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官一
【宋會要】
太祖建隆三年二月,詔:「翰林學士文班常參官曾任幕職、州縣者,各舉堪為幕職、令錄一人。如有近親,亦聽內舉。即于舉狀內,具言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蛟诠儇潩岵还?,畏懦不理,職務廢闕,處斷乖違,量輕重連坐?!拱嗽拢笫斑z、知制誥高錫言:「近詔朝臣各舉所知,慮有納賄得薦者,請許人訐告。所告不實者罪之,如得實,告事人若白身授以官,有官請優(yōu)與獎擢。如是奴婢、房鄰、親戚相告,非仕宦者即給錢五十萬充賞。」從之。
四年,詔:「自前藩鎮(zhèn)多奏初官人為掌書記,頗越資序。自今歷兩任有文學者,方得奏舉。」又(語)[詔]:「自今諸州吏民不得即詣京師,舉留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等使,刺史、知州、通判、幕職、州縣等官,若實以治行尤異,固欲借留,或請立碑頌德者,許于本處陳述以俟報?!拐孀谙唐綍r復詔禁之。
干德二年七月,詔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等四十五人,于現任、前任京官、幕職、州縣官中各舉堪為藩郡通判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如敢徇情,致其人不職,并量事狀輕重連坐。
《文獻通考》:干德二年,詔翰林學士等四十二人各舉才堪通判者各一人。又詔吏部南曹以人才可副升擢者,送中書門下引驗以聞。上慮銓衡止憑資歷,或英才沉于下僚故也。
五年三月,詔曰:「進賢受賞,為官擇人,古之道也。朕憂勤政理,寤寐求賢,思得周才,寘之著位。凡百執(zhí)事,各舉所知。宜令翰林學士及文班升朝官以上,各于見任、前任藩郡賓幕、京朝官州縣正員官中舉堪為升朝官一人。除授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如或臨事乖方,罪狀顯著,并量輕重連坐?!?
是月,又詔曰:「咨于列岳,
唐堯舊章,責在諸侯,姬周故事。近詔有位,各舉所知,將廣敷求,宜詢牧伯。其令諸道于部內官吏中,有才識優(yōu)長、德行尤異者,節(jié)度使、留后、觀察使各舉二人,防御、團練使、刺史各舉一人赴京。朕當躬自咨詢,以觀器業(yè)。勉思進善,用副朕懷?!?
開寶三年四月,詔:「翰林學士及文班升朝官等,各于見任、前任藩郡幕職、京官、州縣官中舉堪為升朝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后或抵罪,并當連坐?!?
《文獻通考》:開寶四年,詔:「自今諸州不得以攝官視事。其闕員處,實時以聞,當委有司除注。」
十一月,又詔:「近以諸道攝官,悉令罷去。及慮若更民政,欲著吏能,雷同遐棄,良可惜也。宜委有司按其歷任,經三攝無曠敗,即以名聞。任(為)[偽]署者,不在此限?!?
五年,先時令諸州印發(fā)春季選人文解,自千里至五千里外,分定日限為五等,各發(fā)離本處及京百司文解,并以正月十五日前到省,余季準此。若州府違限,及解狀內少欠事件、不依程序,本判官、錄事參軍、本曹官罰直殿選。諸州員闕并仰申闕解除,以木夾重封題號。逐季入遞合格日四時奏,年滿俟 下,準格取本司文解赴集流外銓,據狀申奏,依四時取解參選。至是國家取荊、益、交、廣,辟土既廣,吏員多闕,是以歲常放選。選人南曹投狀,判成送銓,銓司依次注授。其后選部闕官,即特詔免解,非時赴集,謂之放選,習以為常。取解季集之制,有名而無實矣。
六年十一月,詔:「應文班常參官進士及第者,各舉有文學一人,具名以聞?!?
《文獻通考》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先是,選人試判三道,考為三等,二道全通、一道稍次而文翰俱優(yōu)為上,一道全通、二道稍次而文稍堪為中,三道全次而文翰紕繆為下。判上者,職事官加一階,州縣官超一資;判中,依資;判下,入同類,黃衣人降一資。至是詔增為四等,以三道全次、文翰無取者為中下,依舊格判下之制;以三道全不通而文翰紕繆者為下,殿一選。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正月六日,詔曰:「令佐之任,最是親民。而所司掄材,未能允當。況今封疆盡辟,縣邑繁多,動皆缺員,歷年未補。銓衡則拘資敘而不擬,州
郡則緣下吏以為奸。朕思其所長,別立規(guī)制,與其循資而授任,不若校實以取材。宜令諸路轉運司下管內州軍長吏,于見任判司簿尉內有清廉明干者,具奏舉,當召赴闕引見,選充知縣。候三年滿無遺闕,當與酬獎。如有勞績,別議升陟?!?
二十八日,詔:「諸州知州、通判及監(jiān)筦事務、常參官等,如有履行著聞、政術尤異及文學優(yōu)贍者,委逐路轉運使各舉二人以聞,即當量材甄獎?!?
八月,詔翰林學士承旨、工部尚書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參官內保舉堪任三司判官及轉運使各一人。
七年六月,詔曰:「古者設進善之旌,下求材之詔,并命有位,各舉所知,蓋慮有被褐懷玉而不聞、拔茅連茹之靡及也。然而冒進者或出于僥幸,舉能者或因于請托。一言必召,若為其所窺;百里之賢,亦恐乎難致。爰舉舊典,式〔建〕新規(guī)。昔士伯之受田,不避于賞;何忌之辭酒,恐任其罰。故事彰灼,可舉而行。自今文武常參官所保舉人有罪連坐者,犯私罪無輕重減一等論,公罰即減二等論,仍著為令。」
八月十九日,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參官內,保舉堪任三司判官及轉運使各一人。
《文獻通考》:八年,詔自今應臨軒所選官吏,并送中書門下考其履歷,審取進止。時上選用庶僚,不專委有司,皆引對觀其敷納,有可采者悉與超擢。復慮因緣興矯飾徼幸冒進,乃有是詔。
雍熙二年正月,詔:「翰林學士、兩省、御史臺、尚書省官保舉京官、幕職、州縣官可升朝者各一人。所舉人若強明清白,當旌舉主;如犯贓
賄及疲弱不理,亦當連坐?!?
四年八月,詔曰:「進賢推士,當務至公;行爵出祿,固無虛授。茍畢得其材實,亦何吝于寵章。近日諸處奏薦,多是親黨,既傷公道,徒啟幸門。用塞津蹊,宜行條約。自今諸路轉運使副及州郡長吏并不得擅舉人充部下官,如有闕員,當以狀聞。違者科違制之罪?!?
端拱二年八月,詔諸道轉運使、知州軍、通判、監(jiān)當、京朝官、使臣不得舉奏幕職、州縣官,乞行升陟及有改移,如敢故違,科違制之罪。其闕官處,速具聞奏,當議注填。若幕職、州縣官全闕,即轉運司于員多處權差。如無,即于縣令、主簿全員處抽差,即不得差前任及丁憂官。
《文獻通考》:端拱二年,令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舉朝官一人為轉運使。是日,詔曰:「國家詳求干事之吏,外分主計之司,雖曰轉輸,得兼按察,總覽郡(廚)[國],職任尤重。物情舒慘,靡不由之。尚慮徼功,固當責實,交相繩檢,于理攸宜。自今轉運使凡厘革庶務,平反獄訟,漕運金谷,成績居最,及有建置之事,果利于民者,令諸州歲終件析以聞,非殊異者,不得條奏。詔三司、三館職事官已升擢者,不在論薦。其有懷才外任、未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舉?!?
四年,令內外官所保舉人有變節(jié)踰濫者,舉主自首,原其罪。上勵精求治,聽政之暇,因索兩省、兩制清望官名籍,問朝士有德望者,悉令舉官。仍令自今中外所舉之人,并須析其爵里及歷任殿最以聞,不得有隱。所舉責實無驗者罪之,如舉狀者有賞典。
淳化元年四月,詔:「知制誥已上每兩人,共于常參官內保舉一人堪充轉運使副者;員外郎已上每兩人,共于京朝官內保舉一人堪充知州、通判者。限兩月內以名聞,仍令御史臺催督?!?
二年九月,詔:「起居舍人、司諫、正言、三院御史、郎中、員外郎等,各于前任、見任判司簿尉內保舉堪任河北令錄者
各一人,在外任者附傳以聞?!?
三年正月,詔:「升朝官于京官內各舉奏一人堪充升朝官者,若有勞績事件,并仰條陳。如覆問不同,當罪舉主。諸司使、副使及三班供奉官已下,今后為人所舉者,亦準此,具諸實勞績事件。所舉官將來任使后有犯私罪者,舉主連坐?!?
二月三日,詔:「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翰林學士、尚書丞郎、兩省官給諫已上、御史中丞各于朝官內舉堪任轉運使者一人,京官內有才用強明者亦許稱舉。其見任轉運使副并三司、王府審刑院職任,不在舉限。」
四月,詔曰:「比令薦舉京官,將議選擢升朝,慮于下位,尚有遺才。其或已知姓名,見當任使,且非沉滯,何假薦揚 所舉京官除見在三司、三館并朝廷知名,已擢用外,宜令御史臺曉告于見任、前任京官中,有堪任擢用、未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舉。」
四年五月一日,詔曰:「向者上命有(無)[位],各舉所知。其有外寬內深,先廉后黷。修飾邊幅,初刻意以取容;污染脂膏,或中道而改節(jié)。既革面之可畏,信知人之為難,敗政聿彰,從坐斯及。有位之事,在責實以宜然;中庸之材,亦求備而非允。特申明詔,用示至公。自今內外官所保舉內有改節(jié)為非者,并許舉主陳首,免其罪?!?
七月,詔諸道轉運使、副使、知州、通判、知軍監(jiān)等,各于部內見任幕職、州縣官舉通明吏道及精修儒行者各一人。
八月,詔:「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翰林樞密直
學士、尚書丞郎、兩省給舍已上及三司判勾,各于京朝官內舉廉勤強干、明于錢谷、堪任三司判官者一人。其見任轉運使、副使及年齒衰邁者,不在舉限?!?
九月,詔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給事中陳恕、左諫議大夫魏庠、寇準、右諫議大夫趙昌言、起居舍人知制誥呂佑之等于幕職、州縣官內舉堪任京朝官者各二人,左司諫呂文仲等九十七人,于幕職、州縣官內舉堪充五千戶已上縣令者各二人。先是,太宗盡索兩省御史臺班簿,親擇給舍已下,令舉官。佑之新坐舉妻族東野、日宣貶秩。至是牽復,帝閱之,宰臣言前舉無狀,帝曰:「此正可令贖過?!构适兹⊙?。
閏十月二日,詔:「今后文武臣僚、轉運使、副使、知州、通判等準 舉官,及京朝官、使臣因使采訪到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在官廉干,及及踰違弛慢者天頭原批:「第二『及』字,疑『后』字或『久』字。」,并須具逐人歷任勞績、過犯,件析以聞。如經磨勘覆問不同,當罪舉主及所言之人。如將來任使,有犯入己贓者,亦當連坐?!?
四日,詔曰:「為國之道,不過稱其善人;立身之方,亦在伸于知己。向者并令慰薦,思振滯淹。而乃蔑視憲章,公行請托。盤辟雅拜,昔者猶坐于左遷;朋黨比周,今茲不畏于輿誦。宜別申于約束,庶漸致于澄清。自今中外官所有論薦,并須列所舉官爵鄉(xiāng)里及履歷殿最,件析以聞,不得有隱?!?
五年十一月,詔宰相呂蒙正、參知政事蘇易簡、呂端、寇準、知樞密院事劉昌言、向敏中至兩省給諫、知制誥已上,各舉有器業(yè)可任以事者一人。初,帝因言:「多士滿朝,求一材中轉運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蓋人不易知爾。求人之要,莫若責舉?!挂蛟t蒙正已下各舉所知。蒙正曰:「臣備位宰相,可以進退百官。今獨一二人,是示天
下隘也。」帝曰:「宰相舉官,前代當有故事?!乖t史館檢討,史館具故實上之。帝謂蒙正:「虞丘子舉孫叔敖,崔佑甫舉吏八百員,狄仁杰自薦其男光嗣,何謂無也 」因書優(yōu)孟對楚莊王錄孫叔敖之嗣故事為一幅,以賜蒙正等。故各以名聞。
至道二年閏七月,三司言諸州闕監(jiān)當、京朝官共五十余員。詔左丞李至等八十四人,各于州縣、幕職中保舉廉恪有吏干、可任以事者一人。
真宗咸平元年六月四日,詔:「三司使、尚書丞郎、給諫、知制誥、知雜御史等,各于朝官內舉廉慎強干、堪轉運使副者,不限人數。如任使后犯贓罪,并當連坐。曾任轉運使、副使及三司職官者,不在舉限?!?
八日,詔:「諸路知州軍、通判,自今舉管內京朝、幕職、州縣官,各具勞績及委實公廉干事,如經擢任,有違犯,并當連坐?!?
十二月,詔見任三司判官、主判官王渭等各舉常參官堪知州者一人,如有贓污不治,即坐之。
二十三日,詔:「今后應諸路轉運使副奏舉官,并須坐保明以聞?!?
二年正月,詔:「尚書丞郎、給諫、知制誥各舉升朝官一人,詳明吏道、可守大郡者,限一月內以名聞。俟更三任,有政績,當議獎其善舉;有贓私罪,亦連坐之。」
六月,詔:「如聞州縣闕員甚多,可選朝官有清望者,不限員數,令各舉所知,以補員闕。」
九月,詔宰相張齊賢已下各舉曉錢谷朝官一員,如不稱職,連坐舉主。
《文獻通考》:真宗咸平二年,秘書郎陳彭年請復舉官自代之制。詔秘書直學士馮拯、陳堯叟參詳之。拯等上言:「竊詳往制,常參官及節(jié)度、觀察、防御使、刺史、少尹、畿赤令并七品以上清望官,授訖三日內,于四方館上表讓一人以自代,其表付中書門下。每官闕,則以見舉多者量而授之。今緣官品制度沿革不同,伏請令
兩省、御史臺官、尚書省六品以上、諸司四品以上,授訖,具表讓一人自代,于合門投下,方得入謝。在外者,授訖三日內,具表附驛以聞。」詔可。
三年二月,詔:「翰林學士、給諫、知制誥、尚書丞郎、郎中、御史中丞、知雜、三館、秘閣、三司官舉員外郎已下京朝官有材武堪邊任者,知雜而上各二人,郎中而下各一人,限五日以聞。后不如所舉,并當譴責?!?br />四年三月四日,詔史館修撰韓援等各舉御史臺推勘官。
十一日,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范正辭言:「牧宰之官,最為急務。今舉屯田員外郎吳蒨等五人堪知大郡,令蒨等于前資見任京官令錄、判司、司理參軍、簿尉內各舉知縣、縣令三人?!箯闹?。
六月,詔:「諸路轉運使、副使自今薦舉官屬,當具歷任無贓私罪及條其績 以聞。異時擢用,不如所舉,連坐之?!?
