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乾德元年于郡北山之南,建洪福塔院。范以煦《龍興寺塔緣起》。
清叟至大間寺僧,衣盂罄佔,重建基址,起蓋法堂、山門、齋堂、寢室、僧寮、廚庫,以及田園、農(nóng)具、供器,種種俱備?!吨亻_缽池山殘記》。
妙寶清叟弟子?!吨亻_缽池山殘記》。
碧潭正統(tǒng)間僧。缽池山舊有寺,曰"洪福",兵燹之后,芻堯者往焉,雉兔者往焉。碧潭知其為福地也,誅茅結庵,以奉香灺,支傾植仆,志在興廢。曲瑄《景會寺碑》,參金銑《景會寺興造記》。
德燮僧錄右街掌教大云興公弟子。正統(tǒng)間奉興公命,與德愛來主寺事。曲瑄《景會寺碑》。
德愛字悅中,亦興公弟子。正統(tǒng)間,景會寺老僧碧潭駐錫缽池山下,志在興廢,而力莫能為,以其事白興公,公命其徒德燮與德愛來主寺事。于時承運右副使金寶,承上命來監(jiān)督常盈倉糧儲,遂罄其私橐以畀之,涓吉選良,市材鳩工,營繕未半示寂。曲瑄《景會寺碑》,參金銑《景會寺興造記》。
文敏字納庵,德愛弟子,爽朗博洽,兼通儒典,作大雄、天王二殿,伽藍、祖師二堂,毗盧之閣、鐘鼓之樓以及藏庫、講室、僧寮,凡禪林之宜有者悉備。既而以其額請于上,蒙賜今名。經(jīng)始于正統(tǒng)戊午春,訖工于成化戊子秋。文敏礱巨石,將以紀歲月,未克就而逝。曲瑄《景會寺碑》。
誠定字如山,繼文敏主法席。寺為風雨震凌,漸至蕪廢,定因啟于漕運總戎、平江伯陳銳,又得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王增福外護之力,傾者植之,仆者起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伽藍、法堂、丈室、山門及昔之未克成者,無不完美。曲瑄《景會寺碑》。
心燈隆慶初寺僧,能詩翰。陳文燭《米元章畫佛跋》。
普雷慎戒萬歷間寺僧,熏心發(fā)念,募修山寺。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
傳崐字玉巖,康熙間寺僧,曹洞嵩乳老人法孫。詩文法言越諸耆宿,搥鐘撾鼓,醒徹群迷,清叟之后重興此山,監(jiān)督翁英謂"其在玉和尚也"。翁英《重修缽池山景會寺碑記》。
成果苦行僧,與傳崐謀鼎新山寺。翁英《重修缽池景會寺碑記》。
燈德字矜慈,傳崐弟子。燈德傳正悟,字梅也;正悟傳宗圣,字三賢,皆有功于此剎。乾隆三十九年秋,河決寺毀,水涸,惟古佛一尊趺坐黃土中。宗圣歸,結茅以居,迨嘉慶間逝世。郝炳綸《景會寺記》。
永緒字贊先;永學字道隆。并宗圣弟子。嘉慶間繼主是寺。郝炳綸《景會寺記》。
紹性字本善;紹睿字恒中。能茹苦,寺亦略修葺。郝炳綸《景會寺記》。
新元字潤禪;新壽字位元。道光間,成丈室樓三楹,草創(chuàng)佛殿,重修寶幢,置田百畝。郝炳綸《景會寺記》。
豐熙字葉雅;人修字悟徹。咸、同間寺僧。郝炳綸《景會寺記》。
人春亦同治間寺僧。韋城《顯真亭記略》。
天通字道貫。海州士族茆氏子,光緒初寺僧,為淮北諸山第一流人物,精岐黃,主山寺十五年,焚修之暇,堅苦督耕,與其徒宜堅,以勤儉所蓄,不事外緣,重新廟貌。自云:來時僅破屋數(shù)椽,荒榛古佛而已。郝炳綸《景會寺記》,參唐天爵《中興頭陀記》。
王含一乾元道院道士。構屋數(shù)椽,墾刈榛莽,植桃柳五百株,有重修丹臺之志。同時有火星廟道士郭乾泗者,師事李半仙,深得元解。工詩畫,彈琴、角弈皆極精妙,尤善書,筆力得淳化神髓。有贈含一詩云:"王子含一者,不忍祖基荒?;趾隇榧喝?,赤手能摒擋。辛勤數(shù)載間,肯構亦肯堂。種術草來辟,開堂云水揚。步虛上高臺,偃忍在芝房。為淮培福地,為道發(fā)清光。一舉數(shù)善備,吁君意誠良。"《淮安關志》,參朱涵《煉丹臺仙跡記》、郭乾泗《贈王含一師》詩。
缽池山志·志余
附志余
劉向《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贊"曰:"妙哉王子,神游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邱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尚《傳》未言王子喬有在缽池山煉丹事也。惟《云笈七籤》引司馬紫(亦作子)微所集《天地宮府圖》,其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第四十福[地]曰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所云云。自來皆未引及。
范詠春以煦所著《淮壖小記》四卷皆記淮上掌故。其"淮郡好巫"條云:缽池山自是吾郡一土阜。土之赤色,地脈使然,與安東赤岸、京口赤岸正同,非由煉丹而然。乃附會為王子喬,又訛為王喬,又訛為晉王喬??柬f昭《國語·榖洛》篇注言:周靈王太子晉,早卒不立。《汲冢周書》"太子晉解":師曠言其火色不壽。又云未及三年告死者至。據(jù)《潛夫論·氏姓》篇,太子與師曠言時,年十五,則其壽止十七八耳,焉有煉丹之事?劉向《列仙傳》稱王子喬游伊洛間,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于緱巔吹笙謝時人而去。《水經(jīng)注》:休水發(fā)側緱氏,王子晉控鶴斯阜,其家得遺屣?!杜f唐書·禮儀志》:天冊萬(壽)[歲]元年封王子晉為升仙太子,立廟嵩山。蔡邕《王子喬碑》稱或云穎川人,或云彥榮人?!端?jīng)注》又有薄城呼伊用昌之王子喬?!讹L俗通》稱王子喬本由葉公(詞)[祠]附會。《后漢書》:王喬,東河人。又曰即古仙人王子喬也?!墩聭炎ⅰ芬读邢蓚鳌丰屩?。凡此說,雖誕幻,然皆隸河南,與吾邑無涉。《史記·封禪書》"索引"引裴秀《冀州記》謂:緱氏仙人廟,乃犍為武陽人作柏人令之王喬?!额伿霞矣枴酚洝栋厝顺潜吩疲荷嫌袔k嵍山,王喬所仙?!度A陽國志》亦稱王喬仙跡。是王喬乃四川人,非周太子?!墩嬲a》有京陵王子喬墓。李善《文選注》有丹陽鸞岡鶴阜,為王子喬遺跡??傊?,不與吾郡相干。
又"劉水心"條云:水心著《西渚詩》,存缽池山云云,與張?zhí)?宋家怡寵林靈素,無補金兵陷汴梁"同一妙指。
盛子履大士官山陽教諭,有《淮陰竹枝詞》,中一首云:"水邊樓閣影周遮,六曲欄干整又斜。家在缽池山上住,秋來多種鳳仙花。"此花可入《山志》"物產(chǎn)"。
又熊蘭坡德慶云:"鹽河一帶柳灣環(huán),行到蓮亭意自閑。十里桃花紅似錦,游人又上缽池山。"阮定甫鐘瑗云:"秋風明月古城隈,明月門樓畫角催。一上咬金墩上望,缽池風雨自西來。"
李莘樵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見徐北山《泛山子湖》詩,廣生案:詩未見,惟從《山陽詩征》采得北山《自景會寺歸草堂,忠行自江右抵里過訪》七律一首。《淮壖小記》引詩中"湖上片帆"二句,忠行許其恕字也。在板廠街西,即今蒼龍橋羅柳河西。北國初時,笙歌畫舫,游人駢集,由山子湖直達缽池山,中過邱家湖,今人尚稱山、邱二湖。
又曰:徐州萬年少先生初卜居菜市橋西,山子湖濱,名"隰西草堂"。吳靜公寧謐有《過板廠西街,訪隰西草堂故址》詩云:"野水殘云外,沙門慧壽居。此間留別業(yè),歲晚伴樵漁。地僻經(jīng)過少,年深巷陌虛。夕陽空(徙)[欹]倚,誰為一回車。"靜公去古未遠,聞見必確?!恫栌嗫驮挕份d隰西草堂在北門西郭,未知何據(jù)。廣生案:山、邱二湖,舊時周遭約十余里。湖濱寺觀及人家園亭多不勝記,故隰西草堂不入古跡,而以陸觀有《山子湖望隰西草堂》詩,孫耕有《鶴江劉丈招游愛蓮亭》詩,山居咫尺,游屐必所屢經(jīng),故仍為萬、劉列傳。
管家湖筑于宋太守應純之,有愛蓮亭、金牛岡、石橋、鑼鼓墩諸景,見《淮壖小記》"淮郡古跡"條。自康熙丙辰煙墩堤倒,湖平為陸。自乾隆甲午老壩口河決,而亭亦毀。讀曹小倉駒《竹枝詞》云:"篆香樓畔愛蓮亭,蓮葉田田漲綠萍。莫厭漁歌喧午夜,撤罾多趁五更星。"不免桑田之感也。
愛蓮亭內(nèi)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云臺負來者。乾隆甲午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臺俱沒,而像獨存?;窗碴P監(jiān)督伊齡阿徇僧人佛悟之請,于丙申年改建觀音庵祀之。見《關志》。又景會寺樓上所供毗盧佛,寺僧隱辰告余,亦水患后僅存者。兩像皆沙質(zhì),故得不沉沒。好事者遂不免傅會為神奇,抑何可笑。
尚養(yǎng)初嚴陵明萬歷諸生,著《消日居散言》,有《記崇禎辛未水災》詩,題云:崇禎辛未歲入夏,斗杓且指未矣,當暑行秋,三時不雷,苦雨二月不止,大水遍行,決漕堤東奔,自缽池至城西橋遂不行,封戶成河,竟為水鄉(xiāng)。
《淮安關志》:誕登寺去關署西北十五里缽池山后,舊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額,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萬清重修?!肚搴涌h志》:誕登寺在朱家溝,原名洪福寺,康熙初改名菩提社,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頒御書額,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兩《志》均言寺舊為洪福,然據(jù)曲瑄、金銑兩碑文,洪福實即今景會,且洪福建于宋乾德,不建于淳祐,意洪福改景會后,此寺乃襲洪福之名耳。又山北五里有洪福莊,土人亦稱舊洪福寺所在,實則莊以寺得名,而寺固在山北。
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嵩乳塔今尚存誕登寺后,惜無銘。誕登無碑記,惟寶鏡堂有停云居士湯道衡聯(lián),云:"攜手樂同游,看賸水殘山,悉多靈境;潛心參妙諦,聽晨鐘夕梵,不墮禪宗。"跋云:"同治庚午春,偕也(巔)[顛]老衲游缽池丹臺,過訪松長老于寶鏡堂,極論古今興廢,人世升沉,始知此寺經(jīng)密祖中興,至清祖承恩召對,賜今寺額及'果結菩提樹,池分阿耨泉'楹[聯(lián)],楹聯(lián)被黃水沖廢。松長老同弟巨川親受致公付囑,接任此寺,力復前規(guī),迄今廿余載矣。也(巔)[顛]與余遂擬此聯(lián),并志其始末于此云。"案:湯跋所稱清祖為萬清,即《關志》稱雍正十一年重修此寺者也;所稱松長老為松厓,即《縣志》稱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此寺者也。萬清字侶石,詩見《山陽詩征》。松厓名祖江。也顛名清波,湛真寺僧。
"寶鏡法堂"額,同治庚午楚北黃開宜書。
米元章畫佛石刻,陳文燭跋誤以米為曾守山陽。范詠春《淮壖小記》駁之,是也。羅叔蘊振玉《淮(安)[陰]金石僅存錄》考《宋史·本傳》謂:米知漣水軍時所作,又引詠春《淮流一勺》言安東尚有米書章化寺額,嘉慶間鄉(xiāng)民掊地得之,又云米老書跡遍宇內(nèi),畫刻獨鮮,可寶也。然余見京口寶晉書院有米老自畫?。ㄏ螅巯瘢菔獭?
