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選舉三四

宋會要輯稿 作者:清·徐松


特恩除職下
欽宗靖康元年二月六日,詔:「太學生雷觀、進士張炳上書論事可嘉,并與同進士出身,除館職。」
三月二十日,通判澤州時敦除直秘閣。以城守有功也。
四月十五日,詔宗正少卿陳直秘閣、知廬州。
十六日,知應天府杜充為集賢殿修撰、知隆興府。
二十二日,詔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錢歸善為集英殿修撰。
二十九日,詔中大夫、提

點京畿刑獄林積仁直秘閣、知平陽府。
五月二日,詔秘書少監(jiān)(系)[孫]近為秘閣修撰、知婺州。
三日,詔大理寺丞唐璟直秘閣、管勾南京鴻慶宮。其后璟父中書侍郎恪三辭恩命,從之。
十四日,朝散大夫、直秘閣、京東路轉(zhuǎn)運副使黃潛厚直顯謨閣。
六月一日,尚書右司員外郎解習直龍圖閣、知河陽。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二月十三日,詔權(quán)發(fā)〔遣〕濮州楊粹中除直秘閣。以粹中率官吏軍兵守城御賊,閱月解圍,故有是賞。
八月十九日,發(fā)運使梁(楊)[揚]祖措置茶鹽就緒,詔特授徽猷閣直學士。
三年五月十一日,秘閣修撰、知廬州胡舜陟御盜有勞,詔升集英殿修撰。
二十日,詔曾紆除直秘閣。時言者以紆故相曾布之子,寄居湖州。苗傅作亂,諸路勤王檄至,守倅猶預不決,紆首明大義,理宜褒錄,故有是命。
四年正月十五日,詔直徽猷閣宋輝除直龍圖閣。時御舟駐章安,輝自秀州金山村運米八萬余石、絹十余萬匹、錢十余萬貫到行在。上諭宰執(zhí)曰:「朕一行人甚有所賴,可除待制?!箙晤U浩以為太峻,故有是命。
三月二十日,詔知福州程邁應副行在錢物有勞,除徽猷閣待制。
五月一日,臣僚言:「祖宗時特重職名,未嘗妄予,有貼以秘職者,亦未必皆馴致從班也。略舉一二,如馬亮官至尚書,乃今光祿大夫,而職止于集賢院學士;程師孟官至給事中,乃今通議大夫,而職止于集

賢殿修撰。自余或以列卿直昭文館,或以丞郎直史館,皆終其身為之,豈敢妄獻功狀,人人必欲得待制而后意滿哉 邁知福州,不能體陛下播告勤恤之意,裒斂貢獻,民不堪命,當治其罪,而賞以次對之職。臣恐內(nèi)外侍從有職之士,見邁本文俗之吏,斂陛下之財以售陛下,從官必皆羞與之為列矣。欲望將邁所加之職,亟賜改正,以清次對之選,以謝長樂之民。仍乞詔執(zhí)政大臣、監(jiān)司、帥守,應辦軍期有勞者,依祖宗舊制,止進階官。俟有大功顯 ,間加職名,庶幾名器增重,艱難之際,人益知勸。」詔前降除待制指揮更不施行,余令三省遵守。
七月十一日,詔:「承議郎范正輿在劉光世軍中累年,頗著勤績,特除直秘閣?!?
九月十一日,詔知興元府張上行直龍圖閣。以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等使張浚言:「上行知夔州二年,當湖南盜賊充斥,能增修關(guān)隘,保全一路,為永久之利。乞除修撰、知興元府?!构视惺敲?。
十一月一日,詔朝請郎王宰,朝奉郎、通判邠州孫恂,并除直秘閣、陜府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從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等使張浚之請也。
十一月五日,詔:「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魯詹
造甲募船糴米,備見宣力,可特除直秘閣?!?
十二月十六日,詔直秘閣、權(quán)知越州陳汝錫職事修舉,除直顯謨閣。
紹興元年五月十六日,詔知夔州韓迪除直徽猷閣。以宣撫處置使張浚言「桑仲侵犯歸州,迪捍御無虞,功

績顯著」故也。
九月二十一日,詔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曾紆直寶文閣。以紆自言:「崇寧初,蔡京用事,父布首被貶責,父子同入黨籍。紆送永州編管,乞優(yōu)贈父,以(辦)[辨]是非之實?!辜u于是進職。
二十三日,詔知太平州郭偉特除職再任。以郡民列狀舉留故也。
同日,詔權(quán)發(fā)遣兩浙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劉寧止特授直龍〔圖〕閣。以應(辨)[辦]軍須有勞故也。
十月十四日,詔:「(實)[寶]文閣待制、知廣州林遹當苗傅、劉正彥之時,首致仕不出,可除龍圖閣直學士,以寵(圖閣直學士以寵)其節(jié)?!?
十七日,詔江淮路招討使司干辦官、通判常州事郄漸隨軍干辦,備宣忠力,可除直秘閣。從招討使張俊請也。續(xù)臣僚言從軍微勞,不足進職,遂寢前命。
二年六月二日,詔宰臣呂頤浩男抗、摭并除直秘閣。旌其功而錄其嗣也。
九日,徽猷閣直學士、成都府路安撫使王似除顯謨閣直學士,仍再任。以知樞密院事、宣撫處置使張浚言似「選練軍馬,創(chuàng)置將分,應辦軍須,整備器械有勞,乞優(yōu)進職名」,故有是命。
七月十三日,詔:「湖南提點刑獄呂祉檄韓京、吳錫擊破胡元奭,知郴州趙不群城守有功,賊眾不能殘破,理宜褒賞。呂祉可除直秘閣,趙不(郡)[群]可進直寶文閣?!?
九月二十九日,詔承事節(jié)、通判鳳翔府兼權(quán)陜西路轉(zhuǎn)運判官董詵除直秘閣。先是,宣撫處置使張浚以金賊犯和尚原,詵協(xié)力致糧,克成大功,便宜

黜陟超轉(zhuǎn)詵奉議郎,乞除直秘閣。詔從之。既而言者以為賞典過厚,尋寢轉(zhuǎn)官之命,而貼職如故云。
十三日,詔:「江西轉(zhuǎn)運副使韓球竭力職事,不避嫌怨,可除直秘閣。」從宣撫使孟庾請也。
三年二月七日,詔楊揆特除直秘閣、知楚州。先是,楚州數(shù)罹寇亂,遂成邊隅,久不置守。樞密院言揆才,故以為楚州守,而寵以貼職。
三月十五日,詔:「右承事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陳正匯乃瓘之子,可特除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拐齾R大觀中嘗告蔡京罪狀,流竄者十余年。至是召對,以疾丐歸,故有是命。
九月十五日,詔左朝請郎、權(quán)鳳翔路經(jīng)略司主管機宜文字陳遠猷特轉(zhuǎn)兩官,除直秘閣。以宣撫處置使張浚言元年和尚原之役,遠猷措畫有勞,以便宜轉(zhuǎn)授,遂從之。
十月十八日,詔尚書左司員外郎王岡除直秘閣、主管臨安府洞霄宮。岡任宰屬,以疲老自言,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四日,詔福建路安撫使張守、知泉州連南夫:「比朕親總六師,前臨大敵,供億調(diào)度,曾不愆期,宜有褒寵。張守除資政殿大學士,連南夫除寶文閣直學士?!?
二月二日,詔:「江西漕臣、直秘閣張澄隨岳飛軍,應副錢糧無闕,與進職一等?!?
閏二月三日,樞密院言賊馬侵犯淮甸,廬州御敵有功,秦州措置得宜,理宜旌賞。詔廬州(師)[帥]仇迭除待制,知秦州趙康直除直秘閣。
七月十五日,詔直寶文閣、知宣州趙不群可除直龍圖

閣,再任。旌其治郡之功也。
八月十九日,詔知衢州常同除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同丐祠祿,故有是命。
六年九月十六日,詔福建提點刑獄呂聰問招捕賊鄭廣等有功,除直秘閣。
十月十八日,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張九成辭免直徽猷閣,言:「國家故事,著作外補曾此例曾此例:疑有脫文,或作「曾無此例」。,豈可因臣上紊朝綱。所有告命,未敢祗受?!乖t改除直秘閣,仍降詔獎諭。
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詔:「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俞俟營繕行宮畢役,及應副張俊一軍錢糧無闕,特除直秘閣,更與轉(zhuǎn)一官,依條回授?!?
十月十一日,詔知楚州胡紡措置有方,特除直秘閣。
八年三月八日,詔左宣義郎許忻兩經(jīng)登對,特除秘書省校書郎。
六月二十七日,詔:「川陜宣撫副使吳玠所遣直秘閣、主管機宜文(學)[字]高士瑰遠赴行在奏事,特轉(zhuǎn)一官,仍升職一等?!?
十一月十八日,詔:「江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逢汝霖蒞事詳明,恪勤不怠,靖而不擾,人咸安之,特除直秘閣?!箯谋韭沸I李癡請也。
二十五日,詔:「龍圖閣直學士汪藻編次宣和二年至七年詔旨等文字,共二百三十冊,可特除顯謨閣學士。」
九年十月十九日,詔:「朱芾昨知建昌軍日,措置石坡盜賊有勞,特與轉(zhuǎn)行一官,除右文殿修撰。」
十一月十一日,詔:「莫將奉使宣力,特除徽猷閣待制、京畿都轉(zhuǎn)運使兼主管奉迎梓宮一行事務?!?
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詔:「徽猷閣直學士、江南西

路安撫使梁(楊)[揚]祖措置擒捕虔吉州盜賊有功,可除顯謨〔閣〕學士?!?
四月二十日,詔右承事郎張子顏、右承務郎張子正并除直秘閣,仍賜章服。子顏、子正,大將俊之子也。
五月二十九日,詔:「王革見昨知單州,應副元帥府錢糧,合轉(zhuǎn)官。緣礙止法,可除直龍圖閣。」
十月二日,詔寶文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鄭剛中除寶文閣學士,令戶部支賜銀絹各二百匹兩。以使蜀故也。
七日,詔知溫州程邁職事修舉,可特與轉(zhuǎn)一官,除顯謨〔閣〕直學士。
十九日,詔:「秀州打造戈船先辦,守臣方滋,可特除直秘閣?!?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詔軍器監(jiān)主簿沈該除直秘閣、(旴)[盱眙]軍措置搉場。
十月十一日,詔劉光世男右承事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堯佐,右承奉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堯仁,孫右承事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正平,并特除直秘閣、改差主管臺州崇道觀。
十七日,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鄭億年奏乞外任宮祠,詔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恩數(shù)并依執(zhí)政。
十一月四日,永固陵攢宮總護使孟忠厚言:「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直敷文閣張匯,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呂用中,并本司隨行漕臣、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張叔獻,提舉兩浙東路茶鹽公事王鈇,應辦一行錢糧及修奉事務無闕,乞推恩?!乖t張匯、張叔獻各進職一等,呂用中、王鈇除直秘閣。
十三年九月十八日,詔:「權(quán)發(fā)遣嘉州