五年四月,詔兩省五品已上保舉御史臺推直推勘官、大理寺詳斷官。時言事者請勿令本司長官奏薦天頭原批:「『時言事者』十七字,似應雙行小字?!?,防朋比也。
景德元年七月,詔:「四川、河東等三路見闕幕職官七十八員,宜令諸路轉運司〔于〕所部州縣內保舉以充,仍具歷任功過、連坐以聞?!?
八月,詔常參官二人共舉州縣官一員充幕職,如犯贓私罪,并連坐。時流內銓言:「天下幕職官多歲滿者,常選中少正入資序人注擬?!挂蛴惺窃t。
九月九日,詔翰林學士承旨宋白已下七十二人,于京朝官及諸司使以下、合門祗候以上,舉歷任無贓罪、堪充大藩及邊郡知州各一人,具歷任功過以聞。如任用后犯贓及不如所舉,并連坐之。
二十八日,詔:「內
外文武臣僚自來所舉官,其有中道變節(jié),致 公舉。若或不令陳首,必慮連累滋多。宜令御史臺告報。今后舉官,如因奏任用后,其人改節(jié)踰違,不如舉狀,并許舉主陳首,特免連坐。其被舉者,當申懲責。」
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詔:「河北、河東、陜西路緣邊知州軍不得舉官為通判、幕職、巡檢?!箯暮颖鞭D運使劉綜之請,以既為所舉,則在職依違,不能協(xié)正公務也。
十二月,詔翰林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邢昺、尚書戶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張雍、龍圖閣待制杜鎬、諸王府侍講孫奭同于京朝官及幕職、州縣官中保舉儒學該博、德行端良、堪充學官十人。
三年五月,以寧州推官田航為光祿寺丞充國子監(jiān)直講。翰林侍講邢昺等承詔舉學官,言航好學有操行,可副此選。因召至京,令學士院洎中書試講三《傳》、《書》,皆如其言,故有是命。
四年六月,詔:「三班使臣中頗有負材能者,朝廷雖切旌擢,恐未周悉。宜令吏部尚書張齊賢已下三十人,各保舉供奉官至殿直謀略武勇、知邊事二人,具名以聞,當議優(yōu)嘉進用。」
七月,詔:「文武官連坐奏舉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自今須顯有邊功及自立規(guī)畫、特著勞績者,乃以名聞。如考課改官,與元奏不同,當行朝典?;蚋墓俸蠓岗E,舉主更不連坐。如循常課績歷任奏舉者,改官犯罪,并依條連坐。其止舉差遣,本人在所舉任內犯贓,即用連坐之制。其改他任,縱犯
贓罪,亦不須問?!?
十月,詔翰林學士晁迥等各舉常參官堪充大藩知州者二人,具歷任功過以聞。如任使后不如所舉,并當連坐。真宗親閱班簿,擇朝臣有公望者,得迥等五十人,令保任焉。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日,詔群臣保舉幕職、州縣官不得舉纔經一任及無勞績者。
十八日,詔:「自今諸路轉運、發(fā)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官保舉京朝幕職、州縣官使臣,如改官后,一任或兩任及五年無遺闕,有勞績干事者,其本官及舉主并特酬獎;除私罪外,雖有遺闕,系杖以下公罪者,亦別取進止。若歷任內犯入己贓,并同其罪。」
《文獻通考》:大中祥符二年,詔幕職、州縣官初任者或未熟吏道,群官勿得薦舉。
三年正月,詔內外官所舉幕職、州縣官,并須經三任六考。
四月,詔曰:「朕以六合之大,萬務之繁,思獲時才,共興邦治。欲庶官之咸允,在慎簡以為宜。顧惟綱條,未甚振舉。廣薦揚之路,則奔競滋多;絕保任之文,則俊英易失。爰議酌中之制,用成可久之規(guī),冀協(xié)僉謀,以防過聽。自今每年終,翰林學士已下常參官,同舉外任京朝官三班使臣、幕職、州縣官各一人,明言治行,堪何任使,或已自諳委,或眾共推稱。至時,令合門、御史臺計會催促。如年終無舉官狀,即具奏聞,當行責罰。如十二月內差出,亦須舉官后方得入辭。諸司使至內殿崇班,曾任河北、河東、陜西及川、廣鈐轄親民者,亦同此例。諸路轉運使副、提點刑獄官、知州軍、通判,結罪奏舉部內官屬,不限人數,明言在
任勞績。如無人可舉及顯有踰濫者,亦須指述,不得顧避。以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已前到京,如有違限,委都進奏院具名以聞,當依不申考帳例科罪。三司使、副使,即結罪奏舉在京掌事京朝官、使臣,并令中書置籍,先列被舉人名銜,次列歷任功過及舉主姓名,薦舉度數,一本留中書,一本常以五月一日進內,次年籍內系計向來功過(又)[及]薦舉度數,使臣即樞密院置籍。兩省、尚書省、御史臺官,凡出使回,并須采訪所至及經歷鄰近群官治跡善惡以聞。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官、知州、通判到闕,各具前任部內官治跡能否,如鄰近及經由州縣訪聞 官善惡,亦許同奏,先于合門投進后方得入見。或朝廷要人任使及有不治州縣、難(于)[了]公事,并于上件籍內選擇過犯數少,舉任課績數多,并資歷相當者差委,仍于宣敕內盡列舉主姓名,或能一任干集,即特與遷轉,茍不集事,本犯雖不去官,亦移閑慢僻遠處。內外群臣并舉及三人干事者,仰中書、樞密院具名取旨,當與酬獎;如并舉三人不集事,坐罪不至去官,亦仰奏裁,當行責降;或得失相參,亦與折當。諸路轉運司、諸州軍管內,有未中倫理及繁難事務,須朝廷選官臨 者,三司、審刑院有累經會問、舉駁未了錢谷刑獄公事,委是州縣不能結絕,須自朝廷遣官者,亦于籍內選差。幕職、州縣官三任七考已上,使臣在班十年以上,歷任無私罪,實有課績,無
人奏舉者,亦許經所(由)司自敘,令主判官驗問材地可否,選人試刑名、時務各三道,使臣愿試邊事及刑名、時務者亦聽。如實有可取,即送中書、樞密院再加考覆取裁。如流內銓、三班院體量得選人、使臣別無殿累,顯有勞績,書判材職實堪任使者,亦許先送中書、樞密院參詳,別與引見。每年各不過十人,不得將勢家子弟充數。近臣除郊祀、承天節(jié)及委寄差遣舊有恩例外,更不得非次為親戚陳乞恩澤。」
祥符四年七月,詔刑部:「自今每有審官院牒問舉主負犯,并疾速結絕供報?!?
十一月,法寺言:「自今連坐保舉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欲乞所保舉犯私罪入己贓罪至死者,舉主減死一等斷遣。余依前后條貫施行?!箯闹?
五年二月,詔翰林學士已下,準詔所舉京朝官百七十一人,具舉主及本官歷任簿進入,已曾進入者,止具舉主及本官新授見任以進。
六月,詔曰:「朕向虞下位,尚有遺材,務廣搜揚,俾從保任。盈庭之士,削牘繼臻,茍或久處外官,未能自達,共形封奏,諒協(xié)至公。其有來赴闕庭,方參選調。軒墀引對,備著于常規(guī);課最陟明,何煩于外獎。茲為昧進,非可久行。自今〔在〕京常參官二員,共舉幕職、州縣官一員充京官者,聽舉見任在外官。其已得替赴闕參選者,不在舉限?!?br />七月,上封者言:「奏舉使臣,皆無期限。雖元限七人,有一月中連五人舉者?!乖t樞密院自今引對,具奏舉年月日
以聞。
八月二十二日,詔:「應保舉官有誤犯私罪,非故違者,自今勿連坐舉主?!?
六年四月,詔:「今后臣僚舉奏三班使臣,并須件析本人履歷勾當及有何才術、廉干,候至三班院磨勘日,更令問驗引見?!?
七年正月,詔樞密院王欽若、陳堯叟、御史中丞馮拯、吏部侍郎林特各于見任供奉官、侍禁、殿直內舉一人,素謹行藏,兼資武勇,或勵精民政,或練習軍機,勤干可以剸煩,智能足以取眾,并須無贓濫及習識文字,明具所長、堪何任使,限一月內以聞。如擢用后犯入己贓,悉當同罪。自余贓私及不如舉狀,亦當連坐。其合門祗候、諸路走馬承受公事者,不在舉限。
四月,中書門下言:「文武臣僚年終舉到幕職、州縣官,今欲定五人以上,同罪保舉者,替日令吏部流內銓磨勘引對?!箯闹?
十二月,詔王欽若、陳堯叟、馮拯、趙安仁、林特各于見任京朝幕職、州縣官內,共舉兩人,或博知民政,或更練刑章,或可蒞繁劇之司,或可守邊防之寄。并須自來無贓濫,及幕職、州縣官考限合得元 者,各具所長、堪何任使。如任用后犯入己贓,并當同罪。其余贓私罪及不如所舉狀,亦當連坐。仍限十日內具名以聞。
八年正月八日,中書進呈御史中丞馮拯應詔舉太常博士知桂州王專、大理寺丞河南府軍巡判官趙喻。帝曰:「此所舉官,當與常異。并令轉官,專與轉運使、副使,喻與通判差遣?!乖壮纪醯┰唬骸竿鯇G昂笫?
六人保舉,轉官亦已三年,誠如圣旨處分。趙喻近得京官,欲止升差遣。今后舉官,欲并以考第歷任進呈?!沟廴恢?
二十三日,中書以準敕舉官姓名進呈,請以歷任及為人所舉多者,入大藩知州、提點刑獄為一等,大藩通判、小郡知州為一等,幕職、州縣官年限及元敕歷任無過者,令銓司注替磨勘引見。從之。
閏六月,詔內外文武臣僚,一年內或準詔,或使回,或年終,許就一次舉官,并須同罪。轉運使、副使自依元敕。
十月,詔馮拯:「日下于見任京朝官內,自來無贓濫者,各舉一人,充川峽知州、知軍、通判。如任使后犯入己贓,或酷刑枉法及生事者,并當同罪。不如舉狀,亦當連坐。如顯勞 ,候得替日,當議別與升陟。繼續(xù)兩任差使,別無不了,其舉主亦加酬獎?!瓜仁?,上封事者言朝廷擇幕職、州縣官,眾所保舉者授京官,如川、峽縣邑,多得良吏。而川峽知州、通判,審官院以資例差往,頗有老病不理者。故有是命。
九年三月十八日,詔曰:「國家屢詔有位,各舉所知,俾獲干材,用委事任。而多乖精擇,深誤柬求。雖濫薦以當辜,亦徇私之難恕。尚敦戒諭,庶 至公。應有同罪保舉官員,其所舉官或犯入己并枉法贓等罪,勘到舉主公案內有不至追官停任及該赦恩原免并減降者,仰審刑院具情理取旨,當議量輕重降官秩或差遣。如日前所舉官卻聞有貪濁,亦許陳首。今后即常切慎擇廉能,方形公舉,更不在陳首之限。」
二十一日,詔樞密院:「自今臣僚奏舉三班使臣內有
在外舉奏同官者,勘會以聞。其朝官諸司使副未歷外任差遣而舉官者,不得行用?!故菤q河陽陳堯叟、永興寇準、許州石普各奏舉本任內使臣,悉罷之。
八月二十五日,上封事者言:「近日所舉三班使臣,多非素諳才器,但受請托。到闕之后,章薦交上,頗失國家擇才之旨。乞自今見任知州、通判、本路鈐轄、都監(jiān)、諸司校副以上,乃得發(fā)奏。所舉之人,須經兩任監(jiān)押、巡檢無遺闕(考)[者],其舉主見在任,即許行用。內有事故者,不得理為七人之數?!箯闹?。
二十七日,詔:「今后臣僚等或罷在京及外處官員,政治有聞,公忠可舉,意不掩善,欲達朝廷,及貪黷徇私,踰違昏昧,志思嫉惡,欲以盡規(guī),并仰明獻封章,當行覆驗,虛實之際,賞罰攸存。不得更因上殿,口有陳奏?!褂稚戏庹哐裕骸钙蜃越裎奈涑剂排e官,須是在知州、知軍、通判、鈐轄、都監(jiān)系升朝官及諸司使、副使已上,并制置發(fā)運司及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方得舉官。其所舉之人,須是曾經監(jiān)押、巡檢兩任無遺闕者。并乞令三班院合磨勘使臣,其舉主須是見在任勾當者。如有事故,不得一例理作七分之數,庶無濫舉,以副詢求。」
十月十一日,詔戶部尚書馮拯、尚書右丞趙安仁、吏部侍郎林特已下四十八人,于〔任〕見勾當事、供奉官、侍禁、殿直內舉一人,素守廉勤,兼資公器,精通民政,詳練武經,咸以名聞。仍須曾任監(jiān)押、巡檢,自來無贓濫及識字者,明具所長、堪何任使。其幼小未歷事務,年老不
任委用者,不在保舉。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贓,并當同罪。其余贓私罪及不如舉狀,亦當連坐。仍限一月內,具姓名實封聞奏。所舉之人內有權要骨肉及親戚者,并于狀內開說。其合門祗候、寄班諸路承受公事使臣,并不在保舉之限?!?
