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儀制七

宋會要輯稿 作者:清·徐松


拜表例
【宋會要】
宋朝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郡國大慶瑞、奉上尊號、請行大禮,宰臣率文武(郡)[群]臣或并內諸司使、三班、諸軍將校、蕃夷酋長、僧道、耆老等詣東上合門拜表,西京留守率留守司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車駕巡幸,東宮、留守司百官每五日一上表起居。
太祖干德二年,詔有司議定表首原有眉批:「『表首』以上五行與上條重復,可節(jié)?!拱创嗣寂嗽诤笪摹栋荼韮x》第二段(《儀制》七之一四)之上。。
真宗景德三年正月朔,宰臣率文武百官、內職、將校、契丹使詣合拜表。故事,中書章表皆舍人為之,東封后朝廷多慶禮,舍人或領他務,宰臣議擇館(合)[閣]官,得盛度、路振、劉筠、陳越、夏竦、宋綬分撰表奏,仍先奏聞。自后中書表奏或多雜撰。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十九日,禮(部)[儀]院言:「準詔參詳太祖、太宗加謚禮畢,百官拜表進名儀式者。伏以慶成喬岳,歸美祖宗,雖系孝思,實為吉禮,比之初上廟號謚冊,理有不同。按唐朝修八陵及遷懿、獻二祖禮畢,并皆稱賀。欲望其日禮畢,許百官詣〔東〕上合門拜表稱賀?!箯闹?
二年十二月承天節(jié),群臣詣〔合〕門拜表獻壽。時以晉國長公主薨,罷會故也。
四年二月十七日二月:原缺,據《長編》卷七五補。,車駕幸汾陰,判天雄軍寇準遣官詣行在〔上表〕起居,特命降詔答之。其它州遣官至行在者亦然。
五年閏十月二十四日五年:原缺,按大中祥符惟五年有閏十月,據補。,詳定所言:「冬至日,樞密使以下〔詣長〕春殿、百官東上合門拜表稱賀。今月二十九日,皇〔帝上〕

齋于文德殿,欲望其日并于文德殿門外行拜表之禮?!箯闹?。
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命殿中丞、集賢校理宋綬隨迎奉圣象使修撰章表。是年丁謂充奉祀制置使,復命綬。七年,王旦充兗州朝修使,命左正言、直集賢院夏竦。天禧元年,王旦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向敏中西京奉安太祖圣容,并命左正言、集賢校理宋綬。干興元年馮拯充真宗山陵使,天圣元年拯赴西京奉安真宗圣容,并命大理評事、館閣??崩钍?。嘉佑八年,韓琦充仁宗山陵使,命桂州臨桂縣令曾炳。治平四年,韓琦充英宗山陵使韓琦:原作「韓王音」,據本書禮二九之四七改。,命許州司理參軍王汝翼:皆充修撰箋表。
十月二日,元德皇后升祔太宗廟室,百官拜表稱賀。九日,群臣詣東上合門拜表稱賀亳州大清宮枯檜復生。
七年正月二十一日, 臣詣東上合門拜表賀亳州靈芝、白鹿。
二月,詔建南京,知應天府馬元方請五日拜表,如西京之制,從之。
干興元年九月十三日,西京留司御史臺上言:「當京分司官太子賓客韓援近上表謝遷秩,進奏院以無例通下。欲望自今分司致仕官凡受國恩,皆許上表稱謝?!箯闹?
十一月,詔合門日收臣僚表奏簿記發(fā)付承進司封進,仍仰合門據數開拆職位、姓名、奏狀事宜,都為一目寫錄,印書兩本,一隨表奏入,一令承進司收掌。
仁宗天圣五年十一月二日,以滑州天臺埽成,宰臣率百官班崇德殿拜表賀皇帝,又詣內東門拜表賀

皇太后。
嘉佑元年二月二十四日,以圣體康復,宰臣率百官詣東上合門拜表稱賀。
神宗熙寧四年二月五日,詔中書門下罷上表賀老人星見。
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宰臣率文武百官詣東上合門拜表賀克復交趾李干德。
元豐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哲宗即位,未改元。太常寺言:「來年正月朔拜表賀太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遼國人使當赴內東門立班稱賀。」從之。
哲宗元佑元年三月十八日,禮部尚書韓忠彥等言:「今參詳如有祥瑞、邊捷,宰臣已下紫宸殿稱賀皇帝畢,赴內東門拜表賀太皇太后?!箯闹?。
徽宗崇寧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宰臣蔡京等上表稱賀收復荊湖南北路疆土。
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收復鄯、廓廓:原作「郭」,據《宋史 徽宗紀》一改。,宰臣百官上表稱賀。
四年閏三月二十一日,御端門納趙懷德降,群臣拜表稱賀。
三月三十日,以牂柯、夜郎獻納王江、古州一帶地,群臣拜表稱賀。
六月十一日,以興復解池鹽寶,宰臣以下拜表稱賀。
政和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皇帝御文德殿親行新定皇長子冠禮,方三加冠冕,日有五色及帶氣、冠氣、承氣。三月二日,太師魯國公蔡京等奉表稱賀。
六月二十一日,以霸州、?!仓荨?、淯井監(jiān)等處納土,宰臣蔡京已下上表稱賀。
六年正月三日,太師蔡京等上表稱賀去年內無斷過。
十五日,湖南掘地得金,有類靈芝祥云,太師蔡京等拜表稱賀。
三月十日,以開封尹奏上元之夕獄空,及路不拾遺,

太師蔡京等拜表稱賀。
七月十五日,太師蔡京等拜表賀破湖北蠻寇黃安俊湖北蠻寇:原作「湖蠻北寇」。按《宋史》卷二一《徽宗紀》三載「沅州黃安后……伏誅」,沅州屬荊湖北路,此處「蠻北」二字當互倒,今改。。
十月二十八日,太師蔡京等上表賀九鼎成。
十二月三十日,太師蔡京等上表賀討蕩晏州夷賊。
七年二月十八日,太師蔡京等上表賀三山圣功橋大河澄清。
四月二十八日,太師蔡京等以大理寺擬斷天下奏案盡絕,上表稱賀。
五月二日,玉清和陽宮奉上后土皇地祇徽號冊寶。九日,太師蔡京等上表稱賀。
七月二十三日,太師蔡京等上表稱賀工部直舍后地芝草生。
八年五月十三日,太師蔡京等拜表賀討蕩綿、茂州蕃賊。
九月十一日,以上清寶箓宮有鶴踰數千飛繇萬歲山,歷儲祥殿,太師蔡京率百僚拜表稱賀。閏九月二十四日,以明堂大饗,夜有鶴十六飛旋應門之上,蔡京以下拜表稱賀。
十月十八日,以黃鍾、太聲鍾一金寫而成太聲:不可通,疑當作「太簇」,黃鍾、太簇均為十二律之一。,即與君聲相合,金寫造時有黃云若華蓋狀,蔡京以下拜表稱賀。
二十六日,以十日上清儲祥宮天圣節(jié)授戒,有五鶴東來,翔集殿壇,宰臣以下稱賀。同日,以廣武埽水勢湍急,投御書鐵符,實時水勢順流,文武百僚稱賀。同日,太師蔡京等上表賀宣示千葉仙芝。
二十九日,蔡京等上表賀神霄宮建天寧節(jié)道場日,仙鶴翔集神霄殿。
宣和元年三月四日,蔡京等上表稱賀安州獲商鼎六。
四月十五日,蔡京等拜表稱賀破西賊。
五月十二日,宰臣蔡京上表賀討蕩西賊。
三年五月十四日,

宰臣以下拜表賀生擒睦州方賊。
七月七日,以兩年并無斷過大辟,太宰兼門下侍郎王黼等上表稱賀。
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太(常)[宰]王黼以下拜表賀收復涿、易二州。
五年四月十二日,以收復燕、云,御文德殿受群臣上表稱賀。
二十三日,太宰王黼等上表稱賀撫定燕城。
五月七日,以收復燕山、云中兩路,御文德殿受太宰王黼等上表稱賀。
七年五月十七日,文武百僚、太宰白時中等以在京神霄宮瑤壇木欒上甘露降木:原作「本」。按木欒乃樹名,又稱欒花,見《夢溪筆談 藥議》,據改。,上表稱賀。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八日,詔:「附近州縣率官吏百姓來賀,非惟各有勞費,亦重增感慕。除今月十四日已到行在人許令稱賀外,余并行下,無令起發(fā)?!挂陨系菢O故也。《禮書》注:凡遇大慶典禮,奉上尊號冊寶,慶壽,冊命皇后、皇太子,修纂祖宗玉牒、寶訓、御集等成書,幸太學、秘書省,宰臣率文武百僚拜表于文德殿下。
二年十月七日,詔許令天下列郡依三京月旦故事,率其屬拜表。先是,監(jiān)察御史寇防宣諭江淮四路,每到州軍,集官吏以下設香案于鼓角樓下,伏跪受詔。防請以其余州軍依三京留司故事,月旦率其屬拜表,如宣布詔書之儀,故有是詔。
紹興九年六月七日,邠州鄉(xiāng)貢進士李貢等以新復河南州軍,上表稱賀,詔令學士院降詔書獎諭。
七月七日,東京父老以復故疆,上表稱賀。是日,上臨軒引見遣之。先是,耆老以久淪偽地,謳吟思宋,土疆歸復,喜若更

生。初,耆老詣東京留司,乞捧表詣闕稱賀,降詔令留司接表以進。耆老力請,上留秦檜曰:「父老遠來,誠意可嘉,宜令入見?!褂谑窃t表首河南府助教李茂松補右迪功郎,百姓寇璋、曲袞、郝璋、趙善道并補京府助教。內趙善道賜名道。余九十九人并補諸州助教。內進武副尉范逸補承信郎,軍人劉青等八十三人并補守闕進義副尉。仍賜逐人常服冠帶有差。又詔:「應有似此欲詣行在捧表稱賀者,雖忠義可嘉,緣道路勞苦,深可憫念。仰新復諸路留司及帥臣并止令附表前來,仍乞行所屬照會?!?
十二年閏四月二十一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準紹興儀制令節(jié)文,諸大慶、大禮,發(fā)運、監(jiān)司官、提舉、主管茶事、提點坑冶鑄錢官(司)[同]。諸州長吏三泉知縣同。奉表賀。今來皇后受冊畢,系大慶典禮,欲令進奏院遵依上條,遍牒施行?!箯闹?。
十二月二日,以是月朔太陽交食,陰云不見,宰臣率百僚拜表稱賀。自后日食陰云不見,皆拜表賀。至二十八年,詔毋得稱賀。
八日,太師、尚書左仆射秦檜以臘雪應時,率百僚于文德殿拜表稱賀。自后雪降應時,并拜表稱賀。至三十年冬雪,以顯仁皇后喪制,詔特免稱賀。隆興元年以后,并依例拜表稱賀。
十四年二月九日,賜近臣喜雪御宴于尚書省。自是每歲遇雪,即賜之,宰執(zhí)率赴坐官詣文德殿拜表稱謝。十八日,上幸太學。越三日,宰臣率百僚拜表稱賀。
十月二十七日,上幸

