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鄔維肅著照該督等所請行。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一三~八一四頁。
六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欽奉上諭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除行文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四年正月日。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內閣抄出二十三日奉上諭:據楊景素等參奏:鳳山縣知縣李桐于偷竊陳登贓物之賊犯孫捷因病身死一案,偏聽尸妻陳氏因恨吳轉指□□控被吳轉等毆傷致死,該縣并不詳細驗訊,率以病死混報因傷,若非尸叔孫盛自行首明,幾成冤獄,似此相驗不實之劣員,斷難姑容,請旨革職等語:李桐著革職,該部□□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頁。
六九、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四年十月日。
竊照福建彰化縣知縣一缺,查有閩縣知縣焦長發(fā),以之調補。所遺閩縣知縣員缺,查有邵武縣知縣沈世雋,以之調補。所遺邵武縣知縣員缺,查有揀發(fā)知縣李源,以之署理等因。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六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本月初八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頁。
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輝祖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等參奏理番同知一折,又欽奉上諭一道,于本月初九日抄出到部。除原折并欽奉上諭咨送吏部查辦外,相應抄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閩浙總督臣陳輝祖、署福建巡撫臣楊魁謹奏為特參玩庇不職之道廳及昏庸不職之知府、請旨革職、分別究審、以肅功令事:竊照臺灣遠隔重洋,舉凡政務,全賴道府董率整頓,方于海疆有益。臣陳輝祖每接該道俞成、該府萬綿前一切文稟,率皆隨事敷衍,既無振作有為,且訪聞聲名俱屬平常,必致阘葺滋弊。當經臣楊魁自浙赴閩時,臣陳輝祖面囑就近稽察,核實參辦。臣楊魁亦有風聞。抵閩任事后,檢查案卷,本年閏五月二十日,有社番阿眉迭控告理番同知史崧壽任內,衙役胡升、高玉等因奉蠲供榖案內迭次索詐番銀四百三十一圓,吳顯、秦均苑等過付,控經臺灣道票差王坤受賄不拘。嗣又呈催,批候飭拘訊報。據王坤云:聽著陳姓帶銀交通,仍管廳訊,無銀交衙,定不公判,更難伸理。再四措給王坤番銀十六圓,交林溪買坤放鎮(zhèn),情急呈控等情。經升任撫臣富綱批飭提犯來省究審。又該道衙門書吏陳朝梁以捐職朦充,過事生風,橫行不法,把持壟斷,操縱自由,被控之案不一而足。亦經升任撫臣富綱于六月二十日訪聞飭拿在案。臣楊魁又節(jié)次催提,迄今數(shù)月,該道廳并不解審,亦俱無只字稟報。而史崧壽忽捏怔忡病癥,詳請解任,回籍調理。臣等查該廳史崧壽于衙役詐贓,如果止系失察,不難申解辦理,乃竟庇役不解,旋即告病,明屬通同染指分肥,捏病遷延,妄冀規(guī)避。該道俞成于道廳書役,橫行擾害,朋比為奸,何至漫無覺察,竟同木偶?況經告發(fā),仍批廳訊。而呈內指控帶銀交通之陳姓,恐即系道書陳朝梁。該道玩庇不解,亦難保無通同婪索情事,非參革提審,徹底究辦,無以儆官邪而肅法紀。至臺灣府知府萬綿前現(xiàn)已俸滿,調補福州府,因積壓未運內地兵眷榖一十六萬余石之多,業(yè)經臣等奏明仍留臺地,勒限督運,以儆怠忽。茲于道書陳朝梁以捐職朦充,橫行不法,該府近在同城,竟如聾瞽,并不舉報,更于廳役詐贓事發(fā),任聽廳員庇役捏病,亦置若罔聞,實屬昏庸不職,未便稍事姑容。并據兩司揭報前來,相應會折參奏請旨,將臺灣道俞成、理番同知史崧壽一并革職,提集案內人犯,嚴審究擬。俸滿臺灣府調補福州府知府萬綿前革職,仍留于臺地,勒限一年,將積欠臺榖運竣之日,始準內渡。如限滿不能運竣,即行治罪另報。除一面委員前往摘印署理,并查明各經手事件,有無未清另辦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參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奉朱批:有旨諭部,欽此。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據陳輝祖、楊魁參奏,臺灣理番同知史崧壽,于社番阿眉迭控衙役胡升等索詐番銀一案,庇役遷延,捏病規(guī)避。該道俞成于道廳書差受賄朋比,漫無覺察,且聽捐職書吏陳朝梁把持壟斷,遇事生風。該府萬綿前近在同城,并不舉報。請旨將俞成、史崧壽、萬綿前分前革審等語。俞成、史崧壽、萬綿前俱著革職,交該督等分別提集案犯,嚴審定擬具奏。閩省臺灣一府,遠隔重洋,關系緊要,該督撫自宜不時查察,實力整頓。乃富綱前在福建巡撫任內,于此等書吏詐贓滋擾之事,乃至該處道府廳官通同一氣作弊,富綱豈毫無見聞,直至此時始據后任舉發(fā)?又同日據楊魁奏知縣徐曰都、秦為干解犯脫逃一案,又奏令參革知府萬綿前、同知劉亨基留臺將積壓未運榖石勒限督運一案,可見閩省諸事,廢弛若此。富綱平日所司何事?著交部嚴加議處。至陳輝祖到閩浙總督之任已屆一年,雖在浙省辦理塘工,而閩省事務,該督亦應查辦。此時必因巡臺御史到彼,恐其查出,始行會銜具奏,亦屬不實。陳輝祖并著交部議處。折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二六~一二七頁。
七一、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輝祖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臣陳輝祖等謹奏為特參怠玩不職之同知、請旨革職、以示儆戒事:竊照臺灣生番,兇類猛獸,性嗜殺人。是以沿途一帶,劃定界限,開挖深溝,堆筑土牛,設立隘寮,嚴加防守。倘地方官防范稍疏,生番突出,即有戕殺民人之□。查參勒緝,定有專條。茲據淡水同知成履泰□□,目眉莊民林媽等于本年四月十二日入山樵采,誤出界□,突出生番,由樸仔籬趕至大安溪邊,戕殺男婦等二十八人,俱割去頭顱。因內山地界,偵探較難,一時尚未跴獲,先將查明勘訊緣由詳報等情。臣陳輝祖接閱之下,殊為駭異。查臺灣民番定界以來,立法防范,已極周密。如果地方官實力奉行,何至生番戕殺多命?但恐所詳尚有捏飾,不實不盡。當即嚴飭確查勒緝。旋值臣楊魁自浙赴閩,臣陳輝祖面商就近訪察。隨據該鎮(zhèn)道府先后詳稟相同。臣楊魁抵閩任事后,訪察此案,系據實詳稟,并無諱飾別情。臣等伏查例載臺灣府屬地方,凡生番殺人之案,該督撫扣限六個月,查參疏防該地方官降一□□任,勒限一年緝拿。限內拿獲,準其開復;不獲,照所降□□調用等語。今此案雖由民人入山樵采,誤出界外,事起倉卒,但生番殺人至二十八名之多,該地方官廢弛防禁,非尋常疏失可比。若僅照例查參勒緝,限滿不獲,始行降調,實不足以示懲儆。并據兩司揭報前來,相應會折參奏請旨,將淡水同知成履泰革職,仍留地方協(xié)緝。俟獲兇之日,始準回籍。所有該管之臺灣府知府萬綿前、臺灣道俞成,業(yè)經另案參革。其武職之該鎮(zhèn)等各職名,飭取到日另參。除委員摘印署理,查明經手事件有無未清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參奏,伏乞皇上睿鑒訓示。謹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二七~一二八頁。
七二、吏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七年十月日。
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奉上諭:福建臺灣道穆和蘭現(xiàn)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臺灣道員缺,著楊廷樺以按察使銜補授。欽此。于本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一頁。
七三、刑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雅奏」移會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撫雅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二日。
福建巡撫臣雅跪奏為臺灣賠補失水榖石、全數(shù)運完、恭折具奏事:竊照臺灣歷年未運內地兵米眷榖及歸補糶賣浙商榖,截至乾隆四十六年止,共積壓一十六萬七百三十四石零,前經署撫臣楊魁奏請將俸滿續(xù)經參革之臺灣府知府萬綿前、并前任臺防同知劉亨基暫留臺地,予限一年,督運全完,方準內渡。奉到朱批:自當如此,知道了,欽此。先經臣嚴加督飭,全數(shù)運完,內惟于配載后在臺在洋遭風沉失共榖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二石零。后經臣奏明一并著落萬綿前賠補歸還,勒催補運,并限年內全數(shù)完竣,倘有遲逾,參奏治罪等因,于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奉到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在案。隨經飭催起運去后。前據署布政使譚尚忠詳稱:查萬綿前等共應賠失水榖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二石零,據臺防同知董啟埏詳報,業(yè)于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全數(shù)配運清款。復飭據廈防同知鄭一桂查覆,現(xiàn)據陸續(xù)進口,分赴各倉交納等情前來。除將運到榖石,飭令內地各廳縣作速盤收冊報外,所有臺灣賠補積壓失水榖石限內,全數(shù)起運緣由,謹會同閩浙總督富勒渾恭折奏聞。
再查萬綿前、劉亨基二員,前于本案原奏內聲明,俟壓榖全數(shù)運竣,方準內渡。今應賠失水榖石,雖各依限如數(shù)補運,但參革知府萬綿前尚有賊匪洪籠一犯,經前撫臣楊魁奏請留臺協(xié)緝,迄今犯未弋獲,仍應留臺協(xié)緝。至俸滿同知劉亨基無未完事件,應請撤回內地,合并陳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六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抄出到部。查運竣賠補積壓失水榖石事隸戶部,應抄錄原奏移咨戶部,聽戶部查辦。其逃匪洪籠系在臺糾伙肆竊之盜首,不便疏縱,應令該撫將參守萬綿前照原奏留臺上緊協(xié)緝務獲,照例辦理可也。
前件于五月初八日抄出到部,改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四三~八四四頁。
七四、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年九月初二日。
閩浙總督富奏稱:臺灣府臺防同知董啟埏俸滿,即應預行遴員請調。查有侯官縣知縣楊廷理,才識兼優(yōu),辦事妥練,以之升署等因。乾隆五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八月二十六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六頁。
七五、禮部題本
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務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革職留任又五次免其革任臣德保等謹題為賜恤事:準吏部咨稱,本部具奏內開: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奉上諭:淡水同知潘凱,因相驗回程,適遇生番滋事,冒昧往拿,以致被戕殺;固由自取,但念其究系因公,猝然遇害,情殊可憫。潘凱著交部照例議恤。欽此。查會典內開:官員歿于王事者,均照本官應升品級加贈,并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六月期滿候銓。又定例,殉難蔭生四品以下者以知縣用。又定例,內洋內河因公漂沒身故者,官照陣亡例減一等,分別蔭贈,給與祭葬銀兩等語。如遇因公猝然遇害者,即照內洋內河漂沒身死官員例減等議恤。今淡水同知潘凱應照加贈道銜例減等,酌贈知府,準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六月期滿,照四品以下應蔭知縣之例減等,以縣丞注冊銓選。其應得恤賞祭葬各項銀兩,亦應減半給與。移咨禮、兵、工各部照例辦理。應給贈銜誥命,揭送內閣給發(fā)等因。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發(fā)報具奏,二十二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移咨到部。
該臣等議得:定例內開,因公差委內洋內河漂沒身故者,官照陣亡例減半給與祭葬銀兩。又定例,五品官全葬銀一百兩,一次致祭銀十兩各等語。今淡水同知潘凱因公猝然遇害,吏部既照內洋內河漂沒身故之例減等給與蔭贈,臣部亦應照例給與減半葬銀五十兩,一次致祭銀五兩。恭俟命下,行文各該衙門遵照辦理。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務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革職留任又五次免其革任臣德保、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臣彭元瑞、經筵講官左侍郎鑲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公中佐領革職留任又三次免其革任臣達椿、左侍郎臣藍應元、經筵講官右侍郎兼管樂部太常寺事務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公中佐領革職留任二次免其革任又降一級留任臣德明、右侍郎臣朱珪、祠祭清吏司郎中臣圖拉、員外郎臣賽音布、員外郎臣扎拉豐阿、員外郎臣景善、員外郎臣承光、員外郎臣嵩慶、員外郎臣甘立德、主事臣傅明阿、主事臣羅正墀、主事臣邵自悅、額外主事臣福明、額外主事臣郭在逵。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三四頁。
七六、吏部「為議覆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議覆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日。
議得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稱,鳳山縣知縣湯大奎,臺俸三年期滿,所遺員缺,查有將樂縣知縣張升吉,才情明練,辦事勤能,調署鳳山縣知縣,于海外要缺洵有裨益等因前來,應如該督等所請,將樂縣知縣張升吉準其調署鳳山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十五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六頁。
七七、吏部「為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二月日。
臺灣府知府員缺,查有福州府海防同知楊紹裘,即飭該丞前往署理等因。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奉朱批:覽,欽此。于二月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七頁。
七八、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九月日。
竊照臺灣府知府楊廷樺患病員缺,查有臺防同知楊廷理,本人強干,辦事精明,即以署理等因。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七頁。
七九、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
竊照臺灣府海防同知楊廷理升授臺灣府知府,所遺員缺,查有邵武府同知潘暎辰,才情敏干,辦事急公,以之調補臺灣同知,實屬人地相宜等因。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本月二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九頁。
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奏」移會
吏部為軍營等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將軍福奏前事等因,本部現(xiàn)在定議,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內閣抄出臣福奏稱:竊照前因臺灣撫恤難民事務,實為繁多,經臣奏請咨調內地人員前往,分投差遣。隨有革職延慶府知府錢受椿、原任云南府經歷施廷良投赴軍營效力。臣以其渡海遠來,又值需人之際,準令隨同辦事。數(shù)月以來,該員等查察戶口,安輯村莊,均能實心實力。并經臣派委拖廷良搜拿逸匪,該員于南北兩路購線訪查,獲解逸匪數(shù)名。錢受椿委令清查叛產,辦理城工,亦屬周妥?,F(xiàn)仍留在臺灣,隨同徐嗣曾辦事。查錢受椿系江蘇監(jiān)生,捐納知府,因湖北黃州府知府任內出結遲延,都議革職,經該督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選授陜西延安府知府。又于黃州府所屬黃安縣冒賑一案失于查察,據冊轉報,復經部議革職離任。施廷良系江蘇監(jiān)生,原任云南府經歷,委署附省首邑昆明縣知縣印務。經臣與舒前在云貴總督任內兩次奏請升補,部議以年限未滿,與例不符,未準升用。該員于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丁憂回籍,現(xiàn)已服滿,例應赴部候選。臣以該二員前在陜西、云南等省服官,才具明干,素所深知,此次自赴軍營辦事,又屬奮勉,合無仰懇皇上天恩,俯念錢受椿緣事革職,系屬因公,準令照例捐復原官,俟臺灣差事完竣,即留于福建試用,遇有相當之缺,另行補用。其施廷良一員,于滇省銅鹽等務較為熟悉,懇恩以知縣升用,仍請發(fā)往云南,交與該督撫酌量補用,以示鼓勵。如蒙俞允,仍俟該員等補官之日送部引見。恭候欽定。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二頁。
八一、福康安等奏折
臣??蛋病⒊夹焖迷蜃酁橥ㄅ兄h等員衰邁、難以勝任、據實參奏勒休、以肅官方事:竊照通判分駐地方,知縣身膺民社,必須精明強干,振奮有為,方足以資治理。閩省吏治骫骳,亟需整飭。臣等恐有衰庸戀棲之員,現(xiàn)在會同逐一實心甄察。查有澎湖通判張璽,前在南靖縣任內,辦事尚知黽勉,升署今職,即值辦理兵差,尚未送部引見。昨臣徐嗣曾內渡時,舟次澎湖,查詢地方諸務,每多遲誤。據稱染病未痊。察其精力,實已就衰,難期振作。又長樂縣知縣彭如槐、連江縣知縣毛升,才識均屬短淺。邇來精力各已衰頹,凡遇辦公,輒多竭蹶,實難勝任。澎湖孤懸海外,彈壓稽查,通判責任綦重;長樂、連江二縣,雖系疲難中缺,但屬沿海要區(qū),緝捕尤宜嚴密。此等衰邁之員,未便以尚無劣跡,稍有姑容,致滋貽誤。臣等訪查既確,復據司、道、府等揭報前來,相應恭折參奏。請將澎湖通判張璽、長樂縣知縣彭如槐、連江縣知縣毛升,均即勒令休致,以肅官方。除委員前往摘印署理,查明各任內經手錢糧有無未清,照例辦理,所遺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調補,容俟遴員請調,長樂、連江二縣員缺應歸部選,但閩省現(xiàn)有分發(fā)知縣循例另行請補,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
朱批: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八頁。
八二、??蛋驳茸嗾?br />
臣??蛋?、臣徐嗣曾跪奏為海外同知通判員缺緊要、遴員分別升調、以重地方事:竊查臺灣府淡水同知徐夢麟,奉旨升授泉州府知府,所遺員缺,經臣??蛋睬霸谂_灣奏明以發(fā)閩差委之江蘇泰州知州袁□□□□;又鹿耳門海防同知潘映辰,由邵武府□□□補后未經到任,即委赴山東采辦軍硝,在途病故,所遺員缺,現(xiàn)委漳州府南勝同知清華署理;又澎湖通判張璽年力衰邁勒休,所遺員缺亦應在外揀選調補。以上同知二缺、通判一缺,撫馭民番,稽查???,責任綦重,且甫經蕩平之后,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能措施得當。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人員內逐加遴選,非才難治劇,即人地未宜。惟現(xiàn)署淡水同知之知州袁秉義,年五十八歲,直隸進士,由江蘇睢寧縣知縣,乾隆四十六年大計卓異,調補長洲縣知縣,題升泰州知州保舉,堪勝知府,奉旨發(fā)往閩省差遣委用,于五十二年十月到臺灣隨營辦事,旋經委署淡水同知。上年十月內,臣徐嗣曾奏明再加察看數(shù)月,如果經理裕如,即會同督臣奏請補授。茲臣等查該員持躬清慎,勤干有為。自到臺灣,諸事悉心經理。所有淡水同知員缺,應請即以該員升補。又現(xiàn)署鹿耳門海防同知之漳州府南勝同知清華,現(xiàn)年三十九歲,鑲紅旗滿洲,由內閣中書簽升今職。五十一年到任,旋調赴臺灣辦理撫恤事宜。現(xiàn)在委署鹿耳門海防同知。該員心地明白,辦事勤干。若即以之調補斯缺,實堪勝任。又現(xiàn)在延平府上洋通判王慶奎,年五十四歲,正白旗漢軍,由監(jiān)生議敘筆帖式兩次京察一等,奉旨記名,以通判用,選授今職。五十一年十二月到任。該員才具去得,辦事勤慎。在臺灣辦理撫恤城工事宜。始終奮勉,以之調補澎湖通判,于海外重地洵為有裨。雖清華、王慶奎二員歷俸均未滿三年,但海外員缺,人地實在相需,例得專折奏請調補。以上袁秉義、清華二員均系現(xiàn)署之員,于地方情形皆所熟諳,而才具亦俱明干,可收駕輕就熟之效,王慶奎在臺灣辦理一切事宜,亦稱熟手,合無仰懇圣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袁秉義升補淡水同知、清華調補鹿耳門海防同知、王慶奎調補澎湖通判,于地方均有裨益。如蒙俞允,袁秉義以知州保舉堪勝知府,尚未引見,即奉旨發(fā)來閩省差委,今升補海外要缺同知,又未便遽令離任,應俟臺俸期滿之日補行給咨送部引見。清華、王慶奎以現(xiàn)任同知、通判調補,銜缺相當,無庸送部引見。其王慶奎所遺上洋通判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容臣等另行題補。再袁秉義歷任江蘇州縣參罰在十案以內,王慶奎上洋通判任內有罰俸三案,分繕清單,恭呈御覽。清華本無參罰案件,合并陳明。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
朱批: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九頁。
八三、福康安等奏折
臣??蛋?、臣徐嗣曾跪奏為海外知縣員缺緊要、遴員奏請調補、以重地方事:竊照臺灣縣知縣王露于違例呈送總兵供應陋規(guī)案內奏參革職,所遺員缺,例應在外調補。查臺灣孤懸海外,該縣附在郡城,民番雜處,政務本繁,屆今逆匪初平,一切撫綏整頓,專責經理,若非才守兼優(yōu)、熟悉風土之員,不足以膺此任。前因斟酌未得妥人,是以懸缺久未奏補。茲臣等面同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逐加遴擇,一時甚難其選。惟查有同安縣知縣仇賦蘋,現(xiàn)年四十八歲,山西舉人,考取教習期滿引見,奉旨以知縣用,加捐分發(fā)。四十六年來閩,四十七年題署連城縣知縣,業(yè)經實授。五十三年調補今職,即于是年七月初八日先往署事,十二月十六日奉文到任。該員才具干練,有守有為,在閩多年,海外情形亦所諳曉,任內并無展參違礙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以之請調臺灣縣知縣,洵屬合宜。雖現(xiàn)任亦系繁缺,但向例調補臺灣,不拘本缺繁簡,祗期人地相宜,即準酌調。相應仰懇天恩,準其調補,于海外要缺實有裨益。該員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所遺同安縣知縣員缺,容俟遴員請調。臣等謹合詞恭奏,另繕仇賦蘋參罰清單,敬呈御覽,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朱批: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頁。
八四、吏部「為議覆調任閩浙總督福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咨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四月日,主事施。
議覆調任閩浙總督福等奏稱:臺灣縣知縣員缺,查有同安縣知縣仇賦蘋,才具干練,有守有為,以之調補,實有裨益等因前來。應如該督等所請,同安縣知縣仇賦蘋,準其調補臺灣縣知縣。該員系現(xiàn)任調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等因。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初十日奉旨:仇賦蘋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頁。
八五、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移會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稱:嘉義縣知縣員缺,查有建陽縣知縣單去非,年力富強,才情干練,以之調補嘉義縣知縣,實堪勝任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建陽縣知縣單去非,準其調補嘉義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十七日奉旨:單去非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一頁。
八六、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咨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員缺,查現(xiàn)署理番同知黃嘉訓,精明干練,辦事勇往,并能熟悉海外情形,番民畏服,實屬人地相宜等語。查黃嘉訓由嘉義縣降調知縣,因逆匪滋事,隨同督率弁兵,收復笨港,實屬勤干能事,經欽差將軍福奏準賞給同知職銜,事竣送部引見。該員現(xiàn)在尚未赴部引見,奉旨錄用,并非現(xiàn)任人員,與升署之例不符,應將該督等所請升署理番同知之處,毋庸議等因。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日奉旨:黃嘉訓著照該督等所請行,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一頁。
八七、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知照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等奏前事一折,除另行查辦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日。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等奏;查辦理臺灣軍需,酌分臺灣、內地兩局報銷,先后飭委知府、丞倅、佐雜、并降革離任效力各員同章銓計共十六員,協(xié)同核算,次第造冊。今雖全數(shù)完竣,但尚有部查各案,俱應隨時登答。章銓在局總辦日久,一切款項最為熟諳,合無仰懇天恩,準其留閩,以知府補用。其余一十五員,亦俱奮勉出力,查該員等降革之案,均屬因公,可否捐復原官,留閩效力之處,理合附片具奏。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上諭:據伍拉納等奏,閩省軍需報銷,雖已全數(shù)完竣,但有部查各案,俱應隨時辦理。章銓在局日久,□□為熟諳,請將該員留閩,以知府補用。再前次派委協(xié)同□□□算各員內,有■〈氵丙〉州場大使童楫、福州府經歷席槐、候補布政使經歷鄒貽詩、福安縣巡檢茅呈璧,均能實心任事。又革職同知田尹衡、降革通判安靜、降調知縣曹建中、革職知縣路釗、巡檢楊如玉,至留局辦事,亦俱奮勉出力,請將童楫等四員交部議敘,安靜等四員捐復原官,留閩效力。其無力捐復之田尹衡,給予原銜,飭令回籍等語。著照所請:章銓準其留閩以知府補用;童楫、席槐、鄒貽詩、茅呈璧俱著交部分別議敘;安靜、曹建中、路釗、楊如玉俱準其捐復原官,仍留閩省效用;已革同知田尹衡,亦著給予原銜,即令回籍。該部知道。折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五頁。
八八、戶部「為內閣抄出直隸總督梁肯堂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直隸總督梁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初十日。
直隸總督臣梁肯堂跪奏為查追得受臺灣陋規(guī)各員、恭折奏明圣鑒事:案查乾隆五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準福建督撫臣咨追臺灣??诘檬苈?guī)文武各員名下、應追贓銀及回籍之員所得遣罪、應由直省發(fā)配一案,并抄冊內開:韓琮,直隸通州人,于鹿耳門同知、淡水同知等任內,共得銀三萬七千五百八十四圓;焦長發(fā),直隸曲陽縣人,于署淡水同知及鹿仔港理番同知等任內,共得銀一萬七千三百三十四圖;章紳,天津縣人,于臺灣鎮(zhèn)總兵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二萬一千三百八圓;董梁,豐潤縣人,于臺灣總兵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六圓;胡國貴,天津縣人,于千總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三千二百七十八圓;鄔淮(按「六七」作維)肅,順天大興縣人,于鹿耳門同知任內,得銀八萬圓等因,經前督臣劉峨轉飭查追。臣于抵任后,又催據潘臬兩司詳稱:原任淡水同知韓琮、原任臺灣總兵董梁俱已病故,現(xiàn)在查拿家屬監(jiān)追;原署淡水同知焦長發(fā),已在閩省正法,其名下應追贓銀,據伊子焦百壽呈出家產房地,約估銀八百余兩;原任千總胡國貴,據該縣查明并無其人,并取具營汛鄰封印甘各結,申送請咨閩省查辦;原任鹿耳門同知鄔淮肅,原籍大興縣,奇籍貴州清鎮(zhèn)縣,已在閩省報到起解,從前該員攜帶家屬赴閩之后,并未回京,雖于四十三年該員曾遣家人呈請改歸原籍,而大興縣地方并無家屬、房產、地土,亦應分別咨查。其原任臺灣總兵章紳,寄居通州,該司等提解來省,嚴行訊追。據章紳供稱:在廣東提督任內,因番禺縣盜案發(fā)往烏嚕木齊效力贖罪。我兒子章儔在部呈請捐贖,已將田房產業(yè)盡行變價湊繳,無處棲身,就在通州賃房寄住,委系赤貧,并無隱寄等語,并另文請咨發(fā)遣等情。除已繕給咨牌起解外,臣查章紳歷任提鎮(zhèn),俸薪優(yōu)厚,且于臺灣得受陋規(guī)番銀至二萬一千余圓之多,何至貧窮如洗,難保無隱匿寄頓情事。胡國貴究系何處人民,是否由營伍出身得缺;鄔淮肅家屬究系在閩、在黔,任所有無資財,業(yè)已分別咨明,嚴加查究。一面飭令將焦百壽呈出家產,先行確估變解司庫,并同章紳之子章儔及韓琮、董梁各家屬一并監(jiān)追嚴比,刻速完報,毋任飾詞推托,致滋宕延。理合將各員應追贓款,現(xiàn)在嚴切查追緣由,恭折奏聞,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于六月初三日抄出到部。
--錄明自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四二~一四三頁。
八九、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文選司案呈本部咨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五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奏稱:鳳山縣知縣張升吉革職員缺,查有寧德縣知縣史必大老成明練,任事實心,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等因前來。應如該督所請,寧德縣知縣史必大,準其調補鳳山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一日奉旨:史必大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七頁。
九○、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藩院事務領侍衛(wèi)內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等謹題為遵旨議處事:該臣等議得:內閣抄出乾隆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奉上諭:伍拉納奏到籌議臺灣新設屯所分撥埔地事宜,又臺灣戍兵增餉、游民挑募入伍、掛驗船只番錢歸官經理及船廠采辦木植、臺灣增銷鹽斤各事宜二折,臺灣地方于五十三年春間平定逆匪后,經??蛋驳葘⒃撎幵O立屯弁、清查埔地及戍兵加餉挑募各事宜,分晰具奏。旋經軍機大臣行令該督等查明定議。即應督飭所屬,將各條悉心查核,酌議奏聞,以期永定章程,利興弊絕。乃迄今已二載有余,始行議奏,殊屬遲延。即云地隔重洋,往返籌酌,有需時日,亦不應遲緩若此。所有伍拉納奏到二折,除令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外,伍拉納著拉交部議處。欽此。欽遵于十月二十二日抄出到部。查此案籌議臺灣設立屯弁、清查埔地及戍兵加餉、挑募等款,該督伍拉納并不實時督飭所屬,悉心酌議具奏,遲至二載有余始行奏到,應行議處。應將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照不據實查辦降二級調用例降二級調用;有加一級、紀錄六次,應銷去加一級、紀錄四次,抵降二級,免其降調。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戶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武備院事務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教習庶吉士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總理圓明園八旗內府三旗官兵大臣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經筵講官吏部尚書教習庶吉士管理國子監(jiān)事務臣彭元瑞、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世襲騎都尉兼族襲佐領臣瑪興阿、經筵講官左侍郎臣金士松、右侍郎鑲白旗蒙古副都統(tǒng)臣保成、經筵講官右侍郎臣沈初、考功清吏司掌印郎中臣特升額、詹事府少詹事兼考功司事臣恭泰、郎中臣覺羅百善、郎中臣舒端、郎中臣江浚源、郎中臣宋澍、員外郎臣覺羅七十八、員外郎臣阿敏、員外郎臣關遐年、主事臣阿勒景阿、主事臣三官保、主事臣克蒙額、主事臣史國華、主事臣吳蔭暄、主事臣周維祺、候補主事臣黃教增、學習行走七品小京官臣沈長慶。
旨:伍拉納著銷去加一級紀錄四次,免其降調。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八六~六八七頁。
九一、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計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六年十月日。
竊照臺灣府澎湖通判王慶奎革職員缺,查有福鼎縣知縣費秉禮才識明敏,辦事勤能,準以費秉禮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于海外重地洵有裨益等因。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本月十二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二頁。
九二、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延平府通判蔣曾年調臺灣府澎湖通判一折,于本月十六日送閣,相應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七年二月日。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四頁。
九三、福建巡撫浦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謹題為試署期滿、遵例題請實授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司按察使錢受椿呈詳: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奉準吏部咨,文選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前事等因。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議得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稱: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黃嘉訓丁憂,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內地同知內詳加揀選,非本任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以調補之員。惟查有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人明白,辦事強干,以之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實于海疆要地有裨。仍俟試署期滿,另請實授。如蒙俞允,給咨送部引見。其所遺漳州府石碼通判,亦系調缺,俟部覆到日,另行揀員請調等因前來。查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系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朱慧昌,浙江貢生,現(xiàn)任漳州府石碼通判。先據該督等奏請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臣部查該員署汀州府任內有乾隆五十三年分地丁并耗羨銀兩督征均未完不及一分等案,據該撫揭報到部,未據戶部會議,應俟會議到日,再行辦理等因,展限在案。今此案已據戶部會議,臣部議以罰俸,此外并無降級、降職、革職留任等案,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相符。該督等既稱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員缺,于內地同知內詳加揀選,非本任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以調補之員,惟查有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人明白,辦事強干,以之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實于海疆要地有裨等語,應令該督等給咨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赴部,臣部帶領引見,可否準其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之處,恭候欽定。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所遺漳州府石碼通判員缺仍令該督等另行遴員請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初二日奉旨依議,欽此等因,咨院行司遵照在案。今準臺灣道移:臺灣府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年三十八歲,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由貢生捐通判,選興化府通判,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任,歷署仙游、上杭等縣、福州府海防同知、汀州府知府各印務,調補漳州府石碼通判,五十三年十月初三日到任,委署福州府海防同知,五十四年補行大計,薦舉卓異,奏升今職,委署福寧府知府印務,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算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請題實授等語。今卑職于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補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今自到任之日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備具親供履歷事實移送到府。該府查該同知年壯才敏,辦事勤干,加結轉送到道。該道查朱慧昌才識明敏,辦事干練,轉移到司。
據此,該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錢受椿查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由漳州府石碼通判大計卓異奏升今職,準到部覆,行令給咨赴部引見。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等因。隨經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遵奉在案。今準臺灣道楊廷理移: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算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題請實授等語。今自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應以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備具親供履歷事實,由府加結出考送道,加考轉移前來。本司等查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年壯才明,辦事強干,每逢朔望宣講圣諭廣訓,士民咸知禮教,往來船只照例掛驗出口,內地兵眷米榖按船配運并無遲滯,諸凡政務,實心經理。今試署一年已滿,應請照例準予實授。合就會詳,伏候具題。再朱慧昌前任興化通判任內,莆田縣商船戶呂萬祥船只在洋被盜行劫番銀衣被等物一案疏防兼轄官罰俸一年,又署仙游縣任內失察逃徒馬榮私回原籍一案罰俸一年,又署汀州府任內上杭縣徒犯蔡貌脫逃一案疏脫兼轄官罰俸一年,又乾隆五十三年分額征地丁耗羨銀兩一案督催未完不及一分罰俸一年,又署福寧府任內福鼎縣費秉禮到任交代一案督催不力罰俸六個月,又署閩縣任內五十五年接遞本章遲延二次每次罰俸三個月,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由漳州府石碼通判大計卓異奏升今職,準到部覆,行令給咨赴部引見。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等因。隨經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遵照在案。茲據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錢受椿呈詳:準臺灣道楊廷理移: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題請實授等語。今自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應以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取具供冊出考詳請具題實授前來。臣查朱慧昌才具開展,辦事干練,每逢朔望宣講圣諭廣訓,士民咸知禮教,往來船只照例掛驗出口,內地兵眷米榖按船配運并無遲滯,諸凡政務,實心經理。今試署一年已滿,應請照例準予實授。除冊結送部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七~八五八頁。
九四、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領侍衛(wèi)內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等謹題為海外知縣要缺需員、恭懇圣恩調補、以裨地方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伍羅拉納等奏前事內開:竊照臺灣府彰化縣知縣宋學灝因四參限滿,準到部咨,照例降一級調用,奉旨依議,欽此;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縣為臺北扼要之區(qū),民番雜處,政務殷緊,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克勝任。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詳加遴選,非現(xiàn)居繁缺,即人地未宜。惟查有武平縣知縣周永保,年五十五歲,江蘇金匱縣人,由舉人挑選二等選授安徽霍山縣教諭,奉文截取,五十七年簽掣貴州龍里縣知縣,引見調補今職,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到任。該員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雖歷任未滿三年,但臺灣知縣員缺無論年限,例準調補。相應仰懇天恩,準以周永保調補彰化縣知縣,于海外要缺洵有裨益。如蒙俞允,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其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請補。再周永保任內,止有承緝逃徒李亭、林合等二參限滿無獲并開報遲延一案,又承緝逃徒陳奕雄、方治、林扶光等二參限滿無獲并開報遲延一案,均未準到部覆,此外并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合并陳明。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謹奏。
乾隆五十九年正月十四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年十七日抄出到部。該臣議得: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稱:彰化縣知縣宋學灝降調,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縣為臺北扼要之區(qū),民番雜處,政務殷繁,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克勝任。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詳加遴選,非現(xiàn)居繁缺,即人地未宜。惟查有武平縣知縣周永保,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其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請補等因前來。查定例:臺灣各缺俱令該督、撫揀選調補、升補,毋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繁簡,悉準升調;又調補官員,除降革、留任例有展參及督催分數(shù)錢糧、承追虧空贓罰不準調補外,其承追督催不作分數(shù)之雜項錢糧及降俸、住俸緝拿并罰俸在十案以內者,仍準調補等語。今彰化縣知縣系繁難中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武平縣知縣系簡缺應歸月選。周永保,江蘇舉人,現(xiàn)任武平縣知縣,任內并無降革、留任、展參等案,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調補之例相符。該督等既稱該員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武平縣知縣周永保準其調補彰化縣知縣。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調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準其留于該省另行遴員調補,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經筵日講起居注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藩院戶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武備院事務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掌翰林院事務習庶吉士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總理圓明園八旗內府三旗官兵大臣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吏部尚書兼署工部尚書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大臣管理御茶膳房奉宸苑事務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臣金簡、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jiān)事務臣劉墉、左侍郎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臣額勒春、經筵講官左侍郎臣金士松、右侍郎正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臣諾穆親、文選清吏司掌印郎中臣和精額、郎中臣福柱、郎中臣福興、郎中臣索明阿、掌印郎中臣蔣予蒲、郎中臣張端城、員外郎臣寶淑、員外郎臣繼善、員外郎臣福綸岱、員外郎臣朱隆阿、員外郎臣成熙、員外郎臣顧宗泰、員外郎臣任澍南、主事臣巴星阿、主事臣陳霞蔚、主事臣施履亨、主事臣史國華、額外主事臣紀蘭、額外主事臣盧元偉、學習行走七品小京官臣吳若曾。
旨:周永保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九-八六○頁。
九五、福建巡撫浦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謹題為詳請開復事:據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錢受椿呈詳:竊照本司于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湖北黃州府任內因接收交代出結遲延,部議革職,奉旨著該督、撫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再降諭旨,欽此,領咨赴部,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四年無過,方準開復,欽此。五十一年七月選授陜西延安府知府。復因黃州府任內黃安縣陳玉浮開戶口據冊核轉,部議照失察例革職。五十二年七月內,值陜甘爵閣督部堂??蛋卜钪记案芭_灣剿捕逆匪,呈準赴效用。蒙將軍公??蛋仓I令隨同辦事,查察戶口,安輯村莊,并清查叛產,辦理城工,當蒙奏留在臺,入軍需局辦理善后一切事宜,并請捐復原官,留于福建遇有相當之缺另行補用,奉部議請,奉旨:錢受椿準其捐復知府,留于福建差遣委用,欽此。隨經遵照定例,備銀五千六百七十兩繳貯藩庫,聽候解部。旋蒙總督部堂覺羅伍拉納會奏,補授福寧府知府。奉準部覆,以前任內有革職帶于新任一案,應照例帶于新任,扣滿年限,另請開復等因。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咨行知照在案。茲本司自乾隆五十五二月十五日奉旨依議補授福寧府之日起,計至五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止,四年期滿,歷任福寧府督糧道及現(xiàn)任按察使各任內均無降革案件,罰俸之案亦已全數(shù)扣繳通完,相應詳請會核題請開復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現(xiàn)任按察使錢受椿,前在湖北黃州府任內因接收交代出結遲延,部議革職,奉旨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再降諭旨,此欽,領咨赴部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四年無過,方準開復,欽此。選陜西延安府知府,復因黃州府任內黃安縣陳玉浮開戶口,部議革職。值臺灣剿捕逆匪,呈準赴臺效用,奏請捐復原官。奉旨準其捐復知府,留于福建差遣委用,欽此。奏補福寧府知府,準到部覆,以前任內有革職帶于新任一案,照例扣滿年限,另請開復。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茲據該司錢受椿具詳,自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奉旨依議補授福寧府知府之日起,計至五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止,四年期滿,歷任福寧府督糧道及現(xiàn)在按察使各任內,均無降革案件,罰俸之案亦已全數(shù)扣繳通完,詳請具題開復前來。臣覆查無異,謹會同署閩浙總督臣覺羅吉慶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六○~八六一頁。
九六、吏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達椿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稽勛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案,相應抄錄粘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四年十月日,員外福寧阿。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達椿等為奏聞事:據原任福建臺灣縣典史陳圣增赴臣衙門投遞呈詞,臣等當即訊問。據供:在閩服官十八年,丁憂后又自備資斧效力臺灣,歷奉差委,搜捕賊匪,著有勞績。嗣奉留辦銷算,節(jié)經奏明。且丁憂服滿,亦俱呈報有案。茲吏部按例未允呈請銓選,又以該員回籍起復遲延,行文原籍查議。該員志切急公,為此呈請代奏等語。臣等查呈詞該員系于乾隆五十八年丁憂卸事,因病在臺灣調理,直至六十年閏二月方始病痊,三月內值逆匪陳周全滋事,稟請隨營效力,計其卸事后逗遛在臺已閱一年零八月之久,雖據稱因患病調理,彼時曾否稟明該管上司,應行查臺灣道府等衙門辦理。謹抄錄原呈原單,一并恭呈御覽,請敕交吏部查辦。謹奏。嘉慶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奉旨:著交吏部查核具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六九頁。
九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五年十一月初五日。
閩浙總督臣玉疏奏為臺灣知縣員缺緊要、恭懇圣恩俯準調署、以資治理事:竊照臺灣府屬嘉義縣知縣郭恭據報丁憂,經臣循例恭疏題報在案,所遺員缺,系海疆要缺,例應于內地各員內揀選調補。查該縣遠隔重洋,民番雜處,地方遼闊,政務殷繁,必須精明干練之員,方克勝任。臣公同藩、臬兩司于內地各縣內逐加遴選,非到任未滿三年,即有處分違礙,及于海疆要缺未甚合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屏南縣知縣楊發(fā)和,年四十二歲,廂黃旗漢軍奎保佐領下人,己酉科舉人,乾隆六十年揀選引見,奉旨發(fā)往福建差遣委用,欽此,是年九月到省題署今職,嘉慶二年十月十一日奉文到任。該員年壯才明,辦事干練,歷俸已滿三年,以之調補海疆要缺,洵堪勝任。惟該縣任內有經征地丁未完處分及罰俸在十案以外,與例稍有未符。伏讀本年三月內欽奉上諭:閩省漳、泉、臺灣三府所屬,如有升調缺出,倘實無合例之員堪以升調,該督原可專折奏請,即部臣照例議駁,朕仍可酌量準行等因,欽此,欽遵在案。今嘉義縣知縣一缺,閩省實無人地相宜合例堪調之員,謹遵旨奏懇,可否即以楊發(fā)和調署之處,出自圣恩;如蒙俞允,于海疆要缺,洵有裨益。再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仍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所遺屏南縣知縣一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遴選請補。理合恭折具奏,敬呈御覽,伏祈皇上睿鑒訓示。再福建巡撫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嘉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奉朱批:吏部議奏,欽此。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頁。
九八、兵部「為兵科抄出本部匯題」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匯題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冊一本。右移會稽察房。嘉慶五年十二月日。
先經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稱臺灣匪犯陳錫宗等結會戕官、文武員弁隨同鎮(zhèn)道將首從各犯先后擒獲、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員弁遵旨查明送部議敘等因一折,于嘉慶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奉上諭:玉德奏遵旨查明前次剿捕臺匪陳錫宗案內出力文武員弁奏請加恩一折,除臺灣府知府吳逢圣業(yè)經交部議敘外,副將董金鳳、參將舒萬年、游擊戚連新、守備署都司吳大瑞、守備題升都司陳宗煌、布政司經歷銜借補縣丞程文炘、千總涂鍾璽,俱著加恩交部議敘,該部知道。折單并發(fā)。欽此。除先經恭錄上諭,行文該督欽遵在案。查此案臺灣匪犯陳錫宗結會戕官,倉促起事,該處文武各員,隨同鎮(zhèn)道分投緝捕,將首從各犯先后擒獲,不致漏網,辦理實屬迅速,欽奉諭旨,俱著加恩交部議敘。臣等酌議:請將擒獲匪犯迅速竣事之副將董金鳳、參將已升廣東副將舒萬年、游擊戚連新、守備吳大瑞、守備題升都司陳宗煌、布政司經歷銜借補淡防廳新莊縣丞程文炘、千總涂鍾璽等七員,均各準其加一級等因。嘉慶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題,本月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九二頁。
