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十八洋務十外洋通論四

皇朝經(jīng)世文三編 作者:清·陳忠倚


西法為公共之理說 薛福成 歐美兩洲諸國勃焉興起之機在學問曰新工商奮績而其絕大關鍵皆在近百年中至其所以橫絕寰宇而莫與抗者不過恃火輪舟車及電諸務實皆創(chuàng)行于六七十年之內(nèi)其它概可知矣今之議者或驚駭他人之強盛而推之過當或以堂堂中國何至效法西人意在擯絕而貶之過嚴殆皆所見之不廣也夫西人之商政兵法造船制器及農(nóng)漁收礦諸務實無不精而皆導其源于汽學光學電學化學以得御水御火御電之法斯殆造化之靈機無久而不泄之理特假西人之專門名家以闡之乃天地間公共之理非西人所得而私也中國綴學之士聰明才力豈遜西人特無如少年精力多縻于時文試帖小楷之中非若西洋億兆人之奮其智慧專攻有用之學遂能直造精微斯固無庸自諱亦何必自畫也上古之世制作萃于中華自神圣迭興造卦畫造市易迨耒耜造舟車造弧矢造網(wǎng)罟造衣裳造書契當鴻荒草昧而忽有此文明豈不較今日西人制作尤為神奇特人皆習慣而不察耳即如堯典之定四時周髀之傳算術西人星算之學未始不權輿于此其它有益國事民事者安知其非取法于中華也昔者宇宙尚無制作中國圣人仰觀俯察而西人漸效之今者西人踵中國圣人之制作而研精不輟中國又何嘗不可因之若怵他人我先而不欲自形其短是諱疾忌醫(yī)也若謂追隨不易而慮始終不能勝人是因噎廢食也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凝于水而寒于水巫臣教吳而弱楚武靈變服以滅胡蓋相師者未必無相勝之機吾又安知千百年后華人不因西人之學再辟造化之靈機俾西人色然以驚睪然而企也 澳大利亞可自強說 薛福成 往嘗論南洋諸島終古不生人杰至今為西人所鈐制亦必終古無自立之時以其地在赤道下有發(fā)泄而無收斂生人皆頹散昏懦才智不生也若數(shù)百年后可以興人才可以張國勢者其惟澳大利亞乎澳大利亞一洲職方外紀謂之第五大洲海國聞見錄所繪之圖署曰人不到處瀛寰志略稱其地古窮荒不通別土明代西班牙始尋傳之荷蘭法蘭西旋據(jù)旋棄最后英吉利得之謂其地廣漠無垠百余年后當成大國南洋諸島當聽役屬如附庸于是極意經(jīng)營墾辟迄今氣象振興其言果大驗矣大抵地在溫帶非極寒極熱之區(qū)如亞洲之中國日本及歐洲美洲諸大國氣運循環(huán)周流往復無不可以盛可以衰而復盛惟寒帶熱帶之下則無望焉澳大利亞實與南洋諸島不同地處極南其北境雖稍近赤道其中路及南境已在南黃道之下實與中國之吳越楚蜀相等惟五六月則為彼之嚴寒十一二月則為彼之盛暑不過互易其序耳而天氣和平土脈膏腴固大可有為之地也此雖為英吉利所開辟然西人居此者尚不甚多土人則昏蒙樸陋風氣究未大聞是以種植商礦之權半為華人所操西人與土人雖皆忌之而終不能盡驅之也澳洲如有自強之一日其必華人之種也 論歐洲形勢 俾斯麥 德故相俾斯麥曰今日英國大勢必有一旦決裂邦交而與俄法干戈相見蓋今日法欲必得蘇丹俄欲必獲印度故英之于兩國本敵國也則俄法之當同盟是自然之理固不須區(qū)區(qū)訂約成否而定也英國此時欲守蘇丹及印度必不可不先守埃及埃及之地兵略所關系也是以英國政府視為政策之中堅且觀俄國在埃及之實情益有可懼然英國自知與俄法交戰(zhàn)其力不敵欲得一友邦而假其力顧隱忍至今如德奧兩國皆未能副其愿想將來亦必如是也英國所懼實在此也且更有可慮者英之立國在海中向稱天險然近數(shù)十年間國內(nèi)形勢大變非復前日之可比而其防御之方依然守舊較白林吞當時毫無所改英國亦自悟其不可恃其懷懼亦宜矣由此觀之此后若有戰(zhàn)爭其能制勝必在英國海峽及北海之間而擁強兵者歟英國海峽一部法之海峽艦隊恢恢然足以敵之若輔之以俄國巴爾結克海艦隊則英之必敗可知事茍至此則糧道必絕軍門受降亦意中事耳英國知之已久是以盛興海軍以為維持海上之大權英國宗旨既在是則為之敵國者務避海戰(zhàn)而出陸戰(zhàn)直沖其倫敦都城以決勝敗于一舉是亦英之敵國所不可不知之策也 通籌南洋各島請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 薛福成 奏為英國屬埠擬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并通籌南洋各島派員先后次第恭折仰祈 