秘書省。越三日,宰臣率百僚赴文德殿拜表稱賀。《中興禮書》:紹興十六年三月十九日,詔進讀《孟子》終篇。越三日,賜講讀官御筵于皇城司。侍讀秦 等翌日上表稱謝。十八年四月六日,禮部太常〔寺〕言:「檢照《國朝會要》,淳化五年十二月一日司天監(jiān)言:其日當食,云陰不見,占與不食同,宰臣奉表稱賀,詔付史館。今據太史局申:契勘四月一日太陽當食,其日自平明蒼黑云,時時有雨,至申時一刻復云色遮映,并不見虧食。依經,即同不食。除已拜表稱賀外,合行宣付史館。」詔依。
二十年五月九日,玉牒所進《中興圣統(tǒng)》畢,宰臣率百僚拜表稱賀。《中興禮書》:紹興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詔進講《尚書》終篇,特召宰執(zhí)聽講。進讀畢,太師秦檜以下稱賀。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詔進講《周易》終篇。越二日,賜御筵于秘書省,秦檜等各上表稱謝。
二十五年五月五日,以太廟殿庭生芝草,宰臣率百僚(請)[詣]文德殿拜表稱賀。
二十六年十月九日,實錄院進呈《皇太后回鑾事實》,宰臣率百僚拜表稱賀?!吨信d禮書》:紹興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詔經筵進讀《三朝寶訓》終篇。越二日,賜講讀并修注官以下御筵于皇城司,侍讀王師心等上表稱謝。二十八年三月一日,詔:「日月薄食,皆上穹垂戒,有司乃以陰雨不見,欲集班表賀,甚非朕寅畏天戒之意。其令百官毋得稱賀?!?
二十八年三月八日,以國史日歷所進呈《神宗皇帝寶

訓》畢,宰臣率百僚拜表稱賀。時玉牒所同日上《三祖仙源積慶圖》,亦拜表。
十一月十六日,上以親制《損齋記》賜百官。是日,宰臣以下詣文德殿拜表稱謝。
十二月二十一日,太學錄劉甄夫、武學正葉懷忠等恭以皇太后圣壽八十,率兩學諸生拜表稱賀。繼以臨安府耆老全誠富亦率鄉(xiāng)老進表稱賀?!吨信d禮書》:紹興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太常少卿王普等言:「勘會今來車駕巡幸,行宮官僚遇旦望欲乞于和寧門外望行在拜慰表。所有表文,令禮部修撰。拜表訖,付進奏院入遞投進?!乖t依。十二月八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依紹興七年車駕巡幸禮例,行宮官僚五日一拜常參起居表。今來車駕巡幸視師,緣在恭文順德仁孝皇帝服制之內,依已降指揮,行宮官僚遇旦望日,于和寧門外望行在拜慰表。所有五日一拜常參起居表,欲乞權免。其旦望日如值雨雪或地面沾濕,欲乞免拜表,其表文入遞投進?!乖t依。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孝宗即位,未改元。赦:「今來登寶位,除監(jiān)司、郡守及在外侍從官以上許上表稱賀外,余令有司毋得輒受?!?
十月二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會慶節(jié)在欽宗皇帝服制內,欲免上壽,文武百官赴文德殿拜表稱賀?!乖t從之。
十一月三日,詔:「今月八日冬至,已降指揮,宰臣率文武百僚拜表稱賀。是日拜表,從駕文武百僚許入出麗正門、和寧門。今后遇駕出拜表準此?!?


宗隆興元年十一月三日,為立皇后,文武百僚詣德壽宮拜表稱賀,次詣文德殿拜表稱賀。
二年正月十六日,禮部太常寺言:「文德殿發(fā)皇后冊寶,穆清殿皇后受冊寶訖,宰臣、文武百僚赴德壽宮拜表箋稱賀?!箯闹?。
閏十一月二十九日,詔:「今后合立班處,如宰臣請假,依在京舊制,移親王一員過東璧押班。遇拜表,令執(zhí)政官一員轉表?!埂吨信d禮書》:干道元年六月四日,尚書省言:「皇嫡孫降誕,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于六月五日詣文德殿拜表稱賀,次詣德壽宮拜表稱賀?!?
干道元年八月二十七日,禮部太常寺言:「已降御筆手詔,皇子立為皇太子。檢準紹興儀制令,諸大慶、大禮,發(fā)運、監(jiān)司官、提舉、(司)[主]管茶事、提舉坑冶鑄錢官同。諸州長吏三泉知縣同。奉表賀。今來冊皇太子,系大慶典禮,本部乞(休)[依]上件令,候皇太子受冊畢,令發(fā)運、監(jiān)司、諸州長吏等奉表賀皇帝,并賀光堯壽圣太上皇帝。候令降指揮下日,令進奏院遍牒施行。」從之。
九月二十八日,太常寺言:「已降指揮,皇太子受冊畢,文武百僚拜表稱賀,今照政和五年皇太子受冊畢稱賀典禮改正。今照得政和五年典禮該載皇太子受冊于庭,禮畢,太師魯公蔡京率百官稱賀,并如故事。尋檢照至道元年故事,冊皇太子畢,文武百僚即行稱賀之禮。其日文武百僚并橫行立定,班首致詞稱賀,侍中承旨宣答。所有今來皇太子受冊畢,欲乞依上件典禮

稱賀。其稱賀儀范,并乞從御史臺、合門、太常寺一就于行冊禮儀內修定,申請施行。所有德壽宮拜表箋稱賀,乞依已降指揮。其拜箋賀皇后,緣典故未有該載,今檢照昨中宮受冊并進降制立皇太子禮制進:疑當作「近」。,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稱賀皇帝,及移班拜箋稱賀皇后。緣將來皇帝行冊禮畢,文武百僚就大慶殿稱賀,更不拜表,所有拜箋賀皇后,今欲乞比附前項禮例,俟行冊禮并稱賀班退,換常服,詣內東門拜箋賀皇后?!箯闹?。
二年七月五日,太常寺言:「進呈安奉《三朝帝紀》、《光堯壽圣太上皇帝圣政》禮畢,執(zhí)政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稱賀,次詣德壽宮拜表稱賀?!乖t從之。
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四方館言:「進奏院繳申到任臣僚九月旦表,內武功大夫、達州刺史、鎮(zhèn)江府駐札御前諸軍副都統(tǒng)制郭剛、武功大夫、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副都統(tǒng)制張榮,契勘逐官官職并未應合上表章格法,進奏院稱逐官職事系比將副以上,今來本館未敢繳進?!乖t令從都統(tǒng)制、副都統(tǒng)制,并與收接投進。
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準紹興儀制令節(jié)文,諸大慶、大禮,發(fā)運、監(jiān)司官、提舉、(司)[主]管茶(軍)[事]、提點坑冶鑄錢官同。諸州長吏三泉知縣同。奉表賀。所有今來光堯壽圣憲天體道太上皇帝、壽圣明慈太上皇后加上尊號冊寶禮畢,系大慶典禮,合依上條施行。欲乞候今降指揮下日,令進奏院遵依,遍牒

施行?!箯闹?
七年五月七日,合門言:「將來皇太子受冊禮畢,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常服詣德壽宮拜表稱賀光堯壽圣憲天體道太上皇帝,次移班稍東,拜箋稱賀壽圣明慈太上皇后?!箯闹?
二十三日,上御大慶殿,行皇太子冊禮。同日,文武百僚赴德壽宮拜表箋稱賀。
淳熙二年三月六日,宰臣、侍從、兩省、臺諫等為觀太上皇帝宸翰并御制跋語,詣文德殿拜表稱賀。
十月十一日,詔冬至百官朝賀拜表,為行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冊寶典禮,權免一次。其合詣德壽宮拜表稱賀,用前一日。
二十七日,臨安府耆老以太上皇帝慶壽,乞詣登聞檢院進表稱賀。從之。
十一月十六日,太學、武學、府學進士以太上皇帝慶壽,詣登聞檢院進表稱賀。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太上皇帝慶壽如之。
十二月五日,以加上太(皇)[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冊寶,執(zhí)政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稱賀。十二年十二月四日加上同。
十七日,以行太上皇帝慶壽禮畢,執(zhí)政率文武百僚詣德壽宮拜箋稱賀太上皇后,次詣文德殿拜表。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太上皇后慶壽、十一年正月四日太上皇帝慶壽同。
四年二月五日,執(zhí)政言:「車駕幸學,合拜表稱賀。州郡監(jiān)司亦當上表?!乖t免。
十五日,詔:「三月九日進呈《徽宗皇帝實錄》,免拜表?!?
五年九月二十五日,以車駕幸秘書省,宰臣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稱賀。
七年五月六日,以進讀《三

朝寶訓》終篇,賜御筵于秘書省。翌日,宰臣率經筵官詣文德殿拜表稱謝。八年五月五日《真宗正說》終篇,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周易》終篇,十三年五月六日《陸贄奏議》終篇同。
八年十月十四日,宰臣王淮等言:「監(jiān)司、帥守等謝上表之類,自祖宗時至紹興間皆報行,不特欲四方知其到官之日,是亦使人留意文字之端也。近歲偶廢。今后欲擇稍佳者報行,而去其不文者?!股显唬骸覆晃脑诒?,皆與報行?!?
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以冬至,宰臣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及德壽宮拜表稱賀。十年亦如之,以免朝賀,故拜表。
十年七月十三日,上以旱暵避殿減膳。至二十三日,宰臣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詣)[請]御正殿,未允;再上表,從之。
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上以旱暵避殿減膳。至八月一日,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奏請御正殿,未允;再上表,從之,用初五日。
十月十二日,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詣德壽宮拜表奏請皇帝還內聽政,凡五上表,從之。
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禮部太常寺言:「檢照國朝典禮,諒陰內遇大禮畢御殿, 臣稱賀。緣祖宗朝以日易月,山陵后 臣并純吉服,禮畢稱賀,于事為宜。今來皇帝見服衣素, 臣未純吉,將來明堂禮畢,合依紹興三十一年典禮免稱賀外,其群臣拜表乞取旨?!乖t并免。九月五日,又詔外路帥臣、監(jiān)司、州軍等稱賀上表并權免。
九月二十一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會國朝典禮,