元章石刻不知何時移置棠雨庵。嘗舉以詢寺僧,僧未能對。后閱曹礪庵鑣《信今錄》,言:棠雨庵系順治辛丑淮北鹽商建,以奉任太守生祠。任,山西石樓人,拔貢,順治十二年任。今米刻后有任偈文,知必移置于是時。
缽池山側有"偕隱高風"巨碑,碑額篆書"劉氏先塋"四字,碑左刻"《淮關統(tǒng)志》云:劉麒,字文禎,板閘人,積學工文,有聲黌序,終歲閉戶,孜孜不倦。晚筑高臥軒,吟誦其間,搜探古今以資著述,故詩文重一時。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務,知無不為,嘗于家園后置義地一區(qū),鄉(xiāng)之貧無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義,略與兄同。"三行。碑右刻:"塋地一塊,南北長二十五弓二尺,南至曹界,北至李界;東西闊十四弓二尺,東至曹界,西至曹界,共墳十三座,計四世。"三行,并真書?!痘窗哺尽份d入"古跡",但云未詳為何人立,則殆未見原碑也?!蛾P志·人物傳》列麒兄弟于楊理、葉恩之間,知為成化后、嘉靖前人。
"偕隱高風"碑北不半里,余復訪得一巨碑,四分之三已埋土中,碑文磨滅不可辨,額題"奉天誥命"四篆字。碑后有大冢,土人云是板閘楊氏之墓。急歸,詢之學董楊裕桂,則云每歲致祭,相傳為遠祖刑部尚書楊飛熊。詢以家譜,則又無之。飛熊,康熙間以舉人官汾州同知,未嘗為司寇。意即楊貫之侍郎墓也。
缽池山回墳最多。余親訪叢葬處,僅得一碑,題"皇清誥贈明威將軍楊公府君之墓",旁刻:"公諱文整,字秀山,籍山東濟南府陽信縣,賜進士出身,初振廣東龍江協(xié)右營守備,升都司僉書、江南江北漕標左營中軍守備事。男繼泰敬立,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丁亥春王正月吉旦。"凡四行。碑額刻篆書"奉天誥命"四字。撿《山陽縣志》考之,知繼泰以康熙四十三年任漕標中營守備,"中營"當據(jù)碑改"左營"。
景會寺前后,僧塔凡七。余一一手拓其文。一為玉巖崐和尚,一為矜慈德和尚,一為梅也悟和尚,一為道貫通和尚,皆無年月
。皆寺僧也;一為(履)[侶]石清和尚,無年月。誕登寺僧;一為樹宗式和尚,乾隆十年。一為午亭昌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并湖心寺僧。
王棠《游缽池山記》言寺有兩碑。一云晉王子喬丹成飼雞,雞僵,喬疑丹不驗,棄井中,雞忽化鳳,喬乘鳳上升;一引王喬雙鳧事。而成、宏諸碑皆無此文,意別有兩碑,今毀。
《山陽志遺》論修志之難,云:余輩但任分校,文字必經(jīng)二總裁鑒定去留,以郡公為主,而當時增刪多有可駭者。如,《金廣信銑傳》,"自蘄州知州行取禮部員外充中祕作編纂官",舊傳如此。忽刪去"禮部員外",但云由知州充中祕;員外現(xiàn)任官也,中祕暫充差也,刪去四字,是以何官為編纂官乎?《楊侍郎理傳》將不待奏報,發(fā)銀谷賑安饑民事盡刪去,但以"善于賑濟"四字了之。侍郎一生,此最卓卓,一概抹卻。善于賑濟,凡有司皆可加也。今景會寺有成化、宏治兩碑,皆侍郎篆額,宏治碑文則廣信撰并書也。
成化碑陰多漶滅不可讀。諦審數(shù)四,知前五行為長官題名,后分二十二列,每列二十人,惟第二十二列僅二人。最奇者,碑右上方于諸人題名中,忽夾行草六行,題名皆真書。載所購地,此由寺僧慮產(chǎn)遺失,不知何時添入碑內(nèi),未成體例,今姑仍之,釋文如下:
缺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缺
右第一行當為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王增福結銜
缺司缺右缺汪缺
右第二行當為司設監(jiān)右少監(jiān)汪文結銜
進缺工缺水使缺前吏缺
右第三行當為工部主事徐澄結銜
進士出身郎缺主缺
右第四行當為戶部主事吳彥華結銜
缺大夫缺察缺察使缺
右第五行當為按察使石渠結銜
□□□□□□□□黃□
□□□□□□□□□□
□□□□□□□□□□
□□□□□□□□□□
□□□□□□□□□□
□□□□□□佛明□□
□□□□□□佛緣□□
□□誠密佛照佛諦□□
□□誠演佛智佛□□□
□□□□佛真佛來□□
□□□□佛印法通□□
基□闊三十五丈深四十缺
一塊原買名下,地座落寺西缺
大路南至吳原界,西至陳義界,北至缺
小麥二斗又買陳□等池一塊,座落板閘運缺
北計地□闊□五十丈,東至陳榮界缺
西至淺鋪,北至□□界,夏稅小麥五斗缺
□信□珍徐□梅□□□
義官王□徐鏞□□朱玉□□
楊福胡覺宣李□胡□□□
右第一右第二右第三右第四右第五
列三人列六人列六人列九人列一人
□□□□□□張佳□□
□□□□□□□□□□
□□□□□□□□□□
□□□□□□□□□□
□□□□□□□□□□
□□□□□□□□□□
□□孫□□根陳□□□
□□□□王政汪□□□
□□□□□□桂英唐榮
□□□□祝宣趙熊王敬
□□□□□□張□馮通
□□□□□□張順趙俊
□□□□閻明孫暄沈□
□□□□□□嚴□朱敬
□□□□□鳳陳錦王輝
□□□□□華汪誠□英
□□□□□進吳昶姚華
□□□□□誥何連孫□
□□□□孫璽秦謙彭達
□□□□王遠李浩彭淵
右第六右第七右第八右第九右第十
列列一人列十八列十五列十二
人人
□□□□□□□□□□
□□□□□□□□□□
□□□□□□□□□□
□□□□□□□□□□
□?!酢酢酢酢酢酢酢?
□□□□□□□□□□
潘良湯玉楊寧□□□□
劉海邱政陳達□□龐□
楊達邱廉趙誠□□□□
徐進趙倫□聚李錦□□
李全周清陸□朱□□華
劉隆梁□李璽陳□□□
鄒瓘方名趙昂□□許□
李玨余宏李玉趙□劉縉
楊祺賈達□□宋□胡杰
陶暹李俊□□龐洪□□
許遵滕謙□□□□□□
楊輔胡□□達□□□□
朱遠湯□□□□□□□
王嵩□□鄒升吳全楊信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
一列十二列十三列十四列七五列六
五人三人人人人
□□□□□□□□□□
□□□□□□□□□□
□□□□□□□□□□
□□□□□□□□□□
□□□□□□□□□□
□□□□□□□□□□
□□□□□□□□張紀
□□李和□□□通苗實
李□李昂□□□□□英
□□□□□□□□董和
趙□□□□□朱宗□仁
□□□□□□□□□□
□□□□□□□□孫貴
李惠□□□□□□□□
□□□□□□□□□□
張錦□□□□朱□□□
□□徐□黃□□□□□
李迪許成□聚張□胡□
□□蔡迪談謙王亮□榮
□□□□高林□□□□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二
六列五七列五八列四九列五十列八
人人人人人
□□
□□
□□
□□
□□
徐□
姚琎
陸□
戴□
□□
□□
□□
□洪
□覬
劉淦
□海
□□
李榮
趙錦劉景
□□徐守忠
右第二右第二
十一列十二列
十人二人余
無字
郭次甫寓淮,所攜一杖二衲三瓢四鋤五觚六五岳真形圖,自號五游山人。陳太守文燭為作詩。舊《志》誤以郭為"五岳",非也。五岳山人,陳太守號。
胡天放嘗讀書河下竹巷三板橋側。《淮壖小記》云:河下竹巷魁星樓,有康熙二十五年胡天放先生《樓記》,今碣尚存。天放所著《藉湖堂集》,段蔗叟朝端語余少時曾有葺本,蟲蝕殆盡,今并不可蹤跡矣。蔣荊名楛《題胡孝廉楝居圖》詩原注:孝廉自有記。此記惜無從覓以入《山志》也。
荊名所著《天涯詩鈔》有《癸酉暮秋哭胡天(仿)[放]先生》詩云:"孝廉今碩果,韋布久飄篷。自結忘年友,俱成遁世翁。仙游逾耄耋,道在歷窮通。遺墨藏心史,千秋苦楝風。"癸酉為康熙三十二年。
張虞山養(yǎng)重《古調(diào)堂集》有《望八素山有懷同志諸子》詩,自序云:"舊與張伯玉、靳茶坡、胡天(仿)[放]、陳階六、閻再彭、程婁東、邱季貞結隱東海,為八閑人。"又《送胡天(仿)[放]之東?!吩娫疲?浪泊云臺境久荒,憑空東望是扶桑。雞聲啼處乾坤白,魚眼開時日月黃。滿目山川連海岱,千秋人物數(shù)齊梁。而今俯仰無消息,莫嘆蓬瀛跡渺茫。"
嵇叔子太守宗孟《立命堂集》有《賀胡母管太君八帙序》文:切歲步庚子履端,后浹辰三日,枚里管太君胡老伯母歷晉八帙。知為順治十七年,太君之生在萬歷九年正月十三日也。曰:伯子、季子暨文孫,伐鼓、張樂、飾舞衣、鞠跽以引年。知天放有兄及有子姪也。文稱師虞為季子,故知伯子為師虞兄。師虞天放字。中間淋漓往復述太君之言,曰:"與我鼎鐘,無寧藿菽也;與我文帔,無寧蒿簪也;與我八騶遙遙,無寧板輿自適也;與我東海之誥誡,無寧豹谷之優(yōu)游也;與我封鮓見還,敕爾廉隅,無寧白華油油,勉爾孝思也。"讀之使人俯仰無端,肅然生敬。