圣鑒事竊臣查光緒十二年兩廣督臣張之洞派遣委員副將王榮和知府余瓗訪查南洋各島華民商務奏稱該委員等周歷二十余埠約計英荷日三國屬島應設總領事者三處設正副領事者各數(shù)處經(jīng)總理衙門議復在案臣于光緒十六年七月準總理衙門咨稱據(jù)海軍提督丁汝昌文稱此次巡洋如附近新嘉坡各島曰檳榔嶼曰馬六甲曰柔佛曰芙曰石蘭莪曰白蠟皆未設領事華商因受欺陵剝削之苦無不環(huán)訴哀求擬請各設副領事一員即以隨地公正殷商攝之統(tǒng)轄于新嘉坡領事因先與該外部商定核給憑照如能辦到實于華民有等因到臣當經(jīng)辦文照會英國外部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聲明中國可派領事官分駐英國屬境俟商有端倪擬再咨明總理衙門詳籌妥辦臣竊思領事一官關系緊要而南洋各島華民繁庶若不統(tǒng)論全局則一事之利弊無以明若不兼籌各國則一隅之情勢無由顯臣謹綜其始終本末為圣主敬陳之大抵外洋各國莫不以商務為富強之本凡在他國通商之口必設領事以保護商人遇有苛例隨時駁阻所以旅居樂業(yè)商務日旺即游歷之員工藝之人亦皆所至如歸而西洋各國領事之在中國權力尤大良由立約之初中國未諳洋情允令管轄本國寓華商民與地方官無異洋人每有人命債訟等案均由領事官自理往往掣我地方官之肘從前中國各口之枝節(jié)橫生亦實由于此然即在他國不理政務之領事僅以保護商務為名者各國亦視之甚重稍有交涉即籌建設蓋枝葉繁則根本固耳目廣則聲息靈民氣樂則國勢張自然之理也中國領事之駐外洋者在英則有新嘉坡領事在美則有舊金山總領事有紐約領事在西班牙則有古巴總領事有馬丹薩領事在秘魯則有嘉里約領事在日本則有長崎橫濱神戶三處領事有箱館副理事蓋南北美洲與日本各口迭經(jīng)總理衙門與出使大臣籌劃經(jīng)營建置較密惟南洋各島星羅棋布形勢尤為切近華民往來居住或通商或傭工或種植或開礦不下三百余萬人即委員王榮和等所到之處亦已報有百余萬人臣竊據(jù)平日所見聞參以張之洞原奏計華民萃居之地荷蘭西班牙兩國所屬應專設領事者約四處曰蘇門答臘之日里埠曰噶羅巴曰三寶隴等埠曰小呂宋英法兩國所屬應專設領事者約五處曰香港曰新金山曰緬甸之仰江曰越南之北圻與西貢他如檳榔嶼等處已可相機設法或以就近領事兼攝或選殷商為紳董畀以副領事之名略給經(jīng)費而以就近領事轄之斟酌盈虛隨宜措注要亦所費無多就南洋各島而論祇須設領事十數(shù)員大勢已覺周妥加以略有添派綜計歲費當不過十萬金竊查各關洋稅項下每歲提撥一成半作為出使經(jīng)費約銀一百數(shù)十萬兩而近年出使各館所需暨游歷人員所用統(tǒng)計當不過六十萬兩總理衙門原議以其嬴數(shù)豫備添設各國使臣之用臣愚以為西洋頭等強國均已派有使臣即二三等之國亦由各使就近兼攝似暫無須多派惟逐漸添此十數(shù)領事者則商政日興民財日阜息息有與內(nèi)政相通之故且慰輿情于絕遠不啟華人觖望之端收權利于無形不開外人姍笑之漸所獲益較之所費奚啻十倍 臣嘗閱各國貿(mào)易總冊以洋貨土貨出入相準每歲中國之銀流入外洋者約一二千萬兩又考數(shù)年前美國舊金山銀行匯票總數(shù)每歲華民匯入中國之銀約合八百萬兩內(nèi)外雖該處工資較豐而人數(shù)尚非最多則推之古巴秘魯可知推之南洋各島又可知矣夫中國貿(mào)易與各國相衡虧短甚巨然尚有可周轉者以華民出洋所獲之利足資補苴也倘此源再塞則內(nèi)地之銀必更立形匱乏民窮已甚竊恐事變叢生即就新嘉坡一埠而論設立領事已十三年支銷經(jīng)費未滿十萬金然各省賑捐海防捐所獲之實已倍之而商傭十四五萬人其前后寄回華者當亦不下一二千萬蓋領事一官在彼外洋雖無管轄華民之權實有保護華民之責縱令妥訂條約章程必得領事隨所見聞與彼地方官商辦則洋官亦得藉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駐洋使臣欲與外部辯論亦必以領事所報為憑方能使洋官有所顧忌此領事一官所以不能不設之由而已設領事之處未嘗無顯著之效也今華民出洋之利已稍不如前矣誠能于南洋各島酌添領事尚可挽回補救而收固有之利源然所以議之稍久迄少就緒者蓋亦因立約之初中國未悉洋情并不知華民出洋之眾于是但給彼在中國設領事之柄而無我在外洋設領事之文又各國開荒島為巨埠專賴招致華民而洋人實屬寥寥一經(jīng)我設立領事彼不免喧賓奪主之嫌又礙其暴斂橫征之舉所以始必堅拒繼則宕延外部以咨商藩部為辭藩部以官民不便為說雖管禿唇焦而終無如彼何此惟在局中者深知其難而局外之視事太易者又或稱就地可集巨資無需另籌經(jīng)費或狃于洋官駐華之例幾謂一殺領事華民即為所轄竟無異管理地方者此皆閱歷未深實多隔閱當局者知其斷難辦到不無矯枉過正之議幾謂徒多耗費無甚裨益斯殆有激而然臣竊以為望之過奢轉滋流弊領事所收之身格費船照費原可略資津貼正不必斂巨資以招物議今已設領事之處民船稽民數(shù)原可稍分彼權正不必攬政柄以啟猜疑但如臣以上所陳則不求近效而其效最大惟須認定主見中外一意合力堅持得寸得尺相機籌辦必可循序就范即如新嘉坡初設領事英之外部亦盡力阻撓當時頗費周折至今乃無異議竊查英法荷日四國屬境其苛待華民不愿我設領事者以荷日二國為最而法次之英又次之荷日國勢皆昔盛今衰其立國命脈乃在南洋諸島島中墾田開礦招商征稅各事又恃華民為根柢惟其政令不甚明肅呼應不甚靈通洋官往住征取無[厭] (藝)僑寓之西人又侵侮華民或迫之[入] (人)籍或拘之為奴或禁其往來或朘其生計若有華官在旁理論究可補救一二雖商設領事之始彼必枝梧