元佑元年十二月八日興龍節(jié),群臣及遼使詣東上合門拜表稱賀,罷上壽賜宴。其將來會慶節(jié)上壽,文武百僚拜表稱賀,合取旨?!乖t免賀,止就東上合門拜表起居。
十六年七月五日,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詣東上合門,請以九月四日為重明節(jié),凡三表,從之。
十二月八日,禮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揮,自十二月十八日民間開樂。乞于是日以后從朝廷定日,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先詣東上合門拜表,請皇帝自來年正月一日奉上尊號冊寶舉樂。同日,詣重華宮拜表,請至尊壽皇圣帝聽樂受冊?!箯闹?
十二月,禮部太常寺言:「檢準淳熙儀制令,諸大慶、大禮,發(fā)運、監(jiān)司官、提點坑冶鑄錢官同。諸州長吏奉表賀。來年正月十九日,皇后受冊,系大慶典禮,合依上條施行?!箯闹?。
二十日,右丞相留正率文武百僚詣東上合門拜表,恭請皇帝自來年正月一日因奉上尊號冊寶舉樂。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七 拜表儀

拜表儀
【宋會要】
國朝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郡國大慶瑞、奉上尊號、請行大禮,宰臣率文武群臣或并內諸司使、三班、諸軍將校、蕃夷酋長、僧道、耆老等詣東上合門拜表。其日班定,知名表官奉表案,于班前跪取表授于宰臣訖,退;次合門使進前,宰臣跪授表于合門使,乃由通進司奏御。其降批答者亦拜受于合門,如降御札之儀。若所請不允,則不舞蹈。獲可奏者,又奉表稱謝。凡拜表,若其三應橫

行或當朝者,其并拜表訖,再立拜。正、冬賜茶酒。正、冬,樞密使率內職庭臣拜表于長春殿門外,亦合門使受之。西京留守率留守司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質明集長壽寺立班,置表于案,再拜以遣。其春秋賜服及大慶瑞亦如之?;蛄罘炙竟訇逶勑性冢蛑垢阶?。南京、北京留守司約用此制。車駕巡幸。東宮、留守司百官每五日一上表起居。并集大相國寺,又遣朝臣奉表一員,貢香藥一員,賀禮畢一員,請還京一員。若非次慶賀,群臣皆集留守公府;若有宣諭,即望行(聞)[闕]再拜,余如西京。
太祖干德二年六月二十日,詔有司議定表首。太常禮院言:「仆射,南省官,品第二,太子三師官品第一,品位雖高,而南省上臺為重南:原作「司」,據《宋史》卷一二○《禮志》二三改。,合以仆射充首。如論一品高于二品,專次品秩為定,則諸行侍郎品第四,列于諸司三品卿監(jiān)之上,固不可以品序為準。按唐(正)[貞]元六年詔,每有慶賀及諸上表,并合上公為首;如三公闕,以令仆行之,中書、門下列貢章表。又儀制令:宮臣于太子稱臣,百官自稱名。則仆射是百僚師長,非(司)[同]宮臣之例?!故孪掠放_、主部名表郎官議「主部」句疑有誤。,共上奏曰:「仆射為中臺之師長,(官)[宮]師乃東朝之師傅。況仆射自唐武德以來,是正宰相之任,位望崇重,禮秩有殊。今若以(言)[宮]僚統(tǒng)率上臺,恐未為允?!?
又詔令百官集議,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等議曰:「按唐制,上臺、東宮并是廷臣,當時以左右仆射、侍中、中書令為正宰

相,(正)[貞]觀末帶同中書門下三品者方為宰相。又(正)[貞]觀中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太子太保蕭瑀并免師傅之任,許之,以蕭瑀同中書門下三品。東宮三師之為重,明矣。馬周為中書令,兼左庶子。高宗顯慶中,以中書令來濟為太子賓客,崔敦禮為太子少師。當時仆射為正宰相,猶居少師之下。今仆射既非宰臣,合在太子三師之下在:原作「任」,據《宋史》卷一二○《禮志》二三改。,理固不疑。若以宮僚非廷臣「宮」原作「官」,「廷」原作「庭」,并據《宋史》卷一二○《禮志》二三改。,即宰相豈當兼領 今若先二品而后一品,升后列而退前班,紊其等威,事恐非順。請以太子三師為表首。」
翰林學士竇儀等議曰:「今詳東宮三師為表首,討論無證,左右仆射援引制敕,合為表首者,其事有六。謹按《周官》先敘六官,又準《六典》尚書為百官之本。今自一品至六品常參官每班以尚書省官為首,則仆射合為表首,一也。又按《唐會要》及《禮閣新儀》,(正)[貞]元中御史臺奏,每有慶賀及須上表,并令上公行之;如無上公,即尚書令仆已下行之。其嗣王合隨宗正;若有班位,合依王品。此則嗣王雖一品,不得為表首,二也。又據故事,仆射位次三公,則仆射合為表首,三也。又準故事,仆射是百僚師長,即無東宮一品為師長之文,是知上臺表章,仆射當為首,四也。又準晉天福二年敕節(jié)文,今后凡有謝賀上表,并令上公行之;如三公闕,以令仆行之。則上臺表章,仆射當為首,五也。又立班之制,卑者先入后出,尊者后入先出。見東宮一

品立定,仆射乃入;仆射既退,而省班退后,東宮一品方出,即輕重先后之禮較然可知。則仆射合為表首,六也。今御史臺檢討有憑,事理甚允,議者或引百僚起居之日,宰相偶不押班,東宮一品在前,不可卻通仆射。臣等答曰:必合通前立之者,則兩省官班在前;如通最在前班,必求宰相之次為首,則非上臺仆射而誰 又曰:一品為尊,二品為次。臣等答曰:班秩之內,輕重是分。或有自四品入三品為黜官,丞郎入卿監(jiān)是也;從四品入五品為進秩,少卿入郎中是也;四品在三品之上,諸行侍郎于卿監(jiān)是也;七品八品在雜五品之上,殿中侍御史、補闕、拾遺、監(jiān)察于三丞五博是也。若不以省臺輕重次第相準,居此官者肯以品為定乎 又大凡尊卑各有倫等,雖系君臣之際,可論父子之間。上臺則君父之官也,東宮則君子之官也。若或品位殊邈,亦可尊卑各申;其如臺儀輕重不同,實恐統(tǒng)攝不得。假若輕重雖等,亦須推獎上臺。議者又曰:新定合班,最可為準。臣等答曰:近敕合班之位,仆射與東宮三師不曾改移。上件所引故實敕文,當時與今無異,此乃仍舊,不是新條。又議者曰:仆射輕重不同往日。臣等答曰:此官崇重,儀亞三公儀:原作「議」,據《皇朝文鑒》卷一○五改。,上事舊規(guī),典冊見在。公參之禮,立朝之儀,見令可知,何曾損減 又議者曰:假如百僚同書一狀,必須依次書名。臣等答曰:此議只為表章,獨以一人結為銜首;且云『文武百

僚臣某等言』,則是總統(tǒng)文武眾官。見有正衙重官,太子宮臣難以為首難:原作「雖」,據《皇朝文鑒》卷一○五改。。若援引依次連書,實又與此不同。又議者云:表首之人近亦曾有三少。臣等答曰:今為在朝見有仆射,表首難定宮臣。歷朝典據分明,都來不取,近或重輕顛倒,卻引為憑。脫或不論官曹,不取閑劇,不以近尊為重,但只據品而言,則上來班位及于資品,以至仆射出入,今后并各改更。若變舊章,于時何益 臣等今請依唐(正)[貞]元、晉天福故事,以仆射為表首。」從之。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三月,太常博士、通判河南府張佖上言:「伏見西京蒞事分司官五日一拜起居表,并集于長壽寺佛殿東南。欲望自今凡西京拜表,并于皇城內正殿前列班。」奏入不報。
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二日,車駕北巡。詔都官郎中、直史館劉蒙叟留京師知宮中名表。
景德三年正月朔,宰臣率文武百官、內職、將校、契丹使詣合拜表稱賀。舊制,諸軍將校與樞密使、內諸司使、副使以下詣長春殿拜表。是歲以戎使在列,故悉就文武班焉。
四年正月二十一日,車駕朝陵,詔著作佐郎、直史館陳越掌留司名表。
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四日,詔:「自今朝會拜表及聽御札批答,如集僧道士眾,其應緣起居軍員并令立班緣:疑誤。?!?
七年十一月二日,詔:「西京自今行香拜表,并以知府為班首?!瓜仁?,左諫議大夫陳象輿權西京留守司,御史臺趙湘以郎中知留府。象輿自以位居湘右,每

行香拜表,輒倨慢不禮,使左右掖而進。上封者言之,故改授象輿分司,而有是命。
干興元年二月二十一日,仁宗即位,未改元。中書、門下請內東門拜表差都知一員跪受傳進,從之。
孝宗干道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來年正旦大朝會已降指揮權罷,欲乞是日宰執(zhí)率文武百僚詣文德殿拜表稱賀。其從駕官以俟從駕詣德壽宮;不系從駕官拜表訖,先詣德壽宮門外俟迎駕起居。俟皇帝詣德壽宮大次降輦次,報宰執(zhí)并文武百僚詣德壽宮殿下立班定。太上皇帝即御座,殿下禁衛(wèi)起居如常儀,以俟皇帝升殿;并宰執(zhí)、文武百僚朝見起居太上皇帝,并如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已降儀注指揮施行??睍砟暾┪奈浒倭懦酶拔牡碌畎荼?,所有趁赴拜表官并應奉人入出門戶,欲乞(休)[依]昨干道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已降指揮,入麗正門,出和寧門,徑赴德壽宮立班?!乖t從之。
七年二月十六日,詔:「遇百僚稱賀拜表等,皇太子已行宮中之禮,與免趁赴立班?!?br />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七 章 奏