楊軝上書言和戎事,文理優(yōu)長,援據(jù)精切。雖居外服,志在納忠,排斥奸言,辨明國是。智識高遠,卓然過人。觀其所陳,有補治道??沙泵亻w?!?
十九日,尚書右司郎中梁弁以病陳乞?qū)m觀,上謂輔臣曰:「以病乞去,宜優(yōu)與職名。士大夫有操守,安分而以疾丐去者少。朕嘗觀《國朝寶訓》,見太宗朝士人有競躁進者,未嘗不痛抑之。抑競則廉恥之道興,弁可除直龍圖閣、主管洪州玉隆觀。」
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詔:「知平江府王應辦國信館舍宴設,為一路之最,可除寶文閣學士?!?
十六年四月三日,詔知潭州劉昉措置傜人楊再興有功,進直寶文閣。
十八年六月十二日,詔太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秦(榛)[檜]孫堪、坦并除直敷文閣。以檜辭免加恩,故有是命。
七月十六日,詔太傅、鎮(zhèn)南武安寧國軍節(jié)度使、充醴泉觀使、咸安郡王韓世忠男彥古特除直秘閣。
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詔左中奉大夫王賞除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其無力赴闕陳乞?qū)m觀差遣故也。
二十年二月十一日,上曰:「昨詔監(jiān)司、郡守任滿,并以民事奏陳。前廣西提刑路彬上殿,奏乞減免都督府增添靜江府昭州折帛錢,可除職名,與見闕監(jiān)司差遣,以示激勸?!?
五月十七日,詔:「玉牒進書,提舉官秦檜可轉(zhuǎn)兩官,許回授,孫塤、堪各進職兩等?!?
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詔右承議郎、直寶文閣、主管臺

州崇道觀秦塤,右宣教郎、直顯謨閣秦堪各進職二等,除在京宮觀。以扶掖秦檜入朝推恩。
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太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益國公秦檜孫塤、堪各進職一等,右承議郎、充秘閣修撰、提點佑神觀塤進右文殿修撰,右奉議郎、直龍圖閣、提點佑神觀堪進秘閣修撰。以檜辭免加恩,故有是命。
十二月十二日,詔少傅、寧遠軍節(jié)度使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男偰除直秘閣,與在京〔宮〕觀。以存中與陳乞?qū)m祠,故有是命。
二十三年八月十一日,詔:右承奉郎、籍田令楊倓除直秘閣、主管佑神觀,免奉朝請。倓,存中子也。
閏十二月十五日,詔右承事郎楊除直秘閣、主管佑神觀。亦存中子也。
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田公弼轉(zhuǎn)兩官,除直秘閣,賜紫章服。公弼,大將師〔中〕子(中)也。
二十五年十月二日,右朝請郎張永年進父閣文集,詔以閣身后恩數(shù),除直秘閣。
二十三日,詔:「秦檜孫試尚書禮部侍郎兼寔錄院修撰塤,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堪,并除提舉,在外宮觀。內(nèi)塤除敷文閣直學士?!箼u薨故也。
二十六年五月二日,知婺州
辛次膺召赴行在。至國門,上深欲用之,而以腳膝艱于拜跪,未能朝見,復乞外任。詔與進職,依舊還任。
十月五日,詔知隨州田孝孫除直秘閣。以本路諸司上其治最,故有是命。
二十八日,詔:「楊杭曾任元帥府僚屬,和議之初,

上書可采。兼累經(jīng)任使,可除直秘閣。」
二十九年五月二日天頭原批:「『五月二日』條,移下『五月十六日』條上。」疑此條當系于二十七年。,詔:「蕭振在蜀,已及一年,職事修舉,可升一等職名?!?
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詔劉堯仁除秘閣修撰,在京宮觀。堯仁以父光世薨,車駕臨奠,援張俊男子正例,陳乞推恩故也。
九月十六日,詔:「汪若海元系大元帥府補官,繳到所與曹輔書,除直秘閣,改差知江州。」
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詔:「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成都府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王之望除直顯謨閣,權(quán)發(fā)遣潼川府路提點刑獄公事續(xù)觱、權(quán)知(聞)[閬]州(三)[王]濯并除直敷文閣?!挂耘_諫朱倬等用紹興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詔,薦其治狀顯著,故有是命。
六月十六日,詔右承奉郎田公輔特添差荊湖北路安撫司干辦公事,仍轉(zhuǎn)兩官,除直秘閣,賜紫章服。公輔,師中子也。
閏六月十五日,詔新差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公事萬俟止除直秘閣,在外宮祠。以父入執(zhí)政避免,故有是命。
七月四日,詔:「功臣張俊協(xié)濟艱難,勛高諸將,事上恭順,終始一心,朕甚嘉之。今一二大將子弟皆已除遷至文武侍從,而俊之子猶在庶僚,非朕褒有禮、獎元功之意也。且賦之以爵秩而不使任職,亦漢光武待遇功臣之制,固無咈于公議??∧凶诱⒆宇伩沙笪拈w待制,子仁除集英殿修撰,并久任在京宮觀?!?
十二月十一日,詔知蔣州龔濤措置盜賊有方,轉(zhuǎn)一官,除直秘閣。
(二)[三]十一年二月六日天頭原批:「清按,『二十一年』當是『三十一年』之誤?!箵?jù)改。,詔知贛

州陳輝除直秘閣,再任。右正言(汪)[王]淮列其治最王淮:原作「汪淮」,據(jù)《宋史》卷三九六《王淮傳》改。,故有是命。以上《中興會要》。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孝宗已即位,未改元。詔權(quán)尚書戶部侍郎吳芾除集英殿修撰、知婺州。
七月六日,詔權(quán)尚書戶部侍郎汪應辰除集英殿修撰、知福州。
十三日,詔權(quán)尚書工部侍郎許尹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
十五日,詔恭奉光堯壽圣太上皇帝圣旨,添差權(quán)通判明州趙伯圭除集英殿修撰、知臺州。
二十八日,詔權(quán)發(fā)遣湖州陳之茂職事修舉,特除直秘閣。
九月十七日,詔權(quán)發(fā)遣溫州袁孚特除直秘閣。
十月二十七日,詔:「權(quán)發(fā)遣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葉謙亨按刺有方,職事修舉,可特除直顯謨閣?!?
十一月十四日,詔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徐度除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從所乞也。
同日,詔權(quán)尚書禮部侍郎呂廣問除集英殿修撰、知池州。
十六日,詔敷文閣待制、知平江府沈介除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知成都府。
十八日,詔左朝散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劉岑改除敷文閣待制、依舊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岑初除敷文閣直學士、知潭州,以殿中侍御史張震章疏,故有是命。
同日,詔充集英殿修撰、知潭州董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二十三日,詔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張德遠除直秘閣、四川宣撫使司參議軍事,依舊兼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

權(quán)知江州林除直秘閣、參知政事行府參議軍事;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司主管機宜文字查鑰除直秘閣、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司參議軍事。
十二月四日,詔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司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張栻除直秘閣。栻,浚之子也。
十五日,詔左朝散大夫錢周(林)[材]除敷文閣待制、提舉萬壽觀。
孝宗隆興元年正月九日,詔權(quán)尚書工部侍郎兼權(quán)太常少卿王普除右文殿修撰、知漳州。以臣僚章疏論罷,故有是命。
十八日,詔尚書左司郎中林安宅除直顯謨閣、知臨安府。
二十八日,詔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張運除敷文閣學士、知太平州。
三月二十三日,奉議郎張震奏:「準旨除臣敷文閣(侍)[待]制、知紹興府,臣已兩具辭免。伏望圣慈,許臣辭職,臣方敢受命,前去之任?!乖t:「張震除職,已有成命。累上辭免,可與外祠,從其本意,宜差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四月十五日,詔新除權(quán)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王之望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之望為川陜宣撫使,吳璘已回司,以疾丐祠,故有是命。
二十三日,詔直顯謨閣、知揚州向子固特除直寶文閣,直秘閣、知廬州韓琎特除直敷文閣。以江淮都督張浚奏子固等招集流移,應副軍須,故有是命。
二十四日,詔直秘閣、權(quán)平江府陳之茂改除直徽猷閣、知建康府。先是,除直顯謨閣。避高祖諱,陳乞改焉。
五月二十二日,詔尚書

戶部侍郎趙子潚除敷文閣直學士、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從其請也。
七月一日,詔集英殿修撰、知福州汪應辰除敷文閣待制。
四日,詔直寶文閣、權(quán)知揚州向子固特除直龍圖閣。以張浚再奏招降到莆察徒穆一行,兵屯揚州,子固彈壓撫循,各有條理,故有是命。
七日,詔權(quán)發(fā)遣贛州任藎言除直秘閣、知鎮(zhèn)江府。
八月一日,詔試尚書兵部侍郎王大寶〔除〕敷文閣直學士,在外宮觀。從其請也。
九月七日,詔權(quán)發(fā)遣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陳漢除直秘閣。
十月三日,詔:「知吉州王佐,曾任起居郎,治郡有聲,可除直寶文閣。」
同日,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費行之除直寶文閣、知潼川府,左奉議郎王淮除直敷文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三日,詔:「左中奉大夫劉章舊系潛邸學官,與除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二十六日,詔直秘閣、權(quán)知旴(旴)[盱眙]軍周淙職事修舉,與除直徽猷閣。
十一月一日,詔新除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王時升除集賢殿修撰、知婺州。
同日,詔左朝請郎陳之淵除秘閣修撰。
七日,詔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趙不愚除直秘閣,令再任。
十二月二十五日,詔權(quán)發(fā)遣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何佾除直秘閣、知靜江府。
二年正月二十日,詔判信州陳康伯已除醴泉觀使,權(quán)知信州陳扃可除直秘閣,令再任。
二十三日,詔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余時言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