推宕然我茍據(jù)理執(zhí)言因勢利導始終堅持諒彼亦無辭以難我及早圖之則難者或漸化為易失今不圖則易者亦漸覺其難想總理衙門必仍知照出使美日秘臣崔國因催商日國外部先在小呂宋設立領事俾便次第推廣以符原議至英國待我華民較為公允臣觀各國在英屬地設一領事視為泛常之舉向無攔阻又知英國君臣用意頗欲與中國互敦睦誼或不于此等事件稍露歧視中國之形近與該外部商議請照各國之例在英地隨宜派設領事即彼未肯速允臣擬堅持初議至再至三與之磋磨先就香港仰江新金山等埠酌設一二員而檳榔嶼等六處亦當審其地勢人數(shù)從長籌劃由此推之法荷各屬亦或較易為力臣非不知洋人性情堅韌每商一事必多波折然茍不憚筆舌之繁不參游移之見不紊緩急之序或稍有效可圖蓋庇蔭周則民生厚而不獨開商務財用裕則近憂紆而非以勤遠略布置廣則眾志聯(lián)而兼可诇敵情呼吁少則 國體尊而即以銷外侮臣為海外數(shù)百萬生靈起見不敢稍安緘默所有英國屬埠擬設領事并通籌南洋各島派員次第緣由恭折具陳伏乞 皇上圣鑒訓示謹 奏 借箸籌華 德人益哥 中朝往日餉源因措理不善漸而支絀貪婪官吏各圖中飽上下相欺民力日竭國庫日空由來漸矣向日中國之能出入相抵者不盡藉其內(nèi)地之餉實由洋關之稅蓋以內(nèi)地每年征稅六十余兆兩地方官扣除三分之二為治理地方之費繳歸戶部者不過二十兆兩而洋關一處每年所繳不止二十二兆兩矣且各省解餉時幾盡為舊例所用蒙滿兵丁坐耗虛糧伊犁新疆徒供糜費而朝廷所得用者僅為洋關稅項職是之故中國乃有今日之勢迫以海關而質洋款焉然猶有人應之者何也因其地大物博向來假貸無不歸還故一聞中國以洋關為質而歐洲富人無不爭先恐后猶以中國仍如往日不知其貧窶如此非目下勢力所能支持也彼歐人奉承中國大官欲壟斷借貸之利實未審中國之勢危蹙困阨如此試略言之今者中國仍復縻巨費修武備徒有其名更忘其實各大臣營私罔利不顧大局天怒民怨瓦解土崩令我西人旁觀未嘗不為之危懼也曩者中國有事有某大臣欲以洋關為質與外國借一千兆兩為償兵餉改新法之用使其策若行又得洞識時務清廉剛正之人以任之我西人豈敢謂中國之不能富強耶計不出此乞憐友邦加增稅項中國素稱尊大何其愚哉蓋中國之賦稅有數(shù)項但官吏不求中飽則每年所入之餉不假外求自能有余某大員服官有年更事最熟且游歷歐洲目擊西國情形自宜知中國利弊豈可隱忍坐視令此輩害國病民乎自一千八百六十四年洋關之稅不過八兆兩交英人理今則增至二十三兆兩洋關費用不過十分之一別項抽厘三十年來未嘗稍多厘局用費三分之二袞袞諸公當國家籌款艱難亟宜設法整頓胡乃委重任于洋商而加重稅焉其計亦左矣 書俄皇告洪大臣之言 薛福成 光緒十七年春正月出使俄德荷奧四國兵部侍郎洪大臣鈞任滿將歸詣俄皇宮辭別俄皇免冠握手為禮畢深語密談不知晷之移也其言曰外人謂予欲與中國為難又有齮龁朝鮮意此等議論如風不可執(zhí)影不可捕雖明者能燭其隱而者易飫其欺或有西邊大國造為此說以聳聽聞若過信之洵足捐邦交誤國是中俄和好余二百年交誼在諸國之先予固不肯一且廢棄且俄國前得波蘭之地及割瑞典芬蘭之地并所定圖爾齊斯坦諸部壤博人眾未能心服常思乘俄有事逐風塵而得逞彼時西方諸強國且睨隙而議其后俄地懸隔過遠氣不貫呼應不靈能無顧慮予是以日夜兢兢不欲生事境外必先綏輯新得之地俾其人志趣與俄為一此非用數(shù)十年心力不為功至東境筑鐵路蓋為輸寫琿春海參崴商貨之故且茍無鐵路則琿春海參崴終覺孤懸勢難兼顧以天下大勢言之俄境雖甚長自西趨東處處皆側面也中國由南向北處處皆正面也我雖建造鐵路亦必聯(lián)絡中國始能縝密無間議者每云英人助土耳其扼守君士但丁海峽俾俄之水師不得出地中海故俄常欲營一屯泊水師之??诙加惺掠诔r斯又不然近數(shù)年來我已于黑海之濱得停泊兵輪之善澳北邊又得煤礦苗旺質良又于庫頁島得??趦商幗燥L靜水暖可泊輪船亦有煤礦且俄與丹馬婚姻之國俄若欲濟水師丹馬海峽亦可假道奚必注意朝鮮哉貴大臣歸中國可勸政府務崇睦誼切勿為讒言所惎傳聞俄皇之說如此數(shù)千里外輾轉演述或恐稍汨其真然其大旨無歧也竊謂俄皇所論未必非由衷之言顧自古交鄰之道往往約為兄弟齊以盟誓不數(shù)年而時移勢改有難副其初志者矣今必謂俄皇之言不可信固非事實然所系于時局者至重聞此說者能概然于心總之修內(nèi)政鼓人才飭邊防整海軍審洋情聯(lián)與國數(shù)者缺一不可孫子曰毋恃人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此數(shù)者無論諸國有事與否一皆我日不可緩之事竊玩俄皇之語似發(fā)于至誠則我亦當以至誠之意待之夫使俄皇之愛中國而出于至誠也試以六事質之亦必謂當務之急也 論俄國助中 陳 