章奏
【宋會要】

章奏條貫。
太宗雍熙二年二月一日,詔曰:「朝廷選用賢能,分膺事任,必資公共,以副憂勤。向者聯事同僚,多不連書奏牘。自今并須同書,永為定式。其不合連奏者聽之。如事狀顯然,而同官固執(zhí),不共連奏者,當行勘鞫?!瓜仁?,帝覽諸路轉運使副、知州、通判有不連書者,乃下是詔。
淳化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詔中外所上書疏及面奏事制可者,并須下中書、樞密院、三司,以其事申覆,然后頒行,著為定制。
二年六月十一日,詔:「應奏狀有差錯者,銀臺司副都進奏院,令報本處勘當職干系人以聞?!故呷眨t:「都進奏院點檢諸州府軍監(jiān)遞到奏狀,內有揩改脫錯洗補不依體式處,送銀臺司,令本院準前詔施行?!?
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詔曰:「國家萬務至廣,蓋先于有司;舊章具存,必求于政府。近日中外官吏不守章程,凡有舉行,多稱特奉圣旨。鸞臺鳳閣既未降于 書,金科玉條又靡干于律令,即有乖忤,無所辨明。自今諸司凡有奉行,不得輒稱圣旨,違者寘其罪?!?
至道元年三月十四日,詔諸路轉運司指揮部內幕職、州縣官等,應公私利濟之事承例未經改正者,并仰具析擘畫,實封入遞聞奏。如能興利除弊事件多者,當加升獎,仍委舍人院看詳定奪其可否,送中書施行。
真宗《文心雕龍》:咸平三年十一月壬午,詔舉行轉對。其未須次對群官,許上章奏事。十二月壬子,詔轉對章疏別錄一本留中天頭原批:「《文心雕龍》小注一段移注于『陳堯叟詳定以聞』下?!赫孀凇幌乱擅摗合唐健欢?,下接『四年正月十一日』云云。」。四年正月十一日,詔內外官上封事者委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詳定以聞。
六月二日,命知制誥梁顥、薛映同詳定天下奏牘。先詔中外臣僚上章各陳便宜,命顥等詳定以聞。
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翰林學士梁周翰言:「今后稍關機密,乞下本院先具詔本進呈,取定可否,更不將付中書本房「房」字原缺,據《長編》卷五二補。?!乖t應中書取索詔 草本,并先實封送中書看詳定寫進。
景德三年六月十八日,知制誥朱巽言:「朝廷命令不可屢改,自合應陳述利害、更易法制者,請先委有司議其可否。如經久可行者行之,不可者止之。茍罔辨是非,一皆頒布,恐失重慎之道?!沟壑^宰臣曰:「此甚識治體,卿等志之。且事有可否,執(zhí)政者所宜盡言,無有隱也?!?
十一月二十一日,詔:「每宣 下諸路相度會問公事,多是稽留,不即結絕,致煩催促。況稽緩制書,律有明禁。當諭轉運使告示,自今凡受宣 ,并須當日內施行,律限內結絕。若別行會問的實限內未了者,亦須于限滿日具事由奏裁。如敢依前稽緩,官吏并當勘劾,依律科罪。仍委中書、門下、樞密院置簿提舉?!?
四年六月,詔:「臣僚上章,如系機宜、刑獄、急速公

事,并令實封以聞?!箷r帝覽殿中丞、知開封府司錄王諫奏鞫長垣知縣,朝臣請移司推勘者,其奏不實封,因條約之。
七月十八日,知制誥周起言:「諸司定奪公事,望令明具格 律令條例聞奏?;蚴吕聿幻?,無條可援者,并須件析事宜,具從長酌中之道取旨具:原作「其」,據《長編》卷六六改。,不得自持兩端,逗遛行遣。如挾情者,望許人告論,重行朝典?;蛑故俏繁?,亦量行責罰。」從之。
九月,詔:「外任官司臣僚實封、通封奏狀,并令簡節(jié)事宜,于奏狀前貼出。其封皮并內引單子上亦更略書貼事宜,用印,方得入遞。事系機密者,封皮上更不書貼。違者銀臺司、都進奏院舉劾以聞?!?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九日,詔:「邊奏系機宜者比來多不實封,頗乖慎密。自今并須實封以聞?!?
十八日,詔:「中外表章文字有言玉皇者,并須平闕。黃帝故事,非圣祖、圣祖母文字不得引用?!?
二年五月九日,三司度支判官曹谷言:「內外群臣上封者眾,多務更改宣 ,徒成煩擾。欲望自今言錢谷者先檢會三司前后編敕,議刑名者引律令格式、刑統(tǒng)、詔條,論戶稅者須按農田 文,定制度者并依典禮故事。各于章疏具言前后宣 未曾條貫;如已有條貫,即明言雖有某年敕令,今來未合便宜,方許通接?!箯闹?。
四年七月十三日,詔:「中書、樞密院除改皇親檢行恩例,自今凡進卷草,并臣僚親封,朕當面拆之,即降處分?!箷r皇親加恩制未出,有傳知者。帝慮內省見之,遂只令進名,付學士院草制,次日始進覆狀,又降此詔。
十月,詔:「諸司所奏公事,并須同官商議,無得各執(zhí)異見?!箷r以朝廷頒行詔命之后,多有改更故也。
七年六月一日,詔中書表疏不得指斥黃帝名號。故事,經典舊文必不可避,則平空之。
十一月三日,禮儀院請自今中外所上表疏不得連用玉皇圣號二字,如執(zhí)符、御歷之類。從之。
八年二月十七日,詔申禁諸司奏事取進止而疑似兩取指揮者。先是,吏部銓引選人,中書以累有論薦磨勘。事未行,坐誤入人死罪,準赦原放赦:《長編》作「敕」。,命與小處官。銓曹奏取進止。帝曰:「此自從敕處分此:原作「比」;「從」下原衍一「后」字,據《長編》卷八四改、刪。?!姑昝髋f敕禁之。
四月二十一日,禮儀院言:「臣僚所進章表文字,不許使闊幅大紙修寫。近日中外頗違約束,望令合門、御史臺、進奏院申戒,除用常程表紙、三抄西川麻紙外,更不得別用展樣大紙、箋紙、屑紙?!箯闹?。
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詔:「自今選人凡表疏文字許銓司收受以聞?!?
天禧元年七月十三日,右正言劉燁、魯宗道等言:「每有奏疏,例于合門投進,事頗非便。欲于通進司進入?!箯闹?
二年閏四月三日,詔:「中外申奏文字有不貼事宜、脫臣、漏印、字數差錯,于文無害,但不如式者,一次違犯,特與免罪,委進奏院置簿記錄。再犯即依元敕案問干系官吏。如自述身事及謝恩

表狀,止劾其人?!?
七月二十五日,右正言劉燁、魯宗道言:「所上章例須手寫,伏緣筆札不精,慮瀆圣覽?!乖t并令親書。
四年十二月□日,詔:「應中使傳宣中使:原作「求使」,據《長編》卷九六改。,并赍札子御寶文字赴中書、樞密院。凡干改轉官資及行恩澤等事,今后并先送都知司上歷,仍委自入內都知覆奏訖,繳連實封,付元差內臣送中書、樞密院進呈,再取旨?!埂段男牡颀垺罚赫孀谠t中書置籍記諫官、御史之言,事行與不行,歲終具奏。
仁宗天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中書、門下言:「臣僚陳述利便,每送三司,多系改更事件,不復奏稟,直下諸路。如聞奉行之際,多有妨礙。望令三司,自今雖所言有可行者,并是改更事奏裁,無輒行下?!箯闹?
四年十月六日,詔登聞鼓院:「今后應有合該條貫進狀人敘陳恩澤者,須是明言前后進狀月度數及委實未曾經陳乞恩澤,即令詔命官一兩人委保,具結罪狀在內,方得投進。」從之從之:疑衍。。
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詔:「今后應京朝官、選人、舉人家狀內合具本貫外,寄貫別州者仰更朱書某州軍?!?
七年五月十四日,中書、門下言:「刑部上殿奏事,本部官批奉圣旨依奏,送中書。檢會大中祥符七年詔書,凡臣僚升殿奏事,不得批依奏。今刑部不詳舊規(guī),望(中)[申]明頒下?!乖t可,刑部札子特令改正,仍釋其罪。
六月四日,詔:「應內降群臣轉對章疏及諸色投進文字,但干陳述利便、理訴冤枉者,已差資政殿學士晏殊、龍圖合待制孔道輔、馬季良同共看詳。如所陳利便允當,并實有枉濫者,仰開拆聞奏(乞)[訖],降付中書、樞密院施行。國家廣開言路,博訪群倫,果(與)[輿]議之日聞,且囊封之狎至。其或事關機密,辭切指陳,咸乞牘以留中,庶后害之無蹈。若乃建明邦憲,規(guī)益政經,須申飭于攸司,必刊名而付外。惟雋良之所述,慮采擇之或遺,爰命信臣,俾專詳閱。其盡甄于片善,用深副于虛懷。咨爾官師,當體予意。宜令御史臺出榜朝堂,并都進奏院頒行諸路?!咕湃?,晏殊等言:「看詳章疏內有合系條貫者,望下刑部、大理寺檢詳供報?!棺嗫?。
八月八日,詔:「昨許諸色人指陳大事,詣檢院投進,近日多不應詔。宜令登聞檢院自今須顯應 條,指陳名目,方得投進,仍先取審狀以聞。」
二十二日,太子少保致仕馬亮言:「伏見工部侍郎朱昂致仕荊南,凡有聞奏特許本府附遞,望依昂例?!箯闹?。
明道二年五月十三日,合門言:「命婦奏狀,乞于登聞鼓院、檢院投下;皇親奏狀,乞令本宮勾當使臣看詳,無違條貫,具印狀繳連,于合門投進?!箯闹?。
景佑二年正月十七日,中書、門下言:「檢院、鼓院今后應有(詣)[諸]色人投進文字,依例取責審狀,書寫赍文書人姓名,于實封上粘連進入。如與元狀異同,并行勘斷。」從之。
四月二十五日,詔:「應在京臣僚每遇札子奏公事,