楊笏山慶之有《論淮上國朝詩人補遺絕句》云:"浣露餐霞住缽池,生花筆本擅離奇。誰知小宋名相敵,傳遍尚書紅杏詞。"自注謂:吳冠雅,吳未詩。案:冠雅名初枚,未詩名應枚,并乾隆中諸生,冠雅有《吳寄天詩賸》,未詩有《自怡軒詩鈔》。
又《歜棗簃詩話》云:楊小弢茂才壽恒先世累代科第,至茂才門戶降落,居缽池山下,詩才清暢,所傳不多。
丁儉卿晏《柘塘脞錄》載,潘四農(nóng)應童子試,太守官公懋弼愛其才,面試缽池山詩,潘有句云:"我來秋色老,人去暮山青。"太守嘆曰:"潘生海內(nèi)奇才,可惜晚達。"此詩《養(yǎng)一齋集》中不存。
劉六皆謙吉《讠刃庵詩鈔》有《缽池山前祖塋》七律一首,今山前"偕隱高風"為劉氏先塋,意即此耶。六皆,康熙甲辰進士,官山東提學僉事。
謹按: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張有《覺津寺碑記》云:嵩乳,泗州唐氏子,父諱爵,母趙氏,萬歷戊子八月廿三日生。年十四,念生死可畏,請為僧,依景會應元大師出家,茹苦作淡,日事樵牧,禮佛參禪,晨夕不懈,居然道衲也。侍師謹。師寂,竣塔事,念生死未了,訪道四方,聞憨山大師住廬山,往訪,以法器相期許。次參博山無異來祖。一日,睹洞底白云飛上山頂,豁然大悟,即說偈,云裂石穿,云和不齊。復隱缽池,結茅以居。法弟子南庵來訪,依止左右。久之,聲動遐邇,緇俗景從,建剎迎師者甚眾,一時開法叢林凡七,為景會與誕登、覺津、湖心、湛真、棲蘆及云臺山之法起,其他不遠千里受囑咐者不知凡幾。順治戊戍三月十一日,晨起,禮佛,集眾,說偈,示寂景會毗盧閣,時年七十有一,以十月十日塔藏全身于菩提社側,衣缽入法起塔,所著有《述古箴規(guī)》、《凈土紀異》。又《隱辰隨筆》記前輩言:嵩祖居恒砍柴,修頭陀,行坐樹下或冢中。一日晚,習定林間,所持菩提素珠線忽中斷,因發(fā)愿曰:"倘于暗處拾珠一粒不少,即結茅于斯。"已而果然,遂就地誅茅結廬,后名其居曰"菩提社"。又,南庵老人法孫侶石清和尚,原名一清,康熙召對,命改萬清,意在國祚地久天長。只字片言,未容稍犯,其尊嚴可知。又,誕登命名亦圣祖南巡誕日登臨之故。又,南祖后隱江浦西華山響鈴庵,寂后塔藏庵側。范益附識。
--《缽池山志》終
景會與覺津、湖心、湛真、棲蘆、誕登及云臺法起俱中興曹洞。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嵩乳道密禪師、南庵宏依禪師,丕振宗風,開山傳法。迨康熙南巡,臨幸覺津,天根傳本禪師承恩召對,賜額賜聯(lián)賜扇及今猶存,且伴駕各寺,均邀御書敕賜寺額,留鎮(zhèn)山門,演派當時為一代冠。各寺住持為湖心童求傳昱禪師、湛真、棲蘆介旭傳遐禪師、誕登隱知傳聞禪師、景會玉巖傳崐禪師。諸師祖德行高潔,門下眾多,蓋皆欽敬嵩祖、南祖也,其曹洞宗派詳載《佛祖心燈》,全文甚長,此下摘錄從略。又,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另演字派,為康熙命名而作,前所未載,今并列入。
洞宗下:江西壽昌下旁出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另演二十字為大蟻元來派。
元道宏傳一心光普照通祖師隆法眼永博壽昌宗
元來下第四世覺津天根傳本禪師從"傳"字起演派十六字。
傳燈正宗永紹新豐人天儀范綿遠昌隆
又傳本派各寺后人從"隆"字起續(xù)四十字
隆興禪凈義六度行常洪德化仁慈旨恒修顯密融教崇圓頓實證徹妙明空湛寂真如體莊嚴寶鏡風
元來下第五世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從"宏"字起演派十六字。
宏傳萬緒世衍彌昌祖禰廣大源遠流長
另法起改演一派,系從派內(nèi)演派,紊亂舊章,而于傳本、萬清二派抵觸尤多,故不列。
按:吾宗同人以宗派一事至末法時已成為官樣文章,若嚴格論之,則一宗一派之系統(tǒng)絲毫均不可紊亂或牽強附會,令后世宗門有知識之子子孫孫誚。茲《志》付刊,吾宗字派之始末因緣應一"應一",誤,當為"一應"。述之,免致以訛傳訛,因謹紀于此。
《缽池山志·補遺》自序
鄉(xiāng)先輩楊子世《詠山陽》云:"山陽山何許,缽池留半環(huán)。"余幼即愛誦之。癸亥仲夏,段蔗師授予《缽池山志》一冊,并題書衣云:"此書刊成后,版為疚齋攜歸京口,傳印無多。今偶檢得覆校底本,持贈文獻,以為插架之一種,文獻博聞強識,當必有所補正也。癸亥五月十七日,蔗叟"。余感其意,為輯"補遺",迨草就而蔗師下世,而所謂缽池山者,早經(jīng)河決湮為平陸,不獨人事有代謝,山川亦有古今,悵烏能已!今隱辰上人復刻《山志》并附此冊,勝流題詠,晦久復彰,缽池之靈實式憑之,雖然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安知后我者不更有所補正,以為茲山增色乎?予日望之矣。
淮安宋焜(文獻)
缽池山志補遺·山水志第一
山水志第一
缽池山
缽池山明·卞榮
?。滴酢蛾P志》)
弭節(jié)尋仙境,緬懷王子喬。丹砂沉古灶,石刻記前朝。影落雙飛舄,虹飛百尺橋。晚來幽思癖,重欲步山椒。
攜具邀民部蘇業(yè)師游缽池山限韻張弨
井灶仙源古,旌旗從騎勞。鸞和鳴碧玉,絲素服青羔。持蟹恒兼酒,羹魚略用芼。笑譚連日夕,茅屋一燈弢。
缽池山二首清·張耆
?。ā断鰨樇罚?
仙子何處去,空余洗缽池。山容自今古,鳧影渺參差。臺圮人收釣,樓荒笛罷吹。幾番尋舊跡,到此慰遐思。
荷花山后發(fā),香氣繞丹臺。蠟屐偶經(jīng)此,仙蹤何日回?藥靈雞犬化,祠古雨風頹。不盡登臨意,夕陽歸去來。
缽池山阮葵生
?。ā镀咪淉S手稿》)
當年王子喬,煉山此地巔。仙去不復返,極目惟云煙。山根錯亂石,幽壑瀉飛泉??张_落梵響,松籟鳴清弦。攀蘿上絕磴,臨流聽潺湲。步虛訪仙蹤,采藥懷芝田。山中招隱客,高風杳昔賢。我欲據(jù)丹灶,悠然證長年。
游缽池山李藻
?。ā断鰨樇罚?
王子驂鸞去,丹臺百尺留。溪山初落日,藤竹似涼秋。我亦吹笙客,仙人不可求。惟余井華水,一勺汲寒湫。
登缽池山何維熙
(《荷村詩稿》)
我生尋古跡,小艇系山前。高閣摩云樹,長竿釣雪天。仙家丹井在,客路酒旗懸。稍坐留三酌,情馳興欲顛。
缽池山方外·岳宗
?。ā兑韵虏ⅰ睹钊~堂集》)
山澤湖邊水滿陂,王喬煉斷是何時?誰云仙去猶埋缽,聞道花開尚有池。野寺寂寥空暮草,亭臺頹廢?;幕W詮纳嵝l(wèi)無人托,化作長淮老古錐。
題缽池山與王秀才岳宗
往事傳名勝,仙蹤尚可求?;馉t空翠落,古井冷云浮。鶴駕移緱嶺,鵝笙吹碧樓。到今已千載,繼起幾丹邱。
山子湖
山字漁艇明·何希范
?。滴酢蛾P志》)
流水慕高山,河路成山字。一葦釣其中,快哉仁且智。
泛山子湖,歸過深竹寺,讀
禹江、菊邨題張子舄飛所畫
《(揀)[采]蓮圖》,次原韻清·徐麟吉
(《北山詩存》)
缽池之水出洪澤,缽池之山達北郭。往年洪澤潰金堤,一望無煙殊寂寞。年來水涸種荷花,蓐暑層冰踏赤腳。湖光山色載扁舟,古寺丹邱勢磅礴。紅顏粉黛芰荷香,花時僅有游人掠。山子湖名君子湖,綠天曉霽飛鳥雀。遠勢遙岡旭日多,芙蓉千頃穿林薄。楊家兄弟總風流,執(zhí)耳騷壇走沈約。亡友張子工丹青,同向芳湖采杜若。十年濡墨尚如新,披圖神往蓮湖泊。太史有序介弟詩,后來輸與君先著。昨夕池山看采荷,荷花正開雨正落。今日讀君湖上行,千秋風月欣有托。詩中有畫畫中詩,煙鬟一一藏丘壑。就中寫出愛蓮人,十里荷花紅灼灼。缽池煙景在目前,斗酒招魂和淚酌。
泛舟缽池湖何維熙
?。ㄒ韵虏ⅰ逗纱逶姼濉罚?
晴湖風日好,佳處愛停槎。鳥篆沙為字,魚吹浪作花。白云藏洞府,綠樹聚人家。凡幾留詩去,登山總未暇。
春晚過缽池湖何維熙
洗缽留仙跡,風光擬鏡湖。水添魚樂極,霜斷雁歸無。綠樹生煙火,紅橋展畫圖。預為競渡約,滿目對新蒲。
山紫湖曉望杜首昌
?。ā赌E》三十首錄八)
湖西觀日出湖東,云白煙青水半紅。幾個渡舟圖畫里,不知我在畫圖中。
山紫湖晚眺杜首昌
歸渡絲絲鬧渡頭,去舟不斷又來舟。閑情只合貪煙水,立盡斜陽得自由。
送玉公還缽池杜首昌
策蹇歸來不杖藤,一船斜日載閑僧?!醪O目渾無際,家在云林第幾層?