昨初八日倫敦傳來電報謂各國相約照會中日兩國請撤去駐朝鮮兵士中國業(yè)已允諾又俄羅斯日報言俄國應襄助朝鮮俾得有權自主倘日本欲強為干預則俄國須會同中國為之保護云至十一日倫敦又來電報則云英國外部大臣行文中國日本謂英國可為兩國調停俾之言歸于好日本業(yè)已應允矣以是觀之中日之爭端可以弭中日之和局可以成此事而果由英國出為調停其事不難敉定惟外紛紛傳謂俄亦愿助中國以拒日本使之不預朝鮮之事亦一面止中國之兵一面止日本之兵初聞亦有似已允從之說此則不免動人以疑何則俄人固處乎嫌疑之間者也俄國不得志于土耳其為英法諸大國所遏不能踰黑海之口因輟西封之謀而為東封之計前此曾一覬覦朝鮮而適為英國覷破預防先占巨文一島以扼其吭俄人遂知難而退于是英人仍以巨文島還之朝鮮而與中國訂約此地不得使他國屯兵此不過數(shù)年前之事耳故英國而出為中日兩國調停俾仍言歸于好此固在人意計之中其說可信蓋歐洲諸國推英執(zhí)牛耳英之遏俄于土耳其則原為歐洲大局起見其志實在顧全商務今若遏之于西而不能遏之于東則大局僅顧其半英人所不為也顧欲遏于東則恒慮鞭長莫及故深愿中國為之襄助當其交還巨文島時余早經(jīng)論及謂此地并非還之朝鮮實乃還之中國因此而與中國訂約不使他國之兵得以屯于此則保護朝鮮之權明明獨責之中國而英國亦愿為之助自是而俄人有所顧忌而不復肆東封之志然而其志則仍在也觀于西伯利牙廣興鐵路以直達于琿春黑龍江大有窺視我東三省之意東三省因此而設練軍修武備所以防之者甚至顧又烏知俄人之心見中國之備之者密而以聲東擊西之法又陰謀夫朝鮮無隙則亦忍而不發(fā)今乃忽有東學黨之亂而日本又不顧同洲唇齒之大局起而與中國爭保護之權說者謂朝鮮之為中國藩屬薄海皆知日本豈獨昧昧若此彼蓋故作癡聾以欺中國耳其所以敢于欺中國者以恃俄國為助日本之所恃者實惟俄與法法人之于越南暹羅等國步步欺凌日人羨之慕之競起而則效之無處則效則借朝鮮以一試之而俄國聞此正中下懷遂與日本合謀以逞俄人為其暗日本為其明此英國之所懼也故亟出而弭中日兩國之兵所以保全朝鮮實所以止遏俄人亦仍助土耳其以扼黑??谥环ㄒ捕砣四艘喑鲂в⑷酥鶠榇笥信c英爭霸之意而不知人之視彼如見其肺肝然彼以為俄人當襄助朝鮮有權自主則仍是日本之意欲使朝鮮為自主之國也其曰日本如欲強為干預則俄國須會同中國為之保護則猶是日本之意欲與中國同保朝鮮同保之則同屬[之]矣日后乃以此借口而與中國爭保護之權則是為朝鮮拒一日本人反為朝鮮招一俄人所謂以暴易暴者殆尤甚焉是豈朝鮮之利亦豈中國之利哉日本而果潛謀于俄國以圖朝鮮不得志則日受其禍即使得志日人亦不過為俄人之功狗將來必且為俄國所并夫俄既有東封之志一朝鮮所能滿其欲壑者由朝鮮取日本途至捷也事至便也俄國較之致力于中國之東三省難易判而勞逸殊矣日本特未之悟耳故傳言謂俄人亦與中日排解請兩國撤兵云云又安知其不以密計授日本俾明撤而暗不撤以給中國而朝鮮乎然則為調停之說者惟英國果為出場則其事可成其說可信若易英而法即有不可信者矧其為俄國也哉或者曰俄人見英國已為出場調停亦愿附和其間以與英人同執(zhí)牛耳以為異日之后圖未可知也然則俄之助中國也其真俄之助中國也歟 外洋通論言 俄人某論[英] (中)國外交殖民之政策其略曰古來抱雄圖欲一統(tǒng)宇內(nèi)者不乏其人或有一豪杰欲成其志者若亞力山大成吉思汗帖木兒郎拿破侖之倫是也有一國人民欲統(tǒng)一他國而不遂者昔羅馬國民是也蓋既平定遠方之國版圖愈大統(tǒng)治愈難勢不得不分封親族舊故于所新得之地而治其民然距本國既遠鞭長莫及為其所封者亦竟至脫其羈絆而自立如亞剌比人土耳其人韃靼人西班牙人等嘗學羅馬人故智而亦不遂者蓋由邦域隔絕不便交通也如此等國民知識亦遠在羅馬人之下數(shù)等且其文明之度時有不及所征服之國民者也則一統(tǒng)之不遂固宜然耳英人欲混一地球其政策則異是其意蓋欲播行自國言語實施政法興貿(mào)易制造業(yè)而握其全權也而于所得屬地之人民則予以自由之權而收其利益也故一言以蔽之則曰在欲舉世界之利益囊括于一己而已此英人之志也英人極蔑視他國人謂為野蠻必待己轄治之然后開化故以殄滅他人為不背道德為教門所不責環(huán)球水居三之二彼等以為欲稱霸于全球必當先制海上今日海面威權無有出其右者矣故英人立混一世界之志比諸羅馬人亞剌比亞人土耳其人之時頗易易也雖其地散在四方不能集中一大兵力如羅馬諸國而其人懷抱混一世界之志而為國民之先覺者甚不殆非羅馬以下諸國之可以比也英國之在地球扼要害之地嚴設防備巧通氣脈猶之撒開蜘蛛網(wǎng)而包全球者然其細心銳思實為可懼今以全球陸地為一億二千五百萬乃至一億三千萬方爾斯得其間可居之地為九千萬爾斯得而在其四千萬爾斯得內(nèi)屬英國之臣民者實有三億八千萬人又舉全球鐵路電輪船之利四分之而英人實有其三其在歐洲者不待言在歐洲以外之地營此等之業(yè)之公司實有二十九所而英人所立者二十有二美人所立者三然英人猶不以為足現(xiàn)欲架電通太平洋之底經(jīng)由加拿大至澳大利亞又通海底直至印度木爾劉等之地方英人蓄混一世界之奢愿在距今百五十年以前而所策必中所欲必得征印度略北美握海上之權力恣意監(jiān)禁外國船舶矣一千六百五十一年所發(fā)布之航海條例欺吾俄實甚故吾俄皇于一千一百七十年發(fā)一宣言書危機一發(fā)雖幸未干戈相見英之視俄隱然一勁敵蓋始于此迨及北美諸洲之獨立又法國