除中書、樞密院、學士院依久例外,今后并仰系書銜位姓名?!钩酰普a丁度進牘只書名而不用姓,內中誤降于參知政事盛度故也。
四年十月十六日,知開封府張逸言張逸:原作「張遶」,據《長編》卷一二○改。:「準 ,臣僚、皇親、諸色人奏狀,不得因親戚入內,輒于中投進。近見漸有違犯,望令承受官司未得施行,便即糾舉勘斷?!箯闹?。
寶(光)[元]二年二月十一日,三司戶部判官郭積言:「近日上封論列邊事甚眾,乞差近臣看詳,有可采者,委中書、樞密院施行?!乖t并送翰林學士于本院看詳,不得漏泄于外。
康定元年四月二十七日,詔:「臣僚及諸色人所上章表、邊事及朝廷降下制誥、宣敕文字等,令都進奏院不得傳寫,學士院不得漏泄于外?!?
七月十六日,權御史中丞柳植言:「比來上封者所陳兩事軍機皆送學士詳定,多致傳布,有害事機。望只委中書、樞密院詳酌施行?!乖t學士院密收掌,無致漏泄。
九月七日,詔開封府曉諭:「進邊事人所陳方略有可行者與恩澤外,無可采者已行告示及給盤纏錢,令逐便者。自今毋復接駕進狀,(市)[希]望恩澤?!?
十月六日,詔:「應今后降出內批臣僚遷轉差遣文字,并行將元行條貫一處覆奏取旨?!?
二年六月十六日,太常博士于房言:「臺諫官及內外臣僚所上實封章疏,輒敢漏泄及傳達草本示人,乞重行朝典?!箯闹?
十一月十五日,臣僚上言:「乞自今發(fā)機宜文字宣頭,令樞密院拜三司緘密題記拜:疑誤。,付所差使臣赍下諸處。」詔樞密院、三司應添兵食、案籍、邊防機宜事,并實封下逐處;其河、陜三路州軍轉運司并準此,違犯重罰。
慶歷元年三月六日按慶歷元年實為康定二年,此條事應移于前。,詔:「以羌寇平定,自今舉人并不得以進獻邊機及軍國大事為名,妄希恩澤?!?
二年五月十五日,詔:「近日諸色人所上邊事,多是開書鋪人將他人文字改易首尾,鬻于此輩,重迭進獻,幸望恩澤。宜令開封府嚴切(正)[止]絕。」
七月三日,詔登聞檢院:「諸色人除告陳密事即收接通進,言邊事者于開封府并隨處州軍投下。如有可采,附遞以聞?!?
三年四月五日,臣僚上言:「竊見近日臣僚將所上封章書疏令人抄錄出外,及密遣浮薄之輩傳誦稱揚,務取己名,欲彰君過。朝廷累行戒告,終未遵依,扇成澆風,無益圣化。大抵為臣事主之道,務敦忠厚,靡尚激昂。倘惟節(jié)行之自存,豈悉功名之不立 茍?zhí)濎笊?,固有典章。乞曉示中外,更有違犯,察訪得知,重行貶降,以厲眾多。」從之。令御史臺出榜示朝堂。
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殿中丞李寔言:「今后臣僚上章疏迂誕詞語,乞不行下四方?!箯闹?
十年五月二日,知諫院王贄言:「臣僚章疏內有事合更張者,送兩制及臺諫官等同議,動經半年余,未見結絕。緣官員數(夕)[多],遷移不定,其間若事或分寸有益,即遲一日有一日之損。蓋素無條約,

而務在因循。欲乞今后應批狀下兩制及臺諫等官同定者,乞限五日內聚議,半月內連書奏上。如議論不同,才識特異,稽合禮法,自有建明,即許別狀以聞?!箯闹?。仍詔已送下詳定文字亦依此日限詳定聞奏。
十月九日,三司言:「準詔,今后每有傳宣及內降指揮,須候面奏訖,方得施行。緣有系急速合實時應副者,慮面奏不及,亦有體例分明者。今相度除系入納錢物并例外生事須候面奏施行外,其余體例分明及急速事乞依舊實封覆奏?!箯闹?。
皇佑元年正月九日,詔:「諸州軍不下司文字,知州、總管、鈐轄躬親書寫回報,或專委通判職官收掌行遣,免致漏泄。如違,當行重責。」
六月二十四日,御史陳升之言:「近有臣僚繳奏交親簡尺,朝廷推究,事近深文;或不繳奏,又近請囑,因事顯露,悉皆科罪,遂令圣世成告訐之俗。請自今請求非法,自論如律。」從之「請自今」以下原脫,據本書《儀制》八所引補。。
師以下至八月六日條實為本書《儀制》五 官儀制內容,乃大中祥符中事,與本類「章奏」不符,不知何以錯簡闌入于此,當刪。其《文心雕龍》小注則系本類,當保留,然不知為何條之注。、三公、仆射、尚書丞郎、大夫、中丞、知雜御史并避,權知、判官不避,遇兩省給舍以上斂馬。京官遇丞郎、給舍、大卿監(jiān)、祭酒以上、本寺少卿監(jiān)、司業(yè),并避。諸衛(wèi)大將軍以下遇上將軍、統(tǒng)軍亦避。詹事遇上臺官,如卿監(jiān)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太子(王)[三]師、三少并避,遇上臺官如少卿監(jiān)例。中允以下遇太子三師、三少并避,遇賓客、詹事斂馬,遇上臺官如太常博士例。應合避尚書者并避三司使。權知開封府者,如本官品避。其臺省官雖不合避,而職分見在三司、京府統(tǒng)臨者,避。中書門下、樞密院常朝有沖突者,巡檢人員具名送開封府,京朝官謄報御史臺彈奏。內諸司使以下報宣徽院施行。不即申舉者,委御史臺、左右街司察訪以聞。入皇城司及殿門外當避而不避者,委親事官報皇城司捕送開封府,職官具名以聞。諸色人當避臺省官及斂馬側立而有違者,街坊巡檢親事官止約;固違不伏者,移牒官司及申奏如上制,即不得凌辱命官。武班、內職并依此品施行?!箯闹?。《文心雕龍》:仁宗時范鎮(zhèn)請禁中及中書、密院各置章奏簿,上以備觀覽之遺忘,下以責大臣之銷注。
六年三月十七日,詔:「應富民得試銜官者不得與本州島縣官使臣接見,如曾應舉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八月六日,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知升州張詠言:「當州每有祠部司事,并申公狀。臣官忝六曹,祠部即本行司局,例申公狀,似未合宜。欲望自今尚書丞郎知州除申都督外,其本行官局并止簽檢。」從之「簽檢從之」四字愿脫,據本書《儀制》五所引補。。
乞留中「乞留中」以上脫。,每有文字留中者,封御批封降下。」從之。
十月十六日按此條不知何年。據《宋史 林逋傳》,林大年任侍御史在英宗治平中,下條為三年,則此條當為治平元年或二年。,侍御史林大年言:「伏見兩府近臣、臺諫所言事件,多致通進司傳達出外。乞今后通進司更不差內臣,只于諸司使副內選擇勾當,仍別差有行止內臣充承受司。臣僚所進文字,并須用印;無印表狀,須與外封一手書寫。所貴禁中易為點檢?!乖t通進銀臺司相度如

何關防禁止,具經久利害以聞。既而本司乞應內外臣僚所進文字依常手粘實封訖,別用紙折角,重封用印,無印者臣名押字仍須一手書寫。及乞官員諸色人等不得輒入本司。從之。
三年八月七日,詔中書門下:「近日希求恩澤稍多,今后須管次日覆奏取旨?!挂陨稀秶瘯?典)[要]》。
四年四月十四日,神宗即位,未改元。詔:「近許外任臣僚言事,委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學士司馬光看詳。如有可采,即進呈施行?!?
五月二十四日,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等言:「諸封事但陳箴諫之言,及泛論治體,據所可取者,欲節(jié)略編寫,候成一冊,逐旋奏御。其指陳時務利害,或數事內除不足采者更不取錄外,據可施行之事逐旋節(jié)錄聞奏,乞降付中書、樞密院看詳施行。所上封事,其大意可采,雖文辭鄙俗,須至備錄;其發(fā)明事理不盡者,臣等逐節(jié)后別立看詳一項,所冀文理稍備。其上封事人開陳政體時務,文理詳明,顯見才識出眾者,官員乞依詔書出自圣衷,特加甄擢,其次賜敕書獎諭。布衣乞下有司召問所上封奏內事節(jié),令逐一條對,委有可取,即與量才錄用。」從之。
七月十三日,以御史中丞滕甫、龍圖閣直學士趙抃、天章閣待制陳薦同共詳定前降手詔許中外臣庶所上差役利害章奏。
神宗熙寧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令知通進銀臺司、翰林院學士范鎮(zhèn)、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程顥同看詳銀臺司所進文字數目,定奪當進與不,并令減罷名件聞奏。
閏十一月十四日,看詳銀臺司文字所言:「諸路州軍奏雨雪,內有月或旬(拜)[并]逐時旋奏去處。欲乞令逐月終一次具狀申中書,候齊足,即具逐路分得與不得雨雪類聚作一狀聞奏?!乖t:「今后諸處逐旬降雨雪,更不聞奏,并只于次旬內申司農寺。如有遲違,亦仰催促,(常)[當]類聚收付,準備朝廷取索。
十二月四日,詔:「文武臣僚及內臣等進呈公事,并批送合屬中書、樞密院別取進止,不得輒批依奏及直送諸處行遣。如違,并當重行朝典?!?
二十四日,詔:「今后中書、樞密院宣敕札子帶圣旨批狀,除系機密不送外,其余并送銀臺司封駁。」
三年六月三日,詔司農寺令具五月中諸路州軍所降雨澤聞奏,仍仰今后常切點檢察訪,如有旱澇特甚州軍,許具狀申奏。
八月一日,看詳銀臺司文字所言:「別無看詳減廢,欲乞罷局?!箯闹?
四年四月二日,詔:「內臣宮中凡有勾當,須稱圣旨。若盡關申中書、樞密院,則傷煩碎,或稽緩不及事??闪钊雰葍仁淌【咦詠砗弦谰美┬惺鹿?jié)開析以奏?!?
八日,吏部侍郎、新知鄧州韓絳請于通進司下奏狀,從之。
六月四日,罷委官看詳臣僚所上封章,令中書門下看詳以聞。
五年五月八日,中書門下言:「西頭供奉官劉宋卿等乞今后通封赴銀