九九、福建巡撫汪志伊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從寬留任臣汪志伊謹題為奏銷等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呈詳:嘉慶六年八月初八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閩浙總督前署福建巡撫玉德題前事等因,嘉慶五年十二月十三日題,嘉慶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奉旨:該部察核具奏,冊并發(fā),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會查得:閩浙總督前署福建巡撫玉德將臺灣府屬嘉慶四年額征人丁餉稅銀粟、當稅官莊等銀支存數(shù)目,并隨征耗羨銀兩,暨應征錢糧已未完各員,造報遲延職名,造冊具題前來。應將未完不及一分之署臺灣縣事新莊縣丞程文炘、代理嘉義縣事彰化縣縣丞翟灝、鳳山縣知縣張祥辰,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未完一分以上之臺灣縣知縣周祚熙、代理鳳山縣事該縣縣丞彭邦經,均降職一級,戴罪征收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署布政使事按察使劉烒、署臺灣府事理番同知吉壽,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查劉烒已升浙江布政使,應于現(xiàn)任內罰俸六個月;程文炘、翟灝、吉壽系署事官,均應照離任官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張祥辰、周祚熙、彭邦經已經丁憂,均應照離任官例,于補官日罰俸一年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除原奉部咨摘敘外,該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查得: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奏銷案內,原報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分別造冊,匯詳具題,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查奏銷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督征均未完一分七厘八毫餉稅糧銀二千四百五十四兩一錢二分三厘、耗羨銀二百七十二兩五錢七分四厘。茲催據將臺灣縣未完二分六厘六毫餉稅銀一千六十七兩七錢七分六厘、耗羨銀一百二十一兩八錢九分二厘,鳳山縣未完二分六厘三毫餉稅錢糧銀七百六十一兩一錢四厘、耗羨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嘉義縣未完一分九厘一毫餉稅錢糧錢六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分三厘、耗羨銀六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照數(shù)冊報征完。內續(xù)完餉稅錢糧銀兩,應俟請領臺餉銀內劃收司庫,匯入季冊內造報撥餉;續(xù)完耗羨銀兩,應俟匯入臺屬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奉部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以上各官處分,相應造冊詳請具題開復。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奏銷案內,原報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造冊匯詳,經署撫臣玉德具題,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轉行遵照在案。茲據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詳稱:奏銷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督征均未完一分七厘八毫餉稅錢糧銀二千四百五十四兩一錢二分三厘、耗羨銀二百七十二兩五錢七分四厘。茲催據將臺灣縣未完二分六厘六毫餉稅銀一千六十七兩七錢七分六厘、耗羨銀一百二十一兩八錢九分二厘,鳳山縣未完二分六厘三毫餉稅錢糧銀七百六十一兩一錢四厘、耗羨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嘉義縣未完一分九厘一毫餉稅錢糧銀六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分三厘、耗羨銀六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照數(shù)冊報征完。內續(xù)完餉稅錢糧銀兩,應俟請領臺餉銀內劃收司庫,匯入季冊內造報撥餉;續(xù)完耗羨銀兩,應俟匯入臺屬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奉部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王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以上各官處分,造冊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等情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從寬留任臣汪志伊。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八四~八八五頁。
一○○、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呈詳:據臺灣府知府吳逢圣詳:據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家人延升呈稱:竊家主延青云,系山西陽城縣人,由貢生捐布政司經歷發(fā)閩,于署馬家巷通判任內拿獲洋盜洪車等,乾隆五十一年送部引見,奉旨著回閩得缺后以通判補用,借補布政司照磨。五十四年題補泉州府蚶江通判。又于通判任內拿獲洋盜吳機等,五十六年送部引見,奉旨著回任以同知用。五十八年大計卓異引見,奉旨準其卓異加一級仍回任以同知用,題補今職。嘉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任事,六年赴部捐升知府,尚未離任。茲因猝中痰癥,醫(yī)治不痊,于嘉慶七年正月十二日病故,理合呈報等情到府。理合報明察核等由前來。本署司覆查該員延青云,奉部行知報捐知府離任,所遺臺灣府海防同知一缺,業(yè)奉奏請簡放,奉旨以錢■〈雨上澍下〉補授在案。茲據報病故,除取具地方官印結匯咨外,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等情到臣。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因猝中痰癥,醫(yī)治不痊,于嘉慶七年正月十二日病故。據署布政使喬人杰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前來。臣查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準部行知報捐知府離任,所遺員缺,經閩浙總督臣玉德會折奏請簡放,奉旨以錢■〈雨上澍下〉補授在案。茲據報病故,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行匯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七年三月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六頁。
一○一、閩浙總督玉德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謹題為請升外海要缺通判、以資治理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姜開陽會同按察使司按察使成寧詳稱:福建臺灣府澎湖通判王兆麟在任病故,業(yè)經詳奉撫院具疏題報在案,所遺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澎湖孤懸海外,為臺灣船只出入門戶,兵民離處,政務殷繁,兼有監(jiān)放兵米、稽查船只、緝捕奸匪之責,必須精明干練、熟悉海疆之員,方克勝任。遵于內地現(xiàn)任通判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四十九歲,順天大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充補四庫館謄錄,加捐州同,五年期滿,議敘一等,簽掣安徽借署涇縣縣丞,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試看一年期滿,五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奉文實授,嗣丁父憂回籍,接丁母憂,服滿揀發(fā)福建,六十年十月到閩,歷署福清縣、平潭縣丞、海澄縣縣丞各印務,借補今職。嘉慶二年七月初十日到任,旋因俸滿保薦,奉部覆準入于卓異班內候升在案。該員年力富強,才具干練,前經委署霞浦縣印務,辦理裕如,且在閩年久,于海
風土民情,素所熟悉,又系俸滿保薦候升之員,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實屬人地相宜。其本任內未完丁耗銀米處分,均已完全題請開復;即署任內盈余額課及丁耗未完各處分,業(yè)經咨請照離任官例罰俸完結各在案。此外并無降職、降級、革職留任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亦屬相符。相應詳請,即以茅琳升署澎湖通判,于海外要缺,實有裨益。俟奉準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引見,恭候欽定。仍令扣滿年限,另請實授。并另開參罰,會詳具題。至所遺順昌縣仁壽縣丞員缺,應歸部選。閩省現(xiàn)有合例應補人員,應請留閩另詳請補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府澎湖通判王兆麟在任病故,業(yè)經福建巡撫臣李殿圖另疏題報在案。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澎湖孤懸海外,為臺灣船只出入門戶,兵民雜處,政務殷繁,必須精明干練、熟悉海疆之員,方克勝任。茲據福建布政使姜開陽會同按察使成寧詳稱:遵于內地現(xiàn)任通判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力富強,才具干練,前經委署霞浦縣印務,辦理裕如,且在閩年久,于海疆風土民情,素所熟悉,又系俸滿保薦應升之員,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實屬人地相宜,其各任內處分,除照例分別題咨開復議結外,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亦屬相符,會詳請題前來。臣查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壯才明,辦事歷練,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洵于海外要缺有裨。如蒙俞允,俟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引見,恭候欽定,仍令扣滿年限,另請實授。其所遺順昌縣仁壽縣丞員缺,應歸部選,閩省現(xiàn)有合例應補人員,容俟另行調補。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李殿圖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
再澎湖通判王兆麟病故,于嘉慶七年十月初二日批行出缺。據藩、臬兩司于十一月初八日以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詳請題補,臣即于十一月二十日具題。至茅琳正署各任內參罰各案件,該員前于署福清縣平潭縣丞任內嘉慶元年分糧米米耗未完八分以上,續(xù)經卸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乾隆五十九年分地丁耗羨未完二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帶征五十八年分鹽課盈余未完三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嘉慶元年分鹽課錢糧未完七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署霞浦縣任內徒犯王亞迪脫逃,兼轄官罰俸三個月;又承緝不力,兼轄官罰俸六個月;又到任交代造冊舛錯,罰俸三個月;又嘉慶元年分丁耗初參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詳請咨明照離任官議結;又林題被不知姓名人戳傷身死,兇犯脫逃,初參開報遲延,罰俸一年;又陳發(fā)被人戳傷身死,初參緝兇不力住俸,又二參承緝不力,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張元和在方泰店內買物被竊番銀,計贓逾貫,承緝不力,罰俸一年;又開報遲延,再罰俸三個月;又二參承緝不力,罰俸一年;又乾隆六十年盈余額課銀兩接征商欠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一級。查前項商欠鹽課銀兩,業(yè)已奏準八年帶征,現(xiàn)在雖未全完,但茅琳系署事官,在任接征不及一年,續(xù)經卸事,詳請咨明照離任官例議結在案。又三年分地丁錢糧未完一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順昌縣、仁壽縣丞任內二年分地丁錢糧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又三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又元年分奏銷未完丁耗銀兩限滿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以上十八案,降罰住俸各銀兩俱經完解清楚,詳咨照例按季入冊造報。又一件稟明事,署霞浦縣任內游良秀砍傷游自朝因風身死一案,承審遲延,罰俸一年;又通詳遲延,罰俸一年;一件稟報事,盜犯黃添弗等聽從逸犯吳阿水行劫寧德縣民林添賜船上銀錢衣服一案,承審遲延,罰俸一年;一件欽奉等事,三年分接遞軍機處火票遲延一次,罰俸一年;一件欽奉等事,各縣驛三年分接遞軍機處火票遲延二次,罰俸一年。合并陳明。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九~八八○頁。
一○二、戶部「為內閣抄出兼署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李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李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八年十一月日。
兼署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臣李跪奏為海外要缺同知需員、恭懇圣恩、俯準升署,以裨地方事:竊臺灣府淡水同知李明心,欽奉上諭,升授汀州府知府,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同知駐札臺灣北路地方,民番雜處,政務殷繁,必得精明干練、熟悉該處情形之員,方足以資治理。臣與藩、臬兩司,于內地同知、通判、知縣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勝任之員堪以升調。惟查有彰化縣知縣胡應魁,年五十一歲,江蘇進士,乾隆六十年銓選德化縣知縣,嘉慶元年調補今職。五年大計案內,保舉送部引見,奉旨胡應魁著準其卓異加一級,仍注冊回任候升,欽此。該員守潔才優(yōu),辦事勤練,任內無展參違礙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且久任彰化縣,于臺灣地方情形甚為熟悉。該員本系卓異應升之員,以之升署淡水同知,實堪勝任。合無仰懇皇上天恩,俯念員缺繁要,準以胡應魁升署淡水同知,俾海外要缺,得人經理,實于地方有裨。如蒙俞允,仍令試看期滿,另請實授。該員卓異引見未滿三年,無庸再行送部。所遺彰化縣知縣,亦系調缺,另容揀員請調。臣為海外要缺需人起見,不揣冒昧,謹恭折奏懇,伏祈皇上睿鑒。再福建巡撫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嘉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奉朱批:吏部議覆,欽此。
李殿圖片:再臺灣各營領運本年兵餉船只遭風擊碎,除撈獲外,計共沉失餉銀五萬六千十七兩零,當即遵旨籌款補給,業(yè)經臣會同督臣玉德恭折覆奏在案。茲據署布政使裘行簡詳稱:前項補發(fā)銀兩,正在起程間,接據漳浦縣稟報,現(xiàn)又撈獲一千兩,解交廈防廳庫收貯,已于現(xiàn)給銀內扣除,并添委署淡水同知胡應魁協(xié)同原領餉員領運至廈,匯同漳浦縣先后撈獲寄存廈防廳庫四萬一千兩,一并配運赴臺,以資支放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移行沿途文武派撥兵役哨船,小心護送,毋稍疏虞,并飭失事地方將未獲餉鞘等項,再行打撈務獲稟辦外,謹將續(xù)行撈獲餉銀一千兩,附片奏聞。謹奏。
嘉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十八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一頁。
一○三、閩浙總督玉德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題為恭謝天恩事:竊臣接準吏部咨開:議得閩浙總督玉德等奏稱:彰化縣知縣胡應魁升署淡水同知,所遺員缺,查有長樂縣知縣李鍔精明強干,辦事實心,以之調署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有長樂縣知縣一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容俟另行遴員題補等因前來。查李鍔,浙江舉人,現(xiàn)署長樂縣知縣,嘉慶三年九月十二日到任,該員例應俟實授后扣滿三年,方準調補,今并無實授,且任內有二年分額征地丁銀米榖石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一年戴罪征收一案,又三年分地丁錢糧未完四分以上降職四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三年分糧米等項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一案,又四年分米耗項下未完三分以上降二級留任一案,又四年分地丁項下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四年分并節(jié)年余銀未完一分以上降俸一級停升戴罪督催一案,又四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征收一案,又五年分糧米項下未完二分以上住俸戴罪征收一案,又六年分經征地丁項下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六年分糧米項下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催征一案,又六年分長樂縣本任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地丁未完一分以上降職一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耗羨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罰俸八十三案,均與調署之例不符,應毋庸議。其彰化縣知縣員缺,仍令另選合例之員題調,將違例奏請調補之閩浙總督玉德、福建巡撫李圖殿均照例罰俸九個月等因。嘉慶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奉旨:李鍔準其調署彰化縣知縣,所有玉德等應得處分俱著加恩寬免,欽此,欽遵移咨到臣。臣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恭謝天恩。伏念臣才識庸愚,仰荷圣恩,畀以總督重任。因彰化縣知縣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將與例稍有未符之長樂縣知縣李鍔恭折奏請調補,吏部議以照違例題調罰俸九個月,實屬例所應得。仰蒙圣主俯念海外要缺需人,準將李鍔署彰化縣知縣,并將臣等罰俸處分加恩寬免,沐隆施之逾格,實感悚以難名。嗣后惟有倍加勉勵,事事實心,督率所屬認真整頓地方,以冀仰酬高厚鴻茲于萬一。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疏題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九年七月二十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二~八八三頁。
一○四、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病軀難以供職等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呈詳:據原任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稟稱:現(xiàn)年五十七歲,河南光州商城縣人,由增生中式乾隆辛卯科副榜,選授鞏縣教諭,論俸截取赴部,選授政和縣知縣,于嘉慶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嘉慶四年奏調臺灣縣知縣,于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因漳州鎮(zhèn)胡天格帶兵渡臺搜捕逆匪在鹿耳門內洋被劫炮位失察降二級調用,奉旨出具考語,送部引見,欽此,于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卸事交代清楚,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領文內渡,于十年二月十七日到省,理應聽候給咨赴部,祗緣配船內渡,染患風寒,入春以來,變成痢癥,加以遭風驚悸,已成怔忡之癥,現(xiàn)在頭昏目眩,精神恍惚,飲食不進,延醫(yī)調治,未能痊愈,不敢因循戀棧,稟請轉詳回籍調理,俟病痊之日再圖報效等情到司。當經批飭福州府委驗去后。茲據福州府知府彥布申稱:遵即委署閩縣知縣盛本詣驗去后。茲據該縣詳稱:遵即親詣驗看,該員周作洵患病怔忡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察看年力尚健,醫(yī)痊堪以起用,取具親供醫(yī)結,加具印結,申送到府。卑府覆查該員周作洵心地明白,年力未衰,將來病痊,堪以起用,理合加考申送察轉等由到司。據此,該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查得定例官員如一時患病,而平日居官尚好,于地方有益者,將該員才具尚堪辦事之處,于疏內聲明,準其解任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給咨送部引見等因。今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因患怔忡病癥,精神恍惚,懇請回籍調理,經福州府檄委署閩縣知縣盛本驗明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取具驗醫(yī)各結,出考加結轉送前來。本署司等查原任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心地樸誠,才具明晰,既據委員驗明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應請準予回籍調理,將來病痊,由原籍驗明,給咨送部引見,照例起用。再周作洵系河南商縣人,驗看官署閩縣知縣盛本系浙江慈溪縣人,并非同城,亦非同鄉(xiāng)。合就會詳呈請察核會題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定例官員如一時患病,而平日居官尚好,于地方有益者,將該員才具尚堪辦事之處,于疏內聲明,準其解任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給咨送部引見等因。茲據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呈詳,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因患怔忡病癥,精神恍惚,懇請回籍調理,經福州府檄委署閩縣知縣盛本詣驗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取結加結詳請具題前來。臣查周作洵為人樸實,辦事勤慎,既據該府委驗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應請準予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由原籍給咨送部引見起用。除結送部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玉德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年四月十六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五頁。
一○五、吏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閏六月日。
嘉慶十年閏六月初九日奉上諭:福建臺灣府知府員缺繁要,著該督撫于通省知府內揀選一員調補,所遺員缺著高叔祥補授,欽此。于同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九頁。
一○六、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移前事等因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八月日。
一件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等奏稱:臺灣府知府員缺,查有建寧守馬夔陛等堪以委署等因一折,嘉慶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二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頁。
一○七、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遵旨等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呈詳:嘉慶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福建巡撫李殿圖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額征人丁餉稅、官莊供粟、糯米等項耗羨,督經接征各官已未完分數(shù)銀兩,造具考成職名清冊,呈送察核具題前來。除前署福建布政使事按察使喬人杰已經病故,前任臺灣府知府吳逢圣例止罰俸已經休致,并歲外通完之署淡水同知吉壽例無議敘,均毋庸議外,應將接征未完二分以上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未完三分以上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未完不及一分之前任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三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李殿圖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催。查汪志伊已授江蘇巡撫,應改為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完結。陳起鯤已補嘉義縣知縣,曹世駿系署事試用之員,均未聲明卸事,其應照例議結之處,俟復參到日再議。至未完十分之前任臺灣縣知縣周作洵,未據聲明卸事日期,吏部礙難遽議,應令該撫聲覆到日,吏部再行核議等因。咨院行司。
奉此,除原奉部咨摘敘外,該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查得:福建省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耗羨,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造冊匯詳具題,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查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各督催督征未完二分六厘六毫耗羨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四厘內,催據臺灣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一十二兩九錢九分四厘,鳳山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八十六兩四錢四分二厘,彰化縣續(xù)報征完銀三百二十六兩七錢九分八厘,共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四厘,經業(yè)匯入嘉慶八年分臺耗奏銷冊內,分晰附報查核。除已經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具題開復外,所有嘉慶七年分臺灣府屬耗羨奏銷案內原報接征未完二分以上奉部議以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未完三分以上議以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督征未完一分以上議以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之福建巡撫李殿圖各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再查臺灣縣知縣周作洵續(xù)于嘉慶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降調卸事,其原報未完七年分耗羨業(yè)經全完,應請毋庸議處。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報咨銷,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耗羨,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經臣匯冊具題,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呈詳:查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各督催督征未宗二分六厘六毫耗羨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零內,催據臺灣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一十二兩九錢九分零,鳳山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八十六兩四錢四分零,彰化縣續(xù)報征完銀三百二十六兩七錢九分零,共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零,業(yè)經匯入嘉慶八年分臺耗奏銷冊內分晰附報查核。除已經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具題開復外,所有嘉慶七年分臺灣府屬耗羨奏銷案內原報接征未完二分以上奉部議以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未完三分以上議以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督征未完一分以上議以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征之福建巡撫李殿圖各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臺灣縣知縣周作洵續(xù)于嘉慶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降調卸事,其原報未完七年分耗羨業(yè)經全完,應請毋庸議處。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報咨銷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年九月初三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六三~一六四頁。
一○八、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軍需局案呈,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相應恭錄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一年二月日。
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奉上諭:據德楞泰奏請將戶部王事慶徠、候補知府鄒翰二員帶赴臺灣,隨營辦事等語,慶徠、鄒翰俱著準其帶往。鄒翰現(xiàn)系候補知府,到福建后遇有知府員缺,著加恩即行奏補。該部知道。欽此。于三月十八日抄出到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一頁。
一○九、福建巡撫溫承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溫承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準臺灣道清華移: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家丁童富稟稱:竊家主高叔祥于本年四月十三日抵任,適值逆匪滋事之后,辦理搜捕事宜并防堵???、審辦各路匪犯,冒署積勞,頓患時邪病癥,醫(yī)藥罔效,于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合將臺灣府印信一顆呈繳轉報等由到道。隨即親往看視,當將臺灣府印信暫行封貯,一面札飭臺灣縣知縣薛志亮查封倉庫、銀榖看守外,合就移報等由到司。準此,該布政使景敏查看: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年五十三歲,河南鄧州人,由進士選授福建海澄縣知縣,因經征錢糧未完部議革職,續(xù)經全完開復,留閩補用,題補武平縣知縣,調補詔安縣;因拿獲鄰省戕官盜犯,奉旨以知州用,奏升廈防同知;嘉慶九年十一月送部引見,奉旨著交軍機處記名,欽此;十年九月十九日,奉旨補授建寧府知府;十一年二月奏調今職,四月十三日到任。茲準臺灣道移報,于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等由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詳咨外,合就詳請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知府員缺,系海外要缺,例應請旨簡放,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因患時邪病癥,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聲明所遺臺灣府知府員缺系海外要缺,例應請旨簡放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一年九月初三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下缺)
旨:福建臺灣府知府員缺著楊廷理補授,已有旨了,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二頁。
一一○、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阿林保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文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前事等因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主政熊。
嘉慶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臣阿林保、福建巡撫臣溫承惠跪奏為要缺知府出缺、遵例請旨簡放事:竊臣等接據臺灣道清華詳: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家人呈稱:伊主于本年四月十三日到任,值逆匪滋事之后,辦理搜捕事宜并防堵海口及審辦各路匪犯,冒暑積勞,七月十□□頓患時邪病癥,醫(yī)治無效,即于二十七日身故等語。
現(xiàn)經稟□將軍賽沖阿,飭委臺灣同知錢澍就近暫行接署,合并呈報□情前來。查臺灣府知府員缺緊要,例應請旨簡放,相應奏懇圣恩,迅賜簡員補授,以重海疆。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嘉慶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二頁。
一一一、福建巡撫溫承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溫承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祥:嘉慶十一年九月十七日,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詳:據新莊縣丞程文炘稟稱:竊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因防堵盜船、查拿逸匪并撫恤難民各事宜,自本年五月初間駐札新莊,向有心氣疼痛病癥,偶發(fā)即止,茲因積勞,于七月十二日舊病復發(fā)沉重,親往看視,即令親屬延醫(yī)調治無效,于七月十三日身故。除將淡水同知印信封固、倉庫、監(jiān)獄小心看守外,理合稟報等由到府,轉報到司。據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系順天大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充四庫館謄錄,議敘州同,簽掣安徽,乾隆五十二年借補涇縣縣丞,五十四年本缺改駐查村涇太繁缺,咨準調補,五十六年丁憂回籍,六十年服闋揀發(fā)福建,嘉慶二年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六年俸滿,保題升補臺灣府澎湖通判,嘉慶十年正月初十日到任,委署今職。茲據臺灣府詳報:茅琳于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三日病故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詳匯咨外,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系在外揀調之缺,容俟遴員另詳請調,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因心氣疼痛,舊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三日病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并聲明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系在外揀調之缺,容俟遴員另行請調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下缺)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三頁。
一一二、福建巡撫張師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謹題為奏銷等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嘉慶十年七月三十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福建巡撫李殿圖題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八年額征人丁餉稅銀粟、當稅、官莊等項支存數(shù)目,并經征已未完各員及造報遲延職名一案,應將官莊項下未完之署嘉義縣事彰化縣南投縣丞翟灝、嘉義縣知縣陳起鯤均照例降俸二級,戴罪督催。查翟灝系署事官,已經丁憂,于未經限滿之先卸事,應照離任官例,于補官日罰俸一年等因,嘉慶十年閏六月初四日題,本月初六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移咨福建巡撫查照可也等因。又為題明事:嘉慶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奉準吏部咨,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匯題前事等因,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題,本月二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單知照可也。計連單一紙,內開一件為查參事:準戶部咨稱:福建巡撫溫承惠以嘉義縣未完嘉慶八年分額征官莊銀兩一案,應將二參承追不力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照例罰俸一年,仍令督催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臺灣府屬嘉慶八年分經接征已未完官莊銀兩,業(yè)于奏銷并初次限滿各案內,依限匯冊開報,先后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知在案。茲查嘉義縣奏銷原報未完官莊銀七千九百五十七兩八錢九分九厘,先據該縣冊報續(xù)完銀七千五百四十九兩九錢六分六厘,已于嘉慶十二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一年查造十年以節(jié)年公費前冊內造報。尚未完銀四百七兩九錢三分三厘,現(xiàn)據該縣冊報續(xù)完縣庫,又于嘉慶十三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二年查造十一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前署嘉義縣翟灝,已奉部議結罰俸,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嘉慶八年分臺灣府屬奏銷案內原報官莊銀兩未完、奉部議以降俸二級戴罪督催、及二參案內奉部議以罰俸一年、仍令督催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另行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臺灣府屬嘉慶八年分經接征已未完官莊銀兩,業(yè)于奏銷并初次限滿各案內依限匯冊開報,先后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轉行在案。茲據布政使景敏詳稱:查嘉義縣奏銷原報未完官莊銀七千九百五十七兩八錢九分九厘,先據該縣冊報續(xù)完銀七千五百四十九兩九錢六分六厘,已于嘉慶十二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一年查造十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冊內造報。尚未完銀四百七兩九錢三分三厘,現(xiàn)據該縣冊報續(xù)完縣庫,又于嘉慶十三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二年查造十一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前署嘉義縣翟灝已奉部議結罰俸,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嘉慶八年分臺灣府屬奏銷案內原報官莊銀兩未完、奉部議以降俸二級戴罪督催、及二參案內奉部議以罰俸一年、仍令督催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另行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等情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四年二月初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三~九○四頁。
一一三、福建巡撫張師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據臺灣府知府徐汝瀾稟稱: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因患風濕,轉成虛損,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痰涌身故等情,當即稟道委員收取印信,并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詳咨外,合就通稟等由到司。據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系浙江仁和縣人,由進士乾隆五十六年挑選兵馬司正指揮,俸滿簽升廣西桂林府同知,乾隆六十年二月到任,嘉慶三年四月丁艱回籍,服滿,六年赴部候補,十月挑選福建臺灣府臺防同知,奉旨補授今職,于嘉慶七年六月三日到任。嘉慶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欽奉上諭:同知錢■〈雨上澍下〉前經打仗受傷,茲于克復那皮賊巢后添募義民屯番,并能撫馭生番,不致從賊,而能為我用,轉戰(zhàn)有功,實為出力。錢■〈雨上澍下〉著加恩賞給道銜、賞戴花翎,仍即以知府補用。欽此。欽遵在案。今據臺灣府知府徐汝瀾稟報:該同知錢■〈雨上澍下〉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在任病故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并委員署理詳咨外,合將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病故日期詳請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海防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容即遴員調補,合并聲明等情到臣。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因患風濕,轉成虛損,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痰涌身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并聲明所遺臺灣府臺防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容即遴員請補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即印結另行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兵部(下缺)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八頁。
一一四、閩浙總督阿林保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阿林保謹題為請升海外要缺同知、以資治理事;竊照福建臺灣府海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在任病故,業(yè)經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具疏題報在案。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茲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兼署按察使事鹽法道陳觀詳稱:查臺灣府海防同知分駐鹿耳門,為臺郡出入門戶扼要之區(qū),堵緝洋匪,嚴禁偷漏,最關緊要,必須明干熟悉之員,方克勝任。遵于內地現(xiàn)任同知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有違礙處分,且人地不甚相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年五十三歲,順天大興縣人,由舉人挑選二等選補廣寧縣訓導,六年俸滿保題,選授福建上杭縣知縣,調補今職,嘉慶四年八月十八日到任,嘉慶八年海疆三年俸滿,題準加通判銜注冊候升。嘉慶十年委辦顏料黑鉛進京,就近呈明十年俸滿,于嘉慶十一年七月二十日由吏部帶領引見,奉旨:著回任,欽此。嘉慶十三年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奉上諭:如審明郭烏潭實系盜首,即奏明將知縣吳裕仁送部引見等因,欽此。隨奉奏明郭烏潭實系盜首,該員吳裕仁應遵旨給咨送部引見,緣惠安縣所轄各??诰儾毒o要,咨明展限,奉準部覆在案。又于嘉慶十三年浙洋盜首張阿治投首案內奉上諭:張阿治為浙洋鳳尾幫首,籍隸惠安,經阿林保等密飭該縣吳裕仁將伊母弟訪獲監(jiān)禁,張阿治在洋聞知,帶同盜船十只,伙眾四百余名,自浙入閩,赴官投首,其訪獲張阿治母弟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著交該督等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以示獎勵等因,欽此,欽遵各在案。該員才具練達,辦事勤明,以之題補臺灣府海防同知,洵于海外要缺有裨。該員系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員,所有臺防同知海外繁缺系知縣應升之缺,今遵旨即行題補,與例相符,應請免敘參罰。惟該員前于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曾經遵旨奏明送部引見,又于嘉慶十三年大計案內卓異應俟奉到部覆并案給咨送部引見。所遺惠安縣知縣員缺系海疆久任要缺,例應在外揀選題補,俯容另行揀員請補等情,會詳請題前來。
臣查惠安縣知縣吳裕仁才識開展,辦事勤能,以之升補臺灣府海防同知,洵于海外要缺,實堪勝任,與例亦屬相符。該員系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員,請免查敘參罰。惟該員前于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曾經遵旨奏明送部引見,又于嘉慶十三年大計案內卓異應俟部覆到日并案給咨送部引見。其所遺惠安縣員缺例應在外揀選題補,俯容另行揀員請補。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再臺灣府海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病故,于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具題出缺,據藩、臬兩司于五月十七日以應升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具詳請題升補,臣即于嘉慶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具題,合并陳明。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阿林保。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八~八九九頁。
一一五、閩浙總督汪志伊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汪志伊謹題為海外要缺知縣、揀員題請調補、以資治理事: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按察使劉大懿詳稱:竊照奉準吏部咨:福建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行令作速揀選等因行司,移行遵照在案,所遺鳳山縣知縣員缺系海外要區(qū),例應在于內地見任各縣內揀選調補。查定例:臺灣縣知縣無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及知縣本缺中簡繁要,但得人地相宜者,悉惟調補等因。該司等遵于內地各縣內詳加遴選。查有光澤縣知縣李汝霖,年四十六歲,直隸天津縣人,由附貢生遵衡工例捐納知縣即用,續(xù)遵南河捐輸議敘例過班,嘉慶十四年五月選授今職,引見奉旨依擬用欽此,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該員年富才明,勤于吏治,任內見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堪勝任,人地相宜,與例亦符。如蒙俞允,該員系見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合就會詳呈請察核會題。再該員李汝霖任內有接征嘉慶十四年分奏銷案內存留項下未完扣缺官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又扣缺馬夫工食銀六兩二錢,共銀三十七兩七錢二分附參一案,系不作分數(shù)錢糧,例準調補。又前任知縣謝壇造報交代冊結數(shù)目舛錯,該前任知縣輾轉改造遲延,該縣李汝霖代為更正改造遲延四個月零九日附參一案,奉部行查,尚未復參。又到任接收交代于限內造冊結報,因數(shù)目舛錯改造遲延五個月零十一日附參一案。至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于嘉慶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奉準部咨出缺。該司等于閏三月十四日遴選光澤縣知縣李汝霖請調,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接準吏部咨:福建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行令作速揀選等因。當經轉行遵照去后。茲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按察使劉大懿詳稱:鳳山縣知縣員缺系海外要區(qū),例應在于內地見任各縣內揀選調補。查定例:臺灣知縣無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及知縣本缺中簡繁要,但得人地相宜者,應準調補等因。該司等遵于內地各縣內詳加遴選。查有光澤縣知縣李汝霖,年四十六歲,直隸天津縣人,由附貢生遵衡工例捐納知縣即用,續(xù)遵南河捐輸議敘例過班,嘉慶十四年五月選授今職,引見奉旨依擬用欽此,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該員年富才明,勤于吏治,任內見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堪勝任,人地相宜,與例亦符。并聲明李汝霖任內有接征不作分數(shù)錢糧及交代造冊遲延附參共三案,會詳請題前來。臣查光澤縣知縣李汝霖,才具精明,辦事勤慎,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屬人地相宜,與例相符。如蒙俞允,該員系見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遺光澤縣知縣員缺系選缺,閩省見有候補人員,應請留閩揀員另行請補外,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再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該藩、臬兩司于嘉慶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奉準部咨出缺,該司等于閏三月十四日遴員請調具詳,適臣由福寧、溫州、臺州、寧波一帶查閱營伍,沿途遞送,至杭州省城接到,臣即于四月初六日具題,合并陳明。謹題請旨。嘉慶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汪志伊。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九○○頁。
一一六、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孫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云南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恭錄朱批,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五年七月十四日。