戰(zhàn)事起英人姑就斂抑漸悟獨恃兵力之不能得志始思雜以權術矣維也納之會各國使臣徒見于歐洲目前之利害而未顧將來更甚之利害有在歐洲外者獨英國早相機而多占要害之地而其利收諸今日也當一千八百八十年間俄國有版圖二十萬方爾斯得然多是荒磧無人之地法圖略有印度支那之小部及突泥斯拿古米馬達加斯加德國亞非利加四屬地及小島三四耳而英國所占有者實倍彼三國所得之地試指數(shù)之日本爾弩島之北部曰紐桂尼島曰斐日諸島曰緬甸有四百萬人口曰馬來隅島之半部曰暹羅曰克什米爾曰喀米爾之南部曰喀斐理士登之一部是等皆英人之所占有其它尚有柏林島傍邊及亞剌比亞沿岸一帶之地英人之染指者極為不焉英人之于亞非[利加] (加利)也形勝之地無不占有屢以此觸犯法德兩國而曾不介意如彼欲強奪達郎士伯郎之事尚在人耳目矣英人又見亞美利加之地以尼加拉虞運河開通之期在即欲得一要沖之地于其旁邊情焰如燃前年注目于尼加拉虞東岸藉名布教簡派宣教師矣于晃達拉士無故而以兵力拓境矣于威尼結兒借口于境界不明派探[險] (檢)隊以將占有金礦及呵米那河口矣然皆為美國執(zhí)門綠律旨以抗之故不能奏功然猶有將奪土爾耳島于伯拉士爾國之意亦無故而加兵矣 英人近十六年間所占踞之地固已不少而其民則心懷忿怨時思乘隙而動特逼于威焰不敢遽發(fā)耳夫英國之外務大臣及其理外事之官較諸他國未見殊異而收效顧倍焉者蓋亦有由也試詳陳如左一由欲擴張己國之版圖者甚眾也他國舉外交殖民之二事一任諸外務省及殖民省英則自殖民地之各官并各公司以及海軍將校各艦船長下至民人無不同心并力不待人之指使日以辟屬地廣商埠為己任雖外務大臣顧全邦交或申明他人之權利不可侵犯與國之條約不可僣越而相距既遠在外諸人既已奪取人土地即不難造作虛言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固英人之長技矣又當軸之意亦未嘗不以巧取豪奪為事特其措施略有緩急之不同耳試舉一事以證之曩沙爾士勃雷侯曾宣言于眾曰今日之治象進于大同宇內(nèi)各國宜偃武修文弛兵甲藏干戈示天下以不復用然無幾時而英兵一隊已越眉公河侵入印度中國之北部而占門性府矣是地固法國版圖英所嘗承認者也又英之騎兵一隊挾鎗八百及大四門推溫都肯都爾門士為將進擊脫郎士佛爾之地時脫民方娛樂太平沙爾士勃雷侯雖檄回在門性英兵送交都爾門士于法院而侯亦遂為眾所排擠不安于位而舉奢吾巴靈以代之矣奢吾巴靈固好大喜功與諸人意氣相投者也英國多有此等人喜自任外交之事蓋彼種之人之特性也茍有可進取之機或為將來有益之事則必有人焉出而任其責而無待當軸之指揮試證以近事當阿富汗斯坦謝絕英之駐使也英政府猶欲駐使臣于喀不爾者再而卒無成一千八百四十年英國之駐使梭爾諸那苦那及今士官并守護兵為阿富汗人所殺越千八百七十九年駐使梭爾雷斯喀爾雷又為所殺由是英漸疑亞富汗之背英又疑其背英而向俄適彼時亞富汗王欲興機器制造局購機械于英英機器師披吾者督機器自英來漸為亞富汗王所信任出入宮中遂陰為英政府通消息久之益親任得男爵遂至辦理英公事儼如政府所派駐使矣又如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非中人而實為英人赫德也亦甚為中國所信任而始終謀不利于俄當中日交戰(zhàn)公使屢經(jīng)交迭而赫德未曾離其位地也在交戰(zhàn)前曾遙管朝鮮海關今朝鮮雖不屬中國而于彼猶若有所關涉茍于中于鮮可為俄不利者彼必竭力為之甚至如近日虛傳俄國包藏禍心將有大欲于中國想必彼之所為也又如李鴻章為賀俄皇加冕而來是英人所不喜也其來俄為何事又英人所亟欲知也迨聞李侍醫(yī)英人耶爾榮爾同行之信于是乎英新報私相慶幸謂有傳遞消息之人矣又如維尼日月兒方有違言在該地之火車遂忽然停止蓋該鐵路本屬英公司故英政府商議特為此舉以制其地人民之死命也英之占人土地踞人要地其所藉為口實者曰欲保護英與印度之商路也曰擴張英國之版圖實出于保全大局之心也曰為同彼都爾門士保護英國之婦人女子也甚或曰是出于人之酬謝也乃至他人費盡心力方得一地英初未干預其事而亦必分潤而后已假使英于他國奪有新地固未見其分潤于人也又如基督教徒為土耳其虐特英從未措意近日驟聞其虐遇亞爾密年人之狀遂忽起惻隱之心藉意大利之援越那那呢爾士海峽而占踞君士但丁意果何居耶尤可笑者法人于烏加唔大地方頗有權力英人惎之乃強彼地之黑奴受洗禮以為新教徒而目不受洗禮者為相敵舊教徒逐將親附法人之黑奴概加驅逐其計慮尤出人意表也英之所以橫行四表所向無敵者恃其鐵路輪船電之多也鐵路輪船姑置不論至其播弄敵國巧[構] (購)機械則全恃電矣其電報或自上?;騻惗匾约案鞯責o不張皇其辭悚人聞聽否則全系子虛烏有之談以中傷敵國或加以侮奪千篇一律不勝屈指其各日報所登俄事約二十則中有十八則亦率類是不獨俄國陰受其損即他國亦為所誤不細加察互相傳播不知冥冥之中已為英所熒惑矣即如俄與中國締約欲藉西伯利亞線以通歐洲之消息英即大播謠諑彼其意特欲保護彼所特有之那爾子爾耶電線耳夫俄于中國及日本設立己所特有之電線固今日之急務也實不欲再蹈我兵進入倉唔士的福和奴時之覆轍也英于五洲各地增長勢力有一秘訣焉蓋當同盟之際所奉為準繩者即離間策也凡戰(zhàn)務將起不問其于歐洲于印度于埃及又不問其于中部阿非利加于本爾尼昔亞諸島英必竭其全力離間敵之黨與以為己之同盟雖擲巨萬金而無悔及當交戰(zhàn)之日則埃及之他昔亞也亞剌比亞之將校也印度之王族也無非英之爪牙也若夫在賂賄難行之歐洲則又巧為播弄藉電音以施其詭計近日俄法交密英所深忌又逆知俄不易搖動遂向法全力讒謗俄國又作虛構之辭以嘲法曰法與俄相交結是自列為第二等國又曰舊教與希臘教有相齟齬之意英國駐巴黎使臣及在圣彼得訪事之人為最甚其傾陷之法已無所不用矣 