臺司投下常程文字,并依通進司例,次日不以有無假故,送中書施行。自來銀臺司文字于奏狀前貼寫事宜一行,其奏狀前自來有貼黃,亦乞減罷?!广y臺司奏狀稱:「進奏院下到諸州軍奏狀,自來作四日行遣。今欲乞作三日,更不貼寫事宜,當日便寫奏目發(fā)送,及寫發(fā)歷點對。第二日封卷印押訖進呈,第三日降出,分配發(fā)放。遇中書、樞密院早出及宅引并非次等假,乞依通進司體例,不理諸假故,每日并入赴司收接,投進發(fā)放?!箯闹?。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言:「孔目房申,熙寧八年七月四日條貫,諸內外官司奏狀并申牒,銜位只書本處差遣。今看詳,既不見得是何官職,緩急卻須勘會。欲自今應官司公文合書銜者,令并書官職。其兼領差遣及散官勛賜等,即依舊更不入銜?!箯闹?。
十年八月二十三日,三司請:「今后應御前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傳宣旨,并內降取索,事干急速,并常須器用、酒醴、茶藥之類,先次施行訖,依條覆奏。」從之。
十月三日,合門言:「臣僚經朝廷陳敘事理有不行者,中書諸房直仿中書札子體式送合門告示,亦不知何官押字。乞賜定奪當否。」詔:「今后應檢正中書五房公事送合門告示貼子,并月日后書姓押送?!?
元豐五年五月二日,詔:「今后四方實封奏,除內降指定付三省、樞密院及中書、門下、尚書省外,余并降付中書省,可從本省分送所屬曹省?!?
六月十七日,詔:「近諸司妄以非應奏請事輒奏者,其以應申不申、不應申而申及輒受之者罪法申明之?!?
六年十月十六日,詔:「自今臣僚上殿札子,其事干條法者,尚書省依條議奏。如事理難行,送中書取旨。」
哲宗元佑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刑部言:「文書應奏有涉穢濫者,并略說事宜聞奏。其深涉穢濫及毒藥、厭魅、 詛事狀,悉隨事申尚書省、樞密院。」從之。
紹圣元年閏四月十八日,詔:「在京官司所授傳宣、內降及內中須索常行應奉,隨事申尚書省或樞密院覆奏,及類聚月終奏聞指揮,可并令隨處覆奏,即本司官親承處分須索,仍畫所得旨錄奏,請寶奉行。其官司奏請得旨非有司所可行者,仍申朝廷覆奏行下。」
五月九日,詔:「自今除臺諫官章疏依條外,其余臣僚上殿札子,如事合進呈,即取旨?!?
三年八月五日,詳定重修 令所言:「應奏事皆通封,仍于狀前及封面貼黃具事目。若有機密、災異及有所告言急速事合實封者,并折角重封,不貼黃。(具)[其]臣僚自陳意見及被旨條析事狀,亦實封。即陳述已事不得實封,違者繳奏?!箯闹?
元符元年正月二十八日,詔門下、中書后省、左右司將已編類到臣僚章疏并續(xù)編類者修寫進入,仍納三省。先是,以臣僚章疏廢毀神宗法度,紹圣元年五月詔三省各差人吏編排臣

僚章疏及朝廷改更事目。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命給舍、都司官將元豐八年五月至元佑九年四月十一日應臣僚章疏及申請事目編寫成冊,申納三省。后又詔申納樞密院,元佑中嘗為言官者毋得預。至元符二年七月,又詔所編章疏申請并著所任姓名,不得毀匿增減及漏泄。至是編類成,故有是詔。
三年六月,徽宗〔即位〕,未改元。詔書,應中外臣僚以至民庶各許實封言事。然慮遠方臣庶封題未必如式,而有司拘文,便行卻回,則恐所陳內有該涉邊防機密,偶因卻回,別致漏泄,為害不細。欲乞指揮應收接實封文字去處,如有不依式者,并許通奏,庶官司不敢妄生沮抑?!槐静靠碑?,欲乞下諸路州軍,如有實封言事之人題寫外封未依條式者,實時指說,便令改正,當日內附奏?!箯闹?。 禮部言:「奉議郎吳時奏:『伏
徽宗崇寧元年正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勘會熙寧編 ,諸臣僚不得因上表稱謝,妄有誣毀,及文飾己過,委御史臺糾奏。臣竊惟自來諸處所上章表多不到御史臺,逐時雖有朝報,或報或不報,雖報或已過時。陛下即位之初,咸與天下為新為:疑當作「維」。,一切牽復元佑竄逐之臣,其所謝表章但極意怨懟紹圣斥逐,為過當語言,甚者率皆詆毀。臣子不敬,莫大于是,不可不禁。欲望于上條『文飾己過』字下添入『仍錄副本申御史臺』八字,犯者本臺實時彈奏,重加黜削。」詔臣僚謝表令進奏院錄申御史臺。
五月十六日,中書省檢會元符三年三月內詔書:中外臣僚以至民庶各許實封言事,在京合屬處投進,在外于所在州軍附遞以聞。元符令:諸上書言朝政闕失、公私利害者,本州島附奏;責降散官及安置、編配之類言事者,所屬審可采不兼他事者,聽收接,不得實封及遣人進狀??睍越瞪霞t旨,已及二年已上。詔令所屬今后更不收接投進。其上書言朝政闕失、公私利害者,自依元符令施行。」
九月十九日,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白札子:「勘會元符 令,內外奏報文字內事涉機密,若要切急速,或事干邊防、軍政,或臣僚自有所陳,或事體稍大而不漏泄「不」下疑脫「可」字。,理須實封。或本條指定實封聞奏外,自余常程小事,于法只合通封者,皆作實封聞奏,致御寶實封降出,顯屬紊亂煩擾。今后三省六曹并所屬官司常切點檢,如有違犯,并舉劾施行?!箯闹?。
大觀三年六月二十日,上批:「國子監(jiān)、太學、辟雍三舍生近來上書獻陳利害,或托以文詞,覬幸恩賞,有違學制,殊無廉恥。自令學生應有陳述所見,若利害灼然,有補時政,或進獻詩頌,文詞優(yōu)贍者,仰經長貳點檢看詳,若無違礙,即連銜保明繳進。如違,御史臺彈糾以聞?!?
政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詔:「今后命官案狀內令本處開坐干連有罪人吏姓名、已未斷決罪犯

申奏?!?
宣和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書省言:「勘會近來諸處官司申請,多以乞依前后已得指揮,或再依某事年月日朝旨體例,并不分明開坐所乞事理,及所引所指揮體例全文,致逐旋取會,動經月日,不能結絕,顯屬留滯?!乖t令吏部遍牒內外官司,今后應申請文字,并據所乞,逐一分明開坐。如合引用條例,及所用朝旨,亦仰逐一開具全文,即不得更似日前泛行指引。如違,徒二年,人吏配千里外。
七年二月三十日,尚書省言:「臣僚陳乞不得言免執(zhí)奏,如違,乞以違制論。」從之。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十三日,詔:「應士庶(役)[投]獻章疏,見委官看詳。如有利害灼然可采,令看詳官先次保明,申尚書省議旌擢,以為激勸?!?
十一月十九日,詔:「諸處凡有使臣等傳宣,并畫時密具職位、姓名、所傳宣旨實封覆奏;如事有未便,仍具未便事理執(zhí)奏。若所差使臣等不親赴逐處,只令人赍到傳宣文字者,并不得收接,亦具因依聞奏?!雇?,詔:「如傳宣或降指揮及官司奏請,雖得旨依奏,系元無條貫者,并中書、樞密院覆奏取旨。內系非理干求恩澤及原減罪犯者,仍奏劾犯人。其上殿進呈文字批送中書、樞密院,不得直批圣旨送諸處。如違,所承官司未得施行,并具事狀聞奏?!?
二十日,詔:「今后官司及臣僚奏請,隨事奏乞,降付三省、樞密院施行?!瓜仁?,檢校少保、安德軍節(jié)度使鄭成之差在外宮觀,陳請支放請給等札子內輒乞直降有司,侵紊紀綱,故降是詔,仍戒勵焉。
十二月二十三日,詔中書?。骸缸詠砟暾聻槭?,置簿將降出臺諫章疏施行訖,次月宰執(zhí)以合上簿者取旨,編寫投進?!?
二年七月二日,詔入內內侍省:「如系經制、統(tǒng)制軍馬奏狀,權許依舊收接外,其余并赴進奏院投下,仍折角實封,不得通封?!?
八月十一日,詔:「諸路州軍日逐差人投下機密急速緊切文字赴通進司,往往通封,上有貼黃,稱說事目。慮恐未投進間,因而漏泄,深屬未便。仰通進司自今(后)[投]進文字用黃帕復包角,本司監(jiān)官書臣名封記,赴內東門投進。仍令刑部遍牒諸路州軍,如奏機密文字,并須實封,面題機密文字,不得貼說所奏事宜,進奏院依自來條例施行?!?
三年三月三日三年:原作「十年」,據《建炎要錄》卷二一改。,臣僚言:「宜仿唐制及祖宗舊制,應獻陳章奏委翰林學士、給事中、中書舍人輪日于禁中看詳,條陳具奏,使是非予奪盡從公論,左右小臣不得妄言利害。既委臣僚,乞不差內臣傳送,只實封往復,庶免黨與交結之弊。」從之。
八月十八日,詔:「行在三省、樞密院專行軍旅邊機,令登聞 院、通進司除實封并邊機文字外,其余應干常程文字并入遞發(fā)赴洪州三省、樞密承行?!箷r邊事未寧,上總師親征,分百司扈從隆佑太后于江西,常程事權聽處分。