福建巡撫臣孫跪奏為遵旨查明臺灣招商運米赴津、糶濟民食、分別請給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緣由、恭折覆奏、仰祈圣訓事:竊準戶部咨開:道光四年八月初四日奉上諭:此次運米原船帶回貨物,官給印照,所過關津,加恩一律免其納稅。其臺灣商人急公應募,遠歷海洋,運米至一十四萬石之多,著該撫孫爾準秉公查明,擇其率領辦運資本最多、尤為出力者,分別生監(jiān)、民人,給予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以示鼓勵,毋許冒濫。欽此。臣伏思此次運米赴津各商民,仰蒙皇上天恩,飭令原船帶回貨物,給予一律免稅,又準給予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以示鼓勵,逾格鴻施,至優(yōu)極渥,自應查明各商民真姓的名及運米確數(shù),吁請恩獎,以照核實,不容稍有冒濫。隨經飛飭欽遵查辦去后。茲據布政使惠顯會同按察使魏元烺詳稱:據攝理臺灣府事汀漳龍道方傳穟,轉據臺屬各廳縣及廈防同知升寶,查開應募各商的實姓名并買米確數(shù),先后造冊詳送前來。查例載:商民樂于販米以裕民食者,生監(jiān)運米一千五百石至二千石者賞給吏目職銜,二千石以上至四千石者賞給主簿職銜,四千石以上至六千石者賞給縣丞職銜,六千石以上至一萬石者賞給州判職銜;民人運米一千五百石至二千石者賞給九品頂戴,二千石以上至四千石者賞給八品頂戴,四千石以上至六千石者賞給七品頂戴,六千石以上至一萬石者賞給把總職銜。其已邀議敘者,生監(jiān)職銜未加至州判,民人頂戴未加至把總職銜者,仍照米數(shù)分別遞加;若生監(jiān)已遞加至州判職銜,民人已遞加至把總職銜,又經購運米石數(shù)多者,應令該督撫酌量獎賞,以示鼓勵,毋庸再議加給職銜等語。此次遵旨招募商民買米一十四萬石,販運天津,風帆不順,收入江蘇上海等口船只扣除不及外,實在到津之船,計共七十只,運米一十三萬余石,由官收買米十一萬一千一百七十五石零,余米俱在津糶賣。內貢生杜嵩、陳克勸、監(jiān)生林元美、曾青華、周恭由、陳選言、杜長春、陳清泰、陳誰文、生員周滄海、林正春十一名,買米均在一千五百石以上,應請照例各給予吏目職銜;又民人金泉興一名,買米在二千石以上,應請照例給予八品頂戴;又民人彭捷登、周敘卿、王遇勛、王允寬、吳錫禧、吳國泰等六名,買米俱在一千五百石以上,應請照例各給予九品頂戴;又運米一萬石之即用員外郎吳尚新、四千石之即用鹽運副王朝清及一千五百石至三千石以上之職員吳春祿、黃化鯉、蘇海純、鄭克剛、張國柱、林國華、林祥瑞、陳朝愛,并舉人林逢璋、林世賢等十二名,按其本身頂戴職銜,或系舉人,或系八品至五品不等,自應毋庸再議加給職銜,應請奏懇圣恩,敕部量予議敘。其首先應募出資買米倡率勸勉最為出力之即用員外郎韓高揚、候選知縣鄭用錫、監(jiān)生趙元章、黃自寬、貢生陳邦國等五名,雖據開報買米不及一千五百石,但急公向義,尚屬可嘉,應請一并量予議敘,以示鼓勵;又臺灣行商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等買米二萬石,鹿港廳行商金長順買米三千一百七十四石,廈門行商金永順等買米二千五百八十二石,但論各行商公同辦運,出資多寡不等,合計雖在一千五百石以上,分計則不及一千五百石,未便議給頂戴,應請各給予匾額,在于各該行公所懸掛;其余不及一千五百石者,應請查照府廳冊報,各商所運米數(shù)如在一千石以上者,給與匾額,如在一千石以下者,酌量賞給花紅。又前任水師提督王得祿、侯官縣商人林世通即林兆芝,雖未出資買米,而督率辦運,勸募招徠,均屬最為出力;王得祿曾任提督大員,受恩深重,不敢聲請議敘;該商人林兆芝曾請過五品封典,可否一并量加鼓勵之處,出自皇上逾格天恩。合將查明臺商買米赴津糶濟民食請給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各緣由,會造清冊,呈請具奏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道光□年六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四一~九四二頁。
一一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八年七月日,正郎關。
孫爾準等跪奏為原參短缺倉糧之署任知縣已據參后完繳、續(xù)經病故、核明議擬、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竊照前署臺灣縣知縣南投縣丞范邦干任內經手倉庫,據接任知縣李慎彝稟報,銀榖俱有短缺,經臣等孫爾準于道光四年在巡撫任內渡臺巡閱營伍,就近飭令該管道府覆查屬實,會同前督臣趙慎畛恭折參奏,欽奉諭旨:范邦干著革職拿問,提齊經手丁胥人等,嚴訊勒追,分別定擬具奏等因。欽此。當即欽遵行司飭提訊追去后。嗣據前署臺灣府知府方傳穟詳稱:吊核案卷,查原參范邦干短交倉榖三千八百三十三石零,訊系霉變盤折,已據范邦干按照臺灣采買例價每石折銀六錢,共繳銀二千二百九十九兩零。又原參短交倉款番銀一萬零六百二十二圓零,折銀八千一百七十兩零,又錢五千七百一十三文,除漏接前任捐款已據補交,又刪除無關歸補各款共銀一千三百一十四兩零,又續(xù)繳現(xiàn)錢五千七百一十三文外,尚短銀六千八百五十六兩零,內該參員挪動修理城垣、衙署,并湊買漳泉缺榖不敷價銀,及緝拿盜匪經費,共享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已據該參員于未經起限勒追之先設措完繳,并將抄封寓所服物變抵歸補清楚。又未解本任捐款銀二千二百七十兩零,內續(xù)據完繳銀三百三十五兩,又刪除無關歸補銀四百三十一兩零外,實未解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由府錄供通詳,請免解省審辦等情。當查該參員短交倉銀榖,雖于參后完繳清楚,仍應將因何虧短緣由,審明覆奏,未便免其解省,行司嚴提該參員同經手丁胥暨交代卷宗到省審辦。旋據升任臺灣府知府率署福州府知徐鏞申解該參員范邦干同案卷到省,并聲明倉書李芳于前府訊供后退夘回籍,庫書林聯(lián)捷業(yè)已物故,無從提解等由。當即檄行兩司查訊。茲據臬司鄂順安會同藩司吳榮光,督率署福州府許原清核案提訊。據范邦干所供,因公挪移及參后完繳數(shù)目,與前署臺灣府方傳穟原訊無異。正在解審間,據署閩縣任沈鍇申報,該參員范邦干染患感冒病癥,醫(yī)治無效,于道光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省身故,出具印結申送到司,議擬詳請覆奏前來。
臣等逐一查核,緣范邦干系浙江會稽縣人,由則例館供事議敘從九品借挑未入流,揀發(fā)福建咨署寧化縣典史,調補彰化縣典史,拿獲洋盜,奏升彰化縣南投縣丞,委署臺灣縣知縣,于道光元年二月初六日到任,三年二月初一日卸事。道光元年夏間,臺灣地方猝發(fā)颶風大雨,城垣衙署俱被吹刮坍損。該參員在于庫貯捐雜款內挪動,修理城垣用銀二千九百九十六兩零,修理衙署用銀五百二十五兩零,曾經分案造冊,詳請分年攤捐歸補,經前府蓋方泌批駁不準。又奉文代買漳泉缺額榖二千石,時值風雨之后,榖價昂貴,每石例價六錢不敷采買,又在捐雜各款內挪動銀七百兩湊發(fā)業(yè)戶,領買上倉。又奉文巡查???,緝捕盜匪,該參員雇募商船二只,派撥鄉(xiāng)勇四十名,并購募網民,在于各??诔4ㄑ簿?,先后拿獲盜犯蘇洗標、林番婆等二十三名,解審奏辦在案。所有雇資及鄉(xiāng)勇口糧等項,共享銀二百五十七兩零,亦系挪款墊應。以上各款,因公挪用,共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俱有案卷可查。庫書林聯(lián)捷曾經稟阻,該參員以公事緊要,暫時挪用,原期設法彌補,詳攤歸款,迨由府批駁不準,旋即卸事,未及籌補。至短交倉榖,實因臺邑倉廒地處卑濕,兼之元年夏間,迭被風雨吹刮滲漏,倉內并無空廒,不能實時搬移,以致濕氣熏蒸,霉變榖二千七百六十五石零。又交卸時盤投榖一千六十七石零。范邦干于參后將所挪庫項,陸續(xù)完繳,并將查封寓所服物變抵清楚,又將霉變盤折榖石折價賠交。此外尚短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臣等吊核案據,數(shù)目相符,案無遁飭。查例載: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總徒四年,限一年全完,免罪開復。又律載:凡倉庫及聚財物主守之人安置不如法,曬晾不以時,致有損壞者,計所損壞之物坐贓論,著落賠還;若猝遇雨水沖激,事出不測,而有損失者,委員勘實,免罪不賠各等語。此案前署臺灣縣知縣范邦干挪移雜款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審系因公挪用,合依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擬,以總徒四年例總徒四年,已于未經定案之先,照數(shù)完繳,應準免罪開復,業(yè)經病故,應毋庸議。又霉變榖二千七百六十五石零,訊系猝遭風雨,并非安置不如法、曬晾不以時,致有損壞。惟該參員并不通詳勘辦,究屬不合,未便照律免議。已據該參員匯同盤折榖一千六十七石零,按照臺地例價全數(shù)完繳,應飭后任趕緊買補歸款。庫書林聯(lián)捷稟阻不力,本有應得罪名,惟范邦干所短庫款,已據完繳清楚,該書因人連累,且已物故,應與退夘之倉書李芳俱免置議。范邦干尚短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應于該家屬名下照數(shù)著追。所有原籍查封產業(yè),應俟捐款銀兩該家屬能否清完,另行分別辦理。除錄供招咨部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道光八年七月初八日奉朱批:刑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五四~九五五頁。
一一八、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鍾祥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鍾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九年六月日,副郎景。
閩浙總督臣鍾祥福建巡撫臣魏元烺跪奏為臺灣廳員應運道光十七年分內地兵糈、延未運清請、旨摘去頂戴、勒限雇運、恭折奏祈圣鑒事:竊照臺灣各屬應運內地兵米,前經奏定章程,年清年款,于奏銷前專折奏報,如有惰征短耗,即將玩誤之員嚴參,勒令自行雇運,歷經遵辦。茲查道光十七年分起運米榖,屢經臣鍾祥嚴札飭催?,F(xiàn)照各口廳員送到月冊報案查核,尚有臺防同知仝卜年所轄鹿耳門口未運兵榖九千二百石零,雖據詳報雇船專運,迄今未見運到,亦未將雇船姓名造報。又前代理鹿港同知玉庚任內所轄五條港口未運兵榖六千五百余石,先據該廳以甫經到任,即屆奏銷,一時乏船起運,稟請展限,即經催令趕緊雇運,不準藉延。乃玉庚在任半年,逮至卸事,竟未雇運。據藩司吳榮光、督糧道常大淳查明,并非各縣惰征,實系廳員短運,會詳前來。查臺灣年額應運內地兵榖,兵食所關,自應遵照奏定章程,年清年款。今臺防、鹿港兩廳欠運兵榖,一則報運不運,一則藉詞請展,并不遵駁運交,均屬惰誤,相應請旨,將現(xiàn)任臺防同知仝卜年、前代理鹿港同知候補同知直隸州南平縣知縣玉庚,一并摘去頂帶,責令該管道府,勒令將領前項存臺未配榖石,統(tǒng)限三個月,自行雇船,補運交收。如能運竣,再行奏明辦理;倘仍逾限短少,即飭奏參革職,留于臺灣,押令運辦,并將臺灣道府議處著賠,以示懲儆。除飛飭遵照外,臣等為慎重兵糈起見,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道光十九年五月初一日奉上諭:鍾祥等奏請將應運兵糈延未運清之廳員摘去頂戴、勒限雇運一折,福建臺防同知仝卜年未運兵榖九千二百石零,前代理鹿港同知直隸州南平縣知縣玉庚未運兵榖六千五百余石,實屬惰玩,仝卜年、玉庚均著摘去頂戴,責成該管道府勒令于三個月限內如數(shù)運交內地,倘仍遲延短少,即著嚴行參辦。余著照所議辦理。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二~九八三頁。
一一九、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鄧廷楨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鄧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年月日,副郎佛。
閩浙總督鄧廷楨、福建巡撫臣吳文镕跪奏為特參短缺倉庫銀谷之已革通判、提審究辦、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竊照準補澎湖通判李若琳,先因伊子李春禧被控奸贓,延不送案,經臣等奏請暫行革職。所有該參員署噶瑪蘭通判任內經手倉庫銀榖,當經檄飭該管道府督飭接署之員,立速盤查,據實供報,如有短少,揭參究辦。茲據接署通判閻炘稟報:李若琳任內,除交抵外,尚短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十余石,屢催延不完交。由藩、臬兩司轉據該管道府詳揭前來。臣等查廳縣交代,無論正雜捐賠銀榖,均應依限交清,難容絲粒短缺。今李若琳短交噶瑪蘭廳任內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十余石,顯有虧挪情弊。且該參員前在建陽縣任內,尚短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余兩、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漳浦縣任內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十四圓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自應一并嚴參追辦。相應請旨,將已革通判李若琳即行拿問審訊,以免稽延。除飛飭臺灣府即將該參員寓所資財服物,嚴密抄封備抵,并確查有無隱匿寄頓,將該參員及經管倉庫丁胥人等并交盤卷宗,提解來省,嚴訊因何短缺,究明是虧是挪,及此外有無不實不盡,另行按律定擬具奏。并飛咨貴州撫臣將該參員原籍資財產業(yè),嚴密查抄備抵外,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奉旨:這所參虧短倉庫銀榖之福建已革通判李若琳,于前署噶瑪蘭通判任內,短交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百余石,又前在建陽、漳浦等縣任內,均有虧缺,不可不嚴行究辦。李若琳著即拿問,交該督等提集丁胥人等,嚴究確情,按律定擬具奏。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均著查封備抵。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四~九八五頁。
一二○、戶部「為福建巡撫劉鴻翱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日正郎佛。
福建巡撫臣劉鴻翱跪奏為原參短缺倉庫銀榖之已革通判、續(xù)經病故、提訊該家屬緣由、恭折覆奏、仰祈圣鑒事:竊照候補澎湖通判李若琳,因伊子李春禧被控奸贓,延不送案,奏參革職。所有該參員前署噶瑪蘭通判及建陽、漳浦等任內短缺銀榖,據各管道府稟揭,經前督、撫臣奏奉諭旨:李若琳著即拿問,交該督等提集丁胥人等嚴究確情,按律定擬具奏。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均著查封備抵。該部知道等因。欽此。又該參員漳浦任內欠完鹽課,經前督臣片奏,欽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隨分案行提解訊。嗣據臺灣道府具報:該參員李若琳業(yè)已病故,提到該故員之子李春禧及交代案卷解勘等情,并經貴州省抄封該參員原籍田房、服物等項,估報銀七百四十兩零,均經該司審辦去后。茲據署布政使???、兼署按察使鹽法道尋步月,督同署福州府知府黃德峻、閩縣知縣王江、署侯官縣知縣陳圲,調齊各卷,逐細查核該參員李若琳短交噶瑪蘭通判任內庫項銀一萬二千九百一十三兩零、倉榖一千四十八石零,由臺灣道核刪無關歸補捐款銀一千五百四十二兩零、稅契腳費銀二百一十六兩零,應行補抵銀二千三百九十二兩零,刪免銀一千六百二十兩零,又應歸現(xiàn)任代追已發(fā)價米上倉盤折榖一千四十八石零,實短交捐雜款銀七千一百四十一兩零。除抄封寓所衣物估抵銀二百十七兩零,又參后完繳臺灣府庫番折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歸補原短庫項外,實短本任應捐各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共原參建陽縣任內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三兩零、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內除考費及前縣朱梁輿無著番欠兩款,應歸建陽縣設法籌補銀五百九十六兩零,應刪捐款銀一百七十六兩零、番銀七圓零,劃存司庫盤折谷石銀五百七兩零,又應剔歸現(xiàn)任建陽縣籌補榖價銀二百四兩零,分別扣除外,實短本任應捐各款銀一百六十兩零。又原參漳浦縣任內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十四圓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續(xù)參應賠鹽課銀四千八百六十一兩零,除抄封原籍田房服物等項堪以變抵鹽課銀七百四十兩零,實尚短應賠報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提同該故員之子李春禧審明,會詳解勘前來。臣隨親提李春禧覆訊。緣李若琳籍隸貴州開州,由舉人大挑一等分發(fā)山東,歷任歷城等縣,丁憂起復。道光九年,揀發(fā)來閩,委署建陽縣,題補漳浦縣,卓異升補澎湖通判,尚未到任。道光十六年,委署噶瑪蘭通判。是年五月二十九日到任,至道光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卸事。緣案奏參革職。李若琳噶瑪蘭通判任內短缺各款銀共一萬二千九百一十三兩零,倉榖一千四十八石零。經臺灣道飭臺灣府調齊案卷,并提李若琳及戶糧書張怡、郭英訊明,廳刪無關歸補捐款銀一千五百四十二兩零,稅契腳費銀二百一十六兩零,又應補抵銀二千三百九十二兩零,刪免銀一千六百二十兩零,應歸現(xiàn)任代追已發(fā)價米上倉盤折榖一千四十八石零,分別扣除外,實短捐雜款銀七千一百四十一兩零。訊因噶瑪蘭地處極北,每有生番出入傷人,該處原設隘寮二十所,額設隘丁無多,難資巡緝守御,該員在任兩載,每年自十月起至年底止,每隘添雇壯勇十余名至二十、三十名不等,共添雇壯勇四百名,計動用口糧錢七千二百千文,合銀五千一百四十二兩零。又奉文丈量蘭屬東西勢未升科田園,自道光十七年二月十八日設局起,至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卸事止,派撥委員、書役、算手人等夫價、飯食、筆墨等項經費番銀一千三百七十元,合銀九百七十八兩零。除該員在任彌補外,尚未補壯勇口糧、丈量經費等項錢番合銀五千六百四十六兩零,均系因無賠墊。除抄封寓所服物估抵銀二百一十七兩零,參后完繳臺灣府庫番折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歸補原挪捐雜款外,實尚短捐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系該員本任內應捐未交之款。又建陽縣任內原短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三兩零,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內除考費并前縣朱梁輿原抵無著番欠兩款共銀五百九十六兩零,剔歸建陽縣自行籌補又應刪捐款銀一百七十六兩零,番銀七圓零,又劃存司庫盤折谷價銀五百七兩零,又剔歸建陽縣籌補榖價銀二百四兩零,實短本任捐款銀一百六十兩零。又漳浦縣任內原短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二百四十四元零,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均系本任應捐之款。又漳浦縣任內未完鹽課銀四千八百六十一兩零,內除原籍咨覆抄封田房服物估報銀七百四十兩零,應歸鹽課項下扣除外,實短缺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臣查李若琳噶瑪蘭任內防緝生番壯勇口糧及丈量未升科田園經費,系地方官應辦之事,應捐廉給發(fā),何得擅動庫項?恐有捏飾情弊,嚴加究結。據李春禧堅稱:委系噶瑪蘭地方,每有生番出入傷人,該處原設隘寮隘丁無多,不敷巡緝守御,是以故父在口添雇壯勇,巡緝守御,口糧在所必需。其量未升科田園,委員、書役、算手人等夫價、飯食、筆墨等項經費,俱不可少,故父因廉俸無幾,不得不借庫項墊應。當時戶書張怡、郭英曾經稟阻,故父以暫時挪用,可以陸續(xù)歸補,堅執(zhí)不聽。至任內銀錢出入,故父自行經理,不假家丁之手。卸事后家丁四散,無從項目。其建陽、漳浦各縣任內捐款并未完鹽課,均系故父應捐未捐應賠銀兩,俱有案卷可查,委非事后捏飾。究詰不移,案無遁飾。查例載挪移之案,于定案行查時,參后完過若干,準開除以現(xiàn)在未完之數(shù)定擬。又挪移庫銀,統(tǒng)限一年全完免罪開復。又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總徒四年。又凡支銷錢糧,均有一定款項額數(shù),如有違例開銷,著落擅動之員賠補。又追賠各項銀兩,如數(shù)在一千兩至五千兩者,定限四年完繳各等語。又閩省歷辦虧缺案內,借動庫款、雇募鄉(xiāng)勇、給發(fā)口糧、巡緝盜匪,俱照違限濫給,免罪著賠,奉部覆準有案。此案李若琳除所短本任捐款,例不科罪外,其借動庫款,緝防生番,發(fā)給壯勇口糧銀五千一百四十余兩,系濫行支給,例止著賠。惟挪動庫銀等項,墊給丈量未升科田園經費銀九百七十余兩,雖系因公,究屬應照挪移庫項五千兩以下照雜犯總徒四年,該員業(yè)已病故,且于參后未定案限之先,將未補濫給壯勇口糧并丈量經費共銀五千六百四十六兩零,除抄封家所服物估值銀二百一十七兩零,尚應賠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全數(shù)完繳清楚,應毋庸議。此外尚短噶瑪蘭任內捐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同建陽縣任內捐銀一百六十兩零,漳浦縣任內捐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元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應賠核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著落其子李春禧名下按數(shù)勒追。戶書張怡、郭英稟阻不力,本有應得之罪,惟原挪庫項,已據參后全完,本官例得免議,自難罪及余人。并無經手錢糧之家丁,均免提質。除備錄全案供招咨部外,臣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再閩浙總督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九九~七○○頁。
一二一、閩浙總督劉韻珂奏片
劉韻珂片:再臺灣承辦此案軍需,統(tǒng)共撥銀九十九萬二千五十七兩三錢三分,前因報銷各冊,屢催未送,即經臣等飭委專司渡臺守催。嗣該委員攜冊內渡,臣等按款查核,計共請銷銀一百二十九萬余兩,米八萬余石。當因臺灣系海外巖疆,重洋遠隔,當時備應一切,與內地籌辦各案間有不同,其實在如何支發(fā),當局無由深悉。臣等恐涉冒濫,不能不窮究底里,查明例案,大加厘剔。然非結實可靠、辦事精細之員隨同銷算,難期核實。遂即遴員派委,督同在局司道及該委員并局書等,詳細勾稽,從嚴核減。計共核減銀三十萬八千九百余兩、米二萬余石,實請銷銀九十八萬八千余兩,米六萬余石,經臣等飭造細冊,照例題銷,并將辦理完竣緣由,繕具正折奏報。惟查送到名冊,頭緒煩雜,款目糾纏,亂若棼絲,勾稽匪易。該委員等奉派入局,往返駁查,時越兩年,或??筛灏福蚓C核款項,認真刪除,俱能不辭勞瘁,不避嫌怨?,F(xiàn)在全案告竣,臣等吊齊名冊,悉心稽核,委員等不但將例外交銷之款悉從節(jié)嗇,即與例案相侔而請銷銀數(shù)稍浮者,亦必減之又減。是該委員等晝夜辛勤,無間寒暑,俾百萬帑金,盡歸實用,似不無微勞可錄。溯查前辦臺灣張丙及現(xiàn)辦內地軍需各案報銷,均經前督臣及臣等先后奏蒙俞允,將出力各員,分別優(yōu)敘。此次事同一律,自可援案請獎,以免向隅。恩敘不容濫邀,未敢將與事各員概行瀆薦;臣等擇其尤為出力者三員及在局書吏之極為勤慎者四名,臚列事實,開列清單,恭呈御覽。可否量予獎勵,以示激勸之處,出自天恩。謹合詞附陳,伏乞圣鑒訓示。謹奏。
謹將承辦臺灣軍需報銷尤為出力各員及隨同核算繕寫極為勤慎之各書吏,開具清單,注明事實,恭呈御覽:
謹開在局委員現(xiàn)已咨補斗六門縣丞即補知縣婁浩、加鹽提舉銜石碼關鹽大使高其垣,該二員奉派入局,或專司稿案、或綜核款項,往返駁查,為時已越兩年,俱能任勞任怨,核實刪除?,F(xiàn)在請銷銀米,較之臺灣原報,計減四分之一,并無絲粒浮冒,實屬始終勤慎,尤為出力之員。查婁浩本系即補知縣、高其垣本已賞加鹽提舉升銜,可否懇恩將婁浩賞加同知升銜、高其垣賞加運同升銜?加六品銜即補府經歷縣丞唐均,該具先經委赴臺灣守催報銷文冊,迨后攜冊內渡,復飭令在局隨同銷算,該員詳細勾稽,認真厘剔,數(shù)載辛勤,無間寒暑,且曾冒險遠涉重洋,實屬艱勞備至,尤為出力之員??煞駪┒骱蜓a缺后,以知縣即補?在局書吏候選縣丞林廷桐、候選縣丞吳核釗、候選縣主簿陳賡韶、未入流頂戴陳日高,該書吏等奉派在局,隨同委員核算繕寫,詳細妥速,時逾兩載,辦理均極勤慎??煞駪┒鲗⒘滞⑼?、吳明釗、陳賡韶三名賞加六品頂戴,陳日高以未入流歸部選用?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奉朱批:另有旨,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一○○○頁。
臺案匯錄乙集卷四
一二二、福建海壇總兵馬驥奏本
一二三、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一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二五、兵部題本
一二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二七、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一二八、兵部題本
一二九、兵部題本
一三○、給臺灣水師副將敕
一三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二、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三、兵部題本
一三四、福建福寧等處總兵章隆揭帖
一三五、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七、兵部題本
一三八、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九、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四○、兵部題本
一四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四二、閩浙總督德沛題本
一四三、兵部題本
一四四、兵部題本
一四五、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一四六、福建水師提督王揭帖
一四七、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四八、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四九、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五○、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五一、兵部題本
一五二、閩浙總督那揭帖
一五三、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四、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五、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六、閩浙總督馬爾泰題本
一五七、兵部題本
一五八、臺灣總兵張?zhí)祢E題本
一五九、福建水師提督張?zhí)祢E題本
一六○、署理閩浙總督陳大受題本
一六一、署理閩浙總督陳大受題本
一六二、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三、兵部題本
一六四、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五、兵部題本
一六六、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七、兵部題本
一六八、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水師提督張?zhí)祢E奏」移會
一六九、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護理臺灣總兵馬龍圖題本
一七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
一七二、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三、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四、兵部題本
一七五、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六、兵部題本
一七七、兵部題本
一七八、暫署閩浙總督覺羅雅爾哈善題本
一七九、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移會
一八○、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一、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二、兵部題本
一八三、兵部題本
一八四、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五、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喀奏」移會
一八六、兵部題本
一八七、兵部題本
一八八、閩浙總督楊應琚題本
一八九、兵部題本
一九○、兵部題本
一九一、兵部題本
一九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四、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五、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六、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七、兵部題本
一九八、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九、福建建寧總兵楊瑞題本
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四、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五、給福建水師提督甘國寶敕諭
二○六、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七、刑部「為內閣抄出浙閩總督楊廷璋奏」移會
二○八、閩浙總督楊廷璋等奏折
二○九、兵部題本
二一○、刑部「為內閣抄出福督楊奏」移會
二一一、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四、兵部題本
二一五、給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敕諭
二一六、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七、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八、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九、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二○、兵部題本
二二一、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二二、兵部題本
二二三、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一二二、福建海壇總兵馬驥奏本
鎮(zhèn)守福建海壇等處總兵官帶紀錄一次駐札海壇臣馬驥謹奏為恭謝天恩、仰祈睿鑒事:竊臣在洋總巡,于雍正十三年五月十九日舟次磁澳洋面,蒙兵部札付內開:為欽奉上諭事,職方清吏司案呈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六日奉旨:蘇明良著署理福建陸路提督印務,其臺灣總兵員缺著海壇總兵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印務著郝玉麟、阿爾賽奏聞委署。蘇明良現(xiàn)在臺灣,有經手未完之事,俟事竣后再回內地,赴提督之任。阿爾賽俟蘇明良到后,仍回將軍之任。欽此。除另行兼銜給札外,相應行文該鎮(zhèn)欽遵可也。為此合札前□,欽遵施行等因到臣。隨經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竊臣一介庸愚,至微極陋,蒙圣祖仁皇帝隆恩,自千總俸滿,交部分發(fā)補用。復蒙我皇上拔臣守備,歷擢游擊、參將、副將,旋調臺灣北路副將。計在臺甫及數(shù)月,未效寸長,即荷圣恩,逾格超擢海壇總兵。履任以來,夙夜冰兢,雖殫竭駑鈍,莫報高深。茲又叨沐特恩,將臣調任臺灣總兵。臣聞命之下,感愧無地。伏思臺灣一鎮(zhèn),地處東南五達之沖,統(tǒng)馭水陸官兵,民番雜處,實為沿海扼要之區(qū),一切輯綏調度稽察防范之事,職任匪輕,以臣庸劣,謬膺調補,受恩愈重,報稱愈難,惟有矢竭公誠,倍加黽勉,實心任事,不留余力,務期寧謐邊疆,以仰答皇上天恩于萬一耳。至海壇總兵印務,應候督臣郝玉麟、將軍臣阿爾賽遵旨委員到日交代接管另疏題報外,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疏奏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自為字起至本字止,計四百八十四字,紙二張)。右謹奏聞。雍正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鎮(zhèn)守福建海壇等處總兵官帶紀錄一次駐札海壇臣馬驥。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二九頁。
一二三、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鎮(zhèn)守福建臺灣等處掛印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仍帶紀錄一次駐札臺灣府職馬驥謹揭為恭謝天恩事: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蒙兵部札付內開:為欽奉恩詔事:武選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欽奉恩詔內開:一內外滿漢官員: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七品以上封贈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欽此;欽遵等因札行到臣。又為請旨事:蒙兵部札付內開:武選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欽奉恩詔內開: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監(jiān)讀書,欽此;欽遵等因札行到臣。蒙此,俱欽遵外,欽惟我皇上圣明天縱,仁孝性成,紹
緒承干,啟皇圖而復旦,奉天行運,昭熙象于重葉。茲乃寶極初登,遽荷覃恩廣被,歡騰大地,慶溢寰區(qū)。微臣深受天恩,祖父又邀誥贈,更荷澤施,嗣子準與蔭監(jiān)讀書,一門均沐皇仁,四代榮膺曠典,高明博厚,浩蕩難名。臣惟夙夜水兢,勉竭駑鈍,整肅軍紀,保固海疆,以期地方安寧,仰答隆恩于萬一耳。臣謹恭疏奏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一頁。
一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游擊守備事: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游擊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元年九月分,出有廣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一缺,本部將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李貴推補。又山西山陰路應州城守備一缺,本部將臺灣北路右營守備袁鉞推補。于乾隆元年十月初五日題,本月初七日奉旨:依擬用,欽此。查李貴所遺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袁鉞所遺臺灣北路右營守備二缺,俱系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于屬員內揀選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經署督臣盧焯轉行遵照在案。該臣看得: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李貴已經推補廣州將軍標右營游擊,又臺灣北路右營守備袁鉞已經推補山西山陰路應州城守備,所遺各員缺,俱系調補之缺,準到部咨,應令該督、提揀選具題調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云霄營游擊范榮,歷練營務,辦事勤慎,于雍正十年進剿兇番,著有勞績,堪以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又查有漳浦營守備周宏祚,人材壯健,辦事勤敏,堪以調補臺灣北路右營守備。均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洵有裨益。查游擊范榮、守備周宏祚,俱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署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年二月初四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下缺)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頁。
一二五、兵部題本
總理事務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一等子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都司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二年三月十二日,準兵部咨為報明事,職方清吏司案呈,據中兵馬司呈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升任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吳君卿,身染痰火,服藥無效,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夜身故,理合轉報等因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先經本部于預行保舉案內,掣補福建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行令送部引見,恭候欽定等因具題,奉旨俟引見之日,再降諭旨,欽遵在案。該員于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部投文。今既經身故,其所遺淡水營都司系調補之缺,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題之缺,行文該督、提揀選調補題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該臣看得: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于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經臣給咨送部引見。茲因該員身故,接準部咨,令臣等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員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敘功案內,準到部復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經臣具疏題報在案,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員缺,于海疆營伍有裨。其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駐札仙游縣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地方甚屬緊要。今臣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陜西人,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圣恩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守備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引見。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署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四月十八日題,五月二十七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八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送部。茲該員身故,接準部咨,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案內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題報在案。相應仰懇,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海疆營伍有裨。又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甚屬緊要。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系應行題調之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近經該督題報,該員臺灣二年俸滿,臣部于乾隆二年三月照例升以守備,管貴州安順營都司事,于四月十二日題,本月十八日奉旨:黃龍等依擬用,欽此,欽遵業(yè)經兼銜給札,令其赴任等因在案。是該員已經補授都司,應將該督所請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之處,毋庸議,仍令該督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至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系署守備管事,題補游擊,越缺一等、越銜三等,與例不符。但該督既稱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益加勉力,人地相宜,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等語,應令該督給咨該員赴部,可否準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之處,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六月初八日,總理事務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一等子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署理刑部左侍郎事務加一級臣孫國璽、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員外郎加四級紀錄四次臣張體中、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世襲三等男兼額外員外郎加一級臣梁弘勛、協(xié)辦司事堂主事加二級臣穆和琳、主事臣李掄元、主事熊學鵬、協(xié)辦司事武選司主事加一級臣劉弘緒、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加一級臣俞世治。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七○二頁。
一二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都司守備事:乾隆二年七月十八日,準兵部咨為請補都司游擊事,職方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于乾隆二年六月初八日題,本月初十月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黏單行文該督可也,合咨欽遵施行。計黏單一紙,內開:議得福督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送部,茲該員身故,接準部咨,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案內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題報在案,相應仰懇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海疆營伍有裨。又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甚屬緊要。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系應行題調之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近經該督題報該員臺灣二年俸滿,臣部于乾隆二年三月內照例升以守備,管貴州安順營都司事,于四月十二日題,本月十八月奉旨:黃龍等依擬用,欽此,欽遵業(yè)經兼銜給札令其赴任等因在案。是該員已經補授都司,應將該督所請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之處毋庸議,仍令該督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至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系署守備管事,題補游擊,越缺一等、越銜三等,與例不符。但該督既稱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益加勉力,人地相宜,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等語。應令該督給咨該員赴部,可否準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之處,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等因到臣。
準此,隨即移行欽遵外,該臣看得: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員缺,先經臣會疏具題,請以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升補,準到部覆,陳元美已經補授貴州安順營都司,應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州城守右軍都司李馧,整頓有方,辦事勤謹,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之調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于海疆營伍有裨。倘蒙俞允,其李馧所遺員缺,查有漳州鎮(zhèn)標中營守備劉源泗熟練營務,辦事甚為小心,于北路征番敘功案內,準到部復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又經臣于預行保舉案內具題,復準部覆在案。若以之升補福州城守右軍都司,洵為人地相宜。再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已經推升貴州安順營都司,所遺員缺,亦系應行題調之缺。臣查有連江營守備黃升,人材壯健,弓馬可觀,于南路敘功案內,部議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查都司李馧、守備黃升均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守備劉源泗照例行調,給咨送部引見。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署理陸路提督印務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八月初八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三頁。
一二七、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鎮(zhèn)守福建臺灣等處掛印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仍帶紀錄一次在任守制駐札臺灣府職馬驥謹揭為遵例自陳、仰祈睿鑒罷黜、以肅軍政事:乾隆二年四月十二日,蒙兵部札付為題明考選軍政事內開:查雍正十年十月起,至乾隆二年十月,五年已滿,所有內外各省武職官員例應軍政,除提督,總兵官仍照例具疏自陳等因到臣。竊臣年五十二歲,陜西寧夏府寧朔縣人。由行伍于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內拔補延綏鎮(zhèn)標中營把總。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圣祖仁皇帝萬壽,恩詔加一級。五十六年三月內拔補延綏鎮(zhèn)標中營千總。五十九年七月內為欽奉上諭事,千總新例三年俸滿。六十年八月內,川陜督臣年保咨赴部。六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在暢春苑引見,蒙圣祖仁皇帝閱看射箭,揀選交與巡捕營食俸當差。五月內,奉旨著兵部會同八旗都統(tǒng)統(tǒng)領挑選弓馬漢仗當差行走好者,分發(fā)各省,以守備補用;七月內,在長安門外公同挑選,分發(fā)山東食俸當差行走,以守備補用。雍正元年五月內,兵部發(fā)給輪補山東滿家硐守備札付,于六月內到營任事。因添設兗州鎮(zhèn)案內守備員缺奉裁,赴部另補。雍正二年七月內,兵部推補福建延平城守左營中軍守備員缺,八月二十二日引見,奉旨馬驥依擬用,兵部給札,遵于十一月內到營任事。雍正五年五月內,閩浙督臣高以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范志遠擬正,以臣擬陪,題請欽點一員補授督標右營游擊員缺。九月內,給咨赴部引見。本月內,福建撫臣常又將臣題補撫標中軍游擊員缺,聲明已于本年軍政案內卓異具題在案。雍正六年正月內,兵部將各省卓異官員帶領引見,奉旨馬驥著補授福建撫標中軍游擊,準其卓異,賞賜蟒袍。二月內,兵部給札,遵于三月內到營任事。雍正八年六月內為武臣薦舉等事,福建督臣高、撫臣劉會疏薦舉。八月內,奉旨蕭生岱、江化龍、馬驥俱準薦舉注冊,欽遵在案。雍正九年二月內為欽奉上諭事,福建督臣劉、署陸路提臣張起云會疏具題,委署同安營參將印務,隨于三月內到營署事。雍正十年三月內,福建撫臣趙具題補授本標中軍改設參將員缺,給咨送部。本年五月十八日,在圓明園引見,奉旨馬驥著照該撫所請補授,兵部給札,遵于本年六月內到營任事。十二月內,督撫臣牌行知照,準兵部咨開,雍正十年十月初四日奉旨:馬驥補授福建延平城守副將欽此;遵于本年十二月內到營任事。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內,為敬陳臺灣善后事宜等事,福建督臣郝、福州將軍署陸路提臣阿會疏具題,調補臺灣北路改設副將員缺,遵于十二年二月內到臺灣北路任事。本年八月內為為請旨事,福建督臣郝行準兵部咨開,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奉旨:馬驥補授福建建寧總兵官,其臺灣北路副將等缺著總督郝玉麟揀選遞行題補,欽此。本月內又為欽奉上諭事,福建督臣郝行準部咨,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內閣奉上諭:據郝玉麟奏稱,建寧新設總兵甚關緊要,副將李蔭樾精明干強,辦理營伍諸事甚屬妥協(xié),請以補授建寧總兵等語;建寧總兵前已降旨將馬驥補授,其副將李蔭樾亦經降旨補授南昌總兵,今郝玉麟既稱建寧地方甚屬緊要,著照所請將李蔭樾調補建寧總兵官,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官;其南昌總兵員缺,候朕另降諭旨。欽此。本年九月內兵部頒給福建海壇總兵官札付,遵即承領,于十月內到壇任事。雍正十三年五月內為欽奉上諭事,蒙兵部札付內開: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六日奉旨:蘇明良著署理福建陸路提督印務,其臺灣總兵員缺著海壇總兵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印務著郝玉麟、阿爾賽奏聞委署;蘇明良現(xiàn)在臺灣有經手未完之事,俟事竣后再回內地赴提督之任;阿爾賽俟蘇明良到后,仍回將軍之任。欽此。本年七月內兵部頒給署都督僉事管福建臺灣總兵官事札付。又于本年八月十八日奉到世宗憲皇帝朱批:奏折并御賜帶翎緯帽一頂、果子一匣到壇,遵即謝恩祗受訖。緣海壇總兵印務,督臣已委閩安協(xié)副將蔡勇接署,臣隨于本月十九日交印卸事,由省抵廈候風渡海,于本年十一月初六日到臺灣,十五日接印任事。十二月十九日,忽聞母訃,即循例具報丁憂。十二月三十日,督臣郝雙羽照會,以臺灣為海外要區(qū),未便遽行離任,應俟具疏題明,飭令在臺候旨。乾隆元年五月內,督臣郝照會,準兵部咨開,乾隆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奉旨:臺灣地方緊要,與內地不同,一時不得人地相宜之大員,馬驥著照該督所請,在任守制,欽遵在案。伏念臣西郵武夫,至愚極陋,由千把而總兵,迭受圣朝之異數(shù),寸長莫效,對影自慚,復蒙世宗憲皇帝殊恩,將臣簡調臺灣,思臺灣為海外重地,非臣粗鄙之才所能勝任,理合遵例自陳,伏乞我皇上特賜罷斥,另選賢能,庶軍政之大典肅清,而海疆得以永固矣。緣系自陳事理,字多逾格,合并聲明。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乾隆二年八月十八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一~八○二頁。
一二八、兵部題本
議政大臣兵部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等謹題為題補官員事:兵科抄出福建水師提督王郡題前事內開:竊照臣標左營中軍守備施必功,已經掣升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所遺員缺,現(xiàn)蒙兵部札付,應令該督、提照例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補授等因。蒙此,查臣標備員有差遣應援通省責任,必須辦事勤謹、熟練水務之人,方堪任使。隨選得臺灣水師協(xié)標中營右哨千總吳德,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F(xiàn)于題參事案內,經督臣郝玉麟會疏保舉在案。請即以該弁升補臣標左營中軍守備,俾臣得收臂指之用,于海疆不無裨猛。除取造該弁履歷,著令赴廈,給文送部引見外,再查該弁調補臺灣千總任內,因接緝諸羅縣船戶洪天福等被盜一案,限滿無獲,現(xiàn)奉部議罰俸一年。又福建巡撫印務系督臣署理,所有巡撫衙門毋庸會疏,合并聲明。臣謹會同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總督事務臣郝玉麟合詞保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八月初一日題,九月初十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十一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福建水師提督王郡疏稱:臣標左營守備施必功,掣升員缺,必須辦事勤謹、熟練水務之人,方堪任使。選得臺灣水師協(xié)中營千總吳德,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現(xiàn)經督臣會疏保舉,請即以該弁升補臣標左營守備,俾臣得收臂指之用。除著令赴廈給文送部引見外,再查該弁任內因接緝船戶洪天福等被盜,現(xiàn)奉部議罰俸一年,合并聲明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水師提標左營守備,系水師應題之缺。臺灣水師協(xié)中營千總吳德任內,雖有盜案接緝,罰俸一年,但定例內盜案罰俸,免其停升等語。且先經該督郝玉麟將該員預行保舉,臣部議覆題準在案。今題補守備,與例相符。該提督既稱該弁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請補臣標左營守備,得收臂指之用,給文送部等語,應如所請,千總吳德準其補授水師提標左營守備。俟該弁到部,帶領引見后,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赴任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議政大臣兵部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溫天詔、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協(xié)辦司事堂主事加二級臣穆和琳、主事臣李掄元、主事加二級臣吳云從、額外主事加一級臣李清載。
旨:吳德依議補授,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四頁。
一二九、兵部題本