英國素來不喜與他國同盟茍與他國同盟則早已將可得之利益預為計及而斷不肯將己之利益讓與他人蓋當其同盟時早知他國之無遠慮卓識特籠絡之使為我用而已證以近事如與意大利同盟蓋欲藉意之援以鞏固其在地中海之勢力俾得獨享其利也英雖于地中海占踞蘇士奇爾勃爾埃及米爾得及衣土不爾得等意尚未足也猶欲得打得爾斯猶欲放逐土耳其人于恢爾得島外猶欲拒希臘人上陸以占踞全島猶欲得在衣土不爾得對岸衣爾弗之地車不爾耶布得山辟地雄心未知所底顧念法國警戒微懈遂欲樹意之援以厚集其力意信英之甘言先得亞比斯尼亞遂為之效死力所得不償所費今既助英跋扈于地中海吾知彼地中海不久將化為英之沼池意國必悔為所紿然而晚矣英此時同盟之友除意而外更有猶太人焉如恪得斯爾得蘇爾士門的非爾等之富豪皆愿為英之心膂此等人在倫敦所發(fā)之命令足以驅使宇內(nèi)之猶太人而助成英之志愿其勢力實可謂偉且大矣猶太之史家以謂昔時人民離猶太息實經(jīng)過今之俄國及瑞典之地與士千亞尼比亞人相混而入英籍為英國史乘以前之民又英首相尼斯爾尼者猶太種人也其所著羅斯爾書名有云若英之俊杰娶猶太人之女為妻則英國將來其強殆將不可測猶太之神學家謂世界將來必以大并小分為二國俄在一方英在一方而其后英必滅俄即可再興猶太國蓋此基于亞斯啟爾之豫言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及默示錄第二十章者也 英與他國交戰(zhàn)全不見有義俠之舉動是為可駭異之一特質也不問何等陋劣之手與殘酷之方法茍足以挫敵勢然悉用之不遺余力近二十年來百方教唆德國生事于俄故偽稱德兵之強天下無敵然德俄之交際固日加親密也遂又教唆日本使與俄為敵蓋彼以為日本人未解英之深意必信其忠告也其陋劣如此若夫英國新報之詬罵煞得郎斯不亞爾人民驅使黑奴馬得彼爾亞人如犬彘殲滅殆盡其殘酷亦豈忍言哉要之英國占踞之方略日進一日昨得寸土今增尺地美與俄既窺破英人包藏禍心近德國亦實驗諸南部亞非利加之地矣蓋英人確知他國不能合力圖己故敢于出此也雖然物極必反理有必然他日必有襲英人之故智施諸英國者靜以待之可耳 以上皆俄人所論也其闡發(fā)英人之心事幾無遺蘊然試問俄人數(shù)百年來果無蠶食鯨吞之事乎果未曾得寸地增尺土乎古語有之曰知人則明自知則闇俄人有焉若使作此論之人與英人互相駁辨舉二國之心術傾倒出之亦千古之大痛快事俄人論英國海外政策 美國之富上下今古莫之與京事可考證非虛言也英素以富強自居今若能將美國致富之法反復思之未始非我國之良藥也美之富成于百年之內(nèi)初開辟時人皆農(nóng)夫佃戶乃不逾時頓成地球一大國矣近七十年之內(nèi)設學校興工藝收效之速尤為僅見而我與之相關者不在此而在致富之速也查一千八百二十年美國民財計一千九百六十兆美金每人合二百五金七十年后統(tǒng)國計六萬五千三十七兆金每人合一千九十九金合二百七磅而其所添數(shù)目不同先二十年內(nèi)美國之財倍于往昔后二十年計加四倍再后所加較少實出人意料之外一千八百二十一年至四十年每年所加就中二十兆三十一萬二千磅每人合三十先零嗣后二十年約一百二十七兆六十萬五千磅每人約合六磅一千八百六十一年至八十年每年加二百七十六兆磅合一萬三千七十四兆金每人合七磅此數(shù)已極可觀而近十年內(nèi)所加尤巨每年就中加四百四十五兆磅每人合八磅英國素稱富足度支大臣撥發(fā)巨習以為常而與美國所有之一萬三千八百二十兆磅相比則又不及矣此數(shù)比之英國所有之財百分之中多三十五分雖然美國亦不甚富足蓋財雖大而人數(shù)太多耳如以各國戶口與財比較英為首法次之美居第三再次則荷蘭比利士日耳曼瑞典及意奧各國也以美國之財與其國之戶口比較固不足奇而其財之百分之中九十四分于近五十年內(nèi)所貯積亦不多見自一千八百六十年至九十年國民所貯不下四萬九千兆金[即] (所)比英國多一千兆金其前十年內(nèi)至一千八百九十年為止每民每天加美金一角一分本期十年之內(nèi)九十年至九百年所加亦必不少若照每天總加七千兆元算計美國民財本期可加至九萬兆金即比八十年之數(shù)加倍耳美國致富之道如購田地養(yǎng)牛馬修鐵路建廠局造房屋是也前二十年內(nèi)至一千八百九十年為止其中房產(chǎn)加添尤多鐵路次之美國房產(chǎn)存本每年每人