二十八日,詔秦州曹瑋于內殿承制已上至諸司使內,舉兩人堪充鎮(zhèn)戎軍知軍者,密以名聞。見任要沖者,不在舉限。
十二月,詔臣僚準詔舉三班使臣內曾經兩次監(jiān)押或巡檢,每次各及二年半已上者,方得理兩任。
天禧元年四月五日,詔三班院:「今后臣僚準詔保舉使臣,別無違礙者,依例施行。內歷任曾犯私罪者,奏取進止?!?
二十五日,向敏中等言:「近日朝臣舉官,有一歲之中舉十余人者。又部內監(jiān)當朝官舉本處幕職官者,或傷于泛濫,或涉于嫌疑。欲厘革其弊?!沟墼唬骸缚蓹z詳舊制,別加條約?!?
五月,御史知雜、權同判吏部流內銓呂夷簡言:「今后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使臣并知州、通判,只得保舉本部內幕職、州縣官,應監(jiān)當物務、知縣京朝官并在京常參官,并不得輒有奏舉?!乖t:「因罪降充監(jiān)當者,不得舉官,并知縣、朝臣不得舉所統(tǒng)攝處幕職曹官,其余并仍舊。所舉到幕職、州縣官,歷任及四考已上,并與勘會施行?!?
六月,上封者言:「邊鄙雖寧,武備難闕,望令群臣各舉將帥之才。如邊上未有員闕,即且于內地州軍差遣,緩急足副推擇?!鼓嗽t
宰臣王旦等各舉所知三兩人,具名以進。
二十八日,樞密院言:「(又)請令宰臣以下,各于京朝官、幕職等官及合門祗候已上,舉堪任將帥者各三兩人?!瓜蛎糁械仍唬骸笀?zhí)政之地,日奉僉諧,茍有見聞,便可論薦。若更特降詔旨,明述封章,不惟結于私恩,亦恐別興輿議?!沟廴恢?br />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應準詔舉到京朝官,候得替,令審官院勘會,知縣與通判差遣,通判與知州,并合入知州、通判者,更升藩鎮(zhèn)差遣。所有縣令候得替,令銓司磨勘奏裁?!?
是月,三班院言:「保舉使臣,有歷三四任及八九年者,以每任不及二年半為礙。詳觀詔意,蓋欲更事歲久,即為甄敘。望自今但兩任已上,不因公事移替,計五年者,悉許施行。」從之。
四月,詔:「自今命官使臣犯贓,不以輕重,并劾舉主,私罪杖已下不問?!?
閏四月,詔戶部尚書馮拯已下,并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并令于幕職、令錄、知縣內同罪保舉一人,充京官監(jiān)當。
十月,樞密直學士王曉言:「今后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舉官,望不許預先移牒報知,免立私恩,庶臻公道?!乖t令別行條約。
三年十月,中書言:「群臣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者,欲俟舉主及五人,即以名聞,庶懲濫進。」從之。
《文獻通考》:天(僖)[禧]三年,吏部銓言:「本司令錄稍多,員闕甚少,請權借審官院京朝官知縣闕注擬一任?!乖t審官院以五千戶以下縣借之。
四年四月,詔:「自今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合磨勘者,其所舉官更不候得替,令
銓司磨勘歷任功過,申中書,依例取旨。許引見者,候本人參選,勘會今任過犯,除贓罪踰濫及私罪徒已上,及因公罪非次替罷,即別候指揮。自余速申中書,差官考試,不須候三兩人,逐旋試判,磨勘引見?!?
九月,詔翰林侍讀學士張知白等一十二人,玉清昭應宮副使林特、三司使李士衡、龍圖閣學士陳堯咨、樞密直學士薛映、李及、馬元方、張士遜、兵部侍郎馬亮、給事中李應機、王隨、右諫議大夫段曄。于朝官內各舉堪充錢谷刑獄任使二人;工部尚書晁迥等九人,翰林學士楊億、劉筠、晏殊、龍圖閣直學士呂夷簡、戶部侍郎利瓦伊、知制誥李諮、宋綬、張師德。于朝官內各舉文學優(yōu)長、履行清素二人;給事中樂黃目、孫奭等八人,右諫議大夫趙稹、龍圖閣待制李虛己、李行簡、少府監(jiān)薛顏、太常少卿趙湘。于朝官內各舉堪充大藩郡知州各二人;轉運使、副使、勸農使于前任見任幕職、州縣官內,各舉堪充京官、知縣二人;知制誥祖士衡、錢易等五人,知雜御史劉燁、直龍圖閣魯宗道、馮元。于太常博士已上各舉材堪御史者一人。所舉須素無贓濫,如遷擢后犯贓,并當同罪;不如所舉,亦從連坐。限十日內,具名以聞。
五年五月,同判流內銓劉燁言:「自經奏舉,已經磨勘引見,不轉京官選人,雖在假告者,望令銓司依合入遠近資敘,注擬曉告,候公參日,習儀入謝。再有人奏舉,率因請托專務僥求者,乞不與施行?!乖t:「應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等,自今在任并得替到闕,并許依常例奏舉本路轄下幕職、州縣官外,若是非次特 令舉官,須是本任轄下無官可舉,
仍于奏狀內開說,方得舉別路官員,并內外升朝親民官等保舉到官員,亦仰勘會在任日曾有人同罪保舉,并不是選人得替后一并奏舉,非涉前項請托者,及應得元條貫人數,即與依例施行。若是曾經磨勘引見,未與改轉,并得指揮候更有人舉者,并逐旋行下銓司,依劉燁所請,速與注官。如再有人舉,更候此任回日,方得施行?!?
干興元年六月,仁宗即位,未改元。詔御史臺遍牒諸路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并合該舉官臣僚,自今依應御札詔 所舉人充京官者,須是出身歷任勞考,無贓私過犯,方得同罪保舉聞奏,付銓司取索委實,即申中書取旨。
十月,詔:「近降舉官約束,或慮選人因小私過,致有滯淹。自今選人歷任有私罪杖已下,許轉運或提刑二人同罪保舉,即依舊施行。如轉運或提點刑獄一員,即更候朝臣二人。如無轉運、提點刑獄,即許朝臣七人,方與磨勘?!?
仁宗天圣元年八月,中書門下言:「準詔,升朝官每年準御舉官不得過三人,如已及三人,余并不行?!箯闹?。
十一月十三日,兩浙轉運使任 準御同罪保舉知秀州崇德縣向昱堪充京官親民任使,以舉主少罷之。仍令今后似此者,更候兩人奏舉,即施行。
十四日,樞密院言:「臣僚準御札及劉承渥起請,同罪奏舉使臣堪充合門祗候,除依條者即送三班院外,不應條者除轉運、提點刑獄,朝臣舉狀內
少畫一事件或才術者,付回本處,令依條舉奏。其少任數并見在任、該舉官臣僚,并令樞密院別置簿拘管。所貴今后舉到使臣,備見履歷次第,以備緩急差遣?!箯闹?。
二年六月,監(jiān)察御史李纮言:「近年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例及五人已上,及所舉之人四考以上者,并得磨勘引見。其間有在任已是一兩人奏舉,替后遷延,告囑外任官員論薦或請托,初得外處差遣臣僚發(fā)章奏。欲望自今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知軍州、通判、鈐轄、都監(jiān)崇班已上,并令奏舉本部內幕職、州縣官。在京大兩省已上,并許舉官。其常參官及館閣曾任知州、通判升朝官,許依條舉奏。余升朝官未經知州軍、通判已上差遣者,不在舉官之限。所舉之人,須是見在任所,舉主但有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兩人,便與依例施行;如是一名舉到,無本處知州軍、通判,即更候常參官二人保舉,并乞與磨勘。仍自今有犯罪至徒者,唯贓私踰濫、挾情固違不得奏舉外,余因公致私罪至徒,事理不重,亦許奏舉。」從之。
八月,福建路提點刑獄王耿等言:「群臣準詔舉官,保舉之后,雖見本人貪濁,為不許陳首,坐受追削。兼被舉者,緣此多務因循,罔修廉恥。況同罪舉官,法亦稍重??纸窈蟪剂艖肿铮y于舉薦,翻致下位多有遺才。望別定條制?!乖t審刑院、刑部大理寺參詳以聞。既而定議:「請自今因保舉轉官
后,卻有改節(jié)貪濁,并許元舉官具實狀陳首。據所陳體量得實,即依法斷遣,舉主免同罪;所陳虛妄,亦當勘罪。」從之。三年,光祿卿、知汝州王曉等同罪保舉本州島團練判官詹庠,吏部銓磨勘引對,詔授庠太子中允。既而曉陳首庠在任踰越者事,詔有司勘劾得實,遂止送銓小處官。
三年九月,詔自今但系提點刑獄勾當,不以官資,并許舉官。
四年六月,詔禮部尚書晁迥、四方館使高繼志等五十五人,保舉諸司使已下至合門祗候堪充邊上差使者各一人,趙稹已下保舉三班使臣有膽勇、諳會武藝、堪充巡檢捉賊差使者各一人。
九月,詔翰林侍講學士孫奭、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馮元于外任京朝官內同奏舉深明經義、長于講說、歷任無入己贓罪者三五人。
十一月,詔今后臣僚所舉,并須依元敕,于狀內具言所舉人有無親戚骨肉見任在朝文武職官。
五年六月,詔今后兩省五品已上官,每年許依御札同罪保舉幕職、州縣〔官〕五人。
七月,詔令樞密直學士李及、薛田、趙稹、龍圖閣直學士劉燁、右諫議大夫姜遵,于曾任知州、通判、太常博士以上,同罪保舉堪充錢谷、刑獄繁難任使者各兩人。
九月,詔開封府曹官并兩赤縣丞簿尉,并依奏舉到外任幕職、州縣官體例,磨勘施行。先是,侍御史李纮言條約舉(言)[官],止言諸路,不及開封府。至是,祥符縣主簿周成言請許比附施行,故降是詔。
六年八月,詔錢惟演、曹瑋、李迪、晏殊,及令御史臺告報宋綬等五十五人,限一月內各同罪保舉人材機略,諳歷邊事,或精熟武
藝,殿直已上、不曾犯贓罪使臣一人,曾經監(jiān)押、巡檢或知縣、寨主一任者,并許奏薦,當議相度任用。其所舉人,明言是與不是親戚故舊,及有無親戚見任中外文武職事,即不得舉兩府臣僚親戚并走馬承受、合門祗候已上。
十二月,詔:「今后應臣僚準御札并年終詔 ,同罪奏舉到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者,若已有準御札舉到人數得足,合該札下磨勘者,更不得帶下年終舉狀。如準年終詔 ,舉主人數得足,更不得帶下御札舉狀一處行遣?!?
《文獻通考》:天圣六年,詔審刑院舉常參官在京刑法司者為詳議官,大理寺詳斷、刑部詳覆法直官,皆舉幕職、州縣曉法令者為之。自請試律者,須五考有舉者,乃聽試律三道、疏二道,又斷中小獄案二道,通者為中格。時舉官擢人,不常其制。國子監(jiān)闕講官,嘗詔諸路轉運使舉經義通明者;或欲不次用人,又嘗詔近臣舉常參官歷通判無贓罪而才任繁劇者,己之親及執(zhí)政近屬毋得舉;欲官諸邊要,亦嘗詔節(jié)度使至合門使、知州軍、鈐轄、諸司使舉殿直以上材勇使邊任者,或令三司使下至天章閣待制舉奏之;邊有警,又或詔諸轉運使、提點刑獄、升朝官舉所部官才任將帥者;三路知州、通判、縣令,皆詔近臣舉廉干吏選任之,毋拘資格。至于文行之士,錢谷之才,刑名之學,各因時所求而薦焉。而守選者更郊赦減,與赴調。后立法,所舉未遷而罪贓暴露者,免劾。自天圣后,進者頗多,物議患其冗,始戒近臣非受詔毋輒舉官。又下詔風厲,毋以薦舉為阿私。其任用已至部使者,毋得復薦。失舉而已擢用,聽自言,不實,弗為負。
又詔磨勘遷京官者,增四考為六考,增舉者四人為五人,犯私罪又加一考。舉者雖多,無本道使旨,亦為不應格。議者以身言書判為無益,乃罷之。而試判者亦名文具,因循無所去取。
御史王端以為:「法用舉者兩人得為令,為令無過譴,遷職事官知縣,又無過譴,遂得改京官,乃是用舉者兩人保其三任也。朝廷初無參伍考察之法,偶幸無過,輒信而遷之。是以碌碌之人,皆得自進,因仍弗革,其弊將深?!鼓硕畋凰]為令,任內復有舉者,始得遷,否則如常選,無輒升補。時增設禁限,常參官已授外任,毋得奏舉京官,現任知州、通判升朝官,兵馬都監(jiān)、諸司副使以上,及在京員
外郎嘗任知州、通判,諸司副使嘗任兵馬都監(jiān)者,乃聽。明年,流內銓復裁內外臣僚歲舉數,文臣待制至侍御史,武臣自觀察使至諸司副使,舉吏各有等數,毋得輒過。而被舉者,須有本部監(jiān)司、長吏、按察官,乃得磨勘。睦州團練推官柳三變到官未踰月,而知州呂蔚薦之。侍御史知雜郭勸言蔚未睹善狀而薦之,蓋私之也。乃限到官一考方得薦。又詔選人六考改官而嘗犯私罪者加一考,知雜御史、觀察使以上歲舉京官不得過二人,其常參官毋得復舉,自是舉官之數省矣。又命監(jiān)司以所部州多少、劇易之差為舉令數,非本部無輒舉。其后又增舉主至三員。蓋官冗之弊浸極,故保薦之法,大抵初略而后詳也。
仁宗朝,尤以選人遷京官為重難。有司引對,法當與,帝亦省察其當否,乃可之。蘇軾《策別》曰:「國家取人,有制策,有進士,有明經,有諸科,有任子,有府史雜流。凡此者,雖眾無害也。其終身進退之決,在乎召見改官之日,此尤不可以不愛惜慎重者也。今之議不過曰多其資考,而責之以舉官之數。且彼有勉強而已,資考既足,而舉官之數亦以及格,則將執(zhí)文墨以取必于我,雖千百為輩,莫敢不盡與。臣切以為今之患,正在于任(文)[法]太過。是以為一定之制,使天下可以歲月必得,甚可惜也。方今之便,莫若使吏六考以上,皆得以名聞于吏部。吏部以其資考之遠近,舉官之眾寡,而次第其名。然后使一二大臣雜治之,參之以其材器之優(yōu)劣而定其等,歲終而奏之,以詔天子廢置。度天下之吏,每歲以物故罪免者幾人,而增其數,以所奏之等補之,及數而止,使其予奪亦雜出于賢不肖之間,而無有一定之制。則天下之吏不敢有必得之心,將自奮厲磨淬,以求聞于時。而向之所謂用人之大弊者,將不勞而自去。然而議者必曰:法不一定,而以才之優(yōu)劣為差,則是好惡之私有以啟之也。臣以為不然。夫法者,本以存其大綱,而其出入變化,固將付之于人。昔者唐有天下,舉進士者,群至于有司之門。唐之制,惟有司之信也。是故有司得以搜羅天下之賢俊,而習知其為人,至于一日之試,則固已不取也。唐之得人,于斯為盛。今以名聞于吏部者,每歲不過數十百人,使一二大臣得以訪問參考其才,雖有失者,蓋已寡矣。如必曰任法而不任人,天下之人,必不可信。則夫一定之制,臣亦未知其果不可以為奸也?!褂衷唬骸阜蛱煜轮舨豢梢匀巳硕?,故使長吏舉之。又恐其舉之以私而不得其人也,故使長吏任之。他日有敗事,則以連坐。其過惡重者其罰均。且夫人之難知,自堯舜病之矣。今日為善,而明日為惡,猶不可保,況十數年之后,其幼者已壯,其壯者已老,而猶執(zhí)其一時之言,使同被其罪,不已過乎!天下之人,仕而未得志也,莫不勉強為善以求舉。惟其既以改官而無憂,
是故蕩然無所不至。方其在州縣之中,長吏親見其廉謹勤干之節(jié),則其勢不可以不舉,彼又安知其終身之所為哉 故曰今之法責人以其所不能者,謂此也。一縣之長,察一縣之屬。一郡之長,察一郡之屬。職司者,察其屬郡者也。此三者,其屬無幾耳。其貪其廉,其寬猛,其能與不能,不可謂不知也。今且有人牧牛羊者,而不知其肥瘠,是可復以為牧人歟 夫為長而屬之不知,則此固可以罷免而無足惜者。今其屬官有罪,而其長不即以聞,他日有以告者,則其長不過為失察。而去官者,又以不坐。夫失察,天下之微罪也。職司察其屬郡,郡縣各察其屬,此非人之所不能,而罰之甚輕,亦可怪也。今之世所以重發(fā)贓吏者,何也 夫吏之貪者,其始必詐廉以求舉,舉者皆王公貴人,其下者亦卿大夫之列,以身任之。居官莫不愛其同類等夷之人,故其樹根牢固而不可動。連坐者常六七人,甚者至十余人,此如盜賊質劫良民以求茍免耳。為法之弊,至于如此,亦可變矣。如臣之策,以職司守令之罪罪舉官,以舉官之罪罪職司守令。今使舉官與所舉之罪均,縱又加之,舉官亦無如之何,終不能逆知終身之廉官而后舉,特推之于幸不幸而已。茍以其罪罪職司守令,彼其勢誠有以督察之。臣知貪吏小人無容足之地,又何必以舉官焉艱之。
石林葉氏曰:「祖宗時,監(jiān)司郡守薦部吏,初無定員,有其人則薦之,故人皆謹重,不肯輕舉,改官人每歲遂至數倍。事有欲革弊而反以為弊,固不得不謹其初。治平中,賈直儒為中司,嘗以為言,朝廷終莫能處。蓋人情沿習既久,雖使復舊,亦不可為也?!?