平興國宮。從其請也。
二十六日,詔權(quán)尚書刑部侍郎路彬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從其請也。
二月十四日,詔直秘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陳漢除直敷文閣。
二十二日,詔:「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鄭安恭特除直秘閣,候收捕盜賊靜日,更與升擢差遣?!?
三月一日,詔:「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知建康府張孝祥罷參贊軍事,除敷文閣待制,依舊知建康府?!?
二十六日,詔直龍圖閣向子固除右文殿修撰,在外宮觀。
四月七日,詔左司諫陳良翰除直敷文閣、知建寧府。
十八日,詔起居舍人馬騏除直敷文閣、知遂寧府。
五月一日,詔敷文閣待制汪應辰除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撫(置)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同日,詔將作監(jiān)李端民依所乞除直敷文閣、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
六月二日,詔:「凌景夏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丁婁明元系潛邸學官,可除秘閣修撰,依舊宮觀?!?
八日,詔知揚州周源除直顯謨閣。從淮東宣諭使錢端禮薦舉故也。
七月三日,詔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周操除秘閣修撰、知太平州。
四日,詔試兵部尚書、兼湖北京西路制置使虞允文除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五日,詔直敷文閣、提舉臺州崇道觀。
十一日,詔:「直顯謨閣續(xù)觱累更外任,職事修舉,除秘閣修撰?!?
八月二日,詔:「右承議郎韋璞、右通直(即)[郎]韋璇系顯仁皇后親侄孫,特各與除直

秘閣?!?
九月六日,詔知廬州韓琎除直顯謨閣,令再任。
十五日,詔權(quán)發(fā)遣(旴)[盱眙]軍郭淑究心職事,可除直秘閣。
十月十三日,詔左奉議郎龔茂良除直秘閣、知建寧府。初除太常少卿,茂良以嘗言官力辭除命,故與外任。
二十六日,詔直秘閣、充湖北京西路制置司參謀官呂擢除直徽猷閣、知建康府。
十一月十二日,詔尚書考功郎中沈度除直秘閣、知平江府。
閏十一月一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權(quán)戶部侍郎王佐除直寶文閣,差知宣州。
九日,詔集英殿修撰呂廣問除敷文閣待制兼侍講,其請給人從,并依權(quán)侍郎例支給。
二十六日,詔尚書左司員外郎薛良(明)[朋]除直顯謨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
十二月六日,詔右通直郎楊由義除直秘閣,差權(quán)發(fā)遣滁州。
十一日,詔右通直郎胡昉除直秘閣,差知旴(旴)[盱眙]軍。
干道元年正月七日,詔戶部尚書兼湖北京西路制置使韓仲通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從其請也。
九日,詔尚書戶部侍郎晁公武除集英殿修撰、知瀘州。
十九日,詔:「權(quán)發(fā)遣襄陽府張松久任邊郡,備見宣力,可除直秘閣?!?
二十三日,詔尚書度支郎中吳瓛除直秘閣、知靜江府。
同日,詔:「四川馬政不修,續(xù)觱可放罷。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陳彌作除直秘閣、都大提舉四川茶馬?!?
二月十七日,詔大理少卿李若樸依所乞除直秘閣、福建路提

點刑獄公事。
二十九日,中書門下省奏:「勘會昨降指揮,陳康伯男偉節(jié)除直秘閣,安節(jié)賜同進士出身。續(xù)因辭免,將付身于三省激賞庫寄收?!乖t給付本家,令祗受。
三月三日,詔集英殿修撰、知衢州劉珙除敷文閣待制、知潭州。
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 同日,詔權(quán)尚書工部侍郎何
四日,詔太府少卿李植依所乞除直寶文閣、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同日,詔尚書左司郎中楊民望除直秘閣、知綿州。
同日,詔大理正俞長吉除直秘閣、知(旴)[盱眙]軍。
四月十二日,吏部奏:「已降指揮,路彬差知襄陽府,疾速起發(fā)赴行在,奏之任奏之任:疑有脫文。。契勘本官昨任權(quán)侍郎二年,除集英殿修撰至今通及二年以上,差知襄陽府?!乖t路彬除敷文閣待制。
十九日,詔權(quán)通判臨安府胡堅常除直秘閣、知(旴)[盱眙]軍。
五月二日,詔右承奉郎吳柄特轉(zhuǎn)右奉議郎,除直秘閣,賜紫章服。
十八日,詔秘閣修撰、添差四川安撫制置司參議官吳擴除集英殿修撰。
二十四日,詔秘閣修撰吳 特與除集英殿修撰、主管佑神觀。
二十八日,詔左通議大夫、知福州趙子潚依所乞除龍圖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六月五日,詔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吳龜年除直秘閣、提舉福建路常平茶事。
十五日,敷文閣待制、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趙伯圭除敷文閣直學士。以伯圭言「溫、臺、明州海道有賊出沒,已捕獲賊徒,自今

海道肅靜」,故有是命。仍令開具立功官兵,保明申尚書省。
十九日,詔尚書禮部侍郎吳芾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七月二日,詔太府少卿張宗元除秘閣修撰、主管佑神觀。
同日,詔大理少卿謝如圭除直秘閣、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公事。
四日,詔:「直顯謨閣、權(quán)發(fā)遣臨安府薛良朋警戢盜賊,究心職事,除直龍圖閣?!?
十八日,詔集英殿修撰權(quán)發(fā)遣饒州王十朋除敷文閣待制、知夔州。
同日,詔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姜詵職事修舉,除直秘閣。
十九日,詔尚書吏部侍郎兼侍讀陳俊卿除寶文閣直學士、知漳州。既而改知建寧府。
九月八日,詔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呂廣問依所乞除龍圖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十一月十九日,詔左朝奉大夫任慥除直秘閣、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
十二月二日,詔尚書工部郎中富元衡除直秘閣,在外宮觀。以元衡引年乞致仕故也。
二十一日,詔:「權(quán)知秀州孫大雅發(fā)摘奸伏,職事修舉,除直秘閣?!?
二年二月十二日,詔:「左司諫汪涓乞在外差遣,可除直敷文閣、江南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十三日,御筆:「陳天麟除集英殿修撰、知饒州。」天麟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請祠也。
三月二十九日,詔:「湖南、廣〔東〕帥漕憲臣措置收捕李金等賊徒,并應付錢糧有勞。敷文閣待制、知潭州劉珙除敷文閣直學士,直秘閣、荊南路轉(zhuǎn)運副使鄭安恭除秘

閣修撰,荊南路提點刑獄公事王彥洪、廣東路提點刑獄石敦義并除直秘閣?!?
四月十九日,詔權(quán)發(fā)遣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張維除直秘閣、知靜江府。
五月九日,詔權(quán)發(fā)遣兩浙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王炎除直敷文閣、知臨安府。
同日,詔直顯謨閣、權(quán)發(fā)遣揚州周淙除直龍圖閣,令再任。五年二月四日,以淙知臨安府,職〔事〕修舉,詔除秘閣修撰。
六月四日,詔:「尚書兵部郎中張行成以疾丐外,兼進《易》書可采,除直徽猷閣、知潼川府?!?
六日,詔潼川府路提刑王趯除直秘閣、知廣州,填見闕。
九日,詔直秘閣、權(quán)利州路提點刑獄公事張德遠除直敷文閣、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舉四川等路買馬監(jiān)牧公事。
十二日,詔給事中錢周材辭召命,乞休致,故有此除也此條文字疑有脫誤。。
十三日,詔尚書右司員外郎韓元吉除直秘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從其請也。
七月一日,詔試吏部侍郎陳之茂除徽猷閣直學士、知建康府。
同日,詔國子祭酒邵知柔除直寶文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
同日,知隆興府朱商卿乞?qū)m觀,上覽札子,見自敘發(fā)納上供等錢并無拖欠,陳乞?qū)m祠,上見銜內(nèi)不帶職名,曰:「帥臣豈可無職名,與直秘閣,宮祠事不必行也?!?
十三日,詔太府少卿、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趙沂依所乞除直顯謨閣、主管成都府玉局觀。
八月十六日,詔趙知柔依所乞除直龍圖閣、主管建

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仍賜銀絹。
十月一日,詔右中大夫方滋除敷文閣待制、知建康府。
十四日,權(quán)尚書刑部侍郎章燾以疾乞?qū)m觀,詔依所乞,除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二十二日,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沈度以疾乞補外,詔依所乞,除直寶文閣、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十一月二十八日,詔:「直敷文閣、權(quán)發(fā)遣臨安府王炎職事修舉,可除秘閣修撰?!?
同日,詔直徽猷閣、權(quán)知鎮(zhèn)江府呂擢除直龍圖閣,候今任滿日,令再任。以邦人舉留,從本路帥漕保奏也。
十二月十日,詔新廣東提刑林孝澤依所乞除直秘閣、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
三年正月一日,詔:「知臺州李浩彈壓(棟)[揀]中禁軍揀:原作「棟」,據(jù)《宋史》卷三八八《李浩傳》改。,治政有方,可除直秘閣。
同日,詔右朝議大夫、直秘閣、兩浙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姜詵除直徽猷閣。
二月六日,詔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旴)[盱眙]軍胡堅常除直敷文閣、知滁州。
三月一日,詔尚書左司郎中丘鐸除直秘閣、知漳州。
十八日,詔直徽猷閣、權(quán)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姜詵職事修舉,可除直龍圖閣。
四月十二日,詔:「恭奉太上皇帝圣旨,趙師夔除直秘閣、添差臺州通判,仍厘務?!?br />五月四日,權(quán)兵部侍〔郎〕陳( 蕭)[巖肖]乞補外,詔除集英殿修撰、知臺州。
同日,詔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兼權(quán)知明州、權(quán)主管沿海制置使張津除直秘閣。
九日,詔權(quán)發(fā)遣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姚憲除直秘閣、知平江府。