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岳廷瑞,經臣會疏題請升補臺灣城守營參將,準到部覆,給札在案。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漳浦營游擊董文宗,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于雍正十二年經前署督臣阿爾賽會疏具題,預行保舉,準到部覆注冊在案。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無庸給咨送部引見。除照例飭取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題,乾隆三年二月初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初九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岳廷瑞升補遺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漳浦營游擊董文宗,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仰懇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系應行調補之缺,游擊董文宗任內并無事故,對缺調補,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該員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仰懇俯準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董文宗準其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該員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其所遺漳浦營游擊員缺,系部推之缺。臣部照例歸入月分推補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年二月三十日,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署理刑部左侍郎事務臣孫國璽、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溫天詔、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員外郎加二級臣運泰、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主事加一級臣趙振紱、主事加二級臣吳云從、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加一級臣興海、額外主事加一級臣許師夔、額外主事加一級臣俞世治、七品小京官辦理司事臣方國寶。
夾片:董文宗,浙江人,年四十六歲,由行伍拔補千把總。雍正七年五月內,原署浙江總督性桂遵旨揀選赴閩,候補守備。本年十一月內,原任福建總督高其倬題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守備。八年七月內,原任福建總督高其倬題補漳浦營游擊。今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以該員人材壯健,辦事勤慎,調補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
旨:董文宗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六~七○七頁。
一三○、給臺灣水師副將敕
敕福建臺灣水師副將:茲命爾統(tǒng)領經制官兵,駐札安平鎮(zhèn)。該管汛地及所屬中、左、右三營游、守、千、把等官,察照定例管轄。爾須操練兵馬,振揚威武,申明紀律,撫恤士卒,嚴明斥堠,防遏奸宄,修浚城池,繕治器械。額內兵丁,須選補精強,毋容積猾老弱糜餉。本折兵餉,聽該管衙門支給。所部官丁,必須嚴加鈐束,秋毫無犯,使兵民相安。地方如有土寇竊發(fā),即行撲剿,勿致蔓延。如遇寇警,身先士卒,戮力剿除,不得延誤。倘賊情重大,即申報臺灣總兵官、水師提督、福建巡撫、福建總督發(fā)兵合剿,毋使滋蔓。鄰壤有警,星馳赴援,不得自分彼此,失誤機宜。爾仍聽福建總督、福建巡撫、水師提督、臺灣總兵官節(jié)制。一應錢糧、詞訟、民事,皆系有司職掌,不許干預。爾受茲委任,當竭忠奮勇,殲寇固圉,斯稱厥職。如貪黷乖張,畏縮玩寇,地方土賊不能撲剿,復隱蔽不報,國憲具存,必罪不宥。故敕。
乾隆三年四月初十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頁。
一三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呈報服闋日期事:據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稱:竊照本職緣親母納氏寄居福省,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病故。本職于十二月十九日在任聞訃,循例呈報丁憂,承準本督院具疏題明在任守制遵照在案。茲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聞訃之日起,至乾隆三年三月十九日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闋,理合循例呈報,伏候察照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緣親母納氏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病故。該鎮(zhèn)于十二月十九日在任聞訃,呈報丁憂,經臣具疏題明在任守制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報,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聞訃之日起,至乾隆三年三月十九日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闋等由前來,相應題報。臣謹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三頁。
一三二、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報明事:據臣標中軍副將侯元勛詳,據新調臺灣鎮(zhèn)標右營守備邵啟斌家人王伯獻報稱:竊獻家主邵啟斌,在省領札赴任,緣于本年四月內得患感傷風寒病證,延醫(yī)調治不痊,于乾隆三年五月初一日巳時在寓身故,理合報明等情。卑職隨即飭令中營把總康信前往驗看,并取具該備原領札付及醫(yī)生各結見在,理合一并繳報等由到臣。據此,該臣看得:新調臺灣鎮(zhèn)標右營守備邵啟斌,在省領札赴任,緣患風寒病證,延醫(yī)調治不痊,于乾隆三年五月初一日巳時在寓身故。據臣標中軍副將侯元勛詳報,并繳醫(yī)生各結及原領札付前來,除結存案、札付另咨送部、所遺員缺另疏具題調補外,所有守備病故緣由,相應題報。臣謹具題,伏乞皇上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乾隆三年五月十七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兵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七頁。
一三三、兵部題本
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守備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歐平,已準部文推升浙江處州鎮(zhèn)標中營游擊,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年力精壯,辦事實心,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張祿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張祿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題,五月二十二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三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營守備歐平推升,遺缺應行調補。選有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年力精壯,辦事實心,懇以張祿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系陸路調補之缺,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該員年力精壯,辦事實心,懇以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準其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系對缺調補,無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六月十四日,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經筵講官右侍郎仍兼署工部理藩院侍郎事務固山額駙食一品俸加四級臣班第、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李掄元、額外員外郎臣白寧、主事臣吳云從、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興海、額外主事臣俞世治、額外主事臣李清載。
夾片:張祿,直隸人,年三十七歲,由行伍拔補千把總。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內,經原署福建總督阿爾賽預行保舉,送部引見,奉旨準其注冊,欽此。本年七月內,掣補福建撫標右營守備。乾隆二年四月內,經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調福建陸路提標左營守備。今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以年力精壯,辦事實心,調補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
旨:張祿依議調補。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九頁。
一三四、福建福寧等處總兵章隆揭帖
鎮(zhèn)守福建福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駐札福寧府職章隆謹揭為恭報微臣交印卸事起行日期事: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三日,蒙兵部札開:為遵旨酌調總兵等事,內閣抄出福督郝玉麟奏臺灣班兵藉王長壽人命生事不法一案,奉朱批:臺灣總兵員缺,可將內地妥協(xié)之員酌量相當者互相調補,欽此。臣隨于內地總兵內細加斟酌。查有福寧鎮(zhèn)總兵章隆才情強干,辦事小心,約束兵丁亦嚴。且該員從前曾任澎湖副將,又經征臺,頗為熟悉風土。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總兵,洵為人地相宜。如蒙天恩準其調補,其所遺福寧鎮(zhèn)總兵員缺,請即將馬驥調補,亦屬人地相當。緣奉朱批,理合遵旨酌調,恭請圣訓。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欽遵札行到臣。
蒙此,臣隨具疏恭謝天恩外,今福寧鎮(zhèn)總兵官印務,經福浙總督臣郝玉麟檄委興化副將黃正中前來護理,于本年七月初六日到福寧府地方。臣于本月初八日將欽頒康字三千七百九十七號鎮(zhèn)守福建福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關防一顆、王命旗牌五面桿、副圣訓一道、謄黃上諭四道、欽賜朋黨論滿漢書二本、扇面連四紙裱的一張、圣諭廣訓一本、上諭清漢書共一十一本、欽賜柏梁體詩墨刻一道、欽賜人臣儆心錄清漢書二本、上諭一本、欽頒律例一部、欽定書經、詩經、春秋傳說各一部、性理精義一部、上諭一部、上諭二部、摘駁呂留良四書講義二部、欽頒大清會典全部暨兵部頒給存留未填用火牌三張、并生息銀兩儲倉榖石各數(shù)目同文卷等項,專差臣標中軍游擊孫吳赍交護理福寧總兵官印務副將黃正中接護外,臣即于七月初八日束裝起行,前赴臺灣新任。謹將微臣交印卸事起行日期,理合具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等因。除具題外,為此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四頁。
一三五、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武職俸滿、恭懇圣恩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奉前總督劉部院牌:雍正九年正月初二日,準兵部咨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大學士會同本部議覆福建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澎武職,向系照文職三年之例扣算報滿升用,歷經遵行在案。緣此三年報滿升用,必候督臣察核,咨部具題注冊,行知候升,交代渡海,每每延至四年、五年不等。尚有俸滿之后,挨升未到,罣誤不獲錄用者有之。臣思鎮(zhèn)協(xié)各員,每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仰報難盡。應遵舊例,三年報滿,伏候皇上酌調。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三年之期,延至四年、五年,臺灣無般眷之例,已有內顧之憂,且參將以下無丁憂之例,又因邊海不敢告假,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伏查文職為遵旨議覆事,奉文以一年為期,半年協(xié)辦,前后二年,可回內地補用。臣冒昧不揣,恭懇圣恩,應否各武職,準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三年報滿。臣智識卑淺,是否有當,理合密折,恭懇皇上睿鑒施行等因,具奏前來。
查定例內:臺灣澎湖武職官員,三年俸滿,該督、提等具題到日,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今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灣鎮(zhèn)協(xié)各員,應遵照舊例三年俸滿,候旨酌調。其參將、游擊、守備三年報滿,必候督臣察核具題,咨部注冊,行知候升。及至交代渡海,延至四年、五年不等。臺灣邊海,既無般眷告假之例,而參將以下又不準丁憂,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應否準以二年俸滿?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例三年報滿等語。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至于鎮(zhèn)協(xié)千把各員,應仍照舊例三年報滿可也等因。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交奏事郎中張文斌轉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隨經移行遵照在案。
茲為前事,奉本督院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詳,據南路營參將雷澤遠詳稱:竊照卑職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到營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生息銀兩等項,俱各清楚,并無停升降罰等案違礙,理合備造履歷清冊,同守備、千把總印甘各結,一并繳報,懇乞轉詳具題,感沐不朽等情到本職。據此,覆查無異,合就轉請,伏乞察核具題,俾得一例升轉等由。奉批:仰布政司會同按察司確查詳報,繳,冊結并發(fā)。奉此,又奉巡撫盧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各到司。
奉此,該本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查得:奉準部文,臺澎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核題注冊,候缺升調等因,遵奉在案。茲奉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詳報:南路營參將雷澤遠,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造具履歷冊結詳請。奉批,會同確查詳報等因。兩本司查參將雷澤遠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合就會詳,伏候察核具題,俾得循例升轉可也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文臺澎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報:南路營參將雷澤遠,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照例造具冊結詳送等情。經臣批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接察使覺羅倫達禮查明,參將雷澤遠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詳請具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將冊結存案外,相應題明,聽候部議升轉。臣謹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八月二十四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七一一頁
一三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武職俸滿、恭懇圣恩事: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案奉前總督劉部院牌,雍正九年正月初二日,準兵部咨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大學士會同本部議覆福建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澎武職,向系照文職三年之例扣算,報滿升用,歷經遵行在案。緣此三年報滿升用,必候督臣察核,咨部具題注冊,行知候升,交代渡海,每每延至四年、五年不等,尚有俸滿之后挨升未到,罣誤不獲錄用者有之。臣思鎮(zhèn)協(xié)各員,每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仰報難盡。應遵照舊例三年報滿,伏候皇上酌調。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三年之期延至四年、五年,臺灣無般眷之例,已有內顧之憂,且參將以下無丁憂之例,又因邊海不敢告假,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伏查文職為遵旨議覆事,奉文以一年為期,半年協(xié)辦,前后二年,可回內地補用。臣冒昧不揣,恭懇圣恩,應否各武職準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三年報滿。臣智識卑淺,是否有當,理合密折恭懇皇上睿鑒施行等因,具奏前來。查定例內:臺灣澎湖武職官員,三年俸滿,該督、提等具題到日,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今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灣鎮(zhèn)協(xié)各員,應遵照舊例三年俸滿,候旨酌調。其參將、游擊、守備三年報滿,必候督臣察核具題,咨部注冊,行知候升,及至交代渡海,延至四年、五年不等。臺灣邊海,既無般眷告假之例,而參將以下又不準丁憂,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應否準以二年俸滿?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例三年報滿等語。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至于鎮(zhèn)協(xié)千把各員,應仍照舊例三年報滿可也等因。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交奏事郎中張文斌轉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隨經移行遵照在案。
茲為前事,奉本督院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詳,據臺灣水師副將王清詳,據中營游擊施大英詳,據中軍守備陳廉詳稱:竊照卑職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已滿二年,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降罰停升及承緝、接緝逃盜等案違礙,理合照例備造出身履歷清冊,同千把總甘結,一并呈繳,懇乞轉詳具題。再卑職于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在任,聞報親母楊氏于二年七月初三日在銅山營家中病故,即以本日聞訃,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合并聲明等情到本職。據此,覆查無異,合就轉請,伏乞俯賜察核具題,俾得一例升轉等緣由。奉批:仰布政司會同按察司確查詳報,繳,履歷冊結并發(fā)。奉此,又奉福建巡撫王署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該本司署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查得:奉準部文,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核題,候缺升調等因,遵奉在案。茲奉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詳報:臺灣水師中營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并聲明該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報,親母楊氏于二年七月初三日在銅山營家中病故,即以本日聞訃丁母憂起,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造具履歷冊結,詳請。奉批:會同確查詳報等因。兩本司查守備陳廉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承緝接緝停升等案違礙。再查該備自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訃丁母憂,應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緣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合就聲明會詳,伏候察核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文,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呈報:臺灣水師中營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照例造具冊結詳送等情。經臣批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查明守備陳廉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承緝接緝停升等案違礙;并聲明該守備陳廉自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訃丁母憂,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二十七個月服滿。緣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詳請具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將冊結存案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八月初八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二~七一三頁。
一三七、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守備事:兵科抄出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三月分出有江南寧國營參將中軍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升補等因,于乾隆四年四月十四日題,本月十六日奉旨:趙興祖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王錫耀所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已經升補江南寧國營守備,所遺員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臣隨于閩省內地各營守備內詳加揀選。查有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洵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張盛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題,七月二十九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三十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疏稱: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升補遺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調補等因。臣查有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人地相宜,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系應調補之缺,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該督既稱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人地相宜,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準其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八月十九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五級紀錄四十五次臣鄂善、尚書加三級紀錄九次臣楊超曾、議政大臣左侍郎加二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右侍郎加五級紀錄六次臣雅爾圖、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李掄元、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興海、題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張肇殷、額外主事臣楊大琛。
旨:張盛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四頁。
一三八、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副將事:竊照福建臺灣北路副將雷澤遠,已經奉旨補授福建福寧鎮(zhèn)總兵官,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州城守副將江化龍,歷練營務,辦事小心勤慎,在閩年久,熟悉臺地風土情形,堪以調補臺灣北路副將。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福州城守副將員缺,系應行題補之缺。查有奉旨命往福建以副將補用之楊永,堪以補授,均屬人地相宜,于營伍有裨。再查楊永于前護福寧鎮(zhèn)任內,因霞浦縣民吳泰生被盜一案,業(yè)將統(tǒng)轄職名報參,見候部覆。又江化龍見于輪流引見案內,給咨送部引見。楊永引見未過三年,毋庸送部。除照例取具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五頁。
一三九、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副將事:竊照福建澎湖水師副將李惟揚患病,呈請休致,業(yè)經另疏具題外,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于閩省內地各員內逐加遴選,有閩安水師副將高得志,才具優(yōu)良,老成練達,熟悉水師,堪以調補澎湖水師副將。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閩安協(xié)副將員缺,查有澎湖水師俸滿副將顧元亮,經臣于副參輪流引見案內,給咨送部引見,奉旨:顧元亮著記名仍發(fā)回本省候補,欽此。該員老成謹飭,辦事實心,堪以補授閩安水師副將。均屬人地相宜,于海疆有裨。再查高得志先于輪流引見案內,經臣給咨送部在案。顧元亮系原品補用,毋庸送部引見。除照例飭取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五頁。
一四○、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參將事:兵科抄出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六月初四日,準兵部咨為兼銜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將已準題補福建臺灣北路副將雷澤遠等帶領引見,奉旨:黃正位、雷澤遠、楊鶴俱著赴新任,雷澤遠著記名,欽此。除雷澤遠記名之處注冊外,查雷澤遠系守備管臺灣南路營參將事任內有紀錄一次,今補授副將,應照例仍兼以守備管福建臺灣北路營副將事,帶紀錄一次,給與札付限票,令其赴任。至所遺南路營參將,系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雷澤遠已經升補北路副將,所遺員缺系調補之缺,準到部咨,令臣等揀選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于海疆營伍有裨。倘蒙圣恩俞允,其董文宗所遺員缺,查有福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先經委署同安營參將事務,辦理甚為妥洽,今請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洵為人地相宜。再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亢永端于乾隆四年三月初九日甫經引見,均毋庸送部。又亢永端經福州將軍臣隆升等于補行軍政案內具題,奉旨準卓異注冊,欽此,欽遵在案,合并陳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州將軍臣隆升、左翼副都統(tǒng)臣陳世璠、右翼副都統(tǒng)臣藺照、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七月十三日題,九月初二日奉旨:該部議奏。這本及貼黃內協(xié)字訛寫洽字,不合,著飭行,欽此。欽遵于本月初三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營參將雷澤遠升補北路營副將,遺缺準部咨,令揀選調補。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仰懇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于海疆營伍有裨。其董文宗所遺員缺,查有福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先經委署同安營參將,甚為妥洽,今請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人地相宜。再董文宗系對品調補,亢永端于乾隆四年三月初九日甫經引見,均毋庸送部。又亢永端經將軍臣隆升等于補行軍政案內具題,奉旨準卓異注冊,欽遵在案,合并陳明等因具題。奉旨:該部議奏。這本及貼黃內協(xié)字訛寫洽字,不合,著飭行,欽此。除遵旨飭行該督欽遵外,查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系應行調補之缺,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參將,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懇準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參將董文宗準其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系對缺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至董文宗所遺泉州城守營參將,系陸路應題之缺。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系都司僉書管事,題補參將,越銜二等,于軍政案內奉旨,準卓異注冊,該員仍系小銜游擊,例應升銜調補游擊之員,題補參將,與例不符。今該督既稱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人地相宜,該員系本年三月內引見,毋庸送部等語,但該員系越銜題補,應令該督給咨赴部,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十月初一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五級紀錄四十五次臣鄂善、尚書加三級紀錄九次臣楊超曾、左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員外郎臣運泰、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額外主事臣張肇殷。
旨:董文宗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六~七一七頁。
一四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六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游擊事:竊照福建臺灣水師中營游擊王作興,據報于乾隆四年十月初九日病故,經臣另疏題報外,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與水師提臣王郡詳加揀選,查有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施必功歷練營務,熟悉水師,堪以調補臺灣水師中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員缺亦系應行題補之缺。查有降調留閩委用之原烽火門參將劉使,為人樸實,水務甚屬諳練,堪以補授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再查施必功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劉使系降調題準留閩委用之員,應否送部引見,聽候部議。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十一月初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六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九頁。
一四二、閩浙總督德沛題本
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紀錄四次鎮(zhèn)國將軍駐札福州府宗室臣德沛謹題為請調游擊事: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兼銜事,職方清吏司案呈,本部將九月分推升參將李國勛等開列職名,并將仍留原任福建澎湖水師應升游擊張吉一員、福建臺灣水師應升守備沈廷耀一員,均照例加銜一等注冊,行文該督、提于內地應升之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福建閩安水師應升都司姚德、福建水師提標應升都司蔡忠,均照例加銜一等,仍留原任。行文該督、提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等因,于乾隆四年十月十三日題,本月十五日奉旨:李國勛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除參將李國勛等已于推升本內兼銜給札外,查張吉系署守備管游擊事,任內有恩詔加一級,今二年俸滿,例應即升,應加銜一等,兼以守備管游擊事,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沈廷耀系署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軍功加一級,恩詔加一級,今二年俸滿,例應即升,應加銜一等,兼以守備管守備事,仍帶軍功加一級,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應行文該督、提以內地應升缺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姚德系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恩詔加一級,系大銜守備推升都司升銜留任,應仍兼以守備管都司僉書事,留福建閩安水師副將右營游擊中軍守備任,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蔡忠系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紀錄一次,隨帶軍功紀錄二次,系大銜守備推升都司升銜留任,應仍兼以守備管都司僉書事,留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參將中軍守備任,帶紀錄一次,隨帶軍功紀錄二次,均換給札付,行文該督、提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可也。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臺灣水師右營守備員缺先經前督臣郝玉麟具題,請以海壇鎮(zhèn)標左營守傭陳士祥調補,準到部覆在案。至閩安水師右營守備姚德、水師提標中營守備蔡忠,應俟有缺出,另行具題請補外,該臣看得:福建澎湖水師右營游擊張吉,先因俸滿,業(yè)經前督臣郝玉麟具疏題報,準到部咨,應加銜一等,行文該督、提以內地應升缺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海壇鎮(zhèn)標左營游擊林如錦,辦事勤慎,熟悉水師,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以之調補澎湖水師右營游擊。至林如錦所遺海壇鎮(zhèn)標左營游擊員缺,請即以張吉調補。均屬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有裨。林如錦系對品調補,張吉系原品補用,俱毋庸送部引見。再查林如錦等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年二月初八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紀錄四次鎮(zhèn)國將軍駐札福州府宗室臣德沛。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九~七二○頁
一四三、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宗室德沛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九月分出有貴州撫標右營游擊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升補。又江西建昌營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守備葉開國升補等因。于乾隆四年十月十三日題,本月十五日奉旨:李國勛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范榮所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葉開國所遺左營守備各員缺,俱系應行調補之缺,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準此,除臺灣鎮(zhèn)標左營守備員缺經前督臣郝玉麟會疏具題,請以陸路提標后營守備王升調補,現(xiàn)候部覆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已經升補貴州撫標右營游擊,所遺員缺,準到部咨,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洵為人地相宜。至許方度所遺員缺,亦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章琳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員缺,查有前經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因親老仍留閩省俟有相當缺出題補之候補都司周宏祚,堪以補授,于地方營伍,均有裨益。游擊許方度系對品調補,都司章琳引見未滿三年,周宏祚系原品補用,均毋庸送部引見。再查游擊許方度于福安縣民王曉生被盜一案罰俸一年,其章琳、周宏祚并無參罰,合并聲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五年二月初八日題,三月十五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十六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疏稱: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升補遺缺,準部覆揀選合例人員題調。臣查有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至許方度所遺員缺,查有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章琳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員缺,查有前經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因親老留閩題補之候補都司周宏祚,堪以補授,于地方營伍均有裨益。許方度系對品調補,章琳引見未滿三年,周宏祚系原品補用,均無庸送部。再許方度于王曉生被盜一案罰俸一年,其章琳、周宏祚并無參罰,合并聲明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任內有盜案罰俸一年,已經議結,系無事故之員,調補游擊,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人地相宜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游擊許方度準其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系對缺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兼銜給札,令其任事。至許方度所遺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任內并無事故,但系福建人題補本省游擊,與例不符。今該督既稱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補授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等語,應令該督給咨章琳赴部,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如蒙準其補授,其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亦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候補都司周宏祚系福建臺灣北路右營俸滿守備,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經該督以該員母汪氏來閩就養(yǎng),家無次丁,請留閩省,俟有都司缺出補用,臣部議覆周宏祚準其照親老改補近地之例留閩補用,俟養(yǎng)親事畢后,仍俟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缺出補用在案。今補授都司,亦與例相符。應俟都司章琳引見,準其補授游擊后,再將都司周宏祚準其補授,兼銜給札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年四月十八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暫行兼理刑部尚書事務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一級紀錄七十七次臣鄂善、經筵講官尚書署理吏部尚書事務加二級紀錄九次降五級臣楊超曾、御前侍衛(wèi)內務府總管右侍郎加二級臣阿里袞、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劉弘緒、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額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張肇殷。
旨:許方度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七二一頁。
一四四、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調補守備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宗室德沛題前事內開:乾隆五年九月十五日,準兵部咨為推升游擊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五年七月分將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推升浙江衢州城守營都司,于乾隆五年八月十七日題,本月二十日奉旨:依擬用,欽此。除黃升另行給與札付外,查黃升所遺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員缺,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準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已經推升浙江衢州城守營都司,所遺員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臣即詳加揀選。查有浙閩楓嶺營守備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安宛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又該員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除飭取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五日題,乾隆陸年正月二十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疏稱: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推升員缺,準部咨令揀選題調。臣詳加揀選,查有浙閩楓嶺營守備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楓嶺營守備安宛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今該督既稱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該督所請,守備安宛準其調補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其所遺楓嶺營守備員缺,系部推之缺,照例歸入月分推補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六年二月十三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兵部尚書兼管吏部尚書事務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一級紀錄八十三次臣鄂善、經筵講官尚書教習庶吉士軍功加二級又加一級紀錄十三次軍功紀錄二次臣史貽直、左侍郎協(xié)辦步軍統(tǒng)領刑名事務紀錄五次臣舒赫德、左侍郎臣凌如煥、右侍郎臣鄂彌達、右侍郎紀錄一次臣王承堯、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六格、郎中臣曹元仁、郎中臣徐琳、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阿敏爾圖、員外郎臣劉弘緒、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主事臣吳云從、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楊大琛。
旨:安宛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二頁。
一四五、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署理鎮(zhèn)守福州等處將軍暫署閩浙總督印務鑲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鑾儀衛(wèi)鑾儀使紀錄二次策為請補游擊、都司、守備事:乾隆六年八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六年五月分本部出有山西平垣營游擊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石良臣推升;直隸天津城守營都司員缺,將福建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中軍守備葉景恩推升;湖南撫標右營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張舜推升。乾隆六年六月十六日題,本月十八日奉旨:張廷柱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福建福寧鎮(zhèn)標中營守備系陸路題補之缺,應歸于預行保舉注冊人員內掣補外,其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員缺、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員缺,俱系陸路應行題調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石良臣已經推升山西平垣營游擊,又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張舜已經推升湖南撫標右營守備,所遺員缺,俱系陸路應行題調之缺,準到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林夢熊,歷練營務,辦事勤慎,堪以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其林夢熊所遺員缺,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福州城守左軍都司廖國選,系漳州府詔安縣人,署參將銜,該員諳練營伍,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至廖國選所遺員缺,亦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奉世宗憲皇帝諭旨交與總督郝留標試用酌量題補之世職騎都尉黃世桓,系漳州府詔安縣人,該員年力精壯,弓馬可觀,且到標年久,歷經委署都司、守備各事務,俱能整頓有方,請即以之補授福州城守左軍都司,均屬銜缺相當。又查有云霄營守備馬英,技藝優(yōu)嫻,勤慎營務,請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洵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均有裨益。查游擊林夢熊、守備馬英均系對品調補,都司廖國選引見未滿三年,俱毋庸送部。其世職騎都尉黃世桓,現(xiàn)在給咨赴部引見,并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再查游擊林夢熊于前長福營右軍都司任內,因閩縣貢生邱定元家被盜一案,照離任官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銷去紀錄一次,抵罰俸六個月,仍罰俸六個月。都司廖國選、守備馬英、世職黃世桓正署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陸路提督臣蘇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錄自明清史料第八本七二三頁。
一四六、福建水師提督王揭帖
提督福建水師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駐札廈門王為遵例自陳、仰乞睿鑒事:乾隆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蒙兵部札付內開:為題明考選軍政事,查乾隆二年十月起至乾隆七年十月,五年已滿,所有內外各省武職官員例應軍政,提督總兵官仍照例具疏自陳等因到臣。蒙此,除前屆軍政,乾隆二年十月以前事跡,例應免開外,竊臣實年六十三歲,陜西干州人,于乾隆二年,因軍政自陳,本年十二月內蒙到部文,奉旨:王郡簡任提督,著照舊供職,該部院知道,欽此。乾隆三年正月內,又蒙到部文,為查明參奏事,緣臺灣北路新港加志閣二社頑番不法一案,部覆奉旨:依議,王郡著銷去加一級抵降一級,免其降級,欽此。又本年五月內,為據實參奏事,覆蒙部文,因臺灣北路登臺柳樹湳莊民被生番殺死一案,題覆奉旨:依議,王郡著銷去余功一次抵降一級,免其降級,欽此。本年十月內,為吁懇圣慈賞給覃恩封典事,蒙到部文,奉旨:著照王郡所請,賞給封典,欽此。隨經恭疏奏謝天恩。乾隆六年九月內,又蒙部文,為敬獻芻言等事,因盤驗專屬臣轄各協(xié)營,乾隆五年軍裝并無缺少,遵例保題一案,奉旨:該部知道。這本及貼黃內并字訛寫■〈彔,廾代水〉字不合,著飭行,欽此。俱各遵奉在案。伏思臣本庸愚,猥荷圣朝厚恩,畀以海疆重寄,自愧短材,恒懼覆餗。計自受任水師提督以來,迄今十載,并無寸長足錄,恩賜有加,愆尤日積。茲當軍政屆期,乃澄敘官方大典,臣焉敢不自揣量,仍圖竊祿,以誤封疆。謹遵例自陳,仰懇圣恩垂鑒。閩省水師,內連浙粵,外控臺澎,地方要重,不比尋常,非臣匪材所可久任,伏望皇上俯賜罷斥,另簡賢能,以資料理,俾大典聿昭而臣心得安矣。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乾隆七年九月初九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五九頁。
一四七、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云騎尉加一級紀錄十五次駐札福州府臣那蘇圖謹題為請調守備事:乾隆七年八月初四日,準兵部咨為武職俸滿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據原署福督策楞疏稱: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于乾隆五年三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七年二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船只、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等因。于乾隆七年五月初四日題,六月十五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查定例:臺灣武職三年俸滿,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又雍正八年十一月內,本部議覆升任臺灣總兵王郡條奏,臺灣參、游、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撫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題覆在案。今該署督既稱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錢糧等項俱各清楚,亦無降罰等語。查此項人員,該督等具題到日,本部即行注冊,俟升用時始行題覆,應將守備鄭連俸滿之處照例注冊升用,仍知照閩浙總督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隨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先因二年俸滿,經前署督臣策楞具疏題報,準到部覆,照例注冊升用等因。臣查臺澎水師人員歷俸年滿,應行調回內地,所遺員缺,例應調補。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水師提標右營守備李名魁,諳曉水務,辦事勤敏,堪以調補臺灣水師左營守備。其李名魁所遺水師提標右營守備員缺,請即以鄭連調補。均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洵有裨益。查李名魁系對品調補,鄭連系原品補用,俱毋庸送部引見。再李名魁、鄭連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一三~八一四頁。