望缽池景會寺杜首昌
意中有寺偏難至,望里無山亦自佳??上扇送踝尤?,不曾看見我胸懷。
湖干雪霽杜首昌
云開旭日氣蒸堤,灼灼銀光望欲迷。寧逐冰凘融作水,莫教潔體碎成泥。
含生、懸燈二上人過訪山紫,攜有蔬資,
囑住持純可師備素饌,予亦許舍侄學山、
小兒玉凈隨至伊蒲,情話晚歸杜首昌
三月心期未與論,恰來二朗叩山門。相留料得能相恕,曾共庵居飽菜根。
二鼓月中大雪獨眺湖干杜首昌
大地彌漫總不分,空中淅淅靜中聞。驚風滾月渾迷水,漸覺將身擁入云。
三更獨步湖干看月杜首昌
清光有意向人多,湖面浮金靜不波。此去廣寒何必遠,迢迢猶似隔銀河。
泛湖戴晟
?。ā跺怀廄S集》)
十里晴湖放一船,水心云意缽山連。數(shù)椽草屋依魚鳥,百代荒臺繞芰蓮。福地舊時真隱約,仙家往事尚流傳。買山有志何年遂?得共漁人穩(wěn)醉眠。
缽池山志補遺·建置志第二
建置志第二
景慧寺
景會禪燈明·何希范
(《淮安關志》)
禪關題景會,夜色皎如冰。非指還非月,相傳此一燈。
吾鄉(xiāng)缽池山景會寺最古,鶴亭撰志
傳之,承贈答謝顧震福
?。ā鄂蛨@詩鈔》)
縹緲荒臺倚斷垣,緱山笙鶴悟根源。洛陽故事伽藍記,江表清才水繪園。風里鳳鸞應伴嘯,云中雞犬似聞喧。愛蓮亭畔留遺愛,況復瀕行更贈言。
庚戌仲春道經(jīng)景會寺小憩,口占
呈隱辰開士四首朱廉
?。ā稘嶁诌z詩》)
偶拋塵事叩禪關,絮語幽清半日閑。莫謂缽池山太小,淮陰舍此更無山。
祗園三世托通家,訪舊聊停薄笨車。羨煞吟僧無個事,撥云隨意拾松花。
古心古貌古精神,鶴發(fā)童顏世外身。到此會心應不遠,可能為我指迷津。道貫上人壽逾八十,談笑風生。
伊蒲饌飽出云房,垂柳當門似繭黃?;厥诐u聞鐘磬遠,鞭絲帽影趁斜陽。
缽池山志補遺·古跡志第三
古跡志第三
丹臺
王子喬丹臺明·何坦
?。滴酢蛾P志》)
昔人傳說成丹去,今日追求仙子蹤。玉井尚余明月在,土臺惟見白云封。胡麻無地尋根植,鶴駕何能得侍從?多少牧童塵世外,漫敲牛背過山峰。
春日登臺漫興莊起元
?。滴酢蛾P志》)
登臺一望春水生,漠漠煙波動客情。平野雨余芳草綠,長江云外片帆輕。湖涵月色連天靜,風遞花香入座清。幾度憑欄觀不盡,仙鳧飛處是神京。
俯視江皋百丈堤,沿堤芳草日凄凄。春含萬樹心如醉,風入千帆望欲迷。淮海水連銀漢迥,缽池山繞暮云低。憑欄把酒聊舒興,敢附騷人浪品題。
丹井
缽池仙井何希范
?。滴酢蛾P志》)
飛舄稱仙吏,燒丹向缽池。平岡遺井在,常有吐云時。
缽池山丹井王永熙
?。ā逗喜萏迷娂灞尽罚?
王子賓仙竟不回,缽池丹井傍丹臺。丹成雞犬乘云去,井在魚龍戴月來。滾滾長河喧白露,蕭蕭落木冷蒼苔。天高雙舄何年降,沙石凄清鶴唳哀。
王喬井方外·岳宗
?。ā睹钊~堂集》)
留仙井在濁河干,王子曾傳此煉丹。繞徑片云飛漠漠,循欄流水自漫漫。藥爐把守聞憑虎,洞府招尋憶駕鸞。今日仙人何處去,青山無恙碧天寒。
愛蓮亭
過愛蓮亭清·王永熙
(《湖上草堂詩集手稿》)
豈意黃流涌,茲亭忽就荒。一時具今古,半世閱滄桑。水榭縈寒霧,蓮花斷遠香。園籬環(huán)草屋,鷗鷺漫迴翔。
春日過文津書院,晤家禹山
山長,即事賦四首程得齡
(錄一,《山陽詩征續(xù)編》)
花港漁磯界綠蒲,愛蓮亭接水云區(qū)。先生若把頭銜署,山子湖邊老釣徒。
缽池山志補遺·金石志第四
金石志第四
敕封普惠王祖師祠碑
朝議大夫淮安府知府加十級記錄十次顧思堯撰并書篆額
普惠王祖師靈昭于山陽縣西北缽池山,有丹臺丹井,民立祠祀?!犊h志》著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修真之所。咸豐八年九月,粵逆竄夭,六撲三河,距淮僅百余里,衡陽防兵以少擊眾,賊潰。生擒之賊僉稱:"十二夜,扎筏偷渡,見隔岸燈光中有'丹臺王'三字,河水驟長,筏沉,斃者甚眾。"十年正月,捻逆擾清江浦,逼淮城,官軍擊退,被脅人歸,相謂:"聞賊嘩言城上旗燈往來,灼見'王'字。"時思堯知縣事,紳耆、四品銜封兵部職方司員外郎韋城議答神貺,國子監(jiān)學錄、前江浦縣教諭徐登鰲暨士民等臚呈詳情,大府具奏。同治元年三月,思堯署淮安府事。今年八月二十四日,奉大府檄,行禮部,于七月初七日準內(nèi)閣交出王祖師封號,奉旨鈴出"普惠"匾額,奉旨鈴出"?;萑?,列入淮安祀典。思堯遵檄將事,敬營祠宇于城西北之文通寺,妥神祭告。從紳民之請,礱石而為之辭曰:"于顯普惠,于漢已神。中郎碑稱,上世真人。篤孝致祀,延熹八年。今受帝祉,忠誠邁先。褒遏寇虐,宏濟時艱。戴華若苣,揮旗有翩。炳靈錫祜,典欽肇禋。歆佑八埏,儼?;疵瘛?
大清同治二年月日
五品銜光祿寺署正加二級韋銓監(jiān)刻
缽池山志補遺·人物志第五
人物志第五
張弨字力臣,通經(jīng)博古,專心六書,尤嗜金石文字,為昆山顧炎武所推服。曾攜具邀民部蘇業(yè)師游缽池山,限韻題詩。
徐麟吉字日馭,號北山,一作缽山。詩似李義山,為名流所稱賞。曾題張舄飛《采蓮圖》七古雄渾,一時傳誦。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見徐北山《泛山子湖》詩。冒氏輯《山志》時,深惜未見,余從其集搜得之。
杜首昌字湘草,篤嗜書史,工詩詞,善草書,著有《杜稿編年》。家本雄于資,晚漸中落。曾于康熙庚申寓山紫庵三月,成上下平韻三十首,書之于冊,今藏周俊臣先生處。
王棠字勿剪,歙人。曾寓吾淮,聞缽池山丹井之異,挈友往游,著有游記,載所著《燕在閣文集》中。
缽池山志補遺·方外志第六
方外志第六
純可康熙時僧,與杜湘草善,杜詩《山紫雜詠》屢道及之。
缽池山志補遺·志余
附志余
景會寺隱辰上人謂李白《淮陰書懷寄王宗誠》詩內(nèi)有"飛鳧從西來,適與佳興并。眷言王喬舄,婉孌故人情"等句,居淮陰而引王喬故事,可為唐時仙跡已著之一證。
邱起元,字珠巖,康熙間召試詩賦第一,著有《江峰集》,中有《補三洲歌》一首云:"打槳向何處,采藥缽池山。愿郎餌芝草,乘云時往還。"
何維熙有《挽邱缽湖》詩二首,有"一經(jīng)早白首,當代學為優(yōu)"及"重理西湖棹,無人作勝游"等句,意邱居近缽池。又《妙葉堂集》與徐北山往還唱酬之作皆作缽山,想亦居近此山。此與汪缽山均系人以地名,足資談藪。
康熙《關志》"形勝"略云:板閘有缽池山橫亙于后,雖無層巒疊嶂可以寄游,而岡阜巑岏,咸謂地脈所鐘。山之傍有寺曰"景會"及菩提社,皆殿閣崔巍,頗稱古剎,常為高僧所棲息。惜漲水浸淫,垣頹像剝,蕭然空谷而已。且滿山隈昔多古樹蒼藤,森布林麓,自往來兵戍絡繹,刪夷斬伐,無遺蘗焉。其下則山字清漪,琉璃嫩碧,直盤署后。時或煙雨迷離,憑欄四望,頗饒野趣云。
又"淮關八景"云:景會禪燈、缽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魚艇、漂母遺蹤、新街夜月、韓侯釣臺、花巷曉市。當時詠八景詩甚多,惜余所藏康熙《關志》多缺葉,無從甄錄矣。
據(jù)徐北山詩,則張舄飛有《采蓮圖》,禹江、菊邨皆有題詠。惜圖今不存,題詠亦散失。
隱辰上人謂,今之板閘亦名"鳳里",或即本王喬故事。
山子湖亦作山字湖,何希范所謂"河路成山字",厥名甚雅。又據(jù)杜首昌詩,亦作山紫湖。
《文津倡和詩卷》為程禹卿所輯,其詩(多)與此山有關甚多,如喬聯(lián)璧云"鳳里鐘靈地,丹臺舊有仙",張念棠云"鳳井丹爐仙跡在,文津千古廢言揚",陳維勤云"缽池山色曉蒼蒼,淮海文瀾闊復長",張曾云"試向愛蓮亭畔望,英賢盡日叩關來"等,不勝枚舉,余意可增列文津書院匯刻倡和諸作,以志一時之盛。
余藏《燕在閣文稿》系王棠著,段蔗師跋云:"冒鶴亭撰《缽池志》,予以棠游記畀之。鶴亭詢何如人,猝無以應。今始悉原委,乃嘆學無止境,而人之不可無年也。"
缽池,案朱涵《煉丹臺仙跡記》謂:臺下有井,冽且甘,即缽池。原引邱謹有《缽(地)[池]泛舟》詩,疑池與井為二,然余案《浩觀棠集》作"缽湖泛舟",《藝文志》所引偶誤一字耳。
胡璉《缽池山》"碧天窺鶴馭",據(jù)同治《藝文志》、康熙《關志》,"窺"皆作"笙"。吳進春《晚過愛蓮亭》"況復繞清秋","秋"字疑當作"流"。
杜琳《新路碑記》"余不禁幸然色喜","幸"字疑當作"欣"。
謹按:山子湖,原《志》案天啟《淮安府志》作"山字湖"?!堆a遺》謂何希范詩"河路成山字",象形也。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山子湖一名君子湖",則歷代以來中多隱士,因人也。杜首昌詩作"山紫湖",即詩所謂"湖西觀日出湖東,云白煙青水半紅",即景也。惟所稱山紫庵莫考所在,是庵想亦因湖命名。范益附識。
--《缽池山志·補遺》終
重刊《缽池山志》后記
重刊《缽池山志》后記
是書原為疚齋居士庚申榷關時所撰,刊印后,其版即攜歸故里。因?qū)倜笆蠀矔?,承囑復刻之?
益思缽池一山滄桑變幻,固今古懸殊,名勝蘊藏似形勢依舊,所最異者,曩時湖面風光,煙水蒼茫,載歌載詠,今日農(nóng)村生活,春秋操作,惟耕惟耘。若夫明月來照,好風與俱,又豈減故人之態(tài)哉。然山川雖改,文墨猶存,得此一書,按而索可追求其已往之陳跡,味而讀可神游于過去之山水。特再刊之,并請?zhí)m陵張淡庵先生于甲戌嘉平書一額曰"缽池勝境",筑垣山門院內(nèi)嵌刻其上,聊供游茲土者識所名焉。
又以曹洞嵩乳密祖應跡因由及景會同宗各寺宗派附入《志》后。復承宋公文獻先生撰賜"補遺",增刊生色。
又丙子仲秋田公耐傭老人時年七十有三,偕友來探舊跡,過謁丹臺,因恭述《山志》重刊語,求作序文弁于《山志》之首,當承默允,謹再函求。公時寓杭州。幸賜墨緣,山門永鎮(zhèn),且承函告刊印次序:先印段詩,論其體似題詞,然系代喤引,亦可當原敘看;次印敘;再次印今人題詞云云。惟時際非常,征文未便,倘后之君子更留意是中攸關之文物,及他時碩博興致之所成,日積月累,安知不繼起無窮,使地靈愈顯哉?