二十四日,詔敷文閣直學士、左朝議大夫、成都潼(州)[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撫制置使汪應辰除寶文閣學士。
二十五日,詔秘閣修撰、權(quán)發(fā)〔遣〕臨安府王炎除敷文閣待制、知荊南府。
六月七日,詔集英殿修撰、都大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晁公武除敷文閣待制、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
十八日,詔尚書戶部郎中莫蒙除直徽猷閣、知揚州。
七月二十五日,詔太常少卿任文薦除直寶文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
閏七月二十七日,詔給事中兼直學士院兼侍講王曮除敷文閣待制,依所乞在外宮觀。
八月十三日,詔尚書吏部侍郎李益謙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
二十三日,詔尚書吏部侍郎史正志除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
九月二十七日,詔右司員外郎趙彥端除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
十一月九日,詔尚書吏部侍郎方滋除敷文閣直學士。
十六日,詔右通直郎、權(quán)知(旴)[盱眙]軍呂企中除〔直〕秘閣。
二十七日,詔左朝請大夫張允蹈除直秘閣,與知州軍差遣。
同日,詔楊存中諸孫并除直秘閣,賜緋章服,弟侄女夫各轉(zhuǎn)一官。內(nèi) 師中與除直祕閣,選人比類施行。以存中之子倓奏乞依張俊例推恩,故有是命。
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詔左朝請郎程叔達除直敷文閣、知池州。
二十七日,詔左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襄陽府陳天麟除敷文閣待制。
二月二十二日,詔司

農(nóng)少卿、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韓彥直除直龍圖閣、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
三月九日,詔右奉議郎、權(quán)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王之奇除直秘閣、知興元府兼利州路安撫使。
五月二十一日,詔直秘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韓元吉除直敷文閣、權(quán)知建寧府。
二十四日,詔知果州梁介除直秘閣、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以四川宣撫使虞允文奏介前知彭州日,增廣水利,均濟民田,故有是命。
六月八日,詔中書舍人洪遵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十二日,詔左承議郎王之綱除直敷文閣、知袁州。
十三日,詔右朝請郎、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靜江府張維除直徽猷閣。
十八日,中書門下省勘會廣西提刑滕田勺措置捕賊有勞,詔除直秘閣。
七月十九日,詔大理少卿周自強除直秘閣、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八月五日,詔提舉福建路市舶程佑之職事修舉,可除直秘閣、權(quán)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八日,詔起居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黃鈞依所乞除直敷文閣、權(quán)發(fā)遣荊湖南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八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王秬除直寶文閣、權(quán)發(fā)遣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五年正月六日,詔太常少卿王瀹除直敷文閣、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公事。從其請也。
二月二日,詔尚書戶部侍郎陳良弼可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任便居住。
三月三十日,詔直秘閣、提舉四川茶馬張松可除直徽猷閣,令再任。
四月九日,詔敷文閣直學士、知太平州吳芾除徽猷閣直學士,差知隆興府;尚書吏部侍郎周操除徽猷閣直學士,差知太平州。
五月一日,詔:「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劉敏士職事修舉,可除直秘閣,升充副使?!?
六月五日,詔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淮南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沈復職事修舉,可除直徽猷閣,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史正志除敷文閣待制。
七月四日,詔秘閣修撰、權(quán)知臨安府周淙,以職事修舉,除右文殿修撰,令再任。
十一日,詔中書舍人汪涓除敷文閣待制,依所乞差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八月六日,詔國子司業(yè)兼權(quán)禮部侍郎程大昌除直龍圖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
十三日,詔權(quán)知(閣)[閬]州王伯庠除直秘閣閬州:原作閣州,據(jù)《敬止錄》卷六王伯庠《西湖重修湖橋記》署銜改。,改知夔州。
九月六日,詔大理卿沈度除直龍圖閣、知建寧府。十六日,詔大理少卿王彥洪除直敷文閣、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從其請也。
十九日,詔趙不偈特與除直秘閣。以父檢校少保、安慶節(jié)度使士籛遺表來上,從其請也。
二十四日,詔權(quán)知金州韓曉除直秘閣、提舉四川茶馬。
十月五日,詔尚書吏部侍郎薛良朋除敷文閣直學士、知福州。從其請也。
十一月一日,詔直徽猷閣、權(quán)知揚州莫(蒙)[蒙]職事修舉,可除直寶文閣。
二日,詔新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趙子英除直敷文閣,改福建

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新發(fā)遣廣州吳南老、新發(fā)遣婺州李衡并除直秘閣,差遣如故。
四日,詔左奉議郎胡銓除集英殿修撰、知漳州。
二十一日,詔敷文閣(侍)[待]制、成都潼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撫使兼知成都府晁公武,敷文閣待制、知泉州王十朋,并除敷文閣直學士。
六年二月二十九日,詔尚書金部員外郎呂企中除直敷文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刑、提點常平茶鹽兼措置屯田,填見闕。
三月九日,詔尚書戶部侍郎楊倓依所乞除龍圖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仍奉朝請。
十二日,詔直秘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姚憲除直敷文閣、知臨安府。
四月一日,詔尚書度支員外郎蔡洸除直秘閣、差權(quán)知鎮(zhèn)江府。
十六日,詔敷文閣待制、知平江府徐 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從其請也。
二十二日,詔集英殿修撰閻安中除敷文閣待制、知遂寧府。
二十九日,詔尚書工部侍郎姜詵依所乞除徽猷閣待制、知寧國府。
同日,詔尚書度支員外郎張松除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五月十五日,詔直秘閣龔茂良除直顯謨閣、權(quán)發(fā)遣江南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閏五月三日,詔尚書工部侍〔郎〕周淙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七日,詔降授右朝奉大夫、尚書戶部員外郎劉敏士除直顯謨閣、知溫州。
同日,詔大理卿兼皇子恭王府直講李浩除直寶文閣、

權(quán)發(fā)遣靜江府。
六月四日,詔宗正少卿胡襄除直徽猷閣、權(quán)發(fā)遣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太府少卿朱商卿除直敷文閣、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公事。
六日,詔太常少卿趙彥端直寶文(殿)[閣]、知建寧府。
十四日,詔新權(quán)發(fā)遣揚州王佐除直寶文閣。
二十七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沈樞除直寶文閣、權(quán)福建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八月二日,詔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俞召虎除直秘閣。
四日,詔左朝散郎、新知漳州劉度除秘閣修撰。
七日,詔:「直敷文閣、知臨安府、主管兩浙西路安撫司公事姚憲,招收闕額禁軍,措置有方,除直顯謨閣?!?
十九日,詔戶部尚書曾懷除龍圖閣學士、知婺州。從其請也。
九月十三日,詔尚書吏部侍郎兼權(quán)吏部尚書胡沂除徽猷閣待〔制〕、知處州。以沂請祠,故有是命。
十七日,詔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呂正己除直秘閣。以按獄視田,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二十一日,詔左朝散大夫陳良翰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
十月六日,詔大理少卿周自強除直敷文閣、福建路提舉常平茶事。
十二日,詔知泰州兼權(quán)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子寅除直秘閣。以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十四日,詔權(quán)發(fā)遣(旴)[盱眙]軍兼沿邊巡檢使措置榷場龔鋈除直秘閣。
十五日,詔敷文閣直學士、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趙伯圭除敷

文閣學士。以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十七日,詔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周淙除敷文閣待制。以昨任京邑,績 可觀,故有是命。
十二月二十日,詔權(quán)兵部尚書兼侍讀黃中特除顯謨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以中乞依舊致仕,故有(仕)是命。
七年正月二十五日,詔權(quán)知荊門軍馮忠嘉除直秘閣。以任勸諭戶馬同義勇教閱及制軍器有勞,故有是命。
二月二十四日,詔直龍圖閣、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沈度除秘閣修撰、寧國府長史,福建路常平茶事鄭伯熊除直敷文閣、寧國府司馬。
二十八日,詔權(quán)知安豐軍張士元除直秘閣。以久歷邊任,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三月三日,詔直敷文閣、充江東〔宣〕撫使司參議官韋璞除直顯謨閣。
四月四日,詔葉衡起復帥淮西,可改除敷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同日,詔直寶文閣、權(quán)知秀州沈復〔除〕直龍圖閣、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直秘閣、兩浙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呂正己除直敷文閣、知揚州。
二十一日,詔廬州趙善俊除直秘閣。以善俊為帥臣,未有職名,故有是命。
二十五日,詔國子祭酒芮燁除右文殿修撰、主管臺州崇道觀,任便居住。以燁請祠,故有是命。
二十九日,詔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陶定除直秘閣。以定按察所部,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五月十三日,詔都大提舉川秦茶事買馬趙彥博除直秘閣。以職事修舉,從四

川宣撫使王炎奏乞旌擢故也。
六月五日,詔給事中徐良能除龍圖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以良能丐祠,從其請也。
二十六日,詔直寶文閣、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文薦除秘閣修撰、知建寧府。
二十九日,詔寶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胡銓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銓丐祠,故有是命。
八月五日,詔中書舍人兼侍講、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范成大除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
十九日,詔知全州支邦榮除〔直〕秘閣。
九月十九日,詔虞光亮除直秘閣。
二十三日,詔直秘閣、知湖州向汋除直徽猷閣,知溫州曾逮除直秘閣。各以措置賑濟有方,故有是命。
二十六日,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劉章除顯謨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章丐祠,從其請也。
十月三日,詔權(quán)尚書刑部侍郎兼詳定一司敕令王秬除集英殿修撰、知饒州。以秬丐外,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一日,詔尚書戶部郎中、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湖北京西軍馬錢糧、專一報發(fā)御前軍馬文字呂游問除直顯謨閣、知襄陽府。
同日,詔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旴)[盱眙]軍龔鋈除直徽猷閣,差遣如故。以鋈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八年二月一日,詔權(quán)發(fā)遣秀州丘 除直秘閣。以本路運使奏 本州島和糴,不擾而辦,故有是命也。
五日,詔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趙伯圭除顯謨閣學士,再任。以本

州士庶葉武等乞伯圭再任,故有是命。
三月二十三日,詔尚書右司員外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韓彥古除秘閣修撰、知臺州。
同日,詔直顯謨閣、權(quán)發(fā)遣隆興府龔茂良除右文殿修撰,仍再任。以茂良捄荒有勞,故有是命。四月五日,詔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郭儀除直秘閣,令再任。
十一日,詔左承議郎、殿中侍御史蕭之敏除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二十二日,詔集英殿修撰、知饒州王秬除敷文閣待制。以秬賑濟有勞,故有是命。
二十三日,詔陳彌作除敷文閣直學士,胡仰除直秘閣。并以捄荒有勞,故有是命。仍令彌作開具湖南州縣協(xié)力濟辦官屬姓名聞奏。
二十六日,詔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黃鈞除秘閣修撰、知瀘州。以鈞丐外,從所請也。
二十七日,詔敷文閣直學士、知荊南府姜詵除寶文閣直學士。以救荒有勞故也。
五月十四日,詔尚書吏部郎中姚時行除直秘閣、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公事。以時行丐外,從其請也。
二十五日,詔尚書兵部員外郎高禹除直秘閣、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六月十二日,詔:「恭奉太上皇帝圣旨,直秘閣、知徽州趙師夔特除直徽猷閣?!?
七月十二日,詔權(quán)發(fā)遣舒州兼措置淮西鐵錢許子中除直秘閣,令再任。以子中創(chuàng)行措置 鑄錢三十萬敷額,故有是命。
二十一日,詔知廬州趙彥