六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欽奉上諭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除行文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四年正月日。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內閣抄出二十三日奉上諭:據楊景素等參奏:鳳山縣知縣李桐于偷竊陳登贓物之賊犯孫捷因病身死一案,偏聽尸妻陳氏因恨吳轉指□□控被吳轉等毆傷致死,該縣并不詳細驗訊,率以病死混報因傷,若非尸叔孫盛自行首明,幾成冤獄,似此相驗不實之劣員,斷難姑容,請旨革職等語:李桐著革職,該部□□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頁。
六九、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四年十月日。
竊照福建彰化縣知縣一缺,查有閩縣知縣焦長發(fā),以之調補。所遺閩縣知縣員缺,查有邵武縣知縣沈世雋,以之調補。所遺邵武縣知縣員缺,查有揀發(fā)知縣李源,以之署理等因。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六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本月初八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頁。
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輝祖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等參奏理番同知一折,又欽奉上諭一道,于本月初九日抄出到部。除原折并欽奉上諭咨送吏部查辦外,相應抄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閩浙總督臣陳輝祖、署福建巡撫臣楊魁謹奏為特參玩庇不職之道廳及昏庸不職之知府、請旨革職、分別究審、以肅功令事:竊照臺灣遠隔重洋,舉凡政務,全賴道府董率整頓,方于海疆有益。臣陳輝祖每接該道俞成、該府萬綿前一切文稟,率皆隨事敷衍,既無振作有為,且訪聞聲名俱屬平常,必致阘葺滋弊。當經臣楊魁自浙赴閩時,臣陳輝祖面囑就近稽察,核實參辦。臣楊魁亦有風聞。抵閩任事后,檢查案卷,本年閏五月二十日,有社番阿眉迭控告理番同知史崧壽任內,衙役胡升、高玉等因奉蠲供榖案內迭次索詐番銀四百三十一圓,吳顯、秦均苑等過付,控經臺灣道票差王坤受賄不拘。嗣又呈催,批候飭拘訊報。據王坤云:聽著陳姓帶銀交通,仍管廳訊,無銀交衙,定不公判,更難伸理。再四措給王坤番銀十六圓,交林溪買坤放鎮(zhèn),情急呈控等情。經升任撫臣富綱批飭提犯來省究審。又該道衙門書吏陳朝梁以捐職朦充,過事生風,橫行不法,把持壟斷,操縱自由,被控之案不一而足。亦經升任撫臣富綱于六月二十日訪聞飭拿在案。臣楊魁又節(jié)次催提,迄今數(shù)月,該道廳并不解審,亦俱無只字稟報。而史崧壽忽捏怔忡病癥,詳請解任,回籍調理。臣等查該廳史崧壽于衙役詐贓,如果止系失察,不難申解辦理,乃竟庇役不解,旋即告病,明屬通同染指分肥,捏病遷延,妄冀規(guī)避。該道俞成于道廳書役,橫行擾害,朋比為奸,何至漫無覺察,竟同木偶?況經告發(fā),仍批廳訊。而呈內指控帶銀交通之陳姓,恐即系道書陳朝梁。該道玩庇不解,亦難保無通同婪索情事,非參革提審,徹底究辦,無以儆官邪而肅法紀。至臺灣府知府萬綿前現(xiàn)已俸滿,調補福州府,因積壓未運內地兵眷榖一十六萬余石之多,業(yè)經臣等奏明仍留臺地,勒限督運,以儆怠忽。茲于道書陳朝梁以捐職朦充,橫行不法,該府近在同城,竟如聾瞽,并不舉報,更于廳役詐贓事發(fā),任聽廳員庇役捏病,亦置若罔聞,實屬昏庸不職,未便稍事姑容。并據兩司揭報前來,相應會折參奏請旨,將臺灣道俞成、理番同知史崧壽一并革職,提集案內人犯,嚴審究擬。俸滿臺灣府調補福州府知府萬綿前革職,仍留于臺地,勒限一年,將積欠臺榖運竣之日,始準內渡。如限滿不能運竣,即行治罪另報。除一面委員前往摘印署理,并查明各經手事件,有無未清另辦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參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奉朱批:有旨諭部,欽此。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據陳輝祖、楊魁參奏,臺灣理番同知史崧壽,于社番阿眉迭控衙役胡升等索詐番銀一案,庇役遷延,捏病規(guī)避。該道俞成于道廳書差受賄朋比,漫無覺察,且聽捐職書吏陳朝梁把持壟斷,遇事生風。該府萬綿前近在同城,并不舉報。請旨將俞成、史崧壽、萬綿前分前革審等語。俞成、史崧壽、萬綿前俱著革職,交該督等分別提集案犯,嚴審定擬具奏。閩省臺灣一府,遠隔重洋,關系緊要,該督撫自宜不時查察,實力整頓。乃富綱前在福建巡撫任內,于此等書吏詐贓滋擾之事,乃至該處道府廳官通同一氣作弊,富綱豈毫無見聞,直至此時始據后任舉發(fā)?又同日據楊魁奏知縣徐曰都、秦為干解犯脫逃一案,又奏令參革知府萬綿前、同知劉亨基留臺將積壓未運榖石勒限督運一案,可見閩省諸事,廢弛若此。富綱平日所司何事?著交部嚴加議處。至陳輝祖到閩浙總督之任已屆一年,雖在浙省辦理塘工,而閩省事務,該督亦應查辦。此時必因巡臺御史到彼,恐其查出,始行會銜具奏,亦屬不實。陳輝祖并著交部議處。折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二六~一二七頁。
七一、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輝祖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陳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臣陳輝祖等謹奏為特參怠玩不職之同知、請旨革職、以示儆戒事:竊照臺灣生番,兇類猛獸,性嗜殺人。是以沿途一帶,劃定界限,開挖深溝,堆筑土牛,設立隘寮,嚴加防守。倘地方官防范稍疏,生番突出,即有戕殺民人之□。查參勒緝,定有專條。茲據淡水同知成履泰□□,目眉莊民林媽等于本年四月十二日入山樵采,誤出界□,突出生番,由樸仔籬趕至大安溪邊,戕殺男婦等二十八人,俱割去頭顱。因內山地界,偵探較難,一時尚未跴獲,先將查明勘訊緣由詳報等情。臣陳輝祖接閱之下,殊為駭異。查臺灣民番定界以來,立法防范,已極周密。如果地方官實力奉行,何至生番戕殺多命?但恐所詳尚有捏飾,不實不盡。當即嚴飭確查勒緝。旋值臣楊魁自浙赴閩,臣陳輝祖面商就近訪察。隨據該鎮(zhèn)道府先后詳稟相同。臣楊魁抵閩任事后,訪察此案,系據實詳稟,并無諱飾別情。臣等伏查例載臺灣府屬地方,凡生番殺人之案,該督撫扣限六個月,查參疏防該地方官降一□□任,勒限一年緝拿。限內拿獲,準其開復;不獲,照所降□□調用等語。今此案雖由民人入山樵采,誤出界外,事起倉卒,但生番殺人至二十八名之多,該地方官廢弛防禁,非尋常疏失可比。若僅照例查參勒緝,限滿不獲,始行降調,實不足以示懲儆。并據兩司揭報前來,相應會折參奏請旨,將淡水同知成履泰革職,仍留地方協(xié)緝。俟獲兇之日,始準回籍。所有該管之臺灣府知府萬綿前、臺灣道俞成,業(yè)經另案參革。其武職之該鎮(zhèn)等各職名,飭取到日另參。除委員摘印署理,查明經手事件有無未清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參奏,伏乞皇上睿鑒訓示。謹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二七~一二八頁。
七二、吏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七年十月日。
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奉上諭:福建臺灣道穆和蘭現(xiàn)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臺灣道員缺,著楊廷樺以按察使銜補授。欽此。于本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一頁。
七三、刑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雅奏」移會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撫雅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二日。
福建巡撫臣雅跪奏為臺灣賠補失水榖石、全數(shù)運完、恭折具奏事:竊照臺灣歷年未運內地兵米眷榖及歸補糶賣浙商榖,截至乾隆四十六年止,共積壓一十六萬七百三十四石零,前經署撫臣楊魁奏請將俸滿續(xù)經參革之臺灣府知府萬綿前、并前任臺防同知劉亨基暫留臺地,予限一年,督運全完,方準內渡。奉到朱批:自當如此,知道了,欽此。先經臣嚴加督飭,全數(shù)運完,內惟于配載后在臺在洋遭風沉失共榖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二石零。后經臣奏明一并著落萬綿前賠補歸還,勒催補運,并限年內全數(shù)完竣,倘有遲逾,參奏治罪等因,于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奉到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在案。隨經飭催起運去后。前據署布政使譚尚忠詳稱:查萬綿前等共應賠失水榖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二石零,據臺防同知董啟埏詳報,業(yè)于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全數(shù)配運清款。復飭據廈防同知鄭一桂查覆,現(xiàn)據陸續(xù)進口,分赴各倉交納等情前來。除將運到榖石,飭令內地各廳縣作速盤收冊報外,所有臺灣賠補積壓失水榖石限內,全數(shù)起運緣由,謹會同閩浙總督富勒渾恭折奏聞。
再查萬綿前、劉亨基二員,前于本案原奏內聲明,俟壓榖全數(shù)運竣,方準內渡。今應賠失水榖石,雖各依限如數(shù)補運,但參革知府萬綿前尚有賊匪洪籠一犯,經前撫臣楊魁奏請留臺協(xié)緝,迄今犯未弋獲,仍應留臺協(xié)緝。至俸滿同知劉亨基無未完事件,應請撤回內地,合并陳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六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抄出到部。查運竣賠補積壓失水榖石事隸戶部,應抄錄原奏移咨戶部,聽戶部查辦。其逃匪洪籠系在臺糾伙肆竊之盜首,不便疏縱,應令該撫將參守萬綿前照原奏留臺上緊協(xié)緝務獲,照例辦理可也。
前件于五月初八日抄出到部,改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四三~八四四頁。
七四、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富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年九月初二日。
閩浙總督富奏稱:臺灣府臺防同知董啟埏俸滿,即應預行遴員請調。查有侯官縣知縣楊廷理,才識兼優(yōu),辦事妥練,以之升署等因。乾隆五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八月二十六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六頁。
七五、禮部題本
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務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革職留任又五次免其革任臣德保等謹題為賜恤事:準吏部咨稱,本部具奏內開: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奉上諭:淡水同知潘凱,因相驗回程,適遇生番滋事,冒昧往拿,以致被戕殺;固由自取,但念其究系因公,猝然遇害,情殊可憫。潘凱著交部照例議恤。欽此。查會典內開:官員歿于王事者,均照本官應升品級加贈,并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六月期滿候銓。又定例,殉難蔭生四品以下者以知縣用。又定例,內洋內河因公漂沒身故者,官照陣亡例減一等,分別蔭贈,給與祭葬銀兩等語。如遇因公猝然遇害者,即照內洋內河漂沒身死官員例減等議恤。今淡水同知潘凱應照加贈道銜例減等,酌贈知府,準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六月期滿,照四品以下應蔭知縣之例減等,以縣丞注冊銓選。其應得恤賞祭葬各項銀兩,亦應減半給與。移咨禮、兵、工各部照例辦理。應給贈銜誥命,揭送內閣給發(fā)等因。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發(fā)報具奏,二十二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移咨到部。
該臣等議得:定例內開,因公差委內洋內河漂沒身故者,官照陣亡例減半給與祭葬銀兩。又定例,五品官全葬銀一百兩,一次致祭銀十兩各等語。今淡水同知潘凱因公猝然遇害,吏部既照內洋內河漂沒身故之例減等給與蔭贈,臣部亦應照例給與減半葬銀五十兩,一次致祭銀五兩。恭俟命下,行文各該衙門遵照辦理。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務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革職留任又五次免其革任臣德保、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臣彭元瑞、經筵講官左侍郎鑲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公中佐領革職留任又三次免其革任臣達椿、左侍郎臣藍應元、經筵講官右侍郎兼管樂部太常寺事務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公中佐領革職留任二次免其革任又降一級留任臣德明、右侍郎臣朱珪、祠祭清吏司郎中臣圖拉、員外郎臣賽音布、員外郎臣扎拉豐阿、員外郎臣景善、員外郎臣承光、員外郎臣嵩慶、員外郎臣甘立德、主事臣傅明阿、主事臣羅正墀、主事臣邵自悅、額外主事臣福明、額外主事臣郭在逵。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三四頁。
七六、吏部「為議覆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議覆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日。
議得原任閩浙總督雅等奏稱,鳳山縣知縣湯大奎,臺俸三年期滿,所遺員缺,查有將樂縣知縣張升吉,才情明練,辦事勤能,調署鳳山縣知縣,于海外要缺洵有裨益等因前來,應如該督等所請,將樂縣知縣張升吉準其調署鳳山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十五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六頁。
七七、吏部「為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二月日。
臺灣府知府員缺,查有福州府海防同知楊紹裘,即飭該丞前往署理等因。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奉朱批:覽,欽此。于二月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七頁。
七八、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九月日。
竊照臺灣府知府楊廷樺患病員缺,查有臺防同知楊廷理,本人強干,辦事精明,即以署理等因。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七頁。
七九、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
竊照臺灣府海防同知楊廷理升授臺灣府知府,所遺員缺,查有邵武府同知潘暎辰,才情敏干,辦事急公,以之調補臺灣同知,實屬人地相宜等因。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本月二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二九頁。
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奏」移會
吏部為軍營等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將軍福奏前事等因,本部現(xiàn)在定議,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內閣抄出臣福奏稱:竊照前因臺灣撫恤難民事務,實為繁多,經臣奏請咨調內地人員前往,分投差遣。隨有革職延慶府知府錢受椿、原任云南府經歷施廷良投赴軍營效力。臣以其渡海遠來,又值需人之際,準令隨同辦事。數(shù)月以來,該員等查察戶口,安輯村莊,均能實心實力。并經臣派委拖廷良搜拿逸匪,該員于南北兩路購線訪查,獲解逸匪數(shù)名。錢受椿委令清查叛產,辦理城工,亦屬周妥?,F(xiàn)仍留在臺灣,隨同徐嗣曾辦事。查錢受椿系江蘇監(jiān)生,捐納知府,因湖北黃州府知府任內出結遲延,都議革職,經該督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選授陜西延安府知府。又于黃州府所屬黃安縣冒賑一案失于查察,據冊轉報,復經部議革職離任。施廷良系江蘇監(jiān)生,原任云南府經歷,委署附省首邑昆明縣知縣印務。經臣與舒前在云貴總督任內兩次奏請升補,部議以年限未滿,與例不符,未準升用。該員于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丁憂回籍,現(xiàn)已服滿,例應赴部候選。臣以該二員前在陜西、云南等省服官,才具明干,素所深知,此次自赴軍營辦事,又屬奮勉,合無仰懇皇上天恩,俯念錢受椿緣事革職,系屬因公,準令照例捐復原官,俟臺灣差事完竣,即留于福建試用,遇有相當之缺,另行補用。其施廷良一員,于滇省銅鹽等務較為熟悉,懇恩以知縣升用,仍請發(fā)往云南,交與該督撫酌量補用,以示鼓勵。如蒙俞允,仍俟該員等補官之日送部引見。恭候欽定。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二頁。
八一、福康安等奏折
臣??蛋病⒊夹焖迷蜃酁橥ㄅ兄h等員衰邁、難以勝任、據實參奏勒休、以肅官方事:竊照通判分駐地方,知縣身膺民社,必須精明強干,振奮有為,方足以資治理。閩省吏治骫骳,亟需整飭。臣等恐有衰庸戀棲之員,現(xiàn)在會同逐一實心甄察。查有澎湖通判張璽,前在南靖縣任內,辦事尚知黽勉,升署今職,即值辦理兵差,尚未送部引見。昨臣徐嗣曾內渡時,舟次澎湖,查詢地方諸務,每多遲誤。據稱染病未痊。察其精力,實已就衰,難期振作。又長樂縣知縣彭如槐、連江縣知縣毛升,才識均屬短淺。邇來精力各已衰頹,凡遇辦公,輒多竭蹶,實難勝任。澎湖孤懸海外,彈壓稽查,通判責任綦重;長樂、連江二縣,雖系疲難中缺,但屬沿海要區(qū),緝捕尤宜嚴密。此等衰邁之員,未便以尚無劣跡,稍有姑容,致滋貽誤。臣等訪查既確,復據司、道、府等揭報前來,相應恭折參奏。請將澎湖通判張璽、長樂縣知縣彭如槐、連江縣知縣毛升,均即勒令休致,以肅官方。除委員前往摘印署理,查明各任內經手錢糧有無未清,照例辦理,所遺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調補,容俟遴員請調,長樂、連江二縣員缺應歸部選,但閩省現(xiàn)有分發(fā)知縣循例另行請補,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
朱批: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八頁。
八二、??蛋驳茸嗾?br />
臣??蛋?、臣徐嗣曾跪奏為海外同知通判員缺緊要、遴員分別升調、以重地方事:竊查臺灣府淡水同知徐夢麟,奉旨升授泉州府知府,所遺員缺,經臣??蛋睬霸谂_灣奏明以發(fā)閩差委之江蘇泰州知州袁□□□□;又鹿耳門海防同知潘映辰,由邵武府□□□補后未經到任,即委赴山東采辦軍硝,在途病故,所遺員缺,現(xiàn)委漳州府南勝同知清華署理;又澎湖通判張璽年力衰邁勒休,所遺員缺亦應在外揀選調補。以上同知二缺、通判一缺,撫馭民番,稽查???,責任綦重,且甫經蕩平之后,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能措施得當。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人員內逐加遴選,非才難治劇,即人地未宜。惟現(xiàn)署淡水同知之知州袁秉義,年五十八歲,直隸進士,由江蘇睢寧縣知縣,乾隆四十六年大計卓異,調補長洲縣知縣,題升泰州知州保舉,堪勝知府,奉旨發(fā)往閩省差遣委用,于五十二年十月到臺灣隨營辦事,旋經委署淡水同知。上年十月內,臣徐嗣曾奏明再加察看數(shù)月,如果經理裕如,即會同督臣奏請補授。茲臣等查該員持躬清慎,勤干有為。自到臺灣,諸事悉心經理。所有淡水同知員缺,應請即以該員升補。又現(xiàn)署鹿耳門海防同知之漳州府南勝同知清華,現(xiàn)年三十九歲,鑲紅旗滿洲,由內閣中書簽升今職。五十一年到任,旋調赴臺灣辦理撫恤事宜。現(xiàn)在委署鹿耳門海防同知。該員心地明白,辦事勤干。若即以之調補斯缺,實堪勝任。又現(xiàn)在延平府上洋通判王慶奎,年五十四歲,正白旗漢軍,由監(jiān)生議敘筆帖式兩次京察一等,奉旨記名,以通判用,選授今職。五十一年十二月到任。該員才具去得,辦事勤慎。在臺灣辦理撫恤城工事宜。始終奮勉,以之調補澎湖通判,于海外重地洵為有裨。雖清華、王慶奎二員歷俸均未滿三年,但海外員缺,人地實在相需,例得專折奏請調補。以上袁秉義、清華二員均系現(xiàn)署之員,于地方情形皆所熟諳,而才具亦俱明干,可收駕輕就熟之效,王慶奎在臺灣辦理一切事宜,亦稱熟手,合無仰懇圣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袁秉義升補淡水同知、清華調補鹿耳門海防同知、王慶奎調補澎湖通判,于地方均有裨益。如蒙俞允,袁秉義以知州保舉堪勝知府,尚未引見,即奉旨發(fā)來閩省差委,今升補海外要缺同知,又未便遽令離任,應俟臺俸期滿之日補行給咨送部引見。清華、王慶奎以現(xiàn)任同知、通判調補,銜缺相當,無庸送部引見。其王慶奎所遺上洋通判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容臣等另行題補。再袁秉義歷任江蘇州縣參罰在十案以內,王慶奎上洋通判任內有罰俸三案,分繕清單,恭呈御覽。清華本無參罰案件,合并陳明。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
朱批: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三九頁。
八三、福康安等奏折
臣??蛋?、臣徐嗣曾跪奏為海外知縣員缺緊要、遴員奏請調補、以重地方事:竊照臺灣縣知縣王露于違例呈送總兵供應陋規(guī)案內奏參革職,所遺員缺,例應在外調補。查臺灣孤懸海外,該縣附在郡城,民番雜處,政務本繁,屆今逆匪初平,一切撫綏整頓,專責經理,若非才守兼優(yōu)、熟悉風土之員,不足以膺此任。前因斟酌未得妥人,是以懸缺久未奏補。茲臣等面同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逐加遴擇,一時甚難其選。惟查有同安縣知縣仇賦蘋,現(xiàn)年四十八歲,山西舉人,考取教習期滿引見,奉旨以知縣用,加捐分發(fā)。四十六年來閩,四十七年題署連城縣知縣,業(yè)經實授。五十三年調補今職,即于是年七月初八日先往署事,十二月十六日奉文到任。該員才具干練,有守有為,在閩多年,海外情形亦所諳曉,任內并無展參違礙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以之請調臺灣縣知縣,洵屬合宜。雖現(xiàn)任亦系繁缺,但向例調補臺灣,不拘本缺繁簡,祗期人地相宜,即準酌調。相應仰懇天恩,準其調補,于海外要缺實有裨益。該員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所遺同安縣知縣員缺,容俟遴員請調。臣等謹合詞恭奏,另繕仇賦蘋參罰清單,敬呈御覽,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朱批: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頁。
八四、吏部「為議覆調任閩浙總督福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咨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四月日,主事施。
議覆調任閩浙總督福等奏稱:臺灣縣知縣員缺,查有同安縣知縣仇賦蘋,才具干練,有守有為,以之調補,實有裨益等因前來。應如該督等所請,同安縣知縣仇賦蘋,準其調補臺灣縣知縣。該員系現(xiàn)任調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等因。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初十日奉旨:仇賦蘋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頁。
八五、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移會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稱:嘉義縣知縣員缺,查有建陽縣知縣單去非,年力富強,才情干練,以之調補嘉義縣知縣,實堪勝任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建陽縣知縣單去非,準其調補嘉義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十七日奉旨:單去非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一頁。
八六、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咨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員缺,查現(xiàn)署理番同知黃嘉訓,精明干練,辦事勇往,并能熟悉海外情形,番民畏服,實屬人地相宜等語。查黃嘉訓由嘉義縣降調知縣,因逆匪滋事,隨同督率弁兵,收復笨港,實屬勤干能事,經欽差將軍福奏準賞給同知職銜,事竣送部引見。該員現(xiàn)在尚未赴部引見,奉旨錄用,并非現(xiàn)任人員,與升署之例不符,應將該督等所請升署理番同知之處,毋庸議等因。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日奉旨:黃嘉訓著照該督等所請行,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一頁。
八七、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知照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等奏前事一折,除另行查辦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日。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等奏;查辦理臺灣軍需,酌分臺灣、內地兩局報銷,先后飭委知府、丞倅、佐雜、并降革離任效力各員同章銓計共十六員,協(xié)同核算,次第造冊。今雖全數(shù)完竣,但尚有部查各案,俱應隨時登答。章銓在局總辦日久,一切款項最為熟諳,合無仰懇天恩,準其留閩,以知府補用。其余一十五員,亦俱奮勉出力,查該員等降革之案,均屬因公,可否捐復原官,留閩效力之處,理合附片具奏。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上諭:據伍拉納等奏,閩省軍需報銷,雖已全數(shù)完竣,但有部查各案,俱應隨時辦理。章銓在局日久,□□為熟諳,請將該員留閩,以知府補用。再前次派委協(xié)同□□□算各員內,有■〈氵丙〉州場大使童楫、福州府經歷席槐、候補布政使經歷鄒貽詩、福安縣巡檢茅呈璧,均能實心任事。又革職同知田尹衡、降革通判安靜、降調知縣曹建中、革職知縣路釗、巡檢楊如玉,至留局辦事,亦俱奮勉出力,請將童楫等四員交部議敘,安靜等四員捐復原官,留閩效力。其無力捐復之田尹衡,給予原銜,飭令回籍等語。著照所請:章銓準其留閩以知府補用;童楫、席槐、鄒貽詩、茅呈璧俱著交部分別議敘;安靜、曹建中、路釗、楊如玉俱準其捐復原官,仍留閩省效用;已革同知田尹衡,亦著給予原銜,即令回籍。該部知道。折并發(fā)。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五頁。
八八、戶部「為內閣抄出直隸總督梁肯堂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直隸總督梁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初十日。
直隸總督臣梁肯堂跪奏為查追得受臺灣陋規(guī)各員、恭折奏明圣鑒事:案查乾隆五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準福建督撫臣咨追臺灣??诘檬苈?guī)文武各員名下、應追贓銀及回籍之員所得遣罪、應由直省發(fā)配一案,并抄冊內開:韓琮,直隸通州人,于鹿耳門同知、淡水同知等任內,共得銀三萬七千五百八十四圓;焦長發(fā),直隸曲陽縣人,于署淡水同知及鹿仔港理番同知等任內,共得銀一萬七千三百三十四圖;章紳,天津縣人,于臺灣鎮(zhèn)總兵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二萬一千三百八圓;董梁,豐潤縣人,于臺灣總兵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六圓;胡國貴,天津縣人,于千總任內,得受鹿耳門??诼?guī)銀三千二百七十八圓;鄔淮(按「六七」作維)肅,順天大興縣人,于鹿耳門同知任內,得銀八萬圓等因,經前督臣劉峨轉飭查追。臣于抵任后,又催據潘臬兩司詳稱:原任淡水同知韓琮、原任臺灣總兵董梁俱已病故,現(xiàn)在查拿家屬監(jiān)追;原署淡水同知焦長發(fā),已在閩省正法,其名下應追贓銀,據伊子焦百壽呈出家產房地,約估銀八百余兩;原任千總胡國貴,據該縣查明并無其人,并取具營汛鄰封印甘各結,申送請咨閩省查辦;原任鹿耳門同知鄔淮肅,原籍大興縣,奇籍貴州清鎮(zhèn)縣,已在閩省報到起解,從前該員攜帶家屬赴閩之后,并未回京,雖于四十三年該員曾遣家人呈請改歸原籍,而大興縣地方并無家屬、房產、地土,亦應分別咨查。其原任臺灣總兵章紳,寄居通州,該司等提解來省,嚴行訊追。據章紳供稱:在廣東提督任內,因番禺縣盜案發(fā)往烏嚕木齊效力贖罪。我兒子章儔在部呈請捐贖,已將田房產業(yè)盡行變價湊繳,無處棲身,就在通州賃房寄住,委系赤貧,并無隱寄等語,并另文請咨發(fā)遣等情。除已繕給咨牌起解外,臣查章紳歷任提鎮(zhèn),俸薪優(yōu)厚,且于臺灣得受陋規(guī)番銀至二萬一千余圓之多,何至貧窮如洗,難保無隱匿寄頓情事。胡國貴究系何處人民,是否由營伍出身得缺;鄔淮肅家屬究系在閩、在黔,任所有無資財,業(yè)已分別咨明,嚴加查究。一面飭令將焦百壽呈出家產,先行確估變解司庫,并同章紳之子章儔及韓琮、董梁各家屬一并監(jiān)追嚴比,刻速完報,毋任飾詞推托,致滋宕延。理合將各員應追贓款,現(xiàn)在嚴切查追緣由,恭折奏聞,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于六月初三日抄出到部。
--錄明自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四二~一四三頁。
八九、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文選司案呈本部咨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五日。
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奏稱:鳳山縣知縣張升吉革職員缺,查有寧德縣知縣史必大老成明練,任事實心,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等因前來。應如該督所請,寧德縣知縣史必大,準其調補鳳山縣知縣等因。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一日奉旨:史必大依議調補,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四七頁。
九○、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藩院事務領侍衛(wèi)內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等謹題為遵旨議處事:該臣等議得:內閣抄出乾隆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奉上諭:伍拉納奏到籌議臺灣新設屯所分撥埔地事宜,又臺灣戍兵增餉、游民挑募入伍、掛驗船只番錢歸官經理及船廠采辦木植、臺灣增銷鹽斤各事宜二折,臺灣地方于五十三年春間平定逆匪后,經??蛋驳葘⒃撎幵O立屯弁、清查埔地及戍兵加餉挑募各事宜,分晰具奏。旋經軍機大臣行令該督等查明定議。即應督飭所屬,將各條悉心查核,酌議奏聞,以期永定章程,利興弊絕。乃迄今已二載有余,始行議奏,殊屬遲延。即云地隔重洋,往返籌酌,有需時日,亦不應遲緩若此。所有伍拉納奏到二折,除令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外,伍拉納著拉交部議處。欽此。欽遵于十月二十二日抄出到部。查此案籌議臺灣設立屯弁、清查埔地及戍兵加餉、挑募等款,該督伍拉納并不實時督飭所屬,悉心酌議具奏,遲至二載有余始行奏到,應行議處。應將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照不據實查辦降二級調用例降二級調用;有加一級、紀錄六次,應銷去加一級、紀錄四次,抵降二級,免其降調。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戶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武備院事務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教習庶吉士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總理圓明園八旗內府三旗官兵大臣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經筵講官吏部尚書教習庶吉士管理國子監(jiān)事務臣彭元瑞、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世襲騎都尉兼族襲佐領臣瑪興阿、經筵講官左侍郎臣金士松、右侍郎鑲白旗蒙古副都統(tǒng)臣保成、經筵講官右侍郎臣沈初、考功清吏司掌印郎中臣特升額、詹事府少詹事兼考功司事臣恭泰、郎中臣覺羅百善、郎中臣舒端、郎中臣江浚源、郎中臣宋澍、員外郎臣覺羅七十八、員外郎臣阿敏、員外郎臣關遐年、主事臣阿勒景阿、主事臣三官保、主事臣克蒙額、主事臣史國華、主事臣吳蔭暄、主事臣周維祺、候補主事臣黃教增、學習行走七品小京官臣沈長慶。
旨:伍拉納著銷去加一級紀錄四次,免其降調。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八六~六八七頁。
九一、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計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六年十月日。
竊照臺灣府澎湖通判王慶奎革職員缺,查有福鼎縣知縣費秉禮才識明敏,辦事勤能,準以費秉禮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于海外重地洵有裨益等因。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于本月十二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二頁。
九二、吏部「為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議覆閩浙總督覺羅伍等奏延平府通判蔣曾年調臺灣府澎湖通判一折,于本月十六日送閣,相應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七年二月日。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四頁。
九三、福建巡撫浦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謹題為試署期滿、遵例題請實授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司按察使錢受椿呈詳: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奉準吏部咨,文選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前事等因。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議得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稱: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黃嘉訓丁憂,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內地同知內詳加揀選,非本任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以調補之員。惟查有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人明白,辦事強干,以之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實于海疆要地有裨。仍俟試署期滿,另請實授。如蒙俞允,給咨送部引見。其所遺漳州府石碼通判,亦系調缺,俟部覆到日,另行揀員請調等因前來。查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系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朱慧昌,浙江貢生,現(xiàn)任漳州府石碼通判。先據該督等奏請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臣部查該員署汀州府任內有乾隆五十三年分地丁并耗羨銀兩督征均未完不及一分等案,據該撫揭報到部,未據戶部會議,應俟會議到日,再行辦理等因,展限在案。今此案已據戶部會議,臣部議以罰俸,此外并無降級、降職、革職留任等案,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相符。該督等既稱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員缺,于內地同知內詳加揀選,非本任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以調補之員,惟查有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人明白,辦事強干,以之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實于海疆要地有裨等語,應令該督等給咨漳州府石碼通判朱慧昌赴部,臣部帶領引見,可否準其升署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之處,恭候欽定。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所遺漳州府石碼通判員缺仍令該督等另行遴員請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初二日奉旨依議,欽此等因,咨院行司遵照在案。今準臺灣道移:臺灣府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年三十八歲,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由貢生捐通判,選興化府通判,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任,歷署仙游、上杭等縣、福州府海防同知、汀州府知府各印務,調補漳州府石碼通判,五十三年十月初三日到任,委署福州府海防同知,五十四年補行大計,薦舉卓異,奏升今職,委署福寧府知府印務,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算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請題實授等語。今卑職于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補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今自到任之日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備具親供履歷事實移送到府。該府查該同知年壯才敏,辦事勤干,加結轉送到道。該道查朱慧昌才識明敏,辦事干練,轉移到司。
據此,該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錢受椿查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由漳州府石碼通判大計卓異奏升今職,準到部覆,行令給咨赴部引見。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等因。隨經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遵奉在案。今準臺灣道楊廷理移: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算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題請實授等語。今自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應以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備具親供履歷事實,由府加結出考送道,加考轉移前來。本司等查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年壯才明,辦事強干,每逢朔望宣講圣諭廣訓,士民咸知禮教,往來船只照例掛驗出口,內地兵眷米榖按船配運并無遲滯,諸凡政務,實心經理。今試署一年已滿,應請照例準予實授。合就會詳,伏候具題。再朱慧昌前任興化通判任內,莆田縣商船戶呂萬祥船只在洋被盜行劫番銀衣被等物一案疏防兼轄官罰俸一年,又署仙游縣任內失察逃徒馬榮私回原籍一案罰俸一年,又署汀州府任內上杭縣徒犯蔡貌脫逃一案疏脫兼轄官罰俸一年,又乾隆五十三年分額征地丁耗羨銀兩一案督催未完不及一分罰俸一年,又署福寧府任內福鼎縣費秉禮到任交代一案督催不力罰俸六個月,又署閩縣任內五十五年接遞本章遲延二次每次罰俸三個月,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由漳州府石碼通判大計卓異奏升今職,準到部覆,行令給咨赴部引見。如蒙俞允,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等因。隨經并案給咨赴部引見,奉旨朱慧昌準其于通判任內卓異加一級升署臺灣府理番同知,欽此,遵照在案。茲據布政使伊轍布會同按察使錢受椿呈詳:準臺灣道楊廷理移:據臺灣府知府楊紹裘申:準鹿仔港理番同知朱慧昌移稱:查例載升署人員仍照久任之例接前后俸次,扣足五年之限,題請實授等語。今自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興化府通判任,五十三年調漳州府石碼通判,計至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歷俸已滿五年,系在升署同知未經引見之先應照前任歷俸已滿俟到新任后扣足一年補行報滿之例辦理,應以五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到理番同知任起,扣至五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試署一年期滿,例應詳請實授,取具供冊出考詳請具題實授前來。臣查朱慧昌才具開展,辦事干練,每逢朔望宣講圣諭廣訓,士民咸知禮教,往來船只照例掛驗出口,內地兵眷米榖按船配運并無遲滯,諸凡政務,實心經理。今試署一年已滿,應請照例準予實授。除冊結送部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七~八五八頁。
九四、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領侍衛(wèi)內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等謹題為海外知縣要缺需員、恭懇圣恩調補、以裨地方事: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伍羅拉納等奏前事內開:竊照臺灣府彰化縣知縣宋學灝因四參限滿,準到部咨,照例降一級調用,奉旨依議,欽此;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縣為臺北扼要之區(qū),民番雜處,政務殷緊,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克勝任。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詳加遴選,非現(xiàn)居繁缺,即人地未宜。惟查有武平縣知縣周永保,年五十五歲,江蘇金匱縣人,由舉人挑選二等選授安徽霍山縣教諭,奉文截取,五十七年簽掣貴州龍里縣知縣,引見調補今職,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到任。該員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雖歷任未滿三年,但臺灣知縣員缺無論年限,例準調補。相應仰懇天恩,準以周永保調補彰化縣知縣,于海外要缺洵有裨益。如蒙俞允,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其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請補。再周永保任內,止有承緝逃徒李亭、林合等二參限滿無獲并開報遲延一案,又承緝逃徒陳奕雄、方治、林扶光等二參限滿無獲并開報遲延一案,均未準到部覆,此外并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合并陳明。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謹奏。
乾隆五十九年正月十四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年十七日抄出到部。該臣議得: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稱:彰化縣知縣宋學灝降調,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縣為臺北扼要之區(qū),民番雜處,政務殷繁,必得精明強干之員,方克勝任。臣等與藩、臬兩司于內地知縣內詳加遴選,非現(xiàn)居繁缺,即人地未宜。惟查有武平縣知縣周永保,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其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請補等因前來。查定例:臺灣各缺俱令該督、撫揀選調補、升補,毋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繁簡,悉準升調;又調補官員,除降革、留任例有展參及督催分數(shù)錢糧、承追虧空贓罰不準調補外,其承追督催不作分數(shù)之雜項錢糧及降俸、住俸緝拿并罰俸在十案以內者,仍準調補等語。今彰化縣知縣系繁難中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武平縣知縣系簡缺應歸月選。周永保,江蘇舉人,現(xiàn)任武平縣知縣,任內并無降革、留任、展參等案,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調補之例相符。該督等既稱該員才具明練,辦事安詳,以之調補彰化縣知縣,實屬人地相宜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武平縣知縣周永保準其調補彰化縣知縣。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調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遺武平縣知縣員缺,準其留于該省另行遴員調補,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經筵日講起居注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藩院戶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武備院事務御前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掌翰林院事務習庶吉士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總理圓明園八旗內府三旗官兵大臣步軍統(tǒng)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吏部尚書兼署工部尚書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大臣管理御茶膳房奉宸苑事務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臣金簡、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jiān)事務臣劉墉、左侍郎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臣額勒春、經筵講官左侍郎臣金士松、右侍郎正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臣諾穆親、文選清吏司掌印郎中臣和精額、郎中臣福柱、郎中臣福興、郎中臣索明阿、掌印郎中臣蔣予蒲、郎中臣張端城、員外郎臣寶淑、員外郎臣繼善、員外郎臣福綸岱、員外郎臣朱隆阿、員外郎臣成熙、員外郎臣顧宗泰、員外郎臣任澍南、主事臣巴星阿、主事臣陳霞蔚、主事臣施履亨、主事臣史國華、額外主事臣紀蘭、額外主事臣盧元偉、學習行走七品小京官臣吳若曾。
旨:周永保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九-八六○頁。
九五、福建巡撫浦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謹題為詳請開復事:據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錢受椿呈詳:竊照本司于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湖北黃州府任內因接收交代出結遲延,部議革職,奉旨著該督、撫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再降諭旨,欽此,領咨赴部,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四年無過,方準開復,欽此。五十一年七月選授陜西延安府知府。復因黃州府任內黃安縣陳玉浮開戶口據冊核轉,部議照失察例革職。五十二年七月內,值陜甘爵閣督部堂??蛋卜钪记案芭_灣剿捕逆匪,呈準赴效用。蒙將軍公??蛋仓I令隨同辦事,查察戶口,安輯村莊,并清查叛產,辦理城工,當蒙奏留在臺,入軍需局辦理善后一切事宜,并請捐復原官,留于福建遇有相當之缺另行補用,奉部議請,奉旨:錢受椿準其捐復知府,留于福建差遣委用,欽此。隨經遵照定例,備銀五千六百七十兩繳貯藩庫,聽候解部。旋蒙總督部堂覺羅伍拉納會奏,補授福寧府知府。奉準部覆,以前任內有革職帶于新任一案,應照例帶于新任,扣滿年限,另請開復等因。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咨行知照在案。茲本司自乾隆五十五二月十五日奉旨依議補授福寧府之日起,計至五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止,四年期滿,歷任福寧府督糧道及現(xiàn)任按察使各任內均無降革案件,罰俸之案亦已全數(shù)扣繳通完,相應詳請會核題請開復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現(xiàn)任按察使錢受椿,前在湖北黃州府任內因接收交代出結遲延,部議革職,奉旨出具考語送部引見,再降諭旨,此欽,領咨赴部引見,奉旨仍以知府用,四年無過,方準開復,欽此。選陜西延安府知府,復因黃州府任內黃安縣陳玉浮開戶口,部議革職。值臺灣剿捕逆匪,呈準赴臺效用,奏請捐復原官。奉旨準其捐復知府,留于福建差遣委用,欽此。奏補福寧府知府,準到部覆,以前任內有革職帶于新任一案,照例扣滿年限,另請開復。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茲據該司錢受椿具詳,自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奉旨依議補授福寧府知府之日起,計至五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止,四年期滿,歷任福寧府督糧道及現(xiàn)在按察使各任內,均無降革案件,罰俸之案亦已全數(shù)扣繳通完,詳請具題開復前來。臣覆查無異,謹會同署閩浙總督臣覺羅吉慶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革職留任臣浦霖。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六○~八六一頁。
九六、吏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達椿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稽勛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案,相應抄錄粘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四年十月日,員外福寧阿。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達椿等為奏聞事:據原任福建臺灣縣典史陳圣增赴臣衙門投遞呈詞,臣等當即訊問。據供:在閩服官十八年,丁憂后又自備資斧效力臺灣,歷奉差委,搜捕賊匪,著有勞績。嗣奉留辦銷算,節(jié)經奏明。且丁憂服滿,亦俱呈報有案。茲吏部按例未允呈請銓選,又以該員回籍起復遲延,行文原籍查議。該員志切急公,為此呈請代奏等語。臣等查呈詞該員系于乾隆五十八年丁憂卸事,因病在臺灣調理,直至六十年閏二月方始病痊,三月內值逆匪陳周全滋事,稟請隨營效力,計其卸事后逗遛在臺已閱一年零八月之久,雖據稱因患病調理,彼時曾否稟明該管上司,應行查臺灣道府等衙門辦理。謹抄錄原呈原單,一并恭呈御覽,請敕交吏部查辦。謹奏。嘉慶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奉旨:著交吏部查核具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六九頁。
九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五年十一月初五日。
閩浙總督臣玉疏奏為臺灣知縣員缺緊要、恭懇圣恩俯準調署、以資治理事:竊照臺灣府屬嘉義縣知縣郭恭據報丁憂,經臣循例恭疏題報在案,所遺員缺,系海疆要缺,例應于內地各員內揀選調補。查該縣遠隔重洋,民番雜處,地方遼闊,政務殷繁,必須精明干練之員,方克勝任。臣公同藩、臬兩司于內地各縣內逐加遴選,非到任未滿三年,即有處分違礙,及于海疆要缺未甚合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屏南縣知縣楊發(fā)和,年四十二歲,廂黃旗漢軍奎保佐領下人,己酉科舉人,乾隆六十年揀選引見,奉旨發(fā)往福建差遣委用,欽此,是年九月到省題署今職,嘉慶二年十月十一日奉文到任。該員年壯才明,辦事干練,歷俸已滿三年,以之調補海疆要缺,洵堪勝任。惟該縣任內有經征地丁未完處分及罰俸在十案以外,與例稍有未符。伏讀本年三月內欽奉上諭:閩省漳、泉、臺灣三府所屬,如有升調缺出,倘實無合例之員堪以升調,該督原可專折奏請,即部臣照例議駁,朕仍可酌量準行等因,欽此,欽遵在案。今嘉義縣知縣一缺,閩省實無人地相宜合例堪調之員,謹遵旨奏懇,可否即以楊發(fā)和調署之處,出自圣恩;如蒙俞允,于海疆要缺,洵有裨益。再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仍照例扣滿年限,另請實授。所遺屏南縣知縣一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另容遴選請補。理合恭折具奏,敬呈御覽,伏祈皇上睿鑒訓示。再福建巡撫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嘉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奉朱批:吏部議奏,欽此。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頁。
九八、兵部「為兵科抄出本部匯題」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匯題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冊一本。右移會稽察房。嘉慶五年十二月日。