益猥以葑菲,一時遭遇田公嘉言,尤足滋愧,贅述數(shù)行,為陳經(jīng)過,覽之者其許宥也耶。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冬月彌陀誕日
范益隱辰謹記
--《缽池山志》全卷終
釋綿泰、逸、溪、守、法、性校字
清叟至大間寺僧,衣盂罄佔,重建基址,起蓋法堂、山門、齋堂、寢室、僧寮、廚庫,以及田園、農(nóng)具、供器,種種俱備?!吨亻_缽池山殘記》。
妙寶清叟弟子?!吨亻_缽池山殘記》。
碧潭正統(tǒng)間僧。缽池山舊有寺,曰"洪福",兵燹之后,芻堯者往焉,雉兔者往焉。碧潭知其為福地也,誅茅結庵,以奉香灺,支傾植仆,志在興廢。曲瑄《景會寺碑》,參金銑《景會寺興造記》。
德燮僧錄右街掌教大云興公弟子。正統(tǒng)間奉興公命,與德愛來主寺事。曲瑄《景會寺碑》。
德愛字悅中,亦興公弟子。正統(tǒng)間,景會寺老僧碧潭駐錫缽池山下,志在興廢,而力莫能為,以其事白興公,公命其徒德燮與德愛來主寺事。于時承運右副使金寶,承上命來監(jiān)督常盈倉糧儲,遂罄其私橐以畀之,涓吉選良,市材鳩工,營繕未半示寂。曲瑄《景會寺碑》,參金銑《景會寺興造記》。
文敏字納庵,德愛弟子,爽朗博洽,兼通儒典,作大雄、天王二殿,伽藍、祖師二堂,毗盧之閣、鐘鼓之樓以及藏庫、講室、僧寮,凡禪林之宜有者悉備。既而以其額請于上,蒙賜今名。經(jīng)始于正統(tǒng)戊午春,訖工于成化戊子秋。文敏礱巨石,將以紀歲月,未克就而逝。曲瑄《景會寺碑》。
誠定字如山,繼文敏主法席。寺為風雨震凌,漸至蕪廢,定因啟于漕運總戎、平江伯陳銳,又得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王增福外護之力,傾者植之,仆者起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伽藍、法堂、丈室、山門及昔之未克成者,無不完美。曲瑄《景會寺碑》。
心燈隆慶初寺僧,能詩翰。陳文燭《米元章畫佛跋》。
普雷慎戒萬歷間寺僧,熏心發(fā)念,募修山寺。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
傳崐字玉巖,康熙間寺僧,曹洞嵩乳老人法孫。詩文法言越諸耆宿,搥鐘撾鼓,醒徹群迷,清叟之后重興此山,監(jiān)督翁英謂"其在玉和尚也"。翁英《重修缽池山景會寺碑記》。
成果苦行僧,與傳崐謀鼎新山寺。翁英《重修缽池景會寺碑記》。
燈德字矜慈,傳崐弟子。燈德傳正悟,字梅也;正悟傳宗圣,字三賢,皆有功于此剎。乾隆三十九年秋,河決寺毀,水涸,惟古佛一尊趺坐黃土中。宗圣歸,結茅以居,迨嘉慶間逝世。郝炳綸《景會寺記》。
永緒字贊先;永學字道隆。并宗圣弟子。嘉慶間繼主是寺。郝炳綸《景會寺記》。
紹性字本善;紹睿字恒中。能茹苦,寺亦略修葺。郝炳綸《景會寺記》。
新元字潤禪;新壽字位元。道光間,成丈室樓三楹,草創(chuàng)佛殿,重修寶幢,置田百畝。郝炳綸《景會寺記》。
豐熙字葉雅;人修字悟徹。咸、同間寺僧。郝炳綸《景會寺記》。
人春亦同治間寺僧。韋城《顯真亭記略》。
天通字道貫。海州士族茆氏子,光緒初寺僧,為淮北諸山第一流人物,精岐黃,主山寺十五年,焚修之暇,堅苦督耕,與其徒宜堅,以勤儉所蓄,不事外緣,重新廟貌。自云:來時僅破屋數(shù)椽,荒榛古佛而已。郝炳綸《景會寺記》,參唐天爵《中興頭陀記》。
王含一乾元道院道士。構屋數(shù)椽,墾刈榛莽,植桃柳五百株,有重修丹臺之志。同時有火星廟道士郭乾泗者,師事李半仙,深得元解。工詩畫,彈琴、角弈皆極精妙,尤善書,筆力得淳化神髓。有贈含一詩云:"王子含一者,不忍祖基荒?;趾隇榧喝?,赤手能摒擋。辛勤數(shù)載間,肯構亦肯堂。種術草來辟,開堂云水揚。步虛上高臺,偃忍在芝房。為淮培福地,為道發(fā)清光。一舉數(shù)善備,吁君意誠良。"《淮安關志》,參朱涵《煉丹臺仙跡記》、郭乾泗《贈王含一師》詩。
缽池山志·志余
附志余
劉向《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贊"曰:"妙哉王子,神游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邱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尚《傳》未言王子喬有在缽池山煉丹事也。惟《云笈七籤》引司馬紫(亦作子)微所集《天地宮府圖》,其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第四十福[地]曰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所云云。自來皆未引及。
范詠春以煦所著《淮壖小記》四卷皆記淮上掌故。其"淮郡好巫"條云:缽池山自是吾郡一土阜。土之赤色,地脈使然,與安東赤岸、京口赤岸正同,非由煉丹而然。乃附會為王子喬,又訛為王喬,又訛為晉王喬??柬f昭《國語·榖洛》篇注言:周靈王太子晉,早卒不立。《汲冢周書》"太子晉解":師曠言其火色不壽。又云未及三年告死者至。據(jù)《潛夫論·氏姓》篇,太子與師曠言時,年十五,則其壽止十七八耳,焉有煉丹之事?劉向《列仙傳》稱王子喬游伊洛間,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于緱巔吹笙謝時人而去。《水經(jīng)注》:休水發(fā)側緱氏,王子晉控鶴斯阜,其家得遺屣?!杜f唐書·禮儀志》:天冊萬(壽)[歲]元年封王子晉為升仙太子,立廟嵩山。蔡邕《王子喬碑》稱或云穎川人,或云彥榮人?!端?jīng)注》又有薄城呼伊用昌之王子喬?!讹L俗通》稱王子喬本由葉公(詞)[祠]附會。《后漢書》:王喬,東河人。又曰即古仙人王子喬也?!墩聭炎ⅰ芬读邢蓚鳌丰屩?。凡此說,雖誕幻,然皆隸河南,與吾邑無涉。《史記·封禪書》"索引"引裴秀《冀州記》謂:緱氏仙人廟,乃犍為武陽人作柏人令之王喬?!额伿霞矣枴酚洝栋厝顺潜吩疲荷嫌袔k嵍山,王喬所仙?!度A陽國志》亦稱王喬仙跡。是王喬乃四川人,非周太子?!墩嬲a》有京陵王子喬墓。李善《文選注》有丹陽鸞岡鶴阜,為王子喬遺跡??傊?,不與吾郡相干。
又"劉水心"條云:水心著《西渚詩》,存缽池山云云,與張?zhí)?宋家怡寵林靈素,無補金兵陷汴梁"同一妙指。
盛子履大士官山陽教諭,有《淮陰竹枝詞》,中一首云:"水邊樓閣影周遮,六曲欄干整又斜。家在缽池山上住,秋來多種鳳仙花。"此花可入《山志》"物產(chǎn)"。
又熊蘭坡德慶云:"鹽河一帶柳灣環(huán),行到蓮亭意自閑。十里桃花紅似錦,游人又上缽池山。"阮定甫鐘瑗云:"秋風明月古城隈,明月門樓畫角催。一上咬金墩上望,缽池風雨自西來。"
李莘樵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見徐北山《泛山子湖》詩,廣生案:詩未見,惟從《山陽詩征》采得北山《自景會寺歸草堂,忠行自江右抵里過訪》七律一首。《淮壖小記》引詩中"湖上片帆"二句,忠行許其恕字也。在板廠街西,即今蒼龍橋羅柳河西。北國初時,笙歌畫舫,游人駢集,由山子湖直達缽池山,中過邱家湖,今人尚稱山、邱二湖。
又曰:徐州萬年少先生初卜居菜市橋西,山子湖濱,名"隰西草堂"。吳靜公寧謐有《過板廠西街,訪隰西草堂故址》詩云:"野水殘云外,沙門慧壽居。此間留別業(yè),歲晚伴樵漁。地僻經(jīng)過少,年深巷陌虛。夕陽空(徙)[欹]倚,誰為一回車。"靜公去古未遠,聞見必確?!恫栌嗫驮挕份d隰西草堂在北門西郭,未知何據(jù)。廣生案:山、邱二湖,舊時周遭約十余里。湖濱寺觀及人家園亭多不勝記,故隰西草堂不入古跡,而以陸觀有《山子湖望隰西草堂》詩,孫耕有《鶴江劉丈招游愛蓮亭》詩,山居咫尺,游屐必所屢經(jīng),故仍為萬、劉列傳。
管家湖筑于宋太守應純之,有愛蓮亭、金牛岡、石橋、鑼鼓墩諸景,見《淮壖小記》"淮郡古跡"條。自康熙丙辰煙墩堤倒,湖平為陸。自乾隆甲午老壩口河決,而亭亦毀。讀曹小倉駒《竹枝詞》云:"篆香樓畔愛蓮亭,蓮葉田田漲綠萍。莫厭漁歌喧午夜,撤罾多趁五更星。"不免桑田之感也。
愛蓮亭內(nèi)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云臺負來者。乾隆甲午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臺俱沒,而像獨存?;窗碴P監(jiān)督伊齡阿徇僧人佛悟之請,于丙申年改建觀音庵祀之。見《關志》。又景會寺樓上所供毗盧佛,寺僧隱辰告余,亦水患后僅存者。兩像皆沙質(zhì),故得不沉沒。好事者遂不免傅會為神奇,抑何可笑。
尚養(yǎng)初嚴陵明萬歷諸生,著《消日居散言》,有《記崇禎辛未水災》詩,題云:崇禎辛未歲入夏,斗杓且指未矣,當暑行秋,三時不雷,苦雨二月不止,大水遍行,決漕堤東奔,自缽池至城西橋遂不行,封戶成河,竟為水鄉(xiāng)。
《淮安關志》:誕登寺去關署西北十五里缽池山后,舊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額,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萬清重修?!肚搴涌h志》:誕登寺在朱家溝,原名洪福寺,康熙初改名菩提社,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頒御書額,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兩《志》均言寺舊為洪福,然據(jù)曲瑄、金銑兩碑文,洪福實即今景會,且洪福建于宋乾德,不建于淳祐,意洪福改景會后,此寺乃襲洪福之名耳。又山北五里有洪福莊,土人亦稱舊洪福寺所在,實則莊以寺得名,而寺固在山北。
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嵩乳塔今尚存誕登寺后,惜無銘。誕登無碑記,惟寶鏡堂有停云居士湯道衡聯(lián),云:"攜手樂同游,看賸水殘山,悉多靈境;潛心參妙諦,聽晨鐘夕梵,不墮禪宗。"跋云:"同治庚午春,偕也(巔)[顛]老衲游缽池丹臺,過訪松長老于寶鏡堂,極論古今興廢,人世升沉,始知此寺經(jīng)密祖中興,至清祖承恩召對,賜今寺額及'果結菩提樹,池分阿耨泉'楹[聯(lián)],楹聯(lián)被黃水沖廢。松長老同弟巨川親受致公付囑,接任此寺,力復前規(guī),迄今廿余載矣。也(巔)[顛]與余遂擬此聯(lián),并志其始末于此云。"案:湯跋所稱清祖為萬清,即《關志》稱雍正十一年重修此寺者也;所稱松長老為松厓,即《縣志》稱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此寺者也。萬清字侶石,詩見《山陽詩征》。松厓名祖江。也顛名清波,湛真寺僧。
"寶鏡法堂"額,同治庚午楚北黃開宜書。
米元章畫佛石刻,陳文燭跋誤以米為曾守山陽。范詠春《淮壖小記》駁之,是也。羅叔蘊振玉《淮(安)[陰]金石僅存錄》考《宋史·本傳》謂:米知漣水軍時所作,又引詠春《淮流一勺》言安東尚有米書章化寺額,嘉慶間鄉(xiāng)民掊地得之,又云米老書跡遍宇內(nèi),畫刻獨鮮,可寶也。然余見京口寶晉書院有米老自畫?。ㄏ螅巯瘢菔獭?