七年九月,詔兵部侍郎李迪已下至知雜御史,于一任通判已上朝官內,歷任無贓濫者,各同罪保舉一員堪充選擢繁難任使,不得舉執(zhí)政臣僚及自己親屬。
十月,詔:「諸路轉運及知州軍監(jiān)、朝臣并內殿崇班已上,于見任判司簿尉中,不以任數,有出身、四考已上、廉勤干濟、無贓私罪、堪充縣令者,除轉運使不拘人數外,其知州軍監(jiān)各同罪保舉一人。如未有人可舉,亦許審細察訪,續(xù)次并以聞。即不得保舉親屬。其得替常參官,不在舉限。有兩人奏舉,即送銓司,于縣令員闕處就近移注。如在任無贓罪,
其公私罪情理稍輕,及能區(qū)決刑獄不至枉濫,催理稅賦不致追擾,本州島府軍監(jiān)具請實理跡聞奏,得替日與職事官,再令知縣。如考滿依前無贓罪,雖有公私罪、情理不至重及有上件理跡,候到闕引見,特與京官。」
十二月,中書門下言:「文武臣僚準御札奏舉到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檢會天禧元年五月敕,兩省五品已上,每年許舉五人,其升朝官舉三人,即與依例施行。欲令諸道州府軍監(jiān)應合該舉官文武臣僚,除轉運、發(fā)運使、副使依舊不限人數外,余并依前項 旨,仍合具狀以聞。不得一狀內開坐兩人或三人。如一年內舉人數足,即更不得聞奏?!箯闹?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權判吏部流內銓王隨言:「在京文武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官,奏狀多無印記,難辨真?zhèn)巍S蚪窈髴e官并用舊條,奏狀須印。如勾當處無印,即于不系刑獄、錢谷司牒借使印,及于奏狀年月邊貼黃,明言使某處印。其貼黃亦須用印訖,方許于合門投進,所貴久遠有憑?!箯闹?
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詔:「大兩省官出外知郡,不得奏辟同判職官。其諸處知州,亦不得保舉見任同判?!?
十月二十一日,詔:「應在京升朝官及崇班已上已授外任差遣者,不得依御札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官?!?br />景佑元年五月一日,詔:「今后所差知州、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未到任,不得預先奏舉官員于轄下勾當?!?
二年
十月十八日,詔諸路轉運司令部內知州、知軍、通判、鈐轄、都監(jiān)、員外郎、諸司使已上,及總管、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今后如準御札奏舉使臣,除依條外,更須明言本人好人材、曾歷邊任、諳會弓馬,件析以聞。三班院如奏舉到使臣,依條七人已上,及今來指揮,方得聞奏。仍委審量(乞)[迄],差官呈試弓馬,如得中,即取旨。
寶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三司戶部判官郭稹言:「乞令諸路轉運使及提點刑獄之官保舉所部諳邊事臣僚?!乖t依所請,仍許并舉有武勇者,所奏并須同罪。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詔:「諸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及知州府軍監(jiān)、朝官、武臣,今后舉縣令,其舉主兩員內,但一員現任本部,一員現任別路州軍,許令保舉,其舉狀送銓量簿。舉主數足,依奏舉人例申中書,候降下,就近移注。余依天圣七年條制?!?
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詔:「應內外臣僚所舉幕職、州縣官,每年文臣待制已上三人,知雜御史已上二人,侍御史已下一人,武臣觀察使已上三人,合門使已上二人,諸司使已下一人,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臣僚依舊不限數。每人只作一名舉主。今后文臣知州軍、通判升朝官已上武臣知州軍內殿崇班已上,每年并許舉三人。其開封知府、推判官,依知州、通判例,每年各舉本部內官三人。在京文臣除知雜御史已上、武臣觀察使已上,每年許舉二人外,其余常參官
更不許舉官。其舉狀已到中書者,且與施行?!?
是月,又詔:「河北、陜西、河東三路,方用兵之際,而知州、通判、縣令,有司銓授,頗拘資格。其令翰林學士承旨丁度已下,各同罪舉廉干吏?!?
慶歷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詔:「臣僚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判司簿尉充縣令,流外出身州縣官(允)[充]令錄班行,其奏狀式樣,頒令遵用施行?!?
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詔:「三司丞郎給諫已上、兩省待制已上、御史中丞、正卿監(jiān),歲得舉正郎已下朝官不得過三人;起居郎、舍人、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少卿監(jiān),歲得舉員外郎已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左右司郎中、司諫、正言、三院御史并館職、知諫院、天章閣侍講、三司判官、開封府推判官并員外郎已上及正郎見任知州,有出身無贓罪者,并歲得舉太常博士已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安撫制置發(fā)運使、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于本部內得舉正郎已下朝官;提點刑獄使臣、發(fā)運、轉運判官,得舉本部內員外郎已下朝官,并不限人數。仍于狀內開說其人堪充何任使,同罪以聞?!?
七月二十九日,詔:「諸路轉運、按察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于常法舉官外,仍于轄下知州軍、知縣令中,選清白勤恪、政在愛民、不專委刑、人自悅服者,具的實治跡以聞,當議特行旌獎。令御史臺遍牒催促,如所舉謬妄,實時彈奏。雖舉未行,亦坐上書不實之罪?!?
五年二月,詔曰:「比者京朝官須因人保
任而始得遷官。朕念廉士或不能以自進也,其罷之?!箷r監(jiān)察御吏劉元瑜言:「近年考課之法,自朝臣轉員外郎,員外郎轉郎。郎中轉少卿、監(jiān),合須清望官五人保任,方許磨勘。浮薄之人,日趍權門,非所以養(yǎng)士之廉恥也。望酌祖宗舊規(guī),別立黜陟之法,庶幾可行?!构式凳窃t。
八月二十三日,詔廣南西路轉運鈐轄司體量邕、欽、廉邊海三州,宜、融、柳近溪洞三部,知州、監(jiān)押、寨主、巡檢使臣內(無)[有]心力武干者,并許舉官以聞。仍常令修完城壘。
十月十三日,詔:「今后臣僚下到舉合門祗候狀,須依祥符六年中劉承渥起請事件,方許投進?!?
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詔以三司近奏舉幕職、州縣官監(jiān)京師新城門,比舊三班使臣仍添食直錢。所舉之官,或規(guī)避遠適,或涉干禱,悉令放罷。卻差歷外任使臣,凡二年理為一任,食錢仍依新例。熙寧中復差幕職、州縣官。
八月六日,詔近臣舉文武官才堪將帥者,以名聞。
皇佑三年五月,宰臣文彥博等薦工部郎中直史館張、殿中丞王安石、大理評事韓維,皆以恬退,乞賜甄擢。詔賜張三品服,召王安石、韓維試于學士院。
六年,詔威、茂、黎、集、壁等知州及戎、瀘州通判,自今轉運司舉本路京朝官知縣前任成資今任一年,或前任一年今任二年者為之二年:原作「一年」,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改。,候滿三年,理初任通判。
十月,詔十路都總管、安撫使舉諸司副使、合門祗候材堪將帥者一人。
四年八月,詔文臣御史知雜已上、武臣觀察使已上,舉諸司副使至合門祗候堪提點刑獄任使者各一人。
是月,詔待制、觀察使已
上舉文武官任邊要者各一人,其已在邊及歷路分都監(jiān)者,勿舉。
五年七月十三日,詔:「御史臺察訪中外臣僚奏薦,如有所舉非其人者,立須彈奏,必行之罰,宜自近始。其已系提點刑獄已上差遣者,并不得薦舉。」嘉佑六年正月,御史臺乞申明此詔。有旨,本臺每于歲首舉行頒布。
十月七日,詔今后臣僚許令指射差遣者不得乞系舉官之處。革僥幸也。
至和二年二月十五日,侍御史毋湜言:「乞今后新除經略安撫使及沿邊總管、知州等,未到任間,不得奏辟武臣及班行充本路差遣。如到任后,果有怯懦昏昧、年老疾病之人,即具以聞。從朝廷審察其實,即許辟人沖替。所冀權臣之門稍息奔競,邊隅差遣,不至豪奪?!箯闹?。
十一月,詔吏部流內銓、南曹:「自今合舉官,文臣知雜御史、少卿監(jiān)、武臣合門使以上,并江淮發(fā)運、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使臣、開封府推判官、府界提點,更不限贓私罪,余犯私罪杖已上,并不理為舉主,若私罪笞者聽之?!?
嘉佑元年二月,吏部流內銓言:「請入令錄選人,舉主不犯贓濫及非致仕分司者,聽許收用?!箯闹?
二年五月,詔:「凡舉官已施行者,后雖有改節(jié),不許陳首。及被舉之人,毋得納舉主?!怪疗咴拢瑥驮t:「近制,舉官不許陳首,其在部內守官而改節(jié)者,許發(fā)摘,同自首法?!?
九月,樞密院言:「自今舉使臣,須本路安撫、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州、通判方理為舉主。其在京文臣非知雜御史、武臣
非觀察使已上,所舉毋得施行?!箯闹?。
十二月,詔:「大臣所舉館職,自今令中書籍記姓名,選文行為眾所推者與試。其考校毋得假借等第?!?
四年六月十一日,詔:「天下才行之士,慮有遺滯。宜令諸路經略安撫、轉運使、提點刑獄各于所部,舉見任、前任文資行實素著,官政尤異,可備升擢任使者,同罪保舉三人。前兩府臣僚許通舉內外官,并限一月聞奏。其已帶職及見任兩府與自己親戚,毋得舉?!?