從左司郎中韓肖胄請也。
紹興三年六月十八日,詔:「常程上書人間有狂妄者,朕多留中,不欲置罪。今歐陽凱士狂妄之甚,若不懲戒,且慮扇惑群德,亦害政之一端也。可將凱士文字宣示侍從、臺諫,議罪來上,當明坐事因,以置典憲?!箘P士尋送洪州編管。
八月二十五日,詔:「應自今上書言事,毋有所諱。惟不許因書告訐他人過失,令 、檢院曉諭?!瓜仁牵虑笱栽t,時封事有告(諭)[論]州縣及訐人過者,至是從給事中黃唐傳所請也。
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中書門下省言:「大理正胥介上殿奏陳札子二件,并不書名,于法合行科罪?!乖t特與放罪。
二十八日,詔二廣:「接發(fā)命官申奏院狀,每季類聚再奏。若程限稽遲不到,并下沿路究治。仍委本路提舉馬遞鋪及漸磨當職官吏常切檢察漸磨:疑誤。。若在路計囑,私折藏匿,致稽遲不到者,合干遞鋪(者)[諸]曹司、兵級、巡轄使臣正根勘正:疑誤。,具案聞奏,重行斷遣。」
十一月九日,左宣教郎、太平州州學教授王言恭上書:「陳獻利便,事屬至密, 遠小臣不敢求對清光,愿許臣暫至行在,見宰執(zhí)委曲陳之?!乖t令本州島守臣取索實封繳奏。
五年正月十五日,詔淮南路:「今收復之初,事有不便于民者,許士庶實封,經所屬投納附遞,申本路監(jiān)司,擬定可否利害聞奏?!?
十七日,尚書省言:「諸州軍縣鎮(zhèn)等處申奏文字往往空日遞發(fā),是致無所稽考?!乖t應奏狀及申三省、樞密院等處,并仰實填月日。
二月二十六日,宗正少卿兼直史館范沖言范沖:原作「范仲」,據《建炎要錄》卷八五改。:「乞將近詔職事官陳對利害奏疏仿治平故事編類進呈,斷自圣意,擇而行之。」詔令翰林學士孫近、直學士院胡交修編類進入。既而殿中侍御史謝祖言又言:「臣僚條畫利害,既上御府,愿陛下留神省覽,或宣付大臣,俾之分閱,擇其可用,顯奏行之。」詔可。
六月三日,三省言:「臣僚辭免恩命,自宰職以下皆有定制。近來或有過為謙退,至于再三。當此多事之時,實于職事妨闕。」詔并遵依舊制施行。
十二月二日,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等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席益言:「應奏稟探報急速事,乞特許赴入內內侍省投進。」從之。
六年五月十七日,中書后省言:「看詳閔勍信所陳怪誕鄙惡,不成文理,(轍)[輒]敢狂妄投進,乞詳酌施行?!乖t閔勍信特放罪。
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詔:「今后士庶獻陳利害,令給舍子細看詳,其可采者中書省取旨施行。」
十月二日,上謂輔臣曰:「向緣亢旱,許士庶直言時政闕失,投進書疏者甚多。雖皆經親覽,猶恐未能詳究利病??闪詈笫」僮蛹毧丛敚锌刹烧呔呱曛袝T下省,條上取旨施行,庶幾詔令不為虛文。」九日,又詔:「仍令中書籍記姓名,以備采擇?!?
十二月二十七日,左朝奉郎、試給事中兼史館修撰傅崧卿言:「奉詔舉右〔朝〕散郎、

知常州武進縣吳師直堪充郡守、監(jiān)司,其起奏誤寫為師孟。有此謬誤,乞賜降黜,以為在列不謹之戒?!乖t放罪。
九年四月四日,詔:「應河南新復諸路州軍民間利病新:原脫,據《建炎要錄》卷一二七補。,許監(jiān)司、守臣條陳,余官及士庶上書經所在州軍繳奏?!?
近詔:臣僚上殿畢,具不曾輒論私事及僥求申合門。切緣臺諫日逐上殿敷奏本職公事,即與其余官奏對事體不同。欲乞今后臺諫官遇登對,止具所得旨應記注者依條關中書門下省外,免申合門別無僥求文狀,所貴得體?!箯闹?。 七月十五日,御史中丞廖剛等奏:「伏
八月六日,臣僚言:「乞令州郡自今應管內去處若不雨過十日,至得通濟日及月內雨旸以時,并各具狀入遞,申尚書省。水潦亦如之。令左右司置籍拘錄,以時檢察。仍令監(jiān)司嚴行督責,其應報〔不報〕與報而不以實,徒為文具者,悉許按劾以聞?!乖t:「今后州郡須管以時申戶部,候到限當日繳奏?!?
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詔登聞檢、 院今后有獻無益之言不干政體者,不得收接。時有詣檢院(轍)[輒]獻樂府者,即非政體,令還之,故有是命。
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宰臣言:「臣聞天下之事,皆自人主總覽,人臣不過奉行而已。近來諸路監(jiān)司、郡守以事達朝廷,止云由尚書省取指揮,殊失經意。自今事無巨細,皆須奏聞。如或準前違戾,許臣等具名銜進呈,當議黜責?!乖t可。時宰臣奏欲示權綱悉歸于君上,非臣下所敢專也。上曰:「此乃大臣任意所為,不欲朕知天下事。此奏可即行下?!?
二十六年七月十四日,詔:「士庶封事許詣登聞檢院投進,仍令諸路監(jiān)司、郡守條具便民寬恤事件聞奏。其言刑獄事委刑部,財計事委戶部。仍委吳秉(言)[信]、王綸、凌景夏、賀允中分輪看詳,務得詳盡。」
十八日,吏部侍郎張綱言:「有司看詳群臣章奏,尚恐 遠之人銳于納忠,設意過當,有己出新意,而致沖改祖宗舊法者;有取便一時,而行之既久,不能無害者;有貪蠲復之名,而不以用度較之,致州縣不免暗取于民者。若此之類,自非深思熟慮,實難遽見。望詔有司必須詳審,究極事情,不得一切茍簡。更乞萬機之暇躬垂省覽,惟不悖戾祖宗舊法,可以經久而實惠及物,乃聽施行?!箯闹?
二十四日,詔:「今后臣下奏陳故事,不許講筵所取索副本,只就令通進司進入?!?
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右正言朱倬言:「近日陳利害者或不深知朝廷之典常,或不洞究百姓之利病,得之口耳,即以上聞,為害莫大。欲乞自今獻言者必送有司精詳,參照既定,然后大臣審究至當。果若前法有害,不可經久,與夫不宜于民者,詳具本末,剖析利害,上取宸斷,付下有司,方可施行?!箯闹?
二十九年七月九日,臣僚言:「內外官司文書期會,官吏因循偷惰之日久矣。又胥吏并緣為

奸,欲遲欲速,惟在其手。若不澄源,未易革也。望詔內外官司,今后應奏申文移并令實填月日,則易于鉤考。胥吏雖欲巧為遲速,亦無所容其奸。然后嚴常緊之限于內,驗地里日時之限于外,稍有稽違,重寘于法,庶有以革驕怠之弊?!箯闹?。其后吏部亦乞今后應內外官司凡申奏文字月日并書,文字填寫實日,并從其請。
三十年四月十七日,詔:「自今臣僚陳乞上殿,令具狀徑赴通進司投進,不許于都堂納札子,永為成法?!?
十月三日,詔:「昨依故事,左內侍官承受內外諸軍奏報文字,慮恐稽遲,可盡罷承受官。今后諸軍奏狀札子并實封于通進司投進;三衙有公事,實時上殿奏聞?!?
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上宣諭宰臣曰:「臣僚利害奏札,士大夫自合親書,不須計較字畫工拙?!挂陨稀吨信d會要》。
紹興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孝宗即位,未改元。詔:「今后直言上書,并付中書門下后省看詳,有可采者申尚書省取旨。」
孝宗隆興元年五月四日,詔:「自今以薦舉、上書、登對真才實能,無吝褒擢。其余令籍記姓名,以俟選擇;無狀者罷之,仍追坐謬舉?!箯闹袝T下檢正諸房公事余時言請也。
九月十五日,詔:「已降親札付張浚、王彥,令逐處兵將官有奏報文字及有陳乞,并不得倚托近侍進達,可徑赴行在通進司投進。仍札下通進司照應收接。」
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詔:「學校之士,久被教養(yǎng),固知禮義。方今多事之日,必能愛君體國。如經檢、鼓院有所獻陳,自當采用,或加旌賞。若輕薄喜亂之輩,妄相 扇,不經檢、 院,輒行伏闕之人,不問是何名色,為首者重寘典憲,余人等第重行編配。事在必行,仍令尚書省出榜曉諭。」
蕘有陳,必經御覽,又盡以付兩省臣僚,使議其可行。惟是日積月累,奏牘益多,看詳去取,未能遍觀。間有可采,雖以申上,別無明降指揮,是致四方之人多懷不盡,以為陛下求言而朝廷吝賞,省官不肯留意,有司不為保明。甚者 干道二年五月二十四日,詔:「今后看詳四方投獻書札文字,擬定等第將上?!挂云鹁由崛岁惲加幼啵骸秆鑫┍菹屡R御以來,下詔求言,凡(侍)[待]報客邸,旅食無資,徒有望望之心望望,疑當作「怨望」。,不知朝省已為看詳寢罷。欲望圣慈令兩省官取四方投進書札文字同共考閱,議論可采者第為三等,量與推恩。如上等有官人與減二年磨勘,選人候改官收使,士人免解一次。中下等有官人與減一年磨勘,士人賜(東)[束]帛。此不過取其尤者十數人以慰籍進言者之心,且以示陛下勤于聽覽,盡天下之美;其余無可采者明日行報罷此句疑有脫誤。。且歲一舉之,使出上意,則四方之士樂為陛下獻言,而聰明不壅,亦裨于治道?!构视惺敲?。
三年五月九日,詔:「依故事,在外惟前兩府、在內惟大兩省許用札子奏事,

他官皆用表狀?!钩剂抛啵骸竿ㄟM司掌天下章奏案牘、在京百司文武近臣表疏進御頒布之事,職任為重,是以在于祖宗時,檢察甚備,有謹密之戒,有漏泄之禁,有封題之式,有輒入之罰。雖舊任官高,時領要職,茍于格法不當者,不得上達也。伏見比來其制甚紊,不當進而輒進者,率爾得通,且又越格,惟以札子,十數累比累比:疑誤。,上瀆天聽,褻尊違禮,莫此為甚。仁宗皇帝時有坐用札子奏事降官如張孚者,則祖宗之維持法度,何其嚴也!伏望明詔攸司,申飭條格,不應進而輒進及越格以札子奏事者,各令拒而不納;當刑罰者自從舊制,監(jiān)典官吏亦各有坐。庶幾出入機要之地,不致輕慢,以黷國章?!构视惺敲?
七月四日,詔:「自今沿邊州軍并監(jiān)司、帥臣、主兵官并許用札子奏陳?!辜榷茨下忿D運判官呂企中奏:「臣誤蒙使令,即與其它路分不同。欲望許臣到本路,事干機密及臣有建明,并乞依干道三年七月四日已降圣旨,用札子實封奏陳,直達宸扆之前?!挂嘣t從之。
五年五月八日,詔后省官置籍看詳臣僚士庶言事,詳擇其可行者條上。臣僚奏:「切惟陛下舍己從人,比跡唐堯,好問察言,并隆虞舜。百職庶僚,有輪對之章;監(jiān)司郡守,有五事之疏。以至公交車之薦召,士庶之投匭,無不為陛下言之。而累年以來,言事者不知其幾人,或以看詳而來上,或以條具而不報者,尚多有也。報可者不知其幾事,或雖承受,而廢格不行,或雖施行,而循習不省者皆是也。如此言之,是非將何所擇,事之成否,復何所稽哉!昔司馬光乞以上書言事者求其理道切審,各以貼黃節(jié)出,更以圣意擇其善者施行,仍籍記姓名。遇有重難,委以干辦,果有功效,仍(如)[加]進用。臣謂由(先)[光]之說,則言事者知朝廷有考言之意。如若其言可行,不敢誕謾,上下無壅,而言之是非,于焉而可(釋)[擇]矣。乞下三省詳議,務令悠久遵行,庶幾不負陛下孜孜求言之意。」故有是命。
七月十二日,宰執(zhí)言:「近日上書論邊事者悉送兩、編修官「兩」下疑脫一「制」字。,擇其可行者與可去者或可存留者,各以其類相從,置簿抄上,以備他日采擇?!箯闹?。
九年十一月四日,詔后省旋次擇摘,取上書可采者,撮其樞要,斷章取義,立為篇目,繕(瀉)[寫]進呈。從起居舍人趙師訓請也。以上《干道會要》?!段男牡颀垺罚盒⒆谌撼颊伦?,取其所當行者疏之小冊,以示大臣?;蛴阕?,則寘于香幾,群臣皆得就觀。又有記事版,書其要旨,以備遺忘。
淳熙二年十月十五日,詔:「兩淮州軍及(師)[帥]臣、監(jiān)司并駐札御前諸軍應有事干邊防軍機文字,自今止得具奏,并申尚書省、樞密院,不得泛申他處。」
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詔:「沿邊帥臣、監(jiān)司、守臣、諸軍主帥應有邊機事宜,除具奏外,止許實封申樞密院,四川仍申制置司。毋得