合五十先零英國每年不及二十三先零房產(chǎn)致富最準美國所加房產(chǎn)比英國實倍之英國每人所貯合五磅美國每人就中合八磅或謂美國發(fā)此巨財?shù)乩谷灰灿种^國僅富足不足以為榮美國所有皆天地自然之利乎此論非不無見特美國不僅以富見長也其國人有知議者最多其工藝技術亦最精二者并進并未缺一美國人十歲以上能讀書寫字者百分中居九十分其學校經(jīng)費約倍于英查郵政冊報美國每人每年寫信一百封瑞士每人寫七十四封英人六十封德人五十三封比利士四十九封法人三十九封奧人二十四封意人十六封觀以上數(shù)目則美國人之知識與各國人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也論美國之富 余嘗游歷英京見夫政教文物備哉燦爛即欲紀雪泥談名勝殊覺筆端之難罄也任勃來忒有言曰吾每歲流連倫敦約六閱月已四十年于茲矣然未盡悉此中情形意無人深知雄都之全局者也夫以一萬二千里外之旅客棲異域銷日者僅數(shù)禮拜輒敢嘵舌縱談可謂有識矣然觀物之法亦有道焉譬如眺一顆林禽于枝上美也取而盛盆美也弄諸掌中美也割且吃之美也以砂糖烹之亦美也余之觀倫敦亦不過枝上林禽之觀而已蓋此地為近今文明之都府然其歷世之久二千余年矣且倫敦之勝境甚伙或于一方設地下鐵路夸文明之奇觀或于一方見羅馬時代之墻壁屹聳于其上或于一方造數(shù)萬噸巨艦而為近世工業(yè)之冠或于一方可考該撒羅馬之勇將征伐英國時之遺俯仰感愴不能自已殊令人望古遙集耳茲擇錄都會實情俾閱者悉其略焉考倫敦東西十四里英一里當日里之十四町余南北八里其面積百二十二方里街衢之數(shù)約七千八百若通作一條路應為三千里照路瓦斯燈有百萬基日銷瓦斯三千八百萬立方尺戶數(shù)約五十五萬四千教會堂千四百余所酒樓七千五百珈琲字號千七百客棧五百人口四百三十九萬二千三百四十六試統(tǒng)計列國大都人口數(shù)如法國巴黎二百五十萬人美國紐約二百九十六萬七百人德國伯林一百七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二人奧國維也納一百四十九萬五千七百六十二人按列邦人數(shù)可想見倫敦之大矣且斯土繁盛年有加增自京都中間雀令庫碌斯至十四五里稱內(nèi)倫敦以外稱外倫敦而內(nèi)倫敦人口繁庶將漸多于外倫敦外倫敦戶數(shù)約二十五萬租房貲一年約三千六百萬磅自千八百八十二年至千八百九十二年新筑廬舍數(shù)十三萬八千五百十七自千八百八十一年至千八百九十一年人口增八十六萬六千六百七十一即一日增多約百八也以此勢推行于百年后應為七百二十五萬于三百年后應逾一千萬之多回溯既往四十年增多一倍則此后之興盛殆未可測倫敦人口如此伙多以雜各種人故也查英有蘇格蘭人眾源于阿倍爾情有愛爾蘭人眾源于貝爾法斯陀有加特力教徒眾源于羅馬有猶太人眾源于怕力斯臺此等人民食量一年食麥約二百萬哥打一哥打當日本二貫三百八十目牛八十萬頭合羊犢及豚約四百萬頭鳥及野獸約九百萬頭魚肉十四萬噸而于飲料合諸種酒約二億三千萬嘎倫一嘎倫當日本六合三勺清水食量一億五千萬遏隆一遏隆當日本二升五合煤炭用于暖爐及割庖者一年約百萬噸是倫敦府民所依以生活者也交通之具有蒸汽車有雜乘馬車有鐵路馬車以資利便府中鐵路長七百五十余里雜乘馬車公司大者有二其一有馬車八百五十其一有馬車二百鐵路馬車數(shù)千六十五爾余雇用馬車數(shù)應及二萬利用此等交通之具而出入倫敦中間者日八十萬人七萬車自蒸汽車之便者一億一千萬人亦可考其繁華矣為保護府民之身體及貲產(chǎn)故設警捕一萬五千九百余人經(jīng)費約二百二十六萬磅據(jù)警視總監(jiān)所報告千八百九十二年于該府失蹤者二萬五千四百二十七人除壯丁百三十五人小孩十七人外皆為捕廳所尋發(fā)矣又于同年負傷者五千六百六十四人內(nèi)死亡者四十三人又賴萬家扶助生活貧民十六萬六千余人犯罪者通國內(nèi)其三分之一實出于此府云行樂之所劇場即大茶園也五十合音樂館小茶園約四百有余而每夜游客約三十萬有余倫敦府會議員數(shù)百三十七人選諸府民以任一般府政之責而為自治之政又有學校委員五十五人計小學教育之廣被歲費二百萬磅設學校四百四十倫敦小學生校數(shù)七十萬人而其四十三萬三千人實由委員管轄也統(tǒng)觀右所列數(shù)目庶幾能窺倫敦之一班歟倫敦論 英國士大地斯多報歐洲列國現(xiàn)情云昔法為德破作城下之盟割奧而賽斯鹿林二洲以結其局法國欲雪舊恥臥薪嘗亦已久矣然德防之甚密于是二國互增軍備反目疾視俄乘其機而操縱二國欲收漁人之利德法恐失歡彼心惟命是聽則俄國之勢似為歐洲盟主矣雖外觀如此至察其國內(nèi)實情則有大異夫俄之國力其兵備非充實也則惡足以應萬一之變哉比之英國有更甚焉爾來形勢反復無常昨日友邦不計利害忽則旋興兵刃矣則今日德法仰俄鼻息惡如明日非反目之仇敵哉由是觀之我英政治家不過高視俄國而勇往猛斷以處置事宜為可貴耳英國歐洲大勢 