八月二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唐介言:「近制令諸路監(jiān)司各舉官三員,以備擢任。切觀向者進用之人,巧于趍時,靡然成俗,宜稍澄清。乞應舉到官,委中書門下先擇材行惇樸、忠厚孝友、聞于眾者任用,其輕躁干進之士,雖名干集,亦乞稍賜裁抑?!箯闹?。
五年八月,吏部流內銓言:「諸州幕職官常闕八九十員,無合入資序人。請下知雜御史、三司副使、待制以上,各舉令錄、判司、主簿、尉二人,有出身四考,無出身五考,無贓私罪,有京官舉主三人者為之。」從之。
六年八月,詔:「自今諸路知州軍監(jiān)、知縣、縣令有清白不擾而實惠及民者,其令本路安撫、轉運使副、判官、提點刑獄官同罪保舉再任,委中書門下別加訪察。如其政跡尤異,當議更與推恩。」
八年十月,詔:「自今陜西四路極邊城寨主、都監(jiān)、監(jiān)押、巡檢,令帥臣舉官。」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二八 舉官 二
【宋會要】
太祖建隆三年二月,詔:「翰林學士文班常參官曾任幕職、州縣者,各舉堪為幕職、令錄一人。如有近親,亦聽內舉。即于舉狀內,具言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蛟诠儇潩岵还?,畏懦不理,職務廢闕,處斷乖違,量輕重連坐?!拱嗽拢笫斑z、知制誥高錫言:「近詔朝臣各舉所知,慮有納賄得薦者,請許人訐告。所告不實者罪之,如得實,告事人若白身授以官,有官請優(yōu)與獎擢。如是奴婢、房鄰、親戚相告,非仕宦者即給錢五十萬充賞。」從之。
四年,詔:「自前藩鎮(zhèn)多奏初官人為掌書記,頗越資序。自今歷兩任有文學者,方得奏舉。」又(語)[詔]:「自今諸州吏民不得即詣京師,舉留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等使,刺史、知州、通判、幕職、州縣等官,若實以治行尤異,固欲借留,或請立碑頌德者,許于本處陳述以俟報?!拐孀谙唐綍r復詔禁之。
干德二年七月,詔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等四十五人,于現任、前任京官、幕職、州縣官中各舉堪為藩郡通判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如敢徇情,致其人不職,并量事狀輕重連坐。
《文獻通考》:干德二年,詔翰林學士等四十二人各舉才堪通判者各一人。又詔吏部南曹以人才可副升擢者,送中書門下引驗以聞。上慮銓衡止憑資歷,或英才沉于下僚故也。
五年三月,詔曰:「進賢受賞,為官擇人,古之道也。朕憂勤政理,寤寐求賢,思得周才,寘之著位。凡百執(zhí)事,各舉所知。宜令翰林學士及文班升朝官以上,各于見任、前任藩郡賓幕、京朝官州縣正員官中舉堪為升朝官一人。除授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如或臨事乖方,罪狀顯著,并量輕重連坐?!?
是月,又詔曰:「咨于列岳,
唐堯舊章,責在諸侯,姬周故事。近詔有位,各舉所知,將廣敷求,宜詢牧伯。其令諸道于部內官吏中,有才識優(yōu)長、德行尤異者,節(jié)度使、留后、觀察使各舉二人,防御、團練使、刺史各舉一人赴京。朕當躬自咨詢,以觀器業(yè)。勉思進善,用副朕懷?!?
開寶三年四月,詔:「翰林學士及文班升朝官等,各于見任、前任藩郡幕職、京官、州縣官中舉堪為升朝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舉主姓名,后或抵罪,并當連坐?!?
《文獻通考》:開寶四年,詔:「自今諸州不得以攝官視事。其闕員處,實時以聞,當委有司除注。」
十一月,又詔:「近以諸道攝官,悉令罷去。及慮若更民政,欲著吏能,雷同遐棄,良可惜也。宜委有司按其歷任,經三攝無曠敗,即以名聞。任(為)[偽]署者,不在此限?!?
五年,先時令諸州印發(fā)春季選人文解,自千里至五千里外,分定日限為五等,各發(fā)離本處及京百司文解,并以正月十五日前到省,余季準此。若州府違限,及解狀內少欠事件、不依程序,本判官、錄事參軍、本曹官罰直殿選。諸州員闕并仰申闕解除,以木夾重封題號。逐季入遞合格日四時奏,年滿俟 下,準格取本司文解赴集流外銓,據狀申奏,依四時取解參選。至是國家取荊、益、交、廣,辟土既廣,吏員多闕,是以歲常放選。選人南曹投狀,判成送銓,銓司依次注授。其后選部闕官,即特詔免解,非時赴集,謂之放選,習以為常。取解季集之制,有名而無實矣。
六年十一月,詔:「應文班常參官進士及第者,各舉有文學一人,具名以聞?!?
《文獻通考》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先是,選人試判三道,考為三等,二道全通、一道稍次而文翰俱優(yōu)為上,一道全通、二道稍次而文稍堪為中,三道全次而文翰紕繆為下。判上者,職事官加一階,州縣官超一資;判中,依資;判下,入同類,黃衣人降一資。至是詔增為四等,以三道全次、文翰無取者為中下,依舊格判下之制;以三道全不通而文翰紕繆者為下,殿一選。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正月六日,詔曰:「令佐之任,最是親民。而所司掄材,未能允當。況今封疆盡辟,縣邑繁多,動皆缺員,歷年未補。銓衡則拘資敘而不擬,州
郡則緣下吏以為奸。朕思其所長,別立規(guī)制,與其循資而授任,不若校實以取材。宜令諸路轉運司下管內州軍長吏,于見任判司簿尉內有清廉明干者,具奏舉,當召赴闕引見,選充知縣。候三年滿無遺闕,當與酬獎。如有勞績,別議升陟?!?
二十八日,詔:「諸州知州、通判及監(jiān)筦事務、常參官等,如有履行著聞、政術尤異及文學優(yōu)贍者,委逐路轉運使各舉二人以聞,即當量材甄獎?!?
八月,詔翰林學士承旨、工部尚書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參官內保舉堪任三司判官及轉運使各一人。
七年六月,詔曰:「古者設進善之旌,下求材之詔,并命有位,各舉所知,蓋慮有被褐懷玉而不聞、拔茅連茹之靡及也。然而冒進者或出于僥幸,舉能者或因于請托。一言必召,若為其所窺;百里之賢,亦恐乎難致。爰舉舊典,式〔建〕新規(guī)。昔士伯之受田,不避于賞;何忌之辭酒,恐任其罰。故事彰灼,可舉而行。自今文武常參官所保舉人有罪連坐者,犯私罪無輕重減一等論,公罰即減二等論,仍著為令。」
八月十九日,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參官內,保舉堪任三司判官及轉運使各一人。
《文獻通考》:八年,詔自今應臨軒所選官吏,并送中書門下考其履歷,審取進止。時上選用庶僚,不專委有司,皆引對觀其敷納,有可采者悉與超擢。復慮因緣興矯飾徼幸冒進,乃有是詔。
雍熙二年正月,詔:「翰林學士、兩省、御史臺、尚書省官保舉京官、幕職、州縣官可升朝者各一人。所舉人若強明清白,當旌舉主;如犯贓
賄及疲弱不理,亦當連坐?!?
四年八月,詔曰:「進賢推士,當務至公;行爵出祿,固無虛授。茍畢得其材實,亦何吝于寵章。近日諸處奏薦,多是親黨,既傷公道,徒啟幸門。用塞津蹊,宜行條約。自今諸路轉運使副及州郡長吏并不得擅舉人充部下官,如有闕員,當以狀聞。違者科違制之罪?!?
端拱二年八月,詔諸道轉運使、知州軍、通判、監(jiān)當、京朝官、使臣不得舉奏幕職、州縣官,乞行升陟及有改移,如敢故違,科違制之罪。其闕官處,速具聞奏,當議注填。若幕職、州縣官全闕,即轉運司于員多處權差。如無,即于縣令、主簿全員處抽差,即不得差前任及丁憂官。
《文獻通考》:端拱二年,令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舉朝官一人為轉運使。是日,詔曰:「國家詳求干事之吏,外分主計之司,雖曰轉輸,得兼按察,總覽郡(廚)[國],職任尤重。物情舒慘,靡不由之。尚慮徼功,固當責實,交相繩檢,于理攸宜。自今轉運使凡厘革庶務,平反獄訟,漕運金谷,成績居最,及有建置之事,果利于民者,令諸州歲終件析以聞,非殊異者,不得條奏。詔三司、三館職事官已升擢者,不在論薦。其有懷才外任、未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舉?!?
四年,令內外官所保舉人有變節(jié)踰濫者,舉主自首,原其罪。上勵精求治,聽政之暇,因索兩省、兩制清望官名籍,問朝士有德望者,悉令舉官。仍令自今中外所舉之人,并須析其爵里及歷任殿最以聞,不得有隱。所舉責實無驗者罪之,如舉狀者有賞典。
淳化元年四月,詔:「知制誥已上每兩人,共于常參官內保舉一人堪充轉運使副者;員外郎已上每兩人,共于京朝官內保舉一人堪充知州、通判者。限兩月內以名聞,仍令御史臺催督?!?
二年九月,詔:「起居舍人、司諫、正言、三院御史、郎中、員外郎等,各于前任、見任判司簿尉內保舉堪任河北令錄者
各一人,在外任者附傳以聞?!?
三年正月,詔:「升朝官于京官內各舉奏一人堪充升朝官者,若有勞績事件,并仰條陳。如覆問不同,當罪舉主。諸司使、副使及三班供奉官已下,今后為人所舉者,亦準此,具諸實勞績事件。所舉官將來任使后有犯私罪者,舉主連坐?!?
二月三日,詔:「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翰林學士、尚書丞郎、兩省官給諫已上、御史中丞各于朝官內舉堪任轉運使者一人,京官內有才用強明者亦許稱舉。其見任轉運使副并三司、王府審刑院職任,不在舉限。」
四月,詔曰:「比令薦舉京官,將議選擢升朝,慮于下位,尚有遺才。其或已知姓名,見當任使,且非沉滯,何假薦揚 所舉京官除見在三司、三館并朝廷知名,已擢用外,宜令御史臺曉告于見任、前任京官中,有堪任擢用、未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舉。」
四年五月一日,詔曰:「向者上命有(無)[位],各舉所知。其有外寬內深,先廉后黷。修飾邊幅,初刻意以取容;污染脂膏,或中道而改節(jié)。既革面之可畏,信知人之為難,敗政聿彰,從坐斯及。有位之事,在責實以宜然;中庸之材,亦求備而非允。特申明詔,用示至公。自今內外官所保舉內有改節(jié)為非者,并許舉主陳首,免其罪?!?
七月,詔諸道轉運使、副使、知州、通判、知軍監(jiān)等,各于部內見任幕職、州縣官舉通明吏道及精修儒行者各一人。
八月,詔:「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翰林樞密直
學士、尚書丞郎、兩省給舍已上及三司判勾,各于京朝官內舉廉勤強干、明于錢谷、堪任三司判官者一人。其見任轉運使、副使及年齒衰邁者,不在舉限?!?
九月,詔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給事中陳恕、左諫議大夫魏庠、寇準、右諫議大夫趙昌言、起居舍人知制誥呂佑之等于幕職、州縣官內舉堪任京朝官者各二人,左司諫呂文仲等九十七人,于幕職、州縣官內舉堪充五千戶已上縣令者各二人。先是,太宗盡索兩省御史臺班簿,親擇給舍已下,令舉官。佑之新坐舉妻族東野、日宣貶秩。至是牽復,帝閱之,宰臣言前舉無狀,帝曰:「此正可令贖過?!构适兹⊙?。
閏十月二日,詔:「今后文武臣僚、轉運使、副使、知州、通判等準 舉官,及京朝官、使臣因使采訪到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在官廉干,及及踰違弛慢者天頭原批:「第二『及』字,疑『后』字或『久』字。」,并須具逐人歷任勞績、過犯,件析以聞。如經磨勘覆問不同,當罪舉主及所言之人。如將來任使,有犯入己贓者,亦當連坐?!?
四日,詔曰:「為國之道,不過稱其善人;立身之方,亦在伸于知己。向者并令慰薦,思振滯淹。而乃蔑視憲章,公行請托。盤辟雅拜,昔者猶坐于左遷;朋黨比周,今茲不畏于輿誦。宜別申于約束,庶漸致于澄清。自今中外官所有論薦,并須列所舉官爵鄉(xiāng)里及履歷殿最,件析以聞,不得有隱?!?
五年十一月,詔宰相呂蒙正、參知政事蘇易簡、呂端、寇準、知樞密院事劉昌言、向敏中至兩省給諫、知制誥已上,各舉有器業(yè)可任以事者一人。初,帝因言:「多士滿朝,求一材中轉運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蓋人不易知爾。求人之要,莫若責舉?!挂蛟t蒙正已下各舉所知。蒙正曰:「臣備位宰相,可以進退百官。今獨一二人,是示天
下隘也。」帝曰:「宰相舉官,前代當有故事?!乖t史館檢討,史館具故實上之。帝謂蒙正:「虞丘子舉孫叔敖,崔佑甫舉吏八百員,狄仁杰自薦其男光嗣,何謂無也 」因書優(yōu)孟對楚莊王錄孫叔敖之嗣故事為一幅,以賜蒙正等。故各以名聞。
至道二年閏七月,三司言諸州闕監(jiān)當、京朝官共五十余員。詔左丞李至等八十四人,各于州縣、幕職中保舉廉恪有吏干、可任以事者一人。
真宗咸平元年六月四日,詔:「三司使、尚書丞郎、給諫、知制誥、知雜御史等,各于朝官內舉廉慎強干、堪轉運使副者,不限人數。如任使后犯贓罪,并當連坐。曾任轉運使、副使及三司職官者,不在舉限?!?
八日,詔:「諸路知州軍、通判,自今舉管內京朝、幕職、州縣官,各具勞績及委實公廉干事,如經擢任,有違犯,并當連坐?!?
十二月,詔見任三司判官、主判官王渭等各舉常參官堪知州者一人,如有贓污不治,即坐之。
二十三日,詔:「今后應諸路轉運使副奏舉官,并須坐保明以聞?!?
二年正月,詔:「尚書丞郎、給諫、知制誥各舉升朝官一人,詳明吏道、可守大郡者,限一月內以名聞。俟更三任,有政績,當議獎其善舉;有贓私罪,亦連坐之。」
六月,詔:「如聞州縣闕員甚多,可選朝官有清望者,不限員數,令各舉所知,以補員闕。」
九月,詔宰相張齊賢已下各舉曉錢谷朝官一員,如不稱職,連坐舉主。
《文獻通考》:真宗咸平二年,秘書郎陳彭年請復舉官自代之制。詔秘書直學士馮拯、陳堯叟參詳之。拯等上言:「竊詳往制,常參官及節(jié)度、觀察、防御使、刺史、少尹、畿赤令并七品以上清望官,授訖三日內,于四方館上表讓一人以自代,其表付中書門下。每官闕,則以見舉多者量而授之。今緣官品制度沿革不同,伏請令
兩省、御史臺官、尚書省六品以上、諸司四品以上,授訖,具表讓一人自代,于合門投下,方得入謝。在外者,授訖三日內,具表附驛以聞。」詔可。
三年二月,詔:「翰林學士、給諫、知制誥、尚書丞郎、郎中、御史中丞、知雜、三館、秘閣、三司官舉員外郎已下京朝官有材武堪邊任者,知雜而上各二人,郎中而下各一人,限五日以聞。后不如所舉,并當譴責?!?br />四年三月四日,詔史館修撰韓援等各舉御史臺推勘官。
十一日,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范正辭言:「牧宰之官,最為急務。今舉屯田員外郎吳蒨等五人堪知大郡,令蒨等于前資見任京官令錄、判司、司理參軍、簿尉內各舉知縣、縣令三人?!箯闹?。
六月,詔:「諸路轉運使、副使自今薦舉官屬,當具歷任無贓私罪及條其績 以聞。異時擢用,不如所舉,連坐之?!?