泛行申發(fā)及用私札謄報。如有違戾,重作施行。內外諸軍所有兵馬帳狀,自今止許具奏及申樞密院,不得泛申發(fā)兵部等處。」
六年十一月十一日,詔:「自今官司書判并用行字,如有依某處行,改作從字?!箯睦簟膊俊成袝鼙卮笳堃?。
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詔:「祖宗舊制,諸路禁軍委兵鈐專一訓練教閱。已降指揮,遇有奏聞事,如監(jiān)司例具奏。自今合具奏事,務許徑赴進奏院、通進司投進?!?
九年正月十二日,詔:「盱眙軍應有合發(fā)奏報文字,承傳旨回奏知稟札子等,并令進奏院赴通進司投進?!?
十一月三日,宰執(zhí)言:「臣僚章奏,應帥、漕、郡守、主兵官如事涉兵機,許用札子。其余僭越犯分,有不如式,則令所屬退還。其間帥守監(jiān)司實有利國便民等事,若一例不許投進,竊慮壅蔽?!乖t淳熙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指揮更不施行。先是,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臣僚言:「竊見舊制,章奏凡內外官登對者許用札子,其余則前宰執(zhí)、大兩省官以上許用札子,以下并用奏狀。凡沿邊守臣與帥漕臣(拜)[并]主兵官許用札子。自后他司內郡應用奏狀者或以札子,其間往往抵(許)[訐]前政,陳說已能。欲望申嚴有司,應帥、漕、郡守、主兵官如事涉兵機,許用札子;其余僭越犯分,其不如式,則令所屬退還?!?
十年六月十五日,給事中宇文價言:「去年十二月臣僚札子具載太上皇帝紹興之初嘗下詔守臣,令到任半年以上,具民間利病五事聞奏。干道修令,著為定制。而近年以來,故事頗廢。乞明降詔旨,再行播告。」從之。同日,詔諸路州軍申發(fā)章奏,并要書填實日。以給事中宇文價言,欲計程驅磨故也。
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僚言:「近者輪對之間,辭見之際,連章累札,猥及細微,率皆常事,自有成憲。又有職分之所當為,勢位之所可為者,且亦(飭)[飾]辭以為能,獻說以為功,往往悉關圣慮。乞自今凡有輪對及辭見,并不許過三札。若軍國利害,事大體重者,不拘于此。」從之。先是,十三日宰執(zhí)進呈,上曰:「輪對官說此甚當,上殿官多是論不務大體,以至瑣屑;或事有成憲者,一一奏陳,以多為能,無益于事。自今只用三札。」
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詔:「祖宗成憲,自當遵守。日后或有臣僚奏請,事涉改更者,仰三省、樞密院詳具以聞?!辜榷源笏局比吻遨叛裕骸父`見近來臣僚奏陳利害,多是蔽于一己之私,不顧事之可行、利害之輕重,將祖宗成法動(轍)[輒]輕改,立為己說,以競新奇。甚者甲是于前,乙非于后,一歲之間,紛然稠迭,民情物態(tài),其誰適從 所以州縣之吏,每每視為文具者,無怪其不能一意奉行也。望申嚴號令,確守祖宗成憲,無以一人之議而驟行,無以一人之議而輒改,使州縣之間知所遵承,而遐邇之民均被實惠?!构视惺窃t。
八月十三日,宰執(zhí)進呈李

信甫乞遵用天禧、熙寧故事,許六察言事。上曰:「祖宗前后典故甚明,宜且遵守,不可輕易變更。」留正等奏:「六察臺格具在,條目詳備,若能舉職,則事亦盡有可言者。誠如圣訓,不必更變舊制?!?
十九日,臣僚言:「陛下臨御以來,序見百官,靡有虛日,而累月于此,巡對將周,凡議論之中否,固已擇其善者而從之。臣愿斷自圣裁,盡取前后奏札留中而未出者,以付外廷,使得公共詳酌,芟夷乖剌,采摭忠實。凡可以裨益圣德、佽助國政者,以類相從,裒集成編,且各著其職位、姓名于下,正本進入,副在三省。自(古)[今]以往,亦繼此編附,庶幾宸居之暇,朝夕省覽,有以上沃圣聰,而廟堂之議,罷行因革,亦將于此有考焉?!箯闹?。
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諫議大夫何澹言:「竊見近日以來,有得旨而集議者,有得旨而詳議者,有得旨而看詳者,有得旨而薦舉者,往往多無限期,聽其自遲而自速。臣僚章奏,不無可采,而下之有司,即不聞報,況敢望其施行。然則何責乎外路供報之稽緩哉!乞今后有旨或集議,或詳議,或條具,或薦舉,與夫看詳、相度、稽考之類,并令中書隨事斟酌,以為期限之遲速,使有考焉。事干眾者,御史臺先期催促,勿使違限。下有司者都司逐時檢舉,不得愆期。則詔令不為虛文,而中外莫敢翫習矣?!箯闹?
紹興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按莫叔光,隆興元年進士,不得于紹興三年奏事,疑「紹興」為「紹熙」之誤。,宰執(zhí)進呈之次,上曰:「昨日莫叔光奏事,乞今后臣僚上殿奏事不許過三札。但如外來曾作州郡人僅得一次上殿也,要論些事,若限以三札,恐不盡其所懷。寧是教直截論事,少作文,不須限以數目。」
淳熙二年二月十四日以下七條與上文不相銜接,審其內容均為上殿事,蓋別自為類。,詔:「自今文武臣已授監(jiān)司、郡守、諸路厘務、總管、鈐轄、都監(jiān),上殿訖,在半年之內改差合上殿差遣,與免奏事。」
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合門言:「昨降指揮,監(jiān)司、郡守、諸路厘務、總管、鈐轄因任滿回,已經上殿,再除授今來差遣在半年內,與免朝辭日奏事。其余文武臣有已經奏事,除(投)[授]在半年內合上殿之人,未有該載?!乖t依已降指揮,朝辭日免奏事。
六年二月八日,詔:「前宰執(zhí)、侍從帶觀文殿大學士至待制及大中大夫以上守郡奉祠之人,自今如有己見利便,聽非時聞達,即不得輒陳乞恩澤,自述勞績之類。其責降官不在此限。」
九日,詔:「每遇宣打打球上「打」字當誤。,其諸軍正額、額外統(tǒng)制官及賜酒之際,非宣喚不得輒于馬上及擅趨榻前奏事?!箯牡顜浌日堃?。
九年九月八日,詔:「自今路分鈐轄帶訓練職事令上殿?!?
紹熙二年四月十二日,臣僚言:「人主之聽言,因欲致其詳審,又當防其壅蔽。欲望陛下聽納之際,無不致其審,而壅蔽之患每預為之防,忠讜者益加招徠,狂直者益務優(yōu)假。庶幾四方萬里,咸知陛下導人使諫之意,若小若大,更相戒飭,無有知而弗言,無有言而

弗盡,實圣明之盛事?!箯闹?
九月三日,秘書監(jiān)兼實錄檢討官、兼權兵部侍郎耿秉言:「臣至愚極陋,識見淺短,十旬之間,三蒙宣引,在微臣可謂榮遇。臣聞臣下之望人君,如在天上,夢寐所不能到,一瞻龍顏,人以為榮。陛下度越常規(guī),宣召從臣,不間權官,雖旬休佳節(jié)庚暑,皆不廢宣引。陛下之于群臣可謂無負矣。如臣等輩乃不能吐一奇謀,陳一長策,以助陛下大有為之志,臣等有負于陛下,臣則有罪。」上曰:「君臣之間,正欲咨詢。古人謂堂下遠于百里,君門遠于萬里,言情之難通也。朕正欲通上下之情,使無壅蔽?!贡啵骸副菹聭n勤庶政,不憚咨詢之勞;為從臣者既蒙時宣引,則朝夕之間,無非為國家講究利病。」讀札子至修馬政,上曰:「馬綱倒斃之數多,正緣病馬在道,不得歇養(yǎng)。」又至論宕昌以東地險,乞增置馬驛。上曰:「朕曾理會來,宕昌以東誠有合增去處。」秉奏:「陛下不因臣僚奏請,萬機之暇,詢究及此,又明見萬里之外,曲盡事情?!股显唬骸附駳q郊祀,朕務從節(jié)省。如州郡(料)[科]買,亦令減節(jié)?!贡啵骸溉琨u簿之內八寶不出,又如五輅減其副軸,于禮文無闕,而實能寬民省費。」秉因奏近日行更出迭入之制,上曰:「此正用人之法?!贡啵骸溉酥拍埽卦嚩笾淇捎门c否。」上曰:「任賢使能,賢者當任之,能者當使之。不詳試無以知其能。求去者雖多,又斟酌其人,可留則留之,不盡聽其去也?!贡啵骸副菹律畹萌司??!?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八 集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