喪,廬墓八年不至家。
茶陵譚景星,幼失父,追念之,廬墓十手。
毫州郭城,年七十一,母喪,食粥廬墓一年,朝夕哭臨,人哀其老而能孝。
扈鐸,汴梁蘭陽人。蚤孤,育于伯父。及壯,事伯父如所生。伯父老,無子,鐸為買妾。歲余,生一女。其妾熟寐,壓女死。久之,伯父卒,鐸哭之甚哀。遣腹生一男,鐸懲前事,告其母及妻、妹護之視之。已復廬戶外,中夜閱視,不敢安寢。弟能食,常自抑哺,與同臥起,十年不少怠。弟有疾,鐸夜稽顙星差別,哀禱曰:“天下貸余家,鐸父于間可去一人,勿喪吾弟,使伯父無后也?!泵鞯苡?。母卒,哀毀逾禮,廬于墓側(cè),不理家事。宗族勸之歸,鐸曰:“今歲兇多盜,吾家雖貧,安知墓中無可欲乎?倘驚吾親之錄,雖生何為!”卒守廬不去。
孫秀實,大寧人。性剛毅,喜周人急。里人王仲和嘗托秀實貸富人鈔二行錠,貧不能償,棄共父逃去數(shù)年。其父思之疾,秀實日饋薪米存問,終不樂,秀實哀之,悉為代償,取券還,得訪仲和,使歸,父子歡聚。聞者莫不嘆美。又李懷玉等,貸秀實鈔一千五百錠,度無以償,盡還其券不復征。
又,賈進,大同人。大德九年地震,民居多傷,且乏食。進給酒藥炭米濟之。每歲冬,帛木綿裘數(shù)百襲,衣寒者。買地為義阡,使無墓者葬之。
李子敬,陜西三原人。嫁不能嫁者五十余人,葬不能葬者五十余喪,焚逋券者四萬余貫。有司以名聞,并旌之。
宗杞,大都人。年十九,父內(nèi)宰卒,擗踴號泣,絕而復蘇,不漿不入口者三日。哀氣傷心,遂成疾,伏臥床榻,猶哭不止,淚盡繼之以血。既葬,疾轉(zhuǎn)甚。杞有繼母,無他兄弟,度不能自起,作遺書,囑其妻楊氏曰:“汝善守志,以事吾母。”遂卒。楊氏遺腹生一男,人以為孝感,天不絕其嗣云。泰定三年,旌其門。
趙榮,扶風人。母強氏有疾,榮割股肉啖之者三。復負母登太白山,禱于神,得圣水飲之,乃痊。后年七十五卒,榮號痛,不食三日,方飲水,七日乃食粥。葬之日,白云庇其墓前后十五里,葬畢而莠。榮負土成墳,廬其側(cè)終喪。
吳道直,華州蒲城人。父歿,事繼母孝。兄弟嘗求分財,好直勸諭不能止,即以已所當?shù)?,悉推與之。出從師學三十年,無少悔。
又有甄城人柴郁、陳舜咨,皆孝友,以已產(chǎn)分讓兄弟??h令言狀,并表美之。
余丙,建德遂安人。幼喪母,泣血成疾,父亡,不忍葬,結(jié)廬山下,殯其中,日閉戶守視。有牧童遺火,延殯廬,丙與子慈嘫撲不止,欲投身火中,與柩俱焚。俄暴雨,火滅。
徐玨,鎮(zhèn)江人。始冠,侍父鎮(zhèn),之婺源。過丹陽小溪,鎮(zhèn)乘舟失足,墮水中。同行者立岸上,不能救。鈺投溪,擁鎮(zhèn)出。鎮(zhèn)獲登岸,鈺力憊,且水勢湍仇,遂溺死。尸流四十五里,得于灘上。江浙行省言狀,表異之。
尹莘,開封洧川人。母卒,廬墓,蔬食,哀毀骨立。父輔臣病疫,莘侍湯藥,衣不解帶。嘗其糞以驗,差劇。至順二年,以孝行旌門。
又高唐人孫希賢,母病,祈天求以身代,果愈。
高郵卜勝榮,母痢,不能藥,日嘗痢以求愈。只病,禮北斗,乞減已算延之。并愈。
劉廷讓,大寧武平人,至順初,北方兵起,廷讓挈家避山中。有幼弟,方乳,母王氏置于懷。亂兵至,廷讓乃棄憶子,一手抑幼弟,一手扶母,疾驅(qū)得免。事聞,旌之。
劉通,毫州譙縣人。家貧,業(yè)農(nóng)。母卜氏,目失明,通誓斷酒肉,禱之三十年不懈。卜氏年八十五,忽復明。
又,翻陽黃鎰、諸暨丁祥一,皆以親喪明,以知砥之,復能視。并荷旌表。
張旺舅,安豐霍邱人。幼失父,母陳氏居貧守志。旺舅九歲,賣餳以養(yǎng)。及長,母病,伏枕數(shù)月,旺舅無貲延醫(yī),惟日夜痛器,禮天求代,未幾遂愈。又自以生業(yè)微,不能多給,竟不娶以終母年。縣令言于朝,旌之。