俊除直徽猷閣,候任滿日,特令再任。
二十五日,詔權(quán)發(fā)遣兩浙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公事胡堅常除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揚州兼主管本路安撫司公事、提領(權(quán))[措]置屯田。
二十七日,詔直秘閣、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趙彥博除直顯謨閣,仍再任。以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八月三日,詔太子詹事周操除敷文閣學士,在外宮觀。從其請也。
五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司馬伋除秘閣修撰、權(quán)發(fā)遣廣州兼主管本路經(jīng)略安撫司公事。
二十六日,詔權(quán)發(fā)遣衢州施元之除直秘閣、權(quán)發(fā)遣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二十七日,詔(真)[直]徽猷閣、權(quán)發(fā)遣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公事張維特除秘閣修撰。以職事修舉,故有是命。
十月十四日,詔宗正少卿趙子英除秘閣修撰、主管隆興府玉隆觀,任便居住。
二十四日,詔權(quán)知瀘州李(壽)[燾]除直寶文閣李燾:原作「李壽」,據(jù)《宋史》卷三八八《李燾傳》改。。
十一月七日,詔權(quán)吏部尚書張津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十七日,詔寧國府司馬陳損除直秘閣、寧國府長史。
九年閏正月三日,權(quán)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楊由義除直敷文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以由義丐外,從其請也。
六日,詔尚書吏部郎中傅自得除直秘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以自得求外,從其請也。
二月一日,詔知隆興府龔茂良除敷文閣待制。
二十四日,詔提舉福建路市舶張堅除直秘閣。以堅職事修舉,故

有是命。
三月八日,詔直敷文閣、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呂企中除直寶文閣。以企中兼權(quán)帥司揀發(fā)本路弓弩手有勞,故有是命。
四月八日,詔:「司農(nóng)少卿馮撙除直徽猷閣、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尚書戶部郎中王全福除直秘閣、權(quán)荊湖北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公事,國子司業(yè)林光朝除直顯謨〔閣〕、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并以自陳補外,從其請也。
五月十八日,詔尚書戶部員外郎趙磻老除直秘閣、知廬州、主管淮南西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管兼提領措置屯田。
二十七日,詔:「右朝請郎、權(quán)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張揀除直秘閣,朝辭訖,不候受告之任?!?
七月八日,詔大理少卿馬希言除直敷文閣、知平江府,填見闕。初除秘閣修撰,以臣僚論列,(興)[與]依尋常少卿補外例除職名,故有是命。
十七日,詔敷文閣待制、知泉州汪大猷除敷文閣直學士,令再任。
八月一日,詔秀王孫添差權(quán)通判婺州師龍、添差權(quán)通判平江府師垂并除直秘閣,差遣如故。
十四日,詔敷文閣待制、知太平州胡元質(zhì)除龍圖閣待制,令再任。
十六日,詔樞密都承旨葉衡除〔敷〕文閣學士、知成都府,尚書戶部員外郎、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路軍馬錢糧曾逮除直顯謨閣、知荊南府。
九月十七日,詔直秘閣、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郭儀除直敷文閣、利州路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三日,詔顯謨閣學士、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趙伯圭除龍圖閣學士,令再任。以士庶陳南一等言伯圭到任以來,聽訟詳明,持心忠厚,乞再任,故有是命。
十月四日,詔權(quán)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呂搢除直秘閣。以搢勛臣之后,克紹家聲,故有〔是〕命。
十六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權(quán)工部侍郎傅自修除直寶文閣、江南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六日,詔新知建寧府陳天麟除集英殿修撰、知婺州。
十一月四日,詔秘閣修撰、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張宗元除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
二十六日,詔殿中侍御史陳舉善除直寶文閣、知衢州。
同日,詔左朝奉郎、試給事中兼侍講蘇嶠除顯謨閣待制、知太平州。以嶠丐外,從其請。
二十九日,詔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胡沂除龍圖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以沂丐外,故有是命。
十二月三日,詔戶部尚書楊倓除徽猷閣學士、提舉佑神觀,尚書吏部侍郎韓元吉除敷文閣待制、知婺州。
八日,詔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韓元龍除直寶文閣、權(quán)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以元龍丐外,故有是命。以上《干道會要》。
【宋會要】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三四 舉士十九 舉遺逸

舉士十九 舉遺逸

太祖開寶三年三月十日,以處士王昭素為國子博士致仕。昭素,開封府酸棗人。少篤學不仕,有志行,為鄉(xiāng)里所稱。常聚徒教授以自給,博通九經(jīng)、老、莊,著《易論》三十三篇,李穆常師事之。至是,穆薦于朝,召至,見于便殿,時年八十余,精爽不衰。賜座,令講《易 干》卦。因訪以民間事,所言誠實無隱,帝嘉之。尋辭以衰老,求歸鄉(xiāng)里,故有是命。仍賜茶藥錢二十萬,留月余遣之。后卒于家。
五年正月十一日,以布衣萬適為(盧)[廬]州慎縣主簿。

適,宛邱人。少好學問,工詩,其警策多在人口。與高錫兄弟及韓丕齊名。丕任翰林學士,因召對,帝問曰:「卿早在嵩陽,當時輩流頗有遺逸否 」丕以適及楊璞、田詰為對,帝悉令召至闕下。詔書下而詰卒,璞既至,對于便殿,不愿仕進,止賜以束帛,以此無出身,遣還故郡。適最后至,公交車拒之不得見,寓居京師半年,僅至寒饑。丕又罷翰林,因上言其事,故有是命。適素康(疆)[強]無疾,館于太醫(yī)趙自化家。詔下,太醫(yī)怪其色變,因而切脈曰:「君將死矣?!惯m已病,猶勉(疆)[強]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后數(shù)(目)[日]而卒。璞,景德四年又遣官賜以茶絹,令吏部銓注其子從政近官,以便侍養(yǎng)。
真宗咸平五年九月十六日,以終南山處士種放為左司諫、直昭文館。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性沉默好學,幼能為文。不喜干進,與母偕隱終南山之豹林谷。淳化三年,陜西轉(zhuǎn)運使宋維干言其才行,詔使召之,辭疾不起,令京兆府賜錢三萬,不奪其志。咸平四年,又詔本府就賜緡錢五萬,以禮敦遣赴闕,復以疾辭。至是,使赍詔書,賜絹百疋、錢十萬,就山趣召。及至,對于便殿。帝親撫勞命座,與語久之,館于都亭驛。既命官職,復賜以巾笏袍帶。踰年,表求歸山,命為起居舍人。景德元年,復來朝。明年,擢為右諫議大夫。三年,以兄喪,請歸終南山營葬。十月,復至。大中祥符初,命判集賢院。封泰山,拜給事中。從祠汾陰,拜工部侍郎。自是屢至闕下,俄

復還山者數(shù)四。晚節(jié)頗飾輿服,廣置田產(chǎn),門人宗族依倚恣橫。王嗣宗守京兆(京),放常乘醉慢罵。嗣宗屢責放不法,于是表請徙居嵩山天封觀側(cè),遣內(nèi)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八年卒,訃聞,帝親制文遣內(nèi)侍致祭。歸葬終南山,贈工部尚書。
笏、銀帶、束帛。先是,帝將幸巡,令州郡搜訪遺逸。本府以李瀆及選名聞,并命召對。瀆不求聞達,以文行著稱鄉(xiāng)里,乃以疾辭。有詔本府存問之。選年七十余,以經(jīng)傳講授,躬耕自給。及召見命官,帝又作七言詩賜之。時又有陜州草澤魏野,亦以疾辭,不應召命。瀆、野天禧四年并詔贈著作郎。 大中祥符四年二月二十日,以河中府草澤劉選為大理評事致仕,賜綠袍、
七月二十八〔日〕,以宣州布衣陳寬為本州島助教。本州島言寬經(jīng)明不仕故也。
十一月十五日,以京兆府草澤李遂良為秘書省校書郎、復州軍事推官。時有言其苦心文學,不求聞達,故召試中書而命焉。
五年正月十五日,以懷安軍鹿鳴山人黃敏為本軍助教。敏明經(jīng)學,著《九經(jīng)余義》四百九十篇。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滕涉以其書上,詔下兩制,晁迥等言有可采故也。
四月十六日,以邵武軍進士陳度為本軍助教。度有文行,為鄉(xiāng)里所推,以福建轉(zhuǎn)運使以聞故也。
六月二十九日,以湖州進士許既濟為本州島助教。既濟詞學為州人所推重,兩浙轉(zhuǎn)運使得其所著《四民論》上之,故有是獎。
十一月十

五日,以永康軍進士李畋為試秘書省校書郎。畋明經(jīng),聚徒教授,益州以聞,故召而命之。
六年七月十三日,以臺州草澤蔣至為本州島助教。至有素行,聚徒教授,其母年八十,常躬寫經(jīng)典,以助其子。至〔是〕仍賜其母束帛米五石。
十一月十七日,以梓州草澤東方自牧為本州島助教。自牧表上所著《易論》,故有是獎。
天禧四年二月十二日,以(蜜)[密]州莒縣馬蓍山明九經(jīng)楊光輔為國子四門助教,加賜束帛,詔長吏常存問之。光輔聚徒三十年,知州王博文上言,因有是命。
七月十八日,以漢州綿竹縣助教楊曮為試國子監(jiān)主簿。西(州)[川]安撫呂夷簡言曮有名節(jié)故也。
仁宗天圣元年十月二十八日,以榮州進士楊褒、和州進士鮮于播并試國子四門助教。益州路轉(zhuǎn)運司言「有進士文學,乞依赦文收錄」故也。
十一月十八日,以眉州進士孫褒試國子四門助教。本州島言褒有學行故也。
二年八月初九日,以蜀州新津縣處士王潤為試國子四門助教,眉州草澤劉沂為試廣文館助教。本州島各言有孝行故也。
九月十三日,以資州進士宋太和為試國子四門助教。本州島言太和「久在育材山講說,經(jīng)術(shù)有聞」故也。
三年三月十四日,以益州處士張文蔚、王處約并為國子四門助教。本州島各言「高年不仕,德行可稱」故也。
十六日,以處州處士周啟明為試太學助教。本州島言啟明「年踰七十,深隱山谷,懷抱才器,鄉(xiāng)里推尊」故也。六年,再命秘書郎。
八年三月初二日,以岳麓山書院進士孫胄為潭州助教