按東洋現(xiàn)時形勢得日本同盟者必能樹立其威力故欲保持權勢于東洋莫善于同盟焉倘英日同盟則英國威勢不動固如盤石足以維東洋之和局英日俄相合則俄勢莫大南至新嘉坡北至日本北邊亞細亞一帶之地惟任其所欲為耳竊思日俄同盟雖似頗難然今日之事朝不知夕未必俄日不能聯(lián)合也然則注日東洋之利害安危者亦當關心矣論東洋大局 本邦林制不備者久矣在昔幕府諸侯設法禁伐林木及行王政府諸侯山林之制亦有敗壞而新制未備爾來二十有余年矣其在民林則有濫伐不堪之弊其在官林不免盜伐放火之害而森林日即荒廢將屆其極夫山林者雨水所源山林荒廢即興霖雨洪水相為關系宜夫近年以來水害薦臻春雨秋霖洪水泛濫殞民生縻國帑為極大矣是雖由河政之不修而河政也者必與林制相待始完治水之功則焉得歸罪于河政之不備哉嗚呼山林荒廢如彼而招此洪水慘禍則其咎果誰執(zhí)乎夫拘目前之利害而忘永遠之志是常人之恒情也濫伐之弊有誰不明植樹造林之益亦有誰不知明知焉而不能為之是為常情所制也茍設可由之法立可則之度不使民趨一時之利欲而保護永遠之利益以立國家之長計豈非治國者當務之急乎意我政府亦非不解當務之急也試觀明治十年一三月內(nèi)務省令十五年二月又十七年二月太政官令則可知其意矣然是徒發(fā)令耳至其實情則果有何等功效乎濫伐山林之多顯然不可掩焉竊思頻年水害實由于此則足信我國政府于山林之政視若等閑矣然則森林之荒廢與治水之頹隳其罪不歸于政府又將誰屬乎今第十次議會近將開院聞政府欲提森林法案于議會也余雖未知該案何所制度聊欲先述所見而問諸草野也曰凡林制所宜究其歸極厥有二者曰保安國土也曰增殖林產(chǎn)也是為握要耳抑森林荒廢山野禿裸樹木材用供給缺乏則建筑房屋修整鐵路架設電構造船舶以至百般工藝何由取材哉茍其材不足則不得不仰給于外國也可無論已然交易有無本為理財之要義即至仰[材] (財)木于外國亦未足為憂也惟本邦情形暢茂山林殆半國中山林形狀傾斜迤逶頗為營林之佳地且又四面環(huán)海河道貫流于搬運材木便捷且利妙不可言豈非天錫我邦之富源乎然不務保護增殖徒任其荒廢以暴殄天惠非智者之事是當以林制為重也然專以此為重而至忘保安國土之所以為重蓋亦誤事其本末輕重為政者亦宜三致意焉何謂保安國土曰森林能捍止土沙流出日能涵養(yǎng)水源曰能防衛(wèi)風潮曰能防衛(wèi)洪水曰能除避水害曰能防遏大風飛沙曰能防止頹雪墜石之災難森林之能利物如斯保安國土莫要于此 然則保護森林以講至當之道為最要也若保護之道未備林政不備則一朝風雨忽致洪水泛濫殞沒無限民生國帑私財銷耗巨萬馴至臻靡農(nóng)事阻工業(yè)之興盛遏抑商業(yè)之暢銷蓋有不可殫述焉山林之政關系于國運之銷長如此其于衛(wèi)生也于國郡境界也于行船之記號船在海上見山林便知行船方位于名勝古跡之風致也又于沿岸林藪能使淵魚類聚也亦不可不設法保護固無論已于保安國土不可少之山林宜保護周到禁其采伐也固然矣若其山林屬民管者民亦宜減殺一己之私利以殉天下之公益是國民之公義也即宜禁私自濫伐其樹木雖然民人本顧自家之利益何如故山林屬民所有者即使國家免其租而禁其濫伐樹木則民人之利益或有減色焉則其頓生嫌惡亦未可知是則不如國家廣出貲財購此種民管山林以謀保護營林之事庶幾無損民人之利益而成保安國土之實也保安國土購為國專管則于其可少之山林宜移國家所專管者為民人之所管以任其采樵抑政府專管之森林眾多則產(chǎn)物眾多亦足以增國庫之入也若政府購得民人專管森林而私其利最為可惡是假美名而奪民之利矣豈可不知警哉今稱為國家專管山林者多是往昔社寺所管之山林也其在然者多系或稱官有與私無無確證可征者也故如盜彼伐官林又或放火官林雖出于不滿意官林之心又未必不由于往昔習慣準許探樵之故也然則于保安國土無關系之山林宜賤價賣于民人以任其意庶山林之吏與地方民人可略解其不平且得以增殖一町一村之財產(chǎn)并能自治制度之興盛也誠如此則國家宜以所得之銀購民管山林且一舉而兩得也夫收利之業(yè)與其政府為之不如使民人自為之也何則民人本明于見其利不如政府官吏多近姑息也民人既得殖樹管林之利權其繁者伐焉者殖焉按時期計以入山林是亦林政之舉也或曰茍如此則民財告乏之時恣伐林木以為后患如何曰不須憂此也國家已有法制謂森林法嚴定此等事情蓋亦備矣雖然民林宜購者若干官林宜賣者若干是此府所宜稽查焉山林論 近時所刊英國不拉古都雜志載俄國南侵論以謂俄欲得港口于太平洋不僅就商業(yè)起見蓋中國現(xiàn)求援于俄有如土耳其及波耳西亞故俄利中之無能為以為奇貨可居乃巧擲其金錢以為釣餌將有所大欲也又曰昔時貿(mào)易之中權在地中海漸而移至大西洋今也又將移向太平洋矣如澳洲及新西蘭島及北美西岸之辟地日本之拓境及中國東印度等之近事皆足聳動人耳目如異日西伯利亞鐵路竣工巴那馬運河開通宇內(nèi)情事必有大變易而首被其害者即在英人昭昭然矣然則宜何以處之曰惟有握一堅強之外交政策如俄之例而已矣地球大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