五年四月,詔兩省五品已上保舉御史臺推直推勘官、大理寺詳斷官。時言事者請勿令本司長官奏薦天頭原批:「『時言事者』十七字,似應雙行小字?!?,防朋比也。
景德元年七月,詔:「四川、河東等三路見闕幕職官七十八員,宜令諸路轉運司〔于〕所部州縣內保舉以充,仍具歷任功過、連坐以聞?!?
八月,詔常參官二人共舉州縣官一員充幕職,如犯贓私罪,并連坐。時流內銓言:「天下幕職官多歲滿者,常選中少正入資序人注擬?!挂蛴惺窃t。
九月九日,詔翰林學士承旨宋白已下七十二人,于京朝官及諸司使以下、合門祗候以上,舉歷任無贓罪、堪充大藩及邊郡知州各一人,具歷任功過以聞。如任用后犯贓及不如所舉,并連坐之。
二十八日,詔:「內
外文武臣僚自來所舉官,其有中道變節(jié),致 公舉。若或不令陳首,必慮連累滋多。宜令御史臺告報。今后舉官,如因奏任用后,其人改節(jié)踰違,不如舉狀,并許舉主陳首,特免連坐。其被舉者,當申懲責。」
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詔:「河北、河東、陜西路緣邊知州軍不得舉官為通判、幕職、巡檢?!箯暮颖鞭D運使劉綜之請,以既為所舉,則在職依違,不能協(xié)正公務也。
十二月,詔翰林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邢昺、尚書戶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張雍、龍圖閣待制杜鎬、諸王府侍講孫奭同于京朝官及幕職、州縣官中保舉儒學該博、德行端良、堪充學官十人。
三年五月,以寧州推官田航為光祿寺丞充國子監(jiān)直講。翰林侍講邢昺等承詔舉學官,言航好學有操行,可副此選。因召至京,令學士院洎中書試講三《傳》、《書》,皆如其言,故有是命。
四年六月,詔:「三班使臣中頗有負材能者,朝廷雖切旌擢,恐未周悉。宜令吏部尚書張齊賢已下三十人,各保舉供奉官至殿直謀略武勇、知邊事二人,具名以聞,當議優(yōu)嘉進用。」
七月,詔:「文武官連坐奏舉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自今須顯有邊功及自立規(guī)畫、特著勞績者,乃以名聞。如考課改官,與元奏不同,當行朝典?;蚋墓俸蠓岗E,舉主更不連坐。如循常課績歷任奏舉者,改官犯罪,并依條連坐。其止舉差遣,本人在所舉任內犯贓,即用連坐之制。其改他任,縱犯
贓罪,亦不須問?!?
十月,詔翰林學士晁迥等各舉常參官堪充大藩知州者二人,具歷任功過以聞。如任使后不如所舉,并當連坐。真宗親閱班簿,擇朝臣有公望者,得迥等五十人,令保任焉。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日,詔群臣保舉幕職、州縣官不得舉纔經一任及無勞績者。
十八日,詔:「自今諸路轉運、發(fā)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官保舉京朝幕職、州縣官使臣,如改官后,一任或兩任及五年無遺闕,有勞績干事者,其本官及舉主并特酬獎;除私罪外,雖有遺闕,系杖以下公罪者,亦別取進止。若歷任內犯入己贓,并同其罪。」
《文獻通考》:大中祥符二年,詔幕職、州縣官初任者或未熟吏道,群官勿得薦舉。
三年正月,詔內外官所舉幕職、州縣官,并須經三任六考。
四月,詔曰:「朕以六合之大,萬務之繁,思獲時才,共興邦治。欲庶官之咸允,在慎簡以為宜。顧惟綱條,未甚振舉。廣薦揚之路,則奔競滋多;絕保任之文,則俊英易失。爰議酌中之制,用成可久之規(guī),冀協(xié)僉謀,以防過聽。自今每年終,翰林學士已下常參官,同舉外任京朝官三班使臣、幕職、州縣官各一人,明言治行,堪何任使,或已自諳委,或眾共推稱。至時,令合門、御史臺計會催促。如年終無舉官狀,即具奏聞,當行責罰。如十二月內差出,亦須舉官后方得入辭。諸司使至內殿崇班,曾任河北、河東、陜西及川、廣鈐轄親民者,亦同此例。諸路轉運使副、提點刑獄官、知州軍、通判,結罪奏舉部內官屬,不限人數,明言在
任勞績。如無人可舉及顯有踰濫者,亦須指述,不得顧避。以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已前到京,如有違限,委都進奏院具名以聞,當依不申考帳例科罪。三司使、副使,即結罪奏舉在京掌事京朝官、使臣,并令中書置籍,先列被舉人名銜,次列歷任功過及舉主姓名,薦舉度數,一本留中書,一本常以五月一日進內,次年籍內系計向來功過(又)[及]薦舉度數,使臣即樞密院置籍。兩省、尚書省、御史臺官,凡出使回,并須采訪所至及經歷鄰近群官治跡善惡以聞。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官、知州、通判到闕,各具前任部內官治跡能否,如鄰近及經由州縣訪聞 官善惡,亦許同奏,先于合門投進后方得入見。或朝廷要人任使及有不治州縣、難(于)[了]公事,并于上件籍內選擇過犯數少,舉任課績數多,并資歷相當者差委,仍于宣敕內盡列舉主姓名,或能一任干集,即特與遷轉,茍不集事,本犯雖不去官,亦移閑慢僻遠處。內外群臣并舉及三人干事者,仰中書、樞密院具名取旨,當與酬獎;如并舉三人不集事,坐罪不至去官,亦仰奏裁,當行責降;或得失相參,亦與折當。諸路轉運司、諸州軍管內,有未中倫理及繁難事務,須朝廷選官臨 者,三司、審刑院有累經會問、舉駁未了錢谷刑獄公事,委是州縣不能結絕,須自朝廷遣官者,亦于籍內選差。幕職、州縣官三任七考已上,使臣在班十年以上,歷任無私罪,實有課績,無
人奏舉者,亦許經所(由)司自敘,令主判官驗問材地可否,選人試刑名、時務各三道,使臣愿試邊事及刑名、時務者亦聽。如實有可取,即送中書、樞密院再加考覆取裁。如流內銓、三班院體量得選人、使臣別無殿累,顯有勞績,書判材職實堪任使者,亦許先送中書、樞密院參詳,別與引見。每年各不過十人,不得將勢家子弟充數。近臣除郊祀、承天節(jié)及委寄差遣舊有恩例外,更不得非次為親戚陳乞恩澤。」
祥符四年七月,詔刑部:「自今每有審官院牒問舉主負犯,并疾速結絕供報?!?
十一月,法寺言:「自今連坐保舉京朝官、使臣、幕職、州縣官,欲乞所保舉犯私罪入己贓罪至死者,舉主減死一等斷遣。余依前后條貫施行?!箯闹?
五年二月,詔翰林學士已下,準詔所舉京朝官百七十一人,具舉主及本官歷任簿進入,已曾進入者,止具舉主及本官新授見任以進。
六月,詔曰:「朕向虞下位,尚有遺材,務廣搜揚,俾從保任。盈庭之士,削牘繼臻,茍或久處外官,未能自達,共形封奏,諒協(xié)至公。其有來赴闕庭,方參選調。軒墀引對,備著于常規(guī);課最陟明,何煩于外獎。茲為昧進,非可久行。自今〔在〕京常參官二員,共舉幕職、州縣官一員充京官者,聽舉見任在外官。其已得替赴闕參選者,不在舉限?!?br />七月,上封者言:「奏舉使臣,皆無期限。雖元限七人,有一月中連五人舉者?!乖t樞密院自今引對,具奏舉年月日
以聞。
八月二十二日,詔:「應保舉官有誤犯私罪,非故違者,自今勿連坐舉主?!?
六年四月,詔:「今后臣僚舉奏三班使臣,并須件析本人履歷勾當及有何才術、廉干,候至三班院磨勘日,更令問驗引見?!?
七年正月,詔樞密院王欽若、陳堯叟、御史中丞馮拯、吏部侍郎林特各于見任供奉官、侍禁、殿直內舉一人,素謹行藏,兼資武勇,或勵精民政,或練習軍機,勤干可以剸煩,智能足以取眾,并須無贓濫及習識文字,明具所長、堪何任使,限一月內以聞。如擢用后犯入己贓,悉當同罪。自余贓私及不如舉狀,亦當連坐。其合門祗候、諸路走馬承受公事者,不在舉限。
四月,中書門下言:「文武臣僚年終舉到幕職、州縣官,今欲定五人以上,同罪保舉者,替日令吏部流內銓磨勘引對?!箯闹?
十二月,詔王欽若、陳堯叟、馮拯、趙安仁、林特各于見任京朝幕職、州縣官內,共舉兩人,或博知民政,或更練刑章,或可蒞繁劇之司,或可守邊防之寄。并須自來無贓濫,及幕職、州縣官考限合得元 者,各具所長、堪何任使。如任用后犯入己贓,并當同罪。其余贓私罪及不如所舉狀,亦當連坐。仍限十日內具名以聞。
八年正月八日,中書進呈御史中丞馮拯應詔舉太常博士知桂州王專、大理寺丞河南府軍巡判官趙喻。帝曰:「此所舉官,當與常異。并令轉官,專與轉運使、副使,喻與通判差遣?!乖壮纪醯┰唬骸竿鯇G昂笫?
六人保舉,轉官亦已三年,誠如圣旨處分。趙喻近得京官,欲止升差遣。今后舉官,欲并以考第歷任進呈?!沟廴恢?
二十三日,中書以準敕舉官姓名進呈,請以歷任及為人所舉多者,入大藩知州、提點刑獄為一等,大藩通判、小郡知州為一等,幕職、州縣官年限及元敕歷任無過者,令銓司注替磨勘引見。從之。
閏六月,詔內外文武臣僚,一年內或準詔,或使回,或年終,許就一次舉官,并須同罪。轉運使、副使自依元敕。
十月,詔馮拯:「日下于見任京朝官內,自來無贓濫者,各舉一人,充川峽知州、知軍、通判。如任使后犯入己贓,或酷刑枉法及生事者,并當同罪。不如舉狀,亦當連坐。如顯勞 ,候得替日,當議別與升陟。繼續(xù)兩任差使,別無不了,其舉主亦加酬獎?!瓜仁?,上封事者言朝廷擇幕職、州縣官,眾所保舉者授京官,如川、峽縣邑,多得良吏。而川峽知州、通判,審官院以資例差往,頗有老病不理者。故有是命。
九年三月十八日,詔曰:「國家屢詔有位,各舉所知,俾獲干材,用委事任。而多乖精擇,深誤柬求。雖濫薦以當辜,亦徇私之難恕。尚敦戒諭,庶 至公。應有同罪保舉官員,其所舉官或犯入己并枉法贓等罪,勘到舉主公案內有不至追官停任及該赦恩原免并減降者,仰審刑院具情理取旨,當議量輕重降官秩或差遣。如日前所舉官卻聞有貪濁,亦許陳首。今后即常切慎擇廉能,方形公舉,更不在陳首之限。」
二十一日,詔樞密院:「自今臣僚奏舉三班使臣內有
在外舉奏同官者,勘會以聞。其朝官諸司使副未歷外任差遣而舉官者,不得行用?!故菤q河陽陳堯叟、永興寇準、許州石普各奏舉本任內使臣,悉罷之。
八月二十五日,上封事者言:「近日所舉三班使臣,多非素諳才器,但受請托。到闕之后,章薦交上,頗失國家擇才之旨。乞自今見任知州、通判、本路鈐轄、都監(jiān)、諸司校副以上,乃得發(fā)奏。所舉之人,須經兩任監(jiān)押、巡檢無遺闕(考)[者],其舉主見在任,即許行用。內有事故者,不得理為七人之數?!箯闹?。
二十七日,詔:「今后臣僚等或罷在京及外處官員,政治有聞,公忠可舉,意不掩善,欲達朝廷,及貪黷徇私,踰違昏昧,志思嫉惡,欲以盡規(guī),并仰明獻封章,當行覆驗,虛實之際,賞罰攸存。不得更因上殿,口有陳奏?!褂稚戏庹哐裕骸钙蜃越裎奈涑剂排e官,須是在知州、知軍、通判、鈐轄、都監(jiān)系升朝官及諸司使、副使已上,并制置發(fā)運司及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方得舉官。其所舉之人,須是曾經監(jiān)押、巡檢兩任無遺闕者。并乞令三班院合磨勘使臣,其舉主須是見在任勾當者。如有事故,不得一例理作七分之數,庶無濫舉,以副詢求。」
十月十一日,詔戶部尚書馮拯、尚書右丞趙安仁、吏部侍郎林特已下四十八人,于〔任〕見勾當事、供奉官、侍禁、殿直內舉一人,素守廉勤,兼資公器,精通民政,詳練武經,咸以名聞。仍須曾任監(jiān)押、巡檢,自來無贓濫及識字者,明具所長、堪何任使。其幼小未歷事務,年老不
任委用者,不在保舉。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贓,并當同罪。其余贓私罪及不如舉狀,亦當連坐。仍限一月內,具姓名實封聞奏。所舉之人內有權要骨肉及親戚者,并于狀內開說。其合門祗候、寄班諸路承受公事使臣,并不在保舉之限?!?