元章石刻不知何時移置棠雨庵。嘗舉以詢寺僧,僧未能對。后閱曹礪庵鑣《信今錄》,言:棠雨庵系順治辛丑淮北鹽商建,以奉任太守生祠。任,山西石樓人,拔貢,順治十二年任。今米刻后有任偈文,知必移置于是時。
缽池山側有"偕隱高風"巨碑,碑額篆書"劉氏先塋"四字,碑左刻"《淮關統(tǒng)志》云:劉麒,字文禎,板閘人,積學工文,有聲黌序,終歲閉戶,孜孜不倦。晚筑高臥軒,吟誦其間,搜探古今以資著述,故詩文重一時。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務,知無不為,嘗于家園后置義地一區(qū),鄉(xiāng)之貧無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義,略與兄同。"三行。碑右刻:"塋地一塊,南北長二十五弓二尺,南至曹界,北至李界;東西闊十四弓二尺,東至曹界,西至曹界,共墳十三座,計四世。"三行,并真書?!痘窗哺尽份d入"古跡",但云未詳為何人立,則殆未見原碑也?!蛾P志·人物傳》列麒兄弟于楊理、葉恩之間,知為成化后、嘉靖前人。
"偕隱高風"碑北不半里,余復訪得一巨碑,四分之三已埋土中,碑文磨滅不可辨,額題"奉天誥命"四篆字。碑后有大冢,土人云是板閘楊氏之墓。急歸,詢之學董楊裕桂,則云每歲致祭,相傳為遠祖刑部尚書楊飛熊。詢以家譜,則又無之。飛熊,康熙間以舉人官汾州同知,未嘗為司寇。意即楊貫之侍郎墓也。
缽池山回墳最多。余親訪叢葬處,僅得一碑,題"皇清誥贈明威將軍楊公府君之墓",旁刻:"公諱文整,字秀山,籍山東濟南府陽信縣,賜進士出身,初振廣東龍江協(xié)右營守備,升都司僉書、江南江北漕標左營中軍守備事。男繼泰敬立,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丁亥春王正月吉旦。"凡四行。碑額刻篆書"奉天誥命"四字。撿《山陽縣志》考之,知繼泰以康熙四十三年任漕標中營守備,"中營"當據(jù)碑改"左營"。
景會寺前后,僧塔凡七。余一一手拓其文。一為玉巖崐和尚,一為矜慈德和尚,一為梅也悟和尚,一為道貫通和尚,皆無年月
。皆寺僧也;一為(履)[侶]石清和尚,無年月。誕登寺僧;一為樹宗式和尚,乾隆十年。一為午亭昌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并湖心寺僧。
王棠《游缽池山記》言寺有兩碑。一云晉王子喬丹成飼雞,雞僵,喬疑丹不驗,棄井中,雞忽化鳳,喬乘鳳上升;一引王喬雙鳧事。而成、宏諸碑皆無此文,意別有兩碑,今毀。
《山陽志遺》論修志之難,云:余輩但任分校,文字必經(jīng)二總裁鑒定去留,以郡公為主,而當時增刪多有可駭者。如,《金廣信銑傳》,"自蘄州知州行取禮部員外充中祕作編纂官",舊傳如此。忽刪去"禮部員外",但云由知州充中祕;員外現(xiàn)任官也,中祕暫充差也,刪去四字,是以何官為編纂官乎?《楊侍郎理傳》將不待奏報,發(fā)銀谷賑安饑民事盡刪去,但以"善于賑濟"四字了之。侍郎一生,此最卓卓,一概抹卻。善于賑濟,凡有司皆可加也。今景會寺有成化、宏治兩碑,皆侍郎篆額,宏治碑文則廣信撰并書也。
成化碑陰多漶滅不可讀。諦審數(shù)四,知前五行為長官題名,后分二十二列,每列二十人,惟第二十二列僅二人。最奇者,碑右上方于諸人題名中,忽夾行草六行,題名皆真書。載所購地,此由寺僧慮產(chǎn)遺失,不知何時添入碑內(nèi),未成體例,今姑仍之,釋文如下:
缺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缺
右第一行當為都知監(jiān)左少監(jiān)王增福結銜
缺司缺右缺汪缺
右第二行當為司設監(jiān)右少監(jiān)汪文結銜
進缺工缺水使缺前吏缺
右第三行當為工部主事徐澄結銜
進士出身郎缺主缺
右第四行當為戶部主事吳彥華結銜
缺大夫缺察缺察使缺
右第五行當為按察使石渠結銜
□□□□□□□□黃□
□□□□□□□□□□
□□□□□□□□□□
□□□□□□□□□□
□□□□□□□□□□
□□□□□□佛明□□
□□□□□□佛緣□□
□□誠密佛照佛諦□□
□□誠演佛智佛□□□
□□□□佛真佛來□□
□□□□佛印法通□□
基□闊三十五丈深四十缺
一塊原買名下,地座落寺西缺
大路南至吳原界,西至陳義界,北至缺
小麥二斗又買陳□等池一塊,座落板閘運缺
北計地□闊□五十丈,東至陳榮界缺
西至淺鋪,北至□□界,夏稅小麥五斗缺
□信□珍徐□梅□□□
義官王□徐鏞□□朱玉□□
楊福胡覺宣李□胡□□□
右第一右第二右第三右第四右第五
列三人列六人列六人列九人列一人
□□□□□□張佳□□
□□□□□□□□□□
□□□□□□□□□□
□□□□□□□□□□
□□□□□□□□□□
□□□□□□□□□□
□□孫□□根陳□□□
□□□□王政汪□□□
□□□□□□桂英唐榮
□□□□祝宣趙熊王敬
□□□□□□張□馮通
□□□□□□張順趙俊
□□□□閻明孫暄沈□
□□□□□□嚴□朱敬
□□□□□鳳陳錦王輝
□□□□□華汪誠□英
□□□□□進吳昶姚華
□□□□□誥何連孫□
□□□□孫璽秦謙彭達
□□□□王遠李浩彭淵
右第六右第七右第八右第九右第十
列列一人列十八列十五列十二
人人
□□□□□□□□□□
□□□□□□□□□□
□□□□□□□□□□
□□□□□□□□□□
□?!酢酢酢酢酢酢酢?
□□□□□□□□□□
潘良湯玉楊寧□□□□
劉海邱政陳達□□龐□
楊達邱廉趙誠□□□□
徐進趙倫□聚李錦□□
李全周清陸□朱□□華
劉隆梁□李璽陳□□□
鄒瓘方名趙昂□□許□
李玨余宏李玉趙□劉縉
楊祺賈達□□宋□胡杰
陶暹李俊□□龐洪□□
許遵滕謙□□□□□□
楊輔胡□□達□□□□
朱遠湯□□□□□□□
王嵩□□鄒升吳全楊信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
一列十二列十三列十四列七五列六
五人三人人人人
□□□□□□□□□□
□□□□□□□□□□
□□□□□□□□□□
□□□□□□□□□□
□□□□□□□□□□
□□□□□□□□□□
□□□□□□□□張紀
□□李和□□□通苗實
李□李昂□□□□□英
□□□□□□□□董和
趙□□□□□朱宗□仁
□□□□□□□□□□
□□□□□□□□孫貴
李惠□□□□□□□□
□□□□□□□□□□
張錦□□□□朱□□□
□□徐□黃□□□□□
李迪許成□聚張□胡□
□□蔡迪談謙王亮□榮
□□□□高林□□□□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二
六列五七列五八列四九列五十列八
人人人人人
□□
□□
□□
□□
□□
徐□
姚琎
陸□
戴□
□□
□□
□□
□洪
□覬
劉淦
□海
□□
李榮
趙錦劉景
□□徐守忠
右第二右第二
十一列十二列
十人二人余
無字
郭次甫寓淮,所攜一杖二衲三瓢四鋤五觚六五岳真形圖,自號五游山人。陳太守文燭為作詩。舊《志》誤以郭為"五岳",非也。五岳山人,陳太守號。
胡天放嘗讀書河下竹巷三板橋側。《淮壖小記》云:河下竹巷魁星樓,有康熙二十五年胡天放先生《樓記》,今碣尚存。天放所著《藉湖堂集》,段蔗叟朝端語余少時曾有葺本,蟲蝕殆盡,今并不可蹤跡矣。蔣荊名楛《題胡孝廉楝居圖》詩原注:孝廉自有記。此記惜無從覓以入《山志》也。
荊名所著《天涯詩鈔》有《癸酉暮秋哭胡天(仿)[放]先生》詩云:"孝廉今碩果,韋布久飄篷。自結忘年友,俱成遁世翁。仙游逾耄耋,道在歷窮通。遺墨藏心史,千秋苦楝風。"癸酉為康熙三十二年。
張虞山養(yǎng)重《古調(diào)堂集》有《望八素山有懷同志諸子》詩,自序云:"舊與張伯玉、靳茶坡、胡天(仿)[放]、陳階六、閻再彭、程婁東、邱季貞結隱東海,為八閑人。"又《送胡天(仿)[放]之東?!吩娫疲?浪泊云臺境久荒,憑空東望是扶桑。雞聲啼處乾坤白,魚眼開時日月黃。滿目山川連海岱,千秋人物數(shù)齊梁。而今俯仰無消息,莫嘆蓬瀛跡渺茫。"
嵇叔子太守宗孟《立命堂集》有《賀胡母管太君八帙序》文:切歲步庚子履端,后浹辰三日,枚里管太君胡老伯母歷晉八帙。知為順治十七年,太君之生在萬歷九年正月十三日也。曰:伯子、季子暨文孫,伐鼓、張樂、飾舞衣、鞠跽以引年。知天放有兄及有子姪也。文稱師虞為季子,故知伯子為師虞兄。師虞天放字。中間淋漓往復述太君之言,曰:"與我鼎鐘,無寧藿菽也;與我文帔,無寧蒿簪也;與我八騶遙遙,無寧板輿自適也;與我東海之誥誡,無寧豹谷之優(yōu)游也;與我封鮓見還,敕爾廉隅,無寧白華油油,勉爾孝思也。"讀之使人俯仰無端,肅然生敬。