先經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奏稱臺灣匪犯陳錫宗等結會戕官、文武員弁隨同鎮(zhèn)道將首從各犯先后擒獲、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員弁遵旨查明送部議敘等因一折,于嘉慶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奉上諭:玉德奏遵旨查明前次剿捕臺匪陳錫宗案內出力文武員弁奏請加恩一折,除臺灣府知府吳逢圣業(yè)經交部議敘外,副將董金鳳、參將舒萬年、游擊戚連新、守備署都司吳大瑞、守備題升都司陳宗煌、布政司經歷銜借補縣丞程文炘、千總涂鍾璽,俱著加恩交部議敘,該部知道。折單并發(fā)。欽此。除先經恭錄上諭,行文該督欽遵在案。查此案臺灣匪犯陳錫宗結會戕官,倉促起事,該處文武各員,隨同鎮(zhèn)道分投緝捕,將首從各犯先后擒獲,不致漏網,辦理實屬迅速,欽奉諭旨,俱著加恩交部議敘。臣等酌議:請將擒獲匪犯迅速竣事之副將董金鳳、參將已升廣東副將舒萬年、游擊戚連新、守備吳大瑞、守備題升都司陳宗煌、布政司經歷銜借補淡防廳新莊縣丞程文炘、千總涂鍾璽等七員,均各準其加一級等因。嘉慶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題,本月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九二頁。
九九、福建巡撫汪志伊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從寬留任臣汪志伊謹題為奏銷等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呈詳:嘉慶六年八月初八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閩浙總督前署福建巡撫玉德題前事等因,嘉慶五年十二月十三日題,嘉慶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奉旨:該部察核具奏,冊并發(fā),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會查得:閩浙總督前署福建巡撫玉德將臺灣府屬嘉慶四年額征人丁餉稅銀粟、當稅官莊等銀支存數(shù)目,并隨征耗羨銀兩,暨應征錢糧已未完各員,造報遲延職名,造冊具題前來。應將未完不及一分之署臺灣縣事新莊縣丞程文炘、代理嘉義縣事彰化縣縣丞翟灝、鳳山縣知縣張祥辰,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未完一分以上之臺灣縣知縣周祚熙、代理鳳山縣事該縣縣丞彭邦經,均降職一級,戴罪征收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署布政使事按察使劉烒、署臺灣府事理番同知吉壽,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查劉烒已升浙江布政使,應于現(xiàn)任內罰俸六個月;程文炘、翟灝、吉壽系署事官,均應照離任官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張祥辰、周祚熙、彭邦經已經丁憂,均應照離任官例,于補官日罰俸一年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除原奉部咨摘敘外,該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查得: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奏銷案內,原報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分別造冊,匯詳具題,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查奏銷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督征均未完一分七厘八毫餉稅糧銀二千四百五十四兩一錢二分三厘、耗羨銀二百七十二兩五錢七分四厘。茲催據將臺灣縣未完二分六厘六毫餉稅銀一千六十七兩七錢七分六厘、耗羨銀一百二十一兩八錢九分二厘,鳳山縣未完二分六厘三毫餉稅錢糧銀七百六十一兩一錢四厘、耗羨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嘉義縣未完一分九厘一毫餉稅錢糧錢六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分三厘、耗羨銀六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照數(shù)冊報征完。內續(xù)完餉稅錢糧銀兩,應俟請領臺餉銀內劃收司庫,匯入季冊內造報撥餉;續(xù)完耗羨銀兩,應俟匯入臺屬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奉部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以上各官處分,相應造冊詳請具題開復。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奏銷案內,原報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造冊匯詳,經署撫臣玉德具題,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轉行遵照在案。茲據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詳稱:奏銷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督征均未完一分七厘八毫餉稅錢糧銀二千四百五十四兩一錢二分三厘、耗羨銀二百七十二兩五錢七分四厘。茲催據將臺灣縣未完二分六厘六毫餉稅銀一千六十七兩七錢七分六厘、耗羨銀一百二十一兩八錢九分二厘,鳳山縣未完二分六厘三毫餉稅錢糧銀七百六十一兩一錢四厘、耗羨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嘉義縣未完一分九厘一毫餉稅錢糧銀六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分三厘、耗羨銀六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照數(shù)冊報征完。內續(xù)完餉稅錢糧銀兩,應俟請領臺餉銀內劃收司庫,匯入季冊內造報撥餉;續(xù)完耗羨銀兩,應俟匯入臺屬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奉部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奏銷案內原奉部議督催未完不及一分之福建布政使李殿圖、臺灣府知府吳逢圣,均照例停其升轉,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王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以上各官處分,造冊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等情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從寬留任臣汪志伊。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八四~八八五頁。
一○○、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喬人杰呈詳:據臺灣府知府吳逢圣詳:據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家人延升呈稱:竊家主延青云,系山西陽城縣人,由貢生捐布政司經歷發(fā)閩,于署馬家巷通判任內拿獲洋盜洪車等,乾隆五十一年送部引見,奉旨著回閩得缺后以通判補用,借補布政司照磨。五十四年題補泉州府蚶江通判。又于通判任內拿獲洋盜吳機等,五十六年送部引見,奉旨著回任以同知用。五十八年大計卓異引見,奉旨準其卓異加一級仍回任以同知用,題補今職。嘉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任事,六年赴部捐升知府,尚未離任。茲因猝中痰癥,醫(yī)治不痊,于嘉慶七年正月十二日病故,理合呈報等情到府。理合報明察核等由前來。本署司覆查該員延青云,奉部行知報捐知府離任,所遺臺灣府海防同知一缺,業(yè)奉奏請簡放,奉旨以錢■〈雨上澍下〉補授在案。茲據報病故,除取具地方官印結匯咨外,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等情到臣。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因猝中痰癥,醫(yī)治不痊,于嘉慶七年正月十二日病故。據署布政使喬人杰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前來。臣查臺灣府海防同知延青云,準部行知報捐知府離任,所遺員缺,經閩浙總督臣玉德會折奏請簡放,奉旨以錢■〈雨上澍下〉補授在案。茲據報病故,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行匯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七年三月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六頁。
一○一、閩浙總督玉德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謹題為請升外海要缺通判、以資治理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姜開陽會同按察使司按察使成寧詳稱:福建臺灣府澎湖通判王兆麟在任病故,業(yè)經詳奉撫院具疏題報在案,所遺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澎湖孤懸海外,為臺灣船只出入門戶,兵民離處,政務殷繁,兼有監(jiān)放兵米、稽查船只、緝捕奸匪之責,必須精明干練、熟悉海疆之員,方克勝任。遵于內地現(xiàn)任通判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四十九歲,順天大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充補四庫館謄錄,加捐州同,五年期滿,議敘一等,簽掣安徽借署涇縣縣丞,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試看一年期滿,五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奉文實授,嗣丁父憂回籍,接丁母憂,服滿揀發(fā)福建,六十年十月到閩,歷署福清縣、平潭縣丞、海澄縣縣丞各印務,借補今職。嘉慶二年七月初十日到任,旋因俸滿保薦,奉部覆準入于卓異班內候升在案。該員年力富強,才具干練,前經委署霞浦縣印務,辦理裕如,且在閩年久,于海
風土民情,素所熟悉,又系俸滿保薦候升之員,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實屬人地相宜。其本任內未完丁耗銀米處分,均已完全題請開復;即署任內盈余額課及丁耗未完各處分,業(yè)經咨請照離任官例罰俸完結各在案。此外并無降職、降級、革職留任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亦屬相符。相應詳請,即以茅琳升署澎湖通判,于海外要缺,實有裨益。俟奉準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引見,恭候欽定。仍令扣滿年限,另請實授。并另開參罰,會詳具題。至所遺順昌縣仁壽縣丞員缺,應歸部選。閩省現(xiàn)有合例應補人員,應請留閩另詳請補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府澎湖通判王兆麟在任病故,業(yè)經福建巡撫臣李殿圖另疏題報在案。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澎湖孤懸海外,為臺灣船只出入門戶,兵民雜處,政務殷繁,必須精明干練、熟悉海疆之員,方克勝任。茲據福建布政使姜開陽會同按察使成寧詳稱:遵于內地現(xiàn)任通判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力富強,才具干練,前經委署霞浦縣印務,辦理裕如,且在閩年久,于海疆風土民情,素所熟悉,又系俸滿保薦應升之員,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實屬人地相宜,其各任內處分,除照例分別題咨開復議結外,罰俸亦在十案以內,與升署之例亦屬相符,會詳請題前來。臣查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年壯才明,辦事歷練,以之升署臺灣府澎湖通判,洵于海外要缺有裨。如蒙俞允,俟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引見,恭候欽定,仍令扣滿年限,另請實授。其所遺順昌縣仁壽縣丞員缺,應歸部選,閩省現(xiàn)有合例應補人員,容俟另行調補。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李殿圖合詞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
再澎湖通判王兆麟病故,于嘉慶七年十月初二日批行出缺。據藩、臬兩司于十一月初八日以州同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茅琳詳請題補,臣即于十一月二十日具題。至茅琳正署各任內參罰各案件,該員前于署福清縣平潭縣丞任內嘉慶元年分糧米米耗未完八分以上,續(xù)經卸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乾隆五十九年分地丁耗羨未完二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帶征五十八年分鹽課盈余未完三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嘉慶元年分鹽課錢糧未完七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署霞浦縣任內徒犯王亞迪脫逃,兼轄官罰俸三個月;又承緝不力,兼轄官罰俸六個月;又到任交代造冊舛錯,罰俸三個月;又嘉慶元年分丁耗初參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戴罪征收,詳請咨明照離任官議結;又林題被不知姓名人戳傷身死,兇犯脫逃,初參開報遲延,罰俸一年;又陳發(fā)被人戳傷身死,初參緝兇不力住俸,又二參承緝不力,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又張元和在方泰店內買物被竊番銀,計贓逾貫,承緝不力,罰俸一年;又開報遲延,再罰俸三個月;又二參承緝不力,罰俸一年;又乾隆六十年盈余額課銀兩接征商欠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一級。查前項商欠鹽課銀兩,業(yè)已奏準八年帶征,現(xiàn)在雖未全完,但茅琳系署事官,在任接征不及一年,續(xù)經卸事,詳請咨明照離任官例議結在案。又三年分地丁錢糧未完一分以上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順昌縣、仁壽縣丞任內二年分地丁錢糧未完不及一分,停其升轉、罰俸一年,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又三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又元年分奏銷未完丁耗銀兩限滿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本員下原參分數(shù)業(yè)經全完詳題開復在案。以上十八案,降罰住俸各銀兩俱經完解清楚,詳咨照例按季入冊造報。又一件稟明事,署霞浦縣任內游良秀砍傷游自朝因風身死一案,承審遲延,罰俸一年;又通詳遲延,罰俸一年;一件稟報事,盜犯黃添弗等聽從逸犯吳阿水行劫寧德縣民林添賜船上銀錢衣服一案,承審遲延,罰俸一年;一件欽奉等事,三年分接遞軍機處火票遲延一次,罰俸一年;一件欽奉等事,各縣驛三年分接遞軍機處火票遲延二次,罰俸一年。合并陳明。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七九~八八○頁。
一○二、戶部「為內閣抄出兼署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李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李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八年十一月日。
兼署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臣李跪奏為海外要缺同知需員、恭懇圣恩、俯準升署,以裨地方事:竊臺灣府淡水同知李明心,欽奉上諭,升授汀州府知府,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查該同知駐札臺灣北路地方,民番雜處,政務殷繁,必得精明干練、熟悉該處情形之員,方足以資治理。臣與藩、臬兩司,于內地同知、通判、知縣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合例勝任之員堪以升調。惟查有彰化縣知縣胡應魁,年五十一歲,江蘇進士,乾隆六十年銓選德化縣知縣,嘉慶元年調補今職。五年大計案內,保舉送部引見,奉旨胡應魁著準其卓異加一級,仍注冊回任候升,欽此。該員守潔才優(yōu),辦事勤練,任內無展參違礙處分,罰俸亦在十案以內,且久任彰化縣,于臺灣地方情形甚為熟悉。該員本系卓異應升之員,以之升署淡水同知,實堪勝任。合無仰懇皇上天恩,俯念員缺繁要,準以胡應魁升署淡水同知,俾海外要缺,得人經理,實于地方有裨。如蒙俞允,仍令試看期滿,另請實授。該員卓異引見未滿三年,無庸再行送部。所遺彰化縣知縣,亦系調缺,另容揀員請調。臣為海外要缺需人起見,不揣冒昧,謹恭折奏懇,伏祈皇上睿鑒。再福建巡撫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嘉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奉朱批:吏部議覆,欽此。
李殿圖片:再臺灣各營領運本年兵餉船只遭風擊碎,除撈獲外,計共沉失餉銀五萬六千十七兩零,當即遵旨籌款補給,業(yè)經臣會同督臣玉德恭折覆奏在案。茲據署布政使裘行簡詳稱:前項補發(fā)銀兩,正在起程間,接據漳浦縣稟報,現(xiàn)又撈獲一千兩,解交廈防廳庫收貯,已于現(xiàn)給銀內扣除,并添委署淡水同知胡應魁協(xié)同原領餉員領運至廈,匯同漳浦縣先后撈獲寄存廈防廳庫四萬一千兩,一并配運赴臺,以資支放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移行沿途文武派撥兵役哨船,小心護送,毋稍疏虞,并飭失事地方將未獲餉鞘等項,再行打撈務獲稟辦外,謹將續(xù)行撈獲餉銀一千兩,附片奏聞。謹奏。
嘉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十八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一頁。
一○三、閩浙總督玉德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題為恭謝天恩事:竊臣接準吏部咨開:議得閩浙總督玉德等奏稱:彰化縣知縣胡應魁升署淡水同知,所遺員缺,查有長樂縣知縣李鍔精明強干,辦事實心,以之調署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該員系現(xiàn)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有長樂縣知縣一缺,閩省現(xiàn)有候補人員,容俟另行遴員題補等因前來。查李鍔,浙江舉人,現(xiàn)署長樂縣知縣,嘉慶三年九月十二日到任,該員例應俟實授后扣滿三年,方準調補,今并無實授,且任內有二年分額征地丁銀米榖石未完不及一分停升罰俸一年戴罪征收一案,又三年分地丁錢糧未完四分以上降職四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三年分糧米等項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督催一案,又四年分米耗項下未完三分以上降二級留任一案,又四年分地丁項下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四年分并節(jié)年余銀未完一分以上降俸一級停升戴罪督催一案,又四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征收一案,又五年分糧米項下未完二分以上住俸戴罪征收一案,又六年分經征地丁項下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六年分糧米項下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催征一案,又六年分長樂縣本任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地丁未完一分以上降職一級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糧米未完一分以上罰俸六個月戴罪征收一案,又七年分耗羨未完二分以上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一案,又罰俸八十三案,均與調署之例不符,應毋庸議。其彰化縣知縣員缺,仍令另選合例之員題調,將違例奏請調補之閩浙總督玉德、福建巡撫李圖殿均照例罰俸九個月等因。嘉慶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奉旨:李鍔準其調署彰化縣知縣,所有玉德等應得處分俱著加恩寬免,欽此,欽遵移咨到臣。臣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恭謝天恩。伏念臣才識庸愚,仰荷圣恩,畀以總督重任。因彰化縣知縣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將與例稍有未符之長樂縣知縣李鍔恭折奏請調補,吏部議以照違例題調罰俸九個月,實屬例所應得。仰蒙圣主俯念海外要缺需人,準將李鍔署彰化縣知縣,并將臣等罰俸處分加恩寬免,沐隆施之逾格,實感悚以難名。嗣后惟有倍加勉勵,事事實心,督率所屬認真整頓地方,以冀仰酬高厚鴻茲于萬一。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疏題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九年七月二十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玉德。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二~八八三頁。
一○四、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病軀難以供職等事:據署福建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呈詳:據原任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稟稱:現(xiàn)年五十七歲,河南光州商城縣人,由增生中式乾隆辛卯科副榜,選授鞏縣教諭,論俸截取赴部,選授政和縣知縣,于嘉慶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嘉慶四年奏調臺灣縣知縣,于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因漳州鎮(zhèn)胡天格帶兵渡臺搜捕逆匪在鹿耳門內洋被劫炮位失察降二級調用,奉旨出具考語,送部引見,欽此,于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卸事交代清楚,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領文內渡,于十年二月十七日到省,理應聽候給咨赴部,祗緣配船內渡,染患風寒,入春以來,變成痢癥,加以遭風驚悸,已成怔忡之癥,現(xiàn)在頭昏目眩,精神恍惚,飲食不進,延醫(yī)調治,未能痊愈,不敢因循戀棧,稟請轉詳回籍調理,俟病痊之日再圖報效等情到司。當經批飭福州府委驗去后。茲據福州府知府彥布申稱:遵即委署閩縣知縣盛本詣驗去后。茲據該縣詳稱:遵即親詣驗看,該員周作洵患病怔忡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察看年力尚健,醫(yī)痊堪以起用,取具親供醫(yī)結,加具印結,申送到府。卑府覆查該員周作洵心地明白,年力未衰,將來病痊,堪以起用,理合加考申送察轉等由到司。據此,該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查得定例官員如一時患病,而平日居官尚好,于地方有益者,將該員才具尚堪辦事之處,于疏內聲明,準其解任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給咨送部引見等因。今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因患怔忡病癥,精神恍惚,懇請回籍調理,經福州府檄委署閩縣知縣盛本驗明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取具驗醫(yī)各結,出考加結轉送前來。本署司等查原任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心地樸誠,才具明晰,既據委員驗明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應請準予回籍調理,將來病痊,由原籍驗明,給咨送部引見,照例起用。再周作洵系河南商縣人,驗看官署閩縣知縣盛本系浙江慈溪縣人,并非同城,亦非同鄉(xiāng)。合就會詳呈請察核會題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定例官員如一時患病,而平日居官尚好,于地方有益者,將該員才具尚堪辦事之處,于疏內聲明,準其解任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給咨送部引見等因。茲據署布政使司事按察使韓崶會同兼署按察使司事督糧道趙三元呈詳,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因患怔忡病癥,精神恍惚,懇請回籍調理,經福州府檄委署閩縣知縣盛本詣驗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取結加結詳請具題前來。臣查周作洵為人樸實,辦事勤慎,既據該府委驗患病屬實,并無捏飾規(guī)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應請準予回籍調理,病痊之日由原籍給咨送部引見起用。除結送部外,臣謹會同閩浙總督臣玉德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年四月十六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五頁。
一○五、吏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閏六月日。
嘉慶十年閏六月初九日奉上諭:福建臺灣府知府員缺繁要,著該督撫于通省知府內揀選一員調補,所遺員缺著高叔祥補授,欽此。于同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八九頁。
一○六、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本部移前事等因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年八月日。
一件內閣抄出閩浙總督玉等奏稱:臺灣府知府員缺,查有建寧守馬夔陛等堪以委署等因一折,嘉慶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二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頁。
一○七、福建巡撫李殿圖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謹題為遵旨等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呈詳:嘉慶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福建巡撫李殿圖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額征人丁餉稅、官莊供粟、糯米等項耗羨,督經接征各官已未完分數(shù)銀兩,造具考成職名清冊,呈送察核具題前來。除前署福建布政使事按察使喬人杰已經病故,前任臺灣府知府吳逢圣例止罰俸已經休致,并歲外通完之署淡水同知吉壽例無議敘,均毋庸議外,應將接征未完二分以上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未完三分以上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未完不及一分之前任福建巡撫汪志伊照例停其升轉,罰俸三個月,戴罪督催;未完一分以上之福建巡撫李殿圖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催。查汪志伊已授江蘇巡撫,應改為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完結。陳起鯤已補嘉義縣知縣,曹世駿系署事試用之員,均未聲明卸事,其應照例議結之處,俟復參到日再議。至未完十分之前任臺灣縣知縣周作洵,未據聲明卸事日期,吏部礙難遽議,應令該撫聲覆到日,吏部再行核議等因。咨院行司。
奉此,除原奉部咨摘敘外,該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查得:福建省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耗羨,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業(yè)經造冊匯詳具題,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查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各督催督征未完二分六厘六毫耗羨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四厘內,催據臺灣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一十二兩九錢九分四厘,鳳山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八十六兩四錢四分二厘,彰化縣續(xù)報征完銀三百二十六兩七錢九分八厘,共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四厘,經業(yè)匯入嘉慶八年分臺耗奏銷冊內,分晰附報查核。除已經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具題開復外,所有嘉慶七年分臺灣府屬耗羨奏銷案內原報接征未完二分以上奉部議以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未完三分以上議以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督征未完一分以上議以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催之福建巡撫李殿圖各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再查臺灣縣知縣周作洵續(xù)于嘉慶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降調卸事,其原報未完七年分耗羨業(yè)經全完,應請毋庸議處。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報咨銷,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臺灣府屬嘉慶七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耗羨,經督接征未完各官職名,經臣匯冊具題,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茲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安呈詳:查原報巡撫、布政使暨臺灣府各督催督征未宗二分六厘六毫耗羨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零內,催據臺灣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一十二兩九錢九分零,鳳山縣續(xù)報征完銀二百八十六兩四錢四分零,彰化縣續(xù)報征完銀三百二十六兩七錢九分零,共銀八百二十六兩二錢三分零,業(yè)經匯入嘉慶八年分臺耗奏銷冊內分晰附報查核。除已經議結罰俸各員均毋庸具題開復外,所有嘉慶七年分臺灣府屬耗羨奏銷案內原報接征未完二分以上奉部議以照例降職二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鳳山縣事試用知縣陳起鯤、未完三分以上議以照例降職三級戴罪征收俟復參到日再議之署彰化縣事試用知縣曹世駿、督征未完一分以上議以照例罰俸一年戴罪督征之福建巡撫李殿圖各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臺灣縣知縣周作洵續(xù)于嘉慶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降調卸事,其原報未完七年分耗羨業(yè)經全完,應請毋庸議處。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匯報咨銷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年九月初三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李殿圖。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六三~一六四頁。
一○八、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軍需局案呈,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相應恭錄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一年二月日。
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奉上諭:據德楞泰奏請將戶部王事慶徠、候補知府鄒翰二員帶赴臺灣,隨營辦事等語,慶徠、鄒翰俱著準其帶往。鄒翰現(xiàn)系候補知府,到福建后遇有知府員缺,著加恩即行奏補。該部知道。欽此。于三月十八日抄出到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一頁。
一○九、福建巡撫溫承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溫承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準臺灣道清華移: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家丁童富稟稱:竊家主高叔祥于本年四月十三日抵任,適值逆匪滋事之后,辦理搜捕事宜并防堵???、審辦各路匪犯,冒署積勞,頓患時邪病癥,醫(yī)藥罔效,于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合將臺灣府印信一顆呈繳轉報等由到道。隨即親往看視,當將臺灣府印信暫行封貯,一面札飭臺灣縣知縣薛志亮查封倉庫、銀榖看守外,合就移報等由到司。準此,該布政使景敏查看: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年五十三歲,河南鄧州人,由進士選授福建海澄縣知縣,因經征錢糧未完部議革職,續(xù)經全完開復,留閩補用,題補武平縣知縣,調補詔安縣;因拿獲鄰省戕官盜犯,奉旨以知州用,奏升廈防同知;嘉慶九年十一月送部引見,奉旨著交軍機處記名,欽此;十年九月十九日,奉旨補授建寧府知府;十一年二月奏調今職,四月十三日到任。茲準臺灣道移報,于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等由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詳咨外,合就詳請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知府員缺,系海外要缺,例應請旨簡放,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因患時邪病癥,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聲明所遺臺灣府知府員缺系海外要缺,例應請旨簡放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一年九月初三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下缺)
旨:福建臺灣府知府員缺著楊廷理補授,已有旨了,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二頁。
一一○、吏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阿林保等奏」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文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前事等因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主政熊。
嘉慶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臣阿林保、福建巡撫臣溫承惠跪奏為要缺知府出缺、遵例請旨簡放事:竊臣等接據臺灣道清華詳: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家人呈稱:伊主于本年四月十三日到任,值逆匪滋事之后,辦理搜捕事宜并防堵海口及審辦各路匪犯,冒暑積勞,七月十□□頓患時邪病癥,醫(yī)治無效,即于二十七日身故等語。
現(xiàn)經稟□將軍賽沖阿,飭委臺灣同知錢澍就近暫行接署,合并呈報□情前來。查臺灣府知府員缺緊要,例應請旨簡放,相應奏懇圣恩,迅賜簡員補授,以重海疆。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嘉慶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二頁。
一一一、福建巡撫溫承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溫承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祥:嘉慶十一年九月十七日,據臺灣府知府高叔祥詳:據新莊縣丞程文炘稟稱:竊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因防堵盜船、查拿逸匪并撫恤難民各事宜,自本年五月初間駐札新莊,向有心氣疼痛病癥,偶發(fā)即止,茲因積勞,于七月十二日舊病復發(fā)沉重,親往看視,即令親屬延醫(yī)調治無效,于七月十三日身故。除將淡水同知印信封固、倉庫、監(jiān)獄小心看守外,理合稟報等由到府,轉報到司。據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系順天大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充四庫館謄錄,議敘州同,簽掣安徽,乾隆五十二年借補涇縣縣丞,五十四年本缺改駐查村涇太繁缺,咨準調補,五十六年丁憂回籍,六十年服闋揀發(fā)福建,嘉慶二年借補順昌縣仁壽縣丞,六年俸滿,保題升補臺灣府澎湖通判,嘉慶十年正月初十日到任,委署今職。茲據臺灣府詳報:茅琳于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三日病故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詳匯咨外,合就詳請,伏候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系在外揀調之缺,容俟遴員另詳請調,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署淡水同知事澎湖通判茅琳,因心氣疼痛,舊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三日病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并聲明所遺臺灣府澎湖通判系在外揀調之缺,容俟遴員另行請調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下缺)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三頁。
一一二、福建巡撫張師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謹題為奏銷等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嘉慶十年七月三十日,奉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戶科抄出福建巡撫李殿圖題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八年額征人丁餉稅銀粟、當稅、官莊等項支存數(shù)目,并經征已未完各員及造報遲延職名一案,應將官莊項下未完之署嘉義縣事彰化縣南投縣丞翟灝、嘉義縣知縣陳起鯤均照例降俸二級,戴罪督催。查翟灝系署事官,已經丁憂,于未經限滿之先卸事,應照離任官例,于補官日罰俸一年等因,嘉慶十年閏六月初四日題,本月初六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移咨福建巡撫查照可也等因。又為題明事:嘉慶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奉準吏部咨,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匯題前事等因,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題,本月二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單知照可也。計連單一紙,內開一件為查參事:準戶部咨稱:福建巡撫溫承惠以嘉義縣未完嘉慶八年分額征官莊銀兩一案,應將二參承追不力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照例罰俸一年,仍令督催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臺灣府屬嘉慶八年分經接征已未完官莊銀兩,業(yè)于奏銷并初次限滿各案內,依限匯冊開報,先后奉準部覆,分別議處行知在案。茲查嘉義縣奏銷原報未完官莊銀七千九百五十七兩八錢九分九厘,先據該縣冊報續(xù)完銀七千五百四十九兩九錢六分六厘,已于嘉慶十二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一年查造十年以節(jié)年公費前冊內造報。尚未完銀四百七兩九錢三分三厘,現(xiàn)據該縣冊報續(xù)完縣庫,又于嘉慶十三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二年查造十一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前署嘉義縣翟灝,已奉部議結罰俸,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嘉慶八年分臺灣府屬奏銷案內原報官莊銀兩未完、奉部議以降俸二級戴罪督催、及二參案內奉部議以罰俸一年、仍令督催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至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另行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查得臺灣府屬嘉慶八年分經接征已未完官莊銀兩,業(yè)于奏銷并初次限滿各案內依限匯冊開報,先后準到部覆,分別議處,轉行在案。茲據布政使景敏詳稱:查嘉義縣奏銷原報未完官莊銀七千九百五十七兩八錢九分九厘,先據該縣冊報續(xù)完銀七千五百四十九兩九錢六分六厘,已于嘉慶十二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一年查造十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冊內造報。尚未完銀四百七兩九錢三分三厘,現(xiàn)據該縣冊報續(xù)完縣庫,又于嘉慶十三年應給臺餉銀內照數(shù)劃扣司庫,匯入嘉慶十二年查造十一年以前節(jié)年公費匯奏冊內造報。除前署嘉義縣翟灝已奉部議結罰俸,毋庸呈請開復外,所有嘉慶八年分臺灣府屬奏銷案內原報官莊銀兩未完、奉部議以降俸二級戴罪督催、及二參案內奉部議以罰俸一年、仍令督催之嘉義縣知縣陳起鯤職名,相應詳請具題開復。并聲明各員應完降罰俸銀,應俟分別催解,另行匯入按季咨銷冊內造報等情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相應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四年二月初二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
旨:該部查議具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三~九○四頁。
一一三、福建巡撫張師誠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張師誠謹題為報明病故事:據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景敏呈詳:據臺灣府知府徐汝瀾稟稱: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因患風濕,轉成虛損,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痰涌身故等情,當即稟道委員收取印信,并飭取地方官印結另文詳咨外,合就通稟等由到司。據此,該布政使景敏查得: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系浙江仁和縣人,由進士乾隆五十六年挑選兵馬司正指揮,俸滿簽升廣西桂林府同知,乾隆六十年二月到任,嘉慶三年四月丁艱回籍,服滿,六年赴部候補,十月挑選福建臺灣府臺防同知,奉旨補授今職,于嘉慶七年六月三日到任。嘉慶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欽奉上諭:同知錢■〈雨上澍下〉前經打仗受傷,茲于克復那皮賊巢后添募義民屯番,并能撫馭生番,不致從賊,而能為我用,轉戰(zhàn)有功,實為出力。錢■〈雨上澍下〉著加恩賞給道銜、賞戴花翎,仍即以知府補用。欽此。欽遵在案。今據臺灣府知府徐汝瀾稟報:該同知錢■〈雨上澍下〉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在任病故前來,除飭取地方官印結并委員署理詳咨外,合將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病故日期詳請察核具題。至所遺臺灣府海防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容即遴員調補,合并聲明等情到臣。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因患風濕,轉成虛損,醫(yī)藥罔效,于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痰涌身故。據布政使景敏查明病故日期詳請具題,并聲明所遺臺灣府臺防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容即遴員請補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除飭取地方即印結另行咨部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兵部(下缺)
旨:吏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八頁。
一一四、閩浙總督阿林保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阿林保謹題為請升海外要缺同知、以資治理事;竊照福建臺灣府海防同知錢■〈雨上澍下〉在任病故,業(yè)經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具疏題報在案。所遺員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茲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兼署按察使事鹽法道陳觀詳稱:查臺灣府海防同知分駐鹿耳門,為臺郡出入門戶扼要之區(qū),堵緝洋匪,嚴禁偷漏,最關緊要,必須明干熟悉之員,方克勝任。遵于內地現(xiàn)任同知內逐加遴選,非現(xiàn)居要缺,即有違礙處分,且人地不甚相宜,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惟查有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年五十三歲,順天大興縣人,由舉人挑選二等選補廣寧縣訓導,六年俸滿保題,選授福建上杭縣知縣,調補今職,嘉慶四年八月十八日到任,嘉慶八年海疆三年俸滿,題準加通判銜注冊候升。嘉慶十年委辦顏料黑鉛進京,就近呈明十年俸滿,于嘉慶十一年七月二十日由吏部帶領引見,奉旨:著回任,欽此。嘉慶十三年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奉上諭:如審明郭烏潭實系盜首,即奏明將知縣吳裕仁送部引見等因,欽此。隨奉奏明郭烏潭實系盜首,該員吳裕仁應遵旨給咨送部引見,緣惠安縣所轄各??诰儾毒o要,咨明展限,奉準部覆在案。又于嘉慶十三年浙洋盜首張阿治投首案內奉上諭:張阿治為浙洋鳳尾幫首,籍隸惠安,經阿林保等密飭該縣吳裕仁將伊母弟訪獲監(jiān)禁,張阿治在洋聞知,帶同盜船十只,伙眾四百余名,自浙入閩,赴官投首,其訪獲張阿治母弟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著交該督等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以示獎勵等因,欽此,欽遵各在案。該員才具練達,辦事勤明,以之題補臺灣府海防同知,洵于海外要缺有裨。該員系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員,所有臺防同知海外繁缺系知縣應升之缺,今遵旨即行題補,與例相符,應請免敘參罰。惟該員前于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曾經遵旨奏明送部引見,又于嘉慶十三年大計案內卓異應俟奉到部覆并案給咨送部引見。所遺惠安縣知縣員缺系海疆久任要缺,例應在外揀選題補,俯容另行揀員請補等情,會詳請題前來。
臣查惠安縣知縣吳裕仁才識開展,辦事勤能,以之升補臺灣府海防同知,洵于海外要缺,實堪勝任,與例亦屬相符。該員系奉旨存記,遇有應升缺出即行題補之員,請免查敘參罰。惟該員前于拿獲盜首郭烏潭案內曾經遵旨奏明送部引見,又于嘉慶十三年大計案內卓異應俟部覆到日并案給咨送部引見。其所遺惠安縣員缺例應在外揀選題補,俯容另行揀員請補。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再臺灣府海防同知錢■〈雨上澍下〉病故,于嘉慶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具題出缺,據藩、臬兩司于五月十七日以應升之惠安縣知縣吳裕仁具詳請題升補,臣即于嘉慶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具題,合并陳明。為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阿林保。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九八~八九九頁。
一一五、閩浙總督汪志伊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汪志伊謹題為海外要缺知縣、揀員題請調補、以資治理事: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按察使劉大懿詳稱:竊照奉準吏部咨:福建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行令作速揀選等因行司,移行遵照在案,所遺鳳山縣知縣員缺系海外要區(qū),例應在于內地見任各縣內揀選調補。查定例:臺灣縣知縣無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及知縣本缺中簡繁要,但得人地相宜者,悉惟調補等因。該司等遵于內地各縣內詳加遴選。查有光澤縣知縣李汝霖,年四十六歲,直隸天津縣人,由附貢生遵衡工例捐納知縣即用,續(xù)遵南河捐輸議敘例過班,嘉慶十四年五月選授今職,引見奉旨依擬用欽此,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該員年富才明,勤于吏治,任內見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堪勝任,人地相宜,與例亦符。如蒙俞允,該員系見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合就會詳呈請察核會題。再該員李汝霖任內有接征嘉慶十四年分奏銷案內存留項下未完扣缺官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又扣缺馬夫工食銀六兩二錢,共銀三十七兩七錢二分附參一案,系不作分數(shù)錢糧,例準調補。又前任知縣謝壇造報交代冊結數(shù)目舛錯,該前任知縣輾轉改造遲延,該縣李汝霖代為更正改造遲延四個月零九日附參一案,奉部行查,尚未復參。又到任接收交代于限內造冊結報,因數(shù)目舛錯改造遲延五個月零十一日附參一案。至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于嘉慶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奉準部咨出缺。該司等于閏三月十四日遴選光澤縣知縣李汝霖請調,合并聲明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接準吏部咨:福建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行令作速揀選等因。當經轉行遵照去后。茲據福建布政使景敏會同按察使劉大懿詳稱:鳳山縣知縣員缺系海外要區(qū),例應在于內地見任各縣內揀選調補。查定例:臺灣知縣無論歷俸年限是否久任及知縣本缺中簡繁要,但得人地相宜者,應準調補等因。該司等遵于內地各縣內詳加遴選。查有光澤縣知縣李汝霖,年四十六歲,直隸天津縣人,由附貢生遵衡工例捐納知縣即用,續(xù)遵南河捐輸議敘例過班,嘉慶十四年五月選授今職,引見奉旨依擬用欽此,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該員年富才明,勤于吏治,任內見無降革、留任、展參案件,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堪勝任,人地相宜,與例亦符。并聲明李汝霖任內有接征不作分數(shù)錢糧及交代造冊遲延附參共三案,會詳請題前來。臣查光澤縣知縣李汝霖,才具精明,辦事勤慎,以之調補鳳山縣知縣,洵屬人地相宜,與例相符。如蒙俞允,該員系見任知縣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遺光澤縣知縣員缺系選缺,閩省見有候補人員,應請留閩揀員另行請補外,臣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張師誠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再鳳山縣知縣滿福丁憂員缺,該藩、臬兩司于嘉慶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奉準部咨出缺,該司等于閏三月十四日遴員請調具詳,適臣由福寧、溫州、臺州、寧波一帶查閱營伍,沿途遞送,至杭州省城接到,臣即于四月初六日具題,合并陳明。謹題請旨。嘉慶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汪志伊。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九○○頁。
一一六、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孫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云南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恭錄朱批,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五年七月十四日。