二十八日,詔秦州曹瑋于內殿承制已上至諸司使內,舉兩人堪充鎮(zhèn)戎軍知軍者,密以名聞。見任要沖者,不在舉限。
十二月,詔臣僚準詔舉三班使臣內曾經兩次監(jiān)押或巡檢,每次各及二年半已上者,方得理兩任。
天禧元年四月五日,詔三班院:「今后臣僚準詔保舉使臣,別無違礙者,依例施行。內歷任曾犯私罪者,奏取進止?!?
二十五日,向敏中等言:「近日朝臣舉官,有一歲之中舉十余人者。又部內監(jiān)當朝官舉本處幕職官者,或傷于泛濫,或涉于嫌疑。欲厘革其弊?!沟墼唬骸缚蓹z詳舊制,別加條約?!?
五月,御史知雜、權同判吏部流內銓呂夷簡言:「今后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使臣并知州、通判,只得保舉本部內幕職、州縣官,應監(jiān)當物務、知縣京朝官并在京常參官,并不得輒有奏舉?!乖t:「因罪降充監(jiān)當者,不得舉官,并知縣、朝臣不得舉所統(tǒng)攝處幕職曹官,其余并仍舊。所舉到幕職、州縣官,歷任及四考已上,并與勘會施行?!?
六月,上封者言:「邊鄙雖寧,武備難闕,望令群臣各舉將帥之才。如邊上未有員闕,即且于內地州軍差遣,緩急足副推擇?!鼓嗽t
宰臣王旦等各舉所知三兩人,具名以進。
二十八日,樞密院言:「(又)請令宰臣以下,各于京朝官、幕職等官及合門祗候已上,舉堪任將帥者各三兩人?!瓜蛎糁械仍唬骸笀?zhí)政之地,日奉僉諧,茍有見聞,便可論薦。若更特降詔旨,明述封章,不惟結于私恩,亦恐別興輿議?!沟廴恢?br />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應準詔舉到京朝官,候得替,令審官院勘會,知縣與通判差遣,通判與知州,并合入知州、通判者,更升藩鎮(zhèn)差遣。所有縣令候得替,令銓司磨勘奏裁?!?
是月,三班院言:「保舉使臣,有歷三四任及八九年者,以每任不及二年半為礙。詳觀詔意,蓋欲更事歲久,即為甄敘。望自今但兩任已上,不因公事移替,計五年者,悉許施行。」從之。
四月,詔:「自今命官使臣犯贓,不以輕重,并劾舉主,私罪杖已下不問?!?
閏四月,詔戶部尚書馮拯已下,并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并令于幕職、令錄、知縣內同罪保舉一人,充京官監(jiān)當。
十月,樞密直學士王曉言:「今后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舉官,望不許預先移牒報知,免立私恩,庶臻公道?!乖t令別行條約。
三年十月,中書言:「群臣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者,欲俟舉主及五人,即以名聞,庶懲濫進。」從之。
《文獻通考》:天(僖)[禧]三年,吏部銓言:「本司令錄稍多,員闕甚少,請權借審官院京朝官知縣闕注擬一任?!乖t審官院以五千戶以下縣借之。
四年四月,詔:「自今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合磨勘者,其所舉官更不候得替,令
銓司磨勘歷任功過,申中書,依例取旨。許引見者,候本人參選,勘會今任過犯,除贓罪踰濫及私罪徒已上,及因公罪非次替罷,即別候指揮。自余速申中書,差官考試,不須候三兩人,逐旋試判,磨勘引見?!?
九月,詔翰林侍讀學士張知白等一十二人,玉清昭應宮副使林特、三司使李士衡、龍圖閣學士陳堯咨、樞密直學士薛映、李及、馬元方、張士遜、兵部侍郎馬亮、給事中李應機、王隨、右諫議大夫段曄。于朝官內各舉堪充錢谷刑獄任使二人;工部尚書晁迥等九人,翰林學士楊億、劉筠、晏殊、龍圖閣直學士呂夷簡、戶部侍郎利瓦伊、知制誥李諮、宋綬、張師德。于朝官內各舉文學優(yōu)長、履行清素二人;給事中樂黃目、孫奭等八人,右諫議大夫趙稹、龍圖閣待制李虛己、李行簡、少府監(jiān)薛顏、太常少卿趙湘。于朝官內各舉堪充大藩郡知州各二人;轉運使、副使、勸農使于前任見任幕職、州縣官內,各舉堪充京官、知縣二人;知制誥祖士衡、錢易等五人,知雜御史劉燁、直龍圖閣魯宗道、馮元。于太常博士已上各舉材堪御史者一人。所舉須素無贓濫,如遷擢后犯贓,并當同罪;不如所舉,亦從連坐。限十日內,具名以聞。
五年五月,同判流內銓劉燁言:「自經奏舉,已經磨勘引見,不轉京官選人,雖在假告者,望令銓司依合入遠近資敘,注擬曉告,候公參日,習儀入謝。再有人奏舉,率因請托專務僥求者,乞不與施行?!乖t:「應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等,自今在任并得替到闕,并許依常例奏舉本路轄下幕職、州縣官外,若是非次特 令舉官,須是本任轄下無官可舉,
仍于奏狀內開說,方得舉別路官員,并內外升朝親民官等保舉到官員,亦仰勘會在任日曾有人同罪保舉,并不是選人得替后一并奏舉,非涉前項請托者,及應得元條貫人數,即與依例施行。若是曾經磨勘引見,未與改轉,并得指揮候更有人舉者,并逐旋行下銓司,依劉燁所請,速與注官。如再有人舉,更候此任回日,方得施行?!?
干興元年六月,仁宗即位,未改元。詔御史臺遍牒諸路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并合該舉官臣僚,自今依應御札詔 所舉人充京官者,須是出身歷任勞考,無贓私過犯,方得同罪保舉聞奏,付銓司取索委實,即申中書取旨。
十月,詔:「近降舉官約束,或慮選人因小私過,致有滯淹。自今選人歷任有私罪杖已下,許轉運或提刑二人同罪保舉,即依舊施行。如轉運或提點刑獄一員,即更候朝臣二人。如無轉運、提點刑獄,即許朝臣七人,方與磨勘?!?
仁宗天圣元年八月,中書門下言:「準詔,升朝官每年準御舉官不得過三人,如已及三人,余并不行?!箯闹?。
十一月十三日,兩浙轉運使任 準御同罪保舉知秀州崇德縣向昱堪充京官親民任使,以舉主少罷之。仍令今后似此者,更候兩人奏舉,即施行。
十四日,樞密院言:「臣僚準御札及劉承渥起請,同罪奏舉使臣堪充合門祗候,除依條者即送三班院外,不應條者除轉運、提點刑獄,朝臣舉狀內
少畫一事件或才術者,付回本處,令依條舉奏。其少任數并見在任、該舉官臣僚,并令樞密院別置簿拘管。所貴今后舉到使臣,備見履歷次第,以備緩急差遣?!箯闹?。
二年六月,監(jiān)察御史李纮言:「近年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例及五人已上,及所舉之人四考以上者,并得磨勘引見。其間有在任已是一兩人奏舉,替后遷延,告囑外任官員論薦或請托,初得外處差遣臣僚發(fā)章奏。欲望自今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知軍州、通判、鈐轄、都監(jiān)崇班已上,并令奏舉本部內幕職、州縣官。在京大兩省已上,并許舉官。其常參官及館閣曾任知州、通判升朝官,許依條舉奏。余升朝官未經知州軍、通判已上差遣者,不在舉官之限。所舉之人,須是見在任所,舉主但有轉運、制置、發(fā)運、提點刑獄、勸農使、副使兩人,便與依例施行;如是一名舉到,無本處知州軍、通判,即更候常參官二人保舉,并乞與磨勘。仍自今有犯罪至徒者,唯贓私踰濫、挾情固違不得奏舉外,余因公致私罪至徒,事理不重,亦許奏舉。」從之。
八月,福建路提點刑獄王耿等言:「群臣準詔舉官,保舉之后,雖見本人貪濁,為不許陳首,坐受追削。兼被舉者,緣此多務因循,罔修廉恥。況同罪舉官,法亦稍重??纸窈蟪剂艖肿铮y于舉薦,翻致下位多有遺才。望別定條制?!乖t審刑院、刑部大理寺參詳以聞。既而定議:「請自今因保舉轉官
后,卻有改節(jié)貪濁,并許元舉官具實狀陳首。據所陳體量得實,即依法斷遣,舉主免同罪;所陳虛妄,亦當勘罪。」從之。三年,光祿卿、知汝州王曉等同罪保舉本州島團練判官詹庠,吏部銓磨勘引對,詔授庠太子中允。既而曉陳首庠在任踰越者事,詔有司勘劾得實,遂止送銓小處官。
三年九月,詔自今但系提點刑獄勾當,不以官資,并許舉官。
四年六月,詔禮部尚書晁迥、四方館使高繼志等五十五人,保舉諸司使已下至合門祗候堪充邊上差使者各一人,趙稹已下保舉三班使臣有膽勇、諳會武藝、堪充巡檢捉賊差使者各一人。
九月,詔翰林侍講學士孫奭、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馮元于外任京朝官內同奏舉深明經義、長于講說、歷任無入己贓罪者三五人。
十一月,詔今后臣僚所舉,并須依元敕,于狀內具言所舉人有無親戚骨肉見任在朝文武職官。
五年六月,詔今后兩省五品已上官,每年許依御札同罪保舉幕職、州縣〔官〕五人。
七月,詔令樞密直學士李及、薛田、趙稹、龍圖閣直學士劉燁、右諫議大夫姜遵,于曾任知州、通判、太常博士以上,同罪保舉堪充錢谷、刑獄繁難任使者各兩人。
九月,詔開封府曹官并兩赤縣丞簿尉,并依奏舉到外任幕職、州縣官體例,磨勘施行。先是,侍御史李纮言條約舉(言)[官],止言諸路,不及開封府。至是,祥符縣主簿周成言請許比附施行,故降是詔。
六年八月,詔錢惟演、曹瑋、李迪、晏殊,及令御史臺告報宋綬等五十五人,限一月內各同罪保舉人材機略,諳歷邊事,或精熟武
藝,殿直已上、不曾犯贓罪使臣一人,曾經監(jiān)押、巡檢或知縣、寨主一任者,并許奏薦,當議相度任用。其所舉人,明言是與不是親戚故舊,及有無親戚見任中外文武職事,即不得舉兩府臣僚親戚并走馬承受、合門祗候已上。
十二月,詔:「今后應臣僚準御札并年終詔 ,同罪奏舉到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者,若已有準御札舉到人數得足,合該札下磨勘者,更不得帶下年終舉狀。如準年終詔 ,舉主人數得足,更不得帶下御札舉狀一處行遣?!?
《文獻通考》:天圣六年,詔審刑院舉常參官在京刑法司者為詳議官,大理寺詳斷、刑部詳覆法直官,皆舉幕職、州縣曉法令者為之。自請試律者,須五考有舉者,乃聽試律三道、疏二道,又斷中小獄案二道,通者為中格。時舉官擢人,不常其制。國子監(jiān)闕講官,嘗詔諸路轉運使舉經義通明者;或欲不次用人,又嘗詔近臣舉常參官歷通判無贓罪而才任繁劇者,己之親及執(zhí)政近屬毋得舉;欲官諸邊要,亦嘗詔節(jié)度使至合門使、知州軍、鈐轄、諸司使舉殿直以上材勇使邊任者,或令三司使下至天章閣待制舉奏之;邊有警,又或詔諸轉運使、提點刑獄、升朝官舉所部官才任將帥者;三路知州、通判、縣令,皆詔近臣舉廉干吏選任之,毋拘資格。至于文行之士,錢谷之才,刑名之學,各因時所求而薦焉。而守選者更郊赦減,與赴調。后立法,所舉未遷而罪贓暴露者,免劾。自天圣后,進者頗多,物議患其冗,始戒近臣非受詔毋輒舉官。又下詔風厲,毋以薦舉為阿私。其任用已至部使者,毋得復薦。失舉而已擢用,聽自言,不實,弗為負。
又詔磨勘遷京官者,增四考為六考,增舉者四人為五人,犯私罪又加一考。舉者雖多,無本道使旨,亦為不應格。議者以身言書判為無益,乃罷之。而試判者亦名文具,因循無所去取。
御史王端以為:「法用舉者兩人得為令,為令無過譴,遷職事官知縣,又無過譴,遂得改京官,乃是用舉者兩人保其三任也。朝廷初無參伍考察之法,偶幸無過,輒信而遷之。是以碌碌之人,皆得自進,因仍弗革,其弊將深?!鼓硕畋凰]為令,任內復有舉者,始得遷,否則如常選,無輒升補。時增設禁限,常參官已授外任,毋得奏舉京官,現任知州、通判升朝官,兵馬都監(jiān)、諸司副使以上,及在京員
外郎嘗任知州、通判,諸司副使嘗任兵馬都監(jiān)者,乃聽。明年,流內銓復裁內外臣僚歲舉數,文臣待制至侍御史,武臣自觀察使至諸司副使,舉吏各有等數,毋得輒過。而被舉者,須有本部監(jiān)司、長吏、按察官,乃得磨勘。睦州團練推官柳三變到官未踰月,而知州呂蔚薦之。侍御史知雜郭勸言蔚未睹善狀而薦之,蓋私之也。乃限到官一考方得薦。又詔選人六考改官而嘗犯私罪者加一考,知雜御史、觀察使以上歲舉京官不得過二人,其常參官毋得復舉,自是舉官之數省矣。又命監(jiān)司以所部州多少、劇易之差為舉令數,非本部無輒舉。其后又增舉主至三員。蓋官冗之弊浸極,故保薦之法,大抵初略而后詳也。
仁宗朝,尤以選人遷京官為重難。有司引對,法當與,帝亦省察其當否,乃可之。蘇軾《策別》曰:「國家取人,有制策,有進士,有明經,有諸科,有任子,有府史雜流。凡此者,雖眾無害也。其終身進退之決,在乎召見改官之日,此尤不可以不愛惜慎重者也。今之議不過曰多其資考,而責之以舉官之數。且彼有勉強而已,資考既足,而舉官之數亦以及格,則將執(zhí)文墨以取必于我,雖千百為輩,莫敢不盡與。臣切以為今之患,正在于任(文)[法]太過。是以為一定之制,使天下可以歲月必得,甚可惜也。方今之便,莫若使吏六考以上,皆得以名聞于吏部。吏部以其資考之遠近,舉官之眾寡,而次第其名。然后使一二大臣雜治之,參之以其材器之優(yōu)劣而定其等,歲終而奏之,以詔天子廢置。度天下之吏,每歲以物故罪免者幾人,而增其數,以所奏之等補之,及數而止,使其予奪亦雜出于賢不肖之間,而無有一定之制。則天下之吏不敢有必得之心,將自奮厲磨淬,以求聞于時。而向之所謂用人之大弊者,將不勞而自去。然而議者必曰:法不一定,而以才之優(yōu)劣為差,則是好惡之私有以啟之也。臣以為不然。夫法者,本以存其大綱,而其出入變化,固將付之于人。昔者唐有天下,舉進士者,群至于有司之門。唐之制,惟有司之信也。是故有司得以搜羅天下之賢俊,而習知其為人,至于一日之試,則固已不取也。唐之得人,于斯為盛。今以名聞于吏部者,每歲不過數十百人,使一二大臣得以訪問參考其才,雖有失者,蓋已寡矣。如必曰任法而不任人,天下之人,必不可信。則夫一定之制,臣亦未知其果不可以為奸也?!褂衷唬骸阜蛱煜轮舨豢梢匀巳硕?,故使長吏舉之。又恐其舉之以私而不得其人也,故使長吏任之。他日有敗事,則以連坐。其過惡重者其罰均。且夫人之難知,自堯舜病之矣。今日為善,而明日為惡,猶不可保,況十數年之后,其幼者已壯,其壯者已老,而猶執(zhí)其一時之言,使同被其罪,不已過乎!天下之人,仕而未得志也,莫不勉強為善以求舉。惟其既以改官而無憂,
是故蕩然無所不至。方其在州縣之中,長吏親見其廉謹勤干之節(jié),則其勢不可以不舉,彼又安知其終身之所為哉 故曰今之法責人以其所不能者,謂此也。一縣之長,察一縣之屬。一郡之長,察一郡之屬。職司者,察其屬郡者也。此三者,其屬無幾耳。其貪其廉,其寬猛,其能與不能,不可謂不知也。今且有人牧牛羊者,而不知其肥瘠,是可復以為牧人歟 夫為長而屬之不知,則此固可以罷免而無足惜者。今其屬官有罪,而其長不即以聞,他日有以告者,則其長不過為失察。而去官者,又以不坐。夫失察,天下之微罪也。職司察其屬郡,郡縣各察其屬,此非人之所不能,而罰之甚輕,亦可怪也。今之世所以重發(fā)贓吏者,何也 夫吏之貪者,其始必詐廉以求舉,舉者皆王公貴人,其下者亦卿大夫之列,以身任之。居官莫不愛其同類等夷之人,故其樹根牢固而不可動。連坐者常六七人,甚者至十余人,此如盜賊質劫良民以求茍免耳。為法之弊,至于如此,亦可變矣。如臣之策,以職司守令之罪罪舉官,以舉官之罪罪職司守令。今使舉官與所舉之罪均,縱又加之,舉官亦無如之何,終不能逆知終身之廉官而后舉,特推之于幸不幸而已。茍以其罪罪職司守令,彼其勢誠有以督察之。臣知貪吏小人無容足之地,又何必以舉官焉艱之。
石林葉氏曰:「祖宗時,監(jiān)司郡守薦部吏,初無定員,有其人則薦之,故人皆謹重,不肯輕舉,改官人每歲遂至數倍。事有欲革弊而反以為弊,固不得不謹其初。治平中,賈直儒為中司,嘗以為言,朝廷終莫能處。蓋人情沿習既久,雖使復舊,亦不可為也?!?