。本州島言胄「年七十余,曾應二舉,后以養(yǎng)親家貧,退居鄉(xiāng)里,聚生徒講說經(jīng)書」故也。
九年四月二日,以簡州進士藺融試國子四門助教。益州路轉(zhuǎn)運司言融「以講說訓里中,年且六十,嘗再舉進士,有鄉(xiāng)里之譽」故也。
十年五月十六日,以福州進士王洵武為試國子四門助教。福建轉(zhuǎn)運司言洵武「服勤詞藝,篤志典墳」故也。
明道二年十二月五日,以眉州草澤孫康為試國子四門助教。益州轉(zhuǎn)運司言康「研精墳典,養(yǎng)素邱園」故也。
景佑元年閏六月十三日,以西京國學講〔書〕、進士衛(wèi)景山為試國子監(jiān)主簿,依舊講書。留守言景山文行著稱故也。
九月二十九日,以濮州州學講書、進士邊智周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講書依舊。本州島言智周服勤講學故也。
三年四月五日,以揚州布衣朱仙民為試國子四門助教?;茨限D(zhuǎn)運司言仙民「年六十,行不踰矩,耽翫墳史,窮覽無遺」故也。
五月三日,以果州進士范陶試國子四門助教。梓州路轉(zhuǎn)運司言陶「修詞居敏,履行尤高」故也。
十五日,以濰州進士范沐為試國子四門助教。京西轉(zhuǎn)運司言沐「年六十六,學古為儒,居貧樂道,前后四舉,文行兼優(yōu)」故也。
六月十七日,以永興軍講授、進士高安為試國子四門助教。陜西轉(zhuǎn)運司言安「講學甚精,實有文行」故也。
十月十九日,以資州進士謝震為試國子四門助教。梓州路轉(zhuǎn)運司言震「素習經(jīng)典,實有文行」故也。
十二月十三日,以天雄軍府學教授王誥、興化軍進士茅知魏可并試國子四門助教。本州島各言經(jīng)行醇深故也。
康定元年十一月一日,以草澤雷子元試秘書省校書郎。子元進封事故也。
二年四月二十八

日,以草澤郭京為大理評事、陜西都總管司參謀軍事。知涇州滕宗諒薦京「久游江南,任(陜)[俠],好言兵」故也。
八月十九日,以秘書省校書郎井淵為鳳州推官,益州草澤張俞試國子四門助教。翰林學士王拱辰言淵、俞皆「西南之選,實林壑之美,望垂禮聘」故也。后拱辰再上言,俞乞改一職官,詔為試校書郎。俞又乞回授其父顯忠,詔可。
十一月初五日,以雄州進士劉詠為雄州司士參軍。本州島言詠有行實故也。
慶歷二年正月八日,以京兆府草澤雷簡夫為試秘書省校書郎、陜西差遣。陜西轉(zhuǎn)運司言簡夫有材故也。
十一月十二日,以益州草澤周式為試國子四門助教。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司言式「通講五經(jīng),善誘后學」故也。
十三日,以兗州草澤孫復為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jiān)直講。資政殿學士富弼等言復經(jīng)行醇深故也。
三年二月,以鄆州進士李雍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樞密直學士范仲淹言雍「夙懷儒學,嘗所師問」故也。
四年三月五日,以進士劉淳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樞密副使韓琦言淳屢陳邊事故也。
六年二月四日,以益州進士李用章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本州島言用章有孝行故也。
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以蜀州草澤任時為國子監(jiān)主簿致仕。參知政事文彥博言時「博通墳典,鄉(xiāng)黨推重」故也。
八月六日,以汝州處士孔皎為秘書省校書郎致仕。皎字寧極,居龍興之龍山下。讀書,孝行著聞

鄉(xiāng)里。近臣列薦,故有是命。嘉佑中,召為國子直講,又起知龍興縣。(疾)辭〔疾〕不至,乃以光祿寺丞致仕。五年卒,贈太常丞。
皇佑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益州進士房庶為試校書郎。時修制大樂,兩制議未決,三司使田況言庶通音律,驛召進見,所言尺律與眾論不合,賜袍笏裝錢遣之。
四年五月二日,以太常丞致仕代淵為祠部員外郎。淵字仲顏,永康人。天圣三年舉進士甲科,授秦州清水縣主簿,不赴,退居青城山,以著書為樂。慶歷初,知制誥王拱辰安撫兩川,遺書欲起之,托疾不往見。累遷太常丞,至是前知益州田況復表所著《周易指要》二十卷,朝廷優(yōu)加兩官,然終不樂仕。
嘉佑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以草澤宋堂為國子四門助教。堂,成都雙流人。性跌蕩,不事生業(yè),嘗擬陳子昂作《感遇》詩以諷上建儲事。著《蒙書》數(shù)十篇、《春秋新意》、《七蠹》、《西北民言》。頗究時務,數(shù)為近臣所薦。至是,翰林學士趙 又上其所著書,特錄之。
十一月十五日,以建州草澤黃晞為太學助教致仕。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經(jīng),尤深《易》學。德性淳樸,服用質(zhì)儉。寓居京師,學者多從之。聚書萬余卷,討論讎校,寢食不輟。所著有《聱隅子》、《楊庭論》。門弟子號曰聱隅先生。慶歷中,石介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之,不至。前后薦者,自宰臣韓琦而下三十余人。至是,端明殿學士李淑上言晞「贍學敏文,識亦優(yōu)博。晦名安道,篤行有守。恬

約弗耀,見稱時流。甚齒淹恤,宜被甄獎。有臣寮論薦,欲望檢會,召補學官,庶令訓導諸生,敦勸浮俗」,乃有是命。明年以疾而卒。
三年正月九日,以福州進士陳烈為安州司戶參軍。烈字辛甫,學行淳古,頗通禮書。近臣論薦,故有是命。召為國子監(jiān)說書,辭疾不至。
五月二十三日,以青州草澤麻仲英為試國子四門助教。知青州龐籍言仲英年高,守道不仕也。
七月二十三日,以福州進士周希孟為國子四門助教、州學教授。知福州蔡襄言其文行為鄉(xiāng)里所推也。
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以揚州處士孫侔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州學教授。知揚州劉敞、右正言吳及并薦其材行,故有是命。治平初,以知制誥沈遘、王陶言,再命為武忠軍節(jié)度推官、知滁州來安縣。熙寧初,又翰林學士韓維言,為常州團練推官,辭疾不赴。
十一月初八日,以河南府處士邵雍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雍字堯夫,衛(wèi)州共城人,徙居河南。勤力讀書,著書名曰《皇極經(jīng)世》。好為詩什,有《擊壤集》。至是,本府以遺逸聞,乃有是命。為潁州團練推官,皆辭疾不赴。熙寧十年卒,贈著作佐郎,賻加賜粟帛。
十二月二十一日,以應茂材異等科曾平為試太學助教。以〔知〕鄆州趙 薦其材故也。
五年五月十二日,以潁州進士常秩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州學教授。翰林學士胡宿等言其文行稱于鄉(xiāng)里,故有是命。治平初,以知制誥沈遘、王陶言,又命為

忠武軍節(jié)度推官、知許州長社縣,以疾辭。熙寧初,詔潁州以禮申諭朝旨,敦遣赴闕。既至,召對,命為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勾國子監(jiān),知諫院,為天章閣待制。十年卒,贈右諫議大夫。
九月八日,以眉州進士蘇洵為秘書省校書郎。成都府路轉(zhuǎn)運使趙抃言洵學行推于鄉(xiāng)里,故有是命。明年,命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修《太常因革禮》。治平三年卒,賜其家銀絹百匹兩。子軾、轍辭所賜,求贈官,乃特贈光祿寺丞。
六年八月十八日,以桂州進士唐子正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知桂州吳及言其「素通邊略,孝行著于鄉(xiāng)里」故也。
十月初五日,以河中府進士南宗魯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彭思永言其文行推于鄉(xiāng)里也。
英宗治平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以三班差使殿侍崔公度為和州防御推官、國子監(jiān)直講。先是,宰臣韓琦言公度「博學多聞守道,其所為文章雄奇贍逸,當求比于古人,而時人未易得也。向緣父奏,得此名目,遂恬晦不仕,為鄉(xiāng)里諸生講說經(jīng)義,一方師表」,故有是命。公度辭以母老,不赴。熙寧二年閏十一月,淮南轉(zhuǎn)運司言公度母喪,服除,復命為彰德軍節(jié)度推官、權(quán)潁州團練推官,再以疾辭。三年,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令本郡敦遣。明年始就職。
十月十八日,以成都府進士汪通夫為試秘書省校書郎,陳汝玉除陜西判司簿尉。端明殿學士韓絳言有士行故也。以上《國朝會要》。
治平四年

七月十四日,以草澤李逵為試秘書省校書郎。龍圖閣直學士趙抃言逵「行有鄉(xiāng)譽,學通圣經(jīng)」故也。
十月九日,以進士黃君俞為撫州司戶參軍、國子監(jiān)直講。以王珪、司馬光等薦君俞「博通經(jīng)藝,為諸生宗師」,又新及進士第許安世等百余人列狀稱薦,遂召試舍人院中等故也。
神宗元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草澤程頤為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以韓絳、呂公著、司馬光薦也。
哲宗元佑元年十月四日,詔以進士吳師仁為越州司法參軍、充杭州州學教授,尹材為虢州司戶參軍,田述古為襄州司法參軍,蘇邴為邠州司戶參軍,并除教授。從近臣薦也。
二年四月十九日,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毫)[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從翰林學士蘇軾等薦也。
紹圣三年九月四日,詔興化軍葆光處士張弼為福州司戶參軍,充本州島州學教授。用權(quán)禮部侍郎黃裳等薦也。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以眉州進士家素為綿州司戶參軍,充眉州州學教授。用翰林學士承旨蔡京薦也。
元符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徽宗即位,未改元。以和州防御推官、知壽春縣事、充楚州州學教授徐積特授宣德郎,差遣依舊。以同知樞密院事蔣之奇言積「詞學登科,久不仕宦,退居山陽,以清節(jié)篤行為鄉(xiāng)里所高。頃奉朝命,俾就充州學教授。博聞強識,士論歸服。以今歲滿罷任,嘗乞致仕,不報。前后從官薦舉