福建巡撫臣孫跪奏為遵旨查明臺灣招商運米赴津、糶濟民食、分別請給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緣由、恭折覆奏、仰祈圣訓事:竊準戶部咨開:道光四年八月初四日奉上諭:此次運米原船帶回貨物,官給印照,所過關津,加恩一律免其納稅。其臺灣商人急公應募,遠歷海洋,運米至一十四萬石之多,著該撫孫爾準秉公查明,擇其率領辦運資本最多、尤為出力者,分別生監(jiān)、民人,給予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以示鼓勵,毋許冒濫。欽此。臣伏思此次運米赴津各商民,仰蒙皇上天恩,飭令原船帶回貨物,給予一律免稅,又準給予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以示鼓勵,逾格鴻施,至優(yōu)極渥,自應查明各商民真姓的名及運米確數(shù),吁請恩獎,以照核實,不容稍有冒濫。隨經飛飭欽遵查辦去后。茲據布政使惠顯會同按察使魏元烺詳稱:據攝理臺灣府事汀漳龍道方傳穟,轉據臺屬各廳縣及廈防同知升寶,查開應募各商的實姓名并買米確數(shù),先后造冊詳送前來。查例載:商民樂于販米以裕民食者,生監(jiān)運米一千五百石至二千石者賞給吏目職銜,二千石以上至四千石者賞給主簿職銜,四千石以上至六千石者賞給縣丞職銜,六千石以上至一萬石者賞給州判職銜;民人運米一千五百石至二千石者賞給九品頂戴,二千石以上至四千石者賞給八品頂戴,四千石以上至六千石者賞給七品頂戴,六千石以上至一萬石者賞給把總職銜。其已邀議敘者,生監(jiān)職銜未加至州判,民人頂戴未加至把總職銜者,仍照米數(shù)分別遞加;若生監(jiān)已遞加至州判職銜,民人已遞加至把總職銜,又經購運米石數(shù)多者,應令該督撫酌量獎賞,以示鼓勵,毋庸再議加給職銜等語。此次遵旨招募商民買米一十四萬石,販運天津,風帆不順,收入江蘇上海等口船只扣除不及外,實在到津之船,計共七十只,運米一十三萬余石,由官收買米十一萬一千一百七十五石零,余米俱在津糶賣。內貢生杜嵩、陳克勸、監(jiān)生林元美、曾青華、周恭由、陳選言、杜長春、陳清泰、陳誰文、生員周滄海、林正春十一名,買米均在一千五百石以上,應請照例各給予吏目職銜;又民人金泉興一名,買米在二千石以上,應請照例給予八品頂戴;又民人彭捷登、周敘卿、王遇勛、王允寬、吳錫禧、吳國泰等六名,買米俱在一千五百石以上,應請照例各給予九品頂戴;又運米一萬石之即用員外郎吳尚新、四千石之即用鹽運副王朝清及一千五百石至三千石以上之職員吳春祿、黃化鯉、蘇海純、鄭克剛、張國柱、林國華、林祥瑞、陳朝愛,并舉人林逢璋、林世賢等十二名,按其本身頂戴職銜,或系舉人,或系八品至五品不等,自應毋庸再議加給職銜,應請奏懇圣恩,敕部量予議敘。其首先應募出資買米倡率勸勉最為出力之即用員外郎韓高揚、候選知縣鄭用錫、監(jiān)生趙元章、黃自寬、貢生陳邦國等五名,雖據開報買米不及一千五百石,但急公向義,尚屬可嘉,應請一并量予議敘,以示鼓勵;又臺灣行商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等買米二萬石,鹿港廳行商金長順買米三千一百七十四石,廈門行商金永順等買米二千五百八十二石,但論各行商公同辦運,出資多寡不等,合計雖在一千五百石以上,分計則不及一千五百石,未便議給頂戴,應請各給予匾額,在于各該行公所懸掛;其余不及一千五百石者,應請查照府廳冊報,各商所運米數(shù)如在一千石以上者,給與匾額,如在一千石以下者,酌量賞給花紅。又前任水師提督王得祿、侯官縣商人林世通即林兆芝,雖未出資買米,而督率辦運,勸募招徠,均屬最為出力;王得祿曾任提督大員,受恩深重,不敢聲請議敘;該商人林兆芝曾請過五品封典,可否一并量加鼓勵之處,出自皇上逾格天恩。合將查明臺商買米赴津糶濟民食請給頂戴職銜及酌量獎賞各緣由,會造清冊,呈請具奏前來。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道光□年六月二十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四一~九四二頁。
一一七、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八年七月日,正郎關。
孫爾準等跪奏為原參短缺倉糧之署任知縣已據參后完繳、續(xù)經病故、核明議擬、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竊照前署臺灣縣知縣南投縣丞范邦干任內經手倉庫,據接任知縣李慎彝稟報,銀榖俱有短缺,經臣等孫爾準于道光四年在巡撫任內渡臺巡閱營伍,就近飭令該管道府覆查屬實,會同前督臣趙慎畛恭折參奏,欽奉諭旨:范邦干著革職拿問,提齊經手丁胥人等,嚴訊勒追,分別定擬具奏等因。欽此。當即欽遵行司飭提訊追去后。嗣據前署臺灣府知府方傳穟詳稱:吊核案卷,查原參范邦干短交倉榖三千八百三十三石零,訊系霉變盤折,已據范邦干按照臺灣采買例價每石折銀六錢,共繳銀二千二百九十九兩零。又原參短交倉款番銀一萬零六百二十二圓零,折銀八千一百七十兩零,又錢五千七百一十三文,除漏接前任捐款已據補交,又刪除無關歸補各款共銀一千三百一十四兩零,又續(xù)繳現(xiàn)錢五千七百一十三文外,尚短銀六千八百五十六兩零,內該參員挪動修理城垣、衙署,并湊買漳泉缺榖不敷價銀,及緝拿盜匪經費,共享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已據該參員于未經起限勒追之先設措完繳,并將抄封寓所服物變抵歸補清楚。又未解本任捐款銀二千二百七十兩零,內續(xù)據完繳銀三百三十五兩,又刪除無關歸補銀四百三十一兩零外,實未解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由府錄供通詳,請免解省審辦等情。當查該參員短交倉銀榖,雖于參后完繳清楚,仍應將因何虧短緣由,審明覆奏,未便免其解省,行司嚴提該參員同經手丁胥暨交代卷宗到省審辦。旋據升任臺灣府知府率署福州府知徐鏞申解該參員范邦干同案卷到省,并聲明倉書李芳于前府訊供后退夘回籍,庫書林聯(lián)捷業(yè)已物故,無從提解等由。當即檄行兩司查訊。茲據臬司鄂順安會同藩司吳榮光,督率署福州府許原清核案提訊。據范邦干所供,因公挪移及參后完繳數(shù)目,與前署臺灣府方傳穟原訊無異。正在解審間,據署閩縣任沈鍇申報,該參員范邦干染患感冒病癥,醫(yī)治無效,于道光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省身故,出具印結申送到司,議擬詳請覆奏前來。
臣等逐一查核,緣范邦干系浙江會稽縣人,由則例館供事議敘從九品借挑未入流,揀發(fā)福建咨署寧化縣典史,調補彰化縣典史,拿獲洋盜,奏升彰化縣南投縣丞,委署臺灣縣知縣,于道光元年二月初六日到任,三年二月初一日卸事。道光元年夏間,臺灣地方猝發(fā)颶風大雨,城垣衙署俱被吹刮坍損。該參員在于庫貯捐雜款內挪動,修理城垣用銀二千九百九十六兩零,修理衙署用銀五百二十五兩零,曾經分案造冊,詳請分年攤捐歸補,經前府蓋方泌批駁不準。又奉文代買漳泉缺額榖二千石,時值風雨之后,榖價昂貴,每石例價六錢不敷采買,又在捐雜各款內挪動銀七百兩湊發(fā)業(yè)戶,領買上倉。又奉文巡查???,緝捕盜匪,該參員雇募商船二只,派撥鄉(xiāng)勇四十名,并購募網民,在于各??诔4ㄑ簿?,先后拿獲盜犯蘇洗標、林番婆等二十三名,解審奏辦在案。所有雇資及鄉(xiāng)勇口糧等項,共享銀二百五十七兩零,亦系挪款墊應。以上各款,因公挪用,共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俱有案卷可查。庫書林聯(lián)捷曾經稟阻,該參員以公事緊要,暫時挪用,原期設法彌補,詳攤歸款,迨由府批駁不準,旋即卸事,未及籌補。至短交倉榖,實因臺邑倉廒地處卑濕,兼之元年夏間,迭被風雨吹刮滲漏,倉內并無空廒,不能實時搬移,以致濕氣熏蒸,霉變榖二千七百六十五石零。又交卸時盤投榖一千六十七石零。范邦干于參后將所挪庫項,陸續(xù)完繳,并將查封寓所服物變抵清楚,又將霉變盤折榖石折價賠交。此外尚短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臣等吊核案據,數(shù)目相符,案無遁飭。查例載: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總徒四年,限一年全完,免罪開復。又律載:凡倉庫及聚財物主守之人安置不如法,曬晾不以時,致有損壞者,計所損壞之物坐贓論,著落賠還;若猝遇雨水沖激,事出不測,而有損失者,委員勘實,免罪不賠各等語。此案前署臺灣縣知縣范邦干挪移雜款銀四千四百七十九兩零,審系因公挪用,合依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擬,以總徒四年例總徒四年,已于未經定案之先,照數(shù)完繳,應準免罪開復,業(yè)經病故,應毋庸議。又霉變榖二千七百六十五石零,訊系猝遭風雨,并非安置不如法、曬晾不以時,致有損壞。惟該參員并不通詳勘辦,究屬不合,未便照律免議。已據該參員匯同盤折榖一千六十七石零,按照臺地例價全數(shù)完繳,應飭后任趕緊買補歸款。庫書林聯(lián)捷稟阻不力,本有應得罪名,惟范邦干所短庫款,已據完繳清楚,該書因人連累,且已物故,應與退夘之倉書李芳俱免置議。范邦干尚短本任捐款銀一千六百一十兩零,應于該家屬名下照數(shù)著追。所有原籍查封產業(yè),應俟捐款銀兩該家屬能否清完,另行分別辦理。除錄供招咨部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道光八年七月初八日奉朱批:刑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五四~九五五頁。
一一八、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鍾祥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鍾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十九年六月日,副郎景。
閩浙總督臣鍾祥福建巡撫臣魏元烺跪奏為臺灣廳員應運道光十七年分內地兵糈、延未運清請、旨摘去頂戴、勒限雇運、恭折奏祈圣鑒事:竊照臺灣各屬應運內地兵米,前經奏定章程,年清年款,于奏銷前專折奏報,如有惰征短耗,即將玩誤之員嚴參,勒令自行雇運,歷經遵辦。茲查道光十七年分起運米榖,屢經臣鍾祥嚴札飭催?,F(xiàn)照各口廳員送到月冊報案查核,尚有臺防同知仝卜年所轄鹿耳門口未運兵榖九千二百石零,雖據詳報雇船專運,迄今未見運到,亦未將雇船姓名造報。又前代理鹿港同知玉庚任內所轄五條港口未運兵榖六千五百余石,先據該廳以甫經到任,即屆奏銷,一時乏船起運,稟請展限,即經催令趕緊雇運,不準藉延。乃玉庚在任半年,逮至卸事,竟未雇運。據藩司吳榮光、督糧道常大淳查明,并非各縣惰征,實系廳員短運,會詳前來。查臺灣年額應運內地兵榖,兵食所關,自應遵照奏定章程,年清年款。今臺防、鹿港兩廳欠運兵榖,一則報運不運,一則藉詞請展,并不遵駁運交,均屬惰誤,相應請旨,將現(xiàn)任臺防同知仝卜年、前代理鹿港同知候補同知直隸州南平縣知縣玉庚,一并摘去頂帶,責令該管道府,勒令將領前項存臺未配榖石,統(tǒng)限三個月,自行雇船,補運交收。如能運竣,再行奏明辦理;倘仍逾限短少,即飭奏參革職,留于臺灣,押令運辦,并將臺灣道府議處著賠,以示懲儆。除飛飭遵照外,臣等為慎重兵糈起見,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道光十九年五月初一日奉上諭:鍾祥等奏請將應運兵糈延未運清之廳員摘去頂戴、勒限雇運一折,福建臺防同知仝卜年未運兵榖九千二百石零,前代理鹿港同知直隸州南平縣知縣玉庚未運兵榖六千五百余石,實屬惰玩,仝卜年、玉庚均著摘去頂戴,責成該管道府勒令于三個月限內如數(shù)運交內地,倘仍遲延短少,即著嚴行參辦。余著照所議辦理。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二~九八三頁。
一一九、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鄧廷楨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鄧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年月日,副郎佛。
閩浙總督鄧廷楨、福建巡撫臣吳文镕跪奏為特參短缺倉庫銀谷之已革通判、提審究辦、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竊照準補澎湖通判李若琳,先因伊子李春禧被控奸贓,延不送案,經臣等奏請暫行革職。所有該參員署噶瑪蘭通判任內經手倉庫銀榖,當經檄飭該管道府督飭接署之員,立速盤查,據實供報,如有短少,揭參究辦。茲據接署通判閻炘稟報:李若琳任內,除交抵外,尚短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十余石,屢催延不完交。由藩、臬兩司轉據該管道府詳揭前來。臣等查廳縣交代,無論正雜捐賠銀榖,均應依限交清,難容絲粒短缺。今李若琳短交噶瑪蘭廳任內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十余石,顯有虧挪情弊。且該參員前在建陽縣任內,尚短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余兩、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漳浦縣任內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十四圓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自應一并嚴參追辦。相應請旨,將已革通判李若琳即行拿問審訊,以免稽延。除飛飭臺灣府即將該參員寓所資財服物,嚴密抄封備抵,并確查有無隱匿寄頓,將該參員及經管倉庫丁胥人等并交盤卷宗,提解來省,嚴訊因何短缺,究明是虧是挪,及此外有無不實不盡,另行按律定擬具奏。并飛咨貴州撫臣將該參員原籍資財產業(yè),嚴密查抄備抵外,臣等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奉旨:這所參虧短倉庫銀榖之福建已革通判李若琳,于前署噶瑪蘭通判任內,短交番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余兩、倉榖一千四百余石,又前在建陽、漳浦等縣任內,均有虧缺,不可不嚴行究辦。李若琳著即拿問,交該督等提集丁胥人等,嚴究確情,按律定擬具奏。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均著查封備抵。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四~九八五頁。
一二○、戶部「為福建巡撫劉鴻翱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所有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日正郎佛。
福建巡撫臣劉鴻翱跪奏為原參短缺倉庫銀榖之已革通判、續(xù)經病故、提訊該家屬緣由、恭折覆奏、仰祈圣鑒事:竊照候補澎湖通判李若琳,因伊子李春禧被控奸贓,延不送案,奏參革職。所有該參員前署噶瑪蘭通判及建陽、漳浦等任內短缺銀榖,據各管道府稟揭,經前督、撫臣奏奉諭旨:李若琳著即拿問,交該督等提集丁胥人等嚴究確情,按律定擬具奏。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均著查封備抵。該部知道等因。欽此。又該參員漳浦任內欠完鹽課,經前督臣片奏,欽奉朱批:知道了,欽此。欽遵,隨分案行提解訊。嗣據臺灣道府具報:該參員李若琳業(yè)已病故,提到該故員之子李春禧及交代案卷解勘等情,并經貴州省抄封該參員原籍田房、服物等項,估報銀七百四十兩零,均經該司審辦去后。茲據署布政使???、兼署按察使鹽法道尋步月,督同署福州府知府黃德峻、閩縣知縣王江、署侯官縣知縣陳圲,調齊各卷,逐細查核該參員李若琳短交噶瑪蘭通判任內庫項銀一萬二千九百一十三兩零、倉榖一千四十八石零,由臺灣道核刪無關歸補捐款銀一千五百四十二兩零、稅契腳費銀二百一十六兩零,應行補抵銀二千三百九十二兩零,刪免銀一千六百二十兩零,又應歸現(xiàn)任代追已發(fā)價米上倉盤折榖一千四十八石零,實短交捐雜款銀七千一百四十一兩零。除抄封寓所衣物估抵銀二百十七兩零,又參后完繳臺灣府庫番折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歸補原短庫項外,實短本任應捐各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共原參建陽縣任內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三兩零、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內除考費及前縣朱梁輿無著番欠兩款,應歸建陽縣設法籌補銀五百九十六兩零,應刪捐款銀一百七十六兩零、番銀七圓零,劃存司庫盤折谷石銀五百七兩零,又應剔歸現(xiàn)任建陽縣籌補榖價銀二百四兩零,分別扣除外,實短本任應捐各款銀一百六十兩零。又原參漳浦縣任內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十四圓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續(xù)參應賠鹽課銀四千八百六十一兩零,除抄封原籍田房服物等項堪以變抵鹽課銀七百四十兩零,實尚短應賠報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提同該故員之子李春禧審明,會詳解勘前來。臣隨親提李春禧覆訊。緣李若琳籍隸貴州開州,由舉人大挑一等分發(fā)山東,歷任歷城等縣,丁憂起復。道光九年,揀發(fā)來閩,委署建陽縣,題補漳浦縣,卓異升補澎湖通判,尚未到任。道光十六年,委署噶瑪蘭通判。是年五月二十九日到任,至道光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卸事。緣案奏參革職。李若琳噶瑪蘭通判任內短缺各款銀共一萬二千九百一十三兩零,倉榖一千四十八石零。經臺灣道飭臺灣府調齊案卷,并提李若琳及戶糧書張怡、郭英訊明,廳刪無關歸補捐款銀一千五百四十二兩零,稅契腳費銀二百一十六兩零,又應補抵銀二千三百九十二兩零,刪免銀一千六百二十兩零,應歸現(xiàn)任代追已發(fā)價米上倉盤折榖一千四十八石零,分別扣除外,實短捐雜款銀七千一百四十一兩零。訊因噶瑪蘭地處極北,每有生番出入傷人,該處原設隘寮二十所,額設隘丁無多,難資巡緝守御,該員在任兩載,每年自十月起至年底止,每隘添雇壯勇十余名至二十、三十名不等,共添雇壯勇四百名,計動用口糧錢七千二百千文,合銀五千一百四十二兩零。又奉文丈量蘭屬東西勢未升科田園,自道光十七年二月十八日設局起,至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卸事止,派撥委員、書役、算手人等夫價、飯食、筆墨等項經費番銀一千三百七十元,合銀九百七十八兩零。除該員在任彌補外,尚未補壯勇口糧、丈量經費等項錢番合銀五千六百四十六兩零,均系因無賠墊。除抄封寓所服物估抵銀二百一十七兩零,參后完繳臺灣府庫番折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歸補原挪捐雜款外,實尚短捐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系該員本任內應捐未交之款。又建陽縣任內原短捐雜等款銀九百三十三兩零,番銀七圓零,盤折榖價銀七百一十一兩零,內除考費并前縣朱梁輿原抵無著番欠兩款共銀五百九十六兩零,剔歸建陽縣自行籌補又應刪捐款銀一百七十六兩零,番銀七圓零,又劃存司庫盤折谷價銀五百七兩零,又剔歸建陽縣籌補榖價銀二百四兩零,實短本任捐款銀一百六十兩零。又漳浦縣任內原短捐款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二百四十四元零,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均系本任應捐之款。又漳浦縣任內未完鹽課銀四千八百六十一兩零,內除原籍咨覆抄封田房服物估報銀七百四十兩零,應歸鹽課項下扣除外,實短缺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臣查李若琳噶瑪蘭任內防緝生番壯勇口糧及丈量未升科田園經費,系地方官應辦之事,應捐廉給發(fā),何得擅動庫項?恐有捏飾情弊,嚴加究結。據李春禧堅稱:委系噶瑪蘭地方,每有生番出入傷人,該處原設隘寮隘丁無多,不敷巡緝守御,是以故父在口添雇壯勇,巡緝守御,口糧在所必需。其量未升科田園,委員、書役、算手人等夫價、飯食、筆墨等項經費,俱不可少,故父因廉俸無幾,不得不借庫項墊應。當時戶書張怡、郭英曾經稟阻,故父以暫時挪用,可以陸續(xù)歸補,堅執(zhí)不聽。至任內銀錢出入,故父自行經理,不假家丁之手。卸事后家丁四散,無從項目。其建陽、漳浦各縣任內捐款并未完鹽課,均系故父應捐未捐應賠銀兩,俱有案卷可查,委非事后捏飾。究詰不移,案無遁飾。查例載挪移之案,于定案行查時,參后完過若干,準開除以現(xiàn)在未完之數(shù)定擬。又挪移庫銀,統(tǒng)限一年全完免罪開復。又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者,照雜犯流總徒四年。又凡支銷錢糧,均有一定款項額數(shù),如有違例開銷,著落擅動之員賠補。又追賠各項銀兩,如數(shù)在一千兩至五千兩者,定限四年完繳各等語。又閩省歷辦虧缺案內,借動庫款、雇募鄉(xiāng)勇、給發(fā)口糧、巡緝盜匪,俱照違限濫給,免罪著賠,奉部覆準有案。此案李若琳除所短本任捐款,例不科罪外,其借動庫款,緝防生番,發(fā)給壯勇口糧銀五千一百四十余兩,系濫行支給,例止著賠。惟挪動庫銀等項,墊給丈量未升科田園經費銀九百七十余兩,雖系因公,究屬應照挪移庫項五千兩以下照雜犯總徒四年,該員業(yè)已病故,且于參后未定案限之先,將未補濫給壯勇口糧并丈量經費共銀五千六百四十六兩零,除抄封家所服物估值銀二百一十七兩零,尚應賠銀五千四百二十八兩零,全數(shù)完繳清楚,應毋庸議。此外尚短噶瑪蘭任內捐款銀一千四百九十四兩零,同建陽縣任內捐銀一百六十兩零,漳浦縣任內捐銀五百三十四兩零,番銀一百四□□元零,銅錢一十五千四百余文,應賠核銷鹽課銀四千一百二十一兩零,著落其子李春禧名下按數(shù)勒追。戶書張怡、郭英稟阻不力,本有應得之罪,惟原挪庫項,已據參后全完,本官例得免議,自難罪及余人。并無經手錢糧之家丁,均免提質。除備錄全案供招咨部外,臣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再閩浙總督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九九~七○○頁。
一二一、閩浙總督劉韻珂奏片
劉韻珂片:再臺灣承辦此案軍需,統(tǒng)共撥銀九十九萬二千五十七兩三錢三分,前因報銷各冊,屢催未送,即經臣等飭委專司渡臺守催。嗣該委員攜冊內渡,臣等按款查核,計共請銷銀一百二十九萬余兩,米八萬余石。當因臺灣系海外巖疆,重洋遠隔,當時備應一切,與內地籌辦各案間有不同,其實在如何支發(fā),當局無由深悉。臣等恐涉冒濫,不能不窮究底里,查明例案,大加厘剔。然非結實可靠、辦事精細之員隨同銷算,難期核實。遂即遴員派委,督同在局司道及該委員并局書等,詳細勾稽,從嚴核減。計共核減銀三十萬八千九百余兩、米二萬余石,實請銷銀九十八萬八千余兩,米六萬余石,經臣等飭造細冊,照例題銷,并將辦理完竣緣由,繕具正折奏報。惟查送到名冊,頭緒煩雜,款目糾纏,亂若棼絲,勾稽匪易。該委員等奉派入局,往返駁查,時越兩年,或??筛灏福蚓C核款項,認真刪除,俱能不辭勞瘁,不避嫌怨?,F(xiàn)在全案告竣,臣等吊齊名冊,悉心稽核,委員等不但將例外交銷之款悉從節(jié)嗇,即與例案相侔而請銷銀數(shù)稍浮者,亦必減之又減。是該委員等晝夜辛勤,無間寒暑,俾百萬帑金,盡歸實用,似不無微勞可錄。溯查前辦臺灣張丙及現(xiàn)辦內地軍需各案報銷,均經前督臣及臣等先后奏蒙俞允,將出力各員,分別優(yōu)敘。此次事同一律,自可援案請獎,以免向隅。恩敘不容濫邀,未敢將與事各員概行瀆薦;臣等擇其尤為出力者三員及在局書吏之極為勤慎者四名,臚列事實,開列清單,恭呈御覽。可否量予獎勵,以示激勸之處,出自天恩。謹合詞附陳,伏乞圣鑒訓示。謹奏。
謹將承辦臺灣軍需報銷尤為出力各員及隨同核算繕寫極為勤慎之各書吏,開具清單,注明事實,恭呈御覽:
謹開在局委員現(xiàn)已咨補斗六門縣丞即補知縣婁浩、加鹽提舉銜石碼關鹽大使高其垣,該二員奉派入局,或專司稿案、或綜核款項,往返駁查,為時已越兩年,俱能任勞任怨,核實刪除?,F(xiàn)在請銷銀米,較之臺灣原報,計減四分之一,并無絲粒浮冒,實屬始終勤慎,尤為出力之員。查婁浩本系即補知縣、高其垣本已賞加鹽提舉升銜,可否懇恩將婁浩賞加同知升銜、高其垣賞加運同升銜?加六品銜即補府經歷縣丞唐均,該具先經委赴臺灣守催報銷文冊,迨后攜冊內渡,復飭令在局隨同銷算,該員詳細勾稽,認真厘剔,數(shù)載辛勤,無間寒暑,且曾冒險遠涉重洋,實屬艱勞備至,尤為出力之員??煞駪┒骱蜓a缺后,以知縣即補?在局書吏候選縣丞林廷桐、候選縣丞吳核釗、候選縣主簿陳賡韶、未入流頂戴陳日高,該書吏等奉派在局,隨同委員核算繕寫,詳細妥速,時逾兩載,辦理均極勤慎??煞駪┒鲗⒘滞⑼?、吳明釗、陳賡韶三名賞加六品頂戴,陳日高以未入流歸部選用?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奉朱批:另有旨,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一○○○頁。
臺案匯錄乙集卷四
一二二、福建海壇總兵馬驥奏本
一二三、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一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二五、兵部題本
一二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二七、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一二八、兵部題本
一二九、兵部題本
一三○、給臺灣水師副將敕
一三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二、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三、兵部題本
一三四、福建福寧等處總兵章隆揭帖
一三五、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七、兵部題本
一三八、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三九、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四○、兵部題本
一四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一四二、閩浙總督德沛題本
一四三、兵部題本
一四四、兵部題本
一四五、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一四六、福建水師提督王揭帖
一四七、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四八、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四九、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五○、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一五一、兵部題本
一五二、閩浙總督那揭帖
一五三、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四、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五、閩浙總督馬揭帖
一五六、閩浙總督馬爾泰題本
一五七、兵部題本
一五八、臺灣總兵張?zhí)祢E題本
一五九、福建水師提督張?zhí)祢E題本
一六○、署理閩浙總督陳大受題本
一六一、署理閩浙總督陳大受題本
一六二、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三、兵部題本
一六四、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五、兵部題本
一六六、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六七、兵部題本
一六八、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水師提督張?zhí)祢E奏」移會
一六九、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護理臺灣總兵馬龍圖題本
一七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
一七二、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三、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四、兵部題本
一七五、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七六、兵部題本
一七七、兵部題本
一七八、暫署閩浙總督覺羅雅爾哈善題本
一七九、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移會
一八○、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一、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二、兵部題本
一八三、兵部題本
一八四、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本
一八五、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喀奏」移會
一八六、兵部題本
一八七、兵部題本
一八八、閩浙總督楊應琚題本
一八九、兵部題本
一九○、兵部題本
一九一、兵部題本
一九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四、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五、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六、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七、兵部題本
一九八、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一九九、福建建寧總兵楊瑞題本
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四、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五、給福建水師提督甘國寶敕諭
二○六、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七、刑部「為內閣抄出浙閩總督楊廷璋奏」移會
二○八、閩浙總督楊廷璋等奏折
二○九、兵部題本
二一○、刑部「為內閣抄出福督楊奏」移會
二一一、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二、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三、閩浙總督楊廷璋題本
二一四、兵部題本
二一五、給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敕諭
二一六、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七、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八、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一九、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二○、兵部題本
二二一、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二二二、兵部題本
二二三、閩浙總督蘇昌題本
一二二、福建海壇總兵馬驥奏本
鎮(zhèn)守福建海壇等處總兵官帶紀錄一次駐札海壇臣馬驥謹奏為恭謝天恩、仰祈睿鑒事:竊臣在洋總巡,于雍正十三年五月十九日舟次磁澳洋面,蒙兵部札付內開:為欽奉上諭事,職方清吏司案呈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六日奉旨:蘇明良著署理福建陸路提督印務,其臺灣總兵員缺著海壇總兵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印務著郝玉麟、阿爾賽奏聞委署。蘇明良現(xiàn)在臺灣,有經手未完之事,俟事竣后再回內地,赴提督之任。阿爾賽俟蘇明良到后,仍回將軍之任。欽此。除另行兼銜給札外,相應行文該鎮(zhèn)欽遵可也。為此合札前□,欽遵施行等因到臣。隨經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竊臣一介庸愚,至微極陋,蒙圣祖仁皇帝隆恩,自千總俸滿,交部分發(fā)補用。復蒙我皇上拔臣守備,歷擢游擊、參將、副將,旋調臺灣北路副將。計在臺甫及數(shù)月,未效寸長,即荷圣恩,逾格超擢海壇總兵。履任以來,夙夜冰兢,雖殫竭駑鈍,莫報高深。茲又叨沐特恩,將臣調任臺灣總兵。臣聞命之下,感愧無地。伏思臺灣一鎮(zhèn),地處東南五達之沖,統(tǒng)馭水陸官兵,民番雜處,實為沿海扼要之區(qū),一切輯綏調度稽察防范之事,職任匪輕,以臣庸劣,謬膺調補,受恩愈重,報稱愈難,惟有矢竭公誠,倍加黽勉,實心任事,不留余力,務期寧謐邊疆,以仰答皇上天恩于萬一耳。至海壇總兵印務,應候督臣郝玉麟、將軍臣阿爾賽遵旨委員到日交代接管另疏題報外,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疏奏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自為字起至本字止,計四百八十四字,紙二張)。右謹奏聞。雍正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鎮(zhèn)守福建海壇等處總兵官帶紀錄一次駐札海壇臣馬驥。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二九頁。
一二三、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鎮(zhèn)守福建臺灣等處掛印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仍帶紀錄一次駐札臺灣府職馬驥謹揭為恭謝天恩事: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蒙兵部札付內開:為欽奉恩詔事:武選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欽奉恩詔內開:一內外滿漢官員: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七品以上封贈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欽此;欽遵等因札行到臣。又為請旨事:蒙兵部札付內開:武選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欽奉恩詔內開: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監(jiān)讀書,欽此;欽遵等因札行到臣。蒙此,俱欽遵外,欽惟我皇上圣明天縱,仁孝性成,紹
緒承干,啟皇圖而復旦,奉天行運,昭熙象于重葉。茲乃寶極初登,遽荷覃恩廣被,歡騰大地,慶溢寰區(qū)。微臣深受天恩,祖父又邀誥贈,更荷澤施,嗣子準與蔭監(jiān)讀書,一門均沐皇仁,四代榮膺曠典,高明博厚,浩蕩難名。臣惟夙夜水兢,勉竭駑鈍,整肅軍紀,保固海疆,以期地方安寧,仰答隆恩于萬一耳。臣謹恭疏奏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一頁。
一二四、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游擊守備事: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游擊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元年九月分,出有廣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一缺,本部將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李貴推補。又山西山陰路應州城守備一缺,本部將臺灣北路右營守備袁鉞推補。于乾隆元年十月初五日題,本月初七日奉旨:依擬用,欽此。查李貴所遺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袁鉞所遺臺灣北路右營守備二缺,俱系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于屬員內揀選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經署督臣盧焯轉行遵照在案。該臣看得: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李貴已經推補廣州將軍標右營游擊,又臺灣北路右營守備袁鉞已經推補山西山陰路應州城守備,所遺各員缺,俱系調補之缺,準到部咨,應令該督、提揀選具題調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云霄營游擊范榮,歷練營務,辦事勤慎,于雍正十年進剿兇番,著有勞績,堪以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軍游擊。又查有漳浦營守備周宏祚,人材壯健,辦事勤敏,堪以調補臺灣北路右營守備。均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洵有裨益。查游擊范榮、守備周宏祚,俱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署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年二月初四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下缺)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頁。
一二五、兵部題本
總理事務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一等子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都司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二年三月十二日,準兵部咨為報明事,職方清吏司案呈,據中兵馬司呈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升任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吳君卿,身染痰火,服藥無效,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夜身故,理合轉報等因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先經本部于預行保舉案內,掣補福建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行令送部引見,恭候欽定等因具題,奉旨俟引見之日,再降諭旨,欽遵在案。該員于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部投文。今既經身故,其所遺淡水營都司系調補之缺,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題之缺,行文該督、提揀選調補題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該臣看得: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于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經臣給咨送部引見。茲因該員身故,接準部咨,令臣等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員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敘功案內,準到部復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經臣具疏題報在案,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員缺,于海疆營伍有裨。其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駐札仙游縣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地方甚屬緊要。今臣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陜西人,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圣恩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守備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引見。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署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四月十八日題,五月二十七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八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送部。茲該員身故,接準部咨,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案內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題報在案。相應仰懇,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海疆營伍有裨。又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甚屬緊要。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系應行題調之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近經該督題報,該員臺灣二年俸滿,臣部于乾隆二年三月照例升以守備,管貴州安順營都司事,于四月十二日題,本月十八日奉旨:黃龍等依擬用,欽此,欽遵業(yè)經兼銜給札,令其赴任等因在案。是該員已經補授都司,應將該督所請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之處,毋庸議,仍令該督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至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系署守備管事,題補游擊,越缺一等、越銜三等,與例不符。但該督既稱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益加勉力,人地相宜,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等語,應令該督給咨該員赴部,可否準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之處,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六月初八日,總理事務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一等子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署理刑部左侍郎事務加一級臣孫國璽、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員外郎加四級紀錄四次臣張體中、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世襲三等男兼額外員外郎加一級臣梁弘勛、協(xié)辦司事堂主事加二級臣穆和琳、主事臣李掄元、主事熊學鵬、協(xié)辦司事武選司主事加一級臣劉弘緒、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加一級臣俞世治。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七○二頁。
一二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都司守備事:乾隆二年七月十八日,準兵部咨為請補都司游擊事,職方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本部題前事等因,于乾隆二年六月初八日題,本月初十月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黏單行文該督可也,合咨欽遵施行。計黏單一紙,內開:議得福督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吳君卿,預行保舉案內,掣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送部,茲該員身故,接準部咨,將淡水營都司、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各缺揀選調補題補等因。臣查有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人材壯健,辦事實心,于北路征番案內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且歷俸二年已滿,題報在案,相應仰懇俯準,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海疆營伍有裨。又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員缺,所轄汛地,每多私梟出沒,甚屬緊要。選有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堪以升補。查該員系署守備銜擬補游擊,雖與例未符,但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準其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自必益加勉力,洵為人地相宜。再陳元美、吳成玉俟部覆到日,照例先后給咨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系應行題調之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近經該督題報該員臺灣二年俸滿,臣部于乾隆二年三月內照例升以守備,管貴州安順營都司事,于四月十二日題,本月十八月奉旨:黃龍等依擬用,欽此,欽遵業(yè)經兼銜給札令其赴任等因在案。是該員已經補授都司,應將該督所請以陳元美升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之處毋庸議,仍令該督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至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陸路提標后營守備吳成玉系署守備管事,題補游擊,越缺一等、越銜三等,與例不符。但該督既稱該員辦事歷練勤慎,人材出眾,弓馬去得,倘蒙升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該員益加勉力,人地相宜,部覆到日,照例給咨送部等語。應令該督給咨該員赴部,可否準補興化協(xié)右營游擊之處,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等因到臣。
準此,隨即移行欽遵外,該臣看得: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員缺,先經臣會疏具題,請以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升補,準到部覆,陳元美已經補授貴州安順營都司,應將淡水營都司員缺另行揀選題補調補等因。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州城守右軍都司李馧,整頓有方,辦事勤謹,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之調補臺灣南路淡水營都司,于海疆營伍有裨。倘蒙俞允,其李馧所遺員缺,查有漳州鎮(zhèn)標中營守備劉源泗熟練營務,辦事甚為小心,于北路征番敘功案內,準到部復議敘功加一等,授為守備。又經臣于預行保舉案內具題,復準部覆在案。若以之升補福州城守右軍都司,洵為人地相宜。再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陳元美,已經推升貴州安順營都司,所遺員缺,亦系應行題調之缺。臣查有連江營守備黃升,人材壯健,弓馬可觀,于南路敘功案內,部議功加一等,授為守備。該員熟悉臺灣風土情形,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查都司李馧、守備黃升均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守備劉源泗照例行調,給咨送部引見。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署理陸路提督印務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八月初八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二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三頁。
一二七、臺灣總兵馬驥揭帖
鎮(zhèn)守福建臺灣等處掛印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仍帶紀錄一次在任守制駐札臺灣府職馬驥謹揭為遵例自陳、仰祈睿鑒罷黜、以肅軍政事:乾隆二年四月十二日,蒙兵部札付為題明考選軍政事內開:查雍正十年十月起,至乾隆二年十月,五年已滿,所有內外各省武職官員例應軍政,除提督,總兵官仍照例具疏自陳等因到臣。竊臣年五十二歲,陜西寧夏府寧朔縣人。由行伍于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內拔補延綏鎮(zhèn)標中營把總。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圣祖仁皇帝萬壽,恩詔加一級。五十六年三月內拔補延綏鎮(zhèn)標中營千總。五十九年七月內為欽奉上諭事,千總新例三年俸滿。六十年八月內,川陜督臣年保咨赴部。六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在暢春苑引見,蒙圣祖仁皇帝閱看射箭,揀選交與巡捕營食俸當差。五月內,奉旨著兵部會同八旗都統(tǒng)統(tǒng)領挑選弓馬漢仗當差行走好者,分發(fā)各省,以守備補用;七月內,在長安門外公同挑選,分發(fā)山東食俸當差行走,以守備補用。雍正元年五月內,兵部發(fā)給輪補山東滿家硐守備札付,于六月內到營任事。因添設兗州鎮(zhèn)案內守備員缺奉裁,赴部另補。雍正二年七月內,兵部推補福建延平城守左營中軍守備員缺,八月二十二日引見,奉旨馬驥依擬用,兵部給札,遵于十一月內到營任事。雍正五年五月內,閩浙督臣高以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范志遠擬正,以臣擬陪,題請欽點一員補授督標右營游擊員缺。九月內,給咨赴部引見。本月內,福建撫臣常又將臣題補撫標中軍游擊員缺,聲明已于本年軍政案內卓異具題在案。雍正六年正月內,兵部將各省卓異官員帶領引見,奉旨馬驥著補授福建撫標中軍游擊,準其卓異,賞賜蟒袍。二月內,兵部給札,遵于三月內到營任事。雍正八年六月內為武臣薦舉等事,福建督臣高、撫臣劉會疏薦舉。八月內,奉旨蕭生岱、江化龍、馬驥俱準薦舉注冊,欽遵在案。雍正九年二月內為欽奉上諭事,福建督臣劉、署陸路提臣張起云會疏具題,委署同安營參將印務,隨于三月內到營署事。雍正十年三月內,福建撫臣趙具題補授本標中軍改設參將員缺,給咨送部。本年五月十八日,在圓明園引見,奉旨馬驥著照該撫所請補授,兵部給札,遵于本年六月內到營任事。十二月內,督撫臣牌行知照,準兵部咨開,雍正十年十月初四日奉旨:馬驥補授福建延平城守副將欽此;遵于本年十二月內到營任事。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內,為敬陳臺灣善后事宜等事,福建督臣郝、福州將軍署陸路提臣阿會疏具題,調補臺灣北路改設副將員缺,遵于十二年二月內到臺灣北路任事。本年八月內為為請旨事,福建督臣郝行準兵部咨開,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奉旨:馬驥補授福建建寧總兵官,其臺灣北路副將等缺著總督郝玉麟揀選遞行題補,欽此。本月內又為欽奉上諭事,福建督臣郝行準部咨,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內閣奉上諭:據郝玉麟奏稱,建寧新設總兵甚關緊要,副將李蔭樾精明干強,辦理營伍諸事甚屬妥協(xié),請以補授建寧總兵等語;建寧總兵前已降旨將馬驥補授,其副將李蔭樾亦經降旨補授南昌總兵,今郝玉麟既稱建寧地方甚屬緊要,著照所請將李蔭樾調補建寧總兵官,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官;其南昌總兵員缺,候朕另降諭旨。欽此。本年九月內兵部頒給福建海壇總兵官札付,遵即承領,于十月內到壇任事。雍正十三年五月內為欽奉上諭事,蒙兵部札付內開: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六日奉旨:蘇明良著署理福建陸路提督印務,其臺灣總兵員缺著海壇總兵馬驥調補,海壇總兵印務著郝玉麟、阿爾賽奏聞委署;蘇明良現(xiàn)在臺灣有經手未完之事,俟事竣后再回內地赴提督之任;阿爾賽俟蘇明良到后,仍回將軍之任。欽此。本年七月內兵部頒給署都督僉事管福建臺灣總兵官事札付。又于本年八月十八日奉到世宗憲皇帝朱批:奏折并御賜帶翎緯帽一頂、果子一匣到壇,遵即謝恩祗受訖。緣海壇總兵印務,督臣已委閩安協(xié)副將蔡勇接署,臣隨于本月十九日交印卸事,由省抵廈候風渡海,于本年十一月初六日到臺灣,十五日接印任事。十二月十九日,忽聞母訃,即循例具報丁憂。十二月三十日,督臣郝雙羽照會,以臺灣為海外要區(qū),未便遽行離任,應俟具疏題明,飭令在臺候旨。乾隆元年五月內,督臣郝照會,準兵部咨開,乾隆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奉旨:臺灣地方緊要,與內地不同,一時不得人地相宜之大員,馬驥著照該督所請,在任守制,欽遵在案。伏念臣西郵武夫,至愚極陋,由千把而總兵,迭受圣朝之異數(shù),寸長莫效,對影自慚,復蒙世宗憲皇帝殊恩,將臣簡調臺灣,思臺灣為海外重地,非臣粗鄙之才所能勝任,理合遵例自陳,伏乞我皇上特賜罷斥,另選賢能,庶軍政之大典肅清,而海疆得以永固矣。緣系自陳事理,字多逾格,合并聲明。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乾隆二年八月十八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一~八○二頁。
一二八、兵部題本
議政大臣兵部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等謹題為題補官員事:兵科抄出福建水師提督王郡題前事內開:竊照臣標左營中軍守備施必功,已經掣升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所遺員缺,現(xiàn)蒙兵部札付,應令該督、提照例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補授等因。蒙此,查臣標備員有差遣應援通省責任,必須辦事勤謹、熟練水務之人,方堪任使。隨選得臺灣水師協(xié)標中營右哨千總吳德,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F(xiàn)于題參事案內,經督臣郝玉麟會疏保舉在案。請即以該弁升補臣標左營中軍守備,俾臣得收臂指之用,于海疆不無裨猛。除取造該弁履歷,著令赴廈,給文送部引見外,再查該弁調補臺灣千總任內,因接緝諸羅縣船戶洪天福等被盜一案,限滿無獲,現(xiàn)奉部議罰俸一年。又福建巡撫印務系督臣署理,所有巡撫衙門毋庸會疏,合并聲明。臣謹會同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總督事務臣郝玉麟合詞保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八月初一日題,九月初十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十一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福建水師提督王郡疏稱:臣標左營守備施必功,掣升員缺,必須辦事勤謹、熟練水務之人,方堪任使。選得臺灣水師協(xié)中營千總吳德,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現(xiàn)經督臣會疏保舉,請即以該弁升補臣標左營守備,俾臣得收臂指之用。除著令赴廈給文送部引見外,再查該弁任內因接緝船戶洪天福等被盜,現(xiàn)奉部議罰俸一年,合并聲明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水師提標左營守備,系水師應題之缺。臺灣水師協(xié)中營千總吳德任內,雖有盜案接緝,罰俸一年,但定例內盜案罰俸,免其停升等語。且先經該督郝玉麟將該員預行保舉,臣部議覆題準在案。今題補守備,與例相符。該提督既稱該弁水務慣諳,辦事勤慎,人材強壯,弓馬可觀,請補臣標左營守備,得收臂指之用,給文送部等語,應如所請,千總吳德準其補授水師提標左營守備。俟該弁到部,帶領引見后,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赴任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議政大臣兵部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溫天詔、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協(xié)辦司事堂主事加二級臣穆和琳、主事臣李掄元、主事加二級臣吳云從、額外主事加一級臣李清載。
旨:吳德依議補授,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四頁。
一二九、兵部題本