七年九月,詔兵部侍郎李迪已下至知雜御史,于一任通判已上朝官內,歷任無贓濫者,各同罪保舉一員堪充選擢繁難任使,不得舉執(zhí)政臣僚及自己親屬。
十月,詔:「諸路轉運及知州軍監(jiān)、朝臣并內殿崇班已上,于見任判司簿尉中,不以任數,有出身、四考已上、廉勤干濟、無贓私罪、堪充縣令者,除轉運使不拘人數外,其知州軍監(jiān)各同罪保舉一人。如未有人可舉,亦許審細察訪,續(xù)次并以聞。即不得保舉親屬。其得替常參官,不在舉限。有兩人奏舉,即送銓司,于縣令員闕處就近移注。如在任無贓罪,
其公私罪情理稍輕,及能區(qū)決刑獄不至枉濫,催理稅賦不致追擾,本州島府軍監(jiān)具請實理跡聞奏,得替日與職事官,再令知縣。如考滿依前無贓罪,雖有公私罪、情理不至重及有上件理跡,候到闕引見,特與京官。」
十二月,中書門下言:「文武臣僚準御札奏舉到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檢會天禧元年五月敕,兩省五品已上,每年許舉五人,其升朝官舉三人,即與依例施行。欲令諸道州府軍監(jiān)應合該舉官文武臣僚,除轉運、發(fā)運使、副使依舊不限人數外,余并依前項 旨,仍合具狀以聞。不得一狀內開坐兩人或三人。如一年內舉人數足,即更不得聞奏?!箯闹?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權判吏部流內銓王隨言:「在京文武臣僚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官,奏狀多無印記,難辨真?zhèn)巍S蚪窈髴e官并用舊條,奏狀須印。如勾當處無印,即于不系刑獄、錢谷司牒借使印,及于奏狀年月邊貼黃,明言使某處印。其貼黃亦須用印訖,方許于合門投進,所貴久遠有憑?!箯闹?
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詔:「大兩省官出外知郡,不得奏辟同判職官。其諸處知州,亦不得保舉見任同判?!?
十月二十一日,詔:「應在京升朝官及崇班已上已授外任差遣者,不得依御札奏舉幕職、州縣官充京官?!?br />景佑元年五月一日,詔:「今后所差知州、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未到任,不得預先奏舉官員于轄下勾當?!?
二年
十月十八日,詔諸路轉運司令部內知州、知軍、通判、鈐轄、都監(jiān)、員外郎、諸司使已上,及總管、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今后如準御札奏舉使臣,除依條外,更須明言本人好人材、曾歷邊任、諳會弓馬,件析以聞。三班院如奏舉到使臣,依條七人已上,及今來指揮,方得聞奏。仍委審量(乞)[迄],差官呈試弓馬,如得中,即取旨。
寶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三司戶部判官郭稹言:「乞令諸路轉運使及提點刑獄之官保舉所部諳邊事臣僚?!乖t依所請,仍許并舉有武勇者,所奏并須同罪。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詔:「諸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及知州府軍監(jiān)、朝官、武臣,今后舉縣令,其舉主兩員內,但一員現任本部,一員現任別路州軍,許令保舉,其舉狀送銓量簿。舉主數足,依奏舉人例申中書,候降下,就近移注。余依天圣七年條制?!?
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詔:「應內外臣僚所舉幕職、州縣官,每年文臣待制已上三人,知雜御史已上二人,侍御史已下一人,武臣觀察使已上三人,合門使已上二人,諸司使已下一人,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臣僚依舊不限數。每人只作一名舉主。今后文臣知州軍、通判升朝官已上武臣知州軍內殿崇班已上,每年并許舉三人。其開封知府、推判官,依知州、通判例,每年各舉本部內官三人。在京文臣除知雜御史已上、武臣觀察使已上,每年許舉二人外,其余常參官
更不許舉官。其舉狀已到中書者,且與施行?!?
是月,又詔:「河北、陜西、河東三路,方用兵之際,而知州、通判、縣令,有司銓授,頗拘資格。其令翰林學士承旨丁度已下,各同罪舉廉干吏?!?
慶歷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詔:「臣僚舉幕職、州縣官充京朝官,判司簿尉充縣令,流外出身州縣官(允)[充]令錄班行,其奏狀式樣,頒令遵用施行?!?
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詔:「三司丞郎給諫已上、兩省待制已上、御史中丞、正卿監(jiān),歲得舉正郎已下朝官不得過三人;起居郎、舍人、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少卿監(jiān),歲得舉員外郎已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左右司郎中、司諫、正言、三院御史并館職、知諫院、天章閣侍講、三司判官、開封府推判官并員外郎已上及正郎見任知州,有出身無贓罪者,并歲得舉太常博士已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安撫制置發(fā)運使、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于本部內得舉正郎已下朝官;提點刑獄使臣、發(fā)運、轉運判官,得舉本部內員外郎已下朝官,并不限人數。仍于狀內開說其人堪充何任使,同罪以聞?!?
七月二十九日,詔:「諸路轉運、按察使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于常法舉官外,仍于轄下知州軍、知縣令中,選清白勤恪、政在愛民、不專委刑、人自悅服者,具的實治跡以聞,當議特行旌獎。令御史臺遍牒催促,如所舉謬妄,實時彈奏。雖舉未行,亦坐上書不實之罪?!?
五年二月,詔曰:「比者京朝官須因人保
任而始得遷官。朕念廉士或不能以自進也,其罷之?!箷r監(jiān)察御吏劉元瑜言:「近年考課之法,自朝臣轉員外郎,員外郎轉郎。郎中轉少卿、監(jiān),合須清望官五人保任,方許磨勘。浮薄之人,日趍權門,非所以養(yǎng)士之廉恥也。望酌祖宗舊規(guī),別立黜陟之法,庶幾可行?!构式凳窃t。
八月二十三日,詔廣南西路轉運鈐轄司體量邕、欽、廉邊海三州,宜、融、柳近溪洞三部,知州、監(jiān)押、寨主、巡檢使臣內(無)[有]心力武干者,并許舉官以聞。仍常令修完城壘。
十月十三日,詔:「今后臣僚下到舉合門祗候狀,須依祥符六年中劉承渥起請事件,方許投進?!?
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詔以三司近奏舉幕職、州縣官監(jiān)京師新城門,比舊三班使臣仍添食直錢。所舉之官,或規(guī)避遠適,或涉干禱,悉令放罷。卻差歷外任使臣,凡二年理為一任,食錢仍依新例。熙寧中復差幕職、州縣官。
八月六日,詔近臣舉文武官才堪將帥者,以名聞。
皇佑三年五月,宰臣文彥博等薦工部郎中直史館張、殿中丞王安石、大理評事韓維,皆以恬退,乞賜甄擢。詔賜張三品服,召王安石、韓維試于學士院。
六年,詔威、茂、黎、集、壁等知州及戎、瀘州通判,自今轉運司舉本路京朝官知縣前任成資今任一年,或前任一年今任二年者為之二年:原作「一年」,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改。,候滿三年,理初任通判。
十月,詔十路都總管、安撫使舉諸司副使、合門祗候材堪將帥者一人。
四年八月,詔文臣御史知雜已上、武臣觀察使已上,舉諸司副使至合門祗候堪提點刑獄任使者各一人。
是月,詔待制、觀察使已
上舉文武官任邊要者各一人,其已在邊及歷路分都監(jiān)者,勿舉。
五年七月十三日,詔:「御史臺察訪中外臣僚奏薦,如有所舉非其人者,立須彈奏,必行之罰,宜自近始。其已系提點刑獄已上差遣者,并不得薦舉。」嘉佑六年正月,御史臺乞申明此詔。有旨,本臺每于歲首舉行頒布。
十月七日,詔今后臣僚許令指射差遣者不得乞系舉官之處。革僥幸也。
至和二年二月十五日,侍御史毋湜言:「乞今后新除經略安撫使及沿邊總管、知州等,未到任間,不得奏辟武臣及班行充本路差遣。如到任后,果有怯懦昏昧、年老疾病之人,即具以聞。從朝廷審察其實,即許辟人沖替。所冀權臣之門稍息奔競,邊隅差遣,不至豪奪?!箯闹?。
十一月,詔吏部流內銓、南曹:「自今合舉官,文臣知雜御史、少卿監(jiān)、武臣合門使以上,并江淮發(fā)運、諸路轉運使、副使、提點刑獄、朝臣、使臣、開封府推判官、府界提點,更不限贓私罪,余犯私罪杖已上,并不理為舉主,若私罪笞者聽之?!?
嘉佑元年二月,吏部流內銓言:「請入令錄選人,舉主不犯贓濫及非致仕分司者,聽許收用?!箯闹?
二年五月,詔:「凡舉官已施行者,后雖有改節(jié),不許陳首。及被舉之人,毋得納舉主?!怪疗咴拢瑥驮t:「近制,舉官不許陳首,其在部內守官而改節(jié)者,許發(fā)摘,同自首法?!?
九月,樞密院言:「自今舉使臣,須本路安撫、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州、通判方理為舉主。其在京文臣非知雜御史、武臣
非觀察使已上,所舉毋得施行?!箯闹?。
十二月,詔:「大臣所舉館職,自今令中書籍記姓名,選文行為眾所推者與試。其考校毋得假借等第?!?
四年六月十一日,詔:「天下才行之士,慮有遺滯。宜令諸路經略安撫、轉運使、提點刑獄各于所部,舉見任、前任文資行實素著,官政尤異,可備升擢任使者,同罪保舉三人。前兩府臣僚許通舉內外官,并限一月聞奏。其已帶職及見任兩府與自己親戚,毋得舉?!?
八月二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唐介言:「近制令諸路監(jiān)司各舉官三員,以備擢任。切觀向者進用之人,巧于趍時,靡然成俗,宜稍澄清。乞應舉到官,委中書門下先擇材行惇樸、忠厚孝友、聞于眾者任用,其輕躁干進之士,雖名干集,亦乞稍賜裁抑?!箯闹?。
五年八月,吏部流內銓言:「諸州幕職官常闕八九十員,無合入資序人。請下知雜御史、三司副使、待制以上,各舉令錄、判司、主簿、尉二人,有出身四考,無出身五考,無贓私罪,有京官舉主三人者為之。」從之。
六年八月,詔:「自今諸路知州軍監(jiān)、知縣、縣令有清白不擾而實惠及民者,其令本路安撫、轉運使副、判官、提點刑獄官同罪保舉再任,委中書門下別加訪察。如其政跡尤異,當議更與推恩。」
八年十月,詔:「自今陜西四路極邊城寨主、都監(jiān)、監(jiān)押、巡檢,令帥臣舉官。」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二八 舉官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