楊笏山慶之有《論淮上國朝詩人補遺絕句》云:"浣露餐霞住缽池,生花筆本擅離奇。誰知小宋名相敵,傳遍尚書紅杏詞。"自注謂:吳冠雅,吳未詩。案:冠雅名初枚,未詩名應枚,并乾隆中諸生,冠雅有《吳寄天詩賸》,未詩有《自怡軒詩鈔》。
又《歜棗簃詩話》云:楊小弢茂才壽恒先世累代科第,至茂才門戶降落,居缽池山下,詩才清暢,所傳不多。
丁儉卿晏《柘塘脞錄》載,潘四農(nóng)應童子試,太守官公懋弼愛其才,面試缽池山詩,潘有句云:"我來秋色老,人去暮山青。"太守嘆曰:"潘生海內(nèi)奇才,可惜晚達。"此詩《養(yǎng)一齋集》中不存。
劉六皆謙吉《讠刃庵詩鈔》有《缽池山前祖塋》七律一首,今山前"偕隱高風"為劉氏先塋,意即此耶。六皆,康熙甲辰進士,官山東提學僉事。
謹按: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張有《覺津寺碑記》云:嵩乳,泗州唐氏子,父諱爵,母趙氏,萬歷戊子八月廿三日生。年十四,念生死可畏,請為僧,依景會應元大師出家,茹苦作淡,日事樵牧,禮佛參禪,晨夕不懈,居然道衲也。侍師謹。師寂,竣塔事,念生死未了,訪道四方,聞憨山大師住廬山,往訪,以法器相期許。次參博山無異來祖。一日,睹洞底白云飛上山頂,豁然大悟,即說偈,云裂石穿,云和不齊。復隱缽池,結茅以居。法弟子南庵來訪,依止左右。久之,聲動遐邇,緇俗景從,建剎迎師者甚眾,一時開法叢林凡七,為景會與誕登、覺津、湖心、湛真、棲蘆及云臺山之法起,其他不遠千里受囑咐者不知凡幾。順治戊戍三月十一日,晨起,禮佛,集眾,說偈,示寂景會毗盧閣,時年七十有一,以十月十日塔藏全身于菩提社側,衣缽入法起塔,所著有《述古箴規(guī)》、《凈土紀異》。又《隱辰隨筆》記前輩言:嵩祖居恒砍柴,修頭陀,行坐樹下或冢中。一日晚,習定林間,所持菩提素珠線忽中斷,因發(fā)愿曰:"倘于暗處拾珠一粒不少,即結茅于斯。"已而果然,遂就地誅茅結廬,后名其居曰"菩提社"。又,南庵老人法孫侶石清和尚,原名一清,康熙召對,命改萬清,意在國祚地久天長。只字片言,未容稍犯,其尊嚴可知。又,誕登命名亦圣祖南巡誕日登臨之故。又,南祖后隱江浦西華山響鈴庵,寂后塔藏庵側。范益附識。
--《缽池山志》終
景會與覺津、湖心、湛真、棲蘆、誕登及云臺法起俱中興曹洞。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嵩乳道密禪師、南庵宏依禪師,丕振宗風,開山傳法。迨康熙南巡,臨幸覺津,天根傳本禪師承恩召對,賜額賜聯(lián)賜扇及今猶存,且伴駕各寺,均邀御書敕賜寺額,留鎮(zhèn)山門,演派當時為一代冠。各寺住持為湖心童求傳昱禪師、湛真、棲蘆介旭傳遐禪師、誕登隱知傳聞禪師、景會玉巖傳崐禪師。諸師祖德行高潔,門下眾多,蓋皆欽敬嵩祖、南祖也,其曹洞宗派詳載《佛祖心燈》,全文甚長,此下摘錄從略。又,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另演字派,為康熙命名而作,前所未載,今并列入。
洞宗下:江西壽昌下旁出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另演二十字為大蟻元來派。
元道宏傳一心光普照通祖師隆法眼永博壽昌宗
元來下第四世覺津天根傳本禪師從"傳"字起演派十六字。
傳燈正宗永紹新豐人天儀范綿遠昌隆
又傳本派各寺后人從"隆"字起續(xù)四十字
隆興禪凈義六度行常洪德化仁慈旨恒修顯密融教崇圓頓實證徹妙明空湛寂真如體莊嚴寶鏡風
元來下第五世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從"宏"字起演派十六字。
宏傳萬緒世衍彌昌祖禰廣大源遠流長
另法起改演一派,系從派內(nèi)演派,紊亂舊章,而于傳本、萬清二派抵觸尤多,故不列。
按:吾宗同人以宗派一事至末法時已成為官樣文章,若嚴格論之,則一宗一派之系統(tǒng)絲毫均不可紊亂或牽強附會,令后世宗門有知識之子子孫孫誚。茲《志》付刊,吾宗字派之始末因緣應一"應一",誤,當為"一應"。述之,免致以訛傳訛,因謹紀于此。
《缽池山志·補遺》自序
鄉(xiāng)先輩楊子世《詠山陽》云:"山陽山何許,缽池留半環(huán)。"余幼即愛誦之。癸亥仲夏,段蔗師授予《缽池山志》一冊,并題書衣云:"此書刊成后,版為疚齋攜歸京口,傳印無多。今偶檢得覆校底本,持贈文獻,以為插架之一種,文獻博聞強識,當必有所補正也。癸亥五月十七日,蔗叟"。余感其意,為輯"補遺",迨草就而蔗師下世,而所謂缽池山者,早經(jīng)河決湮為平陸,不獨人事有代謝,山川亦有古今,悵烏能已!今隱辰上人復刻《山志》并附此冊,勝流題詠,晦久復彰,缽池之靈實式憑之,雖然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安知后我者不更有所補正,以為茲山增色乎?予日望之矣。
淮安宋焜(文獻)
缽池山志補遺·山水志第一
山水志第一
缽池山
缽池山明·卞榮
?。滴酢蛾P志》)
弭節(jié)尋仙境,緬懷王子喬。丹砂沉古灶,石刻記前朝。影落雙飛舄,虹飛百尺橋。晚來幽思癖,重欲步山椒。
攜具邀民部蘇業(yè)師游缽池山限韻張弨
井灶仙源古,旌旗從騎勞。鸞和鳴碧玉,絲素服青羔。持蟹恒兼酒,羹魚略用芼。笑譚連日夕,茅屋一燈弢。
缽池山二首清·張耆
?。ā断鰨樇罚?
仙子何處去,空余洗缽池。山容自今古,鳧影渺參差。臺圮人收釣,樓荒笛罷吹。幾番尋舊跡,到此慰遐思。
荷花山后發(fā),香氣繞丹臺。蠟屐偶經(jīng)此,仙蹤何日回?藥靈雞犬化,祠古雨風頹。不盡登臨意,夕陽歸去來。
缽池山阮葵生
?。ā镀咪淉S手稿》)
當年王子喬,煉山此地巔。仙去不復返,極目惟云煙。山根錯亂石,幽壑瀉飛泉??张_落梵響,松籟鳴清弦。攀蘿上絕磴,臨流聽潺湲。步虛訪仙蹤,采藥懷芝田。山中招隱客,高風杳昔賢。我欲據(jù)丹灶,悠然證長年。
游缽池山李藻
?。ā断鰨樇罚?
王子驂鸞去,丹臺百尺留。溪山初落日,藤竹似涼秋。我亦吹笙客,仙人不可求。惟余井華水,一勺汲寒湫。
登缽池山何維熙
(《荷村詩稿》)
我生尋古跡,小艇系山前。高閣摩云樹,長竿釣雪天。仙家丹井在,客路酒旗懸。稍坐留三酌,情馳興欲顛。
缽池山方外·岳宗
?。ā兑韵虏ⅰ睹钊~堂集》)
山澤湖邊水滿陂,王喬煉斷是何時?誰云仙去猶埋缽,聞道花開尚有池。野寺寂寥空暮草,亭臺頹廢?;幕W詮纳嵝l(wèi)無人托,化作長淮老古錐。
題缽池山與王秀才岳宗
往事傳名勝,仙蹤尚可求?;馉t空翠落,古井冷云浮。鶴駕移緱嶺,鵝笙吹碧樓。到今已千載,繼起幾丹邱。
山子湖
山字漁艇明·何希范
?。滴酢蛾P志》)
流水慕高山,河路成山字。一葦釣其中,快哉仁且智。
泛山子湖,歸過深竹寺,讀
禹江、菊邨題張子舄飛所畫
《(揀)[采]蓮圖》,次原韻清·徐麟吉
(《北山詩存》)
缽池之水出洪澤,缽池之山達北郭。往年洪澤潰金堤,一望無煙殊寂寞。年來水涸種荷花,蓐暑層冰踏赤腳。湖光山色載扁舟,古寺丹邱勢磅礴。紅顏粉黛芰荷香,花時僅有游人掠。山子湖名君子湖,綠天曉霽飛鳥雀。遠勢遙岡旭日多,芙蓉千頃穿林薄。楊家兄弟總風流,執(zhí)耳騷壇走沈約。亡友張子工丹青,同向芳湖采杜若。十年濡墨尚如新,披圖神往蓮湖泊。太史有序介弟詩,后來輸與君先著。昨夕池山看采荷,荷花正開雨正落。今日讀君湖上行,千秋風月欣有托。詩中有畫畫中詩,煙鬟一一藏丘壑。就中寫出愛蓮人,十里荷花紅灼灼。缽池煙景在目前,斗酒招魂和淚酌。
泛舟缽池湖何維熙
?。ㄒ韵虏ⅰ逗纱逶姼濉罚?
晴湖風日好,佳處愛停槎。鳥篆沙為字,魚吹浪作花。白云藏洞府,綠樹聚人家。凡幾留詩去,登山總未暇。
春晚過缽池湖何維熙
洗缽留仙跡,風光擬鏡湖。水添魚樂極,霜斷雁歸無。綠樹生煙火,紅橋展畫圖。預為競渡約,滿目對新蒲。
山紫湖曉望杜首昌
?。ā赌E》三十首錄八)
湖西觀日出湖東,云白煙青水半紅。幾個渡舟圖畫里,不知我在畫圖中。
山紫湖晚眺杜首昌
歸渡絲絲鬧渡頭,去舟不斷又來舟。閑情只合貪煙水,立盡斜陽得自由。
送玉公還缽池杜首昌
策蹇歸來不杖藤,一船斜日載閑僧?!醪O目渾無際,家在云林第幾層?