張思孝,華州人。母喪,以孝聞。父疾,以父涕洟半器,垂泣盡飲之。復潔齋致禱,乞以身代,示幾遂痊。至順三年,表其門。
杜佑,邳州人,河南行省署為三乂水馬站提領(lǐng)。父成,病于家,佑忽心驚,舉體沾汗,即棄職歸。父病,禱神求代。且嘗糞以驗疾。父卒,廬墓盡哀,有馴兔之瑞。
長壽。父帖住,官平章政事,生五子,長山壽早世,次即長壽,次永壽、福壽、忙古海牙。元統(tǒng)間,帖住歿,長壽哀毀盡禮。服闋,當蔭敘,與弟羅拜母前曰:“吾父廉貧,諸弟未有所立,愿以職讓永壽?!庇缐圩尭?,福壽曰:“二兄能讓,福壽獨不能耶?”以讓忙古海牙。母從之,忙古海牙遂蔭為太禧宗褾院神御殿待禮佐郎,階奉議大夫。可中人梁外僧,親喪廬墓。兄那海為奧魯官,自以嘗遠仕,不得養(yǎng)其親,即棄職,舉外僧代之。人稱外僧能孝,能海能義。
又有畏吾氏秋秋及濠州人高中、嘉定人武進,皆以侍親不愿仕,以祖父蔭讓叔父、昆弟云。
孫瑾,鎮(zhèn)江丹徒人。父喪哀毀,冬常徒跣,停柩四載,衣不解帶,食粥,誦佛書。事繼母唐氏尤孝,嘗患癰,瑾親吮之,又喪目,瑾舔之復明。
又吳希曾,睢寧人。父卒,葬之日,大雨,希曾跪柩前,炷艾燃腕,火熾,雨止。既葬,廬于墓左??h上狀,并旌之。
張恭,河地偃師人。以兵部符署鷹房府案牘。親老,辭歸侍養(yǎng)。父卒,侍母馮氏尤謹。歲兇,巷夫婦采野菜為食,而營甘旨無乏。母有疾,恭手除溷穢,口哺飲食,且嘗糞以驗疾。天歷初,西兵至,河南居民悉竄,恭守母,項中一劍不去,母驚悸而歿。恭居喪盡禮。有詔旌其閭。
訾汝道,德州齊河人。父興卒,居喪以孝聞。母高氏,治家嚴,汝道承順甚恭。母嘗寢疾,恒夜不去側(cè)。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無私蓄,此物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比甑榔蒉o不受。母卒,哀毀,終喪,不御酒肉。尤友愛二弟,將析居,汝道悉以美田廬讓之。二弟早世,撫諸孤如子。
鄉(xiāng)人劉顯等貧,無以為生,汝道割已田畀之,使食其租終身。里中嘗在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攜米,歷戶饋之?;蛟唬喊O氣能染人,勿入世?!辈宦?。益周行,問所苦,然卒無恙。有死者,復贈以槥櫝,在咸感之。嘗出玫粟貸人,至秋,蝗食稼,人無以償,汝道聚基券焚之。縣令李讓為請旌。
趙一德龍興新建人。大兵南伐,被俘為鄭留守家奴。歷事三世,號忠干。至大元年,拜請于鄭阿思蘭,歸省父母,阿思蘭許之,期一歲而返。一德至家,父已歿,惟母在,年八十余。一德卜地葬父畢,如期歸。阿思蘭義之,即裂券縱為良。
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得昭雪,還其所籍。阿思蘭母分田廬遺之。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于是世。重哀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今老母八十余,得歸侍養(yǎng),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不受而去?;蕬c元年,旌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