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岳廷瑞,經臣會疏題請升補臺灣城守營參將,準到部覆,給札在案。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漳浦營游擊董文宗,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于雍正十二年經前署督臣阿爾賽會疏具題,預行保舉,準到部覆注冊在案。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無庸給咨送部引見。除照例飭取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題,乾隆三年二月初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初九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岳廷瑞升補遺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漳浦營游擊董文宗,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仰懇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系應行調補之缺,游擊董文宗任內并無事故,對缺調補,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該員人材壯健,辦事勤慎,仰懇俯準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董文宗準其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該員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其所遺漳浦營游擊員缺,系部推之缺。臣部照例歸入月分推補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年二月三十日,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署理刑部左侍郎事務臣孫國璽、議政大臣右侍郎加三級臣二格、右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加一級軍功紀錄一次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加三級紀錄八次臣輝色、郎中加三級紀錄四次臣溫天詔、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加二級臣富起、員外郎加二級臣運泰、額外員外郎臣白寧、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主事加一級臣趙振紱、主事加二級臣吳云從、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加一級臣興海、額外主事加一級臣許師夔、額外主事加一級臣俞世治、七品小京官辦理司事臣方國寶。
夾片:董文宗,浙江人,年四十六歲,由行伍拔補千把總。雍正七年五月內,原署浙江總督性桂遵旨揀選赴閩,候補守備。本年十一月內,原任福建總督高其倬題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守備。八年七月內,原任福建總督高其倬題補漳浦營游擊。今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以該員人材壯健,辦事勤慎,調補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
旨:董文宗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六~七○七頁。
一三○、給臺灣水師副將敕
敕福建臺灣水師副將:茲命爾統(tǒng)領經制官兵,駐札安平鎮(zhèn)。該管汛地及所屬中、左、右三營游、守、千、把等官,察照定例管轄。爾須操練兵馬,振揚威武,申明紀律,撫恤士卒,嚴明斥堠,防遏奸宄,修浚城池,繕治器械。額內兵丁,須選補精強,毋容積猾老弱糜餉。本折兵餉,聽該管衙門支給。所部官丁,必須嚴加鈐束,秋毫無犯,使兵民相安。地方如有土寇竊發(fā),即行撲剿,勿致蔓延。如遇寇警,身先士卒,戮力剿除,不得延誤。倘賊情重大,即申報臺灣總兵官、水師提督、福建巡撫、福建總督發(fā)兵合剿,毋使滋蔓。鄰壤有警,星馳赴援,不得自分彼此,失誤機宜。爾仍聽福建總督、福建巡撫、水師提督、臺灣總兵官節(jié)制。一應錢糧、詞訟、民事,皆系有司職掌,不許干預。爾受茲委任,當竭忠奮勇,殲寇固圉,斯稱厥職。如貪黷乖張,畏縮玩寇,地方土賊不能撲剿,復隱蔽不報,國憲具存,必罪不宥。故敕。
乾隆三年四月初十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頁。
一三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呈報服闋日期事:據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稱:竊照本職緣親母納氏寄居福省,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病故。本職于十二月十九日在任聞訃,循例呈報丁憂,承準本督院具疏題明在任守制遵照在案。茲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聞訃之日起,至乾隆三年三月十九日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闋,理合循例呈報,伏候察照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緣親母納氏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病故。該鎮(zhèn)于十二月十九日在任聞訃,呈報丁憂,經臣具疏題明在任守制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報,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聞訃之日起,至乾隆三年三月十九日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闋等由前來,相應題報。臣謹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三頁。
一三二、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報明事:據臣標中軍副將侯元勛詳,據新調臺灣鎮(zhèn)標右營守備邵啟斌家人王伯獻報稱:竊獻家主邵啟斌,在省領札赴任,緣于本年四月內得患感傷風寒病證,延醫(yī)調治不痊,于乾隆三年五月初一日巳時在寓身故,理合報明等情。卑職隨即飭令中營把總康信前往驗看,并取具該備原領札付及醫(yī)生各結見在,理合一并繳報等由到臣。據此,該臣看得:新調臺灣鎮(zhèn)標右營守備邵啟斌,在省領札赴任,緣患風寒病證,延醫(yī)調治不痊,于乾隆三年五月初一日巳時在寓身故。據臣標中軍副將侯元勛詳報,并繳醫(yī)生各結及原領札付前來,除結存案、札付另咨送部、所遺員缺另疏具題調補外,所有守備病故緣由,相應題報。臣謹具題,伏乞皇上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乾隆三年五月十七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兵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七頁。
一三三、兵部題本
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守備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歐平,已準部文推升浙江處州鎮(zhèn)標中營游擊,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年力精壯,辦事實心,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張祿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張祿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題,五月二十二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三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營守備歐平推升,遺缺應行調補。選有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年力精壯,辦事實心,懇以張祿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無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系陸路調補之缺,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該員年力精壯,辦事實心,懇以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張祿準其調補臺灣南路營守備。系對缺調補,無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六月十四日,少保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三級臣鄂爾泰、議政大臣尚書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管理內務府戶部三庫事務御前大臣果毅公加二級紀錄二次臣訥親、尚書加三級臣甘汝來、議政大臣左侍郎加四級臣宗室普泰、經筵講官右侍郎仍兼署工部理藩院侍郎事務固山額駙食一品俸加四級臣班第、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郎中臣曹元仁、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李掄元、額外員外郎臣白寧、主事臣吳云從、試用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興海、額外主事臣俞世治、額外主事臣李清載。
夾片:張祿,直隸人,年三十七歲,由行伍拔補千把總。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內,經原署福建總督阿爾賽預行保舉,送部引見,奉旨準其注冊,欽此。本年七月內,掣補福建撫標右營守備。乾隆二年四月內,經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題調福建陸路提標左營守備。今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事務郝玉麟,以年力精壯,辦事實心,調補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
旨:張祿依議調補。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九頁。
一三四、福建福寧等處總兵章隆揭帖
鎮(zhèn)守福建福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駐札福寧府職章隆謹揭為恭報微臣交印卸事起行日期事: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三日,蒙兵部札開:為遵旨酌調總兵等事,內閣抄出福督郝玉麟奏臺灣班兵藉王長壽人命生事不法一案,奉朱批:臺灣總兵員缺,可將內地妥協(xié)之員酌量相當者互相調補,欽此。臣隨于內地總兵內細加斟酌。查有福寧鎮(zhèn)總兵章隆才情強干,辦事小心,約束兵丁亦嚴。且該員從前曾任澎湖副將,又經征臺,頗為熟悉風土。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總兵,洵為人地相宜。如蒙天恩準其調補,其所遺福寧鎮(zhèn)總兵員缺,請即將馬驥調補,亦屬人地相當。緣奉朱批,理合遵旨酌調,恭請圣訓。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欽遵札行到臣。
蒙此,臣隨具疏恭謝天恩外,今福寧鎮(zhèn)總兵官印務,經福浙總督臣郝玉麟檄委興化副將黃正中前來護理,于本年七月初六日到福寧府地方。臣于本月初八日將欽頒康字三千七百九十七號鎮(zhèn)守福建福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關防一顆、王命旗牌五面桿、副圣訓一道、謄黃上諭四道、欽賜朋黨論滿漢書二本、扇面連四紙裱的一張、圣諭廣訓一本、上諭清漢書共一十一本、欽賜柏梁體詩墨刻一道、欽賜人臣儆心錄清漢書二本、上諭一本、欽頒律例一部、欽定書經、詩經、春秋傳說各一部、性理精義一部、上諭一部、上諭二部、摘駁呂留良四書講義二部、欽頒大清會典全部暨兵部頒給存留未填用火牌三張、并生息銀兩儲倉榖石各數(shù)目同文卷等項,專差臣標中軍游擊孫吳赍交護理福寧總兵官印務副將黃正中接護外,臣即于七月初八日束裝起行,前赴臺灣新任。謹將微臣交印卸事起行日期,理合具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等因。除具題外,為此具揭,須至揭帖者。右具揭帖。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四四頁。
一三五、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武職俸滿、恭懇圣恩事: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奉前總督劉部院牌:雍正九年正月初二日,準兵部咨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大學士會同本部議覆福建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澎武職,向系照文職三年之例扣算報滿升用,歷經遵行在案。緣此三年報滿升用,必候督臣察核,咨部具題注冊,行知候升,交代渡海,每每延至四年、五年不等。尚有俸滿之后,挨升未到,罣誤不獲錄用者有之。臣思鎮(zhèn)協(xié)各員,每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仰報難盡。應遵舊例,三年報滿,伏候皇上酌調。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三年之期,延至四年、五年,臺灣無般眷之例,已有內顧之憂,且參將以下無丁憂之例,又因邊海不敢告假,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伏查文職為遵旨議覆事,奉文以一年為期,半年協(xié)辦,前后二年,可回內地補用。臣冒昧不揣,恭懇圣恩,應否各武職,準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三年報滿。臣智識卑淺,是否有當,理合密折,恭懇皇上睿鑒施行等因,具奏前來。
查定例內:臺灣澎湖武職官員,三年俸滿,該督、提等具題到日,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今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灣鎮(zhèn)協(xié)各員,應遵照舊例三年俸滿,候旨酌調。其參將、游擊、守備三年報滿,必候督臣察核具題,咨部注冊,行知候升。及至交代渡海,延至四年、五年不等。臺灣邊海,既無般眷告假之例,而參將以下又不準丁憂,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應否準以二年俸滿?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例三年報滿等語。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至于鎮(zhèn)協(xié)千把各員,應仍照舊例三年報滿可也等因。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交奏事郎中張文斌轉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隨經移行遵照在案。
茲為前事,奉本督院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詳,據南路營參將雷澤遠詳稱:竊照卑職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到營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生息銀兩等項,俱各清楚,并無停升降罰等案違礙,理合備造履歷清冊,同守備、千把總印甘各結,一并繳報,懇乞轉詳具題,感沐不朽等情到本職。據此,覆查無異,合就轉請,伏乞察核具題,俾得一例升轉等由。奉批:仰布政司會同按察司確查詳報,繳,冊結并發(fā)。奉此,又奉巡撫盧都察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各到司。
奉此,該本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查得:奉準部文,臺澎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核題注冊,候缺升調等因,遵奉在案。茲奉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詳報:南路營參將雷澤遠,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造具履歷冊結詳請。奉批,會同確查詳報等因。兩本司查參將雷澤遠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合就會詳,伏候察核具題,俾得循例升轉可也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文臺澎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馬驥呈報:南路營參將雷澤遠,于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三年七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照例造具冊結詳送等情。經臣批據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士任會同按察司接察使覺羅倫達禮查明,參將雷澤遠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詳請具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將冊結存案外,相應題明,聽候部議升轉。臣謹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三年八月二十四日,閩浙總督銜專管福建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四十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七一一頁
一三六、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謹題為武職俸滿、恭懇圣恩事: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呈詳:案奉前總督劉部院牌,雍正九年正月初二日,準兵部咨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大學士會同本部議覆福建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澎武職,向系照文職三年之例扣算,報滿升用,歷經遵行在案。緣此三年報滿升用,必候督臣察核,咨部具題注冊,行知候升,交代渡海,每每延至四年、五年不等,尚有俸滿之后挨升未到,罣誤不獲錄用者有之。臣思鎮(zhèn)協(xié)各員,每蒙皇上特用,受恩深重,仰報難盡。應遵照舊例三年報滿,伏候皇上酌調。所有參將、游擊、守備等職,以三年之期延至四年、五年,臺灣無般眷之例,已有內顧之憂,且參將以下無丁憂之例,又因邊海不敢告假,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伏查文職為遵旨議覆事,奉文以一年為期,半年協(xié)辦,前后二年,可回內地補用。臣冒昧不揣,恭懇圣恩,應否各武職準以二年俸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三年報滿。臣智識卑淺,是否有當,理合密折恭懇皇上睿鑒施行等因,具奏前來。查定例內:臺灣澎湖武職官員,三年俸滿,該督、提等具題到日,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今臺灣總兵王郡奏稱:臺灣鎮(zhèn)協(xié)各員,應遵照舊例三年俸滿,候旨酌調。其參將、游擊、守備三年報滿,必候督臣察核具題,咨部注冊,行知候升,及至交代渡海,延至四年、五年不等。臺灣邊海,既無般眷告假之例,而參將以下又不準丁憂,種種情事,似恐分馳意念,不得悉心辦事之人。應否準以二年俸滿?其千把微員,不時差使內地,順便顧家,應照舊例三年報滿等語。應如所請,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至于鎮(zhèn)協(xié)千把各員,應仍照舊例三年報滿可也等因。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交奏事郎中張文斌轉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咨院行司。奉此,隨經移行遵照在案。
茲為前事,奉本督院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詳,據臺灣水師副將王清詳,據中營游擊施大英詳,據中軍守備陳廉詳稱:竊照卑職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已滿二年,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降罰停升及承緝、接緝逃盜等案違礙,理合照例備造出身履歷清冊,同千把總甘結,一并呈繳,懇乞轉詳具題。再卑職于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在任,聞報親母楊氏于二年七月初三日在銅山營家中病故,即以本日聞訃,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合并聲明等情到本職。據此,覆查無異,合就轉請,伏乞俯賜察核具題,俾得一例升轉等緣由。奉批:仰布政司會同按察司確查詳報,繳,履歷冊結并發(fā)。奉此,又奉福建巡撫王署院牌,準咨行同前因到司。
奉此,該本司署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會查得:奉準部文,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核題,候缺升調等因,遵奉在案。茲奉批: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詳報:臺灣水師中營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并聲明該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報,親母楊氏于二年七月初三日在銅山營家中病故,即以本日聞訃丁母憂起,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造具履歷冊結,詳請。奉批:會同確查詳報等因。兩本司查守備陳廉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承緝接緝停升等案違礙。再查該備自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訃丁母憂,應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計二十七個月服滿。緣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合就聲明會詳,伏候察核具題等由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案準部文,臺灣參將、游擊、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轉行遵照在案。茲據臺灣鎮(zhèn)總兵官章隆呈報:臺灣水師中營守備陳廉,于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照例造具冊結詳送等情。經臣批據署福建布政司布政使喬學尹會同按察司按察使覺羅倫達禮查明守備陳廉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船只、軍火、甲械、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承緝接緝停升等案違礙;并聲明該守備陳廉自乾隆二年七月初六日聞訃丁母憂,不計閏扣至乾隆四年十月初六日,共二十七個月服滿。緣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詳請具題等由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將冊結存案外,相應具題,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臣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八月初八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駐札福州府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二~七一三頁。
一三七、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調守備事:兵科抄出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三月分出有江南寧國營參將中軍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升補等因,于乾隆四年四月十四日題,本月十六日奉旨:趙興祖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王錫耀所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已經升補江南寧國營守備,所遺員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臣隨于閩省內地各營守備內詳加揀選。查有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洵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張盛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除照例取具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題,七月二十九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三十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疏稱: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王錫耀升補遺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調補等因。臣查有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人地相宜,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系應調補之缺,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該督既稱張盛人材壯健,歷練營務,辦事小心,俯準以張盛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人地相宜,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漳州鎮(zhèn)標左營守備張盛,準其調補臺灣北路左營守備。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八月十九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五級紀錄四十五次臣鄂善、尚書加三級紀錄九次臣楊超曾、議政大臣左侍郎加二級臣宗室普泰、左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右侍郎加五級紀錄六次臣雅爾圖、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李掄元、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興海、題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張肇殷、額外主事臣楊大琛。
旨:張盛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四頁。
一三八、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副將事:竊照福建臺灣北路副將雷澤遠,已經奉旨補授福建福寧鎮(zhèn)總兵官,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州城守副將江化龍,歷練營務,辦事小心勤慎,在閩年久,熟悉臺地風土情形,堪以調補臺灣北路副將。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福州城守副將員缺,系應行題補之缺。查有奉旨命往福建以副將補用之楊永,堪以補授,均屬人地相宜,于營伍有裨。再查楊永于前護福寧鎮(zhèn)任內,因霞浦縣民吳泰生被盜一案,業(yè)將統(tǒng)轄職名報參,見候部覆。又江化龍見于輪流引見案內,給咨送部引見。楊永引見未過三年,毋庸送部。除照例取具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五頁。
一三九、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副將事:竊照福建澎湖水師副將李惟揚患病,呈請休致,業(yè)經另疏具題外,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于閩省內地各員內逐加遴選,有閩安水師副將高得志,才具優(yōu)良,老成練達,熟悉水師,堪以調補澎湖水師副將。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閩安協(xié)副將員缺,查有澎湖水師俸滿副將顧元亮,經臣于副參輪流引見案內,給咨送部引見,奉旨:顧元亮著記名仍發(fā)回本省候補,欽此。該員老成謹飭,辦事實心,堪以補授閩安水師副將。均屬人地相宜,于海疆有裨。再查高得志先于輪流引見案內,經臣給咨送部在案。顧元亮系原品補用,毋庸送部引見。除照例飭取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八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五頁。
一四○、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參將事:兵科抄出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六月初四日,準兵部咨為兼銜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將已準題補福建臺灣北路副將雷澤遠等帶領引見,奉旨:黃正位、雷澤遠、楊鶴俱著赴新任,雷澤遠著記名,欽此。除雷澤遠記名之處注冊外,查雷澤遠系守備管臺灣南路營參將事任內有紀錄一次,今補授副將,應照例仍兼以守備管福建臺灣北路營副將事,帶紀錄一次,給與札付限票,令其赴任。至所遺南路營參將,系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雷澤遠已經升補北路副將,所遺員缺系調補之缺,準到部咨,令臣等揀選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于海疆營伍有裨。倘蒙圣恩俞允,其董文宗所遺員缺,查有福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先經委署同安營參將事務,辦理甚為妥洽,今請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洵為人地相宜。再查董文宗系對品調補,亢永端于乾隆四年三月初九日甫經引見,均毋庸送部。又亢永端經福州將軍臣隆升等于補行軍政案內具題,奉旨準卓異注冊,欽此,欽遵在案,合并陳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州將軍臣隆升、左翼副都統(tǒng)臣陳世璠、右翼副都統(tǒng)臣藺照、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四年七月十三日題,九月初二日奉旨:該部議奏。這本及貼黃內協(xié)字訛寫洽字,不合,著飭行,欽此。欽遵于本月初三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升任閩浙總督郝玉麟疏稱:臺灣南路營參將雷澤遠升補北路營副將,遺缺準部咨,令揀選調補。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仰懇俯準,以董文宗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于海疆營伍有裨。其董文宗所遺員缺,查有福州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先經委署同安營參將,甚為妥洽,今請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人地相宜。再董文宗系對品調補,亢永端于乾隆四年三月初九日甫經引見,均毋庸送部。又亢永端經將軍臣隆升等于補行軍政案內具題,奉旨準卓異注冊,欽遵在案,合并陳明等因具題。奉旨:該部議奏。這本及貼黃內協(xié)字訛寫洽字,不合,著飭行,欽此。除遵旨飭行該督欽遵外,查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系應行調補之缺,泉州城守營參將董文宗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參將,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董文宗辦事勤慎,歷練營務,熟悉臺地風土情形,懇準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所請,參將董文宗準其調補臺灣南路營參將。系對缺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至董文宗所遺泉州城守營參將,系陸路應題之缺。將軍標右營游擊亢永端,系都司僉書管事,題補參將,越銜二等,于軍政案內奉旨,準卓異注冊,該員仍系小銜游擊,例應升銜調補游擊之員,題補參將,與例不符。今該督既稱亢永端才守兼優(yōu),馭兵有術,以之升補泉州城守營參將,人地相宜,該員系本年三月內引見,毋庸送部等語,但該員系越銜題補,應令該督給咨赴部,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十月初一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五級紀錄四十五次臣鄂善、尚書加三級紀錄九次臣楊超曾、左侍郎加二級臣吳應棻、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溫天詔、員外郎臣運泰、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額外主事臣張肇殷。
旨:董文宗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六~七一七頁。
一四一、閩浙總督郝玉麟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六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謹題為請補游擊事:竊照福建臺灣水師中營游擊王作興,據報于乾隆四年十月初九日病故,經臣另疏題報外,所遺員缺,系應行調補之缺。臣與水師提臣王郡詳加揀選,查有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施必功歷練營務,熟悉水師,堪以調補臺灣水師中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所遺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員缺亦系應行題補之缺。查有降調留閩委用之原烽火門參將劉使,為人樸實,水務甚屬諳練,堪以補授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于海疆營伍有裨。再查施必功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劉使系降調題準留閩委用之員,應否送部引見,聽候部議。除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四年十一月初四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加七級紀錄三十六次功加一等今升吏部尚書臣郝玉麟。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九頁。
一四二、閩浙總督德沛題本
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紀錄四次鎮(zhèn)國將軍駐札福州府宗室臣德沛謹題為請調游擊事: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兼銜事,職方清吏司案呈,本部將九月分推升參將李國勛等開列職名,并將仍留原任福建澎湖水師應升游擊張吉一員、福建臺灣水師應升守備沈廷耀一員,均照例加銜一等注冊,行文該督、提于內地應升之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福建閩安水師應升都司姚德、福建水師提標應升都司蔡忠,均照例加銜一等,仍留原任。行文該督、提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等因,于乾隆四年十月十三日題,本月十五日奉旨:李國勛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除參將李國勛等已于推升本內兼銜給札外,查張吉系署守備管游擊事,任內有恩詔加一級,今二年俸滿,例應即升,應加銜一等,兼以守備管游擊事,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沈廷耀系署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軍功加一級,恩詔加一級,今二年俸滿,例應即升,應加銜一等,兼以守備管守備事,仍帶軍功加一級,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應行文該督、提以內地應升缺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姚德系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恩詔加一級,系大銜守備推升都司升銜留任,應仍兼以守備管都司僉書事,留福建閩安水師副將右營游擊中軍守備任,所有恩詔加一級改為紀錄一次。蔡忠系守備管守備事,任內有紀錄一次,隨帶軍功紀錄二次,系大銜守備推升都司升銜留任,應仍兼以守備管都司僉書事,留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參將中軍守備任,帶紀錄一次,隨帶軍功紀錄二次,均換給札付,行文該督、提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可也。合咨欽遵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除臺灣水師右營守備員缺先經前督臣郝玉麟具題,請以海壇鎮(zhèn)標左營守傭陳士祥調補,準到部覆在案。至閩安水師右營守備姚德、水師提標中營守備蔡忠,應俟有缺出,另行具題請補外,該臣看得:福建澎湖水師右營游擊張吉,先因俸滿,業(yè)經前督臣郝玉麟具疏題報,準到部咨,應加銜一等,行文該督、提以內地應升缺出,與該員人地相宜者,酌量題調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海壇鎮(zhèn)標左營游擊林如錦,辦事勤慎,熟悉水師,相應仰懇皇上天恩,以之調補澎湖水師右營游擊。至林如錦所遺海壇鎮(zhèn)標左營游擊員缺,請即以張吉調補。均屬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有裨。林如錦系對品調補,張吉系原品補用,俱毋庸送部引見。再查林如錦等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臣等未敢擅便,為此具本謹題請旨。乾隆五年二月初八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紀錄四次鎮(zhèn)國將軍駐札福州府宗室臣德沛。
旨: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一九~七二○頁
一四三、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請補游擊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宗室德沛題前事內開: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四年九月分出有貴州撫標右營游擊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升補。又江西建昌營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守備葉開國升補等因。于乾隆四年十月十三日題,本月十五日奉旨:李國勛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范榮所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葉開國所遺左營守備各員缺,俱系應行調補之缺,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準此,除臺灣鎮(zhèn)標左營守備員缺經前督臣郝玉麟會疏具題,請以陸路提標后營守備王升調補,現(xiàn)候部覆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已經升補貴州撫標右營游擊,所遺員缺,準到部咨,行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洵為人地相宜。至許方度所遺員缺,亦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章琳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員缺,查有前經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因親老仍留閩省俟有相當缺出題補之候補都司周宏祚,堪以補授,于地方營伍,均有裨益。游擊許方度系對品調補,都司章琳引見未滿三年,周宏祚系原品補用,均毋庸送部引見。再查游擊許方度于福安縣民王曉生被盜一案罰俸一年,其章琳、周宏祚并無參罰,合并聲明。除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五年二月初八日題,三月十五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十六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疏稱: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范榮升補遺缺,準部覆揀選合例人員題調。臣查有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至許方度所遺員缺,查有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倘蒙圣恩俞允,其章琳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員缺,查有前經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因親老留閩題補之候補都司周宏祚,堪以補授,于地方營伍均有裨益。許方度系對品調補,章琳引見未滿三年,周宏祚系原品補用,均無庸送部。再許方度于王曉生被盜一案罰俸一年,其章琳、周宏祚并無參罰,合并聲明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許方度任內有盜案罰俸一年,已經議結,系無事故之員,調補游擊,與例相符。該督既稱許方度辦事勤慎,歷練營務,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人地相宜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游擊許方度準其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游擊。系對缺調補,毋庸送部。俟命下之日,臣部兼銜給札,令其任事。至許方度所遺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長福營右軍都司章琳任內并無事故,但系福建人題補本省游擊,與例不符。今該督既稱人材壯健,弓馬嫻熟,堪以補授福寧鎮(zhèn)標左營游擊等語,應令該督給咨章琳赴部,臣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如蒙準其補授,其所遺長福營右軍都司,亦系陸路應行題補之缺,候補都司周宏祚系福建臺灣北路右營俸滿守備,推升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經該督以該員母汪氏來閩就養(yǎng),家無次丁,請留閩省,俟有都司缺出補用,臣部議覆周宏祚準其照親老改補近地之例留閩補用,俟養(yǎng)親事畢后,仍俟陜西綏德城守營都司缺出補用在案。今補授都司,亦與例相符。應俟都司章琳引見,準其補授游擊后,再將都司周宏祚準其補授,兼銜給札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年四月十八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尚書暫行兼理刑部尚書事務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一級紀錄七十七次臣鄂善、經筵講官尚書署理吏部尚書事務加二級紀錄九次降五級臣楊超曾、御前侍衛(wèi)內務府總管右侍郎加二級臣阿里袞、右侍郎臣凌如煥、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兼參領臣三碩色、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劉弘緒、主事臣阿桂、主事臣吳云從、額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張肇殷。
旨:許方度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七二一頁。
一四四、兵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等謹題為調補守備事:兵科抄出閩浙總督宗室德沛題前事內開:乾隆五年九月十五日,準兵部咨為推升游擊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五年七月分將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推升浙江衢州城守營都司,于乾隆五年八月十七日題,本月二十日奉旨:依擬用,欽此。除黃升另行給與札付外,查黃升所遺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員缺,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準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已經推升浙江衢州城守營都司,所遺員缺,接準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臣即詳加揀選。查有浙閩楓嶺營守備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查安宛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又該員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除飭取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郡、陸路提督臣蘇明良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五日題,乾隆陸年正月二十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二十九日抄出到部。
該臣等議得:閩浙總督宗室德沛疏稱: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黃升推升員缺,準部咨令揀選題調。臣詳加揀選,查有浙閩楓嶺營守備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堪以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于海疆營伍有裨,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等因,具題前來。查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系陸路應行調補之缺,楓嶺營守備安宛任內并無事故,調補守備,與例相符。今該督既稱安宛年力壯盛,弓馬可觀,辦事諳練,調補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海疆營伍有裨等語,應如該督所請,守備安宛準其調補福建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系對品調補,毋庸送部引見。俟命下之日,臣部照例兼銜給札,令其任事。其所遺楓嶺營守備員缺,系部推之缺,照例歸入月分推補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六年二月十三日,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世襲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太子少保議政大臣兵部尚書兼管吏部尚書事務兼都統(tǒng)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加一級紀錄八十三次臣鄂善、經筵講官尚書教習庶吉士軍功加二級又加一級紀錄十三次軍功紀錄二次臣史貽直、左侍郎協(xié)辦步軍統(tǒng)領刑名事務紀錄五次臣舒赫德、左侍郎臣凌如煥、右侍郎臣鄂彌達、右侍郎紀錄一次臣王承堯、職方清吏司掌印郎中管理館所監(jiān)督事務臣輝色、郎中臣六格、郎中臣曹元仁、郎中臣徐琳、員外郎臣富起、員外郎臣運泰、員外郎臣阿敏爾圖、員外郎臣劉弘緒、額外員外郎臣衡位、主事臣吳云從、主事臣魏嵉、額外主事臣竇霖、額外主事臣楊大琛。
旨:安宛依議調補,余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八本七二二頁。
一四五、暫署閩浙總督策揭帖
署理鎮(zhèn)守福州等處將軍暫署閩浙總督印務鑲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鑾儀衛(wèi)鑾儀使紀錄二次策為請補游擊、都司、守備事:乾隆六年八月初三日,準兵部咨為推升參將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乾隆六年五月分本部出有山西平垣營游擊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石良臣推升;直隸天津城守營都司員缺,將福建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中軍守備葉景恩推升;湖南撫標右營守備員缺,將福建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張舜推升。乾隆六年六月十六日題,本月十八日奉旨:張廷柱等依擬用,余依議,欽此。查福建福寧鎮(zhèn)標中營守備系陸路題補之缺,應歸于預行保舉注冊人員內掣補外,其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員缺、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員缺,俱系陸路應行題調之缺,應令該督、提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石良臣已經推升山西平垣營游擊,又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張舜已經推升湖南撫標右營守備,所遺員缺,俱系陸路應行題調之缺,準到部咨,令臣等揀選合例人員具題調補等因。今臣詳加揀選,查有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林夢熊,歷練營務,辦事勤慎,堪以調補臺灣鎮(zhèn)標左營游擊。其林夢熊所遺員缺,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福州城守左軍都司廖國選,系漳州府詔安縣人,署參將銜,該員諳練營伍,弓馬嫻熟,堪以升補福寧鎮(zhèn)標中營游擊。至廖國選所遺員缺,亦系沿海應行題補之缺;查有奉世宗憲皇帝諭旨交與總督郝留標試用酌量題補之世職騎都尉黃世桓,系漳州府詔安縣人,該員年力精壯,弓馬可觀,且到標年久,歷經委署都司、守備各事務,俱能整頓有方,請即以之補授福州城守左軍都司,均屬銜缺相當。又查有云霄營守備馬英,技藝優(yōu)嫻,勤慎營務,請以之調補臺灣鎮(zhèn)標中營守備,洵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均有裨益。查游擊林夢熊、守備馬英均系對品調補,都司廖國選引見未滿三年,俱毋庸送部。其世職騎都尉黃世桓,現(xiàn)在給咨赴部引見,并照例取具各該員履歷另咨送部。再查游擊林夢熊于前長福營右軍都司任內,因閩縣貢生邱定元家被盜一案,照離任官例,于現(xiàn)任內罰俸一年,銷去紀錄一次,抵罰俸六個月,仍罰俸六個月。都司廖國選、守備馬英、世職黃世桓正署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王、陸路提督臣蘇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乾隆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錄自明清史料第八本七二三頁。
一四六、福建水師提督王揭帖
提督福建水師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駐札廈門王為遵例自陳、仰乞睿鑒事:乾隆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蒙兵部札付內開:為題明考選軍政事,查乾隆二年十月起至乾隆七年十月,五年已滿,所有內外各省武職官員例應軍政,提督總兵官仍照例具疏自陳等因到臣。蒙此,除前屆軍政,乾隆二年十月以前事跡,例應免開外,竊臣實年六十三歲,陜西干州人,于乾隆二年,因軍政自陳,本年十二月內蒙到部文,奉旨:王郡簡任提督,著照舊供職,該部院知道,欽此。乾隆三年正月內,又蒙到部文,為查明參奏事,緣臺灣北路新港加志閣二社頑番不法一案,部覆奉旨:依議,王郡著銷去加一級抵降一級,免其降級,欽此。又本年五月內,為據實參奏事,覆蒙部文,因臺灣北路登臺柳樹湳莊民被生番殺死一案,題覆奉旨:依議,王郡著銷去余功一次抵降一級,免其降級,欽此。本年十月內,為吁懇圣慈賞給覃恩封典事,蒙到部文,奉旨:著照王郡所請,賞給封典,欽此。隨經恭疏奏謝天恩。乾隆六年九月內,又蒙部文,為敬獻芻言等事,因盤驗專屬臣轄各協(xié)營,乾隆五年軍裝并無缺少,遵例保題一案,奉旨:該部知道。這本及貼黃內并字訛寫■〈彔,廾代水〉字不合,著飭行,欽此。俱各遵奉在案。伏思臣本庸愚,猥荷圣朝厚恩,畀以海疆重寄,自愧短材,恒懼覆餗。計自受任水師提督以來,迄今十載,并無寸長足錄,恩賜有加,愆尤日積。茲當軍政屆期,乃澄敘官方大典,臣焉敢不自揣量,仍圖竊祿,以誤封疆。謹遵例自陳,仰懇圣恩垂鑒。閩省水師,內連浙粵,外控臺澎,地方要重,不比尋常,非臣匪材所可久任,伏望皇上俯賜罷斥,另簡賢能,以資料理,俾大典聿昭而臣心得安矣。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除具奏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乾隆七年九月初九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五九頁。
一四七、閩浙總督那蘇圖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云騎尉加一級紀錄十五次駐札福州府臣那蘇圖謹題為請調守備事:乾隆七年八月初四日,準兵部咨為武職俸滿等事,職方清吏司案呈,兵科抄出據原署福督策楞疏稱: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于乾隆五年三月初八日領札任事起,計至乾隆七年二月初八日連閏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兵馬、錢糧、軍火、甲械、船只、炮位、藥彈等項俱各清楚,亦無地方失事、逃盜降罰停升等案違礙。今二年俸滿,例應題報等因。于乾隆七年五月初四日題,六月十五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查定例:臺灣武職三年俸滿,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等語。又雍正八年十一月內,本部議覆升任臺灣總兵王郡條奏,臺灣參、游、守備準其二年俸滿具報,令該督、撫察核具題注冊,行知候缺升調,及交代渡海,實合三年之數(shù)等因題覆在案。今該署督既稱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歷俸二年已滿,任內經手錢糧等項俱各清楚,亦無降罰等語。查此項人員,該督等具題到日,本部即行注冊,俟升用時始行題覆,應將守備鄭連俸滿之處照例注冊升用,仍知照閩浙總督可也,合咨查照施行等因到臣。
準此,隨經移行遵照外,該臣看得:福建臺灣水師左營守備鄭連先因二年俸滿,經前署督臣策楞具疏題報,準到部覆,照例注冊升用等因。臣查臺澎水師人員歷俸年滿,應行調回內地,所遺員缺,例應調補。今臣詳加揀選,查有水師提標右營守備李名魁,諳曉水務,辦事勤敏,堪以調補臺灣水師左營守備。其李名魁所遺水師提標右營守備員缺,請即以鄭連調補。均為人地相宜,于海疆營伍洵有裨益。查李名魁系對品調補,鄭連系原品補用,俱毋庸送部引見。再李名魁、鄭連各任內,并無參罰案件,合并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