自代者不少,欲望朝廷特與改官再任。不惟東南士人有所矜式,且以崇獎名節(jié),勸勵風俗」。吏部侍郎張舜民奏積「孝節(jié)通于神明,至誠動于金石。自少至老,風雨不渝,雖古之曾、閔不是過也。朝廷知其賢,累任楚州教授。士大夫知其賢,薦名于朝者,前后數(shù)十上。其間或欲與積改官,或欲召對,皆未蒙施行。按積今年七十四歲,雖有美官豐祿,必不能從事。所以然者,特為朝廷士風爾。欲望圣慈特賜指揮,檢會前后臣僚所舉,為積轉(zhuǎn)通直郎,差遣依舊,庶使朝廷有右賢尚德之風,陛下有尊德樂道之實」。中書舍人曾鞏奏積「躬行古道,尤以孝著。博覽載藉,兼通世務。但以耳疾不任仕宦,儻召寘太學,使在師儒之位。學者觀其言行,自當從化。不然,命為本州島學官,亦足使鄉(xiāng)里及鄰士人有所矜式」,故有是命。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以睦州進士王升特授壽州司戶參軍,充湖州州學教授。以尚書左丞陸佃言升「義高行美,行年五十,讀書未娶,訪求師友,徒涉千里。眾經(jīng) 史,諸子雜家,無所不讀,雖佛經(jīng)道藏,亦皆博釋。事親孝,奉兄悌,乞依陳師道、家素等例,除升一命,處之學校,以勸多士」故也。
崇寧二年十二月五日,詔撫州布衣饒子儀為假承務郎,不理選限。以江西路監(jiān)司列薦子儀「養(yǎng)素鄉(xiāng)閭,博究 史,自秦漢而下,皆著編年之書。今年幾八十,志學不衰」,故錄之。
四年閏二

月五日,以杭州進士蔡 、泉州進士呂珪并授從事郎。至三月三十日,呂珪為通直郎、秘書省著作佐郎、崇政殿說書。制曰:「朕特起修潔自重之士,待以不次之舉,庶幾激高風而矯奔兢之俗。以爾世族之緒,志守不凡,超然自拔于塵垢之外。比因賜對,奏議聞爽聞爽:「聞」字疑誤。,有足嘉者。肆予命汝,通(藉)[籍]朝著,蒞職文館,仍侍經(jīng)帷之邃,俾知儒術(shù)之道。汝其尊爾所聞,而惟道徇思,稱予所以褒擢之意?!?
蔡絳《國史后補》云:崇政殿說書,祖宗時有之。崇寧中,初除二人,皆隱逸起。蔡 者以嫡子能遜其官與庶兄而不出,用其學行修飾召;呂珪者亦以高節(jié)文學有盛名,隱居弗仕,數(shù)召不至。始起,仍遂其性,乃詔以方士服隨班朝謁入侍焉,亦國朝之盛舉也。蔡 除崇政殿說書月日,檢未獲。
六日,常州進士孫逵、河南府進士李暉
并特授將仕郎。
宣和元年四月二十七日,詔饒州樂平縣免舉進士夏非霆與上州文學。以江東路轉(zhuǎn)運使等奏(北)[非]霆「見年七十七,熙寧二年發(fā)舉,不赴省試,合該特進名推恩,亦不曾受。鄉(xiāng)人稱其孝行,委是隱逸,不求聞達」,保明故也。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九日,詔布衣江端友為承務郎,賜出身。以少宰吳敏言端友「隱居京城東郊,素有高行,士大夫多稱道之。臣頃見吳幵,詳言其養(yǎng)母之孝。端友躬耕蔬食,守節(jié)自重。聞頃講議司欲招之,端友不肯就。自陛下即位,求直言,端友當圍城時上

書論事甚眾,而終不肯一至公卿之門。近者陛下招延草茅鄒柄、任申先、尹焞、鄧肅之流,偶未及端友,望特加官使,以風四方」,故有是詔。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三月八日,詔布衣王大智特授迪功郎、添差樞密院計議官。以大智習兵法,故命之。
三年五月七日,詔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以商虢陜州鎮(zhèn)撫使翟琮言忠民「智通今古,識達事機。自靖康以來,屢陳軍國邊機利害,三召不至」,故有是命。
九月十八日,詔以布衣朱敦儒為迪功郎。以廣南東西路宣諭明 言「面奉圣諭,訪求山林不仕賢者。敦儒深達治體,有經(jīng)世之才,靜退無競,安于貧賤,嘗三召不赴」,故有是命。
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詔撫州草〔澤〕鄧名世令合門引見上殿。以吏部尚書胡松年看詳?shù)矫浪洞呵锼淖V》六卷、《辨論譜說》十篇、《古今姓氏書辨證》一十四卷,學有淵源,辭亦簡古,考訂明切,多所按據(jù),故有是命。后賜進士出身,充史館??薄?
十一月二十五日,詔以布衣王蘋為右迪功郎。以權(quán)發(fā)遣平江府孫佑言蘋「有憂國愛君之心,開物成務之學,素行高潔」,上既召見,而有是命。再命賜出身,為秘書省正字。
五年十一月六日,詔和靖處士尹焞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左仆射張浚言焞「頃緣叛臣劉豫迫以偽命,經(jīng)涉大河,投身山谷,自長安徒步趣蜀,乞食門路,僅獲生全」;徽猷合待制、史館修撰

范沖言焞行義淳固,故有是命。其后引對,除秘書郎、崇政殿說書。
九年二月八日,右諫議大夫李誼言:「伏見河南諸路境土初復,差遣使軺,布宣德音,雖拊循將士,存問耆老,固在所先。然而(綱)[網(wǎng)]羅幽隱,振拔淹滯,亦不可后。蓋自中原淪陷,久隔照臨,豈無出眾之材、潔身之士 或陸沉州縣,與夫高蹈于山林者,當此恢復,所宜褒采。」詔令周聿等搜訪,具名以聞。是后陜西路宣諭使周聿
言:「尋訪到前通判原州致仕米璞、前知隴州劉化源、敦武郎秦州定西寨兵馬都監(jiān)鄭涓三人,于兵火中各操守忠義。」詔米璞、劉化源召赴行在,內(nèi)鄭涓與監(jiān)岳廟,賜銀絹各一百匹兩。
十年二月十七日,臣僚言:「恢復土宇,必以得人材為重。兩年以來,銜命之使,旌聘甚多,固已得于州縣官僚之間及眾所共知者。其有中國淪陷,越在草野,伏而不見,實為滯淹。況山西出將,風聲氣俗,亦豈易泯,必有英偉(毫)[豪]杰之材。今日誠得而用之,彼于中原休戚利害既皆深知,非特 贊經(jīng)理之謀,而人望所歸,斯民視之以為向慕,則愛戴之心愈見其不可解。所有新復州軍,專責使者,恐隱遯幽遠之間,尚有埋光鏟采、不求聞達之士,更加搜舉而大用之,是乃中興無窮之計?!箯闹?。
二十八年二月七日,詔以布衣鄭樵為右迪功郎。經(jīng)筵官薦樵「耽嗜墳籍,杜門著書,嘗獻之朝廷」,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三日,赦:「應天下士人有節(jié)行

才識之懿,文學術(shù)業(yè)為鄉(xiāng)里所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jiān)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shù),連銜結(jié)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shù)。三省再加詢察,如非妄舉,當議召試擢用?!谷荒昃旁露?,明堂赦同此制。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圣帝隆興元年三月十四日,詔曰:「朕惟明俊德,所以和萬邦之治;舉逸名,所以致天下之歸。方古先盛時,弓旌之招,束帛之賁,安車蒲輪之召,使阿澗無考盤之人,而臺菜詠得賢之樂,朕心慕焉。故嗣位之初,驛召旁午,凡縉紳之老,儒林之秀,莫不明揚顯擢,布列中外。尚念山林之際,漁釣之間,豈無荷莜濯纓之倫,飯牛版筑之士 或自晦于卜祝,或沈痼于煙霞,未膺好爵之縻,徒劇冥鴻之慕。部刺史二千石,其為朕博訪巖藪,搜羅逸遺。其有懷瑾握瑜、埋光鏟采,跡其行實,咸以名聞。朕將厚禮特招,虛懷延納,庶幾得人之盛,無媿于前古,而致治之美,增光于祖宗,不其韙歟!咨爾多方,其體朕意。」
干道四年七月七日,詔遂寧府布衣雍山賜進士出身,添差遂寧府府學教授。山志行修潔,好學,多所通究,尤邃于《易》。守臣杜莘老以名聞,詔召不起。至是,守臣張震、漕臣馬騏乞就褒擢,乃有是命。
九月二十七日,詔興化軍仙游縣布衣林彖賜進士出身,添差興化軍軍學教授。知泉州周葵言:「彖行義修潔,凡六經(jīng)百氏之書,無所

不讀。杜門自守,不謀婚娶,不應科舉。所居之鄉(xiāng),鄙惡之民,往往化為良善。頃加君命,固辭不起。乞檢會故事,賜以先生處士之號。」同知樞密院事劉珙奏:「祖宗自有典故,太上皇時,曾召臣鄉(xiāng)人胡憲。兩召不至,賜同進士出身,差本州島教授。今若召之不來,故事可用也?!乖僬俨黄?,遂有是命。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詔郭雍賜號沖晦處士。以湖北帥臣張孝祥等言雍「名臣之后,父忠孝師伊川程頤,盡得其學。雍推原本意,著《易》、《中庸》之書十余萬言。隱于峽州長陽山下,安貧樂道,行義高潔,乞賜褒擢」,故有是命。以上《干道會要》。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三四 禮遣 本書敦遣