望缽池景會寺杜首昌
意中有寺偏難至,望里無山亦自佳??上扇送踝尤?,不曾看見我胸懷。
湖干雪霽杜首昌
云開旭日氣蒸堤,灼灼銀光望欲迷。寧逐冰凘融作水,莫教潔體碎成泥。
含生、懸燈二上人過訪山紫,攜有蔬資,
囑住持純可師備素饌,予亦許舍侄學山、
小兒玉凈隨至伊蒲,情話晚歸杜首昌
三月心期未與論,恰來二朗叩山門。相留料得能相恕,曾共庵居飽菜根。
二鼓月中大雪獨眺湖干杜首昌
大地彌漫總不分,空中淅淅靜中聞。驚風滾月渾迷水,漸覺將身擁入云。
三更獨步湖干看月杜首昌
清光有意向人多,湖面浮金靜不波。此去廣寒何必遠,迢迢猶似隔銀河。
泛湖戴晟
?。ā跺怀廄S集》)
十里晴湖放一船,水心云意缽山連。數(shù)椽草屋依魚鳥,百代荒臺繞芰蓮。福地舊時真隱約,仙家往事尚流傳。買山有志何年遂?得共漁人穩(wěn)醉眠。
缽池山志補遺·建置志第二
建置志第二
景慧寺
景會禪燈明·何希范
(《淮安關志》)
禪關題景會,夜色皎如冰。非指還非月,相傳此一燈。
吾鄉(xiāng)缽池山景會寺最古,鶴亭撰志
傳之,承贈答謝顧震福
?。ā鄂蛨@詩鈔》)
縹緲荒臺倚斷垣,緱山笙鶴悟根源。洛陽故事伽藍記,江表清才水繪園。風里鳳鸞應伴嘯,云中雞犬似聞喧。愛蓮亭畔留遺愛,況復瀕行更贈言。
庚戌仲春道經(jīng)景會寺小憩,口占
呈隱辰開士四首朱廉
?。ā稘嶁诌z詩》)
偶拋塵事叩禪關,絮語幽清半日閑。莫謂缽池山太小,淮陰舍此更無山。
祗園三世托通家,訪舊聊停薄笨車。羨煞吟僧無個事,撥云隨意拾松花。
古心古貌古精神,鶴發(fā)童顏世外身。到此會心應不遠,可能為我指迷津。道貫上人壽逾八十,談笑風生。
伊蒲饌飽出云房,垂柳當門似繭黃?;厥诐u聞鐘磬遠,鞭絲帽影趁斜陽。
缽池山志補遺·古跡志第三
古跡志第三
丹臺
王子喬丹臺明·何坦
?。滴酢蛾P志》)
昔人傳說成丹去,今日追求仙子蹤。玉井尚余明月在,土臺惟見白云封。胡麻無地尋根植,鶴駕何能得侍從?多少牧童塵世外,漫敲牛背過山峰。
春日登臺漫興莊起元
?。滴酢蛾P志》)
登臺一望春水生,漠漠煙波動客情。平野雨余芳草綠,長江云外片帆輕。湖涵月色連天靜,風遞花香入座清。幾度憑欄觀不盡,仙鳧飛處是神京。
俯視江皋百丈堤,沿堤芳草日凄凄。春含萬樹心如醉,風入千帆望欲迷。淮海水連銀漢迥,缽池山繞暮云低。憑欄把酒聊舒興,敢附騷人浪品題。
丹井
缽池仙井何希范
?。滴酢蛾P志》)
飛舄稱仙吏,燒丹向缽池。平岡遺井在,常有吐云時。
缽池山丹井王永熙
?。ā逗喜萏迷娂灞尽罚?
王子賓仙竟不回,缽池丹井傍丹臺。丹成雞犬乘云去,井在魚龍戴月來。滾滾長河喧白露,蕭蕭落木冷蒼苔。天高雙舄何年降,沙石凄清鶴唳哀。
王喬井方外·岳宗
?。ā睹钊~堂集》)
留仙井在濁河干,王子曾傳此煉丹。繞徑片云飛漠漠,循欄流水自漫漫。藥爐把守聞憑虎,洞府招尋憶駕鸞。今日仙人何處去,青山無恙碧天寒。
愛蓮亭
過愛蓮亭清·王永熙
(《湖上草堂詩集手稿》)
豈意黃流涌,茲亭忽就荒。一時具今古,半世閱滄桑。水榭縈寒霧,蓮花斷遠香。園籬環(huán)草屋,鷗鷺漫迴翔。
春日過文津書院,晤家禹山
山長,即事賦四首程得齡
(錄一,《山陽詩征續(xù)編》)
花港漁磯界綠蒲,愛蓮亭接水云區(qū)。先生若把頭銜署,山子湖邊老釣徒。
缽池山志補遺·金石志第四
金石志第四
敕封普惠王祖師祠碑
朝議大夫淮安府知府加十級記錄十次顧思堯撰并書篆額
普惠王祖師靈昭于山陽縣西北缽池山,有丹臺丹井,民立祠祀?!犊h志》著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修真之所。咸豐八年九月,粵逆竄夭,六撲三河,距淮僅百余里,衡陽防兵以少擊眾,賊潰。生擒之賊僉稱:"十二夜,扎筏偷渡,見隔岸燈光中有'丹臺王'三字,河水驟長,筏沉,斃者甚眾。"十年正月,捻逆擾清江浦,逼淮城,官軍擊退,被脅人歸,相謂:"聞賊嘩言城上旗燈往來,灼見'王'字。"時思堯知縣事,紳耆、四品銜封兵部職方司員外郎韋城議答神貺,國子監(jiān)學錄、前江浦縣教諭徐登鰲暨士民等臚呈詳情,大府具奏。同治元年三月,思堯署淮安府事。今年八月二十四日,奉大府檄,行禮部,于七月初七日準內(nèi)閣交出王祖師封號,奉旨鈴出"普惠"匾額,奉旨鈴出"?;萑?,列入淮安祀典。思堯遵檄將事,敬營祠宇于城西北之文通寺,妥神祭告。從紳民之請,礱石而為之辭曰:"于顯普惠,于漢已神。中郎碑稱,上世真人。篤孝致祀,延熹八年。今受帝祉,忠誠邁先。褒遏寇虐,宏濟時艱。戴華若苣,揮旗有翩。炳靈錫祜,典欽肇禋。歆佑八埏,儼?;疵瘛?
大清同治二年月日
五品銜光祿寺署正加二級韋銓監(jiān)刻
缽池山志補遺·人物志第五
人物志第五
張弨字力臣,通經(jīng)博古,專心六書,尤嗜金石文字,為昆山顧炎武所推服。曾攜具邀民部蘇業(yè)師游缽池山,限韻題詩。
徐麟吉字日馭,號北山,一作缽山。詩似李義山,為名流所稱賞。曾題張舄飛《采蓮圖》七古雄渾,一時傳誦。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見徐北山《泛山子湖》詩。冒氏輯《山志》時,深惜未見,余從其集搜得之。
杜首昌字湘草,篤嗜書史,工詩詞,善草書,著有《杜稿編年》。家本雄于資,晚漸中落。曾于康熙庚申寓山紫庵三月,成上下平韻三十首,書之于冊,今藏周俊臣先生處。
王棠字勿剪,歙人。曾寓吾淮,聞缽池山丹井之異,挈友往游,著有游記,載所著《燕在閣文集》中。
缽池山志補遺·方外志第六
方外志第六
純可康熙時僧,與杜湘草善,杜詩《山紫雜詠》屢道及之。
缽池山志補遺·志余
附志余
景會寺隱辰上人謂李白《淮陰書懷寄王宗誠》詩內(nèi)有"飛鳧從西來,適與佳興并。眷言王喬舄,婉孌故人情"等句,居淮陰而引王喬故事,可為唐時仙跡已著之一證。
邱起元,字珠巖,康熙間召試詩賦第一,著有《江峰集》,中有《補三洲歌》一首云:"打槳向何處,采藥缽池山。愿郎餌芝草,乘云時往還。"
何維熙有《挽邱缽湖》詩二首,有"一經(jīng)早白首,當代學為優(yōu)"及"重理西湖棹,無人作勝游"等句,意邱居近缽池。又《妙葉堂集》與徐北山往還唱酬之作皆作缽山,想亦居近此山。此與汪缽山均系人以地名,足資談藪。
康熙《關志》"形勝"略云:板閘有缽池山橫亙于后,雖無層巒疊嶂可以寄游,而岡阜巑岏,咸謂地脈所鐘。山之傍有寺曰"景會"及菩提社,皆殿閣崔巍,頗稱古剎,常為高僧所棲息。惜漲水浸淫,垣頹像剝,蕭然空谷而已。且滿山隈昔多古樹蒼藤,森布林麓,自往來兵戍絡繹,刪夷斬伐,無遺蘗焉。其下則山字清漪,琉璃嫩碧,直盤署后。時或煙雨迷離,憑欄四望,頗饒野趣云。
又"淮關八景"云:景會禪燈、缽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魚艇、漂母遺蹤、新街夜月、韓侯釣臺、花巷曉市。當時詠八景詩甚多,惜余所藏康熙《關志》多缺葉,無從甄錄矣。
據(jù)徐北山詩,則張舄飛有《采蓮圖》,禹江、菊邨皆有題詠。惜圖今不存,題詠亦散失。
隱辰上人謂,今之板閘亦名"鳳里",或即本王喬故事。
山子湖亦作山字湖,何希范所謂"河路成山字",厥名甚雅。又據(jù)杜首昌詩,亦作山紫湖。
《文津倡和詩卷》為程禹卿所輯,其詩(多)與此山有關甚多,如喬聯(lián)璧云"鳳里鐘靈地,丹臺舊有仙",張念棠云"鳳井丹爐仙跡在,文津千古廢言揚",陳維勤云"缽池山色曉蒼蒼,淮海文瀾闊復長",張曾云"試向愛蓮亭畔望,英賢盡日叩關來"等,不勝枚舉,余意可增列文津書院匯刻倡和諸作,以志一時之盛。
余藏《燕在閣文稿》系王棠著,段蔗師跋云:"冒鶴亭撰《缽池志》,予以棠游記畀之。鶴亭詢何如人,猝無以應。今始悉原委,乃嘆學無止境,而人之不可無年也。"
缽池,案朱涵《煉丹臺仙跡記》謂:臺下有井,冽且甘,即缽池。原引邱謹有《缽(地)[池]泛舟》詩,疑池與井為二,然余案《浩觀棠集》作"缽湖泛舟",《藝文志》所引偶誤一字耳。
胡璉《缽池山》"碧天窺鶴馭",據(jù)同治《藝文志》、康熙《關志》,"窺"皆作"笙"。吳進春《晚過愛蓮亭》"況復繞清秋","秋"字疑當作"流"。
杜琳《新路碑記》"余不禁幸然色喜","幸"字疑當作"欣"。
謹按:山子湖,原《志》案天啟《淮安府志》作"山字湖"?!堆a遺》謂何希范詩"河路成山字",象形也。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山子湖一名君子湖",則歷代以來中多隱士,因人也。杜首昌詩作"山紫湖",即詩所謂"湖西觀日出湖東,云白煙青水半紅",即景也。惟所稱山紫庵莫考所在,是庵想亦因湖命名。范益附識。
--《缽池山志·補遺》終
重刊《缽池山志》后記
重刊《缽池山志》后記
是書原為疚齋居士庚申榷關時所撰,刊印后,其版即攜歸故里。因?qū)倜笆蠀矔?,承囑復刻之?
益思缽池一山滄桑變幻,固今古懸殊,名勝蘊藏似形勢依舊,所最異者,曩時湖面風光,煙水蒼茫,載歌載詠,今日農(nóng)村生活,春秋操作,惟耕惟耘。若夫明月來照,好風與俱,又豈減故人之態(tài)哉。然山川雖改,文墨猶存,得此一書,按而索可追求其已往之陳跡,味而讀可神游于過去之山水。特再刊之,并請?zhí)m陵張淡庵先生于甲戌嘉平書一額曰"缽池勝境",筑垣山門院內(nèi)嵌刻其上,聊供游茲土者識所名焉。
又以曹洞嵩乳密祖應跡因由及景會同宗各寺宗派附入《志》后。復承宋公文獻先生撰賜"補遺",增刊生色。
又丙子仲秋田公耐傭老人時年七十有三,偕友來探舊跡,過謁丹臺,因恭述《山志》重刊語,求作序文弁于《山志》之首,當承默允,謹再函求。公時寓杭州。幸賜墨緣,山門永鎮(zhèn),且承函告刊印次序:先印段詩,論其體似題詞,然系代喤引,亦可當原敘看;次印敘;再次印今人題詞云云。惟時際非常,征文未便,倘后之君子更留意是中攸關之文物,及他時碩博興致之所成,日積月累,安知不繼起無窮,使地靈愈顯哉?
益猥以葑菲,一時遭遇田公嘉言,尤足滋愧,贅述數(shù)行,為陳經(jīng)過,覽之者其許宥也耶。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冬月彌陀誕日
范益隱辰謹記
--《缽池山志》全卷終
釋綿泰、逸、溪、守、法、性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