禮遣本書敦遣
仁宗嘉佑四年十月十三日,夆饗赦書:「學術(shù)行能,見推鄉(xiāng)里,困于草野,是謂遺賢。屬我治朝,所宜搜采。應天下士人,素敦節(jié)行,兼通學術(shù),又為鄉(xiāng)里所推者,委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各三兩人。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及所通學術(shù),連書結(jié)罪保舉聞奏。委中書門下再行詢察,如非妄舉,當議特加試用?!?
五年十月十四日,詔:「諸路奏舉有行義文學之士濮州進士李植等二十三人,令本州島長吏敦遣赴闕,送舍人院試策、論各一道。仍于明年三月終已前到闕。在路給與奉職驛券,候到,館于太學?!?
六年五月七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進士:徐州顏復、

成都府章、潤州焦千之、開封府韓盈、荊南府樂京、許州辛廱、大名府李抃策論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相州劉安道、安州趙疇、邵武軍王景、潭州陸湘策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渝州牟載、趙州左用策論第四等下;通州隨翊、潭州廖倚、太原府崔遠策五等,并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先是,諸路應敕舉者二十三人,而濮州李植道卒,岳州顧立有(基)[期]服,梓州章袞、蜀州張中理、處州吳戭、廣安軍蒲伯明、越州吳孜辭不就試。至是,袞等五人并為試將作監(jiān)主簿。
七月十六日,詔諸路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司:「比用夆饗赦書,搜采天下有節(jié)行學術(shù)之人。如聞沽飾名譽,徼進者多,非所以厚風俗也。其罷之?!挂陨稀秶瘯贰?
神宗熙寧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詔潁州敦遣試將作監(jiān)主簿常秩赴闕,毋得受秩辭避章表。初,歐陽修等言秩「好學不倦,尤精《春秋》。退處窮年,事親盡禮,不肯碌碌茍合眾人。經(jīng)明行修,可助教化。宜召至闕下,試觀其能,茍有可采,特降一官」,而秩累召不至,故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jié)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shù),素為鄉(xiāng)里所推重者,委轉(zhuǎn)運、提點刑獄臣僚同加搜訪,每路三兩人。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shù),連銜結(jié)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shù)。委中書門下再加詢察,如非(忘)[妄]舉,當議召試擢用?!?
三年五月十三日,詔:「諸路長吏準敕保明敦遣行

義之士二十九人,令九月赴闕,仍給驛券料。至則館于太學,送舍人院試策、論各并一道?!?
十月二十一日,舍人院試諸州敦遣人:濱州劉蒙、處州管師常、閬州賈蘊、雍之奇、嘉州李逵、衢州周穎、齊州胡鄢論策并第三等下,賜進士出身;太原府李抗、忠州(潭邱)[譚丘]之、眉州孫潛、太原田籍、張由、劍州陳舜岳、大名府尚景淳、岳陽軍竇恂論并策第四等上,賜同進士出身;眉州任通夫、邢州國采、荊南伊珣論策并第四等下,并為試銜知縣、判司簿尉。時蒙號處士,師常等皆進士,逵、通夫試秘書省校書郎,不理選限。
徽宗崇寧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詔江寧府進士侍其革、常州進士鞏寔并令乘驛赴闕。以江東、兩浙監(jiān)司薦革、寔經(jīng)行為鄉(xiāng)閭所推故也。
七月四日,常州言:「搜訪得進士潘民質(zhì),博學通經(jīng),行義淳正,抱道自處,見重鄉(xiāng)閭,乞賜量才擢用?!怪鹚窘癫刹斓门嗣褓|(zhì)實有學行,所養(yǎng)恬靜,議論操持皆可稱述。詔民質(zhì)發(fā)遣赴闕,仍支破遞馬大將驛券。
政和三年三月八日,淮南轉(zhuǎn)運等司言:「壽州壽鄉(xiāng)縣東山隱士李璞,孝悌之行,鄉(xiāng)里所推。度數(shù)之學,士人所服。幼小以來,無意婚宦,惡衣糲食,人所難堪,而璞安之,不以為戚。自其父喪,居廬東山,三十余年,迄今野處。雖樂道忌勢,有外方之志,然和光同塵,無行怪之跡。崇寧五年,本州島欲以遺逸應詔,避之不就。大觀三年,又欲以八行應制,亦辭之不受。若蒙朝廷

原禮旌獎,則可以激厲貪競,雅厚風俗,上助圣化。」契堪上件李璞,逐司審驗保明,委是詣實。詔令本州島長貳赴闕「赴闕」上疑脫「趣」或「發(fā)遣」等字。,仍許乘遞馬,沿路依貢士令與進武副尉驛券。候到,令辟廱審驗訖,召赴都堂審察。
九月十三日,詔:「濮州隱逸王志老,令王亶以禮敦遣赴闕,與依第二等奉使格支破人從券馬,人吏親隨等依第三等支賜。志老賜給從義郎遞馬驛券,仍許差擔擎兵士三十人,許乘轎,給盤纏錢五百貫與本家。先具起發(fā)月日,申尚書省,取旨賜安泊處。所有合帶人,多少從便。如要水路,即仰本州島差撥人舡,并仰如法津遣。」
六年二月十九日,詔:「棣州士人劉棟蔬食葆神棣:原闕,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九補。下文「處」同。,虛心契道,人之隱奧,洞然照知,〔處〕方書符,每有應驗??闪疃厍哺吧袝忩炌?,于上清寶箓宮安下,仍給路費、驗券、遞馬,無令失所?!?
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知江州劉絳言:「張頤碧自號海峰閑人,近游行至本州島,見在開元觀安下,得廣成修身之要,傳混元抱一之訣。伏望特賜詔聘劉絳敦遣赴闕?!?
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詔涪陵人譙定赴闕。以殿中侍御史胡舜陟言定「究極《易》數(shù),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故也。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應中外有文武才略出倫,或淹布衣,或沉下僚,內(nèi)自禁從,外至監(jiān)司、郡守,廣行搜訪,各舉所知一名。舉得其人,并行旌擢。仍以所舉人移文州縣,以禮

敦遣赴行在。」
七月十二日,尚書省言錢伯言召赴行〔在〕,至滄州滄州:疑誤。下文云「揚州津遣」。,遷延未至。詔:「艱難之際,人臣義當體國,豈可徇私自便。應召赴行在并除授職任人,并令吏部三日一次舉催。仍令郎官常切檢舉,如尚敢遷延,重行黜責。錢伯言令鎮(zhèn)江府揚州疾速津遣?!?
八月十五日,詔蜀人譙定、長盧隱士張自牧,令守臣以禮遣赴行在。定知兵法,曉八陣圖。靖康間,嘗命以通直郎、崇政殿說書。自牧沈毅有謀,亦知兵。宣和末,召至京師,不用。至是,提舉南京鴻慶宮許翰奏聞,故有是命。
四年五月十四日,三省言:「已詔盧法原降吏部尚書,謝克家除禮部尚書,胡直孺除刑部尚書,李擢除給事中,席益、胡交修并除中書舍人,辛炳除起居舍人,宜加優(yōu)禮敦遣。方時艱難,欲速赴行在,共濟國事。仰所在州軍協(xié)力應副,以稱優(yōu)禮之意?!?
八月二十六日,知建昌軍仇(愈)[迭]奉詔敦遣成忠郎、合門祗候、前權(quán)主管建昌軍事蔡延世前來,赴都堂審察。
十一月十四日,知福州程邁言:「奉詔親詣新除起居舍人辛炳所居,以禮敦遣,限三日發(fā)赴行在。本官累稱病廢日久,供職不得,乞備申朝廷?!乖t辛炳依舊宮觀。
紹興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徐俯文學行義有聞于時,可特除右諫議大夫。令所在州軍疾速敦遣赴行在?!?
十二月十五日,詔:「辛炳、常同、唐恕、張杲在遠之人,恐不能趣赴朝命,可令所在州軍各給辦裝錢三百貫,

以趣其行?!股现^輔臣曰「士人廉則貧,恐不能治行」故也。
三年三月七日,詔:「布衣蘇庠,令鎮(zhèn)江府以禮敦遣赴行在。候到,令合門引見上殿?!瓜仁?,召庠赴都堂審察,庠辭以疾,故有是詔。
五月十日,詔特補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令董先候路稍通日,津遣赴行在。其詳見舉遺逸門。
五年十一月六日,詔和靖處士尹焞除崇政殿說書,四川宣撫司加禮敦遣赴行在所。其詳見舉遺逸門。
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詔前知開封府尉氏縣姚邦基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以二京、淮北宣諭方庭實言邦基「頃自解官,遂匿村落,聚徒 學,廉靖守節(jié),不求祿仕」,故有是命。
六月八日,詔華州鄭縣主簿趙汧、河南府登封縣令雙虔、潁昌府進士范墀,并令西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以二京、淮北宣諭方庭寔言「準詔許臣采訪文武才能可備國家之用者。汧性剛直,通曉吏事;虔為縣豈弟;墀名臣之后」,故有是命。
十三日,詔左承奉郎高穎,令東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以簽書樞密院事樓照言穎「宣和六年進士及第,隱于民間」,故有是命。以上《中興會要》。
壽皇圣帝隆興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興化軍守臣及本路監(jiān)司、帥臣列奏仙游縣布衣林彖經(jīng)行,詔召不起。其秋,丞相陳康伯、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賢其所為,再取(止)[旨],令監(jiān)司、郡守備禮敦請就道。本軍守、丞親具羔鴈詣其廬,諭以朝廷搜訪

之意甚厚,而彖外遠名利,復引疾固辭。天下士大夫聞而高之。
干道元年正月一日,南郊赦書:「應天下士人有節(jié)行才識之懿,濟以學術(shù),素為鄉(xiāng)里推重,不求聞達者,委監(jiān)司、帥臣同加搜訪,每路一二人。仍與本處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shù),連銜結(jié)罪保明聞奏,即不得以常材備數(shù)。委三省再加詢察,如所舉不妄,當議擢用?!谷晔辉露?、六年十一月六日、九年十一月九日南郊赦書,并同此制。
八月十二日,冊皇太子赦書:「應州軍有隱逸之士,不求聞達者,仰長吏采訪,具名以聞。」七年二月八日冊皇太子赦書同此制。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湖北諸司言:「陜州長陽寄居河南人郭雍,行業(yè)深美,召赴行在,州郡以禮敦請,至于再三,力辭不就?!乖t賜號沖晦處士。以上《干道會要》